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 袁行霈版

合集下载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秦汉文学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秦汉文学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1.解读文学经典的时尚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除此之外,解读辞赋成为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2.献纳辞赋的风气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使得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这些都推动了作家群体的生成。

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两汉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

后汉的洛阳东观也是文人荟萃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

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4.游学游宦的兴盛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

1.“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事物,都囊括包举,细大无遗,无远不届。

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古代士人的宦达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在抒发人生的失意和抑郁之情时,汉代文学也显示出历史上升期的特点。

这些作品虽然表达了创作主体的幽怨和不满,但罕有悲观失望的没落情调。

(1)在西汉昌盛时期,失意文人感叹生不逢时,以“遇”和“不遇”为主题。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二版-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PPT网络教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二版-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PPT网络教学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人生短促,生命脆弱。 命运难卜,祸福无常。 个人的无能为力 悲剧基调 放达(及时行乐、沉迷声色等)
魏晋文学共同主题:
1、生死主题
态度:提高生命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增 加生命长度,服食求仙;增加生命密度,及时 行乐;不以生死为念顺应自然。
2、游仙主题 《离骚》、《远游》开其先河,郭璞推向高潮。 3、隐逸主题 可追溯到《楚辞》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
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崇有与贵无、名 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 之辨 。
“自然”和“真”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玄心、洞见、妙 赏、深情。表现:颖悟、旷达、真率。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四、萧统的《文选》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 从先秦到粱代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 和《古诗十九首》,共700多篇作品。
《文选》选文的标准
五、新的文学思潮
文学脱离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求自身独 立存在的意义。
探求文学自身的特点,抒发个人的生活 体验和情感。
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 事等语言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
特点:充满哀怨之情,选景紧扣主人公 思想感情。韵律上是逐句押韵,显得单 调。
深化了悲秋的主题
第二节 曹植
字子建 陈思王 “建安之杰” 才高八斗 “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 饮酒不节” (《三国志·陈思王传》
3、述志诗
曹植一生从未忘怀政治
《杂诗》“仆夫早严驾”表示愿意为伐吴 效力,最后“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 忧”。表达了同仇敌忾,为国展力的雄 心壮志。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 秦汉文学(下)【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 秦汉文学(下)【圣才出品】

第5章东汉辞赋5.1 复习笔记一、班固、张衡的京都赋1.京都赋的缘起(1)自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受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变化的影响,作家创作意识发生转变,汉赋尽管在体制和手法上仍未脱前期模式和模拟之习,但在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却明显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趋势,其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

(2)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其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

而后有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等,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

其中代表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这两大赋作一先一后,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2.《两都赋》(1)《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当时一大议论焦点,也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班固的《两都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这篇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2)《两都赋》的内容《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篇,作于汉明帝时期。

作品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的对答结撰全篇。

(3)《两都赋》的艺术特点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

①突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

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虽然下篇中仍有不少劝的内容,但这劝的内容里已经融渗了作者严正的治国主张和政治见解,而非单纯的铺夸溢美。

②详略有致,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

③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

《两都赋》采用的是回环往复的笔法,第一次由外到内,然后又由内到外,第二次再由内到外,如此循环两次,完成全部铺陈。

整篇作品显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

3.《二京赋》(1)《二京赋》的创作张衡的《二京赋》是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而创作的。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建安风骨 (1)二、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3)三、南北朝民歌 (4)四、陶诗和谢诗的比较 (8)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8)六、鲍照 (9)七、永明体(竟陵八友) (9)八. 宫体诗 (10)九、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1)十、元嘉三大家 (12)十一、《洛阳伽蓝记》(qie) (13)十二、志怪小说 (14)十三、志人小说 (14)一、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俊爽刚健1.也叫“汉魏风骨”“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2.代表作品《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燕歌行》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卷(袁行霈主编)作品选背诵篇目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卷(袁行霈主编)作品选背诵篇目

【品评】 本篇是诗人为哀悼亡妻所作《悼亡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诗歌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永恒哀伤的时空。

全诗的镜头随着诗人的步履移动,逐次呈现了庐舍、居室、帷幕、屏风、翰墨的余迹、檐头的滴水等,这些连续的空间场景中弥漫着阴沉凄凉的气氛,在沉寂中倾诉着诗人丧妻的悲痛和孤独。

与此同时,诗歌又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丧妻之痛的深广。

冰雪消溶,春风吹拂,晨溜滴沥,时节交替,光阴流逝了,而诗人对亡妻的哀念并不因此而淡薄,“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反而越来越沉重。

在伤痛莫解的情况下,他想起达观的庄子,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庄子那样从感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

而这种企望,则又暗示出诗人的哀伤不仅占据了他的今天,也将延伸到他的明天、后天……读罢全诗,一个陷入永恒哀痛之中的诗人形象粲然浮现在眼前。

这首诗情至深而语至浅,悼亡的深情婉转地流动于清浅的字句之间。

比如“帏屏”数句以极其平淡的语言道出物是人非的悲怆之感;“怅怳”二句更是微妙地表现出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伴侣而精神痛苦、恍惚迷离的神态。

另外“如彼翰林鸟”等四句,两个比喻通俗浅近,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沉痛心情。

这首诗“悲而不壮”,情词哀艳,后人写哀悼亡妻的诗多用“悼亡”为题,正是受了潘岳的影响。

左思·咏史诗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

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烟。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

• 《两都赋》与《二京赋》有同有异 • 相同点: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 离和矛盾倾向,都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等等。 • 不同点:《两都赋》题旨复杂,《二京 赋》题旨相对集中,就是俭和奢。在描 写程序上《二京赋》也没有《两都赋》 复杂。
• 东汉京都题材的大赋还有王延寿的《鲁 灵光殿赋》 • 这是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赋前 半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后半叙述宫殿 的功能效应。作品充满神异怪诞之气, 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
3、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 批判的发展过程 4、汉代文学与楚地文学有渊源关 系 5、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经学繁琐解读。 文学与经学在语言运用上有共同之处 文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 汉代文学重摹拟、因循守旧而缺乏创造性 经学重承袭,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经学对文学思潮有很大影响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赋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扬雄、 斑固、张衡 。 • 楚辞:刘向、王逸 。 • 叙事散文 :司马迁、斑固。 • 诗歌 :乐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学发展分期: 1、高祖至景帝:初创期 代表作家是贾谊、枚乘。 2、武帝至宣帝:全盛期 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等。
《上林赋》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及齐 楚诸侯的批评。作品渲染了上林苑游猎 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 • 结尾委婉讽谏,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 的传统。
•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 秀的作品,具有典范意义 。此赋艺术地 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汉天子的声威, 表明作者对游猎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 关心。
• • • • •
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九体” 王褒的《九怀》 刘向的《九叹》 王逸的《九思》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共136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共136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第三四章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第三四章

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1、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分期的界限。

2、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3、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4、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

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

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第二节陶渊明的天娱是及其他1、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主要可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2、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3、陶渊明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的,如《饮酒》、《拟古》、《杂诗》。

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1、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2、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霭如之感。

3、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情趣。

最新2019-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一章建安文学-PPT课件

最新2019-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一章建安文学-PPT课件
正始文学(233-265)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魏明帝太和六年232)
学习重点:
1、概念:“邺下文人集团”、“三曹”、“七子”、 “建安风骨”
2、现象: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影响,曹操与曹植的文学 创作及贡献
3、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 虽寿》;曹丕《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曹植 《白马篇》《美女篇》《七哀》《野田黄雀行》 《杂诗》(仆夫早严驾;南国有佳人)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遨游快心意,保已终百年。
《登台赋》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 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 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 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天府之广开兮 ,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 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 鸣。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 内兮,尽肃恭于上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 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 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 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明·钟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对酒》:“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 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 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
汉乐府旧题, “长歌,短歌,言人寿

短歌行 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
其创作以220年(植29岁),曹操逝世,曹 丕登基为界,(建安二十五年,文帝黄 初元年),分为前后期。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汉赋、乐府、采诗制度、骚体赋、散体赋、述志赋、抒情赋、京都赋、七体、西汉散文、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主要问题】秦代的文学、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样式的膻革、汉代文学的分期、汉赋在西汉与东汉m的发展状况、散文在汉代的发展、诗歌在汉代的发展、《史记》的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的哲理内涵、两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和叙事手法【作家作品】李斯《谏逐客书》、《吕氏春秋》、贾谊《过秦论》、《淮南子》、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王褒《洞箫赋》、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和《两都赋》、《吴越春秋》、王充《论衡》、张衡《归田赋》和《二京赋》、晁错《论贵粟疏》、刘向《淮南子》、贾谊《吊屈原赋》、《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核心考案1、秦代的文学状况秦始皇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

秦朝文化史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

秦始皇实行的是焚书坑儒,使得秦代的文人不敢变现才能,甚至是掩藏自己的才华,在秦代短短的时间内,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秦代宰相李斯,和秦国的开国功勋吕不韦组织人编写的《吕氏春秋》、此外,秦朝的碑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遗留下来的秦代碑文。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秦代结束,秦代文学也随之画上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句号。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汉代文人具有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2)汉代文人普遍拥有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怀有圣主贤臣的理想。

(3)汉代文人在作品中抒发对于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4)汉代文学的道路是批判——赞颂——批判,批判和赞颂相更替。

(5)文人的地位比较尴尬,既有强烈的依附感又有自己的独立性。

(6)从西汉到东汉,文学趋势从浪漫到现实。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

隋唐五代文学一、文章四友 (2)二、初唐四杰的特点和成就 (2)三、陈子昂《感遇》38首的主要内容 (3)四、盛唐诗人群体 (3)五、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8)六、杜甫诗歌 (8)七、韩孟诗派 (9)八、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10)九、元白诗派 (10)十、新乐府诗歌 (11)十一、白居易 (11)十二、《长恨歌》 (12)十三、《古文运动》 (12)十四、四六 (13)十五、唐传奇 (13)十六、杜牧的咏史怀古诗 (14)十七、苦吟诗人 (14)十八、词 (14)十九、李煜 (15)一、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

”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

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

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

多咏物诗。

贡献:①律诗定型初步完成②语言由绮丽变为自然流利③结构上,不再一味铺陈、白描二、初唐四杰的特点和成就1。

诗歌形式方面的贡献(王勃、杨炯)五律在他们手中初步定型(卢照邻、骆宾王)七律歌行体在他们手中得到改善和发展2。

他们主张“骨气"和“声律”的结合,词彩工丽,音韵婉媚3.视野的开阔,题材的扩大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荒漠(闻一多)4。

出现了昂扬的感情基调三、陈子昂《感遇》38首的主要内容1.内容①诗歌多感于政事而发②感慨身世,抒发抑郁不平之气2。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练习题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练习题

绪论第一节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的繁荣。

2、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3、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很明显。

4、宋文帝立四学,分别为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

5、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乡党评议的风气。

6、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7、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8、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是什么?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9、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服务于政治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1、战乱与分裂,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

2、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3、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共同主题的特点是什么?生死主题。

感慨人生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死、如何迎接死的考验。

游仙主题。

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隐逸主题。

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第三节1、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

2、请简要叙述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门阀制度的关系。

答案:P9第四节1、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2、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崇有玉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

3、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则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直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代表作家:竹林七贤2、两晋文学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3、南朝文学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4、北朝文学《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讲: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一、曹操(一)生平、思想1、生平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

另一方面,多才多艺。

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

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二)曹操的诗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悯时伤乱、述志抒怀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二、曹丕1、曹丕简介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2、曹丕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

3、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曹丕诗的风格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

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代言体: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

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曹植(一)、曹植生平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1、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2、后期创作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B、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

C.游仙诗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三)、曹植的文学成就1、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诗歌赏析:《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评析: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第二讲:正史文学1、正始文学的背景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2、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3、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

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二、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

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

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2、阮籍的《咏怀诗》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1、生平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2、阮籍的思想性格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

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二、阮籍的《咏怀诗》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嵇康一、生平简介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

.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拒绝与之合作。

司马氏及其党羽罗织罪名,将其杀害。

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岁。

二、嵇康的文学创作嵇康诗现存53首,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风格爽利、清峻。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十四章),情调洒脱,语言自然天成。

两晋文学第三讲第一节两晋文学总体特征一、趋向雅化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晋世文人博闻多识,为文炫博学识,务求典雅。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

“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三、更尚真情1、西晋士族崇信玄释,礼教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