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先秦文学
先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
![先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https://img.taocdn.com/s3/m/0920391da300a6c30c229f4c.png)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一卷](https://img.taocdn.com/s3/m/d34a350b763231126edb1182.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四、文学史著作: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91c3a86bceb19e8b8f6bacf.png)
先秦文学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3)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神话也就由此产生。
(4)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2)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①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
②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
③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90fd952b160b4e777fcfad.png)
先秦文学大纲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
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1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
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
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03cf164561252d380eb6ee6.png)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原始歌谣的综合性第二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简答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第三章历史散文一、简答题1.《春秋》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3.概述《国语》简况。
4.概述《战国策》简况。
二、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三、名词解释1.《尚书》2.《今文尚书》3.《古文尚书》4.伪《古文尚书》5.《逸周书》6.《春秋》第四章诸子散文一、简答题1.老子及《老子》简况。
2.孔子及《论语》简况。
3.墨子及《墨子》简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上古神话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上古神话](https://img.taocdn.com/s3/m/69f0dcc1a417866fb94a8e97.png)
月亮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 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 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 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 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 蜍。"
❖ 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 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 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 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 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
❖ 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 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 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 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 辑本《尸子》卷下)。
《山海经》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 《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 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 期。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 它是一部“巫书”。不管怎么说,它里面 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 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 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 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 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 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3、宗教化 神话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09bc5d33bd64783e09122b3d.png)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1.先秦文学一、填空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________》。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______》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______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______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_______》。
8.《诗经》中有6篇______,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皇矣》、《______》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______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参考答案:1.神话2.后羿射日3.山海经4.庄子5.甲骨卜辞6.诗经3057.庄子·天运8.笙诗9.大明10.16011.________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________”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________》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
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________》。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________》。
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9e17cfe3186bceb19e8bb48.png)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
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
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
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
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53808184254b35eefd34ab.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751ed7c8d376eeaeaa316e.png)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92968db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7.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有多个版本,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版本:
袁行霈主编的版本:分为四编,即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共三十一章。
该版本内容全面,论述深入,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权威教材之一。
游国恩等主编的版本:该版本分为三编,即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至清文学,共二十一章。
该版本较为简洁明了,适合初学者入门。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版本:该版本分为四卷,即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清文学,共三十六章。
该版本内容详尽,注重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是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
除了以上几个版本外,还有其他一些古代文学史著作,如钱基博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等。
不同版本的古代文学史在结构、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阅读和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512bcea76e58fafbb0037c.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b1811f7576c66137ee0619e9.png)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总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五章东汉辞赋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七章东汉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歌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四章苏轼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第二章关汉卿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八章元代散曲第九章元代诗文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第七章汤显祖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第十一章晚明诗文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09f476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f.png)
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1、创世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熟悉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梦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创世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2、?荀子〉〉?荀子?现存32篇,是荀子学说的集中表达.这32篇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判,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穿, 自成一家.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3、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根底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根底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诸人的仿骚作品.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 0 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有深远影响.二、简做题1、?诗经?的体制及编定(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 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②“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 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局部作于西周初期,小局部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 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卑微者.③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 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3)献诗、删诗、采诗三种说法2、?诗经?对后世的影响.(1)抒情诗传统.?诗经? 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兴旺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3)比兴的垂范.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开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3、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 尤为明显.(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根底上的创新和开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那么是?春秋?、?左传? 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史记? 的奇谪文风,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的关系.(2)散文创作的楷模.?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如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开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①首先,先秦叙事散文表达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清楚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②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根本的叙事结构.③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根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④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4、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1〕先秦诸子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2〕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3〕先秦诸子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开展奠定了根底.5、屈原对后世的影响.〔1〕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对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那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奉献.(2)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①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剧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梦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谪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开展,内涵更加丰富, 也更有艺术魅力.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李贺诗多寄情于香草美人, 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6、?庄子?的艺术特色(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大量用充满“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寓言,使?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2)奇特诡异的想象虚构?庄子?是一部哲理书,同时又是情文并茂的文学著作,形成哲理与文学的奇妙结合,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深具浪漫主义特色.全书仿佛是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有超常想象力,构成奇诡世界(3)形象诙诡的论辩?庄子?奇丽诡谪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反映,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庄子有强烈的个性与感情.(4)富有诗意的语言,庄子不愧为文学语言大师.?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有诗歌语言特点.7、?韩非子?艺术特色1)韩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其文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2)?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韩非寓言在艺术上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二、论述题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 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2)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蚌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止匕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挖苦他们的卑劣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假设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4)?孟子?的语言明白晓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它继承开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2、?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把?春秋?简短记事开展为完整叙事,标志叙事散文成熟:a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大量史实传说,表达丰富多彩事件, 描写形形色色人物b创立叙事中、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1)叙事艺术(1)叙事手法多样a?左传?以顺叙为主,又灵活穿插各种叙事手法,b多以第三人称、旁观者角度叙事,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2)叙事完整富于戏剧性(3)叙事道德化、神秘化倾向2)长于写人a广写各种人物,许多人物个性鲜明.b有些描写还展现人物性格丰富性、复杂性,动态完整写人物性格变化开展过程.c善于借人物个性化动作、对话描写生动传神展现人物.d常穿插琐碎细节写人,生动有趣3、长于记言4、语言特色表达语简练含蕴,词约义丰.3、?国语?的艺术成就1〕记言为主,长于讽谏对话,说理精密充分,议论旁征博引,巧于譬喻,有较强说服力,曲折尽情,语言平实自然、生动活泼,2〕人物形象刻画比较鲜明主要通过精彩对话展现性格,人物鲜活3〕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4〕?国语?有时集中写人物言行, 向纪传体过渡4、?离骚?的艺术特色1〕结构宏伟全诗分三段,每段又分几层,段之间、层之间有跳跃性,显出宏伟气魄.2〕塑造屈原自己坚贞高洁抒情主人公形象3〕浓烈激情、奇梦想象4〕香草美人意象5〕艺术形式:结构抒情、叙事结合,梦想、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突破?诗经? 四言为主格式。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53808184254b35eefd34ab.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https://img.taocdn.com/s3/m/33e76dad49649b6648d747e5.png)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
在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的①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从巫史不分到史分化出来专门从事记录;士大夫阶层兴起成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
②形态上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又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①夏商文化以巫医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
②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关注历史(《春秋》、《左传》、《国语》)、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理想的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③战国时代周天子衰微→社会责任感、关怀人生→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以庄周、孟荀、韩非、纵横家为最要)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极少提及“天命”等思想。
2、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第一章·上古神话教材梳理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幻想出的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同时,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
(注:这种单列的概念即可能会考名词解释的,下同。
名词解释的回答要求准确简练,通常用一句话把是什么说清楚,再用一至两句话把它的意义概括一下即可。
)神话的作用:首先,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再次,使人们在对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的情绪。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历史、民族、生物、医药、神话、宗教祭仪等,是我国古代保存神户资料最多的著作。
袁行霈版本-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二卷完整笔记
![袁行霈版本-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二卷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000221b700abb68a982fbef.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答案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06fe9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c.png)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答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
《共工怒触不周山》(《准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解释: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026100a32d7375a417805f.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二节《易经》易经来注图解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
《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
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
由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周礼》谓之经卦。
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帮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盌。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组成,卦辞解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单,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重视,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
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第一节《诗三百》《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503e1c3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2.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袁行霈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注解。
以下是袁行霈先生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汇编。
一、先秦文学《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一部以歌颂阴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诗集,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被誉为“诗歌的圣典”。
《楚辞》是先秦文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它包括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篇篇章,是我国最为辉煌的诗歌作品之一。
其中,《离骚》是传世名篇,涉及爱情、战争、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是选自楚怀王时代(公元前408-334年)的长篇抒情诗。
二、汉代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通史,由司马迁完成。
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传体和志传体两种形式。
《史记》采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
《汉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编纂完成。
该书共分为十分,分别为本纪、志、表、传和列传等。
现存《汉书》有三十篇本纪、一百六十二篇列传和九十篇志等。
《汉书》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汉代文学除了正史外,还有很多散文、韵文和乐府民歌等。
其中,《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选》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选集类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赋、文等作品。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峰的达到。
唐代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总量达到了五万余首。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人被誉为唐代四大诗人。
有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夜喜雨》、《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均被誉为经典。
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韩非子》、《汉书》、《帝京景物略》等。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崔莺莺》、《牡丹亭》、《伶官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概说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
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
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第一节《尚书》三体石经尚书残石《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
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
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二节《易经》易经来注图解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
《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
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
由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周礼》谓之经卦。
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帮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盌。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组成,卦辞解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单,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重视,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
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第一节《诗三百》《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
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
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
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
有的学者认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
从孔子开始,《诗三百》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
作为一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
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著的:(一)《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表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表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或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
因此,《诗三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诗三百》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
(三)《诗三百》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
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四)《诗三百》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
(五)《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第二节屈原和他的诗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
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
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
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
《三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
《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
《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
此其大较也。
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
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第三章叙事文第一节《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
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含不少文学质素。
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
《左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
一、《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
《左氏春秋》毫无疑问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的“事实”,一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大概如此”。
“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
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
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很多情况下能跃然毕见其精神。
其次,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其三,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其四,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
其五,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
三、《左氏春秋》的经学特质《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
这是它最深的特质。
《左氏春秋》高度关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主题,诸如“德”、“礼”、“仁”、“义”等,它最为推重的则是“礼”。
《左氏春秋》的行文常有叙、议两层,议论或出自人物之口,或托为“君子曰”云云;其内容是对相关人物行为、人际关系或社群秩序的肯定或否定,而评断的标准主要就是礼。
《左氏春秋》继承了《尚书》、《诗经》的天人观念,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为它所关注的政教伦理规范提供了具有终极意义的保证力量。
这种天人观念,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经学的核心理念。
以上三方面足以说明,《左氏春秋》的职志在于把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纳入以礼为核心的政教伦理规范之中。
第二节《战国策》帛书战国策关于《战国策》的性质,历史上向来存在争议。
或归之于《春秋》家,或归之为杂史,或归之为子部纵横家,或认为它有史著的形式但含有较多子书的因素,或认为它所写的不少内容乃“由后之好事者附会为之也”,故近于后代的小说。
但称《战国策》所收文章为叙事文,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战国策》也是一部奇书,它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应当得到高度的重视。
《战国策》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共二百四五十年间的历史风云。
它的主要内容是策士逞弄计谋,由此关涉到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驰骛角逐,而合纵、连横则是其中的根本关节。
它所写的主要人物是策士,旁及十二国国君、卿、大夫、游侠、刺客等各色人等,苏秦、张仪、陈轸、范睢、鲁仲连、江乙、张孟谈、豫让、唐且、聂政、聂嫈、苏代、田光、荆轲等都是栩栩如生的形象。
《战国策》的某些细节或事件不一定合乎历史事实,但就精神本质来说,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那个极为灿烂、极为活跃、激烈变动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活跃着一大批“高才秀士”。
他们用自己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辩,顷刻间就能改变自己、他人乃至一国或者数国的命运。
在这个时代当中,人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大都丧失了周代文化所标榜的那些重要规范,诸如礼义道德等等;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是当时大多数人的主要目的。
不管是《战国策》所记载的主要社会群体即纵横策士,还是由这一阶层所涉及的其他社会各层人士譬如国君妃后等,往往都讳言自己对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的追求。
人与人的关系从很大程度上蜕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君臣、父子、母子、夫妻、兄弟等都为利害所支配。
尤其可怕的是,在这个时代,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每每把他人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
这种人际关系是异常阴郁的,并且往往扩大到国与国之间。
《战国策》由于以不加批评的欣赏的姿态展示着上述人际乃至“国际”关系,深为后人诟病,但这正是它卓越不凡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