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
三顾茅庐品析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最著名的案例是指刘备三次请诸葛亮为军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主要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才华的崇拜以及诸葛亮为国家忠诚的精神。
背景与故事情节
在战乱纷争的三国时期,刘备渴望得到卓越的谋士来辅佐自己,听闻了诸葛亮的大名。
于是,刘备三次亲自到茅庐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每一次都在茅庐外三顾,但诸葛亮始终不愿应允。
直到第三次,刘备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他答应出山,并成为刘备的军师,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
品析
忠诚与责任:诸葛亮在茅庐隐居,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他不轻易出山,是出于对道义和责任的考虑。
这突显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领导者的坚持:刘备三次请诸葛亮,体现了一个领导者对于找到合适的才能的坚持。
他深知政治谋略的重要性,为了国家的未来不懈努力,最终换来了诸葛亮的支持。
人才的珍贵:故事传达了人才的珍贵。
刘备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请才,最终得到了一位卓越的谋士。
这反映了在团队建设中,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不放弃寻找适合的人的决心。
情感因素:故事中刘备的三次求贤,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深厚感情。
这种情感因素在领导者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中起着关键作用。
总体而言,"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佳话,既有励志的成分,又包含深刻的人性描写。
它对于领导者的智慧、对人才的珍视以及对国家责任的体现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刘备三顾茅庐历史人物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历史人物故事刘备三顾茅庐历史人物故事如下: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
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
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
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虽然过的是与世无争的日子,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
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
刘备为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到隆中拜访。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不是一个空谈之人,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共同商讨如何才能占据土地,夺取天下。
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孙权,安抚少数民族,夺取荆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团出现变故,就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平定中原。
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到新野为刘备出谋策划。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亲密无间的助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并真的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势力强大的曹操、孙权,觉得刘备有了用武之地,都不敢小瞧他。
汉中一战,刘备将曹操杀得大败,将曹氏兵将赶出汉中。
三顾茅庐诸葛亮给刘备出的计谋
三顾茅庐诸葛亮给刘备出的计谋引言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助他统一中原的重臣,三次亲自上山请见了诸葛亮,并向他求助。
而诸葛亮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策,以帮助刘备最终实现了他的目标。
本文将从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出发,详细探讨诸葛亮给刘备出的计谋。
背景刘备自从被曹操追杀后,一直在四处流亡,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可以将其势力发展起来的机会。
直到他听说有一个名叫诸葛亮的军师,拥有非凡的才智,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拜访。
第一顾:诸葛亮的门庭若市刘备感叹诸葛亮的才华刘备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他发现诸葛亮的门庭若市,许多人都来拜访他,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
刘备被这场景所震撼,深深地感叹诸葛亮的才能。
###刘备对诸葛亮的赞叹刘备对诸葛亮的深深的赞叹,使得他下决心一定要请到诸葛亮做自己的谋士。
他认为如果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统一中原的梦想。
第二顾:刘备再次亲自上山刘备一意孤行再次去见诸葛亮尽管刘备已经在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深深地被他的才能所吸引,但他却因为诸葛亮不出山而无法找到。
于是刘备决定再次亲自上山去拜访。
诸葛亮的谦虚面对刘备的再次来访,诸葛亮仍然谦虚地表示自己无才,不值得刘备的重视。
他认为自己虽然有一点才能,但是无法为刘备做出什么贡献。
第三顾:刘备决心不改再三去拜访刘备带着观音菩萨坚定决心再三拜访尽管诸葛亮已经连续两次拒绝了刘备的请求,刘备却没有丝毫退缩。
在第三次去见诸葛亮时,他带着观音菩萨前往,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
诸葛亮被刘备的坚定打动刘备的坚定和诚意感动了诸葛亮,他决定答应刘备的请求,并帮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梦想。
诸葛亮也表示,他愿意和刘备一同奋斗,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结尾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刘备的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并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原的目标。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传世佳话,展示了诸葛亮的卓越才智和刘备的坚定决心。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罗贯中《三顾茅庐》
不胜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 靠近。
奸臣窃命: 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惟将军图之:考虑。
7
整体感知 T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 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 果怎样?
“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诸葛亮
T
1.外貌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 T
2.语言描写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 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 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诸葛亮
T
3.动作描写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诸葛亮
T
4、侧面烘托
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 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小结
T
文章突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侧面描写,塑造了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以及淡泊名利、雄才大略、足 智多谋的诸葛亮,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 T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描写战争为主,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故事。全书再现了军 阀混战、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的现实,反映了封 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作者善于把历史上重大 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书中400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各具 个性,成了不朽的典型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左右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左右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在三国时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非常希望能找到一位有才智和谋略的军师来辅佐他。
他听说在襄阳附近的隆中有一个名叫诸葛亮的智者,于是决定前往请他出山。
第一次造访,刘备在诸葛亮的草庐前见到了他的朋友。
刘备表达了他的来意,但是被告知诸葛亮外出不在家。
尽管如此,刘备还是表示会再次来拜访。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再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庐,但这次仍未见到诸葛亮,只看到了他的弟弟。
刘备再次表示会等待诸葛亮回来。
第三次,刘备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这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刘备向诸葛亮详细阐述了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并表达了自己对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和决心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诸葛亮的故事100字(精选15篇)
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100字(精选15篇)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文1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的故事篇1如鱼得水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诸葛亮的故事篇2孔明巧布八阵图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
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
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
”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
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诸葛亮的故事篇3火烧博望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
四年级历史人物短篇故事
1、舌战群儒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
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
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2、赤膊上阵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
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
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
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
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
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
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
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
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3、锦囊妙计荆州被刘备所占,东吴大将周瑜便一心想夺回荆州。
他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
精选古代礼仪小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
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
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
”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
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
”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
”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
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
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
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
”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三顾茅庐成语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
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
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
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
”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
小说《三顾茅庐》读书启发
全文约:633字,阅读时间:80秒。
这个故事是一段佳话,用来表示求贤若渴的一种态度和做法。表示对贤才的渴望和诚意。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用了一首诗来概括:"三次来去诸葛庐,顾得三次得孔明,茅中卧龙之三分,庐内军师绝对策。”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全文约:636字,阅读时间:80秒。
小说《三顾茅庐》读书启发2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
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当他第三度来到卧龙岗时,诸葛亮终于回到了自已的住处,但却在午睡。过了许久,他终于醒来了,后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与刘备谈论军事局势后归于刘备麾下。
小说《三顾茅庐》读书启发
小说《三顾茅庐》读书启发1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为人诚恳,曾三顾茅庐请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第一次拜访他时,他的童子说他出去了。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只见得他的朋友。第三次去时,鹅毛大雪,张飞不肯愿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把他绑来!”刘备责怪张飞太鲁莽。去时,诸葛亮正午睡,刘备等在门口,诸葛亮午睡后请他进屋,却不肯答应去做军师,刘备哀求道:“天下大乱,四方云拢,求您帮忙!”诸葛亮被其感动,终于答应了。
三顾茅庐读读写写词语解释
三顾茅庐读读写写词语解释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源自东汉末年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当时,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
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的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背景和经过:
背景:
刘备是东汉末年蜀汉的开国皇帝,他原本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士族,但有着雄才大略和高尚的品德。
当时天下大乱,刘备渴望能够寻求到一个人才协助他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他听闻了荆州名士诸葛亮的才华和德行,决定三次前往拜访。
经过:
第一次拜访时,刘备来到诸葛亮的家中,但诸葛亮正在饭店住宿,没有见到刘备。
刘备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并表示希望诸葛亮能够与他共事。
第二次拜访时,刘备又来到诸葛亮的住处,但诸葛亮依旧不在。
刘备失望地留下了第二次的请柬,并表示自己对诸葛亮的才华和人品非常佩服,希望他能够鼎力相助。
第三次,刘备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这一次诸葛亮终于在家。
当时刘备已经走投无路,情急之下,他跪倒在地,表示
自己愿意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并帮助自己实现天下统一的梦想。
最终,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并成为了蜀汉重要的谋士和军事指挥官。
这个故事表达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和对诸葛亮才华的推崇。
刘备三次的拜访显示了他对诸葛亮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最终使得他们携手共同奋斗,在蜀汉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
同时,也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忠诚品质,为后来的蜀汉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三顾茅庐内容简介400字]
[三顾茅庐内容简介400字]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
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
《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缩写400字左右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梗概(50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
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大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
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三顾茅庐读书笔记1今天我读了《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家里拜访,最后以自己的真心打动了诸葛亮,让他做了军师。
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好词:乘胜追击、威震天下、走投无路、气度非凡、五体投地、热泪盈眶等。
我还收获了好句:刘备见到诸葛亮忍不住兴奋起来。
诸葛亮长得像神仙一样,气度非凡,手上摇着鹅毛扇,身上披着灰长袍,一身散发着儒雅睿智气息。
这句话瞄写了诸葛亮的外貌。
诸葛亮博学多才,通晓古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真是古今天下罕见的奇才。
刘备对诸葛亮佩服得真是五体投地。
写出了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才。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2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
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
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
”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
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
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
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
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
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
三顾茅庐的故事_成语三顾茅庐词义
《三顾茅庐的故事_成语三顾茅庐词义》摘要: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2.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三顾茅庐是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那它的词义大家了解吗?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成语三顾茅庐词义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近义] 礼贤下士[反义]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用法] 用作褒义。
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
三顾茅庐的故事50字加意思
三顾茅庐的故事50字加意思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
 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
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30个字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指刘备为请诸葛亮作为他的军事出山,三次前去诸葛亮的家中进行拜访,通过对诸葛亮的三次亲自拜访,终于请动了诸葛亮作为他的军师,也为当时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刘备的儿子是个窝囊废,不懂得用兵,不听个大将的劝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
而关羽、张飞对柴油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
"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
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
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
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
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
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
"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
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
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
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
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东吴大将周瑜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
诸葛亮识破此计,决计派赵云伴随刘备入东吴成亲。
临行,诸葛亮悄悄对赵云说:“你保护主公到东吴,我给你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到东吴后依计而行。
”后来赵云果然依计而行,保刘备成亲,并携新夫人安全返回荆州,使得周瑜的计谋成为泡影。
只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谈。
“锦囊妙计”本意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算。
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方法。
不是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一句话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大家很多人认为是说孔明,其实,是说周瑜。
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所以首先要说,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
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周瑜外号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
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
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
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
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
所以,这首《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1. 汉家王气已将尽,~各自雄。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2.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想汉家天下,鼎足三分。
”3.元阿鲁威《蟾宫曲·山鬼》曲:“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4.《三国演义》第一二○回:“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5.《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
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
先生不必推却。
”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能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
孙权说:“我那里想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
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就开始从事学习。
等到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大吃一惊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学识尚浅的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看待他,兄长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古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茅庐对》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
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
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
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
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
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
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
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
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
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
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抵赖之言,毫不掩饰。
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
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
”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
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
鲁肃如疾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三国时代,魏蜀吴恶战连场。
有一次,关公(关云长)挥军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
众将请关公班师回荆州调治,关公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众人只好四方访寻名医。
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公中了毒箭,特来医治。
这时,关公的右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命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
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几乎注满了整个盆子。
将士见到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