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3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4.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了解学生对离子的产生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实验操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对离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也需要加强。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离子产生的原因、离子的分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存在主要问题
- 在教学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了课堂效果。
- 在教学组织方面,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 在教学方法方面,对于离子的分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存在困难。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学习抱有恐惧心理,认为化学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

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元素的概念,识别元素符号,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并能初步运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张包含多种物质的图片(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虽然性质各异,但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接着,教师引出元素的概念:“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元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元素的奥秘。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从物质的组成角度寻找答案。

•学生对元素的概念产生初步兴趣,期待进一步了解。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和问题的引导,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元素概念的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定义讲解:教师详细解释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教学:教师介绍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展示几个常见元素的符号,如H(氢)、O(氧)、C(碳)等,让学生跟读并尝试书写。

•元素周期表初探:教师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如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的划分,以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互动环节: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如“在元素周期表中,你能找到哪些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元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尝试总结其结构特点,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对于挑战性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热烈,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给出答案。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定义讲解、符号教学和周期表初探等多个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与原子第一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概念原理课,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

通过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引导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尤为重要,本课题是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基础上。

来学习从微观视角解释观察到的物质宏观现象,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微粒也是可分的辩证观念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而且本课题是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入门课。

从这个课题开始就要处处试着用微观的视角去解释宏观的现象。

本节课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原子构成、离子形成、元素等抽象概念及后续其他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变化及热胀冷缩。

因此每节课的引入并不困难。

但对学生而言,由于本单元涉及的微观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却能用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而且学生已有的微观知识不多,只是在物理课中有所接触,虽有基础,但是不是很理解粒子的可分性。

学生对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难以缕清。

这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学生缺乏感性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掌握分子的性质;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结合生活经验,从宏观到微观认识微观粒子,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描述、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实验探究过程,从而初步认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此过程中感受实验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石室联中张蓉《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石室联中张蓉《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分析不同分子中相同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引入元素的概念,通过对具体的两个化学反应微观实质的分析得出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会发生变化,原子和元素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了解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学习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及元素的分类。

二、学情分析及应对策略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掌握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原子结构,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前期也接触到了具体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了解了一些常见元素符号的意义,但知识是碎片的,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构架。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的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本单元研究的内容较抽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分化。

应对策略:教师树立大课程观,采用差异教学,通过云策略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情境诱发切身体验问题解决三、教学目标1.以历史上元素命名和元素发现的故事引入元素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感知科学探究精神。

2.从有关原子分类的问题出发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3.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实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化学反应的认知模型,形成初步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能力,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4. 通过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及元素分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已有一定基础,故本节课中讲解较略)5.通过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协作、分享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定义;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能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类。

【素养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多媒体展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同学们对其诗意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化学角度思考过“为有暗香来”是什么原因?【导入2】教师事先在教室前面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

[演示]往水中加入白糖,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改用热水,缩短实验时间)[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 - 1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像(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分析]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A,加入水,再加入酚酞溶液,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粒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知道这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2.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习重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回顾交流】(一)分子和原子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如:铁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水是由构成。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

【课堂延伸】用分子的观点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

【练习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不合理的是()A.酒精挥发——分子大小发生改变B.过氧化氢分解——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C.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分子之间有间隔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②电荷。

1.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相对原子质量≈ +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练习2】、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稳定结构的是:()(三)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叫。

带正电的离子叫,叫阴离子。

2.Fe、 Fe2+、Fe3+具有相同的,属于同一种,由于不同而化学性质不同。

3. 表示法及意义:如Fe3+:表示。

4. 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为阴离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构成的理解,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 实验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原子和元素的认识。
2. 教学手段
-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动画等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增强直观性和记忆效果。
- 教学软件:运用互动教学软件,开展虚拟实验和知识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 视频资源:《化学元素周期表》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影像,呈现了元素周期表的奥秘。
- 视频资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视频,深入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加深对物质构成的理解。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完成“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明确复习流程
考情分析
观 看,思考 本单元的考 本单元的重要性 点
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提问)三种微粒的概念及主要区别是什么?
知 识 块
一、 物质
整 理
是由 微观 粒子
与 归
构成
纳的
2.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整理与归
纳单元知识脉络 回答、补充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
对学习过后分子、 原
将本节内容系统回 顾、归纳
学会自主构建知识 网络图。 学会从化学视角看 物质。
八、教学反思: 把建构微粒观、元素观、物质分类观作为这节课的中心任务。首先从生活情景入手,开
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物质认识的兴趣。通过“原子派和离子派”的情景导入,帮助学生 体会到分类研究物质的必要性,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物质分类图,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初步形 成科学的“物质分类观” 。通过对物质多样性的讨论,将学生从宏观物质引入微观世界,在探 究微观粒子的过程中形成 “微粒观”。最后以化学式为桥梁, 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帮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2.功能与地位: 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能从本质上理 解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的关键。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课使所学习的物 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化学,具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物质组成元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和理解。 (2)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结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和离子 带电的原因是粒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的不同。 (3)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联系的观念,理解稀有气体原子化 学性质极不活泼和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在反应中化学性质活泼是由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 (4)进一步巩固和熟练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从元素 周期表中查找有关元素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元知识的整理复习, 学习比较、 归纳等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2)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 (1)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 (4)课题2原子的结构 (7)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7)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 (10)课题3元素 (13)第1课时元素 (13)第2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16)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掌握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

2.怎样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八月桂花(如图)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探究点二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2.练习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3.化学键: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介绍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类型的化学键,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微观粒子、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3.引出主题:通过讨论,引出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如原子、离子、分子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微观粒子的概念与性质:详细讲解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2.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讲解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原子序数、电子排布、元素符号等,并解释元素周期律。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对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的理解程度,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b.收集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实例,分析其中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三种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2.认识化学元素。

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自主探究】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和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的。

(3)分子之间有。

(4)分子是由构成的。

(5)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而原子不能,只能____。

4.分子和原子的联系:(1)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的粒子。

(2)分子是由构成的。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的结构7.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8.相对原子质量≈数十数。

9.三个决定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三、离子10.概念:带电荷的或叫做离子。

11.表示法及意义:如Fe3+:表示。

12.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阴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教材共分为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等内容。

本单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性知识也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理解、接受。

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大小各5只)、试管、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一、导入新课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推进新课(一)分子及其特点[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活动与探究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试剂,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讨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获得结论1:(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C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拓展结论并投影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考一考你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2.“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二)分子与原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分析](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回答]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

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

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三、分子、原子的概念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例如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为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题2原子的结构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件及相关图片一、导入新课师:可能同学们都不熟悉原子,但是提起原子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在1945年抗日战争的末期,美国空军将两颗原子弹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使这两个城市遭受了灭顶之灾。

可见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重大作用。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使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那么原子和核武器原子弹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是一种怎样的微观粒子?相信同学们对它非常感兴趣,那就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吧。

二、推进新课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3页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生: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师: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示意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师: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师: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生: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那么电子在哪里进行运动呢?生: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高速地进行运动。

师:我们知道,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谁来介绍一下?生1: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师:很好!谁再来介绍一下电子的分层?生: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第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师:这又叫什么现象?生:这又叫分层排布。

师: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几层?最多的有几层?生:最少的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

且最少的电子数不超过2个,最多的不超过8个。

师:原子的质量怎样计算?生: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师: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 93千克,即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 57千克,即2.657×10-26千克;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 88千克,即9.288×10-26千克。

师:原子的体积小,质量轻(举例1个碳原子的质量),书写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师:想一想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问题我们怎样解决的?举例:日常生活中,药片服用方法用几片/次表示比0.25mg/次方便得多。

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

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12C原子的实际质量×112师:我们引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讲解一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我有一堆水果。

有人让我记住每个水果的质量,我选取了一个苹果作为参照物,称其质量为100克,现称得梨的质量为300克,猕猴桃的质量为500克,分别将这二者的质量与100克相除,所得倍数即为梨和猕猴桃相对于苹果的质量,我只要记住梨是3,猕猴桃是5精品教案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