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若干比较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若干比较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若干比较中俄两国经济制度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进行的,两国的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然而,在具体的过程中,两国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俄两国经济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中俄两国在的起点和目标上存在差异。

中国的经济始于1978年,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外资等手段国有企业,推动经济发展。

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则再次面临的挑战,目标是建设“自由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

中俄两国在出发点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国的方向和内容的不同。

其次,中俄两国在市场化的进程和速度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是逐步推进的,通过实行特区政策引进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步步谨慎地推进市场化。

而俄罗斯在1990年代初开始实行“剧烈市场化”,推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导致了经济混乱、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俄罗斯的市场化过程相对来说更为激进,存在一些不可控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最后,中俄两国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方面的也存在差异。

中国在过程中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等措施,积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与此不同,俄罗斯的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社会福利的减少,导致了社会不公问题的加剧。

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一些寡头垄断了资源,加剧了贫富差距。

综上所述,中俄两国的经济制度在起点、目标、进程和速度、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是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有力”为核心思想,通过逐步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俄罗斯的过程更为激进和剧烈,市场化的效果相对较慢,社会问题也更为突出。

两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浅谈俄罗斯与中国改革之路的异同,之后得出结论

浅谈俄罗斯与中国改革之路的异同,之后得出结论

结论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解 放生产力是对的。这样大部分企业与资产还是国 有的,这样就不会像俄罗斯一样出现严重的寡头 势力,干扰国家政治、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但 是中国后期的改革又比俄罗斯差。因为中国的立 法、执法不严。对教育、民生、公民的社会保障 的投资都不急俄罗斯。 所以我觉得公有制与私有制应该并存,应该 在经济命脉国有制,私人私有制的情况下发展。
目标与要求
• 两国改革的相同点
• 两国改革的不同点 • 从中得出的结论
相同点
• 一、都进行了市场化经济改革 • 二、实行对外开放 • 三、开始出现私有制
不同点
一、俄罗斯改革后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还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 、俄罗斯进行的是休克疗法;而中国是进 行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 三、俄罗斯进行的是全私有制,中国只是部 分私有制,国有制占主导地位。 四、俄罗斯从重工业到农业的改革;中国从 农业开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行政管理201150010338 李鹏飞)中国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已进行20多年了,而上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根本改变苏联经济体制,普金政府也力图振兴俄罗斯经济,走上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与中国形成了比较。

一、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情况介绍(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政策(1991-1999)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独联体成立后,原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虽经叶利钦重用的几届政府几次经济体制的激进或渐进改革和转轨的政策交替运行,并未摆脱苏联成立以来的苏俄历史上和整个现代世界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困境。

叶利钦领导下的盖达尔政府一开始极力倡导激进的“休克疗法”式快速改革和转轨。

即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放开物价。

规定各种物品自由定价和收费,随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结果90%的零售商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第二,实行国营和地方企业私有化。

按计划,1992年俄罗斯20-25%的国家企业私有化,实行自由买卖,两年内完成土地私有化,到1996年,私有化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分别占俄GDP的60%和企业总数的70%。

第三,实现无赤字预算的紧缩财政与货币政策的。

第四,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进出口贸易。

第五,卢布在俄国境内可以自由兑换,由原来的多种汇率制度过渡到双重汇率制。

这些急剧变化的激进政策导致1992年第一季度物价上涨11倍,生活水平下降2.5倍,工业生产下降2.5倍。

1992年6月30日俄罗斯政府提出生化经济改革纲领,设计在1992-1993年刹住滑坡,1994-1995年走出危机,1996年起实现增长。

其后又连续出台配套改革举措。

但是滑坡形式并未扭转,卢布急剧贬值,1992年初1美元兑换90卢布,9月1:240,无法实现卢布兑换自由计划。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简单比较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简单比较

12《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中旬刊)总第464期中国和俄罗斯原来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国家,都经历了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制度变迁,然而,在经济变革过程中,两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两国所追求的目标、所采取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绩效都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目标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形态多元化出于我国生产力的低素质和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改革要从过去完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态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形态转变。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多元化为优化劳动力的配置,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就业竞争机制。

摈弃原有的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计划型按劳分配模式。

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形态向以市场型按劳分配形态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共同参与分配的经济形态转变。

二、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目标1.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式不同(1)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基本上时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

力求改革的阻力最小,改革的效果最大。

从突破口来看,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将最容易改的放在前面,从旧体制的边缘开始,即在旧体制之外形成增量,先发展个体育私营经济等。

我国采用这种渐进式制度变迁其益处在于:通过逐渐推进,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大失误,降低改革的成本与代价;各种利益主体由实践来适应新形势与新政策,降低了各自的机会成本,减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摩擦,是改革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在建立;广大人民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提高了改革的信任度和支持率,是改革始终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2)在制度变迁的推进方式上,俄罗斯采用了激进的方式,将改革的过程理想化。

俄罗斯两道者认为斯大林去世后的俄罗斯改革都不成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丧失了许多机会和时间。

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现有模式进行改革将会事半功倍,实行激进改革的方针,先破再立。

俄罗斯采用了货币主义的改革模式,国家一下子放开经济,推行大规模的私有化,使俄罗斯陷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生产力急剧下降,同时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降低。

俄罗斯于中国改革比较

俄罗斯于中国改革比较

“休克疗法”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私有化。大规模私有化,取消对私营活动的限 制,通过私有化和对现有国有企业实行严厉的控制, 约束国有企业。
二、自由化。一次性大范围地放开物价,而且力争 一步到位,形成自由价格制度,为经济市场化创建 必要条件。 三、稳定化。实施严厉的财政金融政策,紧缩银根, 削减赤字,平衡预算,稳定价格。
中国与俄罗斯改相同的历史起点 改革模式的路径差异 两种改革路径的后果比较 总结
①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 执政的国家; ②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③都是公有制占统治地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一统 天下的所有制结构; ④都有着几十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经验教训; ⑤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 ⑥都期望通过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⑦改革都具有相同的国际环境等等。
渐进式改革强调改革保持平稳过渡,重视 改革顺序选择,把改革的风险在一个较长的过 程中释放出来,以避免或减少新旧体制转换过 程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和恶性通货膨胀,保持 经济平稳增长。
渐进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农村后城市的原 则。渐进式改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改革 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 统一起来,避免发生大的社会动荡。 二、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的 改革原则。“增量改革”或“体制外改革”, 是在原有计划体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体制或 新的经济成分,以此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和 逐步改革整个经济体制。
无可否认,“休克疗法”曾经给俄罗斯的经 济造成过巨大的伤害,但就此否定“休克疗 法”,那么便忽视其长远的,积极正面的影响。 “休克疗法”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为整个俄罗斯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变化。
一、俄罗斯基本上确立了私有制,所 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俄罗斯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 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差异?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差异?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差异?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诸多差异。

下面分别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国企改革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俄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一、政府干预中国和俄罗斯在政府干预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内的干预是积极的,旨在实现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政府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置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给予了一些政策性金融支持,如开展贷款、发行政府债券和控制利率等。

这些措施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政府在经济领域内的干预较少,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凭借基本的经济管制手段来调控经济。

在俄罗斯,企业仍然远离政府,市场势力占主导,这种经济体制对于速度发展十分有效。

然而,在许多行业中,特别是资源方面,俄罗斯政府还是会有一定的干预。

这种干预主要是寻求更好的资源合理利用,并保证国家安全。

二、市场经济中俄经济发展模式的另一个差异在于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的经济市场逐渐透明化,市场竞争日益充分。

同时,中国的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外资可以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资和贸易,而且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也对整个国际市场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力。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俄罗斯也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其经济市场仍然缺乏透明度。

许多国有企业的影响力依然很大,而且政府对经济体制的控制力度也相对较高。

因此,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尚不足以与中国相比。

三、民营经济与俄罗斯的国企占主导的形式不同,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中还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就业和创新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俄经济现状对比分析报告

中俄经济现状对比分析报告

中俄经济现状对比分析报告引言中俄是两个重要的经济体,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战略地位。

本报告将对中俄两国经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和贸易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宏观经济指标对比GDP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俄的GDP 分别为14.28万亿美元和1.46万亿美元。

从总量上看,中国的GDP远远超过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俄罗斯则位居世界第十一。

中国的GDP规模大部分是由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构成,而俄罗斯则主要依赖于能源出口。

人均收入中国的人均收入在近年来持续增长,但与俄罗斯相比仍然较低。

据统计,201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1.02万美元,而俄罗斯则为1.45万美元。

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赚取高额外汇,而中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收入相对较低。

外汇储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217万亿美元。

而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则相对较低,约为5.93千亿美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主要是由出口创汇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导致,而俄罗斯则受制于能源价格波动和国际制裁等因素。

二、经济结构对比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之一,占据了全球制造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产业链完整等优势。

俄罗斯的制造业相对较弱,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军工等领域。

服务业中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4.5%。

而俄罗斯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赖于金融、零售和旅游等领域。

三、贸易情况对比进出口总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2019年进出口总额为4.62万亿美元。

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约为5千亿美元。

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制造业产品和机械设备,而俄罗斯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产品。

贸易伙伴中国是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则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引言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普遍的经济模式之一,也是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

然而,尽管两国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由于历史、文化、制度和政策的差异,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也存在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特点、优劣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供需关系和价格机制的经济模式,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个体和企业自由决定生产和消费,市场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政府主要通过监管和调控市场来保障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转向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以计划经济的特点为基础,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特点有:国家干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市场竞争、引导外资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和引导。

政府的干预目的是促进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公平竞争。

动态调控中国市场经济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整能力。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引导来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

这种动态调控可以避免市场失灵和经济波动,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优势和区域差异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中,不同地区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对滞后。

中国政府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和措施,促进不同地区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俄罗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模式,但与中国不同,俄罗斯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主要特点有:私有化进程俄罗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然而,由于私有化进程中存在不公平和腐败问题,导致了一些寡头垄断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产权保护
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给予了重视,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完善 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
混合所有制
俄罗斯在私有化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放开了 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
财税制度改革比较
01 02
财政支出结构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对企业的扶持和投 资。
1997年,俄罗斯开始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 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并逐步推进私有化进程。
1992年,俄罗斯实施了“休克疗法”,试图快速实现 经济转型,但并未取得成功。
2000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继续推进经济改革,重 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监管。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历程
197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经 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重视对外开放
两国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加强与国际 市场的联系,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两国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 序,促进公平竞争。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个性经验
坚持稳中求进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策略,注重稳定 和协调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资本市场改革
俄罗斯在资本市场改革中,逐步实现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开放和规范化,而中国则在 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了资本市场制度,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开放性和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俄罗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逐步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 了利率市场化制度,加强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分析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分析

扩 大 到全 国范 围 内 , 农村 的土 地 所 有 从 制 改 革开 始 , 渐渐 过 渡 到城 市 的国 有 企 业 , 大 企 业 自主 权 , 动 企 业 的积 极 扩 调
正 是 由于 这 样 的 差 异 存在 , 导 致 两 国 才
到 19 9 0年 , 苏联 经 济 危机 开 始 爆 发 , 广
传 统 的计 划经 济 体 制 进 行 根 本 性 的 变
革, 要从本 国国情出发 , 在坚持社会 主
义 制 度 的前 提 下 , 自觉 地 调 整 、 革 生 改 产 关 系 同 生产 力 、 层 建 筑 同 经济 基础 上
不 相 适 应 的环 节 。 因此 , 中国 的 改 革 是
大 人 民 群 众 对 苏 共 、 对 改 革 丧 失 了信
心 , 社 会 主 义 丧 失 了信 仰 , 生 了震 对 发
毛 泽 东 在 15 9 6年 发 表 了著 名 的
惊世界的“ 苏联 剧 变 ” 独 立 后 的俄 罗斯 。 彻 底 抛 弃 了传 统 社 会 主 义 体 制 , 上 了 走 经 济 改 革和 转 轨 之 路 。
直 接 为俄 罗 斯 设 计 了 初 始 阶 段 的 改 革 方案 , 起草 了相 关 的 法律 和 法 规 。 另 并

方面 ,更 为直 接 的原 因 是 苏联 解 体 ,
苏共 退 出执 政 舞 台 , 掌权 的政 治 精 英 新 们 竭 力反 对 社 会 主 义和 共 产 主 义 , 惜 不
化 。但 具 体 到 改 革 的 实践 中 , 中俄 经 济
渡, 建立 资本 主 义 的政 治 制 度 和 经 济 制
度 。 在 改 革 之初 , 罗斯 选 择 了 自由 市 俄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事务中的日益重要,两国的经济模式和市场表现一直备受关注。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这两个大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从过去的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比较1. 政府角色的差异性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但国有企业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政府在投资和经济政策方面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与此不同的是,俄罗斯更多地依赖于自由市场经济和私人投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2. 经济结构体系中国的经济主要是由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和工业组成的多元化经济,且发展相对平衡。

与此不同的是,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大宗商品上的经济依赖度很高,这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和不稳定。

3. 创新和技术应用层面在创新和技术应用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尤其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领域。

相比之下,俄罗斯虽然在某些领域能力也很强,但相对来说在跟上时代和尖端技术方面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4.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和文化差异非常明显,这也影响了两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文化强调稳定、持久和集体主义,而俄罗斯则注重个人主义和政治中心化。

这些文化因素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国际关系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关系和政治因素也是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差异的重要因素。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与全球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经济上的地位并不像中国那么重要,但是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巨大。

三、案例研究1.阿里巴巴和俄罗斯“亚马逊”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头羊,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很高的影响力。

俄罗斯的“亚马逊”也是一家知名的电子商务公司。

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阿里巴巴是更加强调人工智能和创新的公司,而俄罗斯的“亚马逊”则更侧重于基于价格和优惠的销售模式。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NEP)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苏联NEP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研究。

一、政策出现背景苏联NEP的提出源于1921年苏联经济危机,当时苏联经济遭受重创,国家无法再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因此需要改变原先的经济模式。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提出是因为1978年中国经济面临滞后、不发达的问题,国家亟需改革经济模式,加快经济发展。

二、所有制体制在所有制体制上,苏联NEP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允许一部分私人经济的存在,开放了农民市场,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这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则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允许私人经济的存在,引入外资,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

三、农业发展在农业发展上,苏联NEP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有所恢复,这主要得益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以及市场机制的发挥。

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通过村集体企业、个体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引入了市场机制,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城市工业与国有企业改革在城市工业与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苏联NEP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措施,取消了资源国有化政策,使得国营工业的经营权逐渐下放,开放了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引入外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五、对外开放苏联NEP时期,苏联开始与国际市场进行贸易合作,增加了对外贸易,引进了大量外国技术和资本,促进了经济发展。

而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六、政策长期影响苏联NEP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经济成果,但也埋下了一些隐患,如对私人经济的限制问题。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一;转轨条件从转轨的起始条件看,两国无论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僵硬的计划调节手段,条块化、行政化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一致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轨之初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⑤] 苏联国民经济基础比中国雄厚,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这是俄转轨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差异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均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两国转轨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否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

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经济转轨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不同俄罗斯1992年开始推行以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式改革:经济活动全面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私有化,迅速实现经济制度改革,发展市场基础,把国家作为市场的外部力量从经济运行中清除出去;经济全面对外开放。

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迅速全面放开物价,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换;迅速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产权制度基础。

由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路径选择。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我国的经济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改革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通过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比较以及自身经济改革的不足总结经济改革经验教训,对确定新时期改革力向,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不足及启示经济改革展望【Abstract】: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8, elev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as the symbol, history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intaine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aggregate,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mproved rapidly.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economic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economic reform of Russia and its economic reform to summarize the lessons of economic reform experience, to determine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direction,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Economic reform; Problems and enlightenment; Economic reform prospects一、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概述(一)关于激进式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的国家。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结果
改革的不同结果
• 两国经济增长率悬殊很大 • 工业生产和设备投资存在明显反 差 • 农业方面,从1990年开始俄农业 生产就一直是负增长率,而中国 农业的增长率却一直保持着逐年 上升的趋势 • 消费物价方面
产生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果的原因
• 政治动机不同
俄罗斯出于强烈的政治动机,而不是经济需要,匆忙发起 “私有化、自由化”式的激进改革,这是造成社会经济危 机的首要原因。俄在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变更的过程中, 上层建筑变革走在了前面。改革前中国政治上具有稳定性 和统一性,经济上陷人严重困境,改革首先出于摆脱经济 困难的需要,因而采取了首先变革经济体系的做法。而且 经济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渐进” 的做法,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
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 改革必须处理好制度与体制的关系, 把握好度 • 改革必须注意社会承受能力,正确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 • 改革的社会环境问题
结论
尽管,俄罗斯激进式的改革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自普京上台以来,形成了可控制的市场经 济。正如陆南泉教授所说“普京选择的道路是两点,政治上集权 化,加强中央调控,经济上私有化。”现在一般说叶利钦实行的 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而普京推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的改革模式已经向中国靠拢。 虽然从目前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绩效明显优于俄罗斯,但是 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在市场化方面所取得的效用正在逐渐 显露。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不可避免的步入攻坚阶段。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及启示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及启示
• • • •

中俄经济体制比较

中俄经济体制比较
5000.00 0.00
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总额的变化
年份
数据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总额(亿元)
产值(亿元)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500000.00 400000.00 300000.00 200000.00 100000.00
3.要注重政府在市场经济转轨中旳作用。因为市场存 在不完全性、外部效应和公共品供给等原因,所以 ,市场经济在许多场合下是不均衡旳。
提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与市场、企业、 居民旳关系
(二)继续推动产权体制改革 (三)建立城乡统筹旳社会公共保障体系 (四)加紧政治体制改革,科学配置权力构造
“中国问题旳复杂性在于,我国除了是转轨经济国家 以外,还是一种发展中国家,诸多问题是和发展中 国家旳问题联络在一起旳。与前苏联、捷克、波兰 这些改革进展比较快旳国家不同,我国是从一种贫 穷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低、法律基础差、市场化程 度低旳小农经济社会转变过来旳,这就决定了我国 旳改革和当代市场制度旳建立,可能比其他国家经 历旳时间更长。”
俄: 为了“彻底告别过去”,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经济过渡,建立资本主义旳政治制度和经济制 度
“摸着石头过河”(中)
先易后难,先简后繁 ,先农村后城市旳原 则
先体制外、后体制内 ,先增量、后存量旳 改革原则
“休克疗法”(俄)
私有制为主体旳全部 制构造
自由化(价格制度、 进出口贸易)
稳定化(财政金融政 策)
0.00
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发展
年份
数据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浅议中俄改革的绩效和可持续性

浅议中俄改革的绩效和可持续性

浅议中俄改革的绩效和可持续性一、中俄经济改革比较在经济方面,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1979年—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8%。

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与1978年相比,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由28.4%下降为18.7%,第二产业由48.6%微升至49.2%,第三产业则由23%提高到32.1%。

1978年—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6.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05%,人民生活水平在20年间获得了巨大的提高。

相反,俄罗斯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差强人意。

从1990年到1996年,按可比价格计算,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连年下滑,1997年虽然出现0.4%的微增,但1998年又下降5%。

更为严重的是通货膨胀。

1992年—1996年俄罗斯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2680,1008,312,231和121.8,通货膨胀率可谓惊人。

与高通胀相伴随的便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急剧恶化。

俄罗斯官方承认,1991年—1996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30%—40%。

可见,不管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居民生活水平来看,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要远胜于俄罗斯。

两个最主要的转型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想要解开的一个谜。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此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破解之。

首先,中俄改革的起点高低不同。

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远比中国来得牢固,其深度和广度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度是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无法比拟的。

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七十余年,而中国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计划体制的时间也不过三十余年。

计划体制在前苏联已经是根深蒂固——在城市是国有企业,在农村则是集体农庄。

前苏联的国有化程度相当高。

而在中国,城市是国有企业,农村却还是集体经济的形式,国家对经济计划控制的程度相对较弱。

这就导致中俄两国改革的起点不同,改革的难度因而也就存在差异。

其次,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增量改革,即在原有计划体制的外面培育出了一个非计划体制,允许私营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_俄罗斯与中国的比较

国有企业改革_俄罗斯与中国的比较

向企业领导人和少数人集中的趋势。

改革初期,俄3/4以上的企业选择了职工持股51%的方案,到1996年,职工持股已下降为17%,企业领导人持股上升到40%。

此外,银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在俄企业中也拥有较多的产权,据称,目前七大金融寡头已经控制了全俄经济的一半。

总的来看,在俄罗斯改制企业中,国有股所占比重已大大降低,实行国家控股的只占18%,国家参股的占37.6%,完全私有化的占44.4%。

与俄罗斯相比,我国改制企业产权结构虽然也出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但仍显然较为单一,公有产权处于主体地位,国有产权所占比重偏高。

1984—1994年我国共有3523户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总股本为2864亿元,其中国有股为1801亿元,占62.88%, 处绝对优势。

另据近期对全国较为典型的100家股份公司的研究表明,它们的股权结构为:国有股44.9%,法人股34.4%(由于一些企业列出的法人股东包括国有控股公司,故法人股与国家股有少许重复),个人股32.35%(其中职工股6.8%)。

(3)改制企业中国有股(或国有产权)的管理方式。

在对改制企业中国有产权所有者职能的行使上,我国一般采取了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任命企业领导的方式,这是与企业中国有产权所占比重过高相联系的。

俄罗斯对国家持股企业的管理,有时也由总统、政府直接任命董事会成员,但主要是采用向企业派驻国家代表的方式。

国家代表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作用主要有三方面:监督企业依法经营,防止舞弊,防止公司倒闭;维护国家权益;对上传递有关企业的信息。

1996年底,俄罗斯还开始对国有股实行委托管理,国家将国有股转交受托管理人,后者不享有所有权,但行使所有者职能,为前者的利益服务并取得相应报酬。

可以看出,俄罗斯对改制企业中国有股的管理上,方法要比我们多,也较灵活。

四、改革成效的比较应当肯定的是,两国企业改革均取得一定的积极效应:初步理顺了产权关系,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企业向政企分离、政资分开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企业能在相当大的程度内进行独立自主经营,初步构造了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改善资本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转轨条件从转轨的起始条件看,两国无论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僵硬的计划调节手段,条块化、行政化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一致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轨之初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⑤] 苏联国民经济基础比中国雄厚,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这是俄转轨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差异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均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两国转轨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否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

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经济转轨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不同俄罗斯1992年开始推行以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式改革:经济活动全面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私有化,迅速实现经济制度改革,发展市场基础,把国家作为市场的外部力量从经济运行中清除出去;经济全面对外开放。

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迅速全面放开物价,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换;迅速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产权制度基础。

由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路径选择。

俄经济转轨采取“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方式,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制度改革基本同步进行,价格自由化、私有化、金融贸易自由化齐头并进,全面否定前苏联的经济制度。

与俄罗斯的激进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转轨基本上是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渐进”方式。

80年代初,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4年后改革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在国企改革方面,1983—1984年部分企业实行利改税;1985—1989年试行和实行多种形式的两权分离制,1987年十三大后,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调放结合”原则推进价格改革,1990—1992年坚持和完善承包制,积极试行企业放开经营、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股份制、利税分流和租赁制等;1992年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国有企业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

随后进行了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非国有经济所占份额逐步扩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经济转轨的绩效比较经过10多年的经济转轨,俄罗斯在产权上基本形成了以私有制为基础多元的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

但就转轨的实际绩效而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虽然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稳步增长,市场经济的框架也基本形成,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1. 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比较自1992年全面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经济陷入了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生产迅速滑坡,投资急剧下降。

自转轨以来,短短几年,投资减少3/4,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近50%。

转轨十年俄国民经济年均下降7.7%。

俄罗斯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包括军工在内的整个工农业生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被大大削弱,整个国民经济倒退20年。

由于投资急剧萎缩,俄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畸形,企业设备严重老化,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大量出口导致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上升,2001年,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50%和出口总额的80%,以及投资总额的70%。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极低,其高端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低于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 。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8.1:48.2:23.7变为2009年的11.3:48.6:40。

同时三大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1978年的70.5:17.3:12.2变为2005年的44.8:23.8:31.4。

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2.通货膨胀与人民生活条件改善1992年1月放开物价后,俄罗斯的通货膨胀急剧恶化,最高时达到4位数。

随着经济的持续下滑,居民收入大幅度下降,而通货膨胀也导致居民银行储蓄缩水50%。

生活状况迅速恶化,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0.292提高到1996年的0.434。

从1991到1996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30%-40% 。

目前,俄罗斯全国仍有近3000万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于最低收入标准。

与俄罗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提高了近4倍,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提高了近3倍。

与此同时,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 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比较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折和变革,不能不付出代价,但俄罗斯的改革所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

经济急剧下降,导致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失业率上升,社会问题严重。

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发展报告》统计,俄罗斯的基尼系数从1991年的0.26上升到1998年的0.49,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标准。

截止1999年底,俄全国有1/3的人口,约5000万人生活在官方公布的37美元/月的贫困线以下,失业人数达870万。

经济滑坡导致社会保障水平低,人民生活压力增大,自杀率上升,人口平均寿命降低,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另外,经济活动的无序和失衡使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寻租”活动猖獗。

再加之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普遍不满和怨愤,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精神道德的失落,从而导致滥用毒品、暴力、犯罪等各种消极社会现象的出现。

中国由于采取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改革,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

尽管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贫富悬殊、失业、腐败等社会问题也愈加突出,但由于经济的较快增长使绝大多数人在改革开放中看到国力的强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通过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使社会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总体上社会能够基本保持稳定。

3、 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虽然自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持续复苏的积极迹象,但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当前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是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其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

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外部因素,内需的拉动作用仍然有限,而且不稳定。

同时,中国在总体成功的改革中也隐含着很多困难和危机。

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扭转。

中国社会目前的贫困人口,据测算总数大约有1.5至2.1亿人。

中国社会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无疑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世界银行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标准,我国贫富差距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失业现象日趋严重,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而且老龄人口比重日趋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这一切都使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此外,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中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明显。

而且进一步经济改革中,深化产权改革、结构调整、“三农”问题将日益突出。

这些都是我国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其一,从市场化制度的构建看转轨绩效。

俄罗斯在转轨之初采取的是激进的改革方式——“休克疗法”,包括所有制结构、价格体制、对外经贸体制、金融银行体制都迅速地向市场机制过渡,尽管因改革过程中出现种种的问题和危机而不断进行调整,但市场架构已基本形成,俄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已经从1991年的80:20改变为2003年的20:80[1](p82-86)。

具体如银行领域,尽管经历了严重的系统性危机,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制度、银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银行破产和重组机制,自然人存款保险机制等一整套类似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制度都已建立起来。

2002年美国、欧盟正式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市场化的制度形成可以认为是十几年转轨取得的最大成效,经济部门的后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制度障碍将大为弱化。

中国转轨20余年来逐步形成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体系的各环节也初步形成。

但从相对微观一点的层面上,中国尚存许多制度性障碍,比如,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尽管目前已占到经济总量的60%以上,但它不是在国有经济民营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目前仍是难题。

在金融银行领域,国有银行一股独大、民营资本进入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不加速解决,无疑会影响后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