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正坤《西风颂》译论参考资料
辜正坤《西风颂》译论参考资料
【原发表于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2013年第1期】雪莱《西风颂》译论辜正坤Ode to the West WindBy Percy Bysshe Shelley (August 4,1792 – July 8,1822)I1O wild West Wind,2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3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4the leaves dead 5 Are driven, like ghosts6from an enchanter7fleeing,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8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9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10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11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12(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13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14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II15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16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17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 18 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iry surge,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Of some fierce Maenad, even from the dim verge 19 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 20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 Thou dirge 21Of the dying year, to which this closing nightWill be 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 22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 hear!III23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24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Lulle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25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26And saw in sleep old palaces and towers 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 27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ss and flowers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 Thou 28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s 29Cleave themselves into chasms, while far below 30 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 which wear The sapless foliage of the ocean, knowThy voice, and suddenly grow grey with fear, 31 And tremble and despoil themselves: O hear! 32IV33If I were a dead leaf thou mightest bear;If I were a swift cloud to fly with thee;A wave to pant beneath thy power, and shareThe impulse of thy strength, only less freeThan thou, O uncontrollable! If even 34I were as in my boyhood, and could be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 over heaven, 35As then, when to outstrip thy skyey speed 36 Scarce seemed a vision; I would ne'er have striven 37As thus with thee in prayer in my sore need. 38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ed and bowed 39 One too like thee: tameless, and swift, and proud. V40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41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 42Will take from both a deep, autumnal tone,Sweet though in sadness. Be thou, Spirit fierce,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 43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44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45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46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47西风颂珀西·比希·雪莱作辜正坤译注I啊!烈烈西风,你秋魂之鸣咽,48虽不露身形,却宛若法师咒诀驱走妖魔,乱卷起,周遭败叶,或黄或黑、或苍白,或惨红如血,连同缠身疫疠,群飞大野。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西风颂》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作品的典范之一。
该作以河谷小镇为背景,以农民们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人性和社会的丑陋面貌。
在《三美论》视角下,以三种译本进行赏析。
第一本译本是由张燮庭所译的《西风颂》。
这个译本力图保持原著文学风格,使用了刚健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西方文明下的贵族精神和对工业化的抵制。
在描述农民命运的还展现了一种固守传统的乡村生活美。
张燮庭的翻译准确,风格优雅,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该译本在对原作情节稍作删改后,更注重了作品中的人情分析,创造了一个较为和谐的故事情节。
这种改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本身的紧张气氛,减弱了对农民解放、反抗的描写,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原著的冲击力。
第二本译本是由陈世雄所译的《西风颂》。
陈世雄着重呈现出作品中的哲思,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深远。
译本在对文本内容的复述上,比较保守,没有进行太多的加工。
这样一来,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原著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陈世雄通过巧妙的翻译技巧,较好地传达了作品中的意识流,使读者更能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动人之处。
但这个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比较忠于原著,没有完全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再创作,略显呆板。
该译本在彰显农民命运的对于作品中的政治思想缺乏深入的解读和展示。
第三本译本是由候鸿钧所译的《西风颂》。
这个译本以现代文风进行翻译,注重了作品的心理描写和社会反讽。
候鸿钧尝试利用现代汉语进行泛化以表现一种异质感,增强译本的现代性。
在对原作情节的描述上,他更倾向于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反差。
通过适当调整语序、节奏和语气,使译文显得更加生动,更具震撼力。
这种翻译方式有时会使读者产生分心的感觉,有时候还会难以理解作者的意图。
遣词造句中的一些句式过于短小,让人感到词不达意。
该译本在部分地方加入了较多的个人解读,使得原作中的某些内容被新解释的也增加了一定的译者主观色彩。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四个汉译本,探讨西风颂的文本肌理及其在认知美学中的体现。
二、西风颂原文及四个汉译本简介西风颂以西风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由、生命力和革命精神的追求。
本文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朱生豪译本、李霁野译本、杨德豫译本和屠岸译本。
三、文本肌理分析1. 词汇层面西风颂的词汇丰富多样,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哲理。
四个译本在词汇选择上各有千秋,但都尽量保持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
例如,朱生豪译本在处理一些抽象词汇时,采用了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译文更加生动;而杨德豫译本则更注重对原文语义的准确传达。
2. 句式层面西风颂的句式结构独特,既有流畅的叙述,又有跳跃式的思维。
四个译本在句式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朱生豪译本和李霁野译本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句式结构,使得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境;而杨德豫译本和屠岸译本则更加注重句式的规范性,使得译文更加易于理解。
3. 文化背景层面西风颂的创作背景与英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四个译本在处理文化背景时,都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注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例如,朱生豪译本在处理一些具有英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时,采用了注释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四、认知美学体现1. 审美体验西风颂的审美体验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邃的内涵上。
四个译本都尽量保持了原文的审美体验,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韵味和意境。
例如,李霁野译本在处理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词语时,采用了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原文的意境。
2. 认知过程西风颂的认知过程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上。
四个译本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侧重。
最新-西风颂的诗歌特征及译文探索 精品
西风颂的诗歌特征及译文探索自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第一次将本诗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80多年间又出现了许多的版本,本文介绍的三种极具影响力的译文,分别译于上世纪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20年代郭沫若的译文、50年代查良铮穆旦的翻译、以及八九十年代傅勇林的译诗。
其中前两位不仅是翻译家更是诗人,三位在形式、语言表达、和传达原文神韵方面都各有特点。
下面仅就语言特色、表达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简略评析。
郭沫若代表了我国老一代翻译家的英诗汉译主张。
他的翻译重气韵,为了抓住原诗的气韵,在不损伤其意义的范围之内,不拘泥于原文中的语序;主张用创作的精神来翻译诗歌,根据阅读时脑海中浮现的景象,在翻译时进行仿佛身临其境的再创作。
查良铮先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前辈,在介绍翻译外国诗歌的工作上功勋卓著。
他翻译的《西风颂》,收录在1958年出版的《雪莱抒情诗选》中。
从该书的《译者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查良铮先生对雪莱《西风颂》有着深入的研究。
《西风颂》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它将永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以西风为中心,准强有力地描绘了这一系列自然现象,写出了树叶、流云、海洋等如何在西风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却以此象征了当时整个现实……他反对死板地照搬信、达、雅这三原则中的信,译诗不仅要注重意思,而且要把旋律和风格表现出来……要紧的,是把原诗的主要实质传达出来。
傅勇林先生是翻译英诗的后起之秀。
他翻译《西风颂》时参考了8种译文,系细雕之作。
他的译文挥洒自如,诗情画意浓郁、富于音乐美和视觉美,风格俊逸。
下面选取了原诗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节,具体分析一下三家不同的译文。
郭译哦,不羁的西风!你秋之呼吸,你虽不可见,败叶为你吹飞,好像魍魉之群在诅咒之前逃退;黄者、黑者、苍白者、惨红者,无数病残者之大群。
哦,你,你又催送一切的翅果速去安眠,冷冷沉沉的睡在他们黑暗的冬床,如像死尸睡在墓中一样;直等到你阳春的青妹来时,一片笙歌吹遍梦中的大地,吹放叶蕾花蕊如像就草的绵羊,在山野之中弥漫着活色生香。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雪莱的《西风颂》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而其汉译本,更是将这一诗歌的魅力传递给了中国读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的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探究其翻译过程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与翻译策略。
二、《西风颂》文本肌理《西风颂》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烈追求和对于自由精神的执着。
诗中描绘的西风,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
文本的肌理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三、四个汉译本对比分析(一)译本一:流畅自然,意蕴深远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和情感,同时通过流畅自然的表达方式,将原诗的内涵传递给了读者。
在处理文本肌理时,译者注重语言的简洁与明快,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二)译本二:意象丰富,情感饱满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原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饱满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诗的内涵。
在处理文本肌理时,译者注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具美感。
(三)译本三:直白易懂,贴近生活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诗的内涵。
在处理文本肌理时,译者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和易懂性,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四)译本四:文化交融,独特风格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融。
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将原诗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处理文本肌理时,译者注重语言的韵味和意境,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四、认知美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审美的再现。
在《西风颂》的汉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诗的内涵和意境,同时结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地贴近原诗。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西风颂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名篇,以其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世人喜爱。
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此篇诗歌时,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其深刻的文本肌理,其中四首经典的汉译文本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探讨这些文本在肌理和认知美学上的独特之处。
二、西风颂的文本肌理西风颂的文本肌理丰富而复杂,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意象、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上。
诗歌以西风为载体,通过对西风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此外,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也丰富了文本的肌理。
三、四个汉译文本的对比分析1. 译本一:《西风之歌》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和韵律,使得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原诗保持了高度一致。
同时,译者在处理隐喻和象征时,也尽可能地保持了原诗的深度和内涵。
2. 译本二:《西风颂》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对原诗的解读和再创作。
译者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在表达原诗的意象和韵律的同时,更加注重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
这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3. 译本三:《东风之外》该译本在处理原诗的意象和语言时,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的解读和传达。
这使得译文在表达原诗的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4. 译本四:《西风之舞》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的再创造和升华。
译者通过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和更加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的意象和韵律的同时,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认知美学视角下的研究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汉译文本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保持了与原诗的高度一致,而且在内容上也对原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再创作。
这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的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此外,这些译本还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家译本之比较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家译本之比较《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篇。
诗人借西风之名抒革命之志。
诗中的西风在诗人的描绘下闻之有音、望之有形、念之有意,是一篇以文体见长的佳作。
该诗由郭沫若第一次介绍到中国后,陆续出现了许多译本。
本文选取两篇较有代表性的译文比较评析,探究两位译者在保留原诗的音韵、形式和意境方面的得与失,以期对提高英诗汉译水平有所启示。
标签:《西风颂》西风雪莱一《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篇。
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知被多少人传唱,它激励着人们要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西风在诗中作为“破坏者兼保护者”的形象具有“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诗人正是借助了西风这一形象来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呐喊助兴。
全诗共分五节,前三节描写了西风横扫落叶的澎湃气势以及其风卷残云与翻江倒海的壮观场面。
后两节将“我”引入诗中,颇有一番“与西风共舞”的豪迈意境,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革命的迫切向往之情。
可以说,诗人和西风在诗中是一体的,诗人正是借助西风这一生动意象来抒发自己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愿望。
然而,对于译者来说,在顾全诗歌的音律和形式的基础上,传神地表现出原诗的意境却并非易事。
这要求我们在翻译诗歌的时候不仅要达意,还要求韵和重形,从而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1]有人说,“诗歌不可译”,这是因为好的“诗歌的翻译则不仅要有文采,还应有意境。
”[2]然而,诗歌并非绝对的不可译,只是对译者本身的要求也极高,一名好的诗歌译员也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诗人。
二自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第一次将《西风颂》介绍到中国后,学界陆续出现了许多的译本。
其中以郭沫若的译文最早出现,此后王佐良、江枫、卞之琳、查良铮以及杨熙铃等人均陆续翻译过该诗。
这些译文各有所长,也各有劣势,体现了不同译者对诗歌文体的不同理解。
鉴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诗的第五节,通过对郭沫若和王佐良两篇具有代表性的译文的分析比较来理解译文在传达原诗的音、形、意方面所做的努力。
英国文学中诗歌翻译
英国文学选读课诗歌中文译文June, 2009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我怎能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被机缘或无情的天道所摧折,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但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或死神夸口你在他的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朱生豪译)商籁第十八将君比作夏日兮如之何?君子俊秀谦和兮胜之多。
五月蓓蕾兮难禁狂风之摧折,夏季何短促兮转眼便过。
天之目兮光炎炎而炽烈,其颜如金兮有时亦昏黑;佳人之倩丽兮终将衰减,时运之多变兮有损其颜色,独君之长夏兮无有终止,君之美好兮永葆而不逝,死神亦茫然兮不知君何之。
君托身于诗篇兮将与天时而共存,当人能呼吸兮其目能审,此诗必传兮赋君以永生。
(赵增辉译)威廉·布莱克扫烟囱的小孩白雪里有个黑黑的小东西,“扫烟,扫烟”凄凉地喊叫。
“孩子!你的父母呢?”“他俩都去教堂做祷告,“只因为我在荒野上很欢快,又在冬天的雪地里能欢笑,他们便给我穿上这丧衣,还教我唱这凄凉的曲调。
“又因为我唱歌跳舞很欢畅,他们认为对我不曾有损伤,便去赞颂上帝,牧师和君王,用我们的痛苦建造了一个天堂。
”(赵增辉译)老虎,老虎老虎,老虎,火一样的辉煌,燃烧在那深夜的丛莽。
是什么超凡的手和眼睛塑造出你这可怖的匀称?从何处取得你眼中之火?取自深渊,还是取自天国?凭什么翅膀他有此胆量?凭什么手掌敢攫取这火光?什么样的臂力,什么样的神工把你心脏的筋拧制成功?在什么样可怕的手中你的心脏开始最初的博动?什么样的铁锤?什么样的铁链?什么样的熔炉把你的脑子烧练?什么样的握力?什么样的铁砧?敢把这无人敢碰的材料握紧?当群星向下界发射金箭,把泪珠洒遍那天宇之园,他可曾对自己的作品微笑?莫不是他,羔羊的作者把你造?老虎!老虎!火一样的辉煌,燃烧在那深夜的丛莽。
从《西风颂》经典译本的比较看经典名著重译的必要性
200从《西风颂》经典译本的比较看经典名著重译的必要性官小龙 山东科技大学摘要:《西风颂》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广大文学名家所追捧。
本文通过选取郭沫若,王佐良以及傅正明三个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探究经典的译文与时代之间联系,郭的译文与现代人们语言的使用习惯有些不吻合,故而王与傅的译本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升华,文学的重译永不过时,随着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的普及和应用,今后经典文学作品重译的必要性仍然存在。
关键词:西风颂;译本;重译一、引言(一)《西风颂》诞生于19世纪,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是雪莱在遇到暴风雨时所创作。
雪莱因《无神论的必然》而被牛津大学开除,一生坚持纯洁博爱的观念,不为当时英国主流社会所接受。
而当时英国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等资产阶级运动悄然而起,但有神论的思想却依然根深蒂固,雪莱的无神论思想以及放荡不羁的精神为当世所不容,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雪莱自身的品格,成就了西风颂这篇千古佳作,不断地为后人所传颂。
(二)西风颂全诗共五节,以西风为中心加以描写,语言优美,思想深邃,雪莱以西风为自己的武器,将旧时代冥顽不灵的势力比作落叶,以西风扫落叶来表达自己对于旧时代的憎恶和痛恨。
对西风的描写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优美的想象力,通过恢宏大气的语句,对每一位读者都具有强烈的冲击作用(曽屹军,2015)。
(三)西风颂自引进到国内以来,一直为国内诸多名家所追捧。
因此西风颂的译本有很多,从最早的郭沫若版本,到后来卞之琳,王佐良,吴迪,傅正明等大家都曾经翻译过该作,因此《西风颂》自上世纪初开始,就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界,让许许多多文学大家为之倾倒。
二、译文分析尽管《西风颂》为众多名家翻译,但本文选取了三个版本的译本,郭沫若,王佐良以及傅正明三个版本的译文来进行分析,以第一段为例,来比较这三个版本的异同。
首先来看郭沫若的版本,分析译文,必然不能脱离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西风颂》是屈原的《离骚》中的一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篇奇文。
该篇旨在描绘屈原的困境、追求自由的心情和对楚国国破民亡的悲叹之情。
由于其语言深奥,涉及的文化底蕴较多,因此,一份好的翻译对于读者的阅读与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从“三美论”视角出发,对《西风颂》三个不同版本的翻译进行了赏析和比较。
一、第一篇翻译《西风颂》翻译:蒋廷黻江城如画,水波不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姑苏楼断雁行无尽,江湖萧瑟秋水冷。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份翻译在译者选择的用词、翻译的韵律以及文学美学的特点等方面体现了简练、含蓄和典雅的特点。
通篇使用了一些生动且有意境的形容词,如“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等,使得文章的氛围更加清新脱俗。
从翻译的韵律方面来看,译者巧妙地使用了不少押韵的手法,如“黄昏”与“寂寞”、“无尽”与“萧瑟”等。
这些押韵能有效地保持原文所具有的音韵美感,并且在不失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译者在文学美学方面的体现可谓是深入人心。
在对原文的诠释上,他追求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注重于文化的传承。
经过他的译文呈现,不仅仅只是一个表层上的意思表达,更是原本深刻的思想和感受的传承。
江城如画,水波不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姑苏台枕戈待旦,海内风尘诸侯会,扶桑已倾西风瘦,泪流黄河忘名川。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王国维的这份翻译在翻译内容方面不仅包括原文所涉及的人文历史和语文思想,还带有译者自有的意境和情感。
他大量使用了一些典型的汉语修辞手法,如象声、比喻、排比等等,达到了对原文的良好演绎。
在翻译的音韵方面,译者承袭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韵律文学,运用了传统的押、偶、对音等唐诗韵律,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达到了对心境、人物、景物的生动描述。
江城如画,水波不兴,疏影横斜,水清浅,人迹板桥霜。
夜泊牛渚怀古怨,闻笛沧江感极乐,谪仙杜隆坐欲破,青云几翔晴翠阁,步轻红袜逐寒屏,无人解赏伊洛骚。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时期诗人珀西·雪莱的一首诗篇,以大胆奔放的形式展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与思想光辉。
此诗及其多个汉译本,在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针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进行研究,分析其语言、情感、意境以及文化价值。
二、西风颂原诗概述西风颂以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对西风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分析1. 文本一:《西风颂》林徽因译本林徽因的译本语言优美,准确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她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西风的磅礴之势,同时也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本肌理上,林译本注重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得译文在形式上与原诗相得益彰。
2. 文本二:《西风颂》卞之琳译本卞之琳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诗意境的深入挖掘。
他的译本在语言上更加凝练,通过简洁的词汇将西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文本肌理上,卞译本在保留原诗韵律感的同时,更加强调了译文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 文本三:《西风颂》屠岸译本屠岸的译本在保留原诗意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的阐释。
他的译本在语言上更加丰富多样,通过对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4. 文本四:《西风颂》王佐良译本王佐良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诗情感的传达。
他的译本在语言上平实自然,通过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将西风颂所传达的自由、热情和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本肌理上,王译本在保留原诗韵律感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四、认知美学研究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原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通过对西风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在汉译本中,各位翻译家通过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翻译技巧,将原诗的意境、情感和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
汉英诗歌互译中的意象关系
收稿日期:2007-10-26作者简介:穆志刚(1977-),男,河南省汝州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汉英诗歌互译中的意象关系穆志刚(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2)摘 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在汉英诗歌互译中意象的翻译非常重要。
本文作者首先把意象区分为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并以此为标准来分析汉英诗歌互译时意象间的关系。
然后以几首诗歌的翻译为例,着重阐述汉英诗歌互译中存在的三种意象关系:1、完全相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完全相等;2、部分相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或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或联想意象只有一部分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3、完全不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完全不等。
本文还简要探讨了造成这三种意象关系的原因。
关 键 词:诗歌;翻译;意象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08)01-0102-04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诗歌都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还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学习诗歌无疑都会极大地促进对目标语的掌握。
进而在汉语诗歌欣赏和英语诗歌欣赏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李创国在分析汉语诗歌的意象(I m age )时指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1]意象在汉英诗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汉英诗歌互译中保持意象相等就是保持灵魂相等,可见保持译文和原文意象相等在汉英诗歌互译中的重要性。
陈黎红指出:“意象不但在汉语和外语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翻译中意象的保留和重现也是异常重要的。
只有那些能够使原文中的意象忠实地重现于译文的翻译才是成功的翻译。
”[2]无论是把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诗歌还是把英语诗歌翻译成汉语诗歌,有一个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那就是原文中的意象应该怎样处理?为了便于分析问题,笔者试图把意象分为两类:字面意象(The Word I m age )和联想意象(The A ss ociat 2ed I m age )。
从阐释学的角度浅析《西风颂》的翻译
从阐释学的角度浅析《西风颂》的翻译冯启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科江西九江332000)摘 要:《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三大颂歌”之一,它被品评为西方抒情诗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因此,它似乎是众多中英诗选的必选之作。
查看众多关于《西风颂》的介绍、品评、注释等文章,从阐释学角度出发的不太多,本文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浅析《西风颂》的部分翻译文本。
关键词:阐释学;西风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2-0218-02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冯启萍,女,江西九江人,主要从事办公室英语翻译方向的研究。
一、阐释学简介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和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纪,人们就尝试着对一些经文加以解释,但是作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阐释学形成于19世纪。
它可以归结为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其核心概念是理解。
正如海德格尔所陈述的那样,阐释学的研究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对存在予以解释。
阐释学倾向于对过去作品的研究,经常探讨的课题就包括作品原本是想表达什么的,作者的表达意向和表达出来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如何。
也就是说,阐释学追求的是复归作者的本意。
放在翻译领域探讨,这可以说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诸多译者孜孜以求的结果,但按照众多理论界学者的观点,这一目的的达成却是微乎其微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运用这一理论来品评他人译作。
二、从阐释学的角度简析《西风颂》的翻译本文从多人译本中摘取郭沫若大师和杨熙龄大师的译作,并比对诗人雪莱的原作从阐释学的角度进行浅析。
郭沫若译 杨熙龄译五 五请把我作为你的瑶琴如象树林般样: 作你的琴,当作那树丛,…… ……会从两者得一深湛的秋声,虽凄切而甘芳。
将有树林和我的深沉的歌唱,严烈的精灵呦,请你化成我的精灵。
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
请你化成我,你这个猛烈者呦。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 ……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呦 象号角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比对这两位先生译作的第五节,区别点在于诗歌的开始处①“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以及诗歌的中间②“Sweet though in sadness.Be tho u ,Spirit fierce ,My spirit!Be thou me ,impetuous one!”,诗歌的结尾处③“……The trumpet of a pro phecy!O W 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的翻译。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雪莱的《西风颂》以其深邃的哲理、强烈的情感和优美的音韵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本篇论文将对其汉译版本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四个不同译本的肌理以及在认知美学层面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四个汉译本的分析,探索诗歌翻译中美学、哲学以及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原诗及其内涵《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的代表作之一,以西风为象征,表达了对生命、自由和变革的渴望。
诗歌通过西风的形象,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革的期待和对人性的追求。
这首诗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分析1. 译本一:《西风之歌》该译本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流畅与韵律的和谐。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诗的意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情感的同时,也展现了汉语的韵律之美。
2. 译本二:《西风颂歌》此译本在忠实传达原诗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原诗意境的再创造。
译者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对原诗的敬意与理解。
3. 译本三:《西风之舞》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情感的捕捉与传达。
译者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原诗中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得译文在情感上与原诗产生了共鸣。
4. 译本四:《西风的礼赞》此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了对原诗哲理性的解读。
译者通过对原诗中哲理部分的深入挖掘,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四、认知美学层面的体现四个汉译本在认知美学层面各有特色。
它们不仅传达了原诗的情感、意境和哲理,还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语言运用,展现了汉语的韵律之美、修辞之妙以及情感之深。
这些译本在读者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体验,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原诗。
五、结论通过对四个汉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翻译中美学、哲学以及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诗歌翻译忠实性原则的例子西风颂
诗歌翻译忠实性原则的例子西风颂有关译者主体性的争议在翻译界由来已久,尤其在文学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独创性决定了译者必须要发挥主体性来处理译作。
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展开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分析。
郭沫若作为现代文坛的知名诗人,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可谓独具一格。
笔者以他的译作《西风颂》为例,分析和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一、关于译者主体性我国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比较晚,2003年学术界才对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有所定义。
所谓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它可以体现在译作的文化意识及人文品格上。
当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它需要译者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审美。
在当代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优秀的诗歌译作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灵性,对于读者和学者而言,翻译之后的诗歌作品能够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而对译者而言,为了在译作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则需不断地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内的诗歌发展和中国多元文化的构建。
在翻译学中,学者们起初并不重视译者的相关研究。
在早期翻译界,译者地位比较低下,甚至一度沦为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位置。
我国翻译学始于对佛经的翻译,当时的学者和译者都将原作视为权威,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理念。
到了公元600 多年,才有学者提及译者的主体性。
无独有偶,在西方传统翻译学中,译者也只是所谓的“翻译机器”③。
而现代伴随着社会的改革创新,出现了所谓的“文化转向”。
此时国外开始出现了针对译者主体性新的翻译理论,这些理论不断渗透到西方文化背景和个人知识层面中,西方社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译者的传统地位。
明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译者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翻译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
二、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诗歌翻译特点——以郭沫若《西风颂》为例诗歌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精华。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雪莱的《西风颂》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强烈的情感色彩,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仅在原语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在翻译过程中被多次译介到汉语文化中。
本文将针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下文将详述译者及版本),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探讨其文本肌理的独特性及在译入汉语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再造。
二、《西风颂》原文及其艺术魅力《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创作的诗歌,以西风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由、生命和变革的渴望。
诗歌中,雪莱以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西风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审美特点(一)朱生豪译本:朱生豪先生对《西风颂》的翻译准确、传神,用词简练、表达生动,成功地将雪莱的情感和哲理传达给了读者。
其译本具有浓郁的现代汉语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诗的意境。
(二)许渊冲译本: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注重意境的再现,其译本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在翻译过程中,许先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译文既有原诗的情感色彩,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王佐良译本: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注重对原诗的忠实传达,其译文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这使得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原诗的音乐性。
(四)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诗的每一个词句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使得译文既忠实于原诗,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四、认知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体验与价值再造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再造。
首先,原诗通过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哲理,使读者在认知上得到启迪和升华。
其次,四个汉译本在传达原诗意境的同时,也使得读者在语言、文化、情感等多个层面得到审美体验。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雪莱的《西风颂》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而其汉译本更是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表达方式,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准确地传达给了中文读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的文本肌理进行认知美学研究,探讨其翻译美学和审美价值。
二、西风颂的文本肌理《西风颂》以其独特的意象和韵律,构建了一个充满激情和力量的世界。
诗中通过描绘西风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歌的文本肌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象丰富:诗歌通过大量的意象,如“摇曳的树叶”、“翻涌的波涛”、“狂野的西风”等,构建了一个充满动感和力量的世界。
2. 韵律优美:诗歌采用抑扬顿挫的韵律,使得整首诗歌在听觉上具有极强的美感。
3. 情感深刻: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1. 翻译风格:四个汉译本在翻译风格上各有特点,有的注重传达原诗的意境,有的注重表达原诗的情感。
但无论如何,都成功地将原诗的文本肌理传达给了中文读者。
2. 语言表达:四个译本在语言表达上各有千秋,有的采用诗化的语言,使得整部作品更具有诗意;有的则注重语言的平实和准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诗的内涵。
3. 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四个译本都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得整部作品更具有可读性和审美价值。
四、认知美学研究认知美学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涉及到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通过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的认知美学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审美价值:1. 感知层面:读者通过感知诗歌的语音、语调、韵律等元素,形成对诗歌的整体印象。
而四个汉译本在传达这些元素时,都成功地保留了原诗的语音和语调特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2. 理解层面: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内涵,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表于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2013年第1期】雪莱《西风颂》译论辜正坤Ode to the West WindBy Percy Bysshe Shelley (August 4,1792 – July 8,1822)I1O wild West Wind,2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3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4the leaves dead 5 Are driven, like ghosts6from an enchanter7fleeing,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8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9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10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11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12(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13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14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II15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16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17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 18 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iry surge,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Of some fierce Maenad, even from the dim verge 19 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 20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 Thou dirge 21Of the dying year, to which this closing nightWill be 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 22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 hear!III23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24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Lulle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25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26And saw in sleep old palaces and towers 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 27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ss and flowers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 Thou 28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s 29Cleave themselves into chasms, while far below 30 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 which wear The sapless foliage of the ocean, knowThy voice, and suddenly grow grey with fear, 31 And tremble and despoil themselves: O hear! 32IV33If I were a dead leaf thou mightest bear;If I were a swift cloud to fly with thee;A wave to pant beneath thy power, and shareThe impulse of thy strength, only less freeThan thou, O uncontrollable! If even 34I were as in my boyhood, and could be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 over heaven, 35As then, when to outstrip thy skyey speed 36 Scarce seemed a vision; I would ne'er have striven 37As thus with thee in prayer in my sore need. 38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ed and bowed 39 One too like thee: tameless, and swift, and proud. V40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41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 42Will take from both a deep, autumnal tone,Sweet though in sadness. Be thou, Spirit fierce,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 43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44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45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46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47西风颂珀西·比希·雪莱作辜正坤译注I啊!烈烈西风,你秋魂之鸣咽,48虽不露身形,却宛若法师咒诀驱走妖魔,乱卷起,周遭败叶,或黄或黑、或苍白,或惨红如血,连同缠身疫疠,群飞大野。
呀,你,挟展翅种子,迳向那冬床安歇,栖身于静土,幽深,清冽;一粒粒,若僵尸长卧于墓穴,静待你阳春青妹,一朝号角嘶鸣,唤醒梦中大地,驱使香蕾不竭,如羊群游牧青空,令奇香异味,五彩缤纷,齐向山脉平原倾泻:狂暴之秋魂,你周流无垠,既保存,又毁灭!听,啊听!II你澎湃风潮,高天乱象纷列,破云飘坠,如大地残叶惊飞,天海间如有枝丫盘缠纠结,你从乱枝间摇落雨电使者:49从你那气流汹涌的碧浪涛堆,将临之暴风雨如狂女金发汪回,50遮蔽天际,怒举飘飞之发丝,遥从朦胧天海之交界,披散绵延,直达霄汉云绝。
你,这暮年之悲鸣,歌吟四合夜色将如穹隆高张之硕大陵阙,凝聚你全部浩茫云气,伟哉巨力,从你那密实浑然之体,当有黑雨倾盆,冰雹、电火将轰然如堤决:啊,你听!III地中海,蔚蓝,有巴亚湾石岛相与枕藉,被你惊破夏梦宁帖。
此邦湾流纤卷潆洄,晶莹澄澈,缓送出催眠之讴,使梦中大海,梦见几多古殿森森、亭台楼榭,炎夏明照处,波光里楼影摇曳。
碧苔如染,四外鲜花集结,馥郁香浓,提起便醉煞人也!大西洋,沧波千里横流越,你来了,开道!百丈深渊纵裂!渊底海草枝蔓,藻花交接,丛林茂树披戴着柔妆繁叶,忽闻你大驾光临,顿然心寒胆怯,战栗,落叶飘似雪:听,啊听!51IV我但愿如败叶随你飘不歇,我但愿如流云伴你腾飞越。
又恰似浪逐惊飙,借你神威,吼波山叠。
叹不如你,无羁情怀烈,盼只盼,有当年童心,定陪你飘举遨游,九重宫阙。
纵长空比疾,或胜你三分,又何至今朝潦倒尘界,苦求你助我痛海超生。
呀,卷去我如浪如云如落叶!人生棘上何堪跌!流尽我,殷红血!岁月锁住英雄汉,岂忍腰折,本天生似你:傲岸,不羁,敏捷。
V且化我作林海,如琴似瑟,萧萧,任吹落纷纷疏林叶!但听你金风弄潮,平添上浑厚秋声,幽咽,甜蜜更凄切!呀!狂放之灵,但愿君威化我威,两魂共心穴!且驱我朽腐思想,如朽叶横飞,撒遍六合,待促起别般新蘖。
吐诗行如咒,凭借,则恰似煽起炉头火种热灰,乱纷纷撒播我言辞人寰彻!对沉睡江山,请启我双唇作警号,吹响醒世音节!呀,西风,若冬天已回,春岂长隔远山遥月?【此诗翻译对策略论】此诗的翻译,是我早年西诗汉译词曲风味体理论的尝试之一。
关于这种理论的具体陈述,有兴趣者请参阅我的《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这里不再细论。
但是书中针对此诗的具体情况,曾有一点论述(个别字这里有更动),如下:凡读过雪莱《西风颂》的读者,很少有不为诗中那种大气磅礴、所向披靡的诗绪所震撼的。
此诗的汉译已有若干种,译得也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