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正坤:典籍英译标准略论

合集下载

从操控理论看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

从操控理论看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

从操控理论看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出现源于儒家思想。

自儒家学说出现以来,《道德经》就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思想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辜正坤的英译策略是《道德经》研究的关键所在,也是进一步深化对《道德经》的研究的基础。

由此,本文将从操控理论的角度探讨辜正坤的英译策略,以期为深入研究《道德经》提供参考。

首先,本文从信息操控理论的角度探讨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

信息操控理论是以控制概念为中心的社会学理论,它重视传播环境的影响以及信息的消费者--接收者--的行为,主张信息的指派者应拥有调控性能力,以尊重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确保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辜正坤按照信息操控理论的标准,将《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有效地转化为英文,使之更容易被外国人理解。

他使用“双重语言”的技巧,即英文意译和汉语意译,使《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得以传播,从而达到操控的效果。

其中,辜正坤利用英文的语言特点,以有效的传播方式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将高雅的教诲直接传达给读者,使得英译变得更加准确而又能够传播中国文化。

接下来,本文从传播现实问题的角度,探讨辜正坤英译《道德经》时的一些策略。

首先,辜正坤在翻译《道德经》时,考虑到了短文的语言特点,将每一句话分解成更小的语言块,以更加准确地传达读者的意思,并使之更加容易理解。

此外,他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翻译手段,例如拟声文字、同义词转换、重叠词汇、信息字串等,以解决翻译篇章时出现的突出问题。

此外,辜正坤还考虑到了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翻译《道德经》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确保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外国读者。

最后,辜正坤对《道德经》进行翻译时,还将议论文的格式引入翻译,以便更好地把握和表达《道德经》的主题思想。

总之,从操控理论的角度看,辜正坤在翻译《道德经》时采用了多项策略,有效地将《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转化成英文,便于外国人将中国文化理解与消费者。

深度翻译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研究——以《道德经》英译为个案

深度翻译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研究——以《道德经》英译为个案

深度翻译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研究——以《道德经》英译为个案作者:王筱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8期王筱(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要] 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以辜正坤以及韦利(Waley)的英译《道德经》为个案,分析深度翻译现象在译文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其原因。

旨在探讨该翻译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的合理性,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复译以及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深度翻译;传统哲学术语;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094-03[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LS2014W010)资助。

[作者简介]王筱,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认知语言学。

美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以及非洲研究专家Appiah(阿皮亚)借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Greertz(格尔兹)提出的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的概念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translation)的概念。

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Hermans)对深度翻译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目前有关深度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文化角度和个案研究层面。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宇宙、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辨。

目前有关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主要为:1.翻译范式及策略的研究,杨平,2012;谭晓丽,2012;郭尚兴,2015等;2.传统哲学典籍英译综述,文军,2012;董娜,2014等;3.不同译本的分析与对比,辛红娟,2011;王越西,2012等。

由于中外翻译策略、翻译标准之不同,翻译效果也存在着差距。

因此,本文以辜正坤以及韦利的英译《道德经》为个案,试图分析深度翻译现象在译文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其原因。

旨在探讨该翻译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的合理性,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复译以及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英语论文]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

[英语论文]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总论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

纵观中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

我们习惯于形式逻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只有一个,等等。

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

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而已。

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2.何谓立体思维方式?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

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

《道德经》第三章四个英译本赏析

《道德经》第三章四个英译本赏析
科技信 息
0外语论坛 0
S IN E&T C N L G F R T O CE C E H O O YI O MA I N N
21年 02
第 1 期
《 道德经》 第三章四个英译本赏析
金 竹 f 上海 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中 国 上 海
2 03 ) 0 2 4
【 摘 要】道德经》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 《 是 虽短短五千言却奥义无 穷, 蕴含着深邃独特的哲学思想。其英译本众 多, 但对诸译本的评 价却 是褒贬不一 本文基 于前人研 究基础之上 , 从文化 背景这一 因素和 以古释古这一 角度 , 道德经》 以《 第三章为例 , 选取其 四个英译本进行
《 道德经》 文虽仅仅五 千言 , 全 但文 化内涵却是 丰富而深刻 的 , 其 本句 中的“ 为” 无 一词也是 老子 的一个重要哲 学思想和治 国学说 。 中有着特有文化意味 的关键字也 lI ;Z皆是 , I F , . 第三章 中的“ 也是此类 要 准确 翻译这一具有深刻文化 和哲学 内涵 的术语 , 贤” 就必须理解 “ 无为 ”
之一 。
词在老子生活的那个 时代 的真正含 义。 例一 不 尚贤 , 使民不争。 “ 无为 ” 实际包 含着 “ 自然 ” “ 与 无为 ” 两层 内涵 :自然 ” 一种 观 “ 是 以下是摘选 自其 四个英译本 的译文 : 念、 态度 和价值 , 也是 一种状态和效果 ;无 为” “ 则是 一种行 为 , 是实 现 辜 正 坤 : ep tep ol rm o tninb i eadn n o “ K e h epef o cnet y ds grigme f o r 自然” 的手段和方法 “ 自然” 无 为” 与“ 密不可分 、 相得益彰:自然” “ 的 a it s bl i ; ie 观念 、 态度 和状态 必然要求“ 无为” 的行 为; “ 无为” 的行为必然体 现“ 自 林语 堂 : xln th i ,Ota ep ol hl n t ce n 然” E a o tews S th epesal o sh mead t e h t 的观念 。 必然实现“ 自然” 的价值和效果。老子提倡清静无 为 , 主张 c n e d o tn ; 自然 的生活态 度。老子 的 “ 自然 ” 和现代的“自然界 ” 大 自然” , 或“ 大 Arh r W a e I t p lo i g f r ‘ e s ns o u e o r lt t e l y:fwe so o k n o p r o fs p r r mo a i i y’ 相径庭 . 自” “ “ 是 自己” “ ” “ 样” 如 此” 整个 就是 “ .然 是 这 “ , 自己如此 ” t u o e,h r i en oe e[uisa o gtep ol. op tnpw r teewl b om r a s m n epe i l j o e h “ 本来如此” 的意思 老子认为 : 宇宙是一个和谐 的、 平衡 的整体 , 这种 Jme e g No o v lea d e ly me fs p ro b ly i h 和谐 、 a sL g e: tt au n mpo n o u e ra ii ste i t 平衡的状态 . 通过构成这个 宇宙 的万 事万物 自 不受外界 强 是 身 wa o k e h e p e fo rv l mo h ms l e ; y t e p t e p o l r m a r a ng t e e v s i y 力干扰 的存在 与发展而形成 和维持 的。 其 中对 “ ”分别译 为 :m no it s ,tews” “ esn f 贤 “ e f bli ” “h i .proso a ie e “ 自然 ” 人为 ” 与“ 是一对矛盾 . 但又不是绝对排斥 的 . 关键在 于“ 人 spr r rly ,me f u e 0 bly 。 推之下 便可 发现 . 位 为” u e o ai ” “ n o p r ra it” 细 i mo t s i i 几 的程度 、 性质和其 产生的结果 如何 , 会不会破 坏事物 的 自然状态 。 译者都倾 向于 以一个方 面的品质来认定贤者 . 或是能力 , 或是才智 . 或 万事万物本身就具 有存在和发展 的一切潜 在的可能性 , 不需要外 界的 是德行 。而在先秦时期 , 所谓贤者一般应是才 . , 德 学三者兼备之人 。 事物制约它。 一般说来 .人为” “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 , 不至 都 老子提 出“ 尚贤” 不 的思想是有其深刻 的历史根源 的 在春秋 战国 于对事物的 自然状态造成 破坏。 只要不是勉 强的 、 强力的 , 不是违反 常 时期 , 诸侯争霸 , 战乱纷纭 , 国诸侯都极尽所能 网罗人 才 . 各 招募贤士 . 规的行 为 . 事物就可以保 持和谐 与平衡 状态 。 由此可见 , 老子“ 无为” 中 作 为争权夺利 , 王称 霸的资本 。 称 而究竟何 为贤者 . 评判 贤者 的标准是 的“ 字 . 为” 正是这种不必要的 、 不适 当的作为 , 并不是 我们 现代意义的 什么却很难界定 。 在老子看来 .尚贤” 导致争权夺利 . “ 会 社会动荡 如 不作为 . 决不是排斥任何“ 人为” 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 . 而是 指顺任事物 果领导 阶层不特别去 推崇 某一个榜 样 . 某一个典 型 . 么有 才能 的人 的自然状态 以及排除不必要 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 为.是无 意于为 . 那 是 会依循 自然趋势 而发展 ; 平庸 的人也会安 于现状 . 安定生活 而一旦有 “ 作焉而不辞 ” “ ,为而不恃 ” 为而不争 ”的 自 “ 然平 和 、无私 无欲的状 了贤者 得到君 王赏识 而步步高升的例子 . 则势必会引起各种争名夺 利 态. . 它实 际上是对 自然界 的无意志 、 目的的本质属性 的一种概括 。 无 的情况 , 而致使 国家不稳 定。 真正的贤者是安于平凡 。 大隐于市的 。 因 而在 以上 四个英译 本 中 “ 为”分别 被译 为 “ncin .at n 无 iat ” “ci o o 为尚贤而催生 的“ 贤者 ” 并不是真 正的贤者 . 而是 国家的祸患 “ 尚 不 wto t ed” “ co ls” “bt ec o at n 。从 以上 的分 析 来 i u e s .at nes ,asi n ef m ci ” h d i n r o 贤” 一观点并非 消极 , 这 而是有其深 刻的内涵 . 它与老子的 自 然观也 是 看 .i c o ” “c ol S 和“bt e c f m at n 都强调没有行动 . “ at n , t ne ” a sn ne o i " n i ai s i r co 致 的。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 , 任何带有欲望的行为都是伴随着祸患的 但此处 的“ 无为” 并非 是没有行 ��

《道德经》辜正坤英译本译者行为批评

《道德经》辜正坤英译本译者行为批评

《道德经》辜正坤英译本译者行为批评作者:吴邱月洪扬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9期摘要: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国内学者辜正坤《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内”求真、“翻译外”务实两个方面对其译者行为进行讨论,并分析影响译者译外行为的外部因素,推动《道德经》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期未来对于国学典籍外译能实现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译者行为批评辜正坤1.引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贯彻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中少不了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

国学典籍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华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首部具备全面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典籍著作,被盛誉为“万经之王”。

在《论(道德经)翻译》一文中,米切尔·拉法各和朱丽安·帕斯曾用“一瓶精致而神秘的陈年葡萄酒”表现《道德经》的神秘韵味,并用“新瓶装旧酒”比喻西方不断涌现的新译本。

然而对各种英译本的评价上,批评家们各抒己见,未有定论。

本文首次基于“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选取辜正坤的译本分析其译者行为,并对其“合理度”进行研究,探讨译者作为“社会人”角色时背后的社会因素与个人动机,希望对国学典籍英译事业有所推动,希望更多的译者能够加入传播中华古典文化的队伍。

2.《道德经》辜正坤译本及其研究《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经典代表作,以“道”为最高哲学本体范畴,解释宇宙万物的本体。

全书虽仅有五千言,但蕴含丰富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在各方面为世人受用。

《道德经》翻译业已历史久远,自1788年第一个拉丁译本诞生,几百年间,各种各样的译本不断问世,覆盖了欧洲大部分语种。

《道德经》是公认的除《圣经》以外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之一(邓巨,刘宗权,2009:116)。

《道德经》的英译本是辜正坤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辜正坤认为,西方人所崇尚的基督教价值观“信、望、慈”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仁”有异曲同工之处(唐婷.2018:139)。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文言文译本对比赏析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文言文译本对比赏析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文言文译本对比赏析摘要: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是英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

这封信语言优雅精美,对仗工整,看上去彬彬有礼,实际却处处讽刺。

但对译者而言,原文越精彩,翻译就越困难。

作者对辜正坤教授和黄继忠先生译的文言文版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两个译本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实属难得的佳作,且通过对比能更好地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写作特色文言文译本对比赏析一、作者及背景简介《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作者塞缪尔·约翰逊(1907-1984)是十八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启蒙文学家的代表,是著名的散文家、文艺批评家和词典编纂家。

尽管他是穷书商的儿子,但其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拉丁文基础。

约翰逊精力充沛,多才多艺,涉足文学的各个领域,他所编纂的《英文大词典》是他花了八年时间独自完成的,该词典影响深远,并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1747年,在一位书商的建议下,约翰逊决定编纂英文词典,为了获得赞助,他将自己的计划写信寄给了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一个著名的“文学赞助者”。

然而,在编纂词典的七年艰苦历程中,这位伯爵不仅没有出过一分钱资助,而且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贵族竟在词典出版前夕写了两封信给著名的《世界报》杂志,高度评价并向公众热情推荐了这部词典。

约翰逊被伯爵空洞虚伪的甜言蜜语激怒了,给这位沽名钓誉的人写了一封回信。

这封信简短流畅,语言优雅精美,看上去彬彬有礼,但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因怒气和反抗而产生的讽刺。

他的这番举动同时也标志着文人不得不依附权贵的时代的结束。

约翰逊的文风极具古典主义特色,结构整齐匀称,文风高昂,用词精练典雅。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是英国历代散文作品中有名的篇章之一,长期以来备受翻译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二、对比分析(一)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比在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选择上,辜正坤教授认为若译文以达意为主,译成白话文就可以了,这样是符合多数读者层的要求的,但从文体角度出发,表现原作的古雅文风,则宜译成文言文,若想两者兼得,就两种译文并存。

《道德经》英译策略选用的语境效果诠释

《道德经》英译策略选用的语境效果诠释

0Sperber D.,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pp.118-
294.

Waley A. 77ie IFay ami /is Pother:
限度的归化表征。
关 键 词 :《道 德 经 》英 译 策 略 ;语 境 效 果 ;归 化 ;异 化 ;妥协
中 图 分 类 号 :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 章 编 号 :1672-7835(2021)03-0169-08
译者在翻译《道德 经 》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 采 用 何 种 翻 译 策 略 以 及 如 何 具 体 运 用 ,这将直接 关 系 到 翻 译 取 得 何 种 语 境 效 果 (contextual effects) 。纵观若干《道 德 经 》经典英译本® ,其英 译 策 略 无 外 乎 是 归 化 策 略 和 异 化 策 略 ,且 大 都 是 混 用 。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 同 的 句 子 结 构 特 征 和 老 子 思 想 的 特 质 性 ,笔 者 认 为 在 《道 德 经 》英译中 除了采用作为整体策略@ 的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 外 ,还应该 增 加 作 为 局 部 策 略 ® 的 妥 协 策 略 。这 三个英译策略的具体运用方式有很大的针对性,
有别于以往的《道德经》英 译 :归化策略针对目的 语 形 式 表 征 ,异 化 策 略 针 对 老 子 思 想 内 容 再 现 ,妥 协策略针对某些局部措辞和结构再现。虽然国内 外学者对《道 德 经 》英译策略所做的研究不少® , 毕竟策略问题是每一个《道 德 经 》英译者所必须 面 临 和 选 择 的 问 题 ,但 却 一 直 是 《道 德 经 》英译中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辜正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印第十九章诗歌翻译对策与技巧19.1 以英国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为例探讨英诗汉译技巧探讨诗歌翻译技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一首诗的具体翻译过程来讨论具体的技巧。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意味着一般翻译技巧的多样性,也意味着诗歌翻译技巧的多样性。

下面我以英国著名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一時为例来具体探讨英诗汉译的若干技巧。

罗塞蒂原诗:Sudden Light①Dante Gabriel Rossetti ( 1828-1882)I have been here before,But when or how I cannot tell:②I know the grass beyond the door,The sweet keen smell.The sighing sound,③the lights around the shore.You have been mine before —How long ago I may not know:④But just when at that swallow's soarYour neck turned so,⑤Some veil did fall, I knew it all of yore.⑥Has this been thus before?And shall not thus time's eddying flight⑦Still with our lives our loves restore⑧In death despite,⑨And day and night yield one delight once more?⑩①Sudden Light,指突发的光。

此处应结合第10行"Some veil did fall"来理解。

“某种纱巾”表面上指诗人爱人所戴的纱巾,但也可以理解为是指掩蔽事物真相的纱巾,一旦纱巾脱落.真相大白,于是,诗人获得一种刹那问的电光火石般的感悟,或者叫做顿悟。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研究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研究

作者简介:孙迎春(1949-),教授,翻译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译学词典编纂与研究;翻译学收稿日期:2002-12-292003年第8期总第173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2003,№8S erial №173“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研究孙迎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本文就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作了一些研究,针对此论的历史意义、论点的特征及其对于建设翻译学的功用等问题,发表了一些见解,意在抛砖引玉,俾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这一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系统;辩证 Abstract :A study is presented here of “plural com plementarism of translation standard ”proposed by Mr.G u Zhengkun ,s ome views being aired concerning such problems a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theory and the function it may play in constructing translatol 2ogy with a view to attracting even m ore scholars to join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by “throwing stones and bringing back jade.”K ey w ords :plural com plementarism ,translation standard ,system ,dialectics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8-0043-03 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在1988年第1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上发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全文3万多字,后以同名在1989年第1期《中国翻译》摘要发表了8000多字,而实则原文约5万字,其中尚未见诸刊物的部分,辜先生曾以《经典翻译命题辩证》为题委托他人在中国首届中青年翻译理论研讨会上宣读,并获该研讨会颁发的论文优秀奖,今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经典翻译理论命题辩证》为文名,见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一辑)。

道德经第一章两种翻译版本的对比赏析

道德经第一章两种翻译版本的对比赏析

道德经第一章两种翻译版本的对比赏析祝扬(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学者辜正坤与外国学者ArthurWaley对中国古典文献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来探讨中国古典文献翻译中应体现的对原作中所表达的整个中国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

旨在得出结论:古典文献翻译应力求做到既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精神,又应力争做到使用地道的英语,让外国人能真正读懂,这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目前所比较的这二位学者的翻译,各自都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当然也有个别不如人意的地方。

对于其不如人意之处,能否给出更好的译文?这正是本文想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对比一、道德经及翻译与研究简介《道德经》,老子著,成书时间应该是在孔子那个时代。

比之于孔孟学说,老子的道德经所表达的思想体系更严密。

道德经全书虽只五千言,然而其内容包容广泛,不仅对哲学有系统论述,对社会、历史、伦理、政治、军事乃至修身处世之道均有相应的阐发。

它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道经和德经。

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过而且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对西方世界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

现在,随着中国新的崛起,在国际国内又掀起一股新的对它的研究热潮。

在西方,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已经出现了百余种《道德经》的译文,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人,是罗马天主教教士波捷,其后,1823年莱莫萨的法译本出版,1872年前后,德国汉学家施特劳斯的德译本出版,英国汉学家李雅格的英译本出版,1893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和波波夫一起从德文本转译,他们的俄译本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老子热”,到1980年代初,仅德文版的《道德经》译本就有10多种。

尤其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在黑森林时,案头上就放有一本《道德经》。

他晚年的思想,尤其是关于“道”,关于语言等,都与老子神秘的东方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美国学者也非常重视“老子学”的研究。

论理解成本与翻译对策的关系(How the Cost of Understanding Condition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论理解成本与翻译对策的关系(How the Cost of Understanding Condition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故相应的用的多半是逻辑性的概念表达、相对弱于象形整体表达。逻辑 概念陈述是条分缕析的、其分类功能较强,往往趋于分门别类、详加定义且将概念以主次 罗列、系统化,故分类性表义多较精准,但因过于分类,整体性表述常常被弱化。甚至见 树不见林,溺于个别而疏于全局。因为局部上追求精准、对于文学作品的诠释往往很机械 、独断、非此即彼。其理解成本减小,但其理解结果却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对整 体的把握往往有疏漏或偏颇。比如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等方面,各自都有界 定。而这些东西其实往往相互渗透,不好截然分开的。
2.7就知识学习来说 (Application to learning process)

理解成本与知识学习也有非常直接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认 为:理解成本的大小与获取知识的知识量和获取速度成反比 。在单位时间内,一本书或一门学科的理解成本大,你获取 它的知识的量和速度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有的书思想深 刻,但是陈述简洁,虽然个别理解成本高,但整体理解成本 低。比如,《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其中阐述了很多 深邃的思想,同样的内容如果让西方人了写,很可能就会写 成厚厚的几本专著。其原因就在于:与中文相比,西方语言 的理解成本相对较高的缘故。有的书深入浅出,读者的理解 成本低,收获就大。有的书诘曲聱牙,读者的理解成本高, 收获就小。在这方面西人著作又往往优于传统中文著作。

2.6就中西建筑审美来说 (Application to archeological esthetics )
理解成本与中西建筑审美方面也不无关系。 针对中国建筑审美习惯:“中式建筑重直观 效果,重实用性与审美效果的灵活统一。那 些西式建筑则让中国观众困惑,它们往往趋 于符号化,需要行家解释很久很久……才知 道所谓个中奥秘……对中国人来说,建筑物 主要是直观、视觉性的东西,不需要你把太 多的理性的、抽象的、哲学性的概念灌注进 去。” 相应的理解对策。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第2讲 翻译概论

第2讲 翻译概论

The Little Princess
对比与赏析——例文3

译文1:恰恰是一家面包店呢,有个快快活
活,结结实实,脸色红润,母亲般慈祥的
妇女正端着一屉刚出烤炉的又香又热的圆
面包往橱窗里放——面包又大又松,闪闪发
亮,上面还有一粒粒葡萄干。
对比与赏析——例文3

译文2:那是家面包店,有位喜气洋洋的母
亲般的妇人,身材结实,脸色红润,正往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矣,则 达尚焉……
“信、达、雅‛ 之内涵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忠实,在内容上、风格上忠实于原文; 达——通顺,译文通达流畅,易于理解; 雅——古雅,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典文字。
雅,就是典雅,与俚俗相反
对比与赏析——例文4

原文:Alice was just beginning to think to
herself, “Now, what am I to do with this creature when I get it home?” When it grunted again, so violently, that she looked down into its face in some alarm.

(一)理解语言现象

原文:He pretends to know her better than he would, if he were a close friend of hers. 译文:他装出一副对她深有了解的样子,就像她 是他的密友。

点评:在虚拟语气中,用if引导假设条件句, 实际上这在英语中是一种否定表示,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如果把文化看作一个民族的各项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哲学是思想的、精神的文化。

哲学可以创造文化,代表着文化理想。

(成中英,:58)可见,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而承载着哲学文化的典籍,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根基。

具体到中国哲学典籍,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

”(汪榕培,王宏,:3),进而言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可以分为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三个层面,其中,译史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会通,从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内容方面是对翻译活动的史实的梳理和描述(翻译了什么?什么没有被翻译?谁在翻译?如何翻译?,另一方面总结不同时期翻译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再者则是挖掘翻译史料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在以这种方式翻译这些典籍?翻译的结果又是什么?,最后,以史为鉴,引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但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构建层面,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工作亟待展开。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层面,而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甚至还没有一本中国典籍英译史的专著问世,就连相关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也不绝如缕。

从“五失本,三不易”谈翻译标准

从“五失本,三不易”谈翻译标准

从“五失本,三不易”谈翻译标准作者:王谦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4期摘要:道安,东晋僧人,佛经翻译的组织者与评论家。

他提出来的“五失本,三不易”虽为东晋时期译经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归纳,却涉及诸多现代翻译学理论要素,如句法、修辞、文体、受众、时空、主体性等。

立足于“五失本,三不易”译论,谈及异语翻译和同语翻译的“失本”与“不易”,从翻译标准角度,以麦克司·威伯《夜》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标准。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080-02道安(314—385),东晋僧人,佛经翻译的组织者与评论家。

虽未尝自有所译述,然苻秦时代之译业,实由道安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道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道安组织;翻译文体,由道安厘正。

除此之外,道安还协助赵政主持前秦的佛经译场。

[1]作为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道安在其所撰《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译论: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百合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六百通,迭查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2]细看“五失本,三不易”,虽作于公元382年,为当时译经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归纳,却涉及现代翻译学理论的各种要素。

辜正坤:典籍英译标准略论

辜正坤:典籍英译标准略论

简而言之,在进行文学典籍汉译英时 简而言之,在进行文学典籍汉译英时 汉译英 例如古诗词曲时), ),如何传情成为译 (例如古诗词曲时),如何传情成为译 者的第一考虑,这就是“诗主情” 者的第一考虑,这就是“诗主情”理念 的延伸;其次才是显理、叙事, 的延伸;其次才是显理、叙事,这是 诗言志”理念的延伸。传情和叙事、 “诗言志”理念的延伸。传情和叙事、 显理其实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显理其实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里分 是为了论述方便,表明译者的考虑 述,是为了论述方便,表明译者的考虑 重心是在“传情” 或者更全面一点, 重心是在“传情”上,或者更全面一点, 是在“传情言志” 对叙事成分、 是在“传情言志”上。对叙事成分、说 理成分的考虑相对要少一些。 理成分的考虑相对要少一些。
2.2文学翻译标准:传情叙事为主 2.2文学翻译标准:传情叙事为主 文学翻译标准 抒情散文、戏剧、 (诗、词、曲、抒情散文、戏剧、小 说等) 说等) 文学翻译标准强调的是传情叙事。 文学翻译标准强调的是传情叙事。 我这儿的“叙事” 我这儿的“叙事”还包含言志或显理 这一层意思。由于中西语言文字、 这一层意思。由于中西语言文字、思 维模式、审美习惯等文化积淀构成方 维模式、 式存在特殊的差别, 式存在特殊的差别,在进行文学翻译 的时候,典籍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 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的 的时候,典籍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的 标准是有差别的。 标准是有差别的。
将此种讨论移入翻译标准问题 许渊冲:翻译标准三美 三美论 许渊冲:翻译标准三美论。 此可见翻译标准三美论是传统中国文学 审美积淀传统的必然结果。 审美积淀传统的必然结果。至少从传统 诗歌翻译来说,三美说是值得重视的。 诗歌翻译来说,三美说是值得重视的。 但是这一组标准是否对汉语典籍英译 汉语典籍英译和 但是这一组标准是否对汉语典籍英译和 英语典籍汉译都同样有效,则不一定。 英语典籍汉译都同样有效,则不一定。 都同样有效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一 我专文讨论过。此不赘述。( 。(参见 点,我专文讨论过。此不赘述。(参见 辜正坤〈译学津原〉 文心出版社。 〈辜正坤〈译学津原〉,文心出版社。〉

辜正坤

辜正坤

二、翻译标准既是多元的,又是一 个有机的然而变动不居标准系统
1、翻译的绝对标准就是原作本身 、翻译的绝对标准就是原作本身 绝对标准
在翻译上,这个绝对标准, 在翻译上,这个绝对标准,是个永远达不到的 标准,因为达到它, 标准,因为达到它,就意味着根本不翻译一个 字。如果把这个根本达不到的标准作为翻译的 价值尺度显然是不实用的。 价值尺度显然是不实用的。然而没有这一个标 准也不行,因为其他标准实际上和它有内在联 准也不行,因为其他标准实际上和它有内在联 只是要记住,它的实际用途是极其有限的。 系。只是要记住,它的实际用途是极其有限的。
30)《皆大欢喜》,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 比亚全集》卷二,译林出版社,1998年; 1)《第十二夜》,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 比亚全集》卷二,译林出版社,1998年; 32)《无事生非》,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 比亚全集》卷二,译林出版社,1998年; 33)《动物宝宝成长记》(法译中)(共6小分册),北京出版社, 2000年11月。 34)《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理论专著,修订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5)《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理论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 36)《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注译本》,中华书局约稿,(拟于2004 年出版)。 37) 《古希腊文学史》,见《欧洲文学史》第一卷(国家85重点科研 项目),李赋宁总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38)《莎士比亚概论》,见《欧洲文学史》第一卷(国家85重点科研项 目),李赋宁总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39)《美国文学精华》(共四册),合译,四川师大出版,1985年;
代表性著作
代表性译著有: 代表性译著有: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 元曲一百五十首》 《元曲一百五十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代表性理论专著有: 代表性理论专著有: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 译理论》 译理论》 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 《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莎士比亚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文学翻译标准:传情叙事为主 2.2文学翻译标准:传情叙事为主 文学翻译标准 抒情散文、戏剧、 (诗、词、曲、抒情散文、戏剧、小 说等) 说等) 文学翻译标准强调的是传情叙事。 文学翻译标准强调的是传情叙事。 我这儿的“叙事” 我这儿的“叙事”还包含言志或显理 这一层意思。由于中西语言文字、 这一层意思。由于中西语言文字、思 维模式、审美习惯等文化积淀构成方 维模式、 式存在特殊的差别, 式存在特殊的差别,在进行文学翻译 的时候,典籍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 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的 的时候,典籍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的 标准是有差别的。 标准是有差别的。
简而言之,在进行文学典籍汉译英时 简而言之,在进行文学典籍汉译英时 汉译英 例如古诗词曲时), ),如何传情成为译 (例如古诗词曲时),如何传情成为译 者的第一考虑,这就是“诗主情” 者的第一考虑,这就是“诗主情”理念 的延伸;其次才是显理、叙事, 的延伸;其次才是显理、叙事,这是 诗言志”理念的延伸。传情和叙事、 “诗言志”理念的延伸。传情和叙事、 显理其实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显理其实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里分 是为了论述方便,表明译者的考虑 述,是为了论述方便,表明译者的考虑 重心是在“传情” 或者更全面一点, 重心是在“传情”上,或者更全面一点, 是在“传情言志” 对叙事成分、 是在“传情言志”上。对叙事成分、说 理成分的考虑相对要少一些。 理成分的考虑相对要少一些。
热烈祝贺第六 届全国典籍英 译研讨会召开!
向此次研讨会的 组织者致敬! 向研讨会的全体 与会者致敬!
典籍英译标准略论
辜 正 坤 北大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
一、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1.1语言文化互构原理 语言文化互构原理 阐述略。参见辜正坤〈 (阐述略。参见辜正坤〈互构语 言文化学原理〉 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 年版。) 社,2004年版。) 年版 2.2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原理 阐述略。参见辜正坤〈 (阐述略。参见辜正坤〈中西诗 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 学出版社, 年修订版。) 学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年修订版
将此种讨论移入翻译标准问题 许渊冲:翻译标准三美 三美论 许渊冲:翻译标准三美论。 此可见翻译标准三美论是传统中国文学 审美积淀传统的必然结果。 审美积淀传统的必然结果。至少从传统 诗歌翻译来说,三美说是值得重视的。 诗歌翻译来说,三美说是值得重视的。 但是这一组标准是否对汉语典籍英译 汉语典籍英译和 但是这一组标准是否对汉语典籍英译和 英语典籍汉译都同样有效,则不一定。 英语典籍汉译都同样有效,则不一定。 都同样有效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一 我专文讨论过。此不赘述。( 。(参见 点,我专文讨论过。此不赘述。(参见 辜正坤〈译学津原〉 文心出版社。 〈辜正坤〈译学津原〉,文心出版社。〉
与传情相联系的审美价值观也要详加甄 别。中国文学作品的美更偏向于阴柔沉 中国文学作品的美更偏向于阴柔沉 敦厚仁笃之美, 郁、敦厚仁笃之美,而西方文学作品更 博大高亢的崇高美。 偏向于博大高亢的崇高美 偏向于博大高亢的崇高美。即使只就追 求文学作品效果的“ 求文学作品效果的“奇”,中西文学作 品也迥然不同。 一为“ 奇丽” 品也迥然不同 。 一为 “ 奇丽 ” , 一为 “奇警”。中式作品追求情愫与修辞的 奇警” 奇丽,作家往往有“语不惊人死不休” 奇丽,作家往往有“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抱负。 的抱负。西式作品则更偏向于追求作品 情节与理念的奇警, 情节与理念的奇警,作家往往更偏向于 纠葛的繁复与思想的深刻。 纠葛的繁复与思想的深刻。
明白这个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厘定汉语文学典籍的英 如何传情这个因素相联 译标准时应该与如何传情 译标准时应该与如何传情这个因素相联 系。 但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情和西方传 统文学作品中的情也是有区别的。所以 统文学作品中的情也是有区别的。 即使是传情,也还有中式传情 中式传情与 即使是传情,也还有中式传情与西式传 的区别。仅仅以悲剧而言, 情的区别。仅仅以悲剧而言,尽管中西 悲剧均有怜悯因素, 悲剧均有怜悯因素,但是中式悲剧重在 悲苦之情 西式悲剧却重在悲恐之情。 之情, 悲恐之情 悲苦之情,西式悲剧却重在悲恐之情。 二者有很大差别。翻译标准的厘定要考 二者有很大差别。 虑这个因素(阐述略。) 虑这个因素(阐述略。)
在进行宗教类文献翻译时, 在进行宗教类文献翻译时 , 大多数 的情况下, 的情况下 , 这两种翻译标准是可以 互进互退、 互补共存、 交相起用的。 互进互退 、 互补共存 、 交相起用的 。 但是, 在特殊情况下, 但是 , 在特殊情况下 , 如果非文学 类翻译标准与文学类翻译标准发生 了矛盾, 了矛盾 , 则应以主标准为据而舍掉 次标准。也就是说,当“信”与 发生矛盾, “ 雅 ” 发生矛盾 , “ 雅 ” 有可能较 大程度地损害到“ 大程度地损害到 “ 信 ” , 二者无法 共存时,则宁取“信”而不取 “雅”。
而在进行文学典籍英译汉 时 而在进行文学典籍 英译汉时 , 例如 英译汉 将西方的史诗、 戏剧、 散文、 将西方的史诗 、 戏剧 、 散文 、 小说 等译成汉语时, 如何叙事、 等译成汉语时 , 如何叙事 、 显理将 成为译者的第一考虑, 成为译者的第一考虑 , 其次才是传 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作品( 情 。 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作品 ( 尤其 是浪漫派以前的文学作品) 叙事、 是浪漫派以前的文学作品 ) , 叙事 、 说理的成分相对说来要比中国传统 文学作品的叙事、 说理成分强得多。 文学作品的叙事 、 说理成分强得多 。 阐述略) (阐述略)
为什么把宗教文献翻译标准单列成一类加以 探讨? 探讨?因为典籍英译所涉及的宗教文献翻译 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第一, 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第一, 在现 当代产生的文献中, 当代产生的文献中,宗教文献很少是原创性 宗教教义, 宗教教义,绝大多数都只是原始或古典宗教 文献的阐释与发挥。 文献的阐释与发挥。原始性的或古典的宗教 文献几乎都是古文或文言特点较多的文体, 文献几乎都是古文或文言特点较多的文体, 而现当代宗教文献则几乎都是白话文。第二, 而现当代宗教文献则几乎都是白话文。第二 , 从文献量来看, 从文献量来看,中国古代宗教文献数量极为 庞大,单是《道藏》与《大藏经》包含的文 庞大, 单是《 道藏》 大藏经》 就对英译工作构成挑战。第三, 献,就对英译工作构成挑战。第三,传统中 国在宗教文献的翻译与翻译研究源远流长, 国在宗教文献的翻译与翻译研究源远流长, 有两千年历史, 有两千年历史,这对典籍英译中的宗教文献 英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英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翻译标准归类
2.1非文学类翻译标准:达意通理为主 2.1非文学类翻译标准:达意通理为主 非文学类翻译标准 哲学、伦理学、法学、医学、 (哲学、伦理学、法学、医学、其他 科技类……) 科技类 ) 为了叙述的方便,降低读者的理解成 为了叙述的方便,降低读者的理解成 我这里借用严复先生的 信达雅” 严复先生的“ 本,我这里借用严复先生的“信达雅” 用语来阐述我的观点。 用语来阐述我的观点。但是请大家注 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系统中, 意,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系统中, 标准只是其中的一类, “信、达、雅”标准只是其中的一类, 它们很少被整体照搬, 它们很少被整体照搬,而是在不同的 情况下被分别利用或综合利用。 情况下被分别利用或综合利用。
2.3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1)达意通旨标准(道家、佛家 )达意通旨标准(道家、 文献) 文献) 2)摹形拟音标准(道家、佛家 )摹形拟音标准(道家、 咒语、真言、符咒) 咒语、真言、符咒) 由于时间关系, 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只侧重阐 述一下2.3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述一下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其他 标准的讨论,可循此理加以引申, 标准的讨论,可循此理加以引申, 此略。 此略。
在非文学类翻译标准群中, 在非文学类翻译标准群中 , 所谓 达意” “达意”,指用流畅的目的语传达 原作的基本含义。 原作的基本含义。至于汉语原作的 形式因素(如词法结构、 形式因素(如词法结构、句法结构 则可以在翻译时灵活处理。 等),则可以在翻译时灵活处理。 只要意思传达得正确, 只要意思传达得正确,原作的若干 形式因素可以根据需要比较自由地 加以取舍。 加以取舍。
依据这一原则, 依据这一原则 , 如果原作是诘屈聱牙 的 , 译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没有必要 追求同等程度的诘屈聱牙, 追求同等程度的诘屈聱牙 , 而是刚好 相反, 相反 , 应该尽可能满足当代读者的需 要 , 将本来诘屈聱牙的汉语原作译成 尽可能流畅可读的英语文本。 尽可能流畅可读的英语文本 。 中国传 统典籍文献中, 统典籍文献中 , 很大一部分属于这类 文献。 当然, 文献 。 当然 , 达意通旨为主并不完全 排斥雅的因素, 排斥雅的因素 , 只不过对雅的追求绝 非译者追求的重心。 非译者追求的重心。
中国文学家事实上把中国文学作品 的奇丽概括为广义的美, 的奇丽概括为广义的美 , 并加以强 调。 闻一多: 诗歌语言应具有三美 三美: 闻一多 : 诗歌语言应具有 三美 : 音 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鲁迅: 文章应有三美 三美: 鲁迅 : 文章应有 三美 : “ 意美以感 一也; 音美以感耳, 二也; 心 , 一也 ; 音美以感耳 , 二也 ; 形 美以感目, 三也。 美以感目 , 三也 。 ” 闻 、 鲁的观点 是一致的,三美说几乎成为必然。 是一致的,三美说几乎成为必然。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还有一个独特的 方面需要加以阐述。 这就是, 方面需要加以阐述 。 这就是 , 在宗 教文献翻译标准中, 教文献翻译标准中 , 还统帅着一个 摹形拟音的次标准 的次标准。 摹形拟音 的次标准 。 比如说当我们 翻译道家、 佛家文献中的咒语、 翻译道家 、 佛家文献中的咒语 、 真 符咒时, 言 、 符咒时 , 必须尽可能在形音两 个方面摹拟原作, 个方面摹拟原作 , 采取最大程度的 直译, 即最大程度的近似值, 直译 , 即最大程度的近似值 , 有时 甚至是绝对直译。 所谓绝对直译, 甚至是绝对直译 。 所谓绝对直译 , 指一个字不译,完全照搬。 指一个字不译,灵符,是以图形符号存在 的,可以依样画葫芦式地临摹,这叫摹 可以依样画葫芦式地临摹, 无须翻译。现在依靠电子技术, 形,无须翻译。现在依靠电子技术,更 方便,照样拷贝即可。但是对于咒语、 方便,照样拷贝即可。但是对于咒语、 真言类发音文献,若要移植为文本, 真言类发音文献,若要移植为文本,则 必须尽可能准确地用相应的文本符号拟 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