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
典籍英译文档
典籍英译一、引言典籍,是指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著作,包括诸多经典文集、史书典籍以及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这些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时代和语言的差异,现代读者对于典籍的直接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进行典籍的英译工作,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也能够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典籍英译的重要性1.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典籍的英译,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化与世界各地的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增进文化互鉴和理解。
2.传承中华民族智慧: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英译工作,可以将这些智慧传承给后世,让更多人受益。
3.丰富国际文化景观:典籍的英译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国际文化景观,让全球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三、典籍英译的挑战1.文化差异:中华古代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英译工作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差异的体现和传达。
2.语言难度:典籍语言常常古奥晦涩,语言形式复杂,对翻译者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充分考虑上下文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译者素质:典籍英译需要具备优秀的中英文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译者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期积累才能胜任。
4.目标受众:不同的英译版本可能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背景进行调整和适应。
四、典籍英译的方法1.传统翻译方法:传统翻译方法侧重于词句的对应和精确,强调原文意思的准确表达。
这种方法适用于典籍的直译和注释,可以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2.注重流畅度:典籍的英译需更加注重文学性和可读性,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
3.结合译后评析:典籍的英译可以结合译后评析,即在翻译完成后进行解读和分析,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4.多视角参考:典籍的英译可以多角度参考,借鉴不同译者的翻译成果和解读,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和质量。
五、典籍英译的案例1.論語(The Analects):《論語》是一本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作品。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典籍的本体性,并对其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将其传递给世界。
中国哲学典籍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深受世界各地学者的尊重和追捧。
在将其翻译为英语时,我们首先要掌握典籍的愿景和目的,同时尊重其本体性。
本体性是指典籍内在的真实性和独特性,是典籍所特有的精神内核。
每一本中国哲学典籍都有自己的本体性,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思想、生活背景和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念。
英译必须尊重这些本体性,以保持典籍原有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研究典籍的本体性需要多方面的方法。
除了深入了解典籍的背景和历史,还需要对其思想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式,以表达典籍的独特精神。
在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时,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重文化的传递。
中国哲学典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者必须理解并传达这些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翻译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哲学的智慧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以及对典籍本体性的敏锐洞察力。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探索,翻译者才能准确地传递中国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
我们还应当意识到,翻译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尽管我们需要尊重典籍的本体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全盘照搬原作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灵活运用语言,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随着中国崛起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国哲学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关注和影响力。
我们应当加强对中国哲学典籍的研究和翻译,以更好地将中国哲学的智慧传递给世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研究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语境本体性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典籍的本体性,并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和文化的传递。
通过这样的研究和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读者,为促进文化理解和交流做出贡献。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中国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
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差异,将典籍翻译为英文时,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偏向。
本文将探究这种偏向以及典籍的本质回归。
典籍的英译中往往会存在文化差异的体现。
因为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会对典籍的译文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一词,常被英文翻译为“Tao”。
“Tao”这个词并不能完全传达出中文“道”的含义,因为“道”既有一种宇宙万物的规律,又有一种个人修行的方式。
“Tao”这个译词带有一定的偏向,影响了读者对“道”的理解。
典籍的英译中可能会存在政治和宗教的色彩。
在翻译中,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背景和需求,译者可能会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些典籍在翻译成英文时,会注重传达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形象,以便更好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
这种翻译往往包含了一定的偏向和主观判断,使得译文中存在政治和宗教的色彩。
尽管存在一定的偏向,典籍的本质始终是回归的。
典籍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其本质是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译作,都应该致力于传达典籍的精髓和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持典籍的原貌和风貌,力求忠实地传达其中的内涵和意蕴。
要实现典籍的本质回归,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探究。
译者应该具备良好的中英文双语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典籍的内涵和意义,并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表达出来。
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和判断力,能够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过度的主观色彩和偏见,力求做到最为客观和公正。
典籍的英译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向,这是由文化差异和译者的理解限制所导致的。
典籍的本质始终是回归的,应该注重传达典籍的精髓和价值。
为了实现典籍的本质回归,我们需要加强译者的双语能力、文化认知和审美判断,以期能够更好地传达典籍的内涵和意义。
这样,才能使典籍真正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瑰宝。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观。
为了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重要性、挑战以及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一、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
这些典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英译,可以将中国文化典籍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挑战1.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在西方社会可能难以理解。
翻译时需要注重平衡原文的意义和西方读者的理解能力,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解。
2. 文字表达:中国文化典籍的表达方式通常较为简练、深奥,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典故和修辞手法。
翻译时需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点,同时确保译文的流畅和可读性。
3. 词语翻译:中国文化典籍中常使用古代词语和成语,这些词语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
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义选择合适的词语,保持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三、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策略和技巧1. 理解原著:在进行翻译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原著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研读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注释,对原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和误解。
2. 保持风格:中国文化典籍通常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特点。
可以使用一些英语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原著的语言特点。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一些翻译技巧,如意译、加注释、使用脚注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意义和背景信息。
4. 校对和修改:翻译完成后,需要进行校对和修改。
可以请专业人士或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进行审校,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典籍英译的现实意义
典籍英译的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典籍英译的意义与策略摘要:典籍英译是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当从中华文明平等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高度审视典籍英译活动。
典籍英译活动应当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重视语内解读过程,使典籍所承载的文化、社会、典故等超文本因素得以正确传达。
典籍英译活动还要注重中外合作、互通有无,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典籍英译;传统文化;翻译策略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传统智慧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
典籍英译在中外跨文化翻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典籍的文本语言高度凝练、艰深难懂,且牵涉的典故、人物、历史事件等元素众多,在典籍外译过程中给译者构成巨大的障碍,进而影响翻译的效果和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因此如何在正确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就成为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的典籍外译应当着眼于文化输出与和而不同的原则,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出发,正确诠释典籍文本,合理使用翻译策略,让英译典籍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效载体。
典籍英译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逐字逐句的翻译,它是一种跨文化的再现和重构,承担着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更加正确地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重任。
一、典籍英译的意义长期以来,全球文化话语权一直牢牢掌握着西方国家手中,这种话语权逐渐演化成为文化领域的主导权乃至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国家的价值观输出也往往借助文化的外衣,以西方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给不同文化和种族贴上孰优孰劣的标签,排斥文化上的多元性。
文化上的霸权主义进而又借助各种技术和媒体手段灌输给弱势文化的青年群体,如果不加以仔细甄别,很容易使弱势文化的年轻人产生文化自卑感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我们应当对这一现象特别警惕。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璀璨的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在世界上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理应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让青年人感受到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
亭》说成 是中 国最伟大 的戏剧作 品,汤显祖 是中 国
最 伟大 的剧作 家 , 把他 跟英 国的莎士 比亚相媲 美 。 演出 《 牡丹 亭》的剧 种 昆曲列入 联合 国公布 的世界 非 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第一批 的第一号 , 本来 奄奄一 息 的 昆曲继 上世纪 5 O年 代 《 十 五贯》 的公演 以后
二 、中国典籍英译 究竟翻译什 么?
最早 介 绍到 西方 的 中 国典 籍 是孔 子和 老子 的 作 品,C o n f u c i a n i s m和 T a o i s m 已经进入 英语的词 汇 ,但是 中国典籍远 不只儒家和道家的著作 ,诸子 百家都是中 国古代智慧 的结 晶。从社会科 学到 自然 科 学,从社会 到生活 , 特别是文学 中的小说、诗歌 、 散 文、戏剧等各个 门类 都有大量值得翻译 的内容 。 以中国的古代 戏剧为例 , 最 早翻译到西 方并有
引起法 国启 蒙运 动思 想家伏 尔泰 的注 意 。在 1 9 4 9 年 以后 ,我 国重视关汉卿 的 《 窦娥冤》等作 品,重 点 向国外翻译 推介 。上世 纪末 ,一部 《 牡丹亭》 由 于 偶然 的原 因引起 西方 的注 意 ,有评 论把 《 牡 丹
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来说 , 中国人翻译中国的典籍
册也无法使一个人成为好 的翻译家 。翻译 的标准 是 供人 “ 意会”和 “ 领悟” 的,而不是像尺 子那样准 确测量 的。更何况不同的读 者还有 各 自的审美观 。
以文 学本 《 牡丹亭》的英译为例 ,美 国译者 白
雄 史诗 《 格萨 尔》 、蒙古族英雄 史诗 《 江格尔》 和 柯尔 克孜族传记性 史诗 《 玛 纳斯》被 并称为 中国少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中国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智慧和精华。
而对中国典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进行中国典籍的英译时,翻译者通常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因为中国典籍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往往不易用外国语言准确表达。
本文将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中国典籍的英译往往受到一些偏向的影响,这些偏向可能来自翻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等多方面。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对中国典籍的英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翻译者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典籍缺乏深刻的了解,很容易导致对中国典籍的英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或者文化情感的丢失。
翻译目的也会对中国典籍的英译产生偏向。
在商业化的翻译市场中,一些翻译者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或者提高作品的畅销度,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改变中国典籍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以求使其更加符合外国读者的口味。
中国典籍的英译在偏向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典籍的翻译作品可能已经偏离了其本质。
中国典籍英译的本质回归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典籍的英译应该尽可能地忠于原文,尊重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翻译者应该尽量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中国典籍的英译也要符合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翻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中国典籍的英译还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翻译者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中国文化的解释和介绍,增加外国读者对中国典籍的理解和认知,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尽管中国典籍的英译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典籍的英译应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典籍的英译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透过翻译的渠道,中国典籍可以被更多的外国读者所了解和认同,从而加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典籍的英译也能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一、准确理解典籍的内容和意义在进行典籍的英译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典籍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准确的理解。
这包括对于典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只有对典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译工作。
二、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进行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时,我们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典籍中的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于这些内容的准确传达是非常重要的。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比如对比翻译、释义翻译、意译等,以确保英译的准确性。
三、保持典籍的风格和特色中国文化典籍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是其与其他文化典籍的区别之一。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尽量保持典籍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使英译版本能够传达出典籍的独特魅力。
这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对目标语言的特点有所了解。
四、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虽然保持典籍的风格和特色很重要,但我们也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英译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典籍,因此译文的可读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的正确性,同时还要注重词语的选择和用法,使译文更加通顺和易懂。
五、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和解释中国文化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特殊概念和思维方式。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注重对这些文化背景的介绍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典籍的内容。
这可以通过添加注释、解释性的文字说明等方式来实现。
六、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因此,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西方汉学家中国典籍翻译的几点认识
关于西方汉学家中国典籍翻译的几点认识作者:张西平来源:《对外传播》2015年第11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域外的中国学或者汉学的介绍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重建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中,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成果与问题是我们今天开展中译外工作必须面对的。
但如何评判西方的职业汉学家及其中国典籍翻译工作,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
当然,作为学术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
笔者希望面对这些争论和不同看法,与诸君交换意见。
一、从汉学书目看西方专业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翻译的数量当今西方学术界流行的关于中国典籍的译本绝大多数是由汉学家这个群体翻译的①,中国学者进入这个领域很晚。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传播方面,西方专业汉学家占据主导性地位。
没有这个群体的努力,西方文化思想界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我们可以从关于中国文化西传和中国典籍翻译的重要书目中,对西方汉学家的中国典籍翻译数量上做一个初步归纳和统计。
1.《西文汉学书目》②中西方汉学家翻译统计袁同礼的《西文汉学书目》是继《考狄书目》后最为全面的西方汉学书目,时间跨度是1926-1948年。
本文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译者主体调查的角度对该书中的西方汉学家翻译者和来自中国的翻译者做一个初步的统计和研究③。
关于儒家经典著作的翻译情况,笔者统计如下:《易经》共有17部译著,其中,由德国人翻译和研究的著作7部;英国人的译著4部;法国人的译作两部。
除去这13部用西方语言翻译和研究的著作外,由中国人翻译和研究的《易经》有4部,作者是:沈仲涛(两部)、刘子华、圆光。
由此我们看到,在《易经》的翻译中,中国学者的译著占到总数的30%。
《书经》的译著有4部,译者全部为西方学者。
《诗经》共有12部翻译和研究著作,但只有一名中国学者(张正萌Chang, chêng-ming,1937年)。
《礼记》《春秋》《左传》的译著共有9部,作者全部为西方汉学家。
从译者角度谈对典籍英译史的理解
在中国一个很 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对 《 红楼梦》 两 个英译本 的比较研究。一个是 由杨宪益先生和他 的夫人戴乃
迭所译 ,另一个 版本则是 由英 国学 者霍克斯 和他的女婿所 译。 两个译本各有其特点 , 均为文学翻译史上 的不朽佳作 。 但
是就两者采取的翻译策略而言 , 霍克斯 的译本采取 了归化译 法, 而杨宪益 的译本则采取 了异化译法 。两者采取的策略截 然不 同 ,导致 最终 的译本 文化内涵的承 载力 度也有很 大差
关 键 词 : 者 , 籍 英 译 吏 , 解 译 典 理
在典籍英译史 的学 习过程 中, 我们学 到的不仅仅是典籍 英译发展的历史 , 更多的是在历史 中看到我们不 曾思考过 的 东西在闪烁光芒, 启迪我们的思维。典籍英译到底有何意义? 典籍译介时我们应该采取何种策略?中国还有多少典籍在等 待译介? 在典籍英译 的过程中都 出现了哪些 问题? 有何对策? 中国人是否 比外 国人更适合典籍英译 ?如何进行典籍英译批 评 以及同一作品不同英译本 的比较?典籍英译 的发展面临怎 样的问题 ?典籍英译史 向我们提 出了这种种问题以期待后人 的阐释。诚如古人云 : 学史可以明志。历史让我们看到问题 ,
目的语读 者感受到 异国文化 , 识文化 的多样性 , 认 尊重 其他 文化的表现形式 。而这种对文化价值的保 留取舍都在很大程
英国汉 学家李约瑟( sp ed a ) 出: J ehN ehm 指 o 中国在公元 3
度 上依 赖于译者 , 典籍 中蕴含的文化能否以正确的形式传播
出去也有赖于译者的翻译策略 。 译者 自身的素质影响典籍译介的质量
在这里是至关重要的 。
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⑦可见文化对于成功 的典籍 英译的巨大影响和意义 。
中国典籍英译概述
哲学
在哲学方面,包含老庄孔孟在内的先秦诸子 固然十分重要,后来一些具有宗教文献性质的著 作,如佛经和禅宗的代表性文献《坛经》等作品 也应占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可以形成以儒释道 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的基本格局。
(二)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文 献的多元文化格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多元文化 的共生共存状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历史原因, 以往的中国文化史往往讲成了汉族文化的历史,或 者只利于汉语的历史资料,或者围绕汉语和汉族文 化构建历史文化观念,导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 民族及其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其中也包括其他 民族中一些极为重要的历史事实和文化现象。
第三阶段:越过昆曲、京剧五彩缤纷的舞台,展
开明清小说辉煌的风俗画卷,其中包括唐朝以来 的书法理论《书谱》和清代初期成熟起来的《画 语录》,从清代学术概论、新的社会理想蓝图的 描述如《大同书》,一直延续到“五四”时期的 中西文化对比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总反思,包括鲁 迅反思中国文化重铸民族魂的努力。
二、典籍英译简史
▪ 自从德庇时 (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 翻译的 “好逑传” (Hao Ch’iu Chuan) 1761年首次在英
国出版以来,中国典籍英 译已经走过了250年的历 史(马祖毅,1997:10)。
此外德庇时还翻译了《汉 宫秋》(The Sorrows of Han)。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 )英 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其代表有《中国文学瑰宝》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中国文学 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分析文学典籍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
分析文学典籍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一、概述文学典籍英译分析有关文学典籍英译主要是把中国文学典籍翻译成英语,同时能够用英语把中国的典籍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的一种语言活动,即是沟通中国人与英语语言国家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传播相关的文学和悠久的中华文化,从而成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文学典籍翻译的重要目标在于:文学性和文化的再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诗学传统。
文学典籍的翻译一方面要准确、忠实地传递中国独特的思想、文化,传递源文本的内容信息,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再现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同于西方的诗学特征。
二、文学典籍英译在翻译学构建中的重要性分析文学典籍英译实践是典籍英译研究的重要基础。
现代典籍英译特点是文学典籍英译的系列化和系统化;典籍英译的工程扩大化。
一方面指导了当时的翻译,另一方方面丰富了我国的译论思想。
因文学典籍英译的不断改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翻译事业得不断进步。
1.文艺学方面对在典籍英译中应使作者靠近读者,或使读者靠近作者,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为:1/ 5尽可能使汉语表达符合英语规范,要求译者完全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把不符合英语读者口味的汉语表达法全部改变成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即学者们说的“归化”。
在英译文中再现汉语的修辞手段,要求译者不用考虑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法,为了使英语读者对原作的表达有最直接的认识,译者一般把原文中的结构和形象直接译为英语,即是学者们说的“异化”。
此外,综合前两种类型的是折中的手段,译者需采用直译加注释,一方面令读者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也不破坏原作的意象。
2.語言学方面英汉语言差别大,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
典籍英译是跨语言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汉译英的语言转化,能够在译作中令读者知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增益翻译学理论文学典籍英译的变化与丰富为典籍英译理论和译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课题。
在翻译界探讨较多、较引人关注的是中国文学方面的英译。
浅析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必要性
浅析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力的增强,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愈发明显,无疑是世界上的政治强国和经济强国。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薄弱,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
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中国文化在目前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下显得处境较为艰难。
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国威胁论和修昔底德陷阱等理论甚嚣尘上,不利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和谐理念的传播。
在这种背景下,响应领导人为外语人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翻译中国文化典籍,让世界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对改善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不利地位,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谬论,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关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先进理念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从1807年第一本《论语》英译版 The Work of Confucius开始到目前为止现存11个英译版本,而其中只有辜鸿铭版,黄治中版和吴国珍版三版是中国人主导的翻译版本,其他8个版本均为外国学者所译。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障碍,外国学者在进行《论语》英译特别是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的时候难免会存在理解的偏差和代入本国文化的现象,致使原文的语义无法被精准传达,《论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也无法被外国人真正了解。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孔子全部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概念之一。
[2]因其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并未对“仁”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其给出的不同答案大致归为两点:第一,爱人为仁,即应相互仁爱,建立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第二,“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理雅各(1815-1897)是苏格兰的汉学家,传教士,教育家和学者。
理雅各致力于人类的发展,他尽力学习和吸收包含中国经典文学在内的亚洲思想和文化,以传播这些新知识到基督教中。
显而易见,理雅各的翻译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以补全西方的基督文化,是以西方文话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他对《论语》进行翻译时无需深究语句的深层含义,仅需提取其中和基督文化相同点,进而大量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对语篇中蕴含的文化负载词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研究和注解。
中国典籍英译概述
▪ 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
英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 第一位系统研究、翻译 中国古代经典的英国著 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 华书院院长,伦敦布道 会传教士。
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在中国学者王韬的帮助下,理雅 各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 《道德经》、《庄子》等名著,取名《中国经典》共计28卷。在整 个翻译过程中,理雅各治学严谨,除了认真参考和吸取王韬的研究成 果外,他十分注重旁征博采,力求持之有据,绝不主观臆断。《中国 经典》陆续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于1876年获法兰西学院儒 莲汉籍国际翻译奖(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tanislas Julie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1873年,理雅各离开香港返回英国,任牛津大 学汉学讲座的第一任教授。理雅各采用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策略和 注重翻译的教学模式。他在牛津大学前后共22年,培养了许多汉学 家。
中国典籍英译概述
一、对于“典籍”的界定
《辞海》(1999年版上卷第831页):国家的重要 文献。
《孟子·告子下》: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 以守宗庙之典籍。(赵岐注:谓先祖常籍法度之 文也。亦统称各种典册、书籍。)
《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
《后汉书·崔寔传》:少沈静,好典籍。
“典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古代重要文献、 书籍;二是法典、制度。
结论
“典籍”界定为“中国清代末年1911年以前 的重要文献和书籍。”
“重要文献和书籍”是指中国的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典籍作品。不仅包括中国 古典文学作品,而且包括中国古典法律、医药、 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的作品。
传播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探讨
传播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探讨典籍英译是指将中文典籍翻译成英文,以便更广泛地传播给国际读者。
这是一项涉及到语言、文化、传媒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任务,需要在传播学的视角下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首先,在进行典籍英译之前,需要考虑到翻译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对于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尽可能地使译文能够适应不同的受众需求。
其次,传播学视角下进行典籍英译时,需要平衡翻译的忠实性和传播的可接受性。
典籍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内涵和风采。
然而,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典籍,因此在翻译中也需要考虑到传播的可接受性,使译文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同时,典籍英译还需要注重文化转化和本土化的处理。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典籍的翻译可能涉及到很多文化难题,如意象、象征等方面的转化。
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学视角要求翻译者要充分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目标文化的接受能力,通过文化转化和本土化的手法,使译文更好地融入目标文化环境。
此外,典籍英译还需要充分利用传媒平台和技术手段,以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翻译作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如电子书、网站、社交媒体等。
翻译者可以利用这些媒介和技术手段,将译作推广给更多的读者,提高典籍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最后,典籍英译的传播学视角还要考虑到留存性的问题。
传播并不仅仅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过程,而是需要达到持久并有效的效果。
为了保持翻译作品的可持续传播力,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如何让读者保持对典籍的兴趣和关注,以及如何通过其他渠道与读者建立互动和沟通,以增强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典籍英译中,传播学的视角对于指导和促进翻译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考虑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平衡忠实性和可接受性,处理文化转化和本土化的问题,充分利用传媒平台和技术手段,以及注重留存性的处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典籍的传播目标,使典籍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西方汉学家中国典籍翻译的几点认识
字,这在 西方 文 献学 上是 一 个 突破 ,由此 , 我们 就可 以 展开 对译 者 的译 本 统计。 以下统 计 全 部摘 自 袁 同礼 著 书 目; E编2 : 海9 1 、 中国学 书 目系 列》, 国家 图书馆 出
版 社2 0 1 0 年版。
④ 这 里 包含不 断再 版 的版 本 , 这 是一 个 出版 总数 的统 计。 ⑤ 这 是 英 国汉 学家 葛 瑞汉 ( An g u s Ch a r l e s Gr a h a m,1 91 9 — 1 9 9 1 ) 所说, 他说 “ we
身兼 二任 的汉学 家仍 是 以专 业汉 学 家的 身份 出现的 。
② Ch i n a i n We t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c o n t i n u a t i o n o f C o r d i e r ’ Bi b l i o t h e c a S i n i c a
为主 的学 者 ( 例如: 王 国维 、 陈寅 恪 、 胡适 、 赵 元任 ) 与 西 方 汉学积 极 互 动 , 并渐 成学 术 界之 主流 。 在 这个 历史 的 转 于 中国进 一步 走 向世界 。 ” 所以, 无论
变中, 汉学其实成为近代中国学术演进的一个重要外部因
③ 袁 同礼 氍 西 文 汉 学书 目 的
大 特 点 是将 中 国学 者 的 译 著 列 出,并标 出中文 名
年代 以来 , 海外汉学的学术著作 被翻译成 中文的已经有
3 0 0 多本 , 这 些 汉学 ( 中国学 ) 对 中 国学 术界 还 是 产 生 了 重要影响。 正 如 余英 时先 生所 说 的, 中 国本 土 的学 者 “ 今 天 必 须 面 对一 个 不 容 忽视 的事 实 , 即: 从 日本 、 欧 洲 到北
中医古籍英译翻译理论
中医古籍英译翻译理论中医古籍英译翻译理论中医古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传统疗法到经验和观念上的全部知识。
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中医古籍的英译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探讨中医古籍英译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成为当前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中医古籍的历史渊源中医古籍的英译翻译理论,首先要了解其历史渊源。
中国的古医学起源于公元前2600年的商代,当时已经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籍,其中对中医理论、疗法、药物等均有所记载。
古代中医学著作在汉代有了质的飞跃,陆羽的《伤寒论》、张仲景的《千金方》等著作,构成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三大经典。
此外,清朝时期的《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等也构成了清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古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中医古籍英译翻译理论中医古籍英译翻译理论,首先要明确翻译的目标和原则。
一般来说,翻译的目标是以文化、语言和信息传递的完整性为前提,尽可能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其次,翻译者必须掌握中医古籍中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便恰当地译出中医古籍中的含义。
另外,翻译者还要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比如语言的精准性、文章的连贯性和信息的准确性,以保证翻译的质量。
此外,翻译者还要结合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灵活运用语言,以便更好地传达中医古籍中的文化和思想。
三、中医古籍英译翻译的重要意义中医古籍英译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的国际化,推动中医古籍的广泛传播,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医学。
此外,中医古籍英译翻译还可以拓展临床研究领域,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最后,中医古籍英译翻译还可以激发中国传统医学的新活力,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为全世界的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效果。
四、结论中医古籍英译翻译理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国际化,而且还可以提高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水平,从而为全世界的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效果。
国学典籍英译的收获
国学典籍英译的收获
国学典籍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的结晶,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
因此国学经典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它塑造了民族性格和民族魂,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
国学经典翻译则关乎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文化品位。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翻译环节倍受关注,因为“翻译始终担负着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以《三字经》《道德经》英译为主要问题,向大家详细阐释了翻译原理与方法,引导同学们站在本体论的高度上予以考察和探索,由此认清典籍英译的本质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并运用适用适合的方法对国学典籍进行翻译,使其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国学典籍英译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对翻译的兴趣。
在21世纪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益强烈,典籍英译成了文化输出的重要成分,因此在此形势下,我们要将汉籍经典“原汁原味”地传播出去,使其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更有效地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14No.3 2013年9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13
20年前要出版一本中国典籍英译的书籍不那么容易,因为中国典籍英译向来是个冷门的学科方向,却在近年来成为翻译界灼手可热的课题,从事翻译者有之、从事评论者有之、从事理论研究者有之、从事教学实践者有之、从事文化交流者有之、显示国家软实力者有之。
我本人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转向致力于中国典籍英译的。
不过,现在仍有必要对中国典籍英译的目的、做法、现状、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在“放眼世界,立足本土”(Be global,act local)精神指导下,把中国典籍英译的工作做得更好。
一、为什么要进行中国典籍英译?
浩瀚的中国典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够共同分享的一笔财富。
但是,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知之甚少,有计划地把中国典籍翻译成为英语是一项基础的工作,需要很多人付出不懈的努力,进行长时间的文化积累。
这种文化积累既需要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扶植,例如《大中华文库》就是成功运行的一个项目,又需要有志者默默无闻的长期耕耘,经过世代的沉淀,建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某些优秀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出现多次重译,这是完全正常的,一部道家经典《老子》已经有了100多种英译本,得到不同的解读,不仅说明了这部作品在西方国家深受重视,而且说明翻译在思想传播中的作用。
典籍英译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象高铁建设那样短期之内一哄而上。
近年来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出现了一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声音,出现了一阵汉译英的热潮,甚至出现了我国在世界各国举办“孔子学院”的浪头,其中不乏民族主义的情绪和输出中国观念的期望,往
编者按:汪榕培教授多年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陈香梅教育奖励基金一等奖、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优秀专家等奖励。
现任大连大学特聘教授,兼任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校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会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在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汪榕培教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硕果累累,先后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易经》、《英译诗经》、《英译庄子》、《英译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英译孔雀东南飞
8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往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国典籍英译究竟翻译什么?
最早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典籍是孔子和老子的作品,Confucianism和Taoism已经进入英语的词汇,但是中国典籍远不只儒家和道家的著作,诸子百家都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社会到生活,特别是文学中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门类都有大量值得翻译的内容。
以中国的古代戏剧为例,最早翻译到西方并有影响的是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曾引起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的注意。
在1949年以后,我国重视关汉卿的《窦娥冤》等作品,重点向国外翻译推介。
上世纪末,一部《牡丹亭》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西方的注意,有评论把《牡丹亭》说成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品,汤显祖是中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把他跟英国的莎士比亚相媲美。
演出《牡丹亭》的剧种昆曲列入联合国公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的第一号,本来奄奄一息的昆曲继上世纪50年代《十五贯》的公演以后又一次在国内振兴起来,在国外巡演也受到观众的欢迎,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京剧。
值得向国外介绍的昆曲剧目何止《牡丹亭》一部,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俨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史诗和史料。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壮族史诗《麽经布洛陀》、赫哲族《伊玛堪史诗》、达斡尔族乌钦体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等都已经开始逐渐被译成英语。
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已经成为中国典籍英译的又一重要方面。
三、中国典籍英译由谁来做?
首先是由中国译者来做还是由英语国家的译者来做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翻译应该由译入语国
家的译者来做,举出的例子是莫言在国外得到认可就因为他的作品是外国人翻译的,另一个例子是《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国外的译本明显地更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
以读者接受论的标准,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英语国家的译者在行文方面更符合西方读者的思维习惯,在语言的使用方面更贴近当前的读者使用习惯。
不过,我认为翻译的成败不能一概而论地以国籍来判断,就文学经典的翻译而论,主要是特定译者的语言和文学修养决定了作品的翻译水平。
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拥有像胡适、林语堂和钱钟书等一批中英文俱佳的大师,只有大师才能译出足以传世的翻译佳作。
当然,比较翻译作品的标准也是有不同的,以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来说,中国人翻译中国的典籍也许更加理想;以译本更符合西方读者的欣赏习惯来说,英语国家的人翻译中国的典籍也许更加灵活。
四、中国典籍英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用一个类比来说,中国的山水画跟西方的油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不同感受。
语言艺术的作品也是如此,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跟英语是存在差异的。
在中国典籍英译的时候,既要照顾中国人思维的特征,又要照顾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在中间取得平衡,用我的说法就是“传神达意”,更准确地说就是“传神地达意”。
翻译一部作品跟创作一部作品是一样的,熟读写作指导手册无法使一个人成为好的作家,翻译指导手册也无法使一个人成为好的翻译家。
翻译的标准是供人“意会”和“领悟”的,而不是像尺子那样准确测量的。
更何况不同的读者还有各自的审美观。
以文学本《牡丹亭》的英译为例,美国译者白之(Cyril Birch)提供了一个在西方反映不错的译本,我也提供了一个译本,他看了我的译本以后,给我写信时提到,感到我的译本不错,但是他还是更喜欢他自己的译本。
我还是喜欢我自己的译本,我敢说我译的那些下场诗肯定比白之靠谱,至少是“有所云”的。
当然,在今后肯定会有人比我译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译可译,非常译。
”
[责任编辑董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