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型的常见类型
体温热型分类

体温热型分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体温热型是一个常见而有用的指标。
体温
的热型可以分为常温型、低热型、亚热型、中热型和高热型五种类型。
常温型指的是人体体温在36.5℃-37.5℃之间,这是正常体温范围,大部分人都属于常温型。
低热型指的是体温略高于正常体温范围,但不超过38℃,症状通常较轻,如轻微发热、头痛等。
低热型常见于轻微感冒或身体疲劳时。
亚热型指的是体温在38℃-39℃之间,比低热型更高,多伴随有
口干、口渴等不适症状,常见于中度感冒、急性肠道感染等疾病。
中热型指的是体温在39℃-40℃之间,症状较重,如头痛、全身
疼痛等,常见于急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必须及时就医处理。
高热型指的是体温超过40℃,可以出现昏迷、癫痫等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体温热型。
高热型常见于急性重症感染、散热功能障碍等
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总而言之,了解自己的体温热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身
体的异常情况。
若身体体温异于常人或超出正常范围,应尽快就医或
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身体健康。
健康评估思考题答案

By LJP138一发热2.热性及其临床意义热型为发热时绘制于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类型。
不同病因所致发热可有不同的热型。
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如下: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C-40C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的范围不超过1C,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高热期;②弛张热;体温常在39C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感染等;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万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孟肾炎等。
④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霍奇金病等,(5)波状热:体温渐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渐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体温又渐升,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
P139二疼痛1.影响个体疼痛反应的因素有哪些?表现如何?个体对疼痛的反应受其年龄、意志力、疼痛经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儿童对疼痛较敏感,易产生恐惧心理,较小的儿童因不能准确表达常表现为哭闹不安。
随年龄增长疼痛经验增加,个体对疼痛的认识与理解力增强,可准确描述疼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并能采取措施减轻或缓解疼痛。
老年人对疼痛刺激不敏感,反应迟缓,易掩盖病情的严重性。
不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及表达方式亦不同。
疼痛时,有人哭闹、喊叫,有人愤怒或暗自忍受,有的人轻微疼痛即向人诉说,有的人即使疼痛难忍也不轻易表现出来。
2.个体对剧烈疼痛的反应可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如何?剧烈疼痛者多伴有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包括:(1)痛苦面容、大汗、血压升高,呼吸和心率增快,面色苍白,重者可休克;(2)呻吟、哭泣,为缓解疼痛而采取强迫体位,致骨骼肌过度疲劳,(3)休息睡眠障碍(4)胃肠功能紊乱,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5)产生恐惧、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反应(6)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交往受影响。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在中医理论中,热型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用于描述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
了解热型分类及其特点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热型分类及其特点,下面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记忆口诀。
口诀:热型分五类,寓热从虚化。
太阳为寒邪,阳明脉中热。
少阳热外感,太阴气滞半。
少阴热龄前,厥热六经多。
以下是对口诀的详细解释:1.太阳为寒邪:太阳热是由寒邪入侵引起的。
寒邪主要来自外界,可以通过感受冷空气、冷饮等途径进入体内。
太阳热型病主要表现为寒冷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等。
2.阳明脉中热:阳明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主要经络,阳明热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
例如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
阳明热型的病人通常有食欲不振、口渴等特点。
3.少阳热外感:少阳热型疾病主要是由外界的热邪侵入引起的。
这些热邪通常是由外界的阳热因素引起的,如烈日、热风等。
少阳热主要表现为头疼、眩晕、目赤等症状。
4.太阴气滞半:太阴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太阴热主要表现为气滞的症状。
气滞通常是由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引起的。
太阴热型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胁痛、呕吐等。
5.少阴热龄前:少阴热型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身上。
这些人群的阳气较为虚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热邪侵袭。
少阴热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盗汗、烦躁等症状。
6.厥热六经多:厥热是一种特殊的热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发热不退等症状。
厥热可以同时涉及六经,这时热型的特点是全身性的,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个部位。
以上是热型分类及其特点的记忆口诀。
通过学习和记忆这个口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医的热型分类及其特点。
当遇到相关疾病时,可以根据口诀来辨别其类型,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希望这个口诀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热热型分类

发热热型分类发热热型是指由于机体受到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的一种类型。
本文将从感染性发热、炎症性发热和其他病理性发热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和介绍。
一、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热型别,通常由于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性发热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
这些感染通常会导致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产生炎症反应,引起发热。
二、炎症性发热:炎症性发热是由于机体发生慢性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体温升高。
常见的炎症性发热疾病包括风湿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结缔组织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炎症反应的增强,造成体温升高。
三、其他病理性发热:除了感染和炎症外,还有一些其他病理因素也可以导致发热。
例如,某些肿瘤可以产生发热素,引起体温升高。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也可以导致机体出现发热。
此外,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药物过敏反应也可能引起发热。
在诊断发热热型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发热的原因。
例如,对于感染性发热,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
对于炎症性发热,医生可以通过相关炎症指标的检测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对于其他病理性发热,医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
治疗发热热型的方法因病因而异。
对于感染性发热,首先需要确定病原体,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炎症性发热,可以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
对于其他病理性发热,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结起来,发热热型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进行分类。
感染性发热、炎症性发热和其他病理性发热是常见的发热热型。
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发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及早明确发热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诊断学重点笔记

诊断学重点笔记本篇文章介绍了西医诊断学中症状学和检体诊断的相关知识点。
在症状学中,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热型及其常见病因,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和不规则热。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检体诊断的相关知识点,如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在心脏方面,介绍了周围血管征的常见表现,如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XXX双重杂音等。
此外,还介绍了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或修改。
一、生理性原因导致的贫血包括妇女月经期、妊娠和老年人。
病理性原因包括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和贫血。
二、骨髓检查是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比例可以反映骨髓增生程度。
大量原始细胞在血涂片中的出现可能提示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有再障贫。
三、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亢。
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包括反应性和原发性,反应性的原因有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原发性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四、肝脏病检查中,胆红素的检测包括血清、尿液和粪便检测。
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可以反映不同类型的黄疸,尿胆原和尿胆红素也可以用于黄疸的诊断。
血清酶包括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Υ-谷氨酰转移酶(Υ-GT)和乳酸脱氢酶(LDH),不同的酶的升高可以反映不同类型的肝病和心梗。
五、肾功能检查中,肾小球功能的指标包括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Cr)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BUN和Cr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Ccr可以用于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肾小管功能的指标包括浓缩稀释试验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可以用于反映肾功能的受损程度。
传染病简答与论述题

1.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称为感染。
感染过程可表现为: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清除;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无任何症状和体征;③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④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形式,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才引起临床表现。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2.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病原体的作用包括:①侵袭力;②毒力;③数量;④变异性。
机体免疫应答包括由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组成的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的专门针对各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后者又分两大类,包括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特异性免疫应答)。
3.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①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②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者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染(经空气、飞沫、尘埃等传染),消化道传染(经水、食物、苍蝇等传染),接触传染(经手、用具、玩具等传染),虫媒传染(经吸血节肢动物,如蚊、蚤、虱等传染),血液、体液传染(经血液、血制品、体液等传染),医源性感染等;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群人。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了该人群的易感性。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季节性、地区性和生态改变等;②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等;③个人行为因素。
温病学知识点

一、温病学的争论对象、任务。
二、温病学的性质、学科地位。
三、温病学的进展概况。
四个主要进展阶段及特点。
1.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温病学》学问点绪论(1)此期特点:温病学无特地著作,有关温病的因证脉治记载散在于医学著作中。
(2)此期对温病有肯定生疏,理论朴实,概念上把温病隶属于伤寒。
2.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此期特点:理法方药有重大进展,渐渐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根底。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宋·韩祇和、庞安时、朱肱:提出敏捷运用经方。
金·刘河间:首先提出治疗热病初起以寒凉清热为主,为“寒凉派”之鼻祖,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
元·王安道:首先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别出来。
3.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此期特点:对温病的生疏更加深化,制造性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独立学科。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首创“疫气”说,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创立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说明温病发生进展机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病学体系根本形成的标志。
提出温病病因是“温邪”。
丰富和进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做出了奉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理法方药俱备温病专著。
提倡温病三焦辨证纲领,标准了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等温病学家的论述为纬,参以阅历,著成《温热经纬》,“集温病学说之大成”之著。
其他: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部风温专著。
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柳宝怡《温热逢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3)温病学说形成的标志。
温病病因学说概念的建立。
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发热分度及类型

发热分度及类型
蛇口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理常规P91 学习时间2020.04.28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低热(37.3℃-38℃)
中热(38.1℃-39℃)
高热(39.1℃-40℃)
超高热(>40℃)
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等)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弛张热:(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也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39℃,波动幅度大
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无热期可持续1~数天,如此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
体温逐渐上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回归热:(见于霍奇金病)
体温骤升≥39℃,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规律。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 . . . .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动物病理复习题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疾病2.出血3.出血性浸润4.贫血5.营养不良性贫血6.栓塞7.梗死8.贫血性梗死9.水肿10.浮肿11.积水12.脱水13.等渗性脱水14.高渗性脱水15.代射性酸中毒16.萎缩17.心力衰竭细胞18.变性19.西米脾20.槟榔肝21.坏死22.液化性坏死23.坏疽24.代偿25.创伤愈合26.肥大27.再生28.肉芽组织29.溃疡30.炎症31.变质变化32.蜂窝织炎33.纤维素性炎34.渗出变化35.浮膜性炎症36.蓄脓37.化脓38.败血症39.发热40.致热原41.稽留热42.驰张热43.脱水热44.缺氧45.氧含量46.血氧分压47.黄疸48.溶血性黄疸49.实质性黄疸50.阻塞性黄疸51.钙化52.尸冷53.尸斑54.尸体自溶55.肿瘤56.浸润性生长57.异型性58.绒毛心59.皱缩肾60.肺肉变二、填空题1.疾病的外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疾病内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其阶段性表现明显,通常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4.传染病的病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5.水肿的发生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6.常见的水肿有、、和等类型。
-7.脱水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血液中调节PH值得缓冲对有、、和等。
9.调节血液酸碱平衡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主要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型。
外感发热是由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多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外感发热又可以分为风寒发热、风热发热、暑湿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等类型。
其中,风寒发热表现为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寒流清涕,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上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荆防败毒散。
风热发热则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出疹,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治疗上以疏散风热药为主,如银翘散。
内伤发热则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宿食、痰、湿、水停等病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治疗上要选择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药物。
此外,根据《黄帝内经》的分类,热证可以分为表热和里热两大类。
表热是热邪外袭肌表所致,当表热之邪入里则为里热;表寒之邪化热入里,也可以成为里热。
其病机属于阳气偏盛,阴液不足的内热是虚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常见发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策略
确定病原体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尽可能确定导致发热的病 原体。
选择敏感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 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个体化治疗
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严 重程度、免疫状态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治 疗策略。
退热药物选择及使用注意事项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给予静 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 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休息与睡眠
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 间,有助于身体恢复。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1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发热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 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
发热原因及机制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寄 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导致机体发生炎症反应
而产生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 谢疾病、心力衰竭或某些
体格检查
注意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观察皮肤、黏膜有无黄染、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心、肺、腹部 查体等,寻找感染病灶。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
常规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初步判断发 热原因及感染程度。
生化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性进行肝肾功能、电 解质、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
体温热型种类及特点

体温热型种类及特点体温热型是指人体体温相对较高的一种类型,通常以超过正常体温37℃为界限。
不同的热型具有不同的特点,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体温热型及其特点。
1. 发热型发热型是指体温持续升高,且热度较高的一种热型。
这种热型主要是由于机体内部产生的热量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发热型的特点是体温呈持续上升趋势,通常超过38℃以上。
同时,发热型伴随着发热症状,如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
常见的发热病因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
2. 热性惊厥型热性惊厥型是指由于高热引起的癫痫样发作。
这种热型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期,特点是体温急剧升高,超过39℃以上,并伴随着癫痫样发作,如抽搐、昏迷等。
热性惊厥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对高温的敏感性有关。
3. 暂时性高温型暂时性高温型是指体温短时间内升高,但很快又恢复正常的一种热型。
这种热型通常是由于外界环境热度较高或剧烈运动引起。
特点是体温升高较快,但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数小时内就可以恢复正常。
暂时性高温型不会伴随明显的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4. 内源性高温型内源性高温型是指由于内源性因素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热型。
这种热型主要是由于机体内部产生的热量过多,超过了散热的能力,导致体温升高。
内源性高温型的特点是体温持续升高,但没有明显的发热症状。
常见的内源性高温型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
总结起来,体温热型的种类及特点主要包括发热型、热性惊厥型、暂时性高温型和内源性高温型。
这些热型在体温升高的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等方面有所不同。
了解不同的体温热型及其特点对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医生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热型的常见类型

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下列数种: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l日至数日,反复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须注意,由于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可使一些疾病的热型变为不典型。
此外,热型也和个体反应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
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发热热型分类

发热热型分类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种常见反应,通常是由于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导致的。
根据发热的特点和病因,可以将发热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就发热热型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持续性发热:持续性发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并维持在高位,通常持续时间超过3周。
常见的病因包括结核病、淋巴瘤、某些肿瘤等。
这些疾病通常伴有其他症状,如乏力、消瘦、贫血等,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间歇性发热:间歇性发热是指体温在发热期间持续升高,但在无热期间恢复正常。
这种发热常见于疟疾等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感染或药物引起的。
对于间歇性发热,需要通过血液检查等方法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周期性发热:周期性发热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周期性地升高和恢复正常,然后再次升高。
这种发热常见于周期性热病等遗传性疾病,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
对于周期性发热,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特殊检查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弛张热:弛张热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周期性地升高和恢复正常,但每次发热的幅度不一致。
这种发热常见于布鲁菌病等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感染或风湿性疾病引起的。
对于弛张热,需要通过血液和尿液检查等方法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回归热:回归热是指体温在短时间内升高并恢复正常,然后再次升高。
这种发热常见于肺炎、腮腺炎等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其他病毒感染或风湿性疾病引起的。
对于回归热,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六、持续性低热:持续性低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但不超过38℃,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对于持续性低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检,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七、高热:高热是指体温升高到39℃以上。
常见的病因包括重症感染、中暑、药物过敏等。
对于高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检,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总结: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根据发热的特点和病因进行分类。
高热的类型及护理

• 性别 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C,女性 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 肌肉活动 剧烈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骨 骼肌紧张并收缩,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 药物 麻醉药物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 的适应能力,因此手术患者术中、术后注意保暖。 • 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 等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在测量体温时,应加以 考虑
正常体温
• 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常以口腔、 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 口温范围 36.3℃~37.2℃ • 腋温范围 36.0℃~37.0℃ • 肛温范围 36.5℃~37.7℃
生理变化
体温可随、年龄、性别、活动、药物 等出 现生理性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 般不超过0.5℃~1.0℃。 • 昼夜 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最低,午后13~18时最高。 • 年龄 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 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新生儿尤 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 完善,因而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 变化。
产热与散热
• 产热过程 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低谢 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人体主要 的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 •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散热显著增加,机体 通过寒战和非寒战产热。产热方式成年人 以战栗产热为主,而非战栗散热对新生儿 尤其重要。 • 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过程。
• 散热过程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 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 也能散发部分热量。 • 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 发四种。 • 当外界温度<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 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散热。 • 当外界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 唯一的散热形式。
医学上热型的名词解释

医学上热型的名词解释热型简单来说,是指人体在发生发热时,病程中体温的变化模式。
根据体温的变化规律,医学上将热型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一、持续型热型持续型热型也被称为稳定型热型,指的是体温呈持续性升高,且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在同一高峰水平。
这种热型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流感等。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二、间歇型热型间歇型热型是指体温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后,然后以正常体温或接近正常体温的水平持续同样的时间,然后再度升高。
这种热型常见于疟疾等寄生虫感染。
患者会出现寒战、高热和出汗等症状。
三、阵发型热型阵发型热型是指体温不规则地交替升高和降低。
这种热型常见于肾盂肾炎、结核病等疾病。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寒战、高热和盗汗等症状。
四、不规则型热型不规则型热型是指体温升高和降低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这种热型常见于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
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五、周期型热型周期型热型是指体温按照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且每次波动的幅度相似。
这种热型常见于家族地中海热等遗传性疾病。
患者会出现反复发生的急性发热、关节痛、腹痛等症状。
在医学上,通过观察热型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可能的病因。
不同的热型往往与不同的疾病有关,因此对于医生来说,了解和分析热型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热型只是辅助性的临床指标,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
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如果出现持续发热或其他疑似病症,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检查和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得到有效的治疗。
总之,热型作为一种辅助性的临床指标,在医学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热型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辅助诊断和治疗。
然而,热型仅仅是诊断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判断。
常见热型及特点

常见热型及特点
热型是指人体发热的特征,不同的疾病会产生不同的热型。
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 持续热型:持续热型是指体温持续升高,而且波动范围较小,一般在38°C以上。
此类型常见于细菌感染,如肺炎、脑膜炎等。
2. 不规则热型:不规则热型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波动较大,有时高有时低。
此类型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3. 阵发性热型:阵发性热型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又突然下降,一般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几天。
此类型常见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
4. 间歇热型:间歇热型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正常或接近正常,然后突然升高,持续一段时间后又突然下降。
此类型常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等。
5. 反复热型:反复热型是指体温持续波动,有时正常,有时升高,有时又下降,持续时间较长。
此类型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风湿热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多种热型,因此在诊断及治疗时需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热型,以便正确诊断和治疗。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下列数种: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l日至数日,反复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须注意,由于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可使一些疾病的热型变为不典型。
此外,热型也和个体反应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
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