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86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97ff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6.png)
真情读诵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真情读诵借古讽今——《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教学目标·1.了解吟诵常识,学诗的吟诵。
(教学重点)2.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3.简单介绍互文的修辞及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4.学会这首诗的吟诵。
介绍秦淮1.导入并揭题有一条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
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
六朝之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河岸有夫子庙,也有舞榭歌台,儒学鼎盛,文人荟萃,商女云集。
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个名字,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杜牧途径此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从此它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人都称它为——秦淮河。
2.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可比官二代牛啊,他出自官宦世家。
自从西汉以来,京兆杜氏就是名门望族。
唐朝更有大名鼎鼎的贤相杜如晦。
而杜牧的爷爷——杜佑也是官至宰相。
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写过著名的史书《通典》。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是大官。
这样的出身,使杜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精通历史,关心军事,才华横溢,十多岁开始研习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并被采用。
23岁写了非常著名的《阿房宫赋》。
26岁考中进士。
同时,出生于官宦世家让他对政治有相当的敏感性。
所以杜牧的咏史抒怀诗写得特别好。
3.初读诗歌。
这首让秦淮河远近闻名的诗当然也属于咏史抒怀诗啦。
它是怎么写的呢?(1)指名读全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这首诗。
(3)说一说:我的读法跟他们的读法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长短、高低等)我为什么这样读呢?因为这是诗啊!学古人的诗,当然要用古人的读书方式。
读诵诗歌1.了解文体这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对,是七言绝句。
它属于近体诗。
2.让我们来标一标,看看这首诗平仄的规律。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85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85](https://img.taocdn.com/s3/m/1b5fd3b8cc22bcd126ff0ce9.png)
2.再读诗歌,合作探究。
(1)赚”字使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
“赚”,骗意;带有明显的自嘲调侃的色彩,幽黙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的艰难形成对比,所以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点而不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2)“放”、“拦”体现了行人怎样的心理?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
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晚唐统治者。
这首诗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5.学生试背全诗
《贾生》
1.作者简介
学生听讲
学生自由朗读、勾画做笔记
学生看书思考、交流问题
学生听讲
学生齐读、翻译诗歌、小组交流
学生听讲
学生齐读
学生看书、翻译、思考
学生试背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2)“青草池塘处处蛙”
写夜晚池塘蛙声四起,“处处蛙”,似闹而实静,更衬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前两句既将梅雨季节的特征描绘得形象逼真,又为诗人约客不至时的焦急、无聊作了铺垫。
(3)“有约不来过夜半”
这个句点明了诗题,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
(4)闲敲棋子落灯花”
此句是绝妙佳句。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主人此时的急、气、失落、无奈,都在这个“敲”一“落”中流露出来。
一阵轻盈的歌声传来。歌女们不知道亡国的痛苦,在江对岸婉转高歌,好像在唱《后庭花》一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6e59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4.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泊秦淮》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夜晚欣赏美景的经历?”(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泊秦淮》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描绘夜景的奥秘。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他们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都进行得非常积极。但我发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依赖同伴,自己的思考不够独立。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对他们的成果进行了点评,并及时给予了鼓励和指导。但我意识到,在点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烟笼”、“月笼沙”)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泊秦淮》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语言描绘类似的夜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诗词背景:介绍《泊秦淮》的作者杜牧,以及创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泊秦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仿写《泊秦淮》,运用所学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d6de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f.png)
《泊秦淮》[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之地,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至唐末杜牧的时代繁华不减当年。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他听到什么呢,又听到什么,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杜牧的《泊秦淮》。
二、朗读诗歌《泊秦淮》,整体感悟。
1、全班朗读2、听范读3、学生配乐朗读。
4、老师范读5、学生再次朗读三、赏析诗歌。
(一)赏析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讨论合作)1、写了哪些景物?“笼”是什么意思?(笼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出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在“笼”动词的组合下,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2、“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3、谁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二)、夜泊秦淮近酒家1、此句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呢?分析: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
此句起承上起下作用。
2、此句说了什么内容呢?夜里把船停在靠近秦淮岸边的酒家旁。
(三)、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2、“犹唱”就是“还在唱”。
3、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4、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后庭花》。
5、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86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86](https://img.taocdn.com/s3/m/ac42b397fab069dc5022019c.png)
(过渡语:在采访之前呢,我们需要做一些前期的资料调查)
2、“夜泊秦淮近酒家”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点拨引导后,多媒体明确)
明确:点名“夜泊”,交待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三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中所写“不知亡国恨”的就真的是歌女吗?(学生:不是)那到底是谁不知亡国恨?(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活动:齐读诗歌,读出情感)
4、秦淮河畔采访现场:面对面交流情感
小记者:
杜牧:
(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再次把握情感,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事实报道(归纳主题),结束采访之旅
(过渡语:最后我们明白了杜牧这次去秦淮河畔及写下这首泊秦淮的用意)
多媒体展示:他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1、观看朗读视频,注意把握诗歌节奏、情感。
2、模仿视频情感、节奏,自由读。
3、齐读,教师简要点评。
4、讲解重点字词,小组合作交流,感知诗歌大意,学生展示后教
师多媒体明确。
5、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赏析诗歌
1、“烟笼寒水月笼沙”你能用自己的话赏析吗?
(方法提示:修辞手法、关键词)
明确: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杜牧《泊秦淮》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杜牧《泊秦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7d6e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d.png)
杜牧《泊秦淮》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熟读成诵。
2.分析诗中意象并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诗人情感。
(重点)3.比较阅读领悟“怀古咏史诗”特征及写作手法,掌握做题方法。
(难点)诗歌给了我们一种重新面对生命真相的视野,这种真相就是无论生活的或泥泞或顺遂,或喜或悲,蒹葭就在湖边摇曳着,明月就在天上高悬着。
一直平凡着,也一直诗意着。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无望的生活有了一点点希望。
上学期教材里《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课文后边的积累拓展选取了以下三首诗词。
李商隐的《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备课之前,我问了自己一些问题。
1、为什么烟笼寒水月笼沙和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不能换一下位置?2、烟只能笼罩寒水,月只能笼罩沙?3、商女不知亡国恨,还有谁不知亡国恨?谁又知亡国恨?4、后庭花是什么?商女是什么人?她们唱后庭花有何不妥吗?一、导入古人讲,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人居于天地之间,他们观照古往今来,也会感慨家国兴亡。
杜牧的《秋夕》中有烛光、有流萤(火虫的)光、有星光。
烛火,萤火,星光,都是微光,但足以照亮那个宫女的幽怨。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也被人看见了。
当然还有诗人杜牧眼眸中深邃的光。
今天我们将继续透过诗人杜牧的眼睛,一起去感受月光下秦淮河。
二、师生朗读师:朗读能让我们通过声音抵达诗人创作的秦淮河,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泊秦淮》(学生朗读)师: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首七绝押什么韵呀?请找出韵脚。
生:沙,家,花。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8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8](https://img.taocdn.com/s3/m/edad00d6aef8941ea76e05df.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背景的把握,学生能够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杜牧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重点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无题”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持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因为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所以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一、资料助读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关于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关于作品: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a8268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4.png)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泊秦淮》为教学重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泊秦淮》全诗诵读、诗句解析、诗歌手法鉴赏、诗人情感体味及文化背景了解。具体内容包括:
1.诵读《泊秦淮》,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泊秦淮》相关的诗句或手法。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诵读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绕“《泊秦淮》中的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传承意识;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把握《泊秦淮》全诗的基本意思,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诗歌手法:识别并分析杜牧在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2.分析诗句,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和寓意;
3.探讨诗人杜牧在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4.品味诗人情感,领悟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5.了解《泊秦淮》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增进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7b22f3cf6294dd88d1d26b10.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前一阶段,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中国诗词大会》。
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了读诗的魅力,读诗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鼓励学生查找杜牧的资料。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df50f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4.png)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后课外诗词四首《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背诵、默写本诗。
2.学习诗歌中互文、用典等创作手法3.体会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难点:理解互文、用典手法和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视频欣赏]观看《金陵十三钗》中的评谈《秦淮景》。
(《秦淮景》由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歌词提到了瞻园、提到了白鹭洲,描写了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
)导入语:听过这段苏州评弹《秦淮景》你对秦淮有着怎样的认识呢?过渡语: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都在这条河上缓缓流淌,从六朝一直到唐朝。
河两岸酒家林立,歌声不断,是赏玩的好地方。
介绍秦淮: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导入语:今天我们读一首杜牧的诗,他笔下的秦淮是怎样的情景。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二.关于作者(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较为人熟知的作品有:《江南春》《山行》《赤壁》《清明》《阿房宫赋》过渡语: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三.诵读感知[教师范读]听范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活动]⑴自主朗读(提醒批注拼音、节奏)。
⑵学生对读。
⑶抽查朗读,学生点评。
⑷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4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4](https://img.taocdn.com/s3/m/587538040722192e4536f683.png)
《泊秦淮》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学会赏析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并学会赏析名句。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市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2、字词补注: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二、抽测:“大李杜”指的是哪俩位诗人?“小李杜””指的是哪俩位诗人?三、导入新课:由课题导入(略)四、解读学习目标:五、教师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六、合作探究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积的沙滩。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笼,即笼罩的意思。
它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六、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六、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1692e4f46527d3250ce089.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背诵、默写本诗;2、学习诗歌中互文、用典等创作手法;3、体会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互文、用典手法和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研学、展示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1、作者导入:同学们,我来说一个称号,看看大家知不知道是谁?“李杜”(学生答:李白杜甫)那么小李杜大家知道是谁吗?他们是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小杜之称的杜牧的一首诗《泊秦淮》。
2、释题泊:停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六朝古都:三国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流入长江,是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3、诗文理解。
①齐读本诗,辨别题材——七言绝句②理解诗的意义(结合注释,用白话把诗句翻译出来)烟笼寒水月笼沙——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③体会诗境,感悟诗情首句——烟、水、月、沙——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烟月朦胧的水色秦淮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出淡雅、凄清、朦胧的氛围。
二句——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映射统治者)的出场。
二、四句——抒情——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不关心朝政的悲愤之情。
创作背景知识补充: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这首诗实是在借古讽今4、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936607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1.png)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概况,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领会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和作者的忧国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生:杜牧。
师:对,作者是杜牧!那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呢?生:唐代。
师:唐代人才辈出,其中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们是?生:李白和杜甫。
师:李白和杜甫被后人合称为“大李杜”。
唐代除了大李杜,还有一个“小李杜”,他们就是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杜牧,学习一首杜牧的诗歌《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杜牧)二、介绍作者教师PPT展示杜牧的个人背景资料。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文多指陈或讽喻时政之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笔调多清俊生动。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代表作有《清明》《赤壁》《过华清宫》《江南春》《题乌江亭》等。
三、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1、教师指导,读准诗歌的节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上。
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
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歌主旨1、题目解析:(1)“泊”:读音及意思。
------bó;停泊;(2)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即秦淮河。
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这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泊秦淮》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泊秦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6aaea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6.png)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泊秦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秦淮河畔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夜泊牛渚怀古”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有限,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泊秦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和修辞角度分析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秦淮河的夜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反复品读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诗歌,从语音、节奏、情感等方面把握诗歌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将《泊秦淮》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100f08f584254b35eefd3420.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会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认识晚唐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3.体会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重点、难点:深刻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强化学生对唐朝末年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阅读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山行》引出新课《泊秦淮》,出示教学目标。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年),唐朝文学家,字牧之。
诗文中多讽喻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著有《樊川文集》。
在了解作者简介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大李杜”和“小李杜”。
2.背景介绍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这首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世,既以愤怒的心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
(二)熟练有感情朗读诗歌达到会背诵(三)赏析诗歌1.整体感知一下,诗歌写了哪些景物?介绍一下秦淮河:由南京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诗人杜牧夜泊秦淮,依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动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2.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具体都写了哪些景物?整句诗歌字面的意思谁能说一下?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烟的轻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凸显出朦胧、冷寂的环境特征。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通过这样的心境、这样的环境奠定了本诗的基调是什么?3.“夜泊秦淮近酒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思考这句诗歌字面的意思是什么?(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领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并背诵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秦淮河繁华美景的图片,并讲述关于秦淮河的三个重要信息:
(1)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南京时发现其地势龙盘虎踞,风水积蓄着皇家贵气,于是下令斩断龙脉,开河断垄,引淮入宁,以泄王气,这条秦始皇引淮水而开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称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有很多关于歌女名妓的传说。
而秦淮河又因这些女性而平添了一份明艳旖旎的风情。
(3)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是祀奉孔子之地,为全国四大文庙之一。
夫子庙是包含贡院街,魁星阁,尊经阁等
等一系列建筑在内的文化建筑群,是多朝的文教中心。
范蠡,周瑜,谢安,李白,杜牧等等数百位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做出不朽的成就。
所以总是有人说南京盛产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在杜牧的一首诗中,美女,读书人和亡国君王又能酝酿出怎样的感怀之叹呢?(板书《泊秦淮》)
2、学生简介杜牧,而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杜牧(803—约852)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今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绝著称,擅长文赋,注重军事。
有《樊川文集》十二卷传世。
代表作《泊秦淮》,《清明》,《江南春》,《阿房宫赋》等,还曾注释《孙子》。
(二)、听读诗歌,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其他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听读后引导学生说出:在水面起雾的夜里,诗人停船在秦淮河畔的酒家,偶然听到有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十分感慨,有感而发兴亡之叹。
(三)、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能说出本诗的大意。
(四)、深入研读,达成共识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
家。
A、写景中蕴含凄清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是?
学生思考明确:烟笼寒水月笼沙
B、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是?
学生思考明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学生思考明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本诗最后两名是曲笔,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D、诗的后两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呢?
教师引导后明确:借古喻今
小结:“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五)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六)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阅读《泊秦淮》和《乌衣巷》,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经过阅读分析和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1、在内容上,《泊秦淮》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絮絮而来,到达最高时点题“隔江犹唱后庭花”引发兴亡之叹。
《乌衣巷》从一开始就铺陈出“物是人非”之感;
2、虽然同是对封建官僚阶级的抨击,《泊秦淮》是借歌女曲笔,情感抒发比较含蓄。
《乌衣巷》则在第三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阶级,情感抒发更加直接。
附:板书设计
泊秦淮
杜牧
商女贵族
借古喻今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