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吕氏春秋_低频语法现象考察二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于 孟子 中 斯 、此 混用, 用 地域方言 说可以解释。孟子为邹人, 而邹靠近鲁国, 斯 、 此 混用, 当是方言接触的结果。
庄子 、荀子 中 斯 偶见, 亦可以用 地域 方言 说加以解释。 庄子 1 例出现在 则阳 篇, 而 则阳 在 外篇 , 为庄子后学所作; 荀子 2 例 出现在 大略 篇, 而关于 大 略 篇, 唐代的 杨倞 曰: 此篇盖弟子杂录荀 卿之语。日儒 久保爱亦 曰: 此篇间有似抄录者, 不特荀卿语也。 如果 说 则阳 、大略 的作者是鲁地之人( 或受了鲁地 之语的影响) , 也并非是不可能的。这或许正是近 指代词 斯 在 庄子 、荀子 中偶见的原因。
136
殷国光: 5吕氏春秋6低频语法现象考察二则
A1 自+ Nj + V ( 5 例) 如: 自 鲁往。 ( 爱类)
A2 自+ Nj + V+ Nl ( 4 例) 如: 公子 夷吾自屈奔梁。( 上德)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察今)
B1 V + 自 + N j ( 1 例) 登 自鸣 条。 ( 简选)
表2

韩吕战
骨 金 尚 诗春 仪 左 国论 墨 孟 庄 荀 非 氏 国
卜 文 书 经秋 礼 传 语语 子 子 子 子 子 春 策


A1 式 (+ ) 1 0 2 3 Biblioteka Baidu8 24 3 3 1 2 6 1 1 5 3
A2 式 (+ ) 1 ( 1) 6 17 8 9 3 1 3 3 0 0 2 4 2
例) 、庄子 ( 1 例, 则阳 ) 、荀子 ( 2 例, 大 略 ) 、韩非子 ( 0 例) 、礼记 大学 ( 0 例) 等文 献中, 指示代词 斯 几乎绝迹。这种明显的对立 引起了我们的思索。仅用 世代之别 无法解释上 述文献在 斯 、此 上的对立, 只能从这二组文献 的对比中寻求答案。从二组文献中不难看出, 论 语 、礼记 檀弓 用 斯 , 不用 此 , 其作者是鲁 地之人, 用鲁地之语记载鲁地之事; 而 左传 、韩 非子 等则否, 用 此 , 不用 斯 。二组文献在近 指代词 斯 、此 上的对立, 实则是地域方言的对 立。我们推测, 上古汉语发展至战国时期, 近指代 词 斯 只在鲁地的方言中沿用, 而在非鲁地的方 言中已经消亡。近指代词 斯 在 吕氏春秋 中偶 见, 除了 世代之别 之外, 还有地域方言的原因。
问题之一: 以/自0为介, 记从来之处者, 是否如 5马氏文通6所云, / 自0字短语的位置/先后无常0?
从对5吕氏春秋6的考察看, 马氏所云/先后无 常0, 当有可商榷之处。那么, 5吕氏春秋6反映的 是个别现象, 还是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普遍现象?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 也只有扩大考察范围, 做 历史的考察。表 2 是对上古文献中 A、B 两种形 式考察的结果: »
这一结论, 从对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等文献的考察结果中得到了验证。由此, 我们可 以说, 吕氏春秋 中, 近指代词 兹 、时 偶见, 只 不过是作者在叙述古事时刻意仿古而已。
近指代词 斯 最早见于 诗经 ( 28 例) , 散见 于 风 ( 6 例) 、 雅 ( 18 例) 、 颂 ( 4 例) , 是周初 至春秋中叶常用的近指代词之一。然而, 至 吕氏 春秋 亦仅见 1 例, 而且是古代逸书的引文。近指 代词 斯 是否像 兹 、时 那样, 在周秦之交已经 消亡了呢? 斯 与 此 是否如顾氏所云亦为 世 代之别 呢? 考察上古诸书发现战国时期, 指示代 词 斯 集中出现在 论语 ( 40 例, 成书于战国初 期) 、 孟子 ( 17 例, 成书 于战 国 中期) 以及 礼 记 檀弓 ( 36 例, 成书于周秦之交) 三部文献中。 而与 论 语 、 孟 子 、 礼 记 同期 的 左传 ( 2
2008 年第 1 期( 第 23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 2008( Vo l. 23)
吕氏春秋 低频语法现象 考察二则*
殷国光
摘 要: 吕氏春秋 低频语法现象之一是近指代词 兹 、时 、斯 偶见。通过 对今文 尚书 等另外 11 部 上古文献的考察表明: 吕氏春秋 中, 近指代词 兹 、时 偶见, 只不过是作者在叙述古事时刻意 仿古而已; 而近 指代词 斯 偶见, 除了 世代之别 之外, 还有地域方言的 原因。 吕 氏春秋 低频语 法现象 之二是 登 自鸣条 句 偶见。再通过考察甲骨卜辞、金文, 以及 尚书 等另外 13 部上古文 献, 证明了在 吕 氏春秋 时 代, 以 自 为 介, 记从来之处者, 登自鸣条 句( B 式) 只是历史的残余而已; 自源点位移 的基本形式由 B 式演化为 A 式, 是一种 历时的演变, 是介词短语语序的变更; 而决定 自 字短语前移的, 是 临摹原则在起作用。
36 0 1 16
近指代词 兹 、时 、斯 等在古代文献中的 分布显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关于这一差异, 古 人早有论及。顾炎武 日知录 卷六 檀弓 条云:
尔雅 曰: 兹、斯, 此也。今考 尚书 多言 兹 , 论语 多言 斯 , 大学 以后之书多言 此 。又
* 本文曾在 2006 南开大学语言学高级论坛 宣读, 蒋冀骋、刘丹青二位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谨致谢意。 公羊传 、谷梁传 、礼记 等三部文 献年代较晚, 其中近指代词 兹 、时 未做考察。
B1 式+ B2 式+
3
35
1
8 ( 4) 14 86 127 ( 18) 8 0 0 (2) 0 ( 1) 0 1 0
0 0 0 0 13 0 0 0 0 0 0 0 0 0 0
下面, 我们梳理一下考察的结果。 所谓 B2 式, 5吕氏春秋6中未见, 是指位移的 源点、终点在一句之中共现, 二者均在动词之后。 B2 式仅见于甲骨卜辞和5仪礼6之中, 但二者又有 别。甲骨卜辞中, 位移源点、终点均由介词引入句 法层面, 源点在前, 终点在后, 句式为 B2. : N a+ V + 自+ Nj+ 于+ Nl, 如: 今日王步自辔于非( 合集 33147) 。¼ 5仪礼6中, 位移终点无 须介词引 入, 位置 在 前, 源点 由 介 词 / 自0 引 入, 位 置 在 后, 句 式 为 B2. . : Na+ V+ + Nl+ 自+ N j, 如: 主人升席自北 方( 乡饮酒礼) 。 而在其他文献中, 位移的源点、终点在一句之 中共现均采用 A2 式, 即源点由介词/自0引入, 位 置在动词之前, 终点在动词之后, 或用介词, 或否, 依动词而定。 当位移的终点由于不言而喻( 或无须言明) 而 不出现、句中只 出现位移的源点时, 引 进源点的 /自0字短语所在的位置, 与时代的先后有关。根 据考察, 上述文 献可以 分为三组: 甲骨卜 辞 ))) 5仪礼6为一组, 大体是商至春秋时期的文献; 5左 传6、5国语6为一组, 大体是春秋末期的文献; 5论 语6 ))) 5战国策6 为一组, 大体是战 国时期的 文 献。统计数字表明: 当位移终点不出现时, 商代至 春秋时期, / 自源点位移0 通常用 B 式表达, 换句 话说, / 自0字短语以在动词后为常; 春秋末期, / 自 源点位移0既可以用 B 式表达, 也可以用 A 式表 达, / 自0字短语的位置是相对自由的; 战国时期, B 式在文献语言中急遽衰落, / 自源点位移0 通常 只用 A 式表达, 即/自0字短语以在动词前为常。 因此, 历史地看, 马氏所云/记从来之处者, 其转词 概以-自.为介, 而先后无常0, 其实只反映了先秦 某一时期( 春秋末期) 的特点, 而在5 吕氏春秋6 时 代, / 登自鸣条0句( B1) 只是历史的残余而已。 问题之二: 如何看待/自0字短语的前移?
关键词: 吕氏春秋; 语法; 兹; 时; 斯; 自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吕氏春秋 语法研究 ( 96BY Y016) 。 作者简介: 殷国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2) 。
在古代专书语法研究中, 经常遇到低频语法 现象。要想对这些语法现象做较为准确的描写, 必须扩大范围, 将其放到汉语史的背景之下进行 历史的考察。
135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 论语 之言 斯 者七十, 而不言 此 , 檀弓 之言 斯 者五十有三, 而言 此 者一而已。 大 学 成于曾氏之门人, 而一卷之中, 言 此 者十有 九。语音轻重之间, 而世代之别, 从可知已。
兹 、斯 、此 三词同源, 其语音上的差异, 确如顾氏所云只在 轻重之间 。从 兹 到 斯 、 此 , 从我们考察的结果看, 亦确如顾氏所云, 为 世代之别 。近指代词 兹 在甲骨卜辞中即已出 现。今文 尚书 中, 近指代词 兹 出现 46 例, 诗 经 兹 出现 13 例( 其中 雅 8 例、 颂 5 例) ; 今 文 尚书 中, 近指 代词 时 出现 56 例, 诗经 时 出现 22 例( 其中 风 1 例、雅 6 例、 颂 15 例) 。这表明, 兹 、时 是上古汉语早期常用的 近指代词。至 论语 而近指代词改用 斯 , 不用 兹 、时 , 这一变化是历史的变化。它表明, 近 指代词 兹 、 时 在 春秋与战国之交已 经消亡。
一、关于近指代词 兹 、 时 、斯
吕氏春秋 中, 近指代词 兹 、时 、 斯 各 见一例:
余恐言之不类也, 兹故不言。( 重言) 邺有圣令, 时为史公。( 乐成) 杨昭俊曰: 时, 是也。 周箴 曰: 夫自念斯学, 德未暮。( 谨听)
这三个近指代词在 吕氏春秋 中偶见, 是萌 芽? 还是残余? 或是其他原因? 仅靠 吕氏春秋 的语言材料是无法做出解释的。如果描写仅止于 此, 只不过是做了专书语法研究最基础的工作而
已。要想较为准确地描写, 必须扩大考察范围, 对 上述语法现象做历史的考察。
我们考察了今文 尚书 、诗经 等另外 11 部 上古文献, 结果如表 1:
表1


公 榖 礼礼
文诗论 尚经语
左 传
孟 子
荀 子
非 子
庄 子
羊 传
梁 传
记 檀
记 大

弓学
兹 46 13 1 7 1 1 0 0
( 13) ( 2) ( 1) 时 56 22 0 ( 5) ( 2) 0 0 1 斯 0 28 40 ( 2) 17 2 0 1 0 2 此 3 85 0 233 112 274 509 255 271 98
二、关于 登自鸣条
吕氏春秋 中, 介词 自 引进位移 源点 , 共 出现 10 例, 有 A、B 两种位置:
顾炎武关于 论语 、檀弓 中 斯 的统计数字包括近指代词和连词, 与本文不同。 左传 中近指代词 兹 虽出现了 20 例, 但其中 13 例引自 夏书 、盘庚之诰 , 另 7 例均出现在述及古事的对话或公告 之中; 而 5 例近指代词 时 均引自 诗经 。这与本文的结论相合。 拙著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年) 中, 未考察近指代 词 此 , 而误将 孟 子 也看 作是鲁地 之人用鲁 地之语记鲁地之事的文献, 当予以修正。 转引自梁启雄: 荀子简释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年, 第 364 页。 秦以后的文献, 我们考察了 史记 , 结果如下: 近指代词 斯 34 例, 此 1 320 例。值得注意的是, 斯 的 34 例中, 引文 占 18 例( 其中引 尚书 2 例、引 诗经 1 例、引 论语 及孔子与弟子问答 15 例) , 另 16 例只出现在司马相如的赋( 见 司 马相如列传 6 例) 及司马迁评论之语 ( 10 例, 如 太史公 曰 之类 ) 之中。 史 记 的语 言当是 当时 的通 语, 而非鲁 地之 语。 史记 的考察结果支持了我们的观点: 战国以后, 在非鲁地之语中, 近指代词用 此 , 不用 斯 。至于非 鲁地之人 的司马相如及司马迁, 其赋及评论之语中出现的 16 例 斯 , 我们推 测, 是否由于 汉武帝 独尊儒 术 的影响, 而 增添的 典雅色彩? 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考察。
A 式, 自 引进位移 源点 出现在位移动词 之前; B 式, 自 引进位移 源点 出现在位移动词 之后。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 吕 氏春秋 中 仅出现 1 例的句式 B1, 即由介词 自 引进位移 源点 、出 现在动词之后的句式, 在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处在 什么位置?
关于这个问题, 马氏文通 云: 记从来之处 者, 其转词概以 自.为介, 而先后无常。0 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