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86a9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b.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
1.2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1.3学习信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深入探讨信中的主题思想。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信中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爱与尊重。
3.2增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1.2学习信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分析信中的情感变化。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信件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1.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信件知识,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
2.课文阅读2.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3.课堂讨论3.1.1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3.1.2信中父亲是如何教育女儿面对人生困难的?4.比较阅读4.1让学生比较阅读《致女儿的一封信》和《背影》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4.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两篇文章中的亲情主题,理解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5.语言品味5.1教师选取信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品味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2学生仿写优美语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6.小结与作业6.2布置作业:写一篇《致父母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致女儿的一封信》,让学生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信件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仿写优美语句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讨论的深度有待提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bd1ababe1e650e53ea99bc.png)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知晓目的)
教师明确|
四、复述童话,读懂内容。
教师适当点评。
1.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2.填写配套册1、2题
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信
请同学们回忆书信体的格式是什么?
学生读文
1、读准字音,采用适中的节奏,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2、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此环节旨在巩固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迪思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加强生字词的识记与理解,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与理解
板书设计
忐忑(tǎntè)繁衍(yǎn)一怀黄土(póu)怒不可遏(è)
忐忑:心神不定。
怒不可遏:遏,阻止,禁止。愤怒到极点
明确对象,知晓目的,
读懂内容,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教学反思Biblioteka 重点字词,要求学生正音、释义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快速读文,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复述,互相补充
指名学生复述童话内容,讲清复述要求,注意对关键细节的描述和关键词语的使用。
此环节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避免照本宣科,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既检查了预习效果,又扫除了一部分最基本的学习障碍。
3.词义:
忐忑:心神不定。
怒不可遏:遏,阻止,禁止。愤怒到极点
4、明确学习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cd9c2233687e21af45a9ed.png)
第8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完整而简明地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 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
3.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细致评价什么是爱情的真谛。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明确详细说出自己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细致评价什么是爱情的真谛。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享成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探究随堂检测提升探究导学引航目标方法独学指导内容学法合学策略内容形式展学方案内容方式评学摘记规律总结读:知大意1、读题目初识文眼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背景明确意图4、读文本感知大意一、导学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忐忑()()繁衍()幼稚()迷惑()惩罚()一抔黄土()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2、解释下列词语:忐忑: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化为乌有:三、合学(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自主探究落实基点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对子用红笔互批独学1——5题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展示主题:品读感悟方案一:内容:基础落实我最棒!!!建议:1、课前小组长统一检查基础落实情况,并做好记载、评价。
2、对子之间听写,夯实基础重点摘记夯实基础【写我遗憾!!!】说:谈见解1、说内容理清思路2、说见解撞击个性3、说特色展示成果4、说感悟交流智慧品:赏美点1、品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3、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765001852458fb770b56f7.png)
8. 致女儿的信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 )2、解释下列词语:忐忑: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化为乌有: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案4、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答:5、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
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答:6、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答:7、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
但你看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答:【精读精练】亲爱的女儿: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
今天你整整十四岁了。
你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
你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
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b835ec0b4e767f5bcfceea.png)
第八课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起爱情,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这个父亲就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忐忑(tǎntè) 繁衍(yǎn) 一抔(póu)黄土无与伦(lún)比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幢(zhuàng) 麦穗(suì)2、解释词义。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遏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们自己的。
他把自己的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47e3f079563c1ec4da71f3.png)
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l.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法学法:1.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课文的寓意。
2.谈话法淡化传统课堂教法,采用座谈教学,创造轻松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先生给他儿子的两封信,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在失败与成功面前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位外国父亲——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讲了些什么。
(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X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某某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人教新课标九级上)(4)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人教新课标九级上)(4)](https://img.taocdn.com/s3/m/39c55f3cf705cc17552709d2.png)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之二学习目标:1.紧扣课文内容,联系语境,品味关键语句,让学生学会深度挖掘语言内涵,体会词句学习并不简单的奥秘。
2.为防止只谈爱情,失却“语文味” ,我特地把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和主旨的把握三者融合起来,而且达到一种比较高级(完美)的融合,分不清到底是哪一种。
就像放了糖的牛奶一样,只会感觉到牛奶的香味和糖的甜味以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那种美味,但分不清哪是牛奶哪是糖。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课班级:初三(3)班授课人:授课时间:2005年9 月教学设想: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
而就是“教学生学什么”这个简单问题,我们很多教师至少还没有搞清楚。
教学生学的是那些他自己学不会的东西或者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果他自己知道的或能够自己学会的还用得着你浪费时间去教他吗?教学过程一、走进文本来一段抒情的文字,或者是有关爱情的名言:纯洁的爱情是人生中的一种积极的因素,幸福的泉源。
——薄伽丘《十日谈》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泰戈尔(上课前积累部分名人名言,对讲课有用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些话是不是就准确地诠释了爱情的含义)?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回答爱情的文章,来初步了解一下什么是爱情。
二、熟悉文本检查预习:①请问:“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女人”和“女孩”有什么区别?②为什么说“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因为自己的女儿开始关心这样一个人生的重大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怎么回答都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到底怎么回答好呢。
一方面是欣喜自己的女儿长大了,一方面又担忧她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会给她今后的道路带来可怕的影响。
齐读这一段:“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他看见这一对男女坐在小棚子旁边,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他们身旁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个婴儿,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4ae524de80d4d8d15a4f45.png)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师寄语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无与伦比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二、理解探究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2.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思索着离去”,上帝态度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3.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4.文中“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三、合作释疑5.你怎样理解“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句话?6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从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说起,这样有什么好处?四、课内精读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怒不可遏()一抔()刹那()伫立()2、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爱情有什么样的感受?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感受吗?3、面对女儿的提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下个定义给出答案,而要讲这个故事呢?4、分别找出上帝三次听天使解释后其神情态度的词语,说说这些变化的深长意味。
5、“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五、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d18c8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e.png)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9篇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1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篇阐述爱情本质的文章,他说,爱情是充满着美与力量,是历经岁月考验的忠诚,是心灵的追念。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成长,对爱情有一丝朦胧隐秘渴望的九年级孩子们来说,本文无疑是一篇的帮助孩子们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文章。
同时,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对爱情的见解,浅白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美好的童话氛围,让人在感受爱情的魅力的同时,折服于这种言语的魅力。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把握爱情的内涵和真谛,还要欣赏和涵泳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
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
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
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ae6e45ddccda38376bafb7.png)
8* 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 积累名言警句,理解其蕴含的意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指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教学难重点1. 积累名言警句,理解其蕴含的意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教学设想1.指导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资料,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组织学生讨论,使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著有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其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
著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苏霍姆林斯基在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则又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莎士比亚曾在一首诗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爱情?当十四岁的女儿提出这一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f32ec35901020206409c14.png)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致女儿的信》是一篇通过故事来讲道理的书信。
这篇文章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
2.学习本文,旨在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学会理智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式。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进程与方式:教师引导,让学生踊跃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擅长生活,酷爱生活。
2明白得爱情是给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论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益处。
2.明白得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明白得起来会有必然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时期,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体会,关于爱情本质的明白得会有些困难。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导语: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爱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是“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潇洒豁达;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甜蜜;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著回忆;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坚贞忠诚……沉醉在诗的王国,咱们被这些穿越时空的款款真情深深感动,多彩的心事爬上了心头——爱情究竟是什么呢?或许咱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取得启发。
二、检查预习1、这些词语你能读对吗?忐忑繁衍麦穗曙光伫立......怒不可遏一抔黄土勃然盛怒霎时间....2、你能说明吗?忐忑:真理:夙愿:怒不可遏:伫立3、了解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三、学习课文(一)走近作者1.当“女儿”向“我”询问“什么是爱情”时,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快乐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九年级语文上册 8致女儿的信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8致女儿的信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e3a057e45c3b3567ec8bac.png)
8 致女儿的信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
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单元导读对本单元课文的教学建议是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
3.中招考点综合近几年河南中招试题,考点有: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此类题主要考察学生概括能力。
二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体现到中考试题中为记叙文阅读部分;三是对句子语言的赏析,分值在4分。
4.学情分析因为是农村初级中学,虽然是九年级学生,但是绝大多数基础差,语文素养欠缺。
由于对文学艺术的陌生以及对文中一些哲理性语句的不解,学生自读的时候并不能真正深入文本,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情感类的文章多读、多品味。
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品读课文,能挖掘出文章的主旨,说出爱情的真正含义。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复述文中的故事,说出以事说理的好处。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挖掘文章的主旨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教师寄语: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无与伦比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二、理解探究
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2.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思索着离去”,上帝态度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3.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文中“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三、合作释疑
5.你怎样理解“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句话?
6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从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说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四、课内精读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怒不可遏()一抔()刹那()伫立()
2、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爱情有什么样的感受?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感受吗?
3、面对女儿的提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下个定义给出答案,而要讲这个故事呢?
4、分别找出上帝三次听天使解释后其神情态度的词语,说说这些变化的深长意味。
5、“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五、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跑过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
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
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
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
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
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
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运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
我说,那就是人生。
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
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
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
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
节俭是永恒的美德。
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
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
社会只看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
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
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的人都会看着你美丽。
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
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
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
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注:此时作者的女儿18岁。
)
1.开头两段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给了女儿哪些具体忠告?这些忠告最终可归结为哪两点?
3.第五段作者创设情境,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人生的短暂,自然贴切,你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呢?请仿照作者的写法,把你所认为的人生描述出来。
4.有人埋怨爹妈没给自己生一张好脸蛋;有人说“鸟靠羽毛,人靠衣装”“三分身材,七分打扮”,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请结合作者的看法和自己的身份谈谈你的认识。
5.“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一句中“冬天”比喻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理解探究
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3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连统治宇宙的上帝对此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这才“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突出了爱情的美和力量是无与伦比的5.爱情在人们中间依然存在。
它高于上帝,爱情的美与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大意正确即可)6.一位真正的人,应该学会去爱人,学会善待,并尊重别人的爱。
也只有像这样拥有人的精神情操和尊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三 5.爱情在人们中间依然存在。
它高于上帝,爱情的美与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6“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女儿关于“爱情”的话题,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四、1.è póu chà zhù 2.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3.以故事来解释,比直接下定义要更生动,更容易为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接受,影响也更深远。
4.主要的词语有“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着离去”。
前后对比,意外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5.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五
1.回忆女儿五岁那年冬天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晨跑的事。
作用是将生活中的冬天与人生的冬天两种意义巧妙融合,自然地引出对即将成年的女儿的人生忠告。
2.从七方面给予忠告,即遇到疾病、陷入贫穷、遭遇失败、落入孤独时切勿自弃,爱惜自己、自珍自守;处理好相貌、衣着、时间与生命的关系。
具体忠告略。
可归结为正视人生苦难,尽一切人生之责。
3.提示:此为仿写题,应该在句式、修辞、所创设的情境、感情基调等方面与原材料相一致。
答案略。
4.提示:判断的理由要做到两结合:一是结合作者的看法,以免偏离大方向;二是要结合自己的身份,避免泛泛而谈,架空分析。
答案略。
5.“冬天”比喻人生的苦难。
表达了作者希望即将成年的女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战胜一切苦难,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人生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