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考文言文复习课件《答司马谏议书》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ppt
深刻的思考与见解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人文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这些思考和 见解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普遍价值,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5 《答司马谏议书》的影响与评价
CHAPTER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答司马谏议书》作为王安石变法的辩护词,逻辑严密,文笔犀 利,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
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排比
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列举了一系 列的事实和论据,增强了信件的
说服力。
对偶
作者在信中运用了对偶手法,使 语言更加整齐有力,易于诵读。
04 《答司马谏议书》的思想内涵
CHAPTER
政治思想
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文中,作者通过反驳司马谏议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态度。 他认为变法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社会实际情况,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
思想影响
该文反映了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改革精神,对后世的政治改革和社 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地位
作为北宋时期的代表性散文,该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 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历代评价
1 2 3
宋代评价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赞誉该文为“雄文绝唱,妙手 偶得之”,体现了其在宋代文学中的高度评价。
现代评价
03
探讨文章中所涉及的政 治、文化和社会问题
04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和审美能力
学习方法
01
02
03
04
精读原文
通过阅读原文,理解文章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观点
课堂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入讲解,帮 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
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人文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这些思考和 见解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普遍价值,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5 《答司马谏议书》的影响与评价
CHAPTER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答司马谏议书》作为王安石变法的辩护词,逻辑严密,文笔犀 利,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
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排比
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列举了一系 列的事实和论据,增强了信件的
说服力。
对偶
作者在信中运用了对偶手法,使 语言更加整齐有力,易于诵读。
04 《答司马谏议书》的思想内涵
CHAPTER
政治思想
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文中,作者通过反驳司马谏议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态度。 他认为变法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社会实际情况,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
思想影响
该文反映了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改革精神,对后世的政治改革和社 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地位
作为北宋时期的代表性散文,该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 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历代评价
1 2 3
宋代评价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赞誉该文为“雄文绝唱,妙手 偶得之”,体现了其在宋代文学中的高度评价。
现代评价
03
探讨文章中所涉及的政 治、文化和社会问题
04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和审美能力
学习方法
01
02
03
04
精读原文
通过阅读原文,理解文章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观点
课堂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入讲解,帮 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
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 ppt课件
REPORTING
• 背景介绍 •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解析 • 文章中的名句及解读 • 文章的影响与评价 •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对比
目录
PART 01
背景介绍
REPORTING
王安石变法背景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土地兼并严重,民生困苦。
仁宗、英宗时期尝试改革,但 未取得显著成效。
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余 。
说服力强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 式,逐一反驳司马谏议的 指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文采斐然
虽然语言简洁,但表达准 确,文采出众,展现出作 者高超的文学修养。
思想内容解析
坚持改革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的 坚定信念和决心,认为改 革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
改革理念对比
司马光
认为变法会破坏社会秩序,导致混乱 。
王安石
认为变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 家实力。
人格特质对比
司马光
谨慎稳重,注重传统。
王安石
果敢决断,勇于创新。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王安石的回应
对司马光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反驳: 指出司马光对变法的误解和偏见。
对司马光的批评表示遗憾:认为司马 光的指责毫无根据,表示遗憾和失望 。
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变法初衷:强 调变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表明自己 是为了挽救国家财政危机、改善民生 而提出变法。
PART 02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解 析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独立 思考和自由表达,推动社会思想
的解放。
推动了文化繁荣
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促进了 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丰富了当
REPORTING
• 背景介绍 •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解析 • 文章中的名句及解读 • 文章的影响与评价 •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对比
目录
PART 01
背景介绍
REPORTING
王安石变法背景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土地兼并严重,民生困苦。
仁宗、英宗时期尝试改革,但 未取得显著成效。
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余 。
说服力强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 式,逐一反驳司马谏议的 指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文采斐然
虽然语言简洁,但表达准 确,文采出众,展现出作 者高超的文学修养。
思想内容解析
坚持改革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的 坚定信念和决心,认为改 革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
改革理念对比
司马光
认为变法会破坏社会秩序,导致混乱 。
王安石
认为变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 家实力。
人格特质对比
司马光
谨慎稳重,注重传统。
王安石
果敢决断,勇于创新。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王安石的回应
对司马光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反驳: 指出司马光对变法的误解和偏见。
对司马光的批评表示遗憾:认为司马 光的指责毫无根据,表示遗憾和失望 。
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变法初衷:强 调变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表明自己 是为了挽救国家财政危机、改善民生 而提出变法。
PART 02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解 析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独立 思考和自由表达,推动社会思想
的解放。
推动了文化繁荣
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促进了 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丰富了当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除了演绎推理,文中还有假设论证。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 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中“如......则......”译为“如果......那么......”。用假设的方式表明自己只知“无 大作为”之罪,不知“改革”之罪。说理的同时,坚定了自身立场,表明了心迹,希 冀对方理解。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 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 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⑷文化常识 ①参知政事:是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 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 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②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 时而异,不尽相同。 ③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 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 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 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 升任宰相。 ④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 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⑤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 责的官吏。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 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 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⑷文化常识 ①参知政事:是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 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 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②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 时而异,不尽相同。 ③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 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 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 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 升任宰相。 ④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 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⑤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 责的官吏。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ppt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 第1自然段 •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
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
•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 名。
• 窃:我私下,谦词。
• 每:往往,常常。
•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 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胥:相与。 • 特:仅仅。 • 度:计划。 • 度(duó):估计,考虑。 • 是:认定做得对。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 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
•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 “事”字是名词。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 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 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 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 气盛,毫不枝蔓。
• 守:墨守。
• 知:领教。
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 一起埋怨。 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 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 做
第4自然段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无由:没有机会。 • 不任:不胜。 •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
遵循古代先王圣君的德政,上 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征利出发点正确
批驳邪说,排斥佞人
早有意料,不值一驳
总结,本段的论证方式:先立后破。
名实之争
侵官
名 生事 征利 拒谏 怨谤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固前知其如此也(不值一驳)
实
二人私交甚好 直陈分歧所在, 彰显君子坦荡气度。
言辞诚恳而理性
文本解读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代句首语气词。
名实:名,名称,此处可理 解为“罪名”。实,实际。 得:明白,清楚。 以为:认为。
文本解读
探究学习
不为生事
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 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 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
探究学习
不为征利
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 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 信也。
探究学习
不为拒谏
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 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曰相与变法而讲 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 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王安石
对手简介
人物概况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 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 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
主要成就
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 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 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 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批驳邪说,排斥佞人
早有意料,不值一驳
总结,本段的论证方式:先立后破。
名实之争
侵官
名 生事 征利 拒谏 怨谤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固前知其如此也(不值一驳)
实
二人私交甚好 直陈分歧所在, 彰显君子坦荡气度。
言辞诚恳而理性
文本解读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代句首语气词。
名实:名,名称,此处可理 解为“罪名”。实,实际。 得:明白,清楚。 以为:认为。
文本解读
探究学习
不为生事
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 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 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
探究学习
不为征利
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 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 信也。
探究学习
不为拒谏
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 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曰相与变法而讲 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 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王安石
对手简介
人物概况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 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 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
主要成就
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 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 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 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课堂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首诗叫《登飞来峰》,背诵一
下: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是因为我站在最高 层。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正是这种志存高远的胸襟和坚决果断的意志才使得诗 人不管旧党怎么反对,他都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大家猜到这个人是谁吗?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 仰慕。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 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如何理解第4段?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书信惯用格式)。
结构层次
请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 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 度)。 第二部分(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 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 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不是我所敢领 教的。 第四部分(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 话。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 名实:名义和实际。
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 见:我。
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怨谤(bàng):怨恨,指责。
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
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修订。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所以王安石先提出 “名实相符”的原则,才能将他要争论的事实放在真理的轨道上,更 能显示他自身的光明磊落。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首诗叫《登飞来峰》,背诵一
下: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是因为我站在最高 层。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正是这种志存高远的胸襟和坚决果断的意志才使得诗 人不管旧党怎么反对,他都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大家猜到这个人是谁吗?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 仰慕。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 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如何理解第4段?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书信惯用格式)。
结构层次
请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 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 度)。 第二部分(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 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 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不是我所敢领 教的。 第四部分(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 话。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 名实:名义和实际。
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 见:我。
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怨谤(bàng):怨恨,指责。
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
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修订。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所以王安石先提出 “名实相符”的原则,才能将他要争论的事实放在真理的轨道上,更 能显示他自身的光明磊落。
初三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课件29.《答司马谏议书》(共19张PPT)
预习检测
识字注音,解释词语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ēng)
会晤(wù)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42021/9/4Saturday, September 0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42021/9/42021/9/49/4/2021 8:33:04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42021/9/42021/9/4Sep-214-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42021/9/42021/9/4Saturday, September 04,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42021/9/42021/9/42021/9/49/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4日星期六2021/9/42021/9/42021/9/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42021/9/42021/9/49/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42021/9/4September 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42021/9/42021/9/42021/9/4
《答司马谏议书》PPT精品课件
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揣摩下列加点词汇在课文语句中的意思或 用法
故略上报
古:写信回复;今:向上级汇报(材料、情况等)
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指书信往来;今:指多次重复。
故今具道所以 古:指......的原因;今:表因果关一方。众寡:多少,句中偏指众多。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 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 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 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 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 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 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 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以膏泽斯民 膏泽 :作动词,意为"给.......以恩泽"。。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前一"事":动词,办事、干事;后一事:名词,事情。
课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 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
司
马
谏
议
作 者 :
王
书安 石
目录
1 导入 2 作者介绍 3 课文学习 4 课后扩展
01 导入
揣摩下列加点词汇在课文语句中的意思或 用法
故略上报
古:写信回复;今:向上级汇报(材料、情况等)
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指书信往来;今:指多次重复。
故今具道所以 古:指......的原因;今:表因果关一方。众寡:多少,句中偏指众多。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 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 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 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 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 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 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 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以膏泽斯民 膏泽 :作动词,意为"给.......以恩泽"。。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前一"事":动词,办事、干事;后一事:名词,事情。
课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 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
司
马
谏
议
作 者 :
王
书安 石
目录
1 导入 2 作者介绍 3 课文学习 4 课后扩展
01 导入
《答司马谏议书》PPT免费课件
文章价值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 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 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 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 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 典范之作。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肆
归纳总结
文章结构
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 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 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 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 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 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
答王 司安
马 月团新碾瀹花
瓷,饮罢呼儿
石
课楚词。
谏 风定小轩无落
叶,青虫相对
议 吐秋丝
书
本课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本文背景 2.梳理文章,掌握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深刻含义
目录
背景 介绍
文章 梳理
文言 知识
归纳 总结
壹
背景介绍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怨前 诽知 之其 多如 ,此
思考: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 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 【咄咄逼人]
因而招致,古今异义
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求
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
以为,认为
君主
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 不是,不算
施行
批驳
排斥
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预先
感受驳论艺术
分为五组,每个小组从课文中选择一个罪名,完成表 格,明确作者反驳的“名”与“实”内容。
名
实
侵官
生事
争利
拒谏
致怨
小组理解
名 实 之司 争马
光
王 安 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 怨谤
受修授 举以 为 辟难 命之之 先兴 天 邪壬 于于于 王利 下 说人 人朝有 之除 理 主廷司 政弊 财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 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 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 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 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 职。尚书省下六部:吏部(管文官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 现在的组织部)户部(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礼部(管典礼科 举、学校等)兵部(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刑狱. 想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 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真延续到清末。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 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理财:治理财物
辟:批驳
邪说:不正确的言论
难:排斥,形作动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诽:非议
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 至于多之
怨诽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非议
固:本来
前:预先
译文:替国家理财政, 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 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 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非 议,那本来预料到它会 这样的。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运动的。
创作背景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 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 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 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 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 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 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 职。尚书省下六部:吏部(管文官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 现在的组织部)户部(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礼部(管典礼科 举、学校等)兵部(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刑狱. 想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 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真延续到清末。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 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理财:治理财物
辟:批驳
邪说:不正确的言论
难:排斥,形作动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诽:非议
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 至于多之
怨诽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非议
固:本来
前:预先
译文:替国家理财政, 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 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 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非 议,那本来预料到它会 这样的。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运动的。
创作背景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 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 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答 司马谏议书》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 • 知识拓展:古代谏议制度简介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谏议制度异
同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
介
时代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 尖锐,政治腐败,外 患严重。
决心。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
驳斥论点
表明立场
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作 者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
系。
针对司马光在《谏议书》 中的指责,王安石逐一
进行驳斥。
阐述自己坚持变法、不 畏强权的立场和决心。
结束语
表达对司马光的敬意, 同时再次强调自己的政
治主张。
关键语句解读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
同处
东西方谏议制度都起到了监督政府、促进政策改进的作用。同时,两者都体现 了民主精神,即人民有权参与国家管理并对政策进行监督和批评。
跨文化视角下的思考
文化背景对谏议制度的影响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谏议制度的差异。例如,中国儒家文化强调等级和尊卑观念,因此东方 谏议制度更强调忠诚和顺从;而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平等观念,因此西方谏议制度更注重辩论和表决 。
阐述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名实相符,才能得到天下的认可。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表达了王安石对于变法的合法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调自己是在朝廷 授权下进行变法的。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说明了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兴利除弊,符合先王之政的精神。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目录
CONTENTS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 • 知识拓展:古代谏议制度简介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谏议制度异
同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
介
时代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 尖锐,政治腐败,外 患严重。
决心。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
驳斥论点
表明立场
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作 者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
系。
针对司马光在《谏议书》 中的指责,王安石逐一
进行驳斥。
阐述自己坚持变法、不 畏强权的立场和决心。
结束语
表达对司马光的敬意, 同时再次强调自己的政
治主张。
关键语句解读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
同处
东西方谏议制度都起到了监督政府、促进政策改进的作用。同时,两者都体现 了民主精神,即人民有权参与国家管理并对政策进行监督和批评。
跨文化视角下的思考
文化背景对谏议制度的影响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谏议制度的差异。例如,中国儒家文化强调等级和尊卑观念,因此东方 谏议制度更强调忠诚和顺从;而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平等观念,因此西方谏议制度更注重辩论和表决 。
阐述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名实相符,才能得到天下的认可。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表达了王安石对于变法的合法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调自己是在朝廷 授权下进行变法的。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说明了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兴利除弊,符合先王之政的精神。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语文版】中考文言文复习《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3. 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 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 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 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4. 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 怨诽早有预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三、中心概括 全文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 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 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 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第一部分 古诗文教材 知识梳理
二、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下)
第五篇 答司马谏议书 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①术:_治__国__之__道__,__政__治__主__张__
②故缘:故 ______ (2)窃:古义:谦__辞__,__私__下__,__代__“__我_,”今义:偷盗。
试题 THANK YOU
精选
首页 末页 目录
2019/8/22
9.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 (1)①苟且:_得__过__且__过__
②恤考:虑 ______ (2)媚:原意为妩媚,活用意思为__巴__结__,__讨__好__ 。 (3)译文(画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官
2. 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说说课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 (课后习题)
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不论政敌多少, 辅助皇上实施改革,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 新法受损的人“何为而不汹汹然”,反问作结, 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 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 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胆略与风度。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举: ______ 推行 (2)以: ______ 用来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用来兴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意见”,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①以谓:___________ 以为,认为 制度 ②度: ______ (2)于: 介词 ______ ,在
7. 前知其如此也。
本来 (1)①固:______ 预先 ②前:______ (2)译文: 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我本来预先就知道会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 得过且过 (1)①苟且:_________ 考虑 ②恤: ______
(3)①于:______ 在 ……的原因 ②所以:_____________ (4)译文(画线句): 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草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
理得矣。 句首发语词 (1)①盖:____________ 名义和实际 ②名实: _____________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 (2)译文(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任: ______ 不胜
情意诚挚 ③区区: __________ (2)译文: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 (3)省略句:无由会晤
(3)①以为: ______ 认为
的 ②之: ______ (4)译文: 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大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我们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12.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
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接受 (1)知: ____________ (2)事:原意为事情,活用意思为 做,从事,办理 。 _______________
(1)①重念:________ 又想到
对待 ②视遇: ______ 优厚 ③厚: ______ ,冒失无礼,现在写作“鲁莽” ④卤莽: 粗疏草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谅我 ⑤见恕: ________ 书信往来 ,今义:重复。 (2)反复:古义: __________
2.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 辨。 强作解说 (1)①强聒:__________ 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②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略: ______ 简略 回信 ④上报: 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想要(向您)强作解说,(但)终
5.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用以,用来 (1)所以:___________
(2)译文: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认为我“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新官”“生事扶民”“与民征利”“不接受别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媚:原意为妩媚,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 巴结,讨好 。
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 (3)译文(画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互相 ①胥:______ 只是 ②特:______ 11.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主张 (1)度: ___________ (2)译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教材 知识梳理
二、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下)
第五篇 答司马谏议书 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
操之术多异故也。
(1)①术:___________________ 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②故: ______ 缘故 (2)窃:古义: _________________,今义:偷盗。 谦辞,私下,代“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究一定(是)不能被(您)所谅解,所以(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简单地写此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3.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 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如果说现在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陈规旧法,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①由:___________ 机缘,机会
意见”,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①以谓:___________ 以为,认为 制度 ②度: ______ (2)于: 介词 ______ ,在
7. 前知其如此也。
本来 (1)①固:______ 预先 ②前:______ (2)译文: 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我本来预先就知道会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 得过且过 (1)①苟且:_________ 考虑 ②恤: ______
(3)①于:______ 在 ……的原因 ②所以:_____________ (4)译文(画线句): 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草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
理得矣。 句首发语词 (1)①盖:____________ 名义和实际 ②名实: _____________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 (2)译文(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任: ______ 不胜
情意诚挚 ③区区: __________ (2)译文: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 (3)省略句:无由会晤
(3)①以为: ______ 认为
的 ②之: ______ (4)译文: 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大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我们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12.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
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接受 (1)知: ____________ (2)事:原意为事情,活用意思为 做,从事,办理 。 _______________
(1)①重念:________ 又想到
对待 ②视遇: ______ 优厚 ③厚: ______ ,冒失无礼,现在写作“鲁莽” ④卤莽: 粗疏草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谅我 ⑤见恕: ________ 书信往来 ,今义:重复。 (2)反复:古义: __________
2.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 辨。 强作解说 (1)①强聒:__________ 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②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略: ______ 简略 回信 ④上报: 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想要(向您)强作解说,(但)终
5.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用以,用来 (1)所以:___________
(2)译文: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认为我“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新官”“生事扶民”“与民征利”“不接受别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媚:原意为妩媚,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 巴结,讨好 。
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 (3)译文(画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互相 ①胥:______ 只是 ②特:______ 11.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主张 (1)度: ___________ (2)译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教材 知识梳理
二、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下)
第五篇 答司马谏议书 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
操之术多异故也。
(1)①术:___________________ 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②故: ______ 缘故 (2)窃:古义: _________________,今义:偷盗。 谦辞,私下,代“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究一定(是)不能被(您)所谅解,所以(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简单地写此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3.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 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如果说现在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陈规旧法,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①由:___________ 机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