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讲区域生态
地理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讲义:第23讲城市化 含答案
第23讲城市化1.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__城镇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错误!(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表示,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带来了__聚落形态__及生产方式、__生活方式__、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稍被拉平的“S”形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①看城市人口比重确定城市化进程的阶段A__初期阶段__,B__加速阶段__,C__后期阶段__.②看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变化特点a.B阶段到C阶段城市化水平__不断提高__,城市化发展速度__逐渐减慢__。
b.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__B__阶段.(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__后期__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__初期或加速__阶段.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①__生物多样性__减少。
②__水质__、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③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④出现城市“__热岛__"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__大气污染__、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①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__绿色交通__,减少城市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__自然景观_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一城市化进程的判读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二者比较如下: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例1](2017·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双选)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D)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2)(双选)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BC)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1)题,图示1985年企业总数为310,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为6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186;2004年企业总数为4 733,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2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947。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邓红兵;陈春娣;刘昕;吴钢【摘要】随着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理论逐步深入和发展,生态用地分类及规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和生态建设工作的重点.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用地的研究进展,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用地指的是区域或城镇土地中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可将区域土地分为"生态用地"、"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三大类型,生态用地按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分为自然用地、保护区用地、休养与休闲用地和废弃与纳污用地4个二级类型,进一步分为20个三级类型.生态用地的分类可为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生态分类体系和区划提供理论基础.【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3【总页数】6页(P1519-1524)【关键词】土地生态系统;生态用地;分类【作者】邓红兵;陈春娣;刘昕;吴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3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各种人类活动的载体。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很多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自然土地类型,如湿地、荒漠、冻原和极地等,逐渐丧失了其生态价值,甚至转变成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1]。
另外,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和各种用地的矛盾愈加严重,尤其是生态用地不断遭到侵占[2],导致土地生态服务衰退。
这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人类的生存形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遏制土地生态价值大量损耗甚至消失的趋势,有必要深入探讨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确立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整合一切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
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2)
漠 漠
图18
植树种草 设臵沙障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12分)
[例1]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 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 自治区境内。图18为“河西 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24分)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
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10 分)
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生态作用——“地球之肾”,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
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
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
湿地的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1.存在问题:大规模围湖造田
2.洞庭湖缩小的危害: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
的能力下降 3.解决措施: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自然灾
害加剧。
H
36.(26分)图10是某区域略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 原因。(8分) 东侧:沿海,航运便利; 西侧:安第斯山区,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
H
湿地的作用与开发
1.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以及
吸烟除尘 防风固沙
?
?
?
多雨、潮湿及持续高温 是其显著的气候特点
雨林特点:
层次丰富,物种多样的雨林, 世界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 源,各种生物多达数百万 种
砖红壤
气候 植被 土壤
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 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 著名的热带雨林。
所有在地球表面流动的水约有20-25%在 亚马孙河。河口宽达240公里,泛滥期流 量达每秒18万立方米,是密西西比河的 10倍。泻水量如此之大,使距岸边160公 里内的海水变淡。已知支流有1000多条, 其中7条长度超过1600公里。亚马孙河沉 积下的肥沃淤泥滋养了65000平方公里的 地区,它的流域面积约705万平方公里, 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大河流域的两倍。
2023年高中生物竞赛课件:生态学——生态学概述及个体生态学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素
四、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一)综合性 (二)非等价性和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 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 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四)阶段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 子或不同强度的生态因子。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 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性和间接性
课堂练习
当光照强度不足时,CO2浓度适当的提高,则使植 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般关系模式 (二)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四)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1.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反作用 2.生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反作用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形成了一系 列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性特征,表现为协同 进化。 3.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素
三、生态因子的分类 (一)生态因子依其性质归纳为以下五大类型 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素
三、生态因子的分类 (二)生态因子又可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 约因子 1.密度制约因子其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 化,因此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 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2.非密度制约因子其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变化无 关,因此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 水、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课堂练习
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节
A项
典型红壤分布区,植被破坏后形成寸草不生的类似荒漠的 “红色沙漠”景观
B项 喀斯特地区石质山地,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石漠化突出
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严 C项
重,沙漠化普遍
黄淮海地区若灌溉不当,因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易出现 D项 次生盐渍化
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 区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
课前新知导学
2
课堂互动探究
3
图表技能培养
4
知识网络构建
5
学习效果检测
6
课时作业
课前新知导学
▪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 3.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和措施。
▪ 一、荒漠化
▪ 1.概念:发生在干旱_、_半_干_旱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半土湿地退润化 地区
的_______气__候_变。异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 2.原因: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 _______次_生__盐_碱_化________相互作用。
土地沙漠化
▪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分布化广 、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_____西_北______、石质荒漠化和____________。
▪ 3.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 形式。
▪ 4.我国主要的沙漠和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 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柴 达木沙漠。
▪ 1.判断正误。
▪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自西向东依次是草原—荒漠草× 原—
荒漠。( )
×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说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脆弱性
6 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2)雨林的保护: 整个国际社会的责任 3)雨林的具体保护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 3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4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雨光林观,生态旅游。 6பைடு நூலகம்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4)怎样进行雨林的保护性开发: 西双版纳地区模拟雨林生态,改善环境,增加受益, 是成功案例。
•
规律总结
如何分析某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并探寻解决措施?
1.成因: 地形(海拔、起伏、封闭状况等) 气候(热量、降水、风力风向等) (1)自然原因: 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 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 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2.措施:针对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 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 程6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原因及 前途。 具 体 目 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 因;理解干旱的自然特征; 2了解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理 解其决定性作用。
2通过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提高对西北地大与人少这一矛 盾的正确认识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各类专题地 图,分析论证西北荒漠化的地 理背景,培养图文转化能力和 综合分析能力
专题2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教(2019)生物一轮复习同步习题】
新人教一轮复习—同步习题专题二十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基础篇固本夯基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2021广东,2,2分)“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
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C.自然生态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答案C2.(2022届江苏常熟抽测,13)如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甲、乙、丙为3种鱼,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中遗漏了一个箭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按照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藻类的能量一定有10~20%被乙同化B.在不变动各生物营养级的前提下,补充的箭头可以添加在甲丁之间C.如果没有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D.图中甲和乙属于同一个种群,而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的丁属于不同的种群答案B3.(2022届湖北重点中学期初联考,20)(多选)“一鲸落,万物生,虽死犹生”。
“鲸落”就是大海中的鲸鱼在死后落到几千米深的海底,靠其尸骨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几百年。
一些腐生细菌在分解鲸鱼骨头时会产生硫化氢,硫细菌可以转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
下列有关“鲸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B.“鲸落”生态系统中缺少生产者C.“鲸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断地散失D.“鲸落”生态系统内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BD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2022届山西长治监测一,19)某一观赏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供人们观赏,应当采取怎样的关键措施?这是利用了哪种类型的信息?()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物理信息B.适当提高温度生物信息C.适当多浇水化学信息D.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物理信息答案D2.(2021福建,6,2分)下列关于生态茶园管理措施的分析,错误的是()A.使用诱虫灯诱杀害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B.套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C.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修剪茶树枝叶通风透光,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答案C3.(2022届江西临川一中月考一,24)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科学确定特定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措施的过程。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生态功能区划过程中,需要科学调查和评估,了解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力和相互联系,确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
其次,根据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划。
这包括建立适当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态功能区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要求,确保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
另外,生态功能区划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时,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总的来说,生态功能区划是对特定区域的综合评估和管理规划,旨在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依据,也是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工具,能够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三讲吉登斯社会学理论
• 他也是同时在学术界和社会生活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学 家
• 他提出的术语“结构化理论”和“第三条道路”曾经是最时髦 的话语。
3
《社会学家吉登斯广州“舌战群儒”》《新京报》07年12月4日
2021/12/29
2001 •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 • 《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民主
-国家与暴力》与《超越左与右》。
8
社会学方法新规则 2021/12/29
• (一)对社会学传统方法的批判 •
• 1.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 2.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 3.对进化理论的批判
8
2021/12/29
• 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 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 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 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 层模型”。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 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9
2021/12/29
•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 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 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 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 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 行 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 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 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
• 当代社会全球军备开支逐年增加,技术不断运用 于武器的创新。
0
2021/12/29
• 生态破坏可能是当前最• 严重的问题。生态运动呼 吁技术的人性化和全球关怀,反对富国的经济扩 张以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破坏为代价。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整合课件(17张)
自然 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地形 植被 土壤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 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 质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 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3)修建淤地坝、修梯田、植树种草、建水库、轮封轮牧、轮作 套种、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
-12-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地 区
主要生态 问题
形成原因
防治措施
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 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
东 黑土流 刷,土层日渐变薄;沼泽的 肥力;保护湿地,杜绝沼泽
-6-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例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 南,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除若干石质山 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 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7万平方 千米。
-10-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因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 个方面,但结合材料来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当前诱发和加剧水 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条件看,黄土高原地貌呈现沟谷发育的 特征,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集中,且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保持能力差,每逢暴雨,泥沙俱下。从人为因素来看,过度樵采、 毁林开荒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植被,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 矿等活动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频度与强度。一方面,水土流失使耕 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进一步 加剧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含沙量增加,往往导致 河流下游淤积,容易诱发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的发生还会直接造成 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是 可以治理的,要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可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 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入手。
区域生态、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课件
的生态问题;城市区位。
[例4] (2010· 四川高考)下图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 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2)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二、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6分) 人为原因:水资源利用不当(2分),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三个写出二个就得4分,写全也是4分)
本题教材熟悉的学生答的非常好,当然不熟悉的学生 答案就各式各样了。资源利用不当是不给分的,必 须写水资源。有不少学生写的是缩略答案过樵、过 垦、过牧,而且比例很大,不知是不是平常老师上 课的时候习惯于这样说,一般这样答可能会扣一分, 还有就是错别字太多。
网络构建
荒漠化的 防治 区域生态环 境建设 森林的开发 和保护
我 国 西 北 地 区 亚 马 孙 热 带 雨 林
背景:干旱的环境 过程:人为原因 对策与措施 背景:雨林的环境 效益和生态脆弱性
过程:人为原因
保护与开发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山西
煤
美国田纳西
水(流域)
传 统 工 业 新 变 化
(5)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 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6)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 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5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整合提升精品课件
[例 2] (2010· 浙江)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3)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 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4)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 位特征和原因。
海域
生态 问题
自然背景 半湿润或湿 润的丘陵地 区
主要分布区 域
主要防治措施
水土
流失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
东南丘陵 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 化
半干旱内陆
或春旱严重 地区
西北、华北 半干旱地区
严禁乱砍滥伐、合理
利用水资源、解决当 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
3.围湖造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利用河流、湖泊水面进行养鱼、放鸭、栽莲、植菱 等水生生物生产,对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经济收入,促 进农业发展和支援国家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但是,过 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林、牧、渔业的全面 发展,甚至有些地方提出“把秧插到湖心,把粮种到山 尖”的错误口号,出现了大规模围湖造田、毁塘种粮等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答案】 C
【解析】
现存比较好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
寒带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
较完整的原始森林;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世界森林的面 积呈递减趋势。
11.下列关于森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是自然界中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荒漠与世界荒漠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所控制 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D.主要是地质时期自然原因形成的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培训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培训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培训参考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普遍采取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
如何及时了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成果以及动态更新情况,是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一环。
为此,进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生态环境分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 生态环境分区的定义:生态环境分区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类活动特征,将地域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政策,实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管理过程。
2. 生态环境分区的意义: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划分和管控,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了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容量确定、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环境风险评估等。
2.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方法:主要采用GIS技术、遥感技术、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三、了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动态更新方式和指标1.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动态更新方式:可以通过定期调查监测、数据分析、评价研究等途径进行更新。
2.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指标、环境风险指标等。
四、了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动态更新的重要性1. 及时了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动态更新情况,可以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发现环境问题和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2. 及时更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可以引导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态环境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了解进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的方法和工具1. 运用遥感、GIS和GP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生态环境区划地理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点和网络,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说课稿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
2.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观点、讨论问题和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3.课堂辩论:设置关于北大荒开发与保护的辩论环节,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2.探究式教学可能导致课堂时间安排紧张,影响教学进度。
应对措施:
1.在课前提供预习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北大荒的历史背景。
2.适时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课堂节奏有序。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调研报告和课堂反馈,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生大约在16-18岁之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环境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较为关注,但可能对北大荒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在学习习惯上,学生普遍习惯于接受知识传授,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意识有待加强。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教具:地图、北大荒开发前后的对比照片、相关文献资料等,这些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大荒的地理环境和开发情况。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六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件
草场退化
中国生态环境 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
(1)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尤 其是东北林区和长江上游天然植被破坏最为 严重。如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目前天然林面积只相当于建国初的1/6。
(2)草场严重退化 我国现有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 增加,全国约有90%的天然草原受到不同程 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近1.8亿公顷,并 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的建设ຫໍສະໝຸດ 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稳步发展
环保法 制建设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六中国区域生态环 境问题 及其防 治途径 课件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六中国区域生态环 境问题 及其防 治途径 课件
3、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 中温带、亚热带
属半干旱内陆 或春旱严重地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 采育结合、退耕还林、 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 舍饲养畜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 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 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 改坡为梯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 严禁砍伐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六中国区域生态环 境问题 及其防 治途径 课件
问中 题国 及区 其域 防生 治态 途环 径境
一、中国生态环境 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现状: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 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 赤字逐渐扩大。
思考: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为什么非常严 重?(从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区域生态学 生态批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区域生态学生态批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区域生态学是研究地理区域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综合考察区域内各种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了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区域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是“区域”,它强调了地理上的特定尺度,并关注不同地理尺度上的生态过程与模式。
区域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从微观的景观尺度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尺度都有涉及。
它以生态过程为基础,结合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理区域上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和机制。
本文将首先介绍区域生态学的要点,并探讨它在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然后,文章将重点讨论区域生态学的两个关键要点,包括区域内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最后,文章将总结区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区域生态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探索和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区域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地理区域的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区域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在整体上的组织方式和框架。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使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概述和引入本文的主题。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区域生态学的定义和意义。
区域生态学是关于研究某一特定地域内不同生物群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包括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物种互作、能量流动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给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将详细讨论区域生态学的两个要点。
首先,我们将阐述区域生态学的要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把握考纲有的放矢】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和措施。
4.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探寻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5.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6.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7.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视课本夯实基础】知识点一荒漠化与沙尘暴1.荒漠与荒漠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非沙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如科尔沁沙地。
(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亚热带湿润区域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3)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知识点二西北地区荒漠化1.荒漠化的背景(1)西北地区概况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范围: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主要景观及内部差异主要景观:干旱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内部差异⎩⎪⎨⎪⎧ 景观:图中甲为温带草原,乙为荒漠草原, 丙为荒漠年降水量:图中A 为400 mm ,B 为200 mm ,C 为50 mm 成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自东向西随着 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 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3)脆弱的生态环境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如下图所示:3西北荒漠化的治理措施(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自然条件的差异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绿洲边缘的灌木地带发展林业、牧业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土地的适宜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知识点四沙尘暴1.原因(1)自然原因①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只有足够的冷空气,才有可能形成强的气压梯度,促进大气环流的运行。
②丰富、干燥、疏松的沙尘物质是沙尘暴形成的地面条件。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而北方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暴的形成。
③沙尘暴的形成要有不稳定的地表热层结构。
在沙尘暴发生的前几天往往有持续高温天气,从而促进上升气流的活动,增强气流对地面的扰动,所以在冷暖交替的春季最易形成沙尘暴,我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3月~4月。
(2)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滥伐、滥用水资源,使地面植被减少。
2.影响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但是沙尘暴也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可以抵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同步练习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甲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乙表示1464年~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平原。
(3)说明图甲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乙所示沙尘暴的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解析】本题以沙尘暴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解题关键是从题干中正确获取信息和熟悉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从题目中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①从图甲中可知在我国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②由图乙可知,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多发季节为2、3、4、5月份(冬未和春季);③由图乙可以看出我国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规律呈周期性。
(1)、(2)通过读图,并结合中国主要地形区的知识即可完成。
(3)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为强沙尘暴的多发地区,该地区距海洋遥远,各方水汽难以到达,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广布。
(4)读图乙可知,华北地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2、3、4、5月份,即主要发生在冬末和春季;沙尘暴发生的前提是气候干旱,动力条件为大风,还要有丰富的沙源地。
【答案】(1)塔里木柴达木(2)准噶尔黄土华北(3)干旱、半干旱气候(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
(地表)增温快,表土疏松(或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知识点三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物尘沙”。
对应的意思是: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
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地球之肺”、“地球储水库”、“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这是因为热带雨林在维护全球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下图所示:3.雨林的生态优势和脆弱性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但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的影响,使这一生态系统又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其脆弱性的形成如下所示:4.雨林破坏4.保护措施矛盾冲突:雨林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理性选择: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知识点四湿地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按照世界《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
湿地储存了大量的水土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生态旅游的价值也很大。
湿地在促进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积极循环与转化,在维持水均衡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强大的功能。
湿地有其湿润半湿润的气候条件,并构造了一个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湿地号称“自然之肾”,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我国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
有关专家已经建议尽快制定《湿地法》,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改革完善管理机构,实施以自然湿地单元(系统)为单位的统一曹规划管理;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保护多样性特色,促进湿地综合利用;筹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使用。
湿地的环境功能湿地蕴涵丰富的水资源,具有极高的生产力,调查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湿地平均可生产2千克左右的有机物质,仅次于热带雨林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还有独特的环境功能。
它能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息场所。
表现在: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二是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三是固定二氧气碳和调节区域气候,四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五是防浪固岸。
同步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巴西的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2)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3)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负任何责任B.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不可调和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思路点拨】由图可知巴西的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要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对于热带雨林的保护要考虑他的全球环境效益和不同国家的责任大小。
【解析】第(1)题,巴西的北部是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开发历史短,平原地区气候湿热,因此人口较少。
第(2)题,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带来的发展需求,直接原因则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森林的破坏。
第(3)题,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有利于全球发展。
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森林资源,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地区的雨林,而且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亚马孙雨林的破坏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是一对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如实行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就可达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