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思维导图+考点通关】(原卷版)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一、思维导图二、考点通关考点1行星的运动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否定了行星圆形轨道的说法,建立了正确的轨道理论,给出了太阳准确的位置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描述了行星在其轨道上运行时,线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解决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速度大小问题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都相等⎝⎛⎭⎫a 3T 2=k表明了行星公转周期与轨道半长轴间的关系,椭圆轨道半长轴越长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长;反之,其公转周期越短2.行星运动的近似处理实际上,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可按圆轨道处理。
这样就可以说:(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r 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T 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 3T 2=k 。
注:处理行星绕太阳(恒星)的运动问题时,根据题意判断行星轨道是需要按椭圆轨道处理,还是按圆轨道处理,当题中说法是轨道半径时,则可按圆轨道处理。
【典例1】“墨子号”是由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运行轨道为如图所示的绕地球E 运动的椭圆轨道,地球E 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轨道上标记了墨子卫星经过相等时间间隔⎝⎛⎭⎫Δt =T 14,T 为轨道周期的位置。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面积S 1>S 2B .卫星在轨道A 点的速度小于其在B 点的速度C .T 2=Ca 3,其中C 为常数,a 为椭圆半长轴D .T 2=C ′b 3,其中C ′为常数,b 为椭圆半短轴【变式训练1】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A .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B .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C .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D .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考点2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F =G m 1m 2r 2,式中G 为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 kg 的质点相距1 m 时的相互吸引力。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7.1行星的运动 ....................................................................................................................... - 1 -7.2万有引力定律 ................................................................................................................... - 6 -7.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14 -7.4宇宙航行 ......................................................................................................................... - 21 -7.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 30 -7.1行星的运动一、地心说和日心说开普勒定律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体都绕地球运动。
2.日心说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注意]古代两种学说都是不完善的,因为不管是地球还是太阳,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并且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其运动也不是匀速率的。
鉴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能力,日心学比地心说更进一步。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第1节行星的运动
探究 开普勒定律的理解 要点提炼
1.开普勒第一定律解决了行星的轨道问题 (1)不同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是椭圆,多数 行星的轨道都接近于圆,因此称之为轨道定律。 (2)所有轨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太阳。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2.开普勒第二定律解决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速度大小问题 (1)如图所示,如果时间间隔相等,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阴影部 分面积相等,可见离太阳越近,行星所经过的弧长越长,速率越大,因 此称之为面积定律。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想一想』 可以用一条细绳和两只图钉来画椭圆。如图,把白纸铺在木板上, 然后按上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支铅笔紧贴着细绳滑 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 纸上留下的痕迹叫作椭圆的焦点。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2)近日点速率大,远日点速率小;由远日点向近日点做加速运动,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做减速运动。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3.开普勒第三定律解决了行星公转周期的长短问题 (1)如图所示,由Ta32=k 知椭圆轨道半长轴越长的行星,其公转周期 越长,因此也叫周期定律,常数 k 与行星无关,只与太阳有关。
返回导航
1.行星的运动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目标体系构建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通过史实,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单元解读课件)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3节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1课时
第4节 宇宙航行
1 课时
第5节 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1 课时
THANKS
感谢观看
四、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兴趣
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卫星绕地球运行、潮汐现 象等,来激发学生对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的好奇心。这些实例 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为后续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策略 2.结合科技前沿,拓宽视野
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和科技前沿动态, 如火星探测、黑洞研究等。通过展示这些令人震撼的科技成果,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
四、教学策略 3.注重实践应用,培养能力
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应注重实践应用环节。例如,可以组 织学生进行卫星轨道设计、太空探测器模拟等实践活动。这些 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
第五部分 课时安排
五、课时安排
第1节 行星的运动
1课时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
1 课时
第三部分 内容分析
三、内容分析
1.本章内容的基础性作用
本章既有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又介绍了经典力学的一 座丰碑--万有引力定律,还涉及人类的太空之旅。牛顿运用其运动定律 研究天体运动并结合开普勒定律建立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展现了科 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二、单元目标
1.重视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2)重视“科学思维”素养的培养 “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实际问的经历、方法和策略,教材力求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展示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
二、单元目标
1.重视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重点归纳笔记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北斗导航系统中有多颗地球同步卫星,这些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A.小于第一宇宙速度B.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C.大于第二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三宇宙速度D.大于第三宇宙速度答案:A第一宇宙速度指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最大速度。
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故A项正确,B项、C项和D项错误。
故选A。
2、2021年10月16日我国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当天与距地表约400km的空间站完成径向交会对接。
径向交会对接是指飞船沿与空间站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和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
掌握径向对接能力,可以确保中国空间站同时对接多个航天器,以完成不同批次航天员在轨交接班的任务,满足中国空间站不间断长期载人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交会对接过程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进入预定轨道后经过多次变轨的远距离导引段,到达空间站后下方52km处;再经过多次变轨的近距离导引段到达距离空间站后下方更近的“中瞄点”;到达“中瞄点”后,边进行姿态调整,边靠近空间站,在空间站正下方200米处调整为垂直姿态(如图所示);姿态调整完成后逐步向核心舱靠近,完成对接。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远距离导引完成后,飞船绕地球运行的线速度小于空间站的线速度B .近距离导引过程中,飞船的机械能将减小C .姿态调整完成后,飞船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可能大于24小时D .姿态调整完成后,飞船沿径向接近空间站过程中,需要控制飞船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与空间站的角速度相同答案:DA .根据GMm r 2=m v 2r可得v =√GM r由于飞船的轨道半径小于空间站的轨道半径,则远距离导引完成后,飞船绕地球运行的线速度大于空间站的线速度,A 错误;B .近距离导引过程中,需要飞船点火加速,推力对飞船做正功,飞船的机械能增加,B 错误;C .姿态调整完成后,飞船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径小于同步卫星的半径,则周期小于24小时,C 错误;D .如图所示,姿态调整完成后,飞船沿径向接近空间站过程中,需要控制飞船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等于空间站的角速度,D 正确。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宇宙航行
答案
2vR t
解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0=2tv,该星
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即卫星在其表面附近绕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由 mg0=
mv 12得,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R
v1=
g0R=
2vR t.
二 人造地球卫星
1.人造地球卫星 (1)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轨道),可以通过两极上空(极地轨道), 也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如图2所示.
2.第二宇宙速度 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使之能够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所需的最小发 射速度,其大小为11.2 km/s.当发射速度7.9 km/s<v0<11.2 km/s时,物体绕地球运行 的轨迹是椭圆,且在轨道不同点速度大小一般不同. 3.第三宇宙速度 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使之能够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外的最小发 射速度,其大小为16.7 km/s.
例 我国发射了一颗绕月运行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设该卫星的轨道是圆形的,
且贴近月球表面.已知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811,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4,
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7.9 km/s,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最大速率约为
A.0.4 km/s C.11 km/s
B.1.8 km/s
√D.36 km/s
速度的值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M 和半径 R,与卫星无关.
知识深化 1.第一宇宙速度 (1)两个表达式
思路一: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 GMRm2 =mvR2得 v=
GM R
思路二:重力提供向心力,由 mg=mvR2得 v= gR
(2)含义 ①近地卫星的圆轨道运行速度,大小为7.9 km/s,也是卫星圆轨道的最大运行速度. ②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需要更 多能量.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万有引力定律》
听课记录: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万有引力定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公式及适用条件,认识万有引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力。
•科学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证据,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培养科学推理和建模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在解释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在探索宇宙规律中的重要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导入•教师行为: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天体运动的视频,如行星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旋转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体运动背后的原因。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天体能够按照特定的轨道运动?”•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从物理学的角度给出初步的解释或猜想。
•过程点评:视频导入直观生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教学过程3.1 万有引力定律的引入•教师行为:首先,教师简要回顾历史上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如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然后,介绍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回顾相关知识,理解万有引力定律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历史回顾,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的连贯性,增强了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重要性的认识。
3.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与公式•教师行为:详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即任何两个质点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同时,教师板书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F=G(m₁m₁/r²),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记录公式和要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的含义。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板书规范,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
2019统编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章节教案设计+练习题含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巩固练习及答案7.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椭圆;了解人类对天体运行的研究历史;理解开普勒三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质疑、批判、猜测、观察与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开普勒三定律。
【教学难点】行星的椭圆轨道。
【教具准备】细线、图钉、木板、铅笔、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吗?2.曲线运动中,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一点时的速度方向如何确定?3.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入课题学生阅读──本章“引言”部分。
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对天体运行的研究历史,回顾一下科学先贤的工作──学习《行星的运动》。
三、新课教学教师讲述:人类对天体运行的认识,起源于托勒密的“地心说”,经哥白尼发展到了“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第一次为天体的运动立了法。
而完全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探究一:第谷、开普勒的研究1.课件展示“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讨论第谷与开普勒第谷(1510──1601)──天体运动的守候者1510年12月14日生于丹麦斯坎尼亚省基乌德斯特普的一个贵族家庭。
其父是律师。
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于布拉格,终年57岁。
第谷于1559年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
1560年8月,他根据预报观察到一次日食,这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562年第谷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
1563年他写出了第一份天文观测资料,记载了木星、土星和太阳在一直线上的情况。
1566年第谷开始到各国漫游,并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
高中物理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高中物理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基础总结能力提升模块一:概念及其理解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轨道定律)理解:行星绕太阳的轨道严格来说是椭圆,太阳不在椭圆的中心,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不断变化。
需要注意椭圆其中的概念:如上图,A、B为椭圆的焦点,设A为太阳,则G为近日点,H为远日点。
GE=EH=半长轴,IE=EH=短半轴,AE=EB=焦距,设常量e=EB/EH,e越小则椭圆越近似为圆。
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相同轨道内)(面积定律)理解:当行星离太阳较近时,运行速度较大,而离太阳较远时速度较小。
(V近/V远=R远/R近)。
对于上述结论,我们进行简要推导,如图:设行星在近日点时距离太阳的距离为r1速度为v1,远日点时则为r2,v2。
假设行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运行时间足够短且设为Δt,则两部分均近似为扇形,即:½v1r1Δt=½v2r2Δt。
故v1r1=v2r2。
又因为v1=ΔL1/Δt,v2=ΔL2/Δt,ΔL1>ΔL2,Δt相同,所以v1>v2,故v近日点>v远日点。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都相等(绕同一天体)若设a代表半长轴、T代表周期,则a³/T²=K,比值K是一个对所有行星都相同的常量,其由中心天体质量决定,K∝中心天体质量,与环绕天体无关。
|a1/a2|³=|T1/T2|²用于题目求解。
若轨道可近似为圆r为圆的半径,则a→r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万有引力计算公式为F=Gm1m2/r²,G=6.67×10-¹¹N·㎡/kg²。
m1、m2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
高中物理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高中物理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在浩瀚的天空,有成千上万颗的人造天体一直在运行。
为研究某未知天体,人类发射了一颗探测器围绕该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
若测得该天体相对探测器的张角为θ,探测器绕该天体运动的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则该天体的密度为( )A .3πGT 2sin 3θ2B .3πGT 2sin 3θC .3πsin 3θGT 2D .3πsin 3θ2GT 2答案:A设该天体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探测器的质量为m ,探测器绕该天体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探测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G Mm r 2=m 4π2T2r 解得天体的质量为M =4π2r 3GT 2根据球密度公式ρ=M 43πR3得ρ=3πGT 2⋅(r R )3=3πGT 2sin 3θ2故A 正确,BCD 错误。
2、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两者对接后所绕轨道视为圆轨道,绕行角速度为ω,距地高度为kR,R为地球半径,引力常量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十三号在低轨只需沿径向加速就可以直接与高轨的天宫空间站实现对接B.地球的密度为3ω2k34GπC.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ω2(k+1)3RD.对接后的组合体的运行速度应大于7.9 km/s答案:CA.神舟十三号需要沿径向和切向都加速才能实现对接,故A错误;B.根据G m地mr2=mω2r,又r=(k+1)R,可得地球的质量为m地=ω2(k+1)3R3G地球的密度ρ=3ω2(k+1)34πG故B错误;C.根据G m地mR2=mg,解得g=ω2(k+1)3R故C正确;D.第一宇宙速度是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所以对接后的组合体的运行速度应小于7.9 km/s,故D故选C。
3、关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公式F=GMmr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是人为规定的B.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C.公式中的G是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D.公式中的G是比例系数,与太阳的质量有关答案:CACD.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公式F=GMmr2,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不是人为规定的,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故AD错误,C正确;B.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章末小结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2.两个速度——运行速度和发射速度 (1)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速度。要发 射一颗人造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因此,第一宇宙速 度又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 地球表面运行的卫星(即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发射速度等于第 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典题 1 (多选)2021年2月5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由“天问一号” 拍摄的首张火星图像,如图甲所示。图乙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经过多 次变轨后登陆火星前的部分轨迹图,轨道Ⅰ、轨道Ⅱ、轨道Ⅲ均相切于 P点,轨道Ⅲ为环绕火星的圆形轨道,P、S、Q三点与火星中心在同一 直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根据 v= 越小。
GrM可知,卫星的运行半径越大,卫星的运行速度(环绕速度)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3)距地面越高的卫星运行速度越小,向距地面越高的轨道发射卫星 越困难。向越高的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所做的功 越多,因此所需的发射速度越大。
返回导航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物理(必修·第二册 RJ)
5.两类运行——稳定运行和变轨运行 (1)稳定运行 卫星绕天体稳定运行时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由GMr2m=mvr2,得 v= GrM。由此可知,轨道半径 r 越大,卫星的速度 越小。
返回导航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教案-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教案学情分析最近几十年中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让国人自豪,让民族骄傲。
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2019年长征五号重型火箭再一次发射成功,中国人正一步一步奔向太空,各项航天工程有序推进。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耳熟能详,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空实验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这一系列辉煌成就都已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为本章的学习铺垫好了家国情怀的情感基础,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每一节的学习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太空的大门,学生怀揣着对地球之外的宇宙世界无与伦比的期待,开启本章的学习。
一、认知基础高中之前,学生知道一些地心说、日心说等相关史实,对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有些了解,像牛顿、开普勒等,包括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
在本章之前,学生在必修1中学习过自由落体加速度g,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海拔高度越高g越小,地球表面不同纬度g略有差异。
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为什么不是定值,且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学生可以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这为“地—月检验”和“称量”地球质量的学习奠定好了基础。
学生对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但是却不清楚为什么重力的方向不指向地心。
在正确的认知下,学生带着一些疑问急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去解决。
在本章之前,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学会了如何描述圆周运动,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物理概念,例如: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掌握了圆周运动向心力表达式以及匀速圆周运动的方法,具备了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离心运动和近心运动及产生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多次变轨后达到预定轨道做好了知识储备。
本章在分析双星问题时,结合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手拉手匀速圆周运动,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表达式中半径r的理解。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知识点复习学案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复习学案一、开普勒定律1.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 ,太阳处在上.2.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 . 3.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 跟它的 的比都相等.其表达式为a3T2=k ,其中a 是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是公转周期,k 是一个对所有行星的常量.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 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 成正比、与它们之间 成反比. 2.表达式: ,其中G 叫作引力常量.通常情况下取G = N ·m 2/kg 2. 3.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处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除两极以外,地面上其他点的物体,都围绕地轴做圆周运动,这就需要一个垂直于地轴的向心力.地球对物体引力的一个分力F ′提供向心力,另一个分力为重力G ,如图所示.当物体在两极时:G =F 引,重力达到最大值G max =G MmR 2.方向与引力方向相同,指向地心.当物体在赤道上时:F ′=m ω2R 最大,此时重力 G min =G Mm R2-m ω2R 方向与引力方向相同,指向地心.(3)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纬度增加,向心力F ′=m ω2R ′减小,F ′与F 引夹角增大,所以重力G 在增大,重力加速度增大.因为F ′、F 引、G 不在一条直线上,重力G 与万有引力F 引方向有偏差,重力大小mg<G MmR 2.重力与高度的关系若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 ,则mg ′=G Mm(R +h )2(R 为地球半径,g ′为离地面h 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在同一纬度,距地面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特别说明(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产生的,但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2)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认为mg =G MmR 2. 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1.重力加速度法 ①思路: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的重力等于 .②关系式:mg =G mm 地R 2.③结果:m 地=gR2G ,只要知道g 、R 、G 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④推广:若知道某星球表面的 和星球 ,可计算出该星球的质量. 2.卫星环绕法①思路:质量为m 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充当向心力. ②关系式:Gmm 太r 2=m 4π2T 2r.③结论:m 太=4π2r 3GT 2,只要知道引力常量G ,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质量.④推广:若已知引力常量G ,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和卫星与行星之间的距离,可计算出行星的质量.3.计算天体的密度:若天体的半径为R ,则天体的密度ρ=M43πR 3①将M =gR 2G 代入上式得ρ=3g 4πGR . ②将M =4π2r 3GT 2代入上式得ρ=3πr3GT 2R 3.当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时,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则ρ=3πGT2.四、天体运动规律的分析与计算1.基本思路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即F 向=F 万. 2.常用关系(1)G Mm r 2=m v 2r =mr ω2=mr 4π2T 2=m ωv =ma n ,万有引力提供行星或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mg =G Mm R 2,在天体表面上物体的重力等于它受到的引力,可得gR 2=GM ,该公式称为黄金代换.3.四个重要结论:v 与r 的关系 G Mm r 2=m v2r v =GMrr 越大,v 越小 ω与r 的关系 G Mm r 2=m ω2rω=GMr3 r 越大,ω越小 T 与r 的关系G Mm r 2=m ⎝ ⎛⎭⎪⎫2πT 2r ω=GMr3 r 越大,ω越小 a 与r 的关系 G Mm r 2=ma a =GMr2 r 越大,a 越小速记口诀:高轨低速周期长五、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已知地球质量m 地和半径R ,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的运动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轨道半径r 近似认为等于地球半径R ,由Gmm 地R 2=m v2R,可得v =Gm 地R. 2.已知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和地球半径R ,由mg =m v2R 得:v =gR.3.三个宇宙速度及含义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球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km/s 第二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使其克服地球引力,永远离开地球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km/s 第三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使其挣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外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 km/s 六、人造地球卫星1.人造地球卫星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所以地心必定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 2.地球同步卫星(1)位于地球赤道上方,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它的角速度跟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广泛应用于通信,又叫同步通信卫星. (2)特点①定周期:所有同步卫星周期均为T =24 h.②定轨道:同步卫星轨道必须在地球赤道的正上方,运转方向必须跟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即由西向东.③定高度:由G mm 地(R +h )2=m 4π2T 2(R +h)可得,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为h =3Gm 地T24π2-R ≈3.58×104km ≈6R.④定速度:由于同步卫星高度确定,则其轨道半径确定,因此线速度、角速度大小均不变. ⑤定加速度:由于同步卫星高度确定,则其轨道半径确定,因此向心加速度大小也不变.七、双星问题两颗质量可以相比的恒星相互绕着旋转的现象,叫做双星.双星中两颗子星相互绕着旋转看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是相等的,因两子星绕着连线上的一点做圆周运动,所以它们的运动周期是相等的,角速度也是相等的,线速度与两子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参考答案:一、椭圆 椭圆的一个焦点 面积相等 半长轴的三次方 公转周期的二次方 都相同二、连线 质量m 1和m 2的乘积 距离r 的二次方 F =G m 1m 2r2 6.67×10-11最小三、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重力加速度 半径 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高中物理必修二人教版2019第7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本章整合
,选项 C 正确。卫星速度 v=
地
,a、b、c
三颗卫星的运行速度大小关系为 va= vb=vc,选项 D 错误。
三、卫星变轨问题
1.卫星变轨的原因
(1)由于对接引起的变轨。
(2)由于空气阻力引起的变轨。
2.卫星变轨的实质
地
(1)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增加时,G
二、卫星运行参量的分析
1.四个分析
“四个分析”是指分析人造卫星的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和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地
(1)由 G
地
=m ,得 v=
,r 越大,v 越小。
地
地
(2)由 G
=mω2r,得 ω=
地
(3)由 G
=m
r,得 T=2π
所需要的向心力为F1,向心加速度为a1,线速度为v1,角速度为
ω1;绕地球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高度忽略)所需
要的向心力为F2,向心加速度为a2,线速度为v2,角速度为ω2;地
球静止卫星所需要的向心力为F3,向心加速度为a3,线速度为
v3,角速度为ω3。假设三者质量相等,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
地
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mrω2 得出 ω=
,因为
r1<r3,所以 ω1>ω3,故 B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
地
律,得 G
确。
=ma,可知在同一位置加速度相同,故 C 错误,D 正
科学思维 1.变轨问题综合性较强,其实质是做匀速圆周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02-2 万有引力定律
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1)推导
[解析] 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都是绕地球做圆周 运动,故A错误;开普勒通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故B错 误;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什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故C错误; 牛顿通过月—地检验,证明了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和天体间引力遵循点二 万有引力定律 知识必备·固基础
连线
3.适用条件
质点
引力常量
两球心
牛顿 卡文迪什
万有引力的四个特性
要点深化·提能力
特性
内容
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球之间,宇宙间任何两个有质量 普遍性
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满足大小 相互性
式。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牛顿在前人的基
3.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 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体会科学研
适用范围,知道引力常量,能应用万 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
有引力公式解答相关问题。
要点一 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解 知识必备·固基础
匀速圆周 向心力
完全相当
要点深化·提能力
3.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4.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
例题1 [2022江苏扬州月考]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 述正确的是( D ) A.托勒密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B.第谷通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C.开普勒通过分析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D.牛顿通过月—地检验,证明了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和天体间引力遵循相同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04-4 宇宙航行
续表
物理观念:能从物理学的视角正确描述和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规律,具 备清晰的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能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物理模型,能对卫星发射原理进行分析和 学科核心 推理。 素养 科学态度与责任:卫星的发射原理是科学家们在万有引力定律基础上持续不 断创造性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 豪感。
角度1 卫星参量的计算
C
B
C
角度2 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4 宇宙航行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会分析人造地球卫星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并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 较简单的问题。 学习目标 3.了解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天体运动中的能量观。 4.了解宇宙航行的历程和进展,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 感。
2.轨道形状 (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 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 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 圆周运动。 3.轨道位置 过地心,与地心在同一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轨道),可以通过两极上空 (极地轨道),也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源自要点一 三个宇宙速度C
于对接轨道的轨道半径,可知初始轨道上的周期小于在对接轨道上的周期,故C错误;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初始轨道上近地点的速度大于远地点的速度,故D正确。
C
要点二 人造地球卫星
1.分类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同步卫星、近地卫星、极地卫星及其他一般人造卫星等。 在用途上有军事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及近地空间科 研卫星等。
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单选题1、若太阳质量为M ,某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为T ,轨道可视为半径为r 的圆。
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 ,则描述该行星运动的上述物理量满足( ) A .GM =4π2r 3T 2B .GM =4π2r 2T 2C .GM =4π2r 2TD .GM =4πr 3T 2答案:A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 Mmr 2=m 4π2T 2r所以GM =4π2r 3T 2故选A 。
2、为研究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需要知道太阳的质量,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质量为m ,太阳与地球中心间距为r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 。
则太阳的质量为(忽略地球自转)( ) A .4π2r 3T 2R 2g B .T 2R 2g4π2mr 3 C .4π2mgr 2R 3T 2D .4π2mr 3T 2R 2g答案:D由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得GMm r 2=m4π2T 2r 假设地球表面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根据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有Gmm ′R 2=m′g 联立两式得M =4π2mr 3T 2R 2g故选D 。
3、设海陆雷达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是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的n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相等的时间内,海陆雷达卫星到地心的连线扫过的面积与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到地心的连线扫过的面积相等B .在相等的时间内,海陆雷达卫星到地心的连线扫过的面积与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到地心的连线扫过的面积之比为√n ∶1C .海陆雷达卫星与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线速度之比为√n ∶1D .海陆雷达卫星与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向心加速度之比为n 2∶1 答案:B AB .根据Gm 地m r 2=mr ω2解得ω=√Gm 地r 3扫过的面积S=12lr=12r 2θ=12r 2ωt=12t √Gm 地r因为轨道半径之比为n ∶1,则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之比为√n ∶1,故B 正确,A 错误;C .根据Gm 地m r 2=m v 2r解得v=√Gm 地r因为轨道半径之比为n ∶1,则线速度之比为1∶√n ,故C 错误; D .根据G m地mr2=ma解得a=Gm地r2因为轨道半径之比为n∶1,则向心加速度之比为1∶n2,故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自远古以来,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天空中壮丽璀璨的景象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智慧的头脑开始探索星体运动的奥秘。
到了17世纪,牛顿以他伟大的工作把天空中的现象与地面上的现象统一起来,成功地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
时至今日,上千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在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为它们“设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着。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以至于阿波罗8号从月球返航的途中,当地面控制中心问及“是谁在驾驶”的时候,宇航员回答:“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
”这一章我们将学习对人类智慧影响至为深远、在天体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万有引力定律,并了解它的发现历程和在人类开拓太空中的作用。
(牛顿的)《原理》将成为一座永垂不朽的深邃智慧的纪念碑,它向我们揭示了最伟大的宇宙定律,是高于(当时)人类一切其他思想产物之上的杰作,这个简单而普遍定律的发现,以它囊括对象之巨大和多样性,给予人类智慧以光荣。
——拉普拉斯11 行星的运动问题?不同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行星运行的轨道有怎样的特点?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是否存在某种关系?1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
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球以及其他星体都绕地球运动。
它符合人们的直接经验。
日心说则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似乎与人们的生活经验不相符合。
经过长期论争,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最终被接受。
无论地心说还是日心说,古人都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很神圣,认为天体的运动必然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行星运动果真如此吗?开普勒定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20年的时间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如果假设行星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假设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才能解释这种差别。
他还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其他规律。
开普勒分别于1609年和1619年发表了他发现的下列规律,后人称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严格来说不是圆而是椭圆;太阳不在椭圆的中心,而是在其中一个焦点上;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做一做绘制椭圆可以用一条细绳和两只图钉来画椭圆。
如图7.1-1,把白纸铺在木板上,然后按上图钉。
把细绳的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支铅笔紧贴着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
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叫作椭圆的焦点。
保持绳长不变,当两焦点不断靠近时,椭圆形状如何变化?焦点重合时,半长轴转变为什么?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图7.1-2)。
开普勒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当行星离太阳较近的时候,运行的速度较大,而离太阳较远的时候速度较小。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都相等。
若用a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a3T2=k比值k是一个对所有行星都相同的常量。
实际上,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图7.1-3),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可按圆轨道处理。
这样就可以说:图7.1-1 用图钉和细绳画椭圆焦点细绳焦点半长轴aO图7.1-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3T2=k。
科学漫步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托勒密:地心宇宙当我们远古的祖先惊叹星空的玄妙时,他们就开始试图破译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的奥秘……那时,多数人都自然地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球和星星从头上飞过,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的祖先发现,尽管所有星辰每日都要东升西落,但绝大多数星星的相互位置都几乎是固定的,几百年内不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它们是“恒星”。
然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亮星则在众星的背景前移动,有的在几个星期中就能发现它的位置变化,所以它们叫作“行星”。
细心的观察表明,行星并非总向一个方向移动。
大多数时间它相对于恒星由西向东移动,但有时却要停下来,然后向西移动一段时间,随后又向东移动,这个现象叫作行星的逆行(图7.1-4)。
图7.1-3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轨道示意图图7.1-4 火星的逆行为了解释行星的逆行,古希腊人提出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作“本轮”,同时本轮的圆心又环绕着地球沿一个叫作“均轮”的大圆运动(图7.1-5)。
这个理论在公元2世纪由伟大的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完善而成。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本轮与一个均轮还不能十分准确地解释行星的运动。
为了与观察结果更好地符合,每个行星需要不止一个本轮,结果“轮上轮”的总数达到80多个,并且还要引入“偏心点”和“偏心等距点”等复杂概念。
这就使它缺少简洁性,而简洁性正是科学家们所追求的。
哥白尼:拦住了太阳,推动了地球 公元1543年,波兰的一位长者哥白尼临终前在病榻上为其毕生致力的著作《天体运行论》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这部书预示了地心宇宙论的终结。
此前一个世纪,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与艺术的繁荣在意大利萌发并已扩展到全欧洲。
哥白尼坚信宇宙与自然是美的,而美的东西一定是简单与和谐的。
托勒密的宇宙图景与他的信念不一致。
另一方面,文艺复兴解脱了束缚人们头脑的枷锁,哥白尼采取了比前人更广阔的视角来洞察自然。
就像那个时期艺术家们的眼光超越了宗教艺术、哥伦布的眼光超越了欧洲一样,哥白尼的眼光超越了地球。
他把地球看成空间的一个物体,一个与其他天体相似的物体。
这个观念是如此开放,以至在他面前,地球中心宇宙观显得那么狭隘和偏执。
哥白尼提出,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只有月球环绕地球运行(图7.1-6)。
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看到了太阳、月球和众星每天由东向西的运动。
这个理论也解释了行星逆行等许多现象。
于是,他动情地写道:“太阳在宇宙正中坐在其宝座上。
在这壮丽的神殿里,有谁能将这个发光体放在一个更好的位置上以让它同时普照全宇宙?……于是我们在这样的安排中找到了这个世界美妙的和谐……”图7.1-5 本轮和均轮 本轮火星均轮 地球火星运行路径恒星所在的球壳图7.1-6 哥白尼认为地球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到了17世纪初,地心宇宙论棺木上的最后一颗钉子敲下了: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
1609年,他发现了围绕木星转动的“月球”,进一步表明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
至于是什么维持地球运动、空中的飞鸟和浮云为什么不落在后面等问题,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提出关于运动的新观念之后,才得到合理的解释。
哥白尼使人类来到了牛顿力学的门前。
第谷:天才的观测家哥白尼去世后三年,第谷在丹麦出生了。
他全身心投入到行星位置的观测中。
在他以前,人们测量天体位置的误差大约是10′,第谷把这个不确定性减小到2′。
他的观测结果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1600年,出生于德国的开普勒开始与第谷一起工作,他善于从理论上思考问题。
为了完成他构建理论宇宙学的追求,开普勒需要第谷的观测数据。
第谷为了把他的数据组织成有用的形式,需要开普勒的数学天才。
18个月后,第谷去世了。
开普勒以全部精力整理第谷的观测数据,企望求得对行星运动轨道的更准确的描述。
开普勒:真理超出期望开普勒相信哥白尼的学说,所以开始时他按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观点来思考问题。
在他对火星轨道的研究中,70余次尝试所得的结果都与第谷的观测数据有至少8′的偏差。
是第谷测量错了吗?开普勒对第谷数据的精确性深信不疑。
他想,这不容忽视的8′也许正是因为行星的运动并非匀速圆周运动。
至此,人们长期以来视为真理的观念——天体在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第一次受到了怀疑。
此后,他经过多年的尝试性计算,终于发现并先后于1609年和161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
为此开普勒曾欣喜若狂地说:“16 年了……我终于走向光明,认识到的真理远超出我的热切期望。
”的确,把几千个数据归纳成如此简洁的几句话,这是极为杰出的成就。
开普勒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享受了人生的满足。
不过,开普勒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三个定律蕴涵着极其重大的“天机”,那就是万有引力的规律。
开普勒观念的基础是日心说。
从表面上看,日心说与地心说不过是参考系的改变。
其实,这是一次真正的科学革命,因为它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革。
宇宙中心的转变暗示了宇宙可能根本没有中心!练习与应用1.地球公转轨道的半径在天文学上常用来作为长度单位,叫作天文单位,用来量度太阳系内天体与太阳的距离。
(这只是个粗略的说法。
在天文学中,“天文单位”有严格的定义,用符号AU 表示。
)已知火星公转的轨道半径是1.5 AU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火星公转的周期是多少个地球日?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
如果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它在离地球最近的位置(近地点)和最远的位置(远地点),哪点的速度比较大?3.在力学中,有的问题是根据物体的运动探究它受的力,有的问题则是根据物体所受的力推测它的运动。
这一节的讨论属于哪一种情况?你能从过去学过的内容或做过的练习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吗?4.对于F =m v 2r ,v =2πr T ,r 3T 2 =k 这三个等式来说,有的可以在实验室中验证,有的则不能,这个无法在实验室验证的规律是怎么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