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晏子故事两篇
2024年语文教案-晏子故事两篇
![2024年语文教案-晏子故事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2e64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2.png)
一、教案内容:晏子使楚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人才、团结合作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 教学难点: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
5. 教学过程5.1 导入:简要介绍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晏子使楚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5.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晏子的品质,培养尊重人才、团结合作的意识。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晏子使楚的历史意义。
二、教案内容:晏子辞千金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晏子辞千金的故事背景及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廉洁自律、公正无私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 教学难点:晏子辞千金的故事背景及意义。
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
5. 教学过程5.1 导入:简要介绍晏子辞千金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晏子辞千金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5.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晏子的品质,培养廉洁自律、公正无私的意识。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晏子辞千金的历史意义。
三、教案内容:晏子与田无疆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晏子与田无疆的故事背景及意义。
《晏子使楚》初中语文文言文课件
![《晏子使楚》初中语文文言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97f8cdf7ec4afe04a1dfd0.png)
何足以知之?”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15
思考:晏子为什么要“避席”对曰?
(1)出于“尊卑”的考虑
避席是古代的一种礼仪,晏子避席,因为楚王贵为一国之君, 自己只是一名使者,于坐席上与楚王说话(在楚王默许的情况下) 虽不为过,也有“失尊卑”之嫌。
(2)出于“客主”的考虑
楚王是主人,给自己“赐酒”,这时若要晏子要说的那些带有 讽刺意味的话,那还是先避席,作卑躬状为好,不然就显得太傲慢 了,于客人应守的礼节不合。
34
楚王称晏子为“圣人”,马生在求学过程中“流辈堪称其贤”,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晏子与马生得如此高的评价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与人交往注意自己的身份,待人接物有礼貌
(晏子—使臣—避席而对;马生—乡人子—撰长书以为贽)
②专心学习,擅长言辞,聪慧机敏
(晏子—习辞——以橘设寓,巧妙反击;马生—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应对楚王的举止、言谈:
(1)在举止上,避席对曰。 (2)在语气上,用揣度、疑问的形式。 (3)在用语上,用“婴闻之”留有余地。 (4)在方法上,用类比 “水土异也”。
晏子是一位庄重有礼、机智善辩,能捍卫国家尊严的外交家。
2021/4/13
28
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宋濂
已经辞官的宋濂从家乡到应天府去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宋濂便写了这篇 “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及态 度,勉励他勤奋读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021/4/13
16
3、晏子为什么要“避席”对曰?
(3)出于“话题敏感性”的考虑
楚王是冠冕堂皇地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侮辱,作为一 国之使,要认真郑重处理才称得上“不辱使命”。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13428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a.png)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晏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臣,他因为聪明智慧而被鲁国国君委以重任,多
次出使各国,为鲁国谋取利益。
其中,他出使楚国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
晏子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国正值国力强盛,君主又是一个极其狡猾的人。
晏子
深知楚国的强大和君主的狡诈,因此他在出使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精心制定了出使楚国的计划,并且做了详尽的情报工作,了解了楚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晏子到了楚国之后,果然遇到了君主的种种阻挠和陷害。
君主派人来招待晏子,却安排了一个陷阱,想要置晏子于死地。
然而,晏子早已有所准备,他通过自己的机智和智慧,化险为夷,成功地脱离了陷阱,并且在楚国内部结交了一些有识之士,为鲁国争取了一些利益。
晏子在楚国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了他的睿智和胆识,他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出使
的使命,还为鲁国争取了一些利益,为自己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他的出使楚国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足够聪明、有
准备、有勇气,就能够化解危机,取得成功。
晏子的智慧和胆识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取得成功。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让我们向晏子
学习,勇敢面对挑战,不断进取,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阅读试卷.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阅读试卷.doc](https://img.taocdn.com/s3/m/016c2a871711cc7930b7167d.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阅读试卷一、阅读理解(36分)(一)晏子使楚(14分)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补全课文(2分):婴闻之,,10、解释加点的字词(2分)酒酣其实1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同同12、翻译句子(4分)(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3、阅读本段文字后,你能概括出晏子的形象特征吗?(4分)(二)遗嘱(12分)他的父亲逝世的时候,他很难过。
父亲在的时候,他并没有好好地陪过他。
先是忙于学业,接着是忙于事业。
如果他们没有移民到美国,父亲不会那么寂寞,那么忧郁,健康不会垮得那么快,也就不会那么早离开他。
自从他的父亲死后,他感到很内疚。
因为他没有把华文搞好,升不了大学,他的父亲才决定移民到美国,让他在那儿顺顺利利地完成大学教育。
他时常把内心的感受告诉那个听不懂华语的儿子。
儿子告诉他,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他根本没有理由承担任何责任,更没有责备自己的必要。
他的儿子说他老了,人老了是有点问题的。
他的儿子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他的父亲在生前也告诉过他。
移民美国是自己的心愿,跟他的学业无关。
不过,他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分明在安慰他。
人老了是有点问题的。
他的儿子的话不无道理。
他知道自己的健康彻底崩溃,大概要走完人生的路程了。
他开始喜欢整理自己的东西。
这是他这一生应该做的最后一件事。
也因为这样,他才会在铁橱里发现父亲静静地留给他的遗嘱:离开苦难的中国,到哪儿都好。
一姚伯年。
摆脱英国殖民地统治者,争取马来西亚独立。
——姚楚民。
此地不宜久居,移民到欧美。
——姚燕勤。
根重于一切,离开美国。
——姚慧祥。
在一张发黄发斑的旧纸上,躺着上面那些字,字迹模糊。
(多篇)《晏子使楚》教案四篇
![(多篇)《晏子使楚》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4d65d5ed630b1c58eeb59a.png)
《晏子使楚》教案四篇《晏子使楚》教案篇1一、情感激励(板书课题)同学们,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但柳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柳子”啊?你发现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是的,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齐读课题。
指题目,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源头小学的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呢?(让学生明白,当记者需要:耳灵──能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1、指名说:你喜欢怎样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做到:⑴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初步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2、适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却没占到任何便宜的故事。
第一次在楚国的城门外,楚王想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见到楚王后,楚王却说齐国没有人,第三次在酒席上,楚王故意说齐国人品质不好。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1、得知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就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楚王是怎么做的?晏子又是怎么反驳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到后马上举手。
读后问:晏子的话是什么意思?2、出示黑板: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___。
齐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bd65d97375a417876f8f85.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本文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
《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
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补充解释习辞:善于辞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以:用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何坐:犯什么罪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实:果实熙:同“嬉”,戏弄,开玩笑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左右:身边的臣子们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
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
一词多义:之、使古今异义词:何坐坐盗避席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的原因)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办法)参考译文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
《晏子使楚》教案七篇
![《晏子使楚》教案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1bd397b84ae45c3a358c01.png)
《晏子使楚》教案七篇《晏子使楚》教案篇1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晏子使楚》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读懂《晏子使楚》的故事内容。
2、抓住晏子三斗楚王的言行,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智慧以及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从晏子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课前准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__思路。
2、知道课文用了“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记叙了晏子和楚王的交锋。
二、学习三个小故事从晏子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1、学习:进城门:⑴学习第3段,知道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怎样反驳以及故事的结果。
⑵重点朗读晏子的话,读懂晏子的言外之意,体会晏子面对侮辱,用充满智慧的语言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2、学习“见楚王”:⑴学习第4段,知道楚王见到晏子是怎样侮辱他的。
⑵面对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呢?抓住“严肃”和“笑了笑”从表情和语气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3、学习“赴酒宴”:⑴学习第5段,知道楚王在酒宴上又是怎样侮辱晏子?面对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呢?⑵读懂晏子的话,再次体会晏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三、总结1、故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2、从楚王态度转变感受晏子形象。
3、想象:晏子圆满地完成了出使楚国的使命,在晏子离开楚国前,楚王会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4、总结,体会晏子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尊严。
儿童故事-晏子出使楚国
![儿童故事-晏子出使楚国](https://img.taocdn.com/s3/m/2aa8810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7.png)
儿童故事-晏子出使楚国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能言善辩,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
当时楚王因为国力强盛,看不起弱小的齐国,就想借此机会刁难晏子。
当晏子来到楚国时,楚国城门紧闭,出来迎接的人想带着晏子从城墙上新挖的小洞进去。
晏子看着这个小洞,对楚国的人说:“难道楚国没有城门,只有狗洞吗?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进入,看来我今天是到了狗国啊。
”晏子的这番话让旁边的楚国人说不出半句话,只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去拜见楚王,楚王从上到下轻蔑地打量了晏子一番,然后问道:“怎么齐王就派遣你出使楚国啊,难道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不动声色,只是笑了笑说:“我们齐国有个规矩,如果对方是上等国家,就会派贤能的人出使;如果对方是一般的国家,就只能派出我这样无能的人了。
”楚王被晏子说得哑口无言。
几天后,楚王宴请晏子。
大家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侍卫押着一个犯人来到楚王面前,请楚王定夺。
楚王想羞辱晏子,便故意大声地问道:“这个犯人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啊?”侍卫回答说:“他是个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了笑,对着晏子说:“先生,怎么齐国的人都喜欢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道:“大王,橘树在江南一带会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实,我们把它称为橘;可是在北方,橘树就只能结出又小又涩的果实,我们就把它称为枳。
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是因为两个地方的水土不同啊。
以前生活在齐国的百姓不会偷盗,可是他一来到楚国,就习惯偷盗了,难道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学会偷盗?”楚王听后,只能苦笑一番:“本来我想羞辱他的,却被他给戏弄了。
”面对楚王的刁难,晏子不卑不亢,用机智和勇敢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可谓真正的勇者。
《晏子使楚》说课稿15篇
![《晏子使楚》说课稿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1f12c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2.png)
《晏子使楚》说课稿《晏子使楚》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晏子使楚》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晏子使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回击,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
2、教学目标(第二课时)(1)学习楚王与晏子之间的三次较量,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二、说教法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的,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学习楚王与晏子的三次较量。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地点拨,抓住课文中关键的、重点的语句(词语)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再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晏子使楚》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晏子这个人物。
最后,再进行一点知识的拓展,出示有关晏子的另外一个小故事,让学生继续去体会晏子语言的艺术性以及人物的个性。
三、说学法首先让学生找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思考,以及一些重点词的提示,理解楚王的阴险、傲慢、骄横。
接着,运用上述方法,让学生找出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句子,谈感受,谈体会,进而让学生说一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晏子使楚》的影像资料,进一步感受晏子这个人物。
最后,再了解有关晏子的其它故事,对晏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四、说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晏子出使到楚国,却受到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课文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237d2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5.png)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课文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然后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然后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然后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然后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然后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83449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b.png)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
备考漫漫长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3.《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二、通假字1.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2.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3.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三、一词多义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 (坐在)②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③何坐?曰:坐盗。
(犯罪)2.都①何以都不闻消息 (总,竟)②都不哭 (全、都)3.乐①心乐之 (以…为乐)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4.清①水尤清冽 (清澈)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5.曰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说)②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叫做)6.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从,跟随)7.闻①闻水声《小石潭记》 (听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听到的)8.道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正确的方法)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③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道路)9.见①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看见)②才美不外见《马说》 (通“现”,显现)10.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上下、左右,表估计)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处所)1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大约)②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可以)12.居①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停留)②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岳阳楼记》 (处在)四、古今异义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不辱使命的故事
![晏子不辱使命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86d55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5.png)
晏子不辱使命的故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和胆识令人敬佩。
晏子,即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身材短小,貌不惊人,但却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才干。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晏子不辱使命的故事,展示了他的智慧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晏子担任齐国宰相期间,一次,楚王想要羞辱晏子,于是邀请他出使楚国。
晏子深知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任务,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在到达楚国后,楚王故意安排晏子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并且派来了丑陋的侍女服侍他。
这一切,都是为了羞辱晏子。
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并未生气,反而表现得十分冷静。
他深知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于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以柔克刚,化解了一场又一场的危机。
在楚国期间,晏子不仅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手腕,还赢得了楚国百姓的尊敬。
有一天,楚王带领晏子参观果园,故意让晏子品尝了一个又酸又涩的果子。
楚王问晏子:“你觉得这个果子好吃吗?”晏子机智地回答:“好吃的果子有两种,一种甜,一种酸。
这个果子呢,要么是甜的,要么是酸的。
但是,还有一种果子,既不甜也不酸,那才是最难吃的。
”楚王听后,不禁对晏子的智慧表示敬佩。
在晏子的努力下,楚王不再对他抱有敌意,反而对他产生了敬意。
最终,晏子成功地完成了使命,荣耀归来。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晏子的智慧和胆识,还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运用智慧,才能化险为夷。
总之,晏子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我们学习智慧和勇气的典范。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部编版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通假字大汇总
![部编版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通假字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50a6a3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e.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通假字大汇总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XXX望XXX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XXX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XXX。
《买油翁》XXX: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见,通“现”。
才美不过见……《马说》见:通“现”。
什么时候面前高耸见此屋。
《茅舍为金风抽丰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XXX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XXX: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XXX。
《愚公移山》厝:通“措”,安排。
17、XXX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XXX。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贤人非所与XXX。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打趣。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联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XXX,而曰……《公输》诎:通“屈”,服气。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66f5b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0.png)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晏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他曾经出使楚国,为齐国争取到了很大的利益。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斗不断,晏子的出使楚国为齐国谋取利益,展现了他高超的谋略和智慧。
晏子出使楚国之前,齐国与楚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纠纷。
齐国国君派遣晏子前往楚国,希望通过晏子的谋略和智慧,化解双方的矛盾,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晏子受命出使楚国,他深知此行的重要性,因此在出发之前,他对楚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此次出使做了充分的准备。
晏子抵达楚国后,首先展现出了他的谋略和智慧。
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行动,成功地获得了楚国国君的信任和重视。
在与楚国国君的交谈中,晏子善于抓住对方的痛点,巧妙地引导对话,最终使楚国国君对齐国产生了一定的好感。
同时,晏子还通过观察和分析,成功地洞察到了楚国的一些弱点和矛盾,为后续的谈判和交涉奠定了基础。
在与楚国国君的交谈中,晏子巧妙地利用了楚国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成功地为齐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他通过精准的分析和犀利的言辞,使楚国国君在不得不让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了对齐国的损失,同时为齐国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晏子的出使楚国,为齐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展现了他高超的谋略和智慧。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晏子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谋士的卓越才能,更体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
晏子以其高超的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化解了齐楚之间的矛盾,为齐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出色谋士的风采。
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不仅是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更是晏子作为一位杰出谋士的光辉篇章。
他以其高超的谋略和智慧,成功地为齐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出色谋士的风采。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是对晏子智慧和谋略的生动展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初中《晏子使楚》教案
![初中《晏子使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6e155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6.png)
初中《晏子使楚》教案初中《晏子使楚》教案1教材分析《晏子使楚》是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二篇。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__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__的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课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__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__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
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__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__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课文注释总汇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课文注释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b5a2cd83c1c708a1294a441d.png)
初中各册文言文课文注释总汇一册21.《论语》十则22.扁鹊见蔡桓公23.狼24.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25.诗五首归园田居(其三)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26.为学27.木兰诗28.卖油翁29.宋定伯捉鬼30.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如梦令西江月二册21.桃花源记22.口技23.孙权劝学24.伤仲永25.诗五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26.愚公移山27.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28.黔之驴29.工之侨献琴30.诗词五首龟虽寿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村居三册21.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22.闲情记趣23.周处24.晏子故事两篇25.诗五首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登飞来峰论诗26.五柳先生传27.小石潭记28.观潮29.寓言四则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竿充数塞翁失马30.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过零丁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四册21.公输22.核舟记23.唐雎不辱使命24.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25.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别云间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6.陈涉世家27.韩愈短文两篇马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8.与朱元思书29.西湖游记二则30.诗歌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大守行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五册21.始得西山宴游记22.醉翁亭记23.满井游记24.峡江寺飞泉亭记25.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园梦江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己亥杂诗26.《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7.岳阳楼记28.越巫29.《世说新语》三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太丘与友期魏武将见匈奴使30.诗词五首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行路难(其一)观刈麦渔家傲六册21.鱼我所欲也22.隆中对23.出师表24.墨池记25.诗词五首汉江临眺宣州谢楼钱别校书叔云浣溪沙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6.曹刿论战27.上枢密韩太尉书28.送东阳马生序29.陌上桑30.《诗经》三首关雄蒹葭君子于役一册21.《论语》十则125页①〔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鄹邑(在现在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e5eb68e518964bcf847c28.png)
《晏子使楚》教案《晏子使楚》【设计思想】《晏子使楚》属于浅易文言文,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他们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课文的读。
读分三个步骤:一为诵读,注意读的节奏,读顺畅,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为译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句子、翻译,复述课文。
三为品读,主要是分角色读,注意语气,读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并能根据人物形象,适当补充一些细节。
翻译文言文,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
让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识别通假字,了解词类的活用等。
如果将文言词语用现代汉语逐个对译不能通畅时,还要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
本文“事核而言练”,人物语言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鲜明。
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从而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晏子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机智善辩,楚王自作聪明、傲慢无礼。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加入一些合理的细节想像,以丰富人物形象。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思想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知识目标: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力目标: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
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理解文言句式方面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机智善辩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谁能讲一个机智善辩的故事?生讲,师评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⑴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⑶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作用。
⒉能力目标: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⒊情感目标: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建议主题本文写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思路《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
文中先用一句简洁的话“晏子使楚”交代故事背景,然后记叙了楚人以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的经过。
楚国人前两次未能达到侮辱晏子、贬损齐国形象的目的,于是以楚王为首,精心策划了第三次。
第三次交锋是前面两次交锋的发展,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高潮。
第一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晏子使楚……从大门入”,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层“见楚王……故宜使楚矣”,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二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第二层写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写作特点①结构严谨,叙述语言简洁生动。
《晏子故事两篇》生动地记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篇幅虽然短小,但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叠起,扣人心弦。
叙述语言简洁生动,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②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
晏子对楚王的三驳,描写得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文中楚王的话虽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但短短几句便把他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最后以“寡人反取病焉”的尴尬而收场,妙趣横生。
教法建议教学本文可采用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步进行。
⑴整体把握:即整体疏通了解文句,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个别疑难处可用圈点勾画法标出,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从而达到能准确无误、熟练地通读全文的目的。
⑵思考领悟:引导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思考感悟,体味文章的精妙处。
⑶深入探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特征;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
⑷迁移运用:联系现实思考晏子的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外交场合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掌握出自本文的成语,如:“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⑴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⑶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作用。
⒉能力目标: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⒊情感目标: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建议主题本文写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思路《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
文中先用一句简洁的话“晏子使楚”交代故事背景,然后记叙了楚人以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的经过。
楚国人前两次未能达到侮辱晏子、贬损齐国形象的目的,于是以楚王为首,精心策划了第三次。
第三次交锋是前面两次交锋的发展,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高潮。
第一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晏子使楚……从大门入”,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层“见楚王……故宜使楚矣”,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二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第二层写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写作特点①结构严谨,叙述语言简洁生动。
《晏子故事两篇》生动地记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篇幅虽然短小,但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叠起,扣人心弦。
叙述语言简洁生动,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②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
晏子对楚王的三驳,描写得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文中楚王的话虽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但短短几句便把他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最后以“寡人反取病焉”的尴尬而收场,妙趣横生。
教法建议教学本文可采用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步进行。
⑴整体把握:即整体疏通了解文句,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个别疑难处可用圈点勾画法标出,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从而达到能准确无误、熟练地通读全文的目的。
⑵思考领悟:引导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思考感悟,体味文章的精妙处。
⑶深入探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特征;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
⑷迁移运用:联系现实思考晏子的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外交场合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掌握出自本文的成语,如:“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示例1第一课时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
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
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⒈整体感知⑴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力争把学生带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⒈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傧者更道闾张袂成阴比肩接踵缚赐熙⒉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延更道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比肩接踵诣固坐避席莫非⑶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⑸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晏子故事两篇》中的故事。
⑹学生复述故事。
⑺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两篇故事的内容。
①学生简要概括两篇故事的内容。
②明确: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
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⑻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播放应掌握句子的幻灯片。
幻灯片二:根据文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⑼明确句意: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
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⒉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播放思考问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
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
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
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
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
(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⑸明确思考题二: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
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
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⒊深入探究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运用媒体播放深入探究问题的幻灯片。
幻灯片四: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思考题三: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