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
高中三年级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
![高中三年级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https://img.taocdn.com/s3/m/f5720928f7ec4afe05a1df1e.png)
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寅恪(1890—1969),字鹤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寅恪。
四大导师中,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问:“(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寅恪的推誉,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巡抚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三立。
因为宝箴和三立在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寅恪是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寅恪少时在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了经、史、哲学典籍,但父亲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而是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寅恪13岁时就送他和哥哥衡恪东渡去了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行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
陈寅恪高考作文
![陈寅恪高考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dcb8822f78a6529647d535f.png)
陈寅恪高考作文【篇一:高三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
四大导师中,陈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陈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曹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曹问:“(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陈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陈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
因为陈宝箴和陈三立在湖南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陈寅恪是陈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写陈寅恪的作文
![写陈寅恪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951813aaea998fcc220e7f.png)
写陈寅恪的作文篇一:“可贵的低调”优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人发烧,住院挂水,给他打点滴扎针的是位瘦老太太。
老太太话不多,扎静脉“一针见血”。
娴熟扎完后,再观察几分钟,问问有没有哪儿不舒服。
有一天,这人禁不住真心夸一句:“阿姨,您真是打针的好手!“随从的护士撇撇嘴:“你知道这位是谁吗?我们院最高级别的护理师,正师级!”老太太接过话去:“小王,别瞎说。
我只不过比你们多干几年活而已,一只小麻雀,不值得这样出场。
”【写作导引】准确理解老太太的话是审题关键。
从老太太的话中,我们发现,她是一个谦虚的长者,虽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却为人低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他的人生境界却令人景仰。
材料还以病人的夸赞和随从护士的话,衬托了老太太的可贵品质。
真正有大智慧和才华的人,往往是低调的。
他们行走在尘世间,眼神是慈祥的,腰身是谦恭的,心地是平和的,灵魂是宁静的。
高声叫嚷的,是内心虚弱的人;招摇显摆的,是骄矜浅薄的人??低调,不浓、不烈、不急、不燥、不悲、不喜、不争、不浮,是低到尘埃里的素颜,是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思想。
参考立意角度:“可贵的低调”“低调与高调”“淡泊名利心宽广”“清醒地认识自我”等。
谦卑的崇高高三(4)班雷阳成熟的向日葵的花盘总是低垂的,越是成熟越是谦逊;如海的河流的波涛总是轻柔的,越是浩大越是低沉;古老的高原坡面总是平缓的,越是高大越是坦荡……我们总能在崇高中发现谦卑的闪光点,它们的崇高不会令人畏惧,反倒是添了几分和气,更让人亲切与自在。
谦卑的崇高是身居高位而心怀百姓的责任感,是头顶光环而朴实无华的平常心,是镁灯闪烁而泰然处之的清醒的头脑。
2012年6月24日,埃及总统选举落下帷幕,穆尔西成功当选。
他的妻子纳格拉自然成了媒体新宠,但与前第一夫人苏姗的张扬不同,她曾对媒体说:“我不希望别人叫我第一夫人,而更希望被人称作第一公仆。
”平民出生性格谦逊,以公仆之心服务群众,埃第一夫人的谦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心怀大众,什么是崇高,这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第一夫人!而与之相反的是,萨科奇的妻子布吕尼,总是频频亮相各大媒体,以炫耀自己是第一夫人。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https://img.taocdn.com/s3/m/fbe284e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7.png)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第一篇范文陈寅恪,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博学多识、严谨治学而享誉学术界。
然而,这位学术巨擘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饱受目盲之痛,却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围绕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探寻其人生历程中的苦难与辉煌。
一、目盲之痛陈寅恪出生于1890年,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然而,在他20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他失去了视力。
这对于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目盲的日子里,陈寅恪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量阅读书籍,也不能亲自查阅资料,这对他的学术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陈寅恪并没有被命运击垮。
在目盲之后,他开始学习口述作文,借助助手为自己阅读资料,坚持进行学术研究。
他的学术成就在这段时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学术之光陈寅恪在学术界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勤奋和毅力。
尽管目盲给他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仍然坚持研究,尤其是在历史学、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他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对于我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陈寅恪的学术生涯中,他不仅关注国内的历史文化,还积极吸收国外的学术成果。
他的外语水平极高,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外语进行学术研究。
这使得他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成就更加辉煌。
三、人生感悟面对目盲之痛,陈寅恪并没有放弃人生,反而更加珍惜时间,努力进行学术研究。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并不能阻挡一个人追求梦想的脚步。
只要心中有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坚持不懈,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陈寅恪:没有学位的大师_四年级作文
![陈寅恪:没有学位的大师_四年级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559322c281e53a5802ff41.png)
陈寅恪:没有学位的大师
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
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
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
”抗日战争后期,陈封雄曾经问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还说,他自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
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
类似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素材运用
陈寅恪是真正求知的人,他不为名誉,不为学位,只为求得真知。
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证书、名誉一大堆,却是腹内空空。
真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话题拓展大师、求知、学历与学力
第1页共1页。
议论文高三作文800字(精选5篇)
![议论文高三作文800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2a2cf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3.png)
议论文高三作文800字(精选5篇)议论文高三作文800字(精选篇1)北岛曾说:这是五千年来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目光。
可见文字的含义深刻。
从殷商甲骨文,古人便已在龟壳上刻上了象形文字,传达情意,表明思想。
书法也是其中最灿烂的瑰宝,值得自豪的文字艺术形式。
历有很多大书法家。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是张旭的狂草。
行云流水。
王羲之的风流。
笔力千钧,成为楷书的大家。
甲骨文,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各种形式和风格的文字。
各个朝代沿袭下来,成为今天的汉字。
不得不说唐朝,那是风流的年代。
吏治清明,百花争鸣的诗坛,文化与经济发达。
宽松的政治环境催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山水派,田园派,写实言虚,无所不及。
辽阔而又奇美的山水环境,诞生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俊逸。
得意或失意,命途多舛或仕途坦荡。
诗人们的境遇是不同的。
由此人生也是大不相同。
有失意的李白,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的酒量是值得称赞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诗句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多少丧乱中沦亡了的人,处于战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山河破碎。
连繁华的长安也是荒草凄凄,人烟绝迹。
唐明皇去了四川,捧为手中之宝的杨玉环在马嵬坡下含泪自尽,由此留下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的千古遗恨,读之让人感慨。
当他们在高高的殿堂上寻欢作乐时。
如果想到会有这么一天,该是怎么样的遗憾与悔恨呢?然而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运用文字进行创作是文学的基础,我记得作家莫言在演讲词中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的提了一句:文学的用处,就是它毫无用处。
我想一千个人,看到此句,会有一千种感想,一千种理解,一千种意味。
以至于余味悠长。
议论文高三作文800字(精选篇2)吃,是门不简单的学问。
艰涩深奥,错综复杂,要细细分来,充当一门大学课程也不为过。
这吃的第一境界,叫“大嘴吃四方”,天下的东西,能吃的统统都吃,吃遍五湖四海,吃遍山川五岳,让天下的美好全部在我肚中,全部在我心中。
陈寅恪写的500字文章
![陈寅恪写的500字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09a8a77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f.png)
陈寅恪写的500字文章陈寅恪,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博学多才和独特见解而著称。
本文将尝试以陈寅恪的文风,创作一篇500字的文章,以飨读者。
文章标题:论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自古以来,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载,传承不衰。
究其原因,在于古人善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一代宗师陈寅恪曾言:“古人之文化,非一成不变,亦非离经叛道,惟在善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道。
一、传承传承,乃文化发展之根基。
我国古代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唐盛世文化,再到宋明理学,一脉相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得我国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
陈寅恪先生在其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夫文化者,民族精神之所寄,历史传统之所系。
”可见,传承文化,便是传承民族精神,延续历史传统。
然而,传承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创新创新,乃文化发展之灵魂。
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离不开古人在传承中的创新。
如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一番本土化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寅恪先生认为:“文化之发展,必有其内在之需要,而创新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必然途径。
”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以唐代为例,阐述了唐代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达到的辉煌成就。
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既继承了前人的诗歌传统,又勇于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风格,推动了诗歌的繁荣发展。
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
陈寅恪先生指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此乃文化发展之正道。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使文化永葆生机。
总之,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学习古人,善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https://img.taocdn.com/s3/m/b2a6737d83c4bb4cf7ecd152.png)
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下面是整理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作文,大家好好阅读!【国学大师陈寅恪】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回忆陈寅恪先生写我有什么好处的作文
![回忆陈寅恪先生写我有什么好处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53894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5.png)
回忆陈寅恪先生写我有什么好处的作文哎呀,说起来陈寅恪先生写我,还真是有点儿意思呢!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年轻,对文学啊、历史啊啥的都特别感兴趣。
陈寅恪先生呢,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教我怎么看书、怎么写作文,还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你说,有这么一个好老师,我能不喜欢他吗?陈寅恪先生可是有名的学者,他的文章可是字字珠玑啊!我当时就觉得,要是能像他一样写出那么好的文章,那该多好啊!于是我就请教陈寅恪先生,他说:“你啊,就是要多读书、多积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说完了还鼓励了我一番,让我一定要努力学习。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陈寅恪先生的话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感慨万分啊!因为陈寅恪先生的教诲,我才能够在文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而且,我也一直把陈寅恪先生的话记在心里,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多读书、多积累知识。
你知道吗?陈寅恪先生还教我怎么看待人生呢!他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要学会欣赏其中的美好。
”这句话可真是深入人心啊!让我明白了,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这些困难和挫折就会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还有一次,陈寅恪先生跟我说:“你要相信自己,不要轻易放弃。
”这句话对我影响特别大。
因为在我人生的某个阶段,我真的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差点就要放弃了。
但是,我想起了陈寅恪先生的话,于是就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我成功地克服了那个困难,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所以说,陈寅恪先生真的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他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作文、如何看待人生,还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现在想想,要是没有陈寅恪先生的教导,我可能还是那个对文学一无所知的小毛头呢!所以啊,我要好好感谢陈寅恪先生,感谢他给了我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陈寅恪先生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会永远记住陈寅恪先生的话,也会努力成为一个像他一样优秀的人。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1陈寅恪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1陈寅恪](https://img.taocdn.com/s3/m/70b025e9a45177232e60a21e.png)
01. 陈寅恪陈寅恪海外留学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 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 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 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陈寅恪五百字的文章
![陈寅恪五百字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bdd03e7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e.png)
陈寅恪五百字的文章陈寅恪,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对于中国的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章以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而著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五百字文章。
陈寅恪的五百字文章是他在1933年发表的一篇名为《论革命》的文章,全文只有五百个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观点。
文章以“革命”为主题,探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现实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开篇陈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问题丛生,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反对外来侵略和推翻封建统治的层面上。
接着,陈寅恪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
他指出,中国革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和正确的思想指导。
他批评了当时的一些革命者只关注个人利益和权力斗争,而忽视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他呼吁革命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目标,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最后,陈寅恪展望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发展方向。
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改革和建设的计划,不能仅仅停留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层面上。
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呼吁革命者要有救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陈寅恪的五百字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凝聚了他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通过对历史背景、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建议,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寅恪的五百字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现代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现代文化名人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c42f47a312b3169a451a4bf.png)
现代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篇一:2014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5篇
![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adeb8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7.png)
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5篇第一篇: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生命绽放的形式有些人在国难当头时选择了拿起枪杆来抗争,而有些人则选择了恪守一个民族的传统,维护精神,思想上的尊严。
陈寅恪是后者,这种选择无对错,但后者却思考得更长远。
陈寅恪正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绽放的形式,用生命去背负,追求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自由与独立。
他通晓英、法、俄等22种文字,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梁启超曾这样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的有价值。
”可见陈寅恪却的学识是如此渊博,无愧于一名伟大的学者。
然而比起他学问的精深,更吸引人,更另人敬佩的是他的人格精神。
首当其冲的是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持守护。
他曾以对子考学生,他认为这更符合中国国情。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在山河破碎,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做出了惊人的壮举,写下了不朽的中古史名著。
他选择以这种在当时来说默默无闻的方式绽放,投笔从戎的多,而像他这样坚持自己的位置的少,他在战火中继续研究,用燃烧生命的方式,恪守着一个民族之传统,有哪个文人有他这样的气节?瞿秋白以书生的身体选择了当一名战士,英勇地战死,这值得赞赏,而自古以来便有班超投笔从戎的举措,“大丈夫安能守于书宅?”陈寅恪则更冷静,他安于书宅,却心怀天下苍生,在所有人奋起时,他选择了做好本份,做一坚实的盾来抵挡威胁着中华文明刀刃。
一个文人在国破家亡之时所能做的就是传承,因为肉体倒下了,精神却能存在更久,更能影响这片土地上的人。
陈寅恪身体力行,在混乱的时代里他的光芒是那么微小,但他尽到了读书之人的本分,他的“微光”将一直延续,闪烁在时代的荧幕上。
同王国维一样,陈寅恪追求的是独立精神,自由的思想;但他比王国维更有担当,更有去实践的毅力与精神。
并不是说王国维软弱,而是在面对逆境,面对思想的控制时,王国维选择了跃入颐和园冰冷的湖水,永远静默。
回忆陈寅恪先生心得体会范文陈寅恪感怀词(六篇)
![回忆陈寅恪先生心得体会范文陈寅恪感怀词(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a497e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2.png)
回忆陈寅恪先生心得体会范文陈寅恪感怀词(六篇)有关回忆陈寅恪先生心得体会范文一六年前的我,是那么的稚嫩,拉着妈妈的大手,走进了212班这个大家庭,成为了“刘阿姨”教师的学生。
那时的我,在班上悄悄无闻,没有谁跟我玩,一个人躲在角落,没有存在感,直到那一天我和欧阳无意被教师组成了一队,我是队长,她是副队长,就这样,我有了第一个“知心朋友”但五年级时,我们闹掰了,闹得很大,几个星期才安静下来,但后来我们又和好了。
其实在吵架之后,我们都疏远到已经忘了多久没说过话了,也忘了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以说。
我们有一个“阿姨”教师刘教师。
她对我们关爱有加,像是对自己亲生儿子和女儿一样。
在五年级的“播送操大赛”中,我们班获得了一等奖,这与刘教师的陪伴是分不开的,即便刘教师把脚扭伤了,她也不顾伤痛坚持陪伴我们排练,一起在烈日下操练。
感谢刘教师,有了您的谆谆教导,才有了今日的我们,成长的路上有您的陪伴,是我们最幸福欢乐的事情。
别冷落了曾经对你好的人,不然以后想找回来就困难了。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是守信用的人也还不起。
让我们一起来珍藏那些回忆,不要让风沙把它卷走,不要让雨水把它冲洗。
关于回忆作文初一500字2 暑假的一天下午,我和朋友们正在外面一起玩,但玩着玩着,我口袋里的手机不见了。
我们将玩过的地方都找了一遍,但却一无所获,怎么办?我焦急得快哭了,站在一旁的王峰说:“别急,我们再找找,肯定能找到的!”是呀!龙天乐也说道。
我听完他们的话后心想:是呀,在这干焦急啊也没用,我得想方法!恰巧这时奶奶路过这儿,我走过去告知了奶奶事情的经过,并向奶奶借来了她的手机。
我拿到手机后立刻向自己的手机打电话,但打了好几个电话了,都是无人接听,他们又劝慰道:“再试试,肯定能打通的。
”我只好再打了一个,突然,电话竟然奇迹般地打通了。
原来对方是一个阿姨,她捡到了我的手机,并告知我,她在嘉亨茂门口等我。
我本以为这么热的天气他们不会和我一起去,但我没想到他们听完电话后,异口同声地说:“走吧。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丨国学大师陈寅恪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丨国学大师陈寅恪](https://img.taocdn.com/s3/m/cd4b943eb84ae45c3b358ca8.png)
人物素材——陈寅恪[人物品性]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
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
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
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出版。
作文范文之陈寅恪作文素材
![作文范文之陈寅恪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77e8c180912a21614792944.png)
陈寅恪作文素材【篇一:作文素材之2精神篇】作文素材(二)精神篇1、敢说真话①写下《丑陋的中国人》的柏杨曾说:“我是《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出真话的孩子。
”②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一部“遗嘱”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
在彼时的中国,当世人奔赴物欲的盛宴如过江之鲫时,他却割裂了自己的伤口,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
这个当代中国一度活得最痛苦最热情的老人,要从解剖自己入手,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彼时的巴金先生代表了中国人“说真话”的勇气、“直面自我”的决心。
20世纪的中国精神史,因为有了这种“求真意识”、“忏悔意识”,而奠定了新的高度。
③索尔仁尼琴:“我的一生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
我的一生都在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讲出真话。
”他的一生宠辱不惊,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无论是鲜花美酒还是苦役禁闭,他总是安之若素,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
”索尔仁尼琴不仅像圣徒一样承受了命运的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还以深刻的思想和远见卓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罪感意识”、炽烈的爱国情怀成为时代的“先知”,感召着一代代知识分子。
2、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李贽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智愚之别,反对封建教条和男尊女卑观念,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只是其弟子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怒斥官吏之罪恶行径为“不操戈矛之强盗”,“吃人之老虎”。
3、甘于寂寞,淡泊名利①陈寅恪一生魂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诸位同辈学人高呼全盘西化的口号时,犹能守志不移,甘于寂寞,恪守国学。
其早年为王国维所题、且自己也终生躬行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其绝佳写照。
②李叔同先生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
如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1e5fe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e.png)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一)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他很幽默。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
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一)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他很幽默。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
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
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
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
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
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
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二)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
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陈寅恪就是这陈家的第三代。
这一年他9岁。
家国大难之后,陈宝箴携家带口回了江西老家,陈三立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这个中国近代历的显赫门庭,走向了与传统仕宦截然不同的结局。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
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
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
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寅恪。
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寅恪一辈子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
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
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
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
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三)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但他从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后学了10年。
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
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
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
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而对子的上联,又仅有三个字:“孙行者”。
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祖冲之”。
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陈寅恪的预料。
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
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
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欧语系的区别在哪里。
陈寅恪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
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
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黑布包裹着的。
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后来的大家。
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考古学家徐中舒、文献学家蒋天枢等等。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四)登上中古史研究高峰就在这个时候,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学界通称的“中古史”。
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学术转向,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而的因素就是与抗战有关。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
父亲陈三立这时已85岁了,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
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陈寅恪久久地斜卧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发。
这时,陈寅恪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离,已经看不清东西了。
医生告诉他需要手术,但做了手术就需要相当时间的休养。
陈寅恪最终选择了不做手术,就是说,为了离开沦陷区,他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北平沦陷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但赶到长沙,还没等到这些藏书,便又匆匆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
可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
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
这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
陈寅恪写书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被后世记忆着。
在四川李庄的时候,邓广铭先生住在陈寅恪的楼底下,傅斯年对他说,陈先生如果有什么事一跺地板,你就马上跑上去。
有一次邓广铭跑上去,看见陈先生躺在床上呻吟,说我要快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
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牛津大学1939年曾正式聘请陈寅恪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一直虚席以待。
因为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秀的中国学者”。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五)“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就是这样一位“秀的中国学者”,“一个天生的导师”,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
陈寅恪之女陈美延回忆说:“父亲工作的时候汗流浃背,在一个茅草房里,风雨一来,把房子都能刮塌的那种房子里头,也没有桌子,就是一个箱子,搬一个小凳写文章。
”“他写完,需要休息,就带我出去散步,我那时候很小,就穿个木板鞋,在山上跑,满山的映山红啊……父亲只能在休息的间隙,感受到一种远离战乱的欢愉。
”“那时我还放羊,为什么放羊呢,因为实在没有营养,只好买一只母羊,生了小羊,可以给父亲挤一点奶。
那时候父亲还能看得见,带着我出去散步,在路上他还问我,羊喜欢吃什么,羊的脾气是怎么样的,一只邻居的狗在前面引路,他问为什么狗要在那儿撒尿做记号啊?说这些的时候他都挺开心的。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视力急速下降。
当他辗转来到成都燕京大学,到学期期末考试评卷时,他已经难以把学生的成绩,及时无误地填入栏格细小的成绩单里了。
为避免出错,他只能无奈地让大女儿代他把批好的分数抄到表格上。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了。
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只得叫女儿去通知学生:今天不能上课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但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依然记得他的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
然而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看见光明。
在抗战如此严酷的境遇里,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永不熄灭的学术之光岭南大学校园很美,一年四季树木常青,但是陈寅恪看不见,他在黑暗中已经生活了5年。
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
他永远睁大着眼睛,一如我们今天见到的他晚年的照片,目光如炬。
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前,有一条白色的水泥小路。
这是陈寅恪到岭南后,当时的*中南局首长陶铸亲自嘱咐为他修建的,以方便陈寅恪在工作之余散步。
这条路,就是今天中山大学里的“陈寅恪小道”。
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师生之间以学问道义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