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b9a8fa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b.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现有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一生会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成功解决这些冲突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3、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亲子关系:早期的亲子关系质量会影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可以导致学习。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通过实验证明了强化和惩罚对行为塑造的作用。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应主动构建知识的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实质性联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成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和个人价值,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由个体内在的兴趣、好奇心等因素驱动。
外部动机:由外部奖励、惩罚等因素引起。
2、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认为行为后的强化可以增强动机。
归因理论:探讨个体对成败原因的解释如何影响动机。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a3e022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3.png)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考点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考点2自我意识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考点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从生理自我(3岁前)到社会自我(3岁以后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
考点4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学习理论考点1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考点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考点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考点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学习动机考点1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考点2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考点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571f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b.png)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676a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f.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76836dc76eeaeaad1f330a0.png)
第一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1、(论)科学的心理观——心里的本质:1、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2、人的心理医师来源于客观事实,具有社会性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4、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5、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6、科学的心理关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2、(论)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1、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2、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4、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5、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4、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第二章5、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轴突构成的6、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7、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在枕叶后端,听觉中枢在颞叶上部,躯体感觉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第三章8、注意的外部表现:1、感觉的趋向活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的变化9、(论)注意的规律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一)无疑注意的规律在教育学中的应用:1、教育内容力求新颖丰富2、教育方法力求多样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4、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有一注意的规律在教育学中的应用: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5、利用间接兴趣10(简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11、影响主义为定性的因素: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3、和主体状态有关第四章11、感觉产生的物质条件: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12、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3、感觉的现象: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联觉4、后像14、知觉分类:1、物体知觉2、社会知觉。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0102c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6.png)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心理现象和条件,以促进教育的实现和改进。
2.学习理论:学习是指通过吸收、加工和使用信息来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常见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3.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学习时更倾向于使用的认知和情感策略。
常见的学习风格包括感性与直觉型、活动与反思型、视觉与听觉型等。
4.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5.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活动。
常见的教学评估方法有考试、作业、观察和访谈等。
6.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和动机。
常见的学习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促进学习动机的策略包括目标设定、激励和自我反思等。
7.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常见的学习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写作困难等,解决学习障碍的方法包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导。
8.教育发展理论:教育发展理论描述了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
常见的教育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9.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能力、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不同。
教育者应该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以上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从而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d138a6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0.png)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人舒明浩和霍林斯基,他们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上指三个方面: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上指学校教育;义是指思想道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久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书名号123、书名号123、书名号123、书名号123);“五经”(诗、书、礼、变、春秋)。
贯穿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把符合条件的新生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想象、思维、记忆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f29c7f9581b6bd97e19eab1.png)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18d44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4.png)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1.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心理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上。
这些原理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过程。
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状态。
2.学习理论:有多种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奖惩和条件反射,认知理论强调思维和问题解决,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等。
3.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著名的理论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4.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适应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该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社会期望,以帮助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获得成功。
5.动机理论: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
了解动机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
6.学习障碍和特殊需求:有些学生可能有学习障碍或特殊需求,如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障碍和需求,并提供特殊的支持和资源。
7.教室管理和纪律:教室管理和纪律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教师需要了解合适的教室管理策略和纪律方法,以维持秩序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8.教学策略和评估:了解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评估学生的学习是了解他们的进展和提供指导的重要手段。
9.教育技术和在线学习:教育技术和在线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需要了解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和在线平台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10.职业发展和辅导: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职业发展和辅导的重要场所。
教师需了解职业发展理论和辅导技巧,帮助学生规划职业道路和提供支持。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要点的超详细归纳。
教育者可以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2024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2024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729b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8.png)
追求专业成就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和能力水平,获得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内容,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 业幸福感。
0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观察法
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收集和分析相 关数据。包括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前者是在自然状 态下进行,后者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
2024年教育学教育心 理学知识点总结
• 教育学基本原理 • 教育心理学概述 • 课程与教学论 • 德育与美育论 • 教师专业发展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目录
01
教育学基本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 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代表 人物。
3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趋势 世界范围内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和特点,如教育 公平、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国际化等。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应试教 育的弊端及改革方向。
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意义,促进教 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 战。
03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心理发展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教育又促进心理的发展,两者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
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01
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
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学习迁移与教学策略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328320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b.png)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在教育领域,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以下是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中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青少年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他人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婴儿期(0-15 岁):信任对不信任。
2、儿童早期(15-3 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6、7 岁):主动对内疚。
4、学龄期(6、7-12 岁):勤奋对自卑。
5、青春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二)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有助于教师采用更适合的教育方式。
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强调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结合导致条件反射的形成。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c8f757fb84ae45c3b358cac.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1.①广义教育心理学含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②狭义教育心理学含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3.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式包含五种要素、三种活动过程。
(1)五种要素: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②教师(起主导作用,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2)三种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教育性原则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②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③调查法(调查法中技术最强的方法——测验法)④个案研究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①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②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③乌申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④1879年冯特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称为心理学之父⑤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在: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8.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9.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量的积累)与阶段性(质的飞跃)②定向性与顺序性(方位顺序)③不平衡性(发展速率不同)④差异性(发展速度,水平优势的差异)10.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①少年期(心理性断乳期)。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8eab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f.png)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f044d0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5.png)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教学,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研究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要素。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具体来说,包括描述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特点,解释心理现象发生的机制,预测心理活动的变化趋势,以及控制和改进教学实践。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每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都有显著的不同。
维果斯基则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包括情绪的表达和调节、情感的丰富和深化、道德情感的形成等方面。
情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涉及到学生的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社会性发展包括学生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和社会规范的学习等。
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实验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范例。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的代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139706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54.png)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4768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5.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1.生命发展和教育:-生命周期理论:人的生命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特征。
教育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个体差异:每个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差异,包括生理、智力、性格等。
教育应关注并尊重每个个体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社会化: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
2.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例如,儿童在学校中逐渐学会通过铃声知道下课时间到了。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通过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例如,孩子在学会做家务后得到奖励,从而更倾向于主动做家务。
-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的过程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例如,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如何解决问题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实现的。
个体的知识和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从传感运动期到形象操作期再到抽象逻辑期。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个体通过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托尔曼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通过接收、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过程来实现的。
认知发展是逐步将信息处理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4.动机与情感:-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不同的层次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满足这些需求对于激发个体学习和发展动力很重要。
-成就动机理论:个体与成就的关系存在不同的动机模式,包括目标导向型、任务导向型和学习导向型。
教育应根据个体的动机模式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激励方式。
-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应关注个体的情绪状态,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和引导。
5.教学与评价:-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讲授、互动、合作、探究等。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1a19e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a.png)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de)基本内涵[教育心理学]概念: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de)科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de)交叉学科.1、教育心理学(de)研究内容.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研究(de)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de)发展1、初期时期.20世纪20年代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de)着作. 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de)标志.“教育心理学之父”,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2、发展时期:中国,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时期:美国,布鲁纳第三节:教育心理学(de)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1、教育心理学(de)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又称自然实验法})4)个案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产品分析法7)测验法2、教育心理学(de)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念联系实际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de)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de)一系列心理变化.对照以下为摘自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指做为复杂整体(de)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de)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de)过程,特别指个体(de)身心发展向积极方面变化(de)过程.个体身心发展(de)动因一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论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高尔顿(遗传决定论(de)鼻祖)、霍尔(1两(de)遗传胜过1吨(de)教育).二是: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强调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英国,白板说).影响个体身心发展(de)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论述教育对人(de)身心发展(de)作用(即为什么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de)、有计划、有组织(de)培养人(de)活动2、学样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de)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de)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指人(de)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de)积极作用,包括能动(de)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de)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人(de)身心发展(de)内在动力,是促使个体发展从潜在(de)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de)决定性因素.个体身心发展(de)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同一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如青少年身高在一周岁及青春期长(de)最快.4、互补性.心理与生理5、个别差异性.不同(de)人在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de)差异.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有(de)儿童,数学强绘画差,有(de)相反.根据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以上摘自教育学个体心理发展(de)一般特征1、顺序性与定向性2、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最大作用(de)时期)4、差异性少年期(大致为初中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心理发展(de)理论一、皮亚杰(de)认识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为:守恒(即使客体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属性不变)概念(de)形成.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3-4: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二、最近发展区.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de)水平;二是可能达到(de)发展水平.三、美国,埃里克森(de)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de)信任感对基本(de)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基本为初中阶段第二节:学生(de)个别差异一、学生智力(de)差异包括:智力类型(de)差异2)智力发展水平(de)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de)差异4)智力性别(de)差异.二、认识方式(de)差异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冲动型与深思型(标准为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具体型与抽象型4、发散型与辐合型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de)行为或行为潜能(de)相对持久(de)变化.1、学习(de)分类:按学习结果(加涅):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五大类.2、态度是对人对物对事(de)选择倾向.3、按学习内容,我国对学习分为:知识(de)学习、技能(de)学习、行为规范(de)学习.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强调外部条件对学习(de)影响,通过刺激-反应来形成,强调刺激-反应(de)联结.(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华生)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de)规律:习得、消退、泛化、分化.(二)桑代克(de)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de)学习理论)1、学习(de)进程是一种渐进(de)、肓目(de)、尝试错误(de)过程.2、桑代克:学习应遵循(de)三条重要(de)原则1)准备律:联结(de)加强与削弱取决于学习者(de)心理准备.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de)联结会因练习和重复而加强,不重复不练习,联结(de)力量会减弱.3)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de)联结会因导致满意(de)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de)结果而减弱.(三)斯金纳(de)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系统(de)发展了这一理论.把人和动物(de)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解释应答性行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解释操作性行为(以人为主)(四)班杜拉(de)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二、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经验(de)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de)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de)新(de)认知结构(de)活动.(一)苛勒(de)顿悟说(肯定了主体(de)能动性)学习(de)实质:内部结构完形学习(de)过程: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de).(二)托尔曼(de)符号学习理论学习(de)本质:学习是有目(de)(de)、期望(de)获得.学习(de)过程:是对完形(de)认知.(三)布鲁纳(de)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de)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de)过程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四)奥苏贝尔(de)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从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认知结构上: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de)(实质性(de))(非人为(de))联系.(五)加涅(de)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e)学习观:有意义(de)自由学习观.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人本主义(de)教学观:学生中心(de)教学观.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de)新发展,不是一个特定(de)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de)统称.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de)活动中建构起来(de).第四章:学习心理(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de)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de)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de)内在动力.1、学习动机(de)两个基本成分为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de)目标(de)主观估计.2、奥苏贝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获得相应(de)地位、威望时)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老师、家长(de)认可(de)一种需要)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de)关系(图)着名(de)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de)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de)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de)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de)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de)加大,动机(de)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de)动机.3)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曲线.四、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de)需要(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求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de)动机、避免失败(de)动机.前者成功率为50%(de)任务是最有可能选择(de);后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de)任务.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同时还会寻找成功与失败(de)原因,这就是进行归因(de)过程.因素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六方面,三维度为:稳定性、可控性、(内因外因)能力:内部稳定性;努力程度是内部不稳定性;工作难度是外部稳定性;运气是外部不稳定性;身心状况是内部不稳定性;外界环境是外部不稳定性.唯一可控制(de)是努力程度,其余都不可控.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联结派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de)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就会产生高度(de)“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五、学习动机(de)培养和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恰当(de)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de)期望,提供及时(de)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6)培养恰当(de)自我效能感.7)训练归因.第二节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有效(de)学习目(de)而采用(de)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de)综合.一、学习策略(de)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二、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画线]、精加工策略[记忆术]、组织策略[图表])1)复述策略:如画线标注.2)精加工策略:如记忆术、做笔记等.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指对认知(de)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de)自我意识与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学习策略(de)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体效能感原则.第三节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de)影响,或习得(de)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de)影响.一、促进学习迁移(de)方法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de)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de)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de)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de)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de)转变.6)改进对学生(de)评价.第四节知识与技能1、安德森根据知识(de)不同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学习(de)过程分为获得、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二、知识学习(de)类型1)根据存在形式与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de)关系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是原有观念高于新学习(de)知识,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如哺乳动物------三、技能(de)分类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技能)1、操作技能(de)形成阶段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de)具体途径.[高原现象]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对学过(de)知识感觉模糊(de)现象.3练习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呈现出(de)规律1)初期进步快2)其一时间会出现停滞3)后期变慢4)出现高原现象5)起促进作用.4、心智技能(de)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第五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解决(de)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其中提出假设是关键阶段.2、问题解决(de)策略为分:算法、启发法.一、影响问题解决(de)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和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de)方法)4)已有(de)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de)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de)数量和质量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de)方法和策略3)提供各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de)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三、如何培养学生(de)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de)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de)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de)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第六节态度与品德1、态度(de)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核心部分.2、品德(de)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品德(de)核心是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de)重要标志.一、品德发展(de)阶段论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应前:心理发展(de)理论中认知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他律)3)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10岁左右4)公正阶段注:初中阶段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de)阶段.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de)分类1、美国,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2、加涅将学生(de)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二、可供选择(de)教学策略(一)、教师中心取向(de)教学策略1、直接教学2、接受学习:奥苏贝尔倡导(de),(即讲授式教学策略)(二)学生中心取向(de)教学策略1、发现学习(布鲁纳为发现学习(de)首倡导者)2、个别学习1)程序教学: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de)教学形式.2)掌握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de)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de)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de)过程.(来自教育学(de)概念)1、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即按学生团体测验(de)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分析学生在团队中(de)位置.而标准参照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2、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de)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3、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de)是教师自编测验.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分为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第二节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de)功能:维持、促进、发展功能.2、影响课堂管理(de)因素:1)教师(de)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性质4)对教师(de)期望.3、集体是群体发展(de)最高阶段.4、非正式群体: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式(de)小群体为非正式群体. 5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de)力量总和为群体动力.一、维持课堂纪律(de)策略1)建立有效(de)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de)自律品质.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de)、持续(de)心理状态和过程.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de)心理状态.一、心理健康(de)标准是什么1)自我意识正确2)性别角色分化3)人际关系协调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稳定积极6)人格结构完整二、现有(de)心理评估(de)两种参考架构为:疾病模式与健康模式.第二节学生(de)心理健康及其维护1、心理健康教育(de)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de)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de)健全发展.2、心理健教育(de)途径有哪些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67)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社会磨砺8)其它途径(如校报、广播等)3、学校心理辅导(de)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4、考试焦虑:表现为学生考前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慌乱、发挥失常.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一、老师职业心理特征1、教师(de)认知特征.包含教师(de)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分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2、教师(de)人格特征.在教师(de)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de)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着影响,一是教师(de)热心和同情心,二是富于激励和想象(de)倾向.3、教师(de)行为特征[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de)期望或明或暗(de)传送给学生,会使用学生按照教师期望(de)方向来塑造自己(de)行为.二、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de)差异1)课前计划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de)差异3)课后评价(de)差异4)其他差异(师生关系方面、人格魅力方面、职业道德方面)三、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de)成长(一)成长(de)心理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关注(de)焦点不同把教师(de)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关注生存:把大量(de)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学生喜欢我吗”关注情境:关心(de)是如何教好每一节课,“内容是否充分”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de)标志.(二)成长(de)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de)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少数学生、较短时间内(de)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3)反思教学经验解注:1、培养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de)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2、微格教学(de)最重要特点是:训练单元小.3、美国,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职业倦怠]个体在长期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de)耗竭状态.四、教师心理健康(de)维护1、个体积极(de)自我调适(1)观念改变2)积极(de)应对策略和归因方法3)合理(de)饮食和锻炼,保持健康身体)2、组织有效(de)干预(改善教育评价机制、学校领导方式;为老师提供深造机会和民主决策(de)机会,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老师(de)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效(de)教育培训体系等)。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8ad2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d.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0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0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0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0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0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0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0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0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0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feadb7d1ed9ad51f01df2fd.png)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才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和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