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
汉乐府诗集卷二十六相和歌辞一
卷二十六相和歌辞一《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
本十七曲,硃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
”其后晋荀勖又采旧辞施用於世,谓之清商三调歌诗,即沈约所谓“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者也。
《唐书·乐志》曰:“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
又有楚调、侧调。
楚调者,汉房中乐也。
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
侧调者,生於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
”《晋书·乐志》曰:“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
”其后渐被於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
魏晋之世,相承用之。
承嘉之乱,五都沦覆,中朝旧音,散落江左。
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相和诸曲,亦皆在焉。
所谓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也。
凡诸调歌词,并以一章为一解。
《古今乐录》曰:“伧歌以一句为一解,中国以一章为一解。
”王僧虔启云:“古曰章,今日解,解有多少。
当时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於诗,音尽於曲。
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犹诗《君子阳阳》两解,《南山有台》五解之类也。
”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又大曲十五曲,沈约并列於瑟调。
今依张永《元嘉正声技录》分於诸调,又别叙大曲於其后。
唯《满歌行》一曲,诸调不载,故附见於大曲之下。
其曲调先后,亦准《技录》为次云。
【相和六引】《古今乐录》曰:“张永《技录》相和有四引,一曰箜篌,二曰商引,三曰徵引,四曰羽引。
箜篌引歌瑟调,东阿王辞。
《门有车马客行》《置酒篇》并晋、宋、齐奏之。
古有六引,其宫引、角引二曲阙,宋为箜篌引有辞,三引有歌声,而辞不传。
梁具五引,有歌有辞。
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
”【箜篌引】唐·李贺一曰《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
名词解释相和歌
名词解释相和歌
1、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声调而形成的。
2、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
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汉代的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
它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一个叫“节”或“节鼓”的击乐器,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互应和,即为相和歌。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街陌谣讴”的“徒歌”与“但歌”。
徒歌即无乐器伴奏的清唱,或称为“谣”。
但歌是“一人唱三人和”,或称为“讴”。
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
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
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
“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
有的也和“楚声”一样,在“曲”后加“乱”。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产生了“大曲”或称“相和大曲”。
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但曲”。
大曲或但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
其典型的曲式结构由“艳一曲一乱或趋”三部分组成。
“艳”是序曲或引子,多为器乐演奏,有的也可歌唱。
音调可能是委婉而抒情的,故称“艳”。
“趋”或“乱”是乐曲的结尾部分,它可以是个唱段,如《艳歌何尝行》;也可以是个器乐段,如《陌上桑》。
“乱”的音乐,大部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
“趋”可能专指舞蹈而言。
“曲”是整个乐曲的主体。
一般由多个唱段联缀而成,每个唱段也以婉转抒情为其特点。
它又与其后所附的奔放热烈、速度较快的称作“解”的尾句形成鲜明对比(《太平御览》引《乐志》)。
通常一个唱段,称为一“解”。
大曲至少有二解,最多可有七解或八解。
《陌上桑》、《艳歌何尝行》、《广陵散》等都是典型的作品。
其中琴曲《广陵散》传谱至今尚存,它是我们了解这种典型曲式的可靠实例。
在实际创作中,大曲的曲式可以灵活运用。
有的大曲,只有“艳一曲”,而无趋或乱,如《碣石》;有的大曲有“曲一乱或趋”,而无“艳”,如《白头吟》、《王者布大化》;有的只有“曲”,如《东门行》。
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现在张章介绍汉代重要曲式之一的知识。
让我们来看看!
1.汉代重要的音乐风格之一是什么?1.宋相鹤是汉代重要的音乐样式之一。
2、2.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承继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腔调而构成的。
3.宋相鹤也是汉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
4.主要用于官员、富豪的宴请和娱乐,也用于宫中的元旦晚会和宴会、祭神甚至传统习俗和活动。
5、音乐方式曲式(Form,musical)便是乐曲的结构方式。
6.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阶段。
根据这些阶段的规律性,找出共同的模式就是曲式。
7.一段音乐的结构和曲式:一段音乐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
8、由两个各有四末节(或八末节)的乐句组成的”乐段”(专称为”方整性的乐段”)在器乐曲中最为常见。
9、其特色是平衡、均称感强。
10、一首乐曲仅由一个乐段构成的称“一部曲式”。
11.引申素材: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是交响乐、歌剧等长篇巨作,还是一首短曲,都要在瞬间的连续性中一点一点铺开,不可能像欣赏一幅画一样,在一瞬间把握整体结构。
12、这种在时刻上的连续,正是音乐艺术的一大特色,所以音乐被称为”时刻的艺术”。
13.而音乐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无论长短,两三分钟还是两三个小时,都要有结构和规律,而不是混沌。
14、这种结构结构或许规矩,就称之为”曲式”。
15.它不是预设的理论,而是在多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想范式。
以上是关于汉代重要曲式之一的知识问答,2。
希望你喜欢!。
汉代民歌与魏晋诗歌汉魏散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
田园诗: 对污浊社会的憎恨和对纯洁田园的向往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咏怀诗和咏史诗: 表现了对政治的关心和愤慨 《咏荆轲》被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行役诗:
第四讲 汉魏散文
一、《垓下之围》 1、《史记》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 2、《垓下之围》节自《项羽本纪》最后几个章节
在“垓下之围”,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扼要而中肯
01
怎样“归”?
02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家
归后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月明星稀……”八句道出了诗人思贤和得贤的不同心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时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乌鹊在此比喻人才,描写出当时人才众多的现实,也表现出曹操想包揽天下,特别是南方贤才的野心。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最新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 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个天才歌唱 家和作曲家。他的歌声音色优美,技巧高超,非常 富有感染力,所以“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 动”。
❖ 李延年作曲水平很高,他创作的音乐被广泛用于宫 中的祭祀、仪仗等活动,受到皇帝的赞赏。元鼎六 年(公元前111年)前后,李延年为司马相如等人 创作的十九首郊祀歌词作曲,史书多有记载。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 朝音乐
第四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这是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歌中主人公为表示对爱 人的忠贞不渝,列出了五种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 现象,可见意志之坚决,感情之深厚。这首常被历 代恋人引用的作品就出自汉乐府民歌。
❖ 相和歌的名称即由此产生,它伴奏用的丝竹乐器有 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它是一种大型的歌 舞曲,由艳、曲、趋、乱等部分组成。
艳一般出现在曲前,其音乐华丽抒情; 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
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 趋和乱一般出现在结尾,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是乐曲
❖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梁沈约《宋书•乐志》:“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相和歌的兴起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
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已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汉书•礼乐志》)的局面。
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
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
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
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
汉代的相和歌由于年代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
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其部分曲目可能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
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街陌谣讴”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
如屡经文人填词的《东武》、《太山》两曲,最早就是齐地(今山东)的民歌。
从歌词内容来看,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
如《饮马长城窟行》,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妇病行》以病妇临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孤儿行》以孤儿遭兄嫂虐待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
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象,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来自文人创作的,内容比较复杂。
0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有所思》是西汉的乐府民歌,
歌词为: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
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 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 之。
《战城南》也是西汉的乐府民歌,
歌词为: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这些或抒情或反战的歌曲用作军歌,显然起
不到建威扬德、鼓舞士气的作用。
它们之所以被用于鼓吹乐并得以保存,一方
面说明鼓吹乐和民间音乐联系的紧密,另一 方面也证明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利用。
相和歌、清商乐和大曲
相和歌、清商乐和大曲汉乐府音乐最有影响的是流传后世的《相和歌》。
据《晋书·乐志》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这是说:《相和歌》原来是汉代的歌曲,唱奏形式特点是用丝竹类乐器伴奏,由一人手执称为“节”的打击乐器敲着节拍歌唱。
《晋书》所说的这种汉代相和歌,最初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乐府·古题要解》),其来源也是民间歌曲。
早期是无伴奏的清唱,古籍称为“徒歌”。
进一步发展,便成为加帮腔的“一人唱,三人和”(《晋书·乐志》)的唱和形式,古籍称为“但歌”,“但”就是“单”,“但歌”也是不加伴奏的歌唱。
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前述“丝竹相和”的带伴奏的歌唱形式了。
伴奏相和歌的丝竹类乐器,经常使用的是排箫、笛、笙(或竽)、琴、瑟、筝、琵琶、箜篌、筑、节等。
通常情况是每次使用其中二三种或三四种,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组乐俑,其中两个乐俑吹竽,三个乐俑鼓瑟,这是一个只用两种丝竹乐器的相和歌伴奏乐队。
到东晋南北朝时,承袭相和歌传统并融合南方各地民间音乐的俗乐,在历史文献中被统称为“清商乐”,简称“清商”或“清乐”。
《魏书·乐志》记载:“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
”这就说明,清商乐的主要成份包括有相和歌(即“中原旧曲”)、吴歌和西曲(即西声)三类。
吴歌原是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民间徒歌;西曲原是荆、郢、樊、邓地区(今湖北)的民间徒歌。
这两种徒歌进入清商乐之后,即发展成为丝竹相和的带有伴奏的艺术歌曲。
清商乐具有自然流畅、清新宛转的音乐特色,如属于清商乐的《大子夜歌》所唱“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歌词,就简练地概括出了它的这一艺术风格。
相和歌和清商乐的最高发展形式,是融歌唱、舞蹈和器乐为一体的大型歌舞“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
大曲的结构一般比较复杂,除主体结构“主曲”外,还包括有称为“艳”、“趋”、“乱”的部分。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由于民族的迁徙杂居,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音乐正酝酿着巨大的发展变化,但这个时期由于没有强大的统一政权对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汉代的鼓吹曲和相和歌,有很多流传到魏晋以后。
相和歌所用的乐律,主要是“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
到魏晋时期,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又有新音乐发展起来,称为“清商三调”或“清商乐”。
“三调”表示继承了相和歌的乐律,“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
”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所以称为清商三调。
魏晋两代,朝廷都设置了掌管音乐的机构“清商署”。
清商署虽因清商三调而得名,但所演奏的音乐不会只限于清商三调,也必然继承了其他传统乐曲,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民歌,这些民歌大部分出于北方各地区。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已陆续进入黄河流域,各政治集团割据一方,建立政权。
西晋灭亡后,东晋即被迫迁都建康(今南京),偏安江南,北方人大批南迁,把北方音乐也传到江南,对当地音乐一定会有影响。
南朝各代不断地涌现新声,而记载下来的主要是“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
吴歌产生的中心是建康(今南京),即今江苏一带的民歌。
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武昌一带)、樊(今湖北襄樊一带)、邓(今河南邓县)之间。
从歌词中出现的地名考虑,西曲分布在今湖北、江西、四川东部和河南一带。
吴歌和西曲产生的地域大致相当于汉代相和歌中《吴楚、汝南歌诗》产生的地域。
再往上推,都和楚辞、楚声有些渊源关系。
南朝的清商乐也流传到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后,把相和歌、清商三调以及吴歌、西曲等,统称为清商乐。
北魏及其以后的北齐的音乐机构,除搜集整理一些民间乐歌之外,也都保存了一部分清商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王朝取得短暂的统一局面外,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中,到处是动乱的现象,政治黑暗,烽火连天,人民饱经忧患。
当时的歌词对这种社会现实,都有所反映。
《古今乐录》“相和歌”文字的标点及释义
《古今乐录》“相和歌”文字的标点及释义《古今乐录》是南朝陈?智匠撰写的一部音乐专著,作者记录了从汉魏至南朝陈朝鼓吹乐、横吹乐、相和歌、清商乐、琴曲歌辞等各种音乐体裁及其作品,其史料价值已属罕见。
可惜这部书在宋代已经亡佚。
宋代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曾见到这部书,并引用了其中许多文字来考证乐府诗。
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留存《古今乐录》文字最多、最集中的一部书。
清代的辑佚家王谟和马国翰,在他们的《汉魏遗书钞》和《玉函山房辑佚书》中都对《古今乐录》进行了辑佚,可是二书所辑文字不多。
1990年,吉联抗出版《古乐书佚文辑注》,专从《乐府诗集》辑出《古今乐录》文字,并适当添加注释。
除辑佚之外,标点也是该书整理工作的一个方面。
因为在《古今乐录》文字中间,智匠又引用了张永《元嘉正声技录》和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技录》等早已散佚书的文字,加之一些以后又不常用的古代音乐术语。
文字的标点就成为一个难题。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校勘本《乐府诗集》(以下称中华书局本),其中涉及《古今乐录》的文字,特别是关于“相和歌”这部分文字,标点存在一些错误。
吉联抗《古乐书佚文辑注》只是对其中的个别标点进行修正。
文献的标点关系到史实的理解。
而实际上,《古今乐录》“相和歌”文字标点讹误已经影响到当今一些音乐史研究论著。
笔者曾著文对其中有关音乐术语的字、词进行考证,但今天仔细推敲,觉得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几段文献还需进一步整理。
故不揣浅陋,再做考证。
王、张、智三人叙述文字的区分《古今乐录》“相和歌”文字中标点较为困难的是“平调”、“清调”、“瑟调”、“楚调”四段文字。
先按中华书局本《乐府诗集》的标点抄录如下:“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技录》:平调七曲:一日《长歌行》,二日《短歌行》,三日《猛虎行》,四日《君子行》,五日《燕歌行》,六日《从军行》,七日《鞠歌行》。
《荀氏录》所载十二曲,传者五曲:武帝《周西》、《对酒》,文帝《仰瞻》,并《短歌行》;文帝《秋风》、《别日》,并《燕歌行》是也。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音乐概述 •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音乐的发展历程 •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音乐的演奏技巧与特点 •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影响 •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CHAPTER 01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音乐概述
古琴的起源与演变
乐府传承
汉魏六朝时期,乐府机构起到了重要的音乐传承作用。乐 府中的琴师教授琴艺给学生,将古琴音乐传承给下一代。
古琴音乐的保护措施与方法
琴曲记录与整理
汉魏六朝时期,琴曲的记录与整理是保护古琴音乐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字、谱面等方式, 将古琴曲目和演奏技巧传承下来,使得后人能够学习和传承古琴音乐。
琴派创立与传承
汉代时期,古琴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广陵散》、 《高山流水》等,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古琴音乐 的经典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音乐的演变
01
古琴音乐的多样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逐渐丰富,出现了多
种流派和风格,推动了古琴音乐的多样化发展。
02
古琴音乐的民族化
随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古琴音乐也逐渐吸收了不同民族的音
嵇康与《嵇氏四曲》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他的《嵇氏四曲》是中国古琴音乐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当时 古琴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
CHAPTER 03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音乐的演 奏技巧与特点
古琴的演奏姿势与手法
坐姿
古琴演奏时,常采用坐姿,将琴放置于桌面上,演奏者需保持身体端正,呼吸平稳。
手法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音乐的历史背景
社பைடு நூலகம்环境的影响
汉魏六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阶层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古琴音乐成 为他们表达情感、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工具。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平调曲一(中)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平调曲一(中)《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平调曲一(中)【短歌行二首六解】魏·武帝(《乐府解题》曰:“《短歌行》,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晋陆机‘置酒高堂,悲歌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也。
”)【自解】短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乐曲名,因其声调短促,故名。
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皆言当及时为乐也。
多为四字句。
六解:诗歌分解为六节也。
魏武帝:曹操。
晋:晋朝。
陆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
死于八王之乱。
被夷三族。
悲歌:悲壮或哀痛的歌。
这里应是指凄凉高亢的乐府清商乐。
临觞:犹言面对着酒。
觞,酒杯。
皆言:都是说。
当:应当。
乐:礼乐或欢乐。
沌意:及时为乐,及时行乐。
早期的‘乐’指奉行礼乐。
以后世转意为‘欢乐’。
五字句和四字句,应是长歌与短歌最基本的区别。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以何解愁,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自解】当:应当。
几何:犹若干,多少。
《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譬pì如:比如。
例如。
去日:过去的日子。
苦多:苦于太多。
苦,患,苦于。
慨:激愤。
当以:对应以。
慷:意气高昂。
忧思:忧虑的思绪。
忧国忧民的思绪。
以何:用什么。
杜康:传说为最早造酒的人。
夏朝人。
借指酒。
杜康酒,酒名。
子衿:学子之衣领。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传:“青衿,青领也。
学子之所服。
”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
《子衿》之所为作,愍俗者所以痛心而长慨,忧道者所以含悲而頽思也。
但:但是,只。
沈吟:亦作“沉吟”。
深思。
谓深深的思念。
迟疑,犹豫。
辍chuò:终止。
思贤之心如月,不可终止也。
忧:忧思,忧国忧民之思绪。
鹿鸣:鹿鸣叫。
浅谈汉魏时期相和歌的发展与盛行
题目:浅谈汉魏时期相和歌的发展与盛行摘要相和歌是汉乐府音乐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始于汉初我国北方的民间音乐,相和歌的发展大概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的形式为“徒歌”;后来在徒歌的基础上再加上帮腔,发展成为以人“相和”的形式被称为“但歌”。
“《晋书•乐志》说“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技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
”1进一步再加工,便“既而被之管弦”,于是就有乐器与人声“相和”的新的演唱形式。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这就是相和歌的发展历程,相和歌的发展很大程度的发展是随着宫殿音乐发展而发展的,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之上加入舞蹈、歌曲、器乐演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但是从结构上来对比相和大曲比相和歌要长要大一些,并且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关键词:相和歌;相和大曲;汉乐府。
前言相和歌是我国汉代在继承先秦音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发展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但是相和歌距今年代已久远对于它的起源和发展我们知之甚少,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记谱方式,所以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都停留在对相和歌辞的研究之上,本论文从众多文献记载中总结出了相和歌的发展与盛行,具体从相和歌的起源,发展和盛行以及相和歌的音乐形态等方面来阐述。
一相和歌的来源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出现一种民间音乐,并逐步演变成一种音乐形式的总称,它包括徒歌、但歌、相和歌三种表演形式。
对于相和歌的起源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现今我们只能通过考古挖掘出土的乐器和零散的文献记载进行推论。
其中“相和”两个字,在先秦文献中已经提到,《庄子•大宗师》:“子桑户死,未葬。
……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
”作为一种音乐形式的产生,它源于西汉时期北方1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第248页民歌,继承了周代的“国风”和战国的“楚声”,主要用于宫廷享乐、祭祀活动朝会、游猎和置酒等场合。
最早的相和歌是一种没有伴奏的清唱乐,即徒歌。
论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最新文档资料
论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中国汉族在民间音乐史上,汉代的“相和歌”和“相和大曲”是以北方地区的音乐为主体的,到“六朝”时,则被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方音乐为主的“清商乐”所取代。
“清商乐”这一“九代之遗声”从此变成了古老汉族音乐之象征和代名词,至隋唐时期融入“九部乐”、“十部乐”的宫廷音乐之中,“清商大曲”则成为中国汉族歌舞音乐最高形式的一个发展标志。
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西域音乐便开始渊源不断地传入中原。
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开始风靡中原。
这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相继由汉化的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统治,与西域更是血缘相近,地壤相接,“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等西域歌舞几乎畅通无阻地涌入中原,风靡南北,形成了西域音乐在中原广为流行的蔚为壮观的局面,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多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印度佛曲也从天竺的佛教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由梁武帝亲制佛曲,开创了佛教音乐的华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一个最混乱的时期,这时期的音乐文化都处在一种各族文化音乐大交流、大融合的状态。
一方面,汉族传统的“清商乐”承袭了各统治集团各个小朝廷、门阀士族、豪强大富家庭的饮宴娱乐中,另一方面,被叫作“胡乐”、“胡舞”的各少数民族民间又以胜利者的姿态风靡了南北两朝。
如:清商乐中著名的舞蹈,《白紵舞》最初为三国孙皓时吴地的民间舞。
后来,在统治阶层享乐需求下,它与佛曲相融合,后进入宫廷,盛行于六朝及隋唐。
[1]宫廷中的《白紵舞》,虽然改变了最初作为民间舞蹈本来的健康,质朴的格调,罩上了些消极感伤的色彩。
在魏晋南北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真实而深刻的展现了对生活的强烈追求。
在这个基点上,《白紵舞》有它自身的意义。
由于此时期常年战乱,人们心灵都已疲惫不堪,此时的玄学盛行,与其并存的还有佛学思想的传入。
换个角度来讲,在人类最为悲苦的年代,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的是宗教,艺术只有很小的功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公元589)
秦汉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乐府的含义
❖ 乐府有三种含义 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 2、一种诗体名称 3、各种音乐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乐府的具体内容
❖ 乐府的设立时间 “汉承秦制”,公元前112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 的音乐机构——乐府。
❖ 乐府的主要任务 1、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 2、创作和填写歌辞,改编、创作曲调; 3、编配乐器; 4、进行演唱及演奏; 5、训练乐工以及研究音乐理论等。
❖ 乐府的领导人
❖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代表宫廷掌管乐府的 官员可能是乐府令;具体负责乐府工作的是协律都 尉;
汉代乐府歌曲大都是郊祀歌、房中乐等,是为宫廷 特制的歌词,其他属于宴乐性质的歌曲,其大多沿 用民歌原词加工改编而成,形式比较自由,多使用 二三四五六七言的句式。如《上邪》便是如此。
❖ 魏晋以来传统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的——何承
天的“新律”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的十分之一。解决了“三分损益法” 所解决不了的“旋相为宫”问题。 ❖ 荀勖的“笛律” ❖ 纯律
❖ 课后习题
作业
在我国“琴史”上有重要地位;
❖ 除集中体现其美学思想的《声无哀乐论》外, 还著有《琴赋》及琴曲《嵇氏四弄》。
❖ 文章的主要特点
全文以“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辩难形式写成。 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声无哀乐”,是在问与答之间反 复论证,有针对性的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了 他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
❖ 阐释的主要观点
节七组组成,有的加篪而成为八组。 ❖ 汉代“相和歌”主要有平、清、瑟三种调式,也叫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第一篇: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转]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转载自瞟一串音符转载于2010年06月28日10:36 阅读(2)评论(0)分类:音乐小屋举报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注重“礼乐”“德音”把音乐当作封建地 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使“官 序贵贱各得其宜”,要“示后世也有尊卑长幼之 序”。音乐也可以用来表彰君子的德行,宣扬
统治者的功业,为巩固统治服务。对于广大
人民“制欲”、“改过”,从而“ 无怨”、“不争”,顺从统治。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
社会环境
❖ 统一的大帝国——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强盛 的大统一帝国。
❖ 长期的大分裂——魏朝,多称曹魏,是三国 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儒家一统为代表的汉代文明
❖ 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体现为浓厚的儒家思想 价值。
儒家音乐思想
❖ 1.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
❖ 2.音乐能影响人的心理。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 ,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一 个时代,一个国家,当处于革命高潮时期,或处于 抗击外来侵略者时期,革命歌曲盛行,人民充满了 革命激情,正义感压倒了一切歪风邪气。反之,当 靡靡之音或黄色歌曲泛滥时期,许多青少年深受其 害,违法乱纪,颓废堕落,严重地影响社会治安。
《大风歌》
❖ 显示了什么叫做胜利者的悲哀 。
❖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 :“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
❖ 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 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 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 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 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 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 面而已。
乐府
❖ 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 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诗,配上音 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还聚集 了来自少数名族的四夷之乐和大量民间乐舞 。
❖ 欣赏《大风歌》。短短3句歌词,字里行间蕴 含着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充满对国家前 途的思虑。作品给人以粗犷豪放,质朴自然 的音乐审美感受。
汉魏时期音乐特色
❖
琴乐、相和歌、清商乐
琴乐
❖ 古琴,也叫七弦琴,至少也有近三千年的历 史,是最富中国文化意味和中国思想特色的 乐器。严格的说,琴乐不是为了公众欣赏而 存在的,它主要是文人修养的工具,也是中 国思想的符号,更是表达中国哲学的学问而 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音乐表演艺术。
琴乐
❖ 古琴有一套独特的记谱法,独特的演奏法, 独特的思想体系,独特的美学追求,所以又 被称为“琴学”。更为独特的是,数千年来 古琴的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传统也从 来没有中断过,是人类历史上现存的最古老 的活着的上古时代乐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由琴器,琴人,琴谱,琴律,琴调,琴学 共同构成的古琴文化,是中国汉族音乐传统 的最佳代表。
相和歌的发展
❖ 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 作 但曲.
❖ 大曲 或 但曲 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其结构 比较复杂 。
❖ 曲式结构由 艳——曲——乱或趋 三部分组成 (引子)(主体)(高潮)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及作品
❖ 笛、笙、节鼓、琴、瑟、筝、琵琶。 ❖ 欣赏《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描写
魏晋,一个最黑暗同时也是最富才情 的是时代
❖ 魏晋时期天下扰乱,群雄逐鹿 。由于社会的动乱, 禁锢的思想慢慢解放,因此哲学有所进步,文艺也 开始发展。自然美被发现了,人格美也被重视了。
❖ 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代表《声无哀乐论》,主张音 乐应该脱离封建政治功利 。
❖ 欣赏《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我国著名 十大古曲之一。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
相和歌的发展
❖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民间.最简单的是 所谓 徒歌 ,这种形式犹如今日的 清唱 ,它 的特点是不用乐器伴奏,这是一种相当古老 的演唱形式。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舞蹈相结合,成 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 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它是 最能反映当时艺术的水平。
《大风歌》
❖ 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 ,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 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 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 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 深感忧虑和不安。
❖ 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 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
琴乐
❖ 古琴在汉魏时期有新的发展,记谱法有了新的进步; 琴曲的创作也迎来了全盛期,出现了许多新作品。
❖ 蔡邕的“蔡氏五弄”(《春游》《绿水》《坐愁》 《秋思》《幽居》)
❖ 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 嵇康的“嵇康四弄”(《长清》《短清》《长侧》
《短侧》) ❖ 无名氏的《广陵散》等
相和歌
❖ 相和歌是在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 等传统 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是 “丝竹相 和,执节者歌” 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 管弦乐器相应和,并因此而得名。
清商乐
❖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是相和歌 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
❖ 3. 音乐有政治教育与教化的功能。一方面通 过音乐可以观风俗、知盛衰,作为考察时政 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音乐内容的控 制和挑选,进行有成效的乐教。
❖ 4. 音乐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乐与政通”的观点和 现代人们的“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观点就 有些接近了。
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 的思念 。
子衿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诗词译文 ❖ 青青的是你的衣襟,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 青青的是你的衣佩,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