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和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一、打造智慧城市社区,提升智慧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组织之一,其智慧化建设也成为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通过智慧化建设,可以实现社区信息化管理、城市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等目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效率。
二、引领“互联网+社区”模式,加强社区服务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模式正在深入推进,其中的“互联网+社区”模式得到广泛关注。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线下服务局限,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效率,让居民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社区服务。
三、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提高基层民主社区自治是城市社区治理新的重要方向。
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居民通过选举组织,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维护社区安全和治安,保护社区生态环境等。
社区自治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增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参与和管理,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全面转型。
四、注重社会组织的参与,促进社区服务创新社会组织是当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通过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推动社区管理的创新和升级。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加强社区动员和组织管理,形成以居民为中心的互利共赢的社区服务生态体系。
五、强化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社区凝聚力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文化建设,可以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新时代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方向。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成为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封闭性、信息不对称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如何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关注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的理论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探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一、共生理论解读共生理论,始于生态学领域,强调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在社会学领域,共生理论将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拓展到人与人之间,提出了人类的社会交互也具有共生性质。
社会学家笛亚德强调“再生性共生”,即在社会关系中,个体互相依靠、互惠互利、共同进步。
因此,共生理论的关键是强调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利益。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1. 封闭性问题在传统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中,社区内部存在着封闭性的问题。
社区的管理和决策往往只由少数人掌握,发挥了利益团体的作用,而居民普遍对社区事务缺乏参与感。
2. 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社区决策往往是由上而下的单向传递。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内的发展规划、政策变化、公共服务信息了解不足,难以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3. 居民参与度低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社区治理决策过程中,居民参与的机会和渠道有限,导致居民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共生理论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应用1. 强化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共生理论提醒我们,社区治理不应只局限于少数人的决策,而应更加注重居民的参与。
通过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加强对居民的权利意识教育,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创造更多机会。
2. 打破信息壁垒通过以信息共享为重点的社区传媒手段,建立起全面、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作者:何海兵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74 更新时间:2007-8-24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
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
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
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
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第一章前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社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作为城市基层单位,社区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2.1 社区治理的现状概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逐渐健全,现已建立起规范立体的社区治理体系。
从机构设置而言,国家对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教育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的设立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基本实现了社区服务设施的全覆盖。
从社区组织建设而言,各级政府设立了社区治理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警务室等组织,实现了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2.2 社区治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2.1 社区组织基础过于单薄社区组织作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但是,我国的社区组织基础过于单薄,无法满足目前城市社区治理的实际需要。
2.2.2 社区治理服务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比较低下,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同时,社区治理服务与公共安全等领域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状况。
2.2.3 社区政府与居民间利益分配不均在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因素较多,社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也存在不均。
这种不均等状态不仅影响着社区治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也会给社区治理留下一些深沉的隐患。
第三章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3.1 全面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目前,我国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这也为某些不法之徒提供了一些可乘之机。
因此,全面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成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必然趋势。
3.2 开放性的社区治理模式将更具优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面临着更好的创新发展。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T E R L O I N 理 论 与 实 践 H O E  ̄ RZ T H O
、 誊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一姜 雷
【 关键 词】社 区治理 理论探讨 实践
【 中图分类号】D 3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7721)205— 2 0814(00 1—040
信缺失 、法制基础不健全 、公 民意识淡漠 、民间组织
的 自主性 和 自 治性差等。 因此 ,仍需要 一个全能政府
来进 行社 会 治理 。
层组织结构 ,发现我 国的基层社会在组织制度方面存
在着强烈 的社会 自治意识 ,一个 以产权为基础的私人 空间也开始呈现 。特别是住 房改革后 ,住房的私有化 和 自由化改革大大的激发了居 民作 为消费者的 自主意
最初是 以网络论坛为基础 ,积蓄力量 、收集意见 、协
自治性 ;政 府职 能部 门面 向社 区 ,实 现工作 重心 下
调关 系 ,在与 开放商协商未果 的情况下 ,社 区业主委
员 会开始 了外 向型维权 活动。尽管最 终 “ 绿地维权 ” 以失败告终 ,自治 的精神在 回龙观社 区得 以彰显 。此 后 ,回龙观社 区业委会将 自治 的治理手段制度化 。社 区组织开始专注 自身的权利 ,并 有意识的行使社区治 理 的权力 ,就 各种 可能危 害社 区利 益 的行 为 进行调
\
江汉模式被认为是政府推动的社 区 自治模式的典 范 。武汉市江汉 区将社 区定位为 “ 小于街道 、大于居 委会” ,并成立了社 区成员代表大会 、社区居委会和社 区协商议事会 ,这三个组织 构成社 区 自治组织体 系。 同时 ,江汉 区也 明确提 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达到社
理解中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
理解中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解中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指以居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和提供各种服务和设施,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中国,社区建设具有以下特点:1. 完善的基础设施:社区建设注重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
这些设施的完善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捷。
2. 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建设致力于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
这些设施的建立和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3. 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建设注重培育和弘扬社区文化,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社区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融合和和谐发展。
二、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指通过社区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合作,管理和解决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和矛盾纠纷,维护社区的稳定和谐。
在中国,社区治理的主要特点包括:1. 社区自治:社区治理倡导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地位。
社区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
2. 政府协调:社区治理依托于政府的协调和支持,通过政府与社区居民、社区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商,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和矛盾。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区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社区治理的顺利进行。
3. 司法保障:社区治理遵循法治原则,通过司法机构来保障社区内的公平正义。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社区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和健全的法律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的关系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服务设施,为社区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社区共治: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建立 ,我国逐步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和调控模式 ,实现了政府 、市场和社 会功能的分化。在 20世纪 9o年代初期 ,我 国开始 了社 区建 设的历程 , 城市社区建设 已经成 为 我国城 市政 治和社 会生 活 中的主 题之 一。 目 前 ,理论界也在加强对这个 问题 的研究 ,取 得 了不 少理论 成果 ,从 西方 引进的社 区自治的理念 占据 了统治地 位。但是 ,西 方 的社 区 自治是在 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产 生发展起来 的,与我国 的情况 有着 很大的不 同。为此 ,本文拟对 社区 自治进 行反思 ,试 图从理论和 实践上 构建适应我 国国情 的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 。
全部责任推卸给 普通注册会计师 的缺 点 。又避 免 了全部 由股 东签字从 而在执 业 注册会 计师 不知情的情况下事务所 出具虚假报告 的弊端 。 这 种 改 变 可 以 广 泛 应 用 于 其 他 鉴 证 类 服 务 行 业 。(3)现代 风 险导 向审计与我 国现 行《审计 准则》衔接办法。如果社会 审计机构 的审计技 术不行.那么仍 然不 能很 好 地 对社 会承 担 责 任。即使 外部体制和 内部控 制机制都 已建好 , 如果社会 审计机构的审计技 术不行 ,那么仍 然 不能很好 地 对社会承 担责任 。这方 面最根 本 的技 术应 注意风 险导 向审计如 何在我 国运 用 和风 险控 制 中重要性 水 平 的 实际操 作 办 法。 现代风险导 向审计 就是要将 审计 起点放 在 风 险评估程序上 ,特别是放 在审计 单位 的经营风 险 评 估和 管理 层 的诚 信 评 估 上 .其 次 才 是 针 对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也迎来了新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和思路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展开探讨,从政府治理、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府治理在新时代,政府治理在城市社区中的角色和作用得到了加强和优化。
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参与度较低,治理效率相对较低。
而在新时代,政府治理开始向便民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变。
政府更加注重居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社区大讨论、公众听证和网上信访等方式,征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回应并采纳。
政府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不再是一味地制定政策和管理,而是更多地成为服务者和协调者,从而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向着更加民主和便民的方向发展。
二、社区治理在新时代,社区治理逐渐向着社区自治和社会化发展。
传统的社区治理存在着政府主导、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自治机制和社会化管理手段。
而在新时代,社区治理开始向着自治和社会化方向转变。
社区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途径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增强了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
社区治理开始向社会化管理转变,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参与社区治理,如物业管理公司、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提升了社区治理的专业化和服务化水平。
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也提升了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居民参与在新时代,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行动不断加强。
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中,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较低,很多时候是被动接受政府和社区管理者的安排和决策。
而在新时代,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行动不断增强。
政府和社区管理者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和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如举办公民议事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设立居民咨询热线等,让居民更加直接地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来。
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实现机制
研究该机制有助于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实现机制,可以促进社会各界力量的融合和协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程。
社会参与可以促进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社会参与可以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更多的意见被采纳,避免了决策者的独断和偏颇,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社会参与也可以让居民更好地监督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防止腐败和不正当行为的发生,提高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社会参与可以促进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社会参与可以让居民更好地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和资源状况,提出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共赢。社会参与可以发挥居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社区共享治理的目标。
3. 推动社区协商决策:城市社区共享治理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协商决策机制,通过广泛的社区民主参与和协商,实现决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4. 加强信息和技术支持:利用信息化和技术手段来支持城市社区共享治理的实践路径。建立信息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社区居民和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
5. 加强法治保障: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为城市社区共享治理提供法治保障,规范各方行为,保障社区权益和共享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实践路径的建立和完善将为城市社区共享治理提供有效支持,推动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的实现。
研究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实现机制有助于激发社会创新发展活力。通过推动城市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可以促进城市社区的创新发展,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浅议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改革的重点与方向
甘
肃
科
技
第2 8卷
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美国一般通过 政 策来 影 响社 区 的发 展 , 调 志愿 组 织 在 社 区建 设 强
中 的作 用 。 自 2 o世 纪 6 O年 代 以来 , 三 部 门在 社 第 区建设 中发挥 了越 来 越 重要 的作 用 , 来 越 多 的社 越 区服务 由第三 部 门来 承担 。此 外 , 府 还 通 过 各 种 政 政 策 和法 规 , 积极 引导私 营企业 加入 到社 区建 设 中。
层行政辖区, 指街道辖 区或居委会辖 区。从以上关 于社 区的界定 可 以看 出 , 区治理 包括 : 政 社 区和 社 行
自然社 区这 两个 方 面 。前 者表达 了基 于社 区居住 和 地 域空 间 , 们居 住 上形成 的地缘 网络关 系 , 人 是一 种 传 统 的纽带 ; 而后 者 则 是 基 于社 区中公 共 事 务 和 人 们 趣缘 而结 成 的纽 带 , 社 区居 民基 于对 公 共 事 务 是 共 同的关 注 , 对共 同 活动 的参 与所 形成 的社 会 网络 形 式 J 。作 为社 会 建 设 与 社 会 管 理 为 重 点 的 基 层 社 区多 以行 政社 区为对象 。
关键词 : 区; 社 单位 ; 社区治理
中图 分 类 号 : 05 5 1 3 . )
对一致 , 即地域 、 同关 系和社会 互 动 j 共 。
1 研 究 背 景 和缘 起
自我 国实 行 以 “ 场 经 济 为 主体 、 种 所 有 制 市 多 经 济共 同发展 ” 的市 场经 济 体制 。短 短几 十年 中 国 从 一个 “ 缺经济 ” 短 时代走 向一 个 “ 济 丰裕 ” 代 。 经 时 我 国城 市社 会也 逐 渐进 入 了后 单 位 社 会 。至 此 , 单 位 不再 是连 接 国家 与城 市社 会 的主要 纽带 , 但是 , 经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摘要】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涉及多方面的变化。
多元参与正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趋势,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民主决策。
社区治理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提高效率和便利性。
强化社区自治是推动社区治理的关键,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社会化服务也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是城市社区治理的迫切需求,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效果。
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将促进社区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多元参与、科技、社区自治、社会化服务、治理能力。
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主要包括多元参与、科技创新、社区自治、社会化服务和加强治理能力等方面。
这些趋势的出现,为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多元参与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还能够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区治理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科技创新则为提升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让社区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强化社区自治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管理自觉和自我管理能力,使社区治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社会化服务则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服务内容,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治理能力,则是城市社区治理的迫切需求,只有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将以这些方面为主线,不断完善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2. 正文2.1 多元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趋势在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之一是多元参与成为重要特征。
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我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本文将通过介绍上海的一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从多个角度展示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一、社区治理模式创新1. 引入社区居民自治上海不断完善社区自治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不少社区设立了老年协会、文化艺术协会、环保协会等社团组织,让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来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 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上海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网格的特点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二、政务服务优化1. 互联网+政务服务上海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的全球信息站办理,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办事流程。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办理各类政务手续,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
2. 多元化的政务服务渠道除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外,上海还开通了政务服务交流、政务服务大厅等多个渠道,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政务服务选择,满足不同裙体的需求。
三、案例展示1. 城市安全管理的创新实践上海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在交通管理方面,上海加强了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得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上海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市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在环境保护方面,上海与多家环保组织合作,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实践成果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上海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市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政务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提高,社区自治意识得到了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从传统的居委会制度到现代社区自治管理,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着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和现代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一、历史变迁1. 传统的居委会制度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居委会制度。
这一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社区治理主要是由行政机关通过派驻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实现社区治理的目的。
居委会制度在当时的社区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管理效率低下、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即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的出现。
1982年,我国开展了社会主义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随之而来的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的建立。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广泛发动居民自觉参与,依法管理社区和公益事业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这一制度的出现,有效地加强了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推动了城市社区治理向更加民主、法治的方向发展。
3. 现代社区自治管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日益向现代社区自治管理转变。
现代社区治理强调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治理理念,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推动社区居民自治和社会协商共治。
二、现代发展1. 提高社区管理水平随着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在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现代社区治理强调的是社区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推动社区协商共治,加强社区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通过建立社区居民自治机构和组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管理体制,提高社区民主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的管理水平。
2. 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现代社区治理模式还注重促进社区居民的自治参与。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1. 引言1.1 城市社区治理意义重大城市社区治理是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有效的社区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区治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社区治理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利益。
通过建设良好的社区治理机制,可以更好地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是社会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健全的社区治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城市社区治理意义重大,不仅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当重视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2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面临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治理难度也逐步增加。
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也给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面临着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社区自治、引导居民参与等诸多问题。
城市社区治理的效能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较大压力,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机制和制度。
城市社区治理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日益密切,需要建立起更加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既面临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城市社区治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社区环境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过去的实践中,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缺乏更多社会资源的参与。
中国城市社会社区治理的四种模式
5 2
田国民政 I 2 0 1 7 0 1
治理模 式 。需要说 明的是 ,多种 治理主体 和治 个 规 划 师 ,他 自 己就 是 该 社 区 的 居 民 , 同时 也 理机 制往 往 同时存在 于 同一 个社 区的 实际运行 具有理想主 义 色彩 ,他和社 区里的林先 生商量 : 之 中,因此这 四种模 式在很 大程 度上是基 于一 “ 难道我们就 不能 自己组织 ,把 自己的社 区建设 种理论抽 象意义上的划分。
国民政 》秉持 “ 传
播 思 想 、影 响 民 政 ”的办 刊理 念 ,
民参与不 够 ,居 民常常 比较被 动。
一
个缺点 ,就 是专 家在 的时候 能运作 很好 ,但
二、市场主 导模式 。市场主 导这 种模 式大 没有 专 家的 时候 还 能 持 续 吗?我 也 跟 课题 组
家最容 易理解 ,新 型商品房 小 区出现 以后 ,物 说 ,如果我们课 题组撤 出去后社 区不能继 续运
在 中国社会 结构 、城 乡社 区发 生 了巨大 变 百步亭等都是这种模式。成功的市场模式 离不开
迁的今 天 ,我 国城 市社 区治理 出现 了很 多新 问 其他 因素的支持 ,一个理 想主义的房地产商可以 题 ,包括 : 居委会行政 化 、政府服 务供给 与居 把社 区治理得很好 ,反之,如果没有理想,而仅
去 是 荒 地 , 田村街 道 出面 ,争 取 到 上级 政 府 区居委会 ,社 区类型复杂 多样 。 目前我 们在单
资 源 ,将 这 个 地 区开发 成 公 共 活动 空 间 ,同 位 大院型的毛 纺南社 区 、商品房 小区橡 树 湾社
中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模式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协商民主对于促进城市社区治理有着重要作用
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推动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社区发展的实现 。
当前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参与率不高、协商过程不透明、协商结果缺乏有效落实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协商民主机制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加强监督落实等措施,推动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 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模式
2023-11-05
目录
• 引言 • 中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内涵与特点 • 中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 • 中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实践案例 • 中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问题与挑战 • 中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变化需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 挑战。
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引领作用
01
党组织在协商民主中 的定位与职责
明确党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核心地位 ,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确保协商民主的正确方向。
0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使其 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协商民主的发 展。
03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 作用
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协商民主活动,以 实际行动彰显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
注重实效
中国城市社区的协商民主不仅关注决策的合法性和程序的 公正性,还注重决策的实际效果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 探索城市社区建设,逐步推动社区协 商民主的发展。一些城市开始实行居 委会直选,让居民直接参与社区管理 。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随着城市化和人口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治理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基层的组织形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新时代需要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
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权责转移,加强社区自治政府作为城市社区的主要管理者,应当将部分权责逐步转移给社区居民,通过自治、共治的方式来加强城市社区的治理效果。
对于社区事务管理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政府应当逐步实现权责分离,赋予社区居民更多的自治权和自主权。
同时,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社区自治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倡导公共参与,建设共治社区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只有通过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的良好运转。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参与的机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
同时,政府也应当倡导文明、和谐、平等的社区公共精神,引导居民自觉遵守社区管理规定,树立“共治社区,共建和谐”的理念。
三、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随着城市社区管理的不断升级和变革,社区管理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
城市社区管理应当采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通过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使城市社区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工作、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四、推进精细化管理,构建智慧社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治理也进入了智慧时代。
政府应当通过智慧化手段、数据化手段,将城市资源、社区信息集成起来,实现精细化管理。
同时,政府也应当建立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体系,推动城市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提升城市社区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慧程度。
五、倡导生态共建,实现绿色社区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的生态建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政府应当倡导生态共建的理念,加强城市社区环境的管理和治理,推动城市社区绿化、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发展。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资料]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社区治理的内涵界定为起点,分析了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走向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社区服务TU984A社区治理内涵与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城市治理的微观体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当从社区治理开始。
“治理”与“统治”相对而言,社会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治理是一个社会层面上所有行动者参与的结果。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以及各种社会机构或私人机构都不是独自解决复杂、动态和多样的社会问题。
因为他们不可能各自拥有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
因此,只要在这个社会层面上得到公众的认可,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治理主体。
第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有一定的互动。
治理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参与结构往往具有多样性,可以是一种契约性合作,也可以是政府让渡部分管理权限给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排他性和专属性,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第三,强调参与的主动性。
按照治理理论进行社会管理时,强调参与者的自愿主动,而不是强制的被动行为。
治理理论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在整个治理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第四,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变迁。
从传统的“街巷自治”到现代的“社区治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经历了多次转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政策导向和实践探索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一、历史变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城市社区治理主要是通过“街巷自治”的方式进行的。
街巷自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治理模式,主要由街坊邻里自愿组建自治组织,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解决民生问题。
这种形式的自治在古代社会中主要体现在城市的老城区和市井小巷上,人们依靠着邻里之间的互助和自我管理来维持治安和社会秩序。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街巷自治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开始向现代化发展,政府渐渐介入并制定相关政策来规范社区治理模式。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政府逐渐承担起了社区管理的责任,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加强社区居民参与和自治,促进社区治理的合理化和民主化。
二、政策导向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政策导向主要是“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总体方针。
社会化意味着政府不再是社区治理的唯一主体,而是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来共同治理社区。
这种治理模式主要是建立在社区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参与之上,政府在其中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法治化意味着社区治理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依法治理。
政府要加强对社区治理的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社区治理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专业化是指政府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引进有关专业人才来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提高社区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多元化意味着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如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等。
通过多元化的参与方式来共同治理社区,推动社区治理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三、实践探索在政策导向的指引下,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得到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创新。
社区治理的四种模式
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社区治理的模式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四种常见的模式:
代表民主模式: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代表代表居民的意见参与社区决策。
这种模式可以保证社区决策的民主性,但存在代表个人意见而非全体居民意见的风险。
公民参与模式: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直接参与社区决策,不需要代表。
公民参与模式可以保证社区决策的民主性和真实性,但要求居民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公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中,社区治理由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这种模式可以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但需要解决好各方利益冲突的问题。
自治模式: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自行组织、自主决策,自行解决社区问题。
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居民的自治能力,但需要保证居民的自治权利不受侵犯。
社区治理模式有很多种,还有其他的模式,例如:
委员会模式: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参与社区决策。
工作组模式: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按照兴趣爱好或专业领域组成的工作组参与社区决策。
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组成合作社,通过合作解决社区问题。
选择合适的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
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
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
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
将“治理”概念应用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
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相比,社区治理的特征在于:1、就主体而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
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
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
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
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
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
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
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3、就结构而言,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
我国过去的街居体制结构是从上级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单位体制结构是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关系,没有横向的联系。
而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主体多元化,街道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单向运行转变为双向互动;大量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又是一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从而将社区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筑成横向的网状结构[4]。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的主要特征。
1、上海模式。
上海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
具体而言:(1)社区管理领导系统:由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理委员会构成。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下,街道办事处成为一级管理的地位得到明确。
随着权力的下放,街道办事处具有以下权限:部分城区规划的参与权、分级管理权、综合协调权、属地管理权。
街道办成为街道行政权力的中心,“以块为主、条块结合”。
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地克服各块分割,建立了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派出所、房管所、环卫所、工商所、街道医院、房管办、市容监察分队等单位参加的城区管理委员会。
城区管委会定期召开例会,商量、协调、督查城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各种事项,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城区管委会作为条与块之间的中介,发挥着重要的行政协调功能,使条的专业管理与块的综合管理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合力。
(2)社区管理执行系统:由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
上海模式在街道内设定了四个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社区发展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其具体分工是:市政管理委员会负责市容卫生、市政建设、环境保护、除害灭病、卫生防疫、城市绿化。
社区发展委员会负责社会保障、社区福利、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粮籍管理等与社区发展有关的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社会治安与司法行政。
财政经济管理委员会对街道财政负责预决算,对街道内经济进行工商、物价、税收方面的行政管理,扶持和引导街道经济。
以街道为中心组建委员会的组织创新,把相关部门和单位包容进来,就使得街道在对日常事务的处理和协调中有了有形的依托。
(3)社区管理支持系统: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
它们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社区委员会、社区事务咨询会、协调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主要负责议事、协调、监督和咨询,从而对社区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上海模式还将居民委员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四级网络”,抓好居民委会干部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维护社区治安稳定,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5]2、沈阳模式。
从1998年下半年起,沈阳市在和平、沈河两区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展开社区体制改革,重新调整了社区规模,理顺了条块关系,构建了新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沈阳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明确社区定位。
沈阳将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
由于原有的居委会规模过小,资源匮乏,如将社区定位在居委会则不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
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关,在街道层面上组建社区,则又影响社区的自治性质。
因此,将社区确定在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层面上,可以避免两方面的弊端,而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功能的发挥。
(2)合理划分社区。
沈阳市将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单位的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的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区的不同功能特点以高科技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文化街、商业区等划分的“功能型社区”。
(3)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这个组织体系由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构成。
“决策层”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代表组成,定期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项。
“执行层”为社区(管理)委员会,它与规模调整后的居委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由招选人员、户籍民警、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组成,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其职能是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
“议事层”为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由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等组成,在社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对社区事务的协商、议事职能,有权对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
“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即根据党章规定,设立社区党委、总支和支部。
沈阳模式体现了“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原则,符合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对社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3、江汉模式。
这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制实践的经验。
江汉区在学习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与沈阳模式不同的是,江汉模式没有把社区协商议事会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
它的主要做法有:(1)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
明确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不是行政上下级的关系。
重新界定街道各行政部门与社区组织的职责,街道负责行政管理,承担行政任务;而居委会负责社区自治,不再与街道签目标责任状,并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行政摊派工作。
同时还建立社区评议考核街道各职能部门的制度,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
(2)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区街政府部门要做到“五个到社区”,即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
(3)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区街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征得社区组织同意后,区街政府部门必须同时为社区组织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区街政府部门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从而保证社区在协助工作时或在承接社会性服务职能时,做到“有职、有权、有钱”。
(4)责任到人、监督到人。
主要指为保证区街政府部门职能转换到位,不走过场,根治过去那种“遇见好事抢着做,遇见麻烦事无人做,遇见责任‘踢皮球’”的顽症,建立“责任到人、承诺到人和监督到人”的实施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江汉区力图建立一种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结合、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
[7]三、社区治理的比较分析上述三种社区治理模式是在我国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总结,既有共同特征,又各具特色,但与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