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国学大师季羡林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国学大师季羡林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国学大师季羡林时光过隙,往事沉沙。

我们不能忘记季羡林,不能忘记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党性。

季羡林是北大人的代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他曾说,“平生爱国,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爱国!”这样的话语,令人肃敬。

1946年,先生从德国学成辗转回国后,一踏上祖国的土地,第一件事是跪下捧起一把泥土亲吻,颤抖着声音说: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在此之前,英国剑桥大学已经为他安排了诱人的职位,但他不为所动,学成直扑祖国怀抱。

1949年,蒋介石派飞机来接他,他说什么也不走。

因为他认为,这里是他的祖国,是他的根。

建国之后,百废待举,群情激昂。

此时季羡林40岁出头,已由德国留学归来,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中科院委员。

1956年,此时中国已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他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做出了庄严而理性的选择: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要以一名光荣的党员身份参与祖国的建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季羡林不但恪守党性,还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季羡林一直是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始终以一颗平常而豁达的心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

季羡林出身贫苦,历经磨难,“二战”前后滞留德国达10年之久,饱尝思乡之苦。

回国后,他与家人长期分居,独自一人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

“文革”期间,季羡林遭到打击,但他仍能泰然处之,并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坚持做自己的学问。

他说:“活下来,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

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

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

一两年内,没有收到一封信……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

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

”由于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贡献,季羡林赢得了很多名誉和头衔,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授。

2002年10月,季羡林在住院期间专门写文章提出请辞“三顶桂冠”。

季羡林先生背后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季羡林先生背后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季羡林先生背后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我要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镶嵌在灰色墙壁里的深灰色挂钟,指向了深夜两点。

这个夜晚,仿佛和多年来无数个深夜都没有任何不同。

他慵懒地窝在沙发里,面容消瘦而疲惫。

而穿着玫瑰红的棉布长裙,金黄的长发随意挽在脑后的她,端坐在矮矮的长凳上,修长的腰肢使劲地挺直着。

长达2万字的论文,只剩下最后一页了,她的眼神因此变得澄澈而欢快,时而俏皮地投向身旁的他,忍俊不禁地听他读出那些被涂改得快看不清字母的词儿,时而又眉毛微蹙盯着稿纸在打字机上明快地敲打……时隔多年之后,季羡林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她叫伊姆加德,当时23岁,是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校友田德望房东迈耶家的大女儿。

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

几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季羡林受田德望之邀第一次去了迈耶家。

就在晚餐桌上,季羡林第一次看见了伊姆加德,她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俏皮中透出点羞怯。

从那以后,季羡林每隔两个星期去一次迈耶家,每一次都是伊姆加德为他开门。

但是整整两年多时间,他们之间除了简单问好寒暄外,再无更多的交流。

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

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

一天傍晚,当季羡林正在书房里修改论文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伊姆加德小姐第一次造访他,这让季羡林感到局促不安,赶紧慌忙地收拾凌乱的书桌。

“羡林•季先生,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素材名人——季羡林1.季羡林评价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

2.季羡林成就: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3.季羡林具体事迹:(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此刻正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2)谢绝剑桥大学聘约:二战前,古斯塔夫•哈隆教授向剑桥大学推荐季羡林任教,剑桥大学接受了他的推荐,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

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季羡林,现代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中国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1912年,逝于2008年,享年96岁。

他在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季羡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

他的学问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学说方面有独到的研究。

他的大部分著作和论文都以清晰明快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风格闻名。

季羡林坚持推崇古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他通过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学术知识。

他的教课方式风趣幽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季羡林还是出色的翻译家,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带入了国际舞台,为世界各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机会。

他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

除了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季羡林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教育改革。

他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教育合作的发展。

他还担任多个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位,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季羡林一生兢兢业业,不负韶华。

他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师表的风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他的事迹和学识将继续激励和启迪后人,成为一座永恒的学术灯塔。

总结起来,季羡林是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界的巨擘,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继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原名季羡阜,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巨擘,其学识渊博,广博丰富,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与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季羡林终身追寻中华文化的卓越之美,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不可估量和卓越的影响。

季羡林于1918年12月31日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古书香气十足的世家,父亲是记得有渊博学识的学者,家里的图书馆里藏书甚是丰富。

季羡林从小便受到钜子父辈的熏陶,培养起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兴趣。

季羡林在小学毕业后进入了镇江中学读书,在这里他的学习成绩总是突出的出类拔萃。

1932年季羡林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系,专业方向是古代汉语文学。

期间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陈寅恪等思想家。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回到家乡组织地下革命队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结束抗战后,季羡林回到了中央大学重拾学业,开始东南文化研究。

他开始研究中国文学历史,潜心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此外,季羡林还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科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他与陈寅恪、钱穆等人一起,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季羡林的研究领域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他的著作广泛、深刻,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文学领域,季羡林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和著作,如《诗品》、《唐代诗歌》、《宋词文选》、《鲁迅与西方文化》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历史领域,季羡林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思想和教育演变,以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

如《中国哲学史》、《中国文明史》、《中国科技史》等,通过他的研究,打破了“先圣后师”的思想禁锢,大力宣扬了中国古代文明所传达的思想道理。

在人文、哲学、科学等领域,季羡林所作的著作,对于现代的中国思想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著作以外,季羡林在教育界也创造了卓越的业绩。

他曾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教授职务,对于教学、科研有着独到见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季羡林简介和生平事迹

季羡林简介和生平事迹

工作经历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 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 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 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 [37]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 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
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 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
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 《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国宝。 2 0 0 9 年 7 月 11 日 11 时 1 0 分 , 季 羡 林 逝 世 , 享 年 9 8 岁 。
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1 9 11 年 8 月 6 日 , 季 羡 林 出 生 于 山 东 省 清 平 县 ( 现 临 清 市 ) 康 庄 镇 官 庄 一 个 农 民 家 庭 , 六 岁 以 前 在 清 平 随 马 景 恭 老 师 识 字 。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 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 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 师从瓦尔德史米(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季羡林这位大师。

您知道吗?季羡林小时候那可是个特别好学的孩子。

家里条件虽说不富裕,可他对知识的渴望简直像小火苗一样燃烧着。

在学校里,他总是最勤奋的那一个,成绩也是顶呱呱。

后来呀,他去了国外深造,在异国他乡,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他可没退缩过。

那股子钻研的劲儿,让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说说他对语言的热爱吧,他精通好多门语言,什么梵文、巴利文,那都是信手拈来。

就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他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还有啊,季羡林写的那些文章,那叫一个精彩!文字朴实却饱含深情,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叫好。

他把自己的经历、感悟,都融入到作品里,让咱们读者仿佛能走进他的世界。

他对待朋友和学生也是超级好。

总是耐心地倾听,热心地帮助。

在大家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

季羡林还特别爱国,不管在外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

一有机会,就赶紧回来,把自己的所学都奉献给国家。

而且他这人特别谦虚,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哪怕别人把他捧得高高的,他也总是笑笑说,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者。

怎么样,朋友,听我讲了这么多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是不是对这位大师更加敬佩啦?。

季羡林的十个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季羡林的十个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季羡林的十个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寄语: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今天分享给读者的是季羡林的十个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_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_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详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2.吐火罗文3.印度古代文学4.印度佛教史5.中国佛教史6.中亚佛教史7.唐史8.中印文化交流史9.中外文化交流史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2.德国及西方文学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14.散文及杂文创作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着作荣誉奖”。

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着二等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专着《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着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导语:季羡林先生,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故事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人物介绍】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关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

关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

名家作文素材(一)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

1911年出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人物评价:1、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中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3、温家宝曾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季羡林的生平简介季羡林的生平简介引导语: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精通多国语言,著作等身,是我国的国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学术成就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刚去世的国学大师

刚去世的国学大师

刚去世的国学大师大家有关注过刚去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吗?关于刚去世的国学大师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刚去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刚去世的国学大师:人物生平/季羡林学习经历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

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

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

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季羡林老年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

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

三一文库()〔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导语:季羡林季老说过: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

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作者:王世辉来源:《新作文·高考作文智囊》2009年第09期策划人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本期推出的两位人物,都属于后者。

走近他们,你会获得生命的明媚阳光,你会享受,也灵的深邃历练——从他们的澄澈之,也与平静之,也,体悟一份人生的旷达与超然;从他们的充沛之心与向上之心,收获一份生命的激情与砥砺。

人物简介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此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

他于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进入古稀之年后。

季羡林的学术生命仿佛进人了黄金时期。

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人物事件虽卧病榻笔耕不止自1997年第一次白内障手术之后。

季老身体各器官就总不断出毛病,常常要住院。

不过,季老对此却很坦然:“我现在就是一块老表,零件有点老化,擦上点油,修理一下,还是可以再走几年的。

”为了写书,他曾经天天拖着蹒跚的双腿,步行五六里路到北大图书馆查资料,把当时白内障尚不严重的双眼累得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而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在私下里称他“受了甘地的影响,完全就是一个自虐狂”。

惜时如金的季老,总是不知疲倦,发奋忘我地工作,即使在医院治疗,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写文章。

每天清晨吃过早饭,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书和写作,直到医生查房方肯停下;午睡过后依然如此。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那么季羡林的生平有哪些事迹?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有许多的职业,但是比较著名的就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还有作家,在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季羡林一直被称作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国宝,但他自己说过自己不是圣人,也就是这样的季羡林让我们觉得大师很可爱。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比如英语、德语、梵语、巴利文、还能阅读俄文、法文,还有最神奇的是他精通吐火罗文,这是世界上很少有学者会的语言。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到6岁开始读书写字,1923年在山东小学毕业后,在中学期间,季羡林参加了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学习英语。

1926年初中毕业进了山东大学的附属高中,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季羡林以希道的笔名创作了多篇小说在天津发表,此后进入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封散文,均在山东和天津发表,高中毕业考进了清华专修德文,1934年毕业被母校邀请担任教员。

1935年清华与德国交换研究所,季羡林被录取去德国主修印度学,后来又学习了多种文字,在学校的汉学系做讲师,直到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1946年回国,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经常以学者身份访问出国,直到退休。

季羡林的妻子季羡林妻子名叫彭德华,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思想淳朴,勤劳肯干。

季羡林妻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和季羡林有一定的差距,但她在生活上对季羡林及家人的照顾真的是很细心。

虽然她和季羡林在结婚前没有进行过多的感情交流,彼此也不是很了解对方,结婚后还是有些冷淡,但彭德华凭借自己的踏实善良,让季羡林逐渐对她有了好感。

彭德华成为季羡林妻子后,将季羡林的生活打理的很到位,正是这种无形的支持,让季羡林可以踏实的研究文学。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泰斗之一,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的家庭背景非常优越,他的父亲季振堂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母亲则是清朝的宫廷歌妓。

季羡林从小受到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注重,不仅让他学习古典文化,还让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并鼓励他学习外语。

季羡林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学术才华。

他于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主修哲学,次修历史。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41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在不久后就因为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救亡运动而被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

在狱中,季羡林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通过狱中的图书馆,继续学习外语和文化知识,并且开始进行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文化经典,如《圣经》、《唐吉坷德》等,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季羡林被释放,回到南京大学任教。

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并且创建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季氏文化研究所。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汉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之一。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

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等职务,还曾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项,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等。

季羡林的著作也非常丰富,他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中国文化史》、《汉字的故事》、《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等。

他的作品风格简练、深入浅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详细]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
获得的主要奖项有:
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着作荣誉奖”。

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着二等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专着《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着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季羡林先生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详细]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着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着,其着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