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三章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 人所接受的文化。
❖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 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 亚文化的类别:
❖ (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 的文化。
❖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 化。
❖ 特殊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 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语文化内容。
❖ 普遍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就其 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如语言、习俗等等。
❖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 文化中心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 族、甚至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都常常带有一种倾向, 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 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它民族的。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 第二节 文化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 第四节 文化的分析 ❖ 第五节 文化模式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 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 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三)宗教
❖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 1、十分密切。
❖ (1)内容方面,二者有许多重合之处。 ❖ (2)宗教统一道德守则 ❖ (3)宗教加强道德的威慑力。
❖ 2、宗教加强了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力,但却使道德 流于僵化。
❖(四)法律
❖ 1、定义:
❖ 法律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即国家维护 的行为守则。
❖ 2、法律的特点: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 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对社 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 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 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可 分为民族的、种族的、职业的、区域的、 宗教的、社会阶层的、越轨的等类型。
4、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层次(内部构造)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 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三,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地球环境相同、
可利用材料与资源相似,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四,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差异性来源于人类满足其相同的基本需要时,
所用的途径或方法不同。
一是地理环境不同,提供给人类可用的资源不同,
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被孤立的程度,接触面不同,则其文化按照特
第三章 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 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 的东西。
殊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自我导向是指各民族 兴趣发展的趋向。
第三章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案例
在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中,价值命题强调
了价值与行为的关系问题,即一个人的行为越 有价值,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把这种理论放 进一步再扩大一下适用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 一种行为越有价值,那么,人们越愿意重复这 种行为。 香港居民黄福荣,于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 地震中抢救被压孤儿不幸牺牲,他是玉树抗震 救援中首个遇难的志愿者。为表彰黄福荣为地 震灾区的救援义举以及所做的慈善工作,香港 特区政府追授黄福荣金英勇勋章。
五、 互动论
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般来说,社会互动就是指社会上的 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 等方式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也称社 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
互动论认为任何客观的社会组织形式都是由
个体之间的互动构成和维系的;在互动过程中,
个体具有使用、识别和解释互动符号(语言、
姿势等)的能力,从而判定:
结构功能主义
冲突理论
交换理论
符号互动论
拟剧论
二、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基 本观点及局限性。
2.拟剧论
代表人物为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 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 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 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他们都在社会互动 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 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六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在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格局中,马克思主 义社会学是独树一帜的。应该指出,马克思的社 会理论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学内容,由于意识 形态的原因,长期以来被西方社会学界所忽视, 往往只看到它的经济学意义和历史哲学意义,或 者把它仅视为谋求无产阶级解放的社会革命学说。 到了 20世纪60~70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学术界讨论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对象之间 关系问题的深入,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社会学丰 富内涵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使它的影响渗透到当 代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中。
第三章社会分层解析
二、社会流动的模式
1.社会流动的模式
(1)开放式流动。开放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在 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 动模式。
(2)封闭式流动。封闭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只 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混合流动模式是在一个社 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 状况。
2、社会分层的根源
(1) 社会分化和分工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基 本的社会原因。
社会分化分为横向分化和纵向分化,横向分 化又称水平分化,导致社会分工;纵向分化又称 垂直分化,导致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使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集团和类型并扮 演着不同的角色。
社会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的出现 和发展,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阶级的产 生,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②韦伯除了同意从经济角度(财富)来划分阶级 外,认为还有两个重要的分层标淮,即权力和声 望。而马克思认为权力和声望最终来源于财富, 即经济是社会分层的决定性标准,是基础。
③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私 行制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对立阶级 的冲突是一种必然现象。韦伯则认为 阶级冲突不会绝对化。
④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决定计会意识的 整体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社会 分层结构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韦伯则 从唯名论的个人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 认为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种 主动的生成力量。
2、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
(1)社区调查法。社区调查是指社会学者深入 到某一社区,住上较长一段时间,了解社区阶级 结构。
(2)主观法。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 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 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 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1)
33
四、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 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 失败
代差问题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4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 化。
儿童和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 力,需要社会提供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规 范,但现实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 响。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社会化的类型、理论、影响 社会化的条件,以及社会角色的类型,
其中难点是社会化的理论。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
思考题
名词解释:社会化、角色集 掌握社会化的类型 掌握库利和米德的社会化理论 熟悉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条件 简述社会化的途径 理解不同的角色类型 社会角色的失调包括哪几种情况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7
对库利、米德的评价:
对现代社会学有较大影响,但两个 理论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比今天所真正 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如,库利就 没有充分关注初级群体之外那些迅速 出现的社会力量对自我的影响,米德 关于一般他人的概念,同样没有注意 到今天的多元社会现状。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0
•
家街 头 卖 艺 的 歌 唱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1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确定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角色确定不当的几种情况: 1、不能胜任角色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 3、选择了不当的角色 角色确定的有效性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社会学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推动者。在此种意义上,所谓社会运行,也就是人类自身的运 行。 其次,客观事物本身如果不与人类相联系,就无所谓好与坏。 最后,满足需要的程度也是前面所讲的两个原则的落脚点。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 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3、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 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评价社会运行状态是否处于良性 的社会运行,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 要原则。
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 其次,它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社会运行的状况
最终要通过整体的运行表现出来,整体效益是衡量社会大 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实现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 合研究。
(二)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的含义: 结构性协调: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
4、社会学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社会。其中,根据联系人 际关系的纽带,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来考察 社会,是最为常见的角度之一。
社会 社会系统 社会唯实派、社会唯名派 社会整合、社会失范、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的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
则 宏观社会、微观社会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社会制度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马克思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
第三章社会分层
2、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
(1)社区调查法。社区调查是指社会学者深入 到某一社区,住上较长一段时间,了解社区阶级 结构。 (2)主观法。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 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 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 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3)声誉法。又称他人评价法。调查员从一个 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 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社区成员分层 归类。 (4)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 (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2、社会分层的根源
(2)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同是从 个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资源主要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 资源和声望资源等,正是由于人们对社会资源的 占有与否和占有多少使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 而人们是否占有或占有资源的多少又与人们获取 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直接相关。 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还与人们获取资源的 机会相关。机会不同之所以成为社会分层的原因, 是因为社会差异既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程度相关, 又与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2.精英的流动
(1)什么是精英 精英是在相关领域分层中占据最上层的少量人物, 他们的行动对于该领域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帕雷托把精英分为两种: 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 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精英。 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 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 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 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 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 的统治者精英。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PPT
• (二)人口数量和质量p81
• 1、人口数量 • 人口数量,又称为人口规模,是对人口的量的规
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 2、人口质量 • 人口质量,又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
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 想素质。
• 中国人口成为社会包袱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数 量过多,另一方面是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p76
•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p76
• (一)社会的涵义 •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
总和。
• (二)社会的特征p77
• 1、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人(人群)是最基本要 素
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加速。 • 5、人口性别失衡。我国当前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
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很多。 • 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解决我国当前人口问题必须着眼的目标是建设“人口均衡
型社会”。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人口数量、素 质、结构、分布等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B
• C.文化结构 D.文化特质
第一,有用性。比如工具、技术等
第二,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如音乐、舞蹈、体育、管理等容易被采借,而宗 教、民族服饰等不容易被采借
• 文化融合,是指采借过来的文化与本土文化协调 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咖啡馆、歌舞厅、超市 等
五、文化多样性p91
• (一)文化震惊 •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
社会学:第3章-社会学理论流派整理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各主要理论流派2、理解社会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主要理论流派的观点教学难点: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各流派的异同点教学内容:§3 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话语:主要的理论流派20世纪世界社会学最重大的事件是迎来了许多新学派的诞生,这节课就将历史上形成的几种主要的社会学理论和流派作简要介绍.§3.1 结构功能论一、理论渊源结构功能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经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理论,尤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独霸美国社会学界.有两个主要原因:1、美国社会在这个时期正是太平盛世,社会安定,国势雄伟壮大;功能论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整合,正适合解释当时的美国社会.2、当时哈佛大学大帕森斯教授与其在全国各地的门生正主宰着美国社会学界.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作为一个均衡的,有序的,整合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合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整个社会系统与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功能论相信,社会里的成分和各部门对社会都有某种程度的贡献和功能.社会总是向着稳定整合的方向运行.如果某一部门发生变动,其他部门必然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动,把失调的社会体系再调整回来,以维护社会的整合.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最早是发源于19世纪的英法两国,许多古典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涂尔干>以与20世纪的两位人类学家<主要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对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布朗的功能论强调整合是每一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社会里的结构与组织都是为此而存在的,而运动的.要研究社会结构就不能离开它的功能.马林诺夫斯基也认为每一种风俗、概念、物质、思想、信仰都具有很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功能论不相信社会会产生激烈的变动或埃与破坏,社会问题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失调.因些,功能论很少重视社会变迁的研究.但是美国与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都遭受了激烈的变乱:学生运动、妇女运动、运动、嬉皮士文化、吸毒等社会问题充斥于社会里.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功能论受到怀疑,冲突论趋势出头.二、代表人物〔一〕帕森斯功能结构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当代的社会学家帕森斯.他的功能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社会系统》、《现代社会系统》中.但在他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为他的结构功能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结构功能论中的主要概念和基本思想是:〔1〕在他的早期著作中确立了将社会秩序作为它的社会学理论中的中心议题.它假定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社会秩序正好来自人们这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例如西方社会中的##就代表此类价值观念,他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做的.〔2〕他晚期的著作的中重点发展了他的社会系统论.帕认为任何社会系统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过程中都分化出了四个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法律子系统和亲属子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使系统达到均衡.〔3〕晚期著作中还发展了他的社会进化论.他主X人类历史的过程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包括四个过程:分化,适应力的提升、容纳、价值的通用化.〔二〕默顿默顿曾是帕森斯的学生,他在很多方面将导师的结构功能论发扬光大.莫顿首先批评他的老师的理论过于抽象和宏大,他主X发展所谓的中程理论——介于经验总结性微观理论和宏大神会理论之间的理论.其次,他还批评了过去功能主义理论的三个错误:功能统一性观点、功能普遍性观点和功能不可替代性观点.莫顿对于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主要概念.显功能就是指那些人们可以预料的和容易被大家认识到的功能.而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所预料的的不容易被大家认识的功能.§3.2冲突论一、理论渊源冲突论是与结论功能论并驾齐驱的另一种宏观社会学理论.冲突论是建立对结构功能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当结构功能论如日中天的时候,很多冲突论者指责和批判他们的社会整合社会协调的观点,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中的对抗与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在社会变迁发挥着作用.马克思的阶段斗争学说和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对现代冲突论影响最大.齐美尔强调现实社会里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冲突并非只有破坏性的一面还有建设性的一面.冲突论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是造成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也是权力关系,总有一方掌权而居上,另一方无权而处下.人基本上自私的,只求权力的获取.社会的实际状态不是整合,而是斗争与冲突.这种观点用可以用来解释分析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受到年轻学者的欢迎.二、代表人物〔一〕达伦多夫辩论冲突论达伦多夫深受马克思和齐美尔的影响.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冲突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权力和权威必然会引起竞争、社会冲突、社会变迁、整个社会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统治之上的,所以权力与权威就成了解释这些冲突的关键点.〔二〕科塞的功能冲突论冲突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科赛,他的理论深受齐美尔的行使社会学影响.他把他的理论集中在探讨冲突在社会体系内的功能上.饿饿而且科赛试图将两种对立的理论结构论和冲突论结合起来.他承认社会的有些结构的形式是整合、均衡的结果,但他也指出社会群体得以形成和建立的另一个过程——社会冲突.科塞认为社会体系内的各个部分是相通的,这种相互关联是一定会存在紧X、失调和冲突现象.冲突的起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报酬的不均衡分配,以与人们对社会合法性的质疑和否定.社会冲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社会机构和人们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冲突也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他可以促进群体的形成,可以促进团体界限的确定,可以促进社会团体的团结.(三)哈贝马斯他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人物,他大大发展了批判理论,与前辈相比,他的观点多了些综合,少了些激进,他提出的"沟通行动理论〞与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哈马贝斯的合理性概念为基础,运用语言和逻辑分析工具,通过多功能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沟通行动理论.他把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的:目的性的行动规X调节行动戏剧化的行动沟通行动在他看来,沟通行动是最基本的社会行动.他的理论试图综合理论与实践、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理论取向§3.3 互动论一、理论渊源宏观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结构,而微观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关注个体之间和个体与社会间的相互联系,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互动的动态性.米德的思想对互动论的创立起了关键作用.他强调人类心智,社会自我和社会结构的产生是与社会互动过程密切相关的.二、两个流派:拟剧论和符号互动论1、戈夫曼的拟剧论他发展了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就像演员一样在与人交往中不断塑造自己的形象.2、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而沟通依赖于符号.符号就是代表某物的东西."牛〞这个字并不是代表一头牛,代表牛这种动物i,如果人类不能使用符号的话,只有当牵过一头牛你才知道牛.所以符号沟通效率是非常高的.它取决于人们破译理解符号的能力.在同一个社会成长的人们能够彼此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就是因为对这些符号有共同的理解,例如:中国人见面"吃了没?〞中国人懂得这话的含义,用来打招呼.可是外国人不懂,可能就认为你要请他吃饭.这一理论的重点就是研究人们在不同符号上所赋予的意义,互动者如何把握互动情景、符号对不同的人是否具有同样的意义等.§3.4 交换论一、理论渊源交换理论是一种综合心理行为科学与经济学观点的理论,它相信人与人的互动必有目的,也就是要获得酬赏.互动的双方既然是有目的的,那么互动就会像经济行为里的利害关系的计算,尽量减少成本或付出,更尽可能扩大其利润或酬赏.同样的一种酬赏在不同人眼中,其价值并不完全一样.交换理论同时指出,个人在互动中所欲获得的利润与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成正比.代价越大,利润越高.例如:一个人在恋爱过程中,越是追不到对方,越是死心塌地地认为是真爱,值得追.这就是代价与利润相对高低的问题.交换理论社会学上用得最多的是小团体的研究,也用在夫妻关系的解释上.不过由于社会互动过于经济化的解释,是四##论应用X围最小的.二、代表人物1、霍斯曼的交换论他的交换论认为社会主要研究单位是人,而不是功能学派所说的的社会角色或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他的交换理论包括六个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理性命题2、布劳的结构交换论布劳在很多方面弥补和发展了霍斯曼的交换理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出于交换,但不是所有行为都是交换行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交换原理:§3.5 社会学理论的新总合计新视角社会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的,出现了综合的趋势,一方面,人文主义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各流派相互交织,形成新理论一、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二、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三、布丢的反思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 其三,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是全 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 征。普遍性来自集体的属性。
2021/4/6
8
• (3)社会事实的类型
• 一类属于物质性社会事实。例如:社会的人口分 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样式等等。
2021/4/6
13
• 2、社会团结的类型
• (1)机械团结
• A.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 的总和”;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又不同于个 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
• B.机械团结
• 以集体意识为基础。
• 含义:主要是由相似性所致的团结,在这种团结 形式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大,成员们遵循着 共同的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围绕集体意识达成的 一致性很高,成员的个体意识很弱。
• 孔德、斯宾塞虽然坚持社会是有机的整体, 但在解释社会进步时还是犯了还原论的错 误。孔德从人的心智发展的角度去解释社 会变迁,斯宾塞将社会进步的动因归结为 个人追求最大幸福的天性。
2021/4/6
11
• (2)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 分析和功能分析。
• A.对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要分别进行研究, 而且要先研究原因,再研究功能。
2021/4/6
4
• (2)社会整体观
• 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 论思想,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
•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 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 存在。
• 因此,社会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 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 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2021/4/6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对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1、塑造维持社会良性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人格完善、能够扮演角色) 2、传递文化 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 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的统一和 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社会化则能 传递文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体与条件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 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一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部分;作用—— 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 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 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是儿童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 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 德行为的标准;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 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出生-1.5)、肛 门期(1-3) 、性器期(3-7)、 潜伏期 (7-青春期)、生殖期 (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开始) 5个阶段。
(2)人格发展的角度 A、人格(个性、自我):就是个体的心理(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行为 特征的总和。其核心是“自我意识”,即“我是谁”。刚出生的婴儿没 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结果 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独特人格(个性)的人。 B、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著名理论: 库利(美)的“镜中自我”:第一,自我意识(人格)是在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中产生的;第二,自我意识形成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自己设想 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是自己设想别人对自己行为(方式) 的评价;最后是自己根据对别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这三个步骤经 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即自我意识。因为每个人的 “自我”意识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的反射,所以叫“镜中自我”。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_社会与文化(自考2012版)解读
• 2、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内容 • 一方面,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 到改善民生上,需要通过加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 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 滞后的局面,并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 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认真化解社会矛盾,切 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既要勇于正视, 又要辩证看徃,在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寻 找解决办法和途径,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 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 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被称作 A • A.社会建设 B.社会建构 • C.社会管理 D.社会治理 • 2、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 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组成 一个 D • A.文化模式 B.文化元素 • C.文化系统 D.文化集丛 • 3、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 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被称为 • A.文化冲突 B.文化排斥 C • C.文化震惊 D.文化杂交
• (二)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p83
• 首先,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 来源。 • 其次,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 产发展的方向。 • 最后,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三、环境p83
• (一)环境的概念
•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 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p80
• • • • 一、人口 二、自然资源 三、环境 四、文化
• (一)人口的概念p80
社会学概论 第三章社会
第三章社会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一)社会的涵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是特殊的自然,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的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
主要表现是:①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
②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
②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是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个人才是真实,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和社会唯实论(社会才是真实,代表人物涂尔干)。
1、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社会唯实论:也称为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相反,它是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个方面:(1)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因而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所谓劳动,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活动。
劳动是社会向自然吸取物质资料、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的一种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社会化的基本涵义,了解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化的主要机构,明确社会化的过程与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题。
【重点难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一、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或者说,所谓社会化,是一个人的生命长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过程。
台湾学者龙冠海对社会化的描述具有代表性。
他说:“人天生只是一个人类有机体,并非一个社会人,生下后得到社会的教养,与别人接触,习得所属团体的价值,所赞成的态度、观念及行为模式,遵守社会的规范,并有了地位和职务,才成为一个有人性、有人格的社会人,也就是社会化的人。
故可以说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将新生儿模塑成一个社会分子的过程。
”综合而言,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社会因素对个体有影响、控制、塑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个人这个主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此,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要能够生活,除了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人要发展自身,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得首先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
也就是说,掌握个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内容。
人类的基本生活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对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习得的过程。
2、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在所有的社会中,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和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后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
职业活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个性、完善社会性的重要途径。
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是先天遗传的,因此,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
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与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不同,它不是在个人出生后就立即进行的,一般是在进入青年期才开始的(如农业中学、中专、职业高中、技校)。
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分为不同的阶段、类型和层次,进行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是学校和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3、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规定和协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维持和巩固社会秩序。
社会行为规范作为认为行为的规矩和方式,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矩、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规则、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等。
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对个人的外定型即社会为每一个成员确定的一套行为模式。
因此,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内容。
如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等。
4、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相应地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整个社会才能达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而人们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正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并按社会结构的规定行动。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机构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题,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1、社会教化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包括一般机构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和特殊机构如监狱工读学校和劳教场所。
社会化的执行者是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以及具体实施社会化的人。
(1)家庭。
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并且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
因此,家庭社会化化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的主要作用在于教人如何做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导家庭生活技能,传授待人接物礼仪和促进家庭人伦角色的扮演。
(2)学校。
从历史的角度看,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强的。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学校已经成为继家庭之后对个人进行社会化的第二个主要机构和场所,甚至是最重要的机构。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近、地位相仿、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基本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与家庭、学校一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执行者。
尤其是是个体进入青年期以后,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益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是由其特点决定的:①平等性。
②自由性。
③规范性。
④亲密性。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所产生的作用具有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两重性,结果主要取决于同辈群体的性质和价值取向。
如果一个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趋于上进,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一致,那么,同辈群体对成员的社会化就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相反,如果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相互冲突和对立,就会形成群体反文化,对群体成员的社会化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成员走上反社会的道路。
(4)工作单位。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工作单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化机构。
一方面,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在工作单位中,个人要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等,工作单位是成人继续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另一方面,工作单位提供了一个检验个体基本社会化成果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和学校中完成基本社会化的社会成员进入工作单位,意味着他开始真正地走入社会,他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完成的基本社会化训练能否使他适应社会要求,需要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加以检验。
通过工作实践的检验,可以帮助个人调整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或社会组织为了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所使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声媒介。
印刷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书籍;电声媒介主要有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和执行者。
2、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个人经过一定发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
它是个人认识社会现实,加工社会影响,并使之转化为个人内部意识和内在素质的过程。
(1)模仿学习(2)主观认同(3)角色扮演(4)自我强化(5)自我总结上述五种内化方式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特征。
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看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进行的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主要看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决定了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养方式中,最适宜的方式是威信型的,即父母为子女所订立的规则,不但合理合情,而且本人率先垂范。
相反,父母过于专制或宽容对于孩子的成长都不利。
此外,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有严重家庭冲突但尚未离婚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大,使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更多。
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青年期的起止时间因个体和社会条件而有差别,一般位于11到21岁之间。
青年期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个体性器官趋于成熟,开始出现青春期性征,由此而带来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
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
“自我认同危机”不能及时化解有可能会导致偏离行为。
正因为如此,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严重的犯罪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社会就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信服和敬佩的社会权威形象。
2、成人继续社会化在成年期,人的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
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在这一阶段,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自我形象已经基本确立,人格已经基本定型;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扮演某种角色,还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某种角色。
个人在成年时期所要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中的人生中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并且扮演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
在成人期内,继续社会化甚至可能包括再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如移民到文化反差巨大的社会,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个人必须对早期的社会化内容进行重新更新。
二十个人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者失败,例如青年人的越轨和犯罪,从而导致个人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即劳动改造,以弥补早期社会化的不足。
此外,个体在老年期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不仅包括生理方面,而且包括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因素,如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
如何让老年人适应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的涵义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