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12最新

合集下载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61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9%,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

探析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巨大变化(一)改革开放初期有管制的开放式贸易保护政策这一时期大致在1978年至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

该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

此外,我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之为有管制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对外贸易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

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

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

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

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

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

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

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中英对照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中英对照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中英对照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China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18 年年6 月)June 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目录Contents前言Foreword一、中国切实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I. China Has Faithfully Fulfilled Its WTO Accession Commitments二、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II. China Firmly Supports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III. China’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After Accession to the WTO四、中国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IV. China Is Actively Advancing Opening-Up to a Higher Level结束语Conclusion前言Foreword1978 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40 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极大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融,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In 1978, China started the historic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is is a glorious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epic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compos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recording the great journey of common progress of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t has not only profoundly changed the country,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the whole world. Over the past 40 years, China has been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pursuing development with its door wide open. A model of all-round, multi-level, and wide-ranging opening-up has gradually taken shape. China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the outside world and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noble cause of global peace and development.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目录前言一、中国切实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二、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四、中国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结束语前言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40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极大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融,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全面履行加入承诺,大幅开放市场,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在对外开放中展现了大国担当。

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全球贸易健康有序发展的支柱。

中国坚定遵守和维护世贸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全面参与世贸组织工作,为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坚定维护者和重要贡献者。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既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中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迈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增进了全球福祉,促进了共同繁荣。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与各国构建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

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

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中国的对外贸易(201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结束语前言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

经过多年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国也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年来,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作一系统介绍。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

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午间新闻稿

午间新闻稿

12.12周一·一周回顾(音乐)大家好,欢迎收听科艺校园广播一周精彩回顾,我是…我是…10号晚,月全食如约而至,夜空下我们一片沸腾。

一轮“红月亮”高悬苍穹,“红月亮”周围繁星点点。

暗红色的月亮周围泛着几丝光芒,自身仿佛置身于太空中,场景十分壮观。

寒冷夜空下、我们期待又兴奋,许多时候,原本充满棱角的我们渐渐被生活打磨的圆滑,心境渐渐淡然,偶尔生活有了小涟漪,我们才恍然发现,原来我们还能如此澎湃。

不知听众朋友们是否有同感呢?看完了月食,我们来聊聊其他的吧。

在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共同主办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通过大量翔实的图片和文献资料描绘出了一位爱党、爱国、爱民的大师风貌。

我们缅怀和追思这位科学大师的卓越成就,细细梳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以他的精神光芒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钱老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他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家有很多,但像钱老这样被广大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却不多,主要原因就是他始终是一名人民的科学家。

人民的科学家,人民当然爱!钱学森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

”朴实的言语展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子情怀。

“钱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积极联系在一起,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钱学森不仅以自己严谨勤奋的科学态度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钱学森一直不愿接受“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的称呼。

他曾坚定表示,航天是一项大规模的科学技术事业,其成就应要归功于集体,自己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该做的事情。

钱学森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是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他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将影响和感召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

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

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

中国对外贸易:2011年分析和2012年展望China’s Foreign Trade: An Analysis of 2011 and theOutlook of 2012梁明副研究员20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国的进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对外贸易平衡状况持续得以改善、对外贸易方式持续得以优化、对外贸易伙伴持续得以多元。

与此同时,2011年的对外贸易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问题,对外贸易已现放缓迹象。

201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将更加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

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持出口增长的基本稳定,积极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我们预计,201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将会延续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较2011年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一、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特点20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取得不俗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对外贸易平衡状况、对外贸易方式、对外贸易伙伴等结构问题都持续得以优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问题,对外贸易也已呈现出减弱的苗头。

(一)贸易额度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

2011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

其中,中国出口总额达到1898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2%;中国进口总额达到1743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

从图1 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一直延续良好的上升态势。

虽然起源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并使得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大幅下降,但201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较为完美的复苏,并于2011年再创历史新高。

图1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情况:2000-2012年注释:(1)2012年数据为作者预测数据;(2)其他数据来源为《海关统计年鉴》。

我国对外贸易简介

我国对外贸易简介

第三节中美经贸关系
三、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2.中国入世将 引起新的摩擦 中美间的产业或产品的贸易摩擦。 中美由于贸易不平衡所引发的摩擦。 中美之间技术性贸易的摩擦。 中美间的制度摩擦。
第三节中美经贸关系
四、中美经贸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政治方面看,政治问题经济化,经济问题 政治化是中美经贸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经济方面看,传统的六大问题主要涉及: 中国入世问题、最惠国待遇问题、对中国 产品的反倾销问题、贸易平衡问题、出口 管制问题和纺织品贸易问题。
第六节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地区)经 贸关系
一、中国与韩国的经贸关系 (一)韩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及对外贸易概况 60年代以前,韩国的工业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劳 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之后,韩国通过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 战略并大量引进外资,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实现了 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韩国比较突出的工业部门是钢铁 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和造船工业,总体来讲,韩国 的工业结构十分合理,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韩国对外贸易由于从进口替代性政策向出口导向型贸 易政策的转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惊人的速度扩大, 80年代后转入稳步发展阶段。 韩国的对外贸易层次较高。
第二节中国对外贸易体制与政策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响 (二)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1.可以适度扩大进口规模 2.对中国进口商品构成与市场构成的影响 3.对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
第三节中美经贸关系
一、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 1993年以来,中美贸易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年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达276.5亿美元, 比1992年174.9亿美元增长了58.1%,且中方贸 易开始呈现顺差,顺差额不断扩大。 2004年,中美贸易进一步扩大,双边贸 易总额达到1696.2亿美元,在欧盟跃居中国 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格局下,美国超过日本 仍然保持了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中美贸易白皮书

中美贸易白皮书
在这里输入您的单位名称
前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发布《关于中 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 书,旨在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 明中国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政策立场, 推动问题合理解决。
1
白皮书内容简介
2 中美经贸摩擦13个权威论断
目 录3
中美经贸关系六大事实
4
中美贸易白皮书详细解读
第一部分
白皮书内容简介
将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的责任归咎 于中国不公平
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现象更多是美国经济结构和现有比较优势格 局下市场自主选择的自然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进行结构性调整。美国无视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多方面因素,片 面强调两国货物贸易不平衡现象,将责任归咎于中国,是不公平、 不合理的。
美国所谓“公平贸易”将造成更大 范围的不公平
美国采取的极端贸易保护措施伤害 全球经贸关系
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极端贸易保护措施,破坏了国际经济 秩序,伤害了包括中美经贸交往在内的全球经贸关系,冲击 了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体系,干扰了市场预期,引发国际 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剧烈震荡,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不 确定因素和风险源。
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 各种风险挑战
中美经贸摩擦事关全球经济稳定与繁荣,事关世界和平与发 展,应该得到妥善解决。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双方保 持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 界人民共同利益,为国际社会所期待。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 开越大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改革的方向不会逆转,只会不断深化。中国开放的大门 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继续按照既定部署和节奏,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对外贸易资料

中国对外贸易资料

改革开放后对中国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对外贸易成长阶段
外贸在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 规划,中央和省分级管理的体制。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2.6%,外贸依存 度从10%逐步上升到20%以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对外贸易稳步发展阶

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 手段调控对外贸易,使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 超过12%,进出口贸易总额1999年比1980年增长8.5倍。 外贸依存度也持续上升达到30%以上。
(一)建国后及“一五”期间的 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1953-1957)
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支援抗美援朝,
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是同帝国主义开展反禁 运斗争,积极大量进口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以 及交通运输所需的重要物资和原材料。因而,这 个时期,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比较低,一直徘徊 在4%—4.6%之间(表10-1-1)。 ,“一五”期间,出口年平均增长14.2%,外贸 出口依存度上升到5%以上。尤其是“一五”完成 后,我国已有了自己的具有加工能力的工业部门, 因而,在外贸领域也打破了由资源密集型产品一 统天下的格局,一定程度开始了的加工品的出口, 但由于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见效快、国际市场扩 张、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于外贸扩大而滞后, 因而,在这个时期,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 中的比重依然不断上升(图10-1-2)。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重
大转变使中国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2003年进出 口贸易总额为8512.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总为 4383.7亿美元,进口总额为4128.4亿美元,比1978 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55.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 总为167.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87.4亿美元)分别 增长了24.0、26.2及22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 位也相应得到提高,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排名中 居第27位,到2003年上升到第4位,外贸依存度也 由1978年的9.8%(其中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 别为4.6%和5.2%)上升到了2003年的60.4%,其中, 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1.1%和29.3%。因 而,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的进程中。

2010年-2011年中国贸易状况

2010年-2011年中国贸易状况

世界贸易地位
• 与“十五”末期相比,2010年中国货物出 口由世界第三位跃居首位,占全球份额由 7.3%上升至10.4%;货物进口由世界第三 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 贸易复苏,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了德国,跃 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的比重从2005年的 6.7%提高到8.8%。我国服务贸易从2005年 第8位上升到第4位。
主要贸易伙伴
• 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 伙伴。中欧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增长 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 中日贸易额2977.7亿美元,增长30.2%。
• 同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 幅增长。对东盟进出口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 37.5%;对巴西进出口625.5亿美元,增长47.5%; 对印度进出口617.6亿美元,增长42.4%;对俄罗 斯进出口554.5亿美元,增长43.1%。
• 在进口商品中,2011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6043.8 亿美元,增长39.3%。其中进口铁矿砂6.9亿吨,增 长10.9%,进口均价为每吨163.8美元,上涨27.1%。 同期,进口大豆5264万吨,下降3.9%,进口均价为 每吨566.8美元,上涨23.7%。此外,进口机电产品 7532.9亿美元,增长14.1%;其中进口汽车103.6万 辆,增长27.8%。
主要进口商品
• 进口商品中,2010年,我国主要大宗商品 进口量涨跌互现,其中进口铁矿砂6.2亿吨, 减少1.4%,进口均价为每吨128.4美元,上 涨60.6%。同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增 加28.8%,进口均价为每吨457.7美元,上 涨3.6%。此外,进口机电产品6603.1亿美 元,增长34.4%;其中进口汽车81万辆,增 长93.4%。

《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4

《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4
中国货物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了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但是顺差急剧扩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困扰。出口结汇人民币大量投放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货物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还使得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对人民币形成了持续和较大的升值压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顺差过快增长。第一,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尤其是增加改善民生投资,刺激居民消费增长。第二,出台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简化进口管理和进口付汇手续,降低部分商品进口暂定税率,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第三,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先后降低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第四,修改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扩大禁止类的范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五,改变自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兑美元变动区间收窄的状况,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汇率机制改革至2011年8月末,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了约30%。
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全面实施,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各自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自由进入对方市场,适应了双方多方面的需求。中国与韩国贸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两国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十分宽广。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自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显示了新兴经济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也以较快速度增长,与阿拉伯国家源远流长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与拉美国家经济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优势,促进了各自发展。

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

2011年12月时事政治(12月国内/国际时事)2011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发布。

2011年12月1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工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行业企业间差距、城乡间差距、地区差距、高管和普通职工差距,四方面工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重庆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群体,不要刻意区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免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心理负担;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

2011年12月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证实,反垄断局已收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要求中止反垄断调查的申请,正按照反垄断法审理。

2011年12月2日至3日,拉美和加勒比全部33个独立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举行会议,宣告首个没有美国和加拿大参加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正式成立。

2011年12月4日,伊朗军方表示,伊军击落了一架RQ170无人侦察机,而该无人机“仅有轻微损伤”。

此后,美国军方一直否认伊朗“击落”该机的可能性,并对飞机型号闪烁其词,但对技术外泄却明确表示非常担忧。

2011年12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

规划提出,到2015年,药品生产100%符合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2011年1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全面介绍了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情况。

2011年12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披露的财务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共募集款物41.98亿元,投入备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款物以及人道主义救助款物,占90%以上。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它服务于一国的对外经济和政治总政策,并随着国内外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到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的转变,入世后则倾向于采取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诸多挑战,如贸易伙伴过பைடு நூலகம்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传统优势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等。同时,新贸易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日益增多,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贸易壁垒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采取正确措施应对,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中国的贸易伙伴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个邻国发展到现在的全球范围。

中国与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国家都有大量的贸易往来。

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贸易额都在数千亿美元以上。

这些贸易伙伴对中国的贸易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签订了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了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关系。

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过去,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服装、玩具等,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但利润空间有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国的贸易结构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创新型产品转变。

高技术产品、机电设备、汽车等出口增加,加工贸易逐渐减少,自主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在加快。

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然而,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一体化程度较低、产品结构较单一、贸易规模过大等问题。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都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积极推进贸易多元化,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拓展贸易伙伴,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的依赖性。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自由贸易,捍卫多边贸易体制,维护自身和世界的贸易利益。

总的来说,中国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贸易伙伴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调整。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将继续加强合作,推动自由贸易,为全球贸易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强改革创新、提高贸易竞争力,才能应对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

一方面,中国的贸易伙伴歧视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对外贸易(201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结束语前言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

经过多年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国也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年来,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作一系统介绍。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

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

外贸经营主体除了国有企业外,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后二者的进出口总额目前均已超过国有企业。

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

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

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

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 2.8%提高到 6.2%和4.3%。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

旅游、运输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增势平稳,建筑、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领域的跨境服务以及承接服务外包快速增长。

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

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

以信息、通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产业转移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等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

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

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

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

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

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

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

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

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

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

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

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

——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

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

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

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

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

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

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

——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