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行为背后的心理
一.他是在说谎吗:真实与谎言即使撒谎者极力掩饰,他们还是会留下说谎的蛛丝马迹,这里讲到了一些识别对方谎言的细微肢体动作,掌握了这些信息,我们识破谎言就会容易许多。
1.撒谎者的面部会出现迟疑的表情,连语言都会出现很多停顿。
2.撒谎者的常常喜欢触摸自己的鼻子,因为鼻腔内部细胞会在撒谎过程中由于血液流量上升而增大,今儿引发鼻腔的神经末梢传递出刺痒的感觉。
3.用手遮住嘴巴,说明撒谎者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
4.大部分用手接触嘴唇的动作都与欺骗有关,但是将手放进嘴唇之间是一种内心渴望安全感的外在表现。
5.摩擦眼睛的动过企图阻止眼睛目击欺骗、怀疑和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6.抓挠耳朵表示出听话人“非礼勿听”的企图,即通过该动作来阻止谎言的进入。
7.抓挠脖子是由于撒谎者撒谎后产生的脖颈刺痒的生理反应所导致的。
8.当人们将手掌摊开,手心向上放置时,他们说的大都是真言。
9.真笑时人们的眼角会出现“鱼尾纹”,只是面部肌肉运动的笑容不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10. 很多撒谎者都会目光坚定地看着对方,因为他们想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避免被识破。
11. 一些多余的小动作会透露谎言信息,例如摇头否认前下意识地点头、说话时下意识地吞咽唾沫等。
12. 撒谎者无法对自己编造的计划倒背如流。
二.或远或近的心里距离:排斥与接受很多人苦恼于不能把握自己的交谈对象的真实想法,不知道对方对自己是接纳还是排斥,如果你也正在为这个问题烦恼,那一定要学习一下这个内容,注意,两个人之间或远或近的心里距离,其实都可以从他们的肢体动作上很明显地看出来。
1.双臂交叉抱于胸前,是明显表示排斥和戒备的动作。
2.双腿交叉和双臂交叉抱于胸前一样,也是想在自己和别人之间筑起一道防线。
3.微笑并不一定表示接纳,当一个人在微笑时紧闭着双唇,他其实正在表示温和的抗拒。
4.如果一个人在发笑时,出现阴阳不一的表情,这种微笑我们叫做歪脸笑,这是明显的排斥标志。
5.如果一个人双臂交叉且双手紧握拳头,说明他此刻察觉到了敌意,并有意识地通过该动作进行自我保护。
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指的是人们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具有
的心理动机、目的或意图。
这些心理密码可以解释人们行
为的原因,揭示其内在的欲望、需求和动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密码:
1. 自我保护:人们在面临危险、威胁或不安全感时,会采
取自我保护的行为。
这可以包括逃避、撤退、攻击或制造
障碍等。
2. 寻求满足:人们会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和愉悦感。
这可以是追求物质财富、社交认可、身体享受或个人成就等。
3. 社会认同:人们有强烈的需求与社会群体产生联系,并获得认同和接纳。
他们可能会采取行为来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
4. 控制和权力:人们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并获取更多的权力和控制权。
他们可能采取行动来控制他人、掌握资源或影响决策。
5. 自我成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成长和发展。
他们可能会寻求学习、探索新事物、克服困难或追求个人目标。
6. 追求意义和目的: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追求更高的价值和使命感。
他们可能会采取行动来服务他人、追求社会正义或实现精神成长。
这些心理密码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经历和价值观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心理密码。
了解这些背
后的心理密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推动个人成长和互动关系的改善。
日常行为背后隐藏的五大心理现象
日常行为背后隐藏的五大心理现象一、人类面对信息越多选择结果越差常言道,“箩里选瓜,越拣越差。
”美国心理中心网近日报道,美国《决策与判断心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信息越多,选择结果越差。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表示,人们通常认为,掌握的相关信息越多,做出的决策就越好。
而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研究人员要求参试者对电脑程序提供的250道题进行回答,并计算其累积得分。
一部分人提前知道题目的数量和选项,一部分人不知道任何信息。
结果发现,那些知道信息越多的人,得分越低。
这说明,选择时,信息太多反而可能影响人们的决定。
二、演唱会上,为什么观众会跟着唱?本来性格内向、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看演唱会时也会跟着大声唱歌,看体育比赛时也会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况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人把自己埋没于团体之中时,个人意识会变得非常淡薄。
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没个性化”。
个人意识变淡薄之后,就不会注意到周围有人在看着自己,觉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巨大的开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进一步增长。
反正周围也没有人认识自己,也没有人际关系的束缚,因此害羞的人在这种场合下也会大声唱歌、高声呐喊助威。
此外,大声喊叫出来,也是一种释放精神压力的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畅。
因此,有的人甚至大声喊叫上了瘾。
不过,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淡薄时,就会开始感觉什么事都不是自己做的。
比如狂热的足球迷,如果自我意识过于淡薄,就可能发展成危害社会的“足球流氓”。
当然,“没个性化”并不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导致人丧失社会性。
在保持着社会性的团体中,“没个性化”也很难使人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恐怖的实验。
他让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
这些女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人胸前挂着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组人则被蒙住头,别人看不到她们的脸。
由工作人员扮成犯错的人后,心理学家请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发出指示,让她们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惩罚的方法是电击。
科学解读人类行为心理学:揭秘人类行为背后的奥秘
科学解读人类行为心理学:揭秘人类行为背后的奥秘引言部分:1.1 概述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领域。
它探索了人类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决策思维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以期揭示行为背后的奥秘。
人类行为心理学旨在深入研究和解释人们的行动动机、情绪反应以及认知处理等内容,从而对个体与集体的行为进行解析。
1.2 研究意义人类一直以来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产生浓厚兴趣并试图加以理解。
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预测行为趋势,并且有望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
此外,通过深入剖析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关系,也可以提供改进教育、管理和治疗方法的思路。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科学方法探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奥秘,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我们将从理论基础出发,介绍行为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流派,并探讨人类行为模式的特征。
随后,我们将分析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环境条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解读一些个体行为特征,如冲动与控制力度之间关系、社会归属感与行为表现的关联性以及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影响等。
最后,我们将探讨行为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商业市场和心理辅导服务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且希望能够为教育改进、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和心理辅导服务提供实践性建议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行为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关注,促进该领域更深入、全面地发展。
2. 理论基础2.1 行为心理学概念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领域,它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表现,并试图解释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认知、情绪、动机、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2.2 心理学流派在行为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主要流派或观点,每个流派都对人类行为提供了特定的解释。
其中一些重要的流派包括:-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反应来解释,重视环境对于行为形成和塑造的影响。
小孩子12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小孩子12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乖巧,但他们常常会做出些让大人难堪的事。
例如在外打人、哭泣、撒谎等等,我们除了去怪责孩子,还应该想想孩子到底在想啥?其实,孩子打人可能并非有强烈恶意,而哭光用吼来止住也是不够的。
01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 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由于孩子和别的小伙伴之间没有建立好一定的安全感,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解决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改变: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 2: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有些脾气暴躁的也会用武力来解决。
解决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我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
然后还要告诉孩子,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
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
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心理学密码解读行为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密码解读行为背后的动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千差万别。
有时候,一个人的举动会让我们感到困惑,而有时候,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似乎难以捉摸。
其实,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动机。
而心理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解读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
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在一个繁忙的街道上看到一个人匆忙地奔跑。
这一行为可能有多种动机。
也许这个人是在赶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害怕迟到;也许他刚刚得知亲人发生了意外,心急如焚;又或许他只是在进行日常的锻炼。
但无论原因是什么,都有一个内在的动机在驱使着他采取这样的行动。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向和强度。
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和睡眠,到更复杂的心理需求,如成就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动机涵盖了广泛的范围。
例如,当我们感到饥饿时,寻找食物的动机就会驱使我们走进厨房或者餐厅。
这种动机是基于生理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满足。
然而,心理动机则往往更加复杂和微妙。
以追求成就感为例。
有些人可能会努力工作,不断挑战自己,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因为他们从这种成就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帮助他人来获得成就感。
他们的动机并非来自物质的回报,而是内心深处对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渴望。
归属感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动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
一个人加入某个俱乐部、社团或者团队,可能是为了感受到被接纳和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
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种归属感动机的影响,比如积极参与活动、维护群体的利益等。
而自我实现的动机,则是追求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
这可能表现为一个艺术家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一个科学家不懈地探索未知领域,或者一个普通人努力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那么,心理学是如何揭示这些动机的呢?首先,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来寻找线索。
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解析
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解析表情一: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
心理学知识:理解人性与行为的奥秘
心理学知识:理解人性与行为的奥秘人类的心智活动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神秘的一部分。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喜悦、悲伤、害怕或愤怒?人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些决策,或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特定的行为?这些问题引发了无数讨论和研究。
而心理学作为对人类心灵和行为的科学研究,旨在揭开人性及行为背后的奥秘。
神秘的人性1.人性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特的人性。
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
这种多样性意味着我们无法用简单的模型来解释和预测每个人的行为。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大量的个案和群体数据,试图找到共同的模式和普遍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
2.情绪的迷人世界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每个人都体验过喜怒哀乐,我们对情绪的理解仍然有限。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幸福或悲伤?情绪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学者们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逐渐揭示出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性中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的奥秘1.决策的困惑人们在面临决策时往往感到困惑。
从小事情如何选择午餐,到大事情如何制定职业规划,决策的过程充满了纷繁复杂的因素。
我们是如何权衡和评估不同的选项?是什么驱使我们做出决策?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脑神经成像等手段,试图了解决策背后的心理和神经机制,提供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洞察。
2.动机的驱动力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另一个令人着迷的方面。
为什么我们会追求成功、财富或者美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驱使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了解我们内心真正的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而提高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效果。
3.习惯与意志力习惯是人行为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习惯代表着一种稳定而自动化的行为反应。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习惯?习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意志力代表着我们控制和调整行为的能力。
我们是如何提高意志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习惯和意志力对于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所起到的作用。
心理学揭秘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投射
心理学揭秘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投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致力于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投射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将自身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欲望等内在经验投射到他人或外部物体上的心理过程。
通过理解心理投射,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的本质,并对人际关系、决策制定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深入的见解。
一、心理投射的定义与原理心理投射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人类内心深处潜藏着许多无意识的欲望和冲突,这些欲望和冲突无法被直接表达,于是个体会通过心理投射的方式将其投射到外界。
心理投射的原理在于个体将内在体验映射到外部对象上,从而在外部体验和表达这些内在状态。
二、心理投射的类型与示例1. 情感投射情感投射是指个体将自身的情感状态投射到他人身上,常见于两种情况。
一是个体将自身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而产生共鸣,例如,自己因挫折感而情绪低落时,会对周围人的表现产生过度敏感。
二是个体通过投射来规避自身难以接受的情感,比如,一个害怕孤独的人可能会将自己的孤独感投射到身边的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
2. 动机投射动机投射是指个体将自身的欲望和动机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满足自身内在需求。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满足内心的渴望,如崇拜偶像、追求社交认同等。
此外,个体还可能将自身的欲望和动机投射到所拥有的物品上,从而通过物品的象征意义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3. 人格投射人格投射是指个体将自身的特点、价值观和信仰投射到他人或外部物体上。
这种投射往往是无意识的,个体往往会将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以获得自我肯定,或者将自身的认为是负面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回避责任。
三、心理投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投射心理投射在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并建立起亲密关系。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父母奋斗的动力、乃至是生命的全数。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细微转变、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如何读懂孩子,如何解开也就成为父母必修的一门作业,其实,孩子的扯谎、撒娇、哭、恐惧、害羞等等,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大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咱们要从小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入手,来慢慢解开每一个....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扯谎"你听我说,咱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那你天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固然啦。
一吃完饭,就可以够一直看到上床。
""你多美呀!"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训斥。
妈妈责备他"扯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儿童根本不懂扯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
对孩子来讲,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二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讲这句话的孩子那时的心情就是希望"若是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若是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固然我也就可以够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路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
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儿童"扯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白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和欺骗谎话,等等。
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暗示_你读懂了吗?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异常行为,如攻击他人、无故哭闹、经常撒谎、脾气执拗等。
如不进行分析,寻找其背后的心理暗示,可能加剧儿童的异常行为,长期的异常行为会形成错误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针对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学角度解析,判别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处理方式。
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其心理一般需要根据具体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儿童攻击行为最为常见的心理原因是儿童对于周围环境安全感的缺失,在自身感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主动攻击的行为,如打人、咬人等。
对于这种情况导致的儿童攻击行为,家长需要帮助儿童建立各种环境下的安全感。
例如:在儿童群体进行友好玩耍或者交朋友行为时,家长可以提前准备分成小份的水果与零食,在儿童交朋友过程中让其分发。
增加家庭聚会次数与频率或是增加前往他人家庭环境中做客的机会,让儿童增加环境接触机会,由此减少环境不安全感,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及分享欲。
另有一些情况下,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是由于儿童不愿意进行当下的行为或事件。
例如:儿童在玩耍过程中被其他儿童打断,而且该儿童本身并不想和他们玩耍,反复出声拒绝后仍然无法制止,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需要了解并尊重儿童的想法,但需要指出儿童的举动是错误的,要帮助儿童建立正确且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让其用语言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儿童知道正确的想法及错误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正确处理方式,减少攻击行为。
部分儿童的攻击行为也可能是模仿学习家长的不当行为所致。
例如:家长通过拍打或逗弄的方式与儿童进行日常玩耍,可能导致儿童将这种行为学习接纳并加之于他人,所以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入手,改善及调整不当行为,通过语言的方式与儿童进行沟通,教导其使用语言解决问题。
撒谎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儿童可能出现撒谎行为。
例如:向其他同伴讲自己并不存在的行为及玩具。
从心理角度分析,儿童本身并不理解撒谎行为及文/张玉梅 大理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暗示你读懂了吗?咨询港湾Consulting Harbor青春期健康86其对错,当儿童表达、夸耀自己并不拥有的东西时,深层意思是希望自己拥有这一类东西,但其在语言表达时可能将愿望和现实混淆。
心理洞察术_第6章 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在大事情中,人们表现出他们所希望表现的,在琐碎的小事上,才表现出他们自己。
常言道,细微处泄天机。
细微处泄天机美国的一位管理专家受聘于一个大老板,在几次用餐时,他发现老板盛饭不是多了吃不下,就是盛少了不够吃。
他想,一个连自己吃多少东西都把握不准的人,值得再为他效力吗?便辞了职。
果不其然,那个老板的公司后来因决策失误真的倒闭了。
小动作是琐碎的,常常是不引人注意的,然而,这些信息却详实地记录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动态。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你仔细观察,往往从一件小事或者一个细节,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素质是高还是低。
平常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也是用人者识别人才的重要线索。
法国的“银行大王”恰科,年轻的时候,因为一根大头钉而获得赏识,从而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恰科在家待业了很长一段时间。
为了找工作,他拜访了51家公司,得到的却是51次的失败。
一天,恰科开始了第52次寻找工作。
他来到法国BELUU银行找董事长求职。
然而,刚一见面,董事长就以他没有银行工作经验和不需要人手为由,将他打发出了办公室。
恰科第52次失败似乎已成定局。
可就在他退出办公室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失魂落魄的恰科一出门,突然瞥见门前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钉。
恰科想到这根大头钉可能会伤到其他人,就不假思索地把它捡了起来。
当他弯下腰去拾大头针时,被该行董事长看见了。
这个董事长认为:“这么精细小心、考虑周全的人,很适合在银行工作。
”董事长因此改变主意,决定聘用恰科。
第二天,银行就给恰科发了录用通知单。
事实证明,董事长的“慧眼”看中的确实是一匹“千里马”。
恰科在银行里样样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
恰科的精心缜密,加上勤奋刻苦,很快就使得他在法国银行界崛起,成为了有名的银行大王。
认真并细心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是完成任何大事业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作风。
这不仅是一个求职的技巧或谋略问题,更能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作风。
透过这些细节,往往能使用人者选拔到真正能为之所用的人才。
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
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解读日常行为密码,让你迅速成为社交达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解读朋友微反应寻找真正的知己1.社交场合挤眉弄眼的朋友善拍马屁2.说话时喜欢抖动腿脚的朋友自私自利3.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的朋友对友情忠实不渝4.伸出手五指并拢的人交朋友时不肯推心置腹5.窃窃而笑的人是能共患难的朋友6.拍打脑后部的人不太注重感情背靠大树好乘凉,解读贵人微反应揣摩其个人素养1.两脚并拢站立的人乐于助人2.嘴角向上挑的人胸襟开阔3.抽烟时伸直拇指顶住下巴的人前途无量4.边看书边吃饭的人野心勃勃5.签名向右的人善于交际6.喜欢把手背在身后的人沉稳、老练7.对你摇头的人也许正是想帮助你的贵人远离小人近君子,解读小人微反应揭露其真面目1.目光坚定并不代表诚恳2.眼睛滴溜溜转的人阴险狡猾3.似笑非笑的人笑里藏刀4.抓挠脖子表明对方口是心非5.点头哈腰的人大奸似忠化敌为友路好走,解读对手微反应揣摩其心思1.眼睛斜视不语的对手怀有强烈的嫉妒心2.把烟头丢在地上,用脚踩灭的对手不服输3.细读的对手乐于与人促膝谈心4.双手叉腰的人蓄意挑战5.端茶杯时小指翘起的人吝啬解读职场行为密码,让你迅速成为职场达人步步高升有妙招,解读上司微反应摸清其心理状态1.上司频繁点头表示其很不耐烦2.抬高右眉,表示对下属持怀疑态度3.上司跟下属说话时不看对方表示其轻视对方4.上司从侧面拍下属的肩膀以示鼓励5.十指相互钳住表明其正在压抑内心的不满6.经常用手转笔的上司内心正紧张不安7.上司摘下眼镜往旁边一扔是否定的信号人见人爱不是梦,解读同事微反应了解其情绪1.露出满不在乎的表情表明其内心强烈不满2.视线游移不定表明其心神不宁3.鼻子胀大表明其恐惧不已4.眼睛往下垂表明其蔑视对方5.眼睛里溢出晶莹的泪珠也是高兴的表现6.一边打电话,一边画圆圈的人内心孤独7.不停地抓挠耳垂、耳背表明其内心焦虑8.同事用手指敲击桌面表明其内心有抵触情绪态度比能力重要,解读下属微表情揣摩其工作态度1.走路沉稳的人做事务实2.喜欢在名片上印上绰号的人没有责任感3.把办公桌与抽屉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人做事井井有条4.打电话习惯性地记下要点的人对工作严谨5.写字字体垂直者责任感强6.“摩拳擦掌”的人工作热情极高一分钟拿下订单,解读客户微反应找到突破口1.放大的瞳孔出卖客户嘴里的“不”2.客户双眼紧闭表明其心不在焉3.抓摸下巴表明其正在考虑如何决定4.客户双手摁住膝盖表明对方有意起身离开5.脚尖惦起表示愿意合作6.喝酒时紧捂住杯口的人虚伪7.客户做出摘掉自己衣服上绒毛的动作是反对的信号解读情场行为密码,让你迅速成为情场达人选对的不选“贵”的,解读对方微反应做出正确的选择1.女孩托盘式姿势传递倾慕之情2.女孩将宠物抱在怀里暗示她不可能接受你3.女孩双腿交缠是顺从的标签4.摆弄头发的女孩希望你能关爱她5.用一只手捂着嘴巴,静静地听你畅谈的女孩非常喜欢你6.相亲时一脸无聊的女孩,其实外冷内热7.喜欢把手机放在上衣口袋的男人值得托付终生8.走路身体前倾的男人懂得珍惜自己的感情恋爱达人有妙招,解读恋人微反应揣摩其真实意图1.女朋友舔嘴唇是在诱惑男朋友2.女友搭乘你的摩托车将手扶在你腰上表明她全心全意爱你3.逛街时,男友与你并排走表示他把你放在第一位4.约会中抢着坐左边的男人不可靠5.男朋友突然抱起双臂是自我防卫的体现6.男友在你约会迟到时走来走去表明他非常在乎你7.男友与你并排坐更有助于爱情的发展幸福婚姻靠经营,解读对方微反应寻找心灵的默契1.睡觉时采用婴儿般睡姿的妻子缺乏安全感2.突然争着与你接电话的妻子很可能有外遇3.触摸鼻子的丈夫往往在撒谎4.喝醉后猛打电话的丈夫渴望关怀5.丈夫双手一摊表明他已妥协6.将手置于臀部下方的丈夫心里极度不安。
行为背后的心理学
行为背后的心理学一、围观心理围观现象在我们国家可谓非常之普遍了,围观也就是看热闹。
围观者的心理一般意义上讲,就是获取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话头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在某个街角围了一大群人在看热闹,从而导致了周围的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尚且不说这些围观者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不便。
他们之所以会凑上前去围观,又是因为什么呢?虽然好奇是人类的本能,但国人围观的热情却是一种病态的好奇。
只要觉得是个热闹,管它什么无聊还是庄严都要看。
围观者也可以理解成为旁观者,说到旁观者,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旁观者效应”。
这一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人在场时,出手帮助身处困境者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换句话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旁观者效应的存在,表明集体冷漠可能成为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当他人迫切需要帮助之时,社会上却存在着一种不作为或者低回应的集体倾向,好像事情根本不曾发生或是慢慢就会过去一样。
人们积极地把自己同其他人的麻烦隔绝开来,变成旁观者,束手无策地坐在那里目睹权利的受损。
然而,作为我们来说,应该杜绝这种,同时也要抵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围观者心理是要有一定的人数作为基础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若是没有那么多的围观者,或是围观者之中,能够有人走上前去帮助当事者。
那这种现象也就自然而然的会消失。
无论是围观或是旁观,我们都应该积极发挥我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个社会。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通常在围观时,喜欢围成一个圆形,这又是为什么呢?就这个问题。
我也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可以说这是人群中人们达成的一个默认的安全距离,是心理上潜意识上的安全需要。
围观者和被围观者之间本来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但在潜意识中围观者会有一种侵犯别人的感觉,被围观者也会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
围观者此时即需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又要避免和被围观者发生任何冲突。
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背后隐藏什么
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背后隐藏什么儿童的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对此感到困惑和无奈。
要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儿童的攻击行为,我们需要了解这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背后隐藏着的一些重要因素。
1. 表达需求和情绪管理问题儿童攻击行为往往是一种表达需求和情绪管理的方式。
对于年幼的儿童而言,他们可能还没有掌握适当的沟通方式,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而这时,攻击行为就成为他们寻求关注、满足需求或发泄情绪的方式。
2. 学习和模仿环境中的行为儿童是社会化的过程中经常被环境与他人的行为所影响和塑造的。
如果他们身处一个以暴力为解决问题的模式环境中,很可能会模仿并表现出攻击行为。
例如,家庭中有父母或其他关键人物常常以暴力解决问题,儿童就容易学习到攻击行为作为应对困难的方式。
3. 欲望与竞争因素儿童攻击行为的背后还隐藏着欲望与竞争因素。
儿童对玩具、食物、关注等物质或非物质资源的欲望和争夺常常成为引发攻击行为的导火索。
他们可能因为欲望的满足和竞争带来的压力而出现攻击行为。
4. 自卫和保护的需要攻击行为有时也可以是儿童为了自卫和保护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可能感觉到了威胁、恐惧或受到了欺凌,于是选择采用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
5. 注意力和权力的获取攻击行为可以为儿童获取他们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注意力和权力。
当他们发现使用攻击行为可以引起成人或同伴的关注和反应时,他们很可能会持续使用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们所需的关注或权力。
面对儿童攻击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变这种行为。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1. 教导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儿童学会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适当的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言语、绘画、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导他们如何管理和表达情绪,避免使用攻击行为。
2. 提供积极的行为榜样为儿童提供积极的行为榜样,让他们有机会观察和学习其他人如何应对困难和冲突。
通过模仿积极的行为,他们可以逐渐改变攻击行为。
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7页word文档
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会先放弃。
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
内容简介为什么贪睡者反而记性更好?为什么我们在照相之前爱梳头?为什么我们会“左耳进,右耳出”?为什么男人心跳越快,女人越喜欢?为什么信用卡会让我们花更多的钱?为什么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愿意与人共处?我们的记忆会不会骗人?人在觉得被重视、被赏识的时候,潜能到底有多大?无孔不入的媒体是怎样影响我们的人格与生活?都是一句“我爱你”,你们的爱情又有怎样的形态?为什么明明心里有了主意,关键时刻又会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真理,还是商家的噱头?这是一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书;这是一本让我们认识他人的书;这是一本让我们明白人际交往是怎么一回事的书;这是一本解答我们的好奇,并让我们更好奇的书本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上百个最具科学性与社会效应的人类行为,并揭开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书中通俗易懂的实例和语言将引导你去发觉身边的意义世界,启发你去思考那些每天都在身边发生的人类行为。
而且借助本书,你将会发现:只有了解人类的本性,才能够用更合理的方式对待别人;懂得合理对待别人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简介贝特·萨勒(Beat Schaller)具有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的多元知识背景,并获得了洛桑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曾任某所商业职业学校校长一职,并达10年之久。
现任瑞士最大的综合性大学——苏黎世大学经济管理系高年级讲师、国际知名能源服务企业的经理、州议员。
畅销书作家,著有《语言的力量——在交往中使别人信任你的101个工具》等书。
目录第1章学习与记忆为什么我们会“左耳进右耳出”?别再嘲笑瞌睡虫啦,实验证明贪睡者记性更好!还在为自己的分数耿耿于怀吗?多问问别人怎么样,分数是在比较中才有意义的!“事后诸葛亮”是怎样炼成的?第2章情感与意志积极或消极,都在你的意念中!“假如你剥夺了普通人说谎的权利,那么你也剥夺了他的幸福。
社会心理学揭秘:解读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揭秘:解读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1. 引言1.1 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观察到人们的各种行为和互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影响人类行为的学科。
通过深入探索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和模仿行为、社会规范与道德发展等方面的心理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原因。
同时,了解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的心理动力学以及群体心态与社会影响力量化分析也对我们认识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互动非常重要。
本文将依次讨论以上几个方面,并提供一些案例和实践策略来揭秘解读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们能够加深对于自身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幸福感和应对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内容: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提供本文的概述及目的,介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心理因素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和模仿行为以及社会规范和道德发展。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的心理动力学,包括亲密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压力应对的作用以及社交比较与自尊心态的塑造。
在之后的部分,我们将着重研究群体心态与社会影响力量化分析,在群体决策与群体思维失调现象、群体认同与身份形成相关性以及权威性与服从实验中暗示引导效应等方面进行探究。
最后,在心理学揭秘部分,将围绕遏制负面情绪及行为改变策略进行研讨,并探索情绪调节及情绪管理方法、借助认知重构疏导压抑离合操作以及行为条件主义洗脑技术实践评估等内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索和解读社会心理学在揭秘和解析人类行为背后心理因素方面的价值。
通过详细讨论不同心理因素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我们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提供一些行为改变策略和应对方法。
同时,本文还旨在促进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的兴趣,鼓励读者深入学习和探索这个有趣且实用的学科领域。
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第一章行为背后,包藏着怎样的自己——行为是你心理的镜子人们在一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的真实状况。
心理专家指出:人的外在表现是“内在自我”的延伸,外在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透露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因此,行为是我们心理的镜子,透过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想法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想法观察别人,认为别人和自己有相似的想法。
心理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投射现象。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那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别人的身上。
中国有句古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父”,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人自己卑鄙无耻,就以为君子和自己一样也卑鄙无耻。
自己有某种品质,就觉得别人也有这种品质。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欲望、好恶、情绪、个性等的主观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想法不自觉地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样的特征,也是这样想的。
如自己讨厌班里的某个同学,就会认为别人也都讨厌这位同学;自己喜欢说人家的坏话,就会认为别人也喜欢说人家的坏话;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并因此而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醋;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喜恶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学画画、练钢琴,为子女选择学校和职业……人们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
宋代的著名学者苏东坡好佛,结交了很多佛界朋友,佛印是其中的一位。
一天,苏东坡闲来无事,到佛印那里去打坐。
坐了一段时间后,苏东坡突发奇想,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
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很高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人的行为隐藏哪些心理】人的行为隐藏什么心理
【人的行为隐藏哪些心理】人的行为隐藏什么心理人的行为隐藏哪些心理?在现在社会里,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人,然而一个人的行为,很有可能就代表这个人内心所隐藏的性格,那么人的行为隐藏哪些心理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人的行为心理概论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分析人行为隐藏的心理1、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魔鬼大多数人都努力按照那句古老的格言不伤害他人的准则生活,但是事实真相是,无论我们认为自己有多善良,其实心里都住着魔鬼。
1970年那个堪称史上最臭名昭著之一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就揭示了这一点。
实验对象被投放在一所模拟监狱中,其中一半人被分配成为守卫,另一半人则扮演囚犯的角色。
实验数据显示,哪怕起初显得最为良善的人,拥有对他人的生杀大权后,也展露出自己的魔鬼特质,不时对自己的囚犯进行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折磨。
2、爱确实是最重要的东西你会觉得那些宣称爱是最重要的人很疯狂吗?在心理学的世界中,这些人是无比正确的。
历时75年之久的格兰特研究(Grant study)发现,生活中充满爱的人是幸福感最高的,而维持这种幸福感需要且只需要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为背后,包藏着怎样的自己——行为是你心理的镜子
人们在一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的真实状况。
心理专家指出:人的外在表现是“内在自我”的延伸,外在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透露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因此,行为是我们心理的镜子,透过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想法
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想法观察别人,认为别人和自己有相似的想法。
心理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投射现象。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那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别人的身上。
中国有句古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父”,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人自己卑鄙无耻,就以为君子和自己一样也卑鄙无耻。
自己有某种品质,就觉得别人也有这种品质。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欲望、好恶、情绪、个性等的主观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想法不自觉地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样的特征,也是这样想的。
如自己讨厌班里的某个同学,就会认为别人也都讨厌这位同学;自己喜欢说人家的坏话,就会认为别人也喜欢说人家的坏话;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并因此而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醋;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喜恶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学画画、练钢琴,为子女选择学校和职业……人们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
宋代的著名学者苏东坡好佛,结交了很多佛界朋友,佛印是其中的一位。
一天,苏东坡闲来无事,到佛印那里去打坐。
坐了一段时间后,苏东坡突发奇想,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
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
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
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粪。
”
苏东坡很高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回家的时候就对小妹炫耀。
苏小妹一听乐了,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到别人是什么样子,你就是什么样子。
”东坡恍然大悟,顿感羞愧。
因为投射心理的作用,个体往往会将自己身上的特征、意念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认为他人也具备这样的想法。
反过来想,当我们认为别人有某种特征或者某些想法时,其实这些特征和想法也是我们自己所特有的。
我们以己之心揣测别人的想法时,实际上也是在测量我们自己。
因此,通过这种特性,我们可以透过某人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看出其本身的个性特征。
投射心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生活中,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如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会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所以,在认识和评价自己同一群体的时候,往往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评价和判断,而是将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和想法不自觉地强加到其他人身上,觉得这也是他人所具有的。
此外,人们往往喜欢和别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如果发现自己不好的特征,而又不愿意被比下去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这些不好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
也有这些缺点。
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说的这个问题,明明是自己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因为懦弱让自己难堪,心里很不舒服,这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此获得心灵的宁静。
行为揭秘:
以己度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心理平衡,人们不自然地会把自己的特征强加到别人身上,寻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另外,群体特征意识也可能引发人们以己度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