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研究对象是现实的人。
2.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其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人和世界的关系;群体和世界的关系;个人和文化世界的关系;个人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3.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要求,因为人类进入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三重危机—首先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造成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其次是整个人类生存面临的现实危机;最后是每个个体出现的生存意义危机。
可以说人的生存在当代出现了全面性的危机,关注人的生存和解决人的生存危机就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7个:现实存在论;具体人性论;自我塑造论;实践生成论;生存价值论;自由解放论;全面发展论。
1.现实存在论:现实的人存在三种基本形态:人类全体.社会群体.人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实际就是人类,社会群体和人的个体的统一。
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不同于人的个体,因为它不但以个体形态存在着,而且还必须以社会群体形态与人类全体形态存在着。
2.具体人性论:具体人性论的研究必须对人的本质做“应然”“实然”划分,对狭义的人性也必须做“应然人性”“实然人性”的区别。
人性论回答人的本质问题,这里的具体指的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指的是用矛盾辩证法把握这种具体的人性理论。
3.自我塑造论:马克思主义人学也承认人是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的,是在创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的。
人类是再创造人化世界中生成的,群体是在创造社会制度过程中生成的,个人是在创造精神世界过程中生成的。
另外,在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中,理想信念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为人的自我塑造提供形象,但是不能夸大理想信念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学一方面认为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离不开理想信念的作用,另一方面认为对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其本质上是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三者的统一,人的发展要经历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三个阶段。
这些观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在我国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人性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能够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理解人性,从而找到解决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矛盾的方法,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
标签:类本质;社会本质;个体本质;三形态说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横向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分析人的本质的时候,是以作为个体的人为对象的。
它认为,个体的人在其本质上是类本质、社会本质、个体本质三者的统一。
所谓人的类本质,指的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其他物质的最根本的标志。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动,即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类本质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动物并没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到:“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1〕人的社会本质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即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从他出生开始就注定要和世界上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也总避免不了和其他人打交道。
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不断和他人的交往中延续下去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他还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马克思人类学
马克思人类学
马克思人类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经济特征,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和剥削,强调社会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关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等概念。
该理论强调社会和经济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强调社会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对人类解放的理性思考和实践。
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强调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注重揭示社会和经济关系的本质和逻辑,关注社会生产力、经济分配和权力结构等方面。
除了定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也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如数学建模和实验方法等。
总之,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一种批判性的人类学,通过对社会和经济关系的探索,寻求人类解放的出路。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讲,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我国的很多理论思想提供了基础,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思想是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和最大获得利益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些思想是为人而服务的。
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在早期受了赫斯和黑格尔的影响最为深刻,他继承了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两种思想就是他对人权的维护。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从他哲学思想中而来,其中心问题是就是人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以人为主的思想。
马克思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贫苦大众的利益,他将工人阶级的贫苦称之为劳动异化,怎样将这种异化消除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为了适应他所在的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途径就是为人类找出一种达到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方式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中,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思想,因为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强调人的,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生物特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属性的存在是社会属性形成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属性起着制约作用,社会属性也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注重了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立场出发来强调人的。
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之中,有不少人想追寻规律来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有着其可以遵循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矛盾的,也是运动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的规律。
他还提出了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四者之间是矛盾且运动的,这样就使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对人学理论的相关阐述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
从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无不贯穿着对“人”的理论论述,其理论十分深刻,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本质”的界定马克思首先把人的本质与劳动联系起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生产生活也就是类的生活。
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
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1]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命活动、生产活动看成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社会实践的活动,认为改造自然界、创造新的对象世界的“人的类的本质”。
[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需要”的界定马克思首先指出了人的需求的多层次与复杂性。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提出应该研究人的“需要体系”。
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可以按照需要起源的角度把需要划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除了这三大类需要以外,马克思还进一步提出劳动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人的个体需要和社会共同需要以及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等。
[4]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价值”的探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价值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展开与充实。
马克思认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管后人如何看待,历史的事实终究是改变不了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出发点,并且直言不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
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进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我们知道,宗教神学是以“神”为出发点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神”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或者说“神”是异化了的人。
马克思揭穿了“神”这个神圣的形象,把它还原成了人。
黑格尔则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经过“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不过,这个“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头脚倒立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绝对精神”看作是黑格尔所创造的改头换面的上帝。
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殊途同归,他们各自都把“神”或“绝对精神”描绘成创造世界的造物主和主宰人类的精灵,而走向精神上的专制主义。
费尔巴哈对此表示了极度的不满和愤慨,他直接以人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在其创立的人本主义“新哲学”中确立了人的地位。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然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需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
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浅析干士提供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浅析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专业 suyukid 1110190005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总结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的各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的基本原则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从总体而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为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就奠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研究的对象无疑是人,但哲学意义上的人学或人论不同于各种具体的“人的科学”,只研究人的某一方面或人的某一具体属性,它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人及其本质,提供的是人的完整图景和人的本质。
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学术界并不存在原则性的分歧。
然而,人在现实性上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人既可以指向个体的存在,也可以指向群体与族类的存在。
那么,“完整的人”或“人的完整图景”究竟指什么?有学者认为,人学是在“人的科学”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的方法,对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整体思考。
其着眼点是完整的个人。
因为作为完整的人,一般概括来说,其本质内容可归结为三大基本问题:存在状态;本质属性;历史发展。
第一,人的存在状态指的是人的存在形式、存在形态和存在状况。
就存在形式而言,人学不专门研究人类、群体,而着重对完整的个人作专门思考。
第二,人学不专门研究个人的某一属性,而力图对个人的完整本质属性作专门而系统的思考。
第三,人学不专门研究个人发展的历史现象,而旨在透过这一现象揭示个人发展的历史规律。
因此,“完整的个人”就是:他是以可感知的实体个人为基础的人类、群体和个人相统一的人;他是个人需要、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相统一的人;他是个人存在、本质和历史发展相统一的人。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
··2021年12月第18卷第1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8No.12Dec.2021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程设计与实施”作者简介:邹恒(1992-),男,湖北武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邹恒(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建者、继承者与发展者,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且独特的贡献。
恩格斯对人学问题的探究是建立在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以劳动为核心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劳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起点。
借由劳动,人类与自然体现出秩序追求上的同一性,并最终通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研究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不仅能坚定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统一性,也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人学;劳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语境中,恩格斯的地位一直语焉不详,马克思恩格斯也并未出版一本具体的著作来阐述人学思想,但是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各式观点的论战中仍能发现诸多关于“人”的论述。
事实上,“恩格斯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人学思想同中有异、相映生辉。
”[1]从整体上考察,恩格斯主要集中在对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概念的探究,以辩证的思维把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共性,并最终聚焦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内涵恩格斯对人学问题的探究是以人的起源为出发点的,恩格斯接受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思想,将劳动概念解释为“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体人”观念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体人”观念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体人”观念【引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体人”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仅是一个具有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个体,更是一个具有思想、情感、社会性等多种维度的统一体。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自我实现也需要通过社会的参与和互动来完成。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完善,认为只有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体人”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体人”观念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指导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
1.2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政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条件。
只有具备正确的思想和高度的政治觉悟,才能够胸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伟大责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思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思政课程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的育人目标,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体人”观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体人”观念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包括思想、道德、体魄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述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研究人的本质,分析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预测和指明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发展和解放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
正如苏格拉底援引希腊德尔菲神庙入口处的圆柱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和行动的原则一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把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主题时也把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始终应成为不断深化着的认识的客体和主体。
而进行这种认识的最重要的环节,是研究社会的实践生活发展所遵循的规律。
人们根据这些规律,不仅能分析和解释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且宁预测和指明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解放的途经。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发展反应着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辩证法。
这些矛盾包括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本质和实在的矛盾,个体和类的矛盾,以及人的需要和使之满足的客观可能性的矛盾。
在这个辩证的矛盾着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从自然种族村社状态转变为原始部落状态,又经过阶级社会结构中各种形式的异化状态,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每个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都将得到实现的状态。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包括以下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对人的本质研究入手,来构建自己的人学体系。
还在早起的著作中,马克思已经充分意识到,构造抽象思辨的“人的科学”毫无用处,因为它脱离了社会的活动和人的实践。
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因此,马克思一改以往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了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他又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指明了人的活动对社会关系的改造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 克 思 主 义 人 学理 论 对 “ 的本 质 ” 一 马 人 的界 定 马 克思 首 先 把 人 的本 质 与 劳 动 联 系 起 来 . (8 4年 经 济 学 在( 4 1
马 克 思 主 义 人 学 理 论 , 内 容 十 分 丰 富 . 关 于 人 的本 质 及 其 是
质” 。田
( ) 的 本 质理 论 对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 启 示 一 人
马 克 思 在 《 于 费 尔 巴哈 的提 纲 》 , 一 次 明确 提 出 : 人 关 中 第 “ 在 传 统 的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理 论 课 上 ,教 育 者 更 多 的是 的 本 质 不 是 单 个 人所 固 有 的 抽 象 物 . 在其 现 实 性 上 . 是 一 切 社 灌 输 给 学 生 一 些 理 论 和 课 本 上 的 知识 .忽 视 了 学 生 在 思 想 政 治 它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人 的本 质 是 社 会 关 系 . 根 本 上 改 变 了历 史 上 教 育 中 的主 体 性 和 能 动 性 . 学 生 作 为 受 教 者 只是 被 动 的 接 受 . 【 引 从 大
进 行 了历 史 的 考 察 .展 望 了未 来 共 产 主义 社会 个 人 全 面 而 自由 发 展 的蓝 图 。在 《 产 党宣 言 》 , 克 思 强 调 未 来 的社 会 中 “ 共 中 马 每
马 克 思 主 义 人 学 是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理 论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是 关 于 人 的 本质 及其 全 面 发 展 的 一 门 科 学 理 论 体 系 。从 其 著 作 / 8 4年 经 济学 哲学 手 稿 》 《 于 费 尔 巴 哈 的 提 纲 》 《 意 志 意 ( 4 1 、关 、德 识 形态 》 《 产 党 宣 言 》 《 、共 、 资本 论 》 《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 , 不 和 政 等 无 贯穿着对 “ ” 人 的理 论 论 述 . 理 论 十分 深 刻 , 容 也 十 分 丰 富 . 其 内 包 括 马 克 恩 主 义 关 于 人 的 本 质 、 的 价值 、 的需 要 和 人 的 全 面 人 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o o ia n o i c le u a i n,b p l i g M a x s h o y o u n t l g c la d p l ia d c to t y a p y n r it t e r f h ma i y,ma i ie h t a i n o x m z s t e mo i to f v
关 键词 : 马克思主义; 人学;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 号 : 8 A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6210 (090—080 17—1120)2 1—3 0
Enl t nm e to a x s he r fhu a t i e gh n fM r itt o y o m niy o ole e i e l g c la d po iia d c to n c l g d o o ia n ltc le u a i n
马克 思 主义 人 学 理论 是 马克 思主 义关 于 人 的
校学生 , 从根 本上说 也就 是人 的 问题 。对人 的共 同
本 பைடு நூலகம் 、 的 价值 、 人 人道 主义 、 的全面发 展 问题 的科 人
学 理论 , 它是 从哲 学 的层面 对人 所做 的一种深 层 次 的思考 。马 克 思主 义 人 学理 论 认 为 : 是 “ 实 的 人 现
关 注这 一 逻 辑关 系 也使 马 克 思主 义 人学 理 论 与 高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从总体而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为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就奠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在对人的发展的理解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抽象人道主义从某种理想化的、抽象的人的理念出发,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人——非人——人”的模式,并把人的发展描述为人性的异化与人性的复归。
这种观点离开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离开了人的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历史联系,而把人的发展看作一种主观设定的过程,这是一种关于人的发展问题上的抽象观点。
与抽象的人道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1]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丰富性、全面性取决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全面性。
人的发展是同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相一致的,人创造社会关系的活动是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的,因而人在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进程中也使自身达到全面性。
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了某种丰富性即全面性,人才能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全面的活动与普遍的相互交往而获得全面的发展,达到自身的全面性。
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是历史的产物,人自身的全面性也只能在历史中达到。
因此,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并不是什么人性的复归,而是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达到的。
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不是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失而复得,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创造全面性的社会关系,在日益丰富的社会关系中,人才会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成为日益全面性的人。
所谓人的全面性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它不是人的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而它本身却正是以人的历史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始终贯穿他一生的思想探索和实践活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内容之一。
马克思的人学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历史的发展首先是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发展。
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不仅创造出物质财富,也创造出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因而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和文明。
马克思的人学观具有一定的当代启示。
首先,它强调生产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决定性
作用,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出适应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新形态。
其次,它强调人的群体性和历史性,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类命运是密切相关的,之间存
在着历史性和群体性的联系。
这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让自己的行动与社
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最后,马克思的人学观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类社会的未来,推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与新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马克思的人学观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人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个人的意志和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
马克思的人学观只着眼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影响。
影响社会发
展的因素很多,如科学技术、人文传统等,这些因素也同样重要,不能简单地把社会发展
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当我们借鉴马克思的人学观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并充分考虑人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与其他相关理论相结合,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研究对象是现实的人。
2.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其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人和世界的关系;群体和世界的关系;个人和文化世界的关系;个人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3.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要求,因为人类进入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三重危机—首先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造成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其次是整个人类生存面临的现实危机;最后是每个个体出现的生存意义危机。
可以说人的生存在当代出现了全面性的危机,关注人的生存和解决人的生存危机就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7个:现实存在论;具体人性论;自我塑造论;实践生成论;生存价值论;自由解放论;全面发展论。
1.现实存在论:现实的人存在三种基本形态:人类全体.社会群体.人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实际就是人类,社会群体和人的个体的统一。
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不同于人的个体,因为它不但以个体形态存在着,而且还必须以社会群体形态与人类全体形态存在着。
2.具体人性论:具体人性论的研究必须对人的本质做“应然”“实然”划分,对狭义的人性也必须做“应然人性”“实然人性”的区别。
人性论回答人的本质问题,这里的具体指的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指的是用矛盾辩证法把握这种具体的人性理论。
3.自我塑造论:马克思主义人学也承认人是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的,是在创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的。
人类是再创造人化世界中生成的,群体是在创造社会制度过程中生成的,个人是在创造精神世界过程中生成的。
另外,在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中,理想信念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为人的自我塑造提供形象,但是不能夸大理想信念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学一方面认为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离不开理想信念的作用,另一方面认为对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活动。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主要本质是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统一。
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主要从侧重这三个方面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是从人存在的基础、存在的状态、存在的动力三个方面所进行的思考。
同时,人的本质是及其复杂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劳动、社会关系的的总和和需要是认识人本质的三个不同的角度,但是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进行划分,也同样会发现人的其他本质属性。
所以,对人本质的认识,必须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放到具体的比较域中,在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才能认识人的具体真实的本质,对实践才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先,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实践的的观点表现在他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章之中。
历史上,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都曾对人的本质进行过探讨,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他们关于人本质问题的探讨要么无视主客体关系,要么是唯心主义的,要么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都不够完整全面。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由此可见,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实践是人的本质。
人既不是单纯的精神的、理性的存在,也不是单纯的肉体的、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的。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一般,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性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是一种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也可看出人的实践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研究对象是现实的人。
2.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其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人和世界的关系;群体和世界的关系;个人和文化世界的关系;个人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3.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要求,因为人类进入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三重危机—首先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造成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其次是整个人类生存面临的现实危机;最后是每个个体出现的生存意义危机。
可以说人的生存在当代出现了全面性的危机,关注人的生存和解决人的生存危机就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7个:
现实存在论;具体人性论;自我塑造论;实践生成论;生存价值论;自由解放论;全面发展论。
1.现实存在论:
现实的人存在三种基本形态:人类全体.社会群体.人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实际就是人类,社会群体和人的个体的统一。
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不同于人的个体,因为它不但以个体形态存在着,而且还必须以社会群体形态与人类全体形态存在着。
2.具体人性论:
具体人性论的研究必须对人的本质做“应然”“实然”划分,对狭义的人性也必须做“应然人性”“实然人性”的区别。
人性论回答人的本质问题,这里的具体指的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指的是用矛盾辩证法把握这种具体的人性理论。
3.自我塑造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也承认人是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的,是在创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的。
人类是再创造人化世界中生成的,群体是在创造社会制度过程中生成的,个人是在创造精神世界过程中生成的。
另外,在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中,理想信念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为人的自我塑造提供形象,但是不能夸大理想信念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学一方面认为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生成离不开理想信念的作用,另一方面认为对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活动。
4.实践生成论:
实践观点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人学
认为把实践作为人自我塑造的基础,从实践角度探讨了人的自我生成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动生成的,而且人的自我生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存在一系列矛盾需要解决。
所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生成论人学。
5.生产价值论:
现实个人的生存价值首先在于他能创造价值,人的生存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有三种形态: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的自我价值首先体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意味着人必须为他人而活,为社会而活。
衡量个人价值的大小,就看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的大小。
人的自我价值还体现为人的个人价值,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而活。
6.自由解放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把人的自由解放看作自我实现的条件,人们只有在获得解放和取得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完成人的自我实现,人类社会必然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自由王国指的是人类共同控制了物质生产活动,从而也自觉支配了自己的社会状态,这是人类获得解放的自由状态。
7.全面发展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的自我实现的社会目标。
因此现实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性.社会群体性和人类性各个层面的全面发展,也必须是这三个层面之间统一协调发展。
人的自我实现只有达到这样的社会目标,现实的个人才是一个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通过创造性劳动,和谐幸福的享受生活的人。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理解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