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提戈涅》与《窦娥冤》对比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在悲剧作品中的体现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摘要:悲剧艺术,以其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以及犀利的讽刺性,历来便居于戏剧创作的巅峰位置。
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是更为历久弥新的印记。
悲剧的情节越是悲惨,给世人及社会留下的警醒就越是深刻,其深沉的涵义使得人们不断地思考现世人类以及社会的状况,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个体,从而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悲剧心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可谓是中西悲剧艺术的代表作。
虽然同为悲剧力作,但是两部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悲剧主角和悲剧结局的差异,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悲剧艺术;文化背景;悲剧主角;悲剧结局前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面貌。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古典悲剧力作,以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性格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
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作品,但由于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根源的不同,作品的角色特点以及结局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精神造就了这么一种人群,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勇于冒险而又大胆,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敢于向统治阶级抒发自己的不满。
在西方这种开明文化的孕育下,西方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大胆而又直接,作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地点的选择上丝毫没有避忌,大胆地选择了丹麦宫廷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把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通过对人物矛盾的叙述,真实地影射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邪恶本质,是作者内心不满的一种直接表露。
在西方文化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影响下,剧作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着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点在《哈姆雷特》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浅析《安提戈涅》和《窦娥冤》中女性角色的归属危机
浅析《安提戈涅》和《窦娥冤》中女性角色的归属危机谭昶(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东莞523133)[摘要]归属感和身份认知危机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和讨论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本文将从《安提戈涅》和《窦娥冤》出发,分析在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的归属感和身份认知危机的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归属感;身份认知危机;女性角色[中图分类号]I2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3-0073-02[收稿日期]2018-11-01一、引言自人类存在之时起,归属感与存在感也随之形成。
人类生活的节奏越快,他们想要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或者单位属性的愿望就越迫切,这是人类的社会性带来的结果。
Fiske将归属感定义为“人与人之间取得的紧密的、稳定的关系”[1]16,人们因此在“基于生存条件、专业、运动爱好、语言、文化认知、兴趣或政治立场等等之上”建立团体或者社区。
人类依托不同的生活阅历获取或是需求不一样的归属感,并在这一为肯定自我价值观取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者产生冲突或者摩擦。
文学作品映照生活,归属感自然就成为了大多数文学作品中不厌其烦谈论的一个议题。
此论文将就《安提戈涅》和《窦娥冤》这两部举世闻名的戏剧中主人公是如何为走上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道路而斗争的过程进行探究。
二、安提戈涅在《安提戈涅》中的身份认知危机《安提戈涅》被视为世界最伟大的戏剧作品之一,它的流传并不只是因为其具有希腊悲剧所需要的所有剧情设置和情节走向,更因为此作品中蕴含了传统古希腊戏剧作品中不具有的特质。
多数学者在探究这部作品时,往往将重心放在对于安提戈涅的人物分析上,或是着重讨论家庭责任义务与国家法律之间摩擦引起的冲突等等。
然而,鲜有作品真正从安提戈涅这个女性本身的社会属性和角色出发,探究她的归属感危机问题。
此论文将从其追求家庭归属感和独立女性的归属感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安提戈涅的家庭归属感安提戈涅的家庭情况十分糟糕:她有一个弑父娶母的“堕落”的父亲(俄狄浦斯王),后来母亲自杀,两个哥哥自相残杀最后通通死在了战场之上。
从《哈姆雷特》《窦娥冤》探讨中西方戏剧审美差异
从《哈姆雷特》《窦娥冤》探讨中西方戏剧审美差异一、教学目标1、了解悲剧的概念2、能够准确找出中西方悲剧不同的表现3、能够恰当分析出中西方悲剧不同的根源二、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悲剧概念何为悲剧: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二、探讨研究(一)、思考:同是悲剧,《窦娥冤》与《哈姆莱特》的区别正是反应了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戏剧的不同,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探讨他们的不同?(1)、悲剧角色的设定(2)、观众的审美要求(3)、悲剧冲突的设定(4)、悲剧结局的设定(二)具体分析1、悲剧人物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剧人物: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B、西方戏剧中的悲剧人物:2、观众的审美要求A、中国古典戏剧观众的审美要求:中国戏剧是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娱乐的需要;B、西方戏剧中观众的审美要求: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
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3、悲剧冲突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悲剧冲突的设定:往往描写的是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所以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B、西方戏剧中悲剧冲突的设定:往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4、悲剧结局的设定A、中国古典戏剧中悲剧结局的设定: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的和解;B、西方戏剧中悲剧结局的设定:往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
(三)思考探究是什么原因使《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两出悲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导致了不同的悲剧精神二、课后思考题1、如果你是关汉卿将给《哈姆莱特》一个怎样的悲中带喜的结局?2、如果你是莎士比亚将给《窦娥冤》一个怎样悲壮的结局?3、从《窦娥冤》或《哈姆莱特》中任选一个,用现代人的观念进行结局的戏说。
透过《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
《长江丛刊》2018.043透过《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陈 熙/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摘 要:《窦娥冤》中所彰显地主人公意识斗争,与西方悲剧理论强调的命运观是截然不同的,某种意义上而言,《窦娥冤》中表达的悲剧性是完全具备中国古典悲剧特征的。
文章通过分析《窦娥冤》的悲剧因素,对《窦娥冤》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究,旨在为如何提升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有效认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窦娥冤》 中国古典悲剧 现实意义《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该部作品不单单是元代杂剧中极具盛名的悲剧作品,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悲剧性戏剧。
《窦娥冤》中所彰显地主人公意识斗争,与西方悲剧理论强调的命运观是截然不同的,某种意义上而言,《窦娥冤》中表达的悲剧性是完全具备中国古典悲剧特征的。
由此可见,对透过《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窦娥冤》的悲剧因素(一)社会因素最开始由于窦娥家父贫穷无力偿还债务,便将其卖给蔡家,由此表明当时社会背景下可通过买卖儿女来换得生存的资本。
张驴儿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滋生的地痞流氓,他们压迫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蛮横无理,却没有人对其稍加阻止,由此更进一步助长了他们作恶多端的嚣张气焰。
是张驴儿导致了窦娥的悲剧,更是当时整个社会背景造成了窦娥的悲剧[1]。
而左右着窦娥最终悲剧命运的县官桃杌,其凭借着唯利是图、屈打成招的断案原则,使窦娥蒙冤背叛了死刑。
由此也不难想象,不单单是窦娥受到了极大冤屈,还有更多社会底层老百姓受到了此类昏庸官员的迫害。
窦娥家父窦天章原本扮演的是为窦娥呼喊冤屈的角色,然而其本质上也诠释了当时封建社会下的官员角色,先是粗略看了一下窦娥的案件卷宗,然后便认定是窦娥害死了自己的公公,还认为窦娥这种罪行是自身家族的奇耻大辱。
由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官僚体制的运行状况。
因而,结合《窦娥冤》整体剧情发展而言,关汉卿向世人描绘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景象,官员昏庸无道,视人命如草芥;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庭被伦理关系所禁锢,社会秩序尤为混乱,鲜有人站出来为百姓伸张正义[2]。
《安提戈涅》与《窦娥冤》,谁比谁更悲剧?
《安提戈涅》与《窦娥冤》,谁比谁更悲剧?作者:曾敏仪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2期《安提戈涅》与《感天动地窦娥冤》(以下简称《窦娥冤》)两部作品因为其先锋的女性悲剧历来受到不少文学界研究者的注意,表面看起来都是男权压制下的女性反抗,但是因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实际冲突的实质是不一样的。
首先,《安提戈涅》冲突的缘起是忒拜城中她的两位哥哥因为争夺王位而在同一天相继死去,舅舅克瑞翁继承王位后,认为波吕涅克斯是背叛城邦而不允许任何人埋葬他的尸体。
在“禁葬令”之下,安提戈涅仍然要坚持埋葬自己的兄弟,因此构成矛盾的冲突。
在这里有一个必须明确的宗教文化背景,尸体的埋葬是亲人应尽的义务,如果亲人无法埋葬尸体,那就是违背神谕。
所以就其本质,是在社会转型阶段,克瑞翁所代表的城邦法律和安提戈涅所代表的民众信仰之间的矛盾,那就是不成文的宗教、长期的民意与成文的法律、新生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个冲突不是对立的,两个取向都有自己的依据和支撑,黑格尔学派认为这是“正义与正义之间的冲突”,是一种过渡型的冲突,没有是非定论。
而《窦娥冤》中矛盾冲突的缘起,是窦娥在官府老爷听取张驴儿的一面之词,以身赴死后不得已申诉的对立冲突。
《窦娥冤》中的矛盾与法律是无关的,只是单纯的是非冲突,窦娥代表的女性弱势地位与张驴儿、官老爷所代表的男性强权是二元对立的。
本来官老爷是代表法则,而窦娥是代表人情的,但是由于官老爷的昏庸无能,法律的缺使得人与法的冲突转换成了人与人的冲突。
因此,《窦娥冤》中的冲突是对立的,是人与人的善恶冲突,有作者和读者的强烈情感倾向的。
再者,就冲突的爆发而言,安提戈涅是绝对主动地挑面对这个矛盾的,她的自我意识觉醒得非常早,对自己的结局有着非常清醒的認识,而窦娥则是被动觉醒,在被迫害和抗争的过程中,是恐惧且犹豫的。
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如果描写窦娥对自身生命的热爱与拯救其婆婆性命愿望之间的矛盾,也许会构成内在的悲剧冲突。
比较“安提戈涅”与“窦娥冤”悲剧性的异同
比较“安提戈涅”与“窦娥冤”悲剧性的异同首先我想要论述的一个问题是关于解读戏剧作品的态度或者说方法的问题。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认为只有当我们读那种纯戏剧的文学作品时才能这么解读。
我们读者作为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同的主张思想,自然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解读戏剧,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去剖析作者的思想,去了解他的理念,因此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通读全文自然是必须的,但在分析那些情节时,不要太过苛求,作者也不是全能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带有强烈的自身代入感去解读文章,把自己带入,容易加入自己主观臆断。
而我们真正带入的是作者的人生经历、理想抱负、政治主张,这样才能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想要说明的。
我们应该是更多的用文中细节往作者的主张靠拢,如果架空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来“猜”主旨是没有意义的。
就这次的两篇文章来看,安提戈涅的作者索福克勒斯作为温和民主派,他的作品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全盛期的思想,他主张民主精神,反对僭主专制,歌颂英雄人物,重视人的才能。
克里翁就是一个僭主的形象,是一个只在乎城邦的安全,其本质是只关注自身统治的巩固的野心家。
我们现在明确的知道当时希腊的内战,是以民主派的伯利克里斯获胜告终,所以但是的时代风尚是赞扬雅典过去英雄们给后人留下一个自由的城邦,鼓吹民主精神,索福克勒斯抓住这个时代风尚,才能多次获奖,他的悲剧才能在上万人面前演出,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的时代需要这种作品。
伯利克里斯重建被波斯人烧毁了的雅典城,重修神殿及各种建筑,他的用意是要使雅典成为希腊的文化中心,加强它的政治威望。
索福克勒斯歌颂了英雄时代的人,赞扬安提戈涅的勇敢反抗精神,文中的安提戈涅意志坚定,拼死捍卫“神律”——坚持自己埋葬亲人的权力,这种激烈、毫不动摇地反对独断专行的克瑞恩,因为安提戈涅之死使克瑞翁受到惩罚,证明了安提戈涅行为的正确性,作者歌颂她的勇敢反抗精神,借以宣扬民主思想;批判代表贵族的寡头派,用悲剧来影射像迫害俄狄浦斯和他的女儿们的克瑞翁,在剧中给以他们丑恶的面孔,让他们以悲剧收场,这是对僭主的批判,也揭示了僭主们必将惨淡收场。
黑格尔的悲剧观与中国传统悲剧思想的对比
黑格尔的悲剧观与中国传统悲剧思想的对比作者:张蓉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06期摘要: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其悲剧观是西方悲剧理论的集大成,受亚里士多德悲剧思想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的悲剧主要表现为不同力量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其悲剧思想深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
本文试从人物、冲突和结局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观;中国传统悲剧思想黑格尔的悲剧观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也就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
这种伦理实体的分裂就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最终达成了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
中国传统“悲剧冲突的性质多是属于伦理性质的善恶冲突”‘”,其结局主要表现为一种“大团圆”的模式。
本文试从人物、冲突和结局这三个方面对黑格尔的悲剧观与中国传统的悲剧思想进行对比,来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
1 悲剧人物黑格尔认为“在艺术表现里,这些推动的力量却不应该只现出它们的普遍性,而是必须形象化为独立自足的个别人物,尽管在行动的现实里这些力量仍是理想的重要方面。
如果没有形象化为独立自足的个别人物,它们就还只是一般思想或抽象观念.不是属于艺术领域的。
”[2]也就是说,必须要把伦理力量具体化成一定的伦理实体,并且这两种分裂出的伦理实体相互对立冲突,性格要尽可能丰富多彩,但又必须围绕所代表的伦理力量而展开发展。
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波吕涅克斯的妹妹安提戈涅无法接受国王克瑞翁将兄长暴尸街头,不许安葬,不许悼念,冒着石刑的危险,独自将她哥哥的尸体埋葬。
克瑞翁得知后,判决安提戈涅死刑,安提戈涅放弃了忏悔求生的机会,坚持信念,最终自缢身亡,而克瑞翁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后也相继自杀。
在这个故事中,国王克瑞翁和安提戈涅就是伦理实体。
国王克瑞翁所代表的是国家的安全荣誉这一伦理力量,安提戈涅所代表的则是家庭伦理力量。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差异及产生原因——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差异及产生原因 ——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发布时间:2023-01-14T13:57:48.55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殷嘉玮[导读] 悲剧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是重要的文学样式,而中西方悲剧的差异也一直为人所探讨和研究,由于创作殷嘉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摘要:悲剧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是重要的文学样式,而中西方悲剧的差异也一直为人所探讨和研究,由于创作背景、创作理论等不同,中西方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由此产生差异。
本文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旨在通过探究创作背景、创作理论等因素,将中西方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差异展现出来。
关键词: 中西方悲剧现实意义原因在世界文坛之上,悲剧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因为其不仅能够带给读者富有震撼力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但由于中西方悲剧的创作根源、创作理论、创作内容不同等,导致中西方悲剧所揭示的现实意义也不相同。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分别是中外极富代表性的两名剧作家,其代表作品《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也都是中西方悲剧史上的名作。
因其创作年代相近,故而使用这两个作品进行对比更能凸显双方特点。
《窦娥冤》的故事主要讲述了窦娥只有婆婆与她相依为命,却长期受张老儿和张驴儿父子二人欺负,张驴儿威胁窦娥和他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怀恨在心偷偷在窦娥给蔡婆婆做的汤里下了毒,可最后张老儿喝了这汤被毒死了,张驴儿却诬陷窦娥杀了人。
窦娥不肯承认,可最终还是判了死刑,奇怪的是刑场上窦娥留下的话全部应验了,证明了她的清白。
《哈姆雷特》主要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去世后偶然得知是叔父克劳狄斯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在亲身验证之后,此前积攒的不满一并爆发,哈姆雷特要为父亲报仇。
但在复仇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变故,波洛涅斯被杀害,其女儿奥菲利亚自杀,哈姆雷特不得不与雷欧提斯决斗。
哈姆雷特的母亲误喝毒酒而去世,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都中了毒剑,在死前哈姆雷特杀掉了克劳狄斯完成了复仇。
在古希腊戏剧中体会哲人之思
在古希腊戏剧中体会哲人之思古希腊戏剧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以古希腊戏剧作品《安提戈涅》为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哲学思考。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思想影响最深的作品之一。
这部剧围绕着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展开,讲述了安提戈涅为了追求正义而与国王克里翁发生冲突的故事。
通过这一故事,剧中深入探讨了正义、法律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安提戈涅是一位决心要为自己受冤的兄弟埋葬尸体的女性角色,而克里翁是一位看重国家利益和法律的国王。
在剧中,克里翁试图以国家的安危为由拒绝安提戈涅的请求,认为法律的权威应当高于个人的意志和情感。
安提戈涅则坚持认为人性的尊严与正义应当高于法律的约束,法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通过安提戈涅与克里翁之间的对话和对立,剧中呈现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万物流转”的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安提戈涅》中,剧作者用国家和法律的概念来表达这一哲学思想。
国家和法律在剧中被描绘为不可抗拒的力量,不仅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强制性的约束,同时也具有机械性的不可逆转的特点。
这种机械性与不可逆转的特点可以与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转”进行呼应,暗示了人们要能够适应和接纳变化,不可一意孤行。
在《安提戈涅》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
伊壁鸠鲁主张人类的一切痛苦和矛盾都源于对无法控制和改变的事物的恐惧和依附。
剧中的克里翁便是一个忠于法律的人物,他拒绝接受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认为只有通过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才能摆脱困境。
剧中的人物们通过他们的行动无意识地展现了人类对于法律和社会规则的局限性,他们尝试去改变和逃避现实的束缚,但最终都无法逃脱法律的制约。
这体现了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思想中的认识到个人力量的无限有限性。
《安提戈涅》通过剧中的对话和冲突,展现了赫拉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浅谈中西方悲剧的区别——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
《戏剧之家》2021年第33期 总第405期41戏剧研讨浅谈中西方悲剧的区别——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梁 霄(山东艺术学院 戏剧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悲剧展现出各自独有的不同风格。
西方的悲剧冲突是挣扎的冲突,角色多以高贵的男性人物为主,属于一悲到底的戏剧结构。
而中方的悲剧冲突则是评判的冲突,角色多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或女性为主,结构上更常用悲喜相交来叙述。
本文将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从中西方悲剧中的冲突、角色、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中西方悲剧的区别。
【关键词】中西方;悲剧冲突;悲剧角色;悲剧结构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33-0041-02在西方悲剧的发展过程当中,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悲剧这一艺术形式被引入了中国,有学者开始发现西方戏剧中的悲剧与中国戏曲中的悲剧是不尽相同的,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没有悲剧的探讨。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是因为衡量中国戏曲中是否有悲剧的标准完全去对照西方悲剧的概念了。
换句话说,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是中国的悲剧是否能够符合西方关于悲剧的定义。
而实际上,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审美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悲剧的艺术风格是各具特征的。
中国不是没有悲剧,而是没有西方悲剧定义下的悲剧。
我们中国的悲剧其实就是戏曲中的苦情戏。
本文通过对《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进行分析,来呈现中西方悲剧的区别。
一、悲剧冲突的不同戏剧冲突是戏剧中最关键的特征,在悲剧中亦是如此。
西方的悲剧冲突是挣扎的冲突。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冲突就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
故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被阿波罗神预言自己降生后会弑父娶母,所以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抛弃在荒山野岭中,后被牧羊人捡到送给了邻国的国王作为养子抚养。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得知了自己将会弑父娶母的命运,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选择了逃离。
《2024年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范文
《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篇一一、引言古希腊悲剧,以其深刻的人文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众多主题中,命运观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
本篇论文将就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展开论述,分析其文化背景、内涵以及在悲剧作品中的体现。
二、古希腊文化背景下的命运观古希腊文化中,命运被视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它决定了个体的命运和社会的运行。
这种观念源于古希腊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
在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中,命运被赋予了神圣的属性,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三、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内涵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命运的无奈和无力感上。
在悲剧作品中,人物往往受到命运的摆布,无法自主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种命运观反映了古希腊人对生命无常和人生苦短的深刻认识。
同时,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也体现了对正义、善恶的反思,以及人类追求自由意志的渴望。
四、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的体现1. 人物形象: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多具有复杂的性格和命运。
如俄狄浦斯王,他因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结局。
这些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和人生的无奈。
2. 情节设置:古希腊悲剧的情节往往以命运为主题,通过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抗争来展现命运的强大力量。
如《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因违背命运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 主题思想:古希腊悲剧的主题思想往往围绕命运展开,通过对命运的反思和探讨来揭示人生的真谛。
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抗争体现了人类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对命运的反抗。
五、结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生命的敬畏、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正义、善恶的反思。
在悲剧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主题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和人生的无奈。
然而,尽管命运无情,人类却始终在追求自由意志和对抗命运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命运的反思和探讨,使得古希腊悲剧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普遍的价值意义。
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哈姆雷特》体现西方近代悲剧特征,《窦娥冤》是最有悲剧性质者的中国作品。
这两部经典把中西方悲剧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选材不同(一)题材来源:中国古典悲剧多描写社会现实,关汉卿生活在元代社会底层,通过《窦娥冤》揭露统治阶层的仗势欺人和昏庸无能,歌颂窦娥的勇于斗争精神。
西方悲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哈姆雷特》根据丹麦传说改编而成,符合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概括的悲剧艺术制造距离的方法之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使读者产生额外的美感。
(二)事件选择:中国古典悲剧事件的发生具有渐变性,如窦娥的悲剧基调就由其父欠债不还而起,接着有赛卢医谋财害命、张驴儿父子以强凌弱和判官桃杌的昏庸错判,事件由小及大导致矛盾大爆炸,带有曲折美的性质。
西方的悲剧事件则是崇高的基调,不仅人物高贵,而且悲剧事件经历大喜到大悲的巨大落差,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因此哈姆雷特才会以王子的身份为整个民族的幸福而复仇,拥有不惜牺牲生命的悲壮气势。
二、悲剧主人公的设置不同( 一 ) 悲剧人物选择:窦娥是悲剧中心人物,其父窦天章是线索人物。
哈姆雷特是悲剧人物,犹豫的性格使其致命。
中西方相似的悲剧情节选择了截然相反的悲剧人物,而且窦天章将悲剧导向结局,哈姆雷特使悲剧拉开序幕。
这种设计成就中西方悲剧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中国是惩罚别人,凡是欺负到窦娥的都没有好下场,西方则是惩罚自己,哈姆雷特就生活在漫长的否定自我中,需要不断忏悔。
(二)人物困境形式:中国古典悲剧人物面对的是儿女私情、夫妻情义等琐碎事情,如窦娥的困境就是不愿婆婆受刑罚而屈打成招 ;西方悲剧人物面临的困境则有崇高性质,关系人类生死存亡,哈姆雷特就肩负为父报仇和拯救劳苦大众的使命。
这导致中西方悲剧冲突的激烈程度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弱小一方只能忍气吞声,西方悲剧则由于冲突双方力量相当,人物才会抗争到底。
所以中国悲剧让人感到人是世俗生活的部分,西方悲剧让人感到人是宇宙的部分。
安提戈涅与窦娥
安提戈涅与窦娥---没有选择的标准与没有标准的选择安提戈涅和窦娥堪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悲剧性人物,一个为埋葬哥哥英勇赴死,一个为救婆婆主动赴刑。
初读两篇文章,看到的是她们之间的相似性,但是越深究越会感受到两个同样倔强的女人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开始与结局,安提戈涅是没有选择的标准,而窦娥是没有标准的选择。
安提戈涅至始至终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她早就预见到了埋葬哥哥的结局,预见到自己会因为违背王的禁令而“在大街上被群众用石头砸死”(行33),只要她退让一步,就可以避免悲剧但是她仍然选择了埋葬哥哥,可见她的选择是自愿的,主动的,但是她的选择是否正确呢?有人认为安提戈涅的选择代表着正义,也有人认为她的行为严重阻碍了法律的执行。
在我看来,她的选择无所谓对还是不对,因为根本没有选择的标准。
安提戈涅信奉的“神权”代表了一种自然法,她认为这种自然法凌驾于科瑞翁制定的成文法之上,所以她宁可为“遵守神圣的天条而犯罪”(行71)。
当时的希腊社会还处在封建时期,生产力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把各种巧合和不幸甚至丰收都理解成神的旨意,因此人们对神的崇敬甚至超过了现实中的“王”。
这样看来,安提戈涅的选择顺应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思想,文中海蒙转述城中百姓的话时说“她做了最光荣的事······她这人还不该享受黄金死的光荣吗”(行698),这些话不仅表现了安提戈涅的信仰是当时的主流信仰,也体现了作者的态度,作者想告诉读者:百姓都支持安提戈涅,难道她会错吗。
作者的极力维护让初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安提戈涅的崇敬。
但是,新时代的读者不应该被作者的态度和当时的落后思想迷惑,安提戈涅的选择的确存在很大弊端。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提戈涅坚持顽固守旧的做法阻碍了进步思想的发展。
首先,信奉一种因为恐惧和无知而催生出来的“神”是很幼稚的。
虽然埋不埋葬亲人的问题本身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但是从整个剧本来看,她以及作者都把神拔高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并且把神看成一种客观存在,也相信因果循环,所以在埋葬哥哥的问题上非常强硬和固执。
《安提戈涅》中的悲剧意识
《安提戈涅》中的悲剧意识
高军
【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悲剧是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间所起作用的艺术作品.这一名词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最先使用的,指在节目上演的一种戏剧.其主题是传说,宗教神话和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不幸遭遇.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悲剧更加突出地提出有关人的处境的种种问题.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是这样来论述悲剧的:悲剧是模仿,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氏度的行为的模仿.悲剧的媒介是语言,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悲剧,必须引起怜悯或恐惧从而使人们得到感情的净化,否则就不成其为悲剧.(Leach 1)这种悲剧净化论是亚里士多德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高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从《安提戈涅》与《窦娥冤》对比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在悲剧作品中的体现 [J], 徐婷婷;
2.会话提问及回答方式中的身份建构-以戏剧《安提戈涅》为例 [J], 杨婷;
3.浅析《安提戈涅》和《窦娥冤》中女性角色的归属危机 [J], 谭昶
4.《安提戈涅》中的爱与正义 [J], 郝文涵
5.《安提戈涅》中的“看”与冲突——基于两种城邦形相的考察 [J], 黄政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和鲍西娅——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及检讨(上)
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和鲍西娅——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及检讨(上)内容提要:本文从女权主义法律的视角入手,选择三部戏剧《安提戈涅》、《窦娥冤》和《威尼斯商人》作为分析对象,分别讨论了三部戏剧中的法律问题,诸如国家法与习俗法的冲突,中国古代法文化中对法官的超人预设与其常人品格之间的冲突,同时分析了追求正义中的英雄型选择和常人型选择。
在此基础上揭示女权主义法律观的内在矛盾,并对产生这种矛盾的话语模式进行了剖析,从而指出女权主义法学所揭示的不仅是女性的问题或法律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并倡导放弃女权主义的偏狭意识,积极参与建设一种自由平等和多元并存的新文化。
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作为法学论文所讨论的主题多少有点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这不光是因为法律的神圣与严肃和文学的随意与浪漫有着天壤之别,而且更主要的是在人们看来,法律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本,文学源于个人创作的灵感冲动,反映的是作者的个性;法律源于集体理性所形成的“公意”,反映的是民族的精神。
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法律与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以至于形成一块迅速发展的独立的学术领地。
[i]本文选择三部古典戏剧《安提戈涅》、《窦娥冤》和《威尼斯商人》作为讨论法律问题的对象。
这种选择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这三部戏剧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这便于我们从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进入主题。
当然,我们最后将会发现这三部戏剧有一种便于我们进行比较的内在关联。
其二,之所以选择戏剧而不是小说之类的题材,是因为戏剧作为民间大众文化(public culture)更便于反映民众法律观念中的集体无意识。
本文的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女权主义法学的发展及女权主义的法律观;第二部分讨论了《安提戈涅》一剧,分析了国家法与习俗法的冲突;第三部分讨论了《窦娥冤》一剧,揭示了中国古代法文化中对法官的超人预设和法官的常人品格之间的冲突;第四部分讨论了《威尼斯商人》一剧,区分了实现正义的英雄型选择和常人型选择这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五部分剖析女权主义法律观的内在矛盾,并对造成这种矛盾的话语模式提出批评。
周四-鞠磐-41312008论中西方悲剧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什么是悲剧?现代汉语将其解释为“: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是指从古希腊时代发展而来的由于“好人”的“过失”而导致悲惨结局的戏剧形式。
仅从释义即可看出中西方对“悲剧”有着不同的理解,再对比中西方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琵琶记》《赵氏孤儿》《哈姆雷特》《麦克白》《美狄亚》,不难发现中西方的“悲剧”文化差别是巨大的,本文将从中西方悲剧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分析其差异。
一、不同的悲剧主人公根据西方文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应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
”西方的悲剧作品中主角大多是皇家贵族或英雄豪杰。
他们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或是某方面的强者。
如索福克勒斯塑造的俄狄浦斯,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描写的美狄亚,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还有西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因此,在西方文学中只有“朝廷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样的人物才配得上悲剧的主角。
同时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公就是英雄的代名词,英雄本身就是时代的骄子,在他们身上往往寄予了人们无限的向往与遐想,当这些人遭受到巨大的不幸时,其身份和境遇就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产生无限的震撼力量。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人喜欢将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是弱小善良,手无缚鸡之力的社会底层妇女,或者其他的平民草根。
总之,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悲剧人物总是跟小人物联系在一起。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不幸,使读者从他们的遭遇中引起共鸣,从而获得悲剧的美感。
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出身贫民,20 岁时就已当了三年的寡妇;《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和《醒世恒言》中的杜十娘都是底层社会的妇女,他们毫无反抗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毁灭,唤起人们对她们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与中国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淳朴、善良相比,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却往往可能是邪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社会 架 构 下 女 性 的 生 存 现 状 , 同时 , 更 多 地 展 示 了早 期 人 类 社 会 的 价 值 观 , 并 对 其 提 出 了 文 化 质
瑞 翁失 去 了外甥 女 、 儿 子 和妻子 。 根 据古 希腊 的“ 神 律 ”, 埋 葬死 者是 亲 人 最神 圣 的 义 务 。死 者 如 果 得 不 到 埋 葬 , 他 的 阴魂 就 不能 渡 过 冥河 前 往 冥 土 , 对 天上 和下 界 的 神祗 是 大 不 敬 ,
的态度和 悲剧结局 的处 理 , 尝试探讨价值观 对于文学作 品的影 响,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文 学作 品的思想 内涵。
关键 词 : 安提戈涅 ; 窦娥 ; 神律 ; 儒家孝道
中图分类号 : 1 0— 0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4— 4 8 7 ( 2 0 1 4 ) 0 1 — 0 0 1 7— 0 3
A Co m pa r a t i v e S t u dy o f t h e I m pc t o f Va l ue S y s t e m i n Ant i g o r e a n d S no w
XU T i n g - r i n g Ab s t r a c t :A n t i g o 聊 a n d S n o w i n Mi d s u mme r a r e a mo n g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t r a g i c w o r k s i n C h i n a a s we l l a s i n t h e w e s t .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i mp a c t o f t h e v a l u e s y s t e m O n t h e 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 t h r o u g h t h e mo r a 1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d i f f e r e n t a t t i — t u d e s i n c o n f r o n t i n g wi t h t h e d e s t i n y ,a n d t h e d i f e r e n t e n d i n g s o f t h e t wo t r a g i c w o r k s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t h e i m— p a c t ,t h e p a p e r i n t e n d s t o p r o v i d e a n i n—d e p t h i n s i g h t i n t o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t h e l i t e r a y r w o r k s . Ke y wo r d s : An t i g o n e ;Do u E;L a w o f t h e r d ;t h e Co n f u c i u s F i l i a l P i e t y
2 0 1 4年 6月 第3 0卷 第 2期
田川 国语 大学学招 ( 暂社 版)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J u n . , 2 0 1 4 V o 1 . 3 0 N o ・ 2
从《 安提 戈 涅》 与《 窦娥 冤 》 对 比分 析 看 中西 方
价 值 观 在 悲 剧 作 品 中 的 体 现
徐 婷 婷
(四 川 外 国 语 大 学 英 语 学 院 , 重庆 40 0 0 3 1)
提
要: 《 安提戈涅》 与《 窦娥冤》 是 中西方有代表性 的两部 悲剧作 品。通 过分 析悲剧 中的伦 理 、 悲剧人物对待命 运
询 。本 文 尝 试 选 取 《 窦娥 冤 》 和《 安 提 戈涅 》 这 两 部
古 典 悲剧 中弱 势 女性 在 男 权 社 会 中 的抗 争 来 分 析 中西 方价 值观 在悲 剧作 品中 的体现 。
二、 宗教 的 力量与 儒 家孝道 影 响之 下 的伦理
同时也 是 死 者 家 庭 和 亲 属 最 大 的耻 辱 。希 腊 神 律
Mi ds umm e r
一
、
引 言
哥 , 并 以 希 腊 人 的 方 式 奠 酒 水 敬 礼 波 吕涅 刻 斯 。 为禁 在墓 室里 , 最 后 被 迫 自杀 身 亡 。 而 安 提 戈 涅 死 后 , 其未婚夫 , 即 克 瑞
中西方 生 动哀婉 的悲 剧 故 事 , 将 女 性 的 柔 弱 与
坚强 、 顺 从 与 抗 争 等 品 质 充 分 地 展 现 出 来 。 这 些 作
品 从 文 化 层 面 真 实 反 映 了 早 期 人 类 以 男 权 为 中 心
翁 的 儿 子 海 蒙 亦 殉 情 自杀 。 海 蒙 的 母 亲 一 克 瑞 翁
的妻子 , 因儿 子 的死 而 悲 痛 欲 绝 , 也 随 之 自杀 。 克
是 雅典 人 的精 神 支 柱 , 神律是不可违 背的, 即使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