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冤》 讲义

《窦娥冤》讲义一、作品背景《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这部作品诞生于元代,当时社会黑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汉卿以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创作了《窦娥冤》,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二、主要人物1、窦娥窦娥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善良、孝顺、刚强的女子。
自幼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与婆婆相依为命。
然而,命运却对她百般折磨,最终被冤枉处死。
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清白和正义,发出了震撼天地的控诉。
2、蔡婆婆窦娥的婆婆,是一个胆小怕事、有些软弱的妇女。
因借了高利贷无力偿还,险些被赛卢医杀害,被张驴儿父子所救后,引狼入室,给窦娥带来了灾难。
3、张驴儿一个地痞无赖,企图霸占窦娥婆媳,未遂后便心生歹意,陷害窦娥。
三、故事情节窦娥自幼命运多舛,被父亲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她与婆婆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婆去赛卢医那里讨债,险些被其杀害,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
然而,张驴儿父子却心怀不轨,要蔡婆婆婆媳嫁给他们。
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婆,却误杀了自己的父亲。
他以此要挟窦娥,窦娥仍不屈服。
于是,张驴儿将窦娥告上公堂。
昏庸的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为了保护婆婆,含冤认罪。
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她的誓愿一一应验,证明了她的冤屈。
多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考取功名,做了官。
窦娥的冤魂向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最终为女儿昭雪。
四、主题思想1、揭露社会黑暗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官僚的昏庸、地痞的无赖、高利贷的残酷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2、歌颂反抗精神窦娥在面对不公和冤屈时,始终坚守自己的清白和正义,最后发出强烈的控诉。
她的反抗精神,体现了底层人民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3、表达对善良和正义的渴望尽管窦娥遭遇了种种不幸,但她始终保持着善良的品质。
豫剧窦娥冤披囚衣普子

豫剧窦娥冤披囚衣普子摘要:一、豫剧《窦娥冤》简介二、剧情梗概三、角色分析四、艺术价值与影响五、总结正文:豫剧《窦娥冤》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源于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同名杂剧。
豫剧是我国河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将从剧情梗概、角色分析、艺术价值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豫剧《窦娥冤》简介豫剧《窦娥冤》讲述了北宋年间,忠良之妻窦娥被奸臣陷害致死,冤屈得不到伸张的故事。
在剧中,窦娥含冤受苦,但仍坚守节操,誓言报仇,最终感天动地,冤屈得以昭雪。
二、剧情梗概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奸臣蔡京陷害忠良窦天章,致使窦家破产,妻子窦娥沦为官奴。
窦娥在押解途中被贪官桃杌陷害,诬陷她与商人蔡茂贞通奸,并以死罪论处。
临刑前,窦娥向天发誓,若冤屈得以昭雪,愿用血泪洒满大地。
斩首后,窦娥的冤屈感动了天地,降大雪为证。
后来,窦天章得救,为女儿窦娥昭雪冤屈,终于惩治了奸臣。
三、角色分析1.窦娥:本剧的主人公,她忠诚、善良、坚贞,尽管遭受陷害和压迫,但仍坚守节操,誓言报仇。
在她身上,展现了我国古代妇女的高尚品质。
2.桃杌:反派角色,贪图窦娥的美貌,诬陷窦娥,陷害她致死。
他的邪恶行径凸显了窦娥冤屈的严重性。
3.蔡京:奸臣,陷害窦天章的罪魁祸首。
他的出现使窦娥的冤屈变得复杂,但也为后来的昭雪埋下了伏笔。
四、艺术价值与影响豫剧《窦娥冤》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豫剧艺术的魅力。
该剧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对其他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它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资料。
五、总结豫剧《窦娥冤》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经典剧目,通过讲述窦娥的冤屈和坚守,展现了古代妇女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
窦娥冤分析

4、窦娥的控诉难道只是对天地的一种简单的斥骂?
明确:
不是,这里的“天” “地”应该封建统治 者,所以窦娥的控诉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 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是窦娥 承受深重冤屈后的觉醒,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 神。
5、思考: 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
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帮助?
性格: 善良、孝顺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即:
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2、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 是如何造成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 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 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 和腐败。
3、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 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这支曲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句式?
明确:这段唱词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 反复等修辞格,使用了对偶句、反问句、感 叹句等句式,直抒胸臆,感情激昂,酣畅淋 漓地宣泄了主人公满腔的冤屈怨恨,富于文 采和抒情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结:
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 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 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 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 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 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 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 了高潮。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 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 〔鲍 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 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 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 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 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
简析《窦娥冤》中窦娥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

简析《窦娥冤》中窦娥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
答:关汉卿塑造的窦娥是一个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善良又质朴,对亲人细致体贴,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但她又不是一个任人宰割,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身上有着反抗恶霸的勇气和力量,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也有反抗性格的影子,具有既认命又不认命的矛盾性格。
意义:揭露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黑暗的封建官场的批判;颂扬了古代劳动妇女的忠孝美德;讴歌了古代劳动人民“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窦娥冤是明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描写了明成祖朱棣的生母窦氏被冤杀的悲惨经历。
该作品在艺术特色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窦娥冤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剧情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不公。
作品以窦娥冤为中心,通过对窦氏的遭遇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窦娥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却因为身份的不幸和权力的压迫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作品通过窦娥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示了封建统治下的人性扭曲和社会不公。
窦娥冤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品通过对窦娥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她的坚强和善良。
窦娥在遭受不公待遇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对生活和人性的乐观和善良。
她的形象给人以勇气和力量,使人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产生深思。
窦娥冤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语言和表演形式上。
作品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窦娥在剧中的自白和对话等,表达了她的内心世界和对命运的无奈。
此外,作品还通过大量的戏曲唱段和舞蹈等元素,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窦娥冤在题材选择上具有独特性。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少有的以女性命运为主题的作品之一。
通过窦娥的遭遇,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呼吁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窦娥冤也具有普遍的人性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窦娥冤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在艺术特色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它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作品情感丰富,语言优美,表演形式多样,题材独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关怀。
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杰作。
通过窦娥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思考社会问题,反思人性,唤起对公正和尊严的追求。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毕业论文成绩评审表专业汉语言文学题目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考号130414356097姓名许映霞办学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成绩市(地、州)县(市、区)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年月日毕业论文评语(有指导教师填写)成绩签字年月日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初审意见主任签章年月日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确认意见公章年月日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内容摘要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
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
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关键词:窦娥悲剧性格二重性一元化目录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 (5)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5)窦娥性格系统的两大脉络 (6)窦娥性格的二重性造成了她的悲剧 (8)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素”。
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引言《窦娥冤》是中国元代文学家关汉卿所创作的一出话剧,也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对窦娥的悲惨遭遇和对社会不公的揭示,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故事情节《窦娥冤》讲述了唐朝时期一个悲惨遭遇的女子窦娥被诬陷杀害丈夫,并被迫害致死的故事。
剧中通过反复揭示真相与谎言之间的斗争,展现了窦娥为了维护自己尊严和正义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剧中最具有戏剧张力和观赏性的情节是窦氏家族与王氏家族之间斗智斗勇的情节。
在这个过程中,关汉卿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窦氏家族成员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
这部分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紧张感,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的聪明才智。
人物形象《窦娥冤》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首先是主角窦娥。
她是一个坚强而善良的女子,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勇敢地追求真相,并最终以自己的死亡来为自己洗脱冤屈。
她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在男尊女卑社会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正义和道德价值观的坚守。
其次是窦氏家族和王氏家族成员。
窦氏家族代表着被冤枉和迫害的一方,他们拥有聪明才智,在困境中不畏艰险、顽强抗争;王氏家族则代表着欺压与腐败之势力。
两个家族的对峙和斗争,展现了社会中善恶对抗的冲突,也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与不正义。
艺术手法《窦娥冤》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多种手法,使得剧作更加生动、感人。
首先是对话和唱词。
剧中的对白和唱词极富诗意,既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又表达了情感和思想的碰撞。
这些对白和唱词通过押韵、修辞等手法使得剧作更加优美动人。
其次是音乐和舞蹈。
《窦娥冤》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和舞蹈元素,通过旋律和动作来表达角色情感和氛围变化。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丰富了剧作形式,也增加了观众的艺术享受。
此外,《窦娥冤》还运用了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艺术手法来营造戏剧效果。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文化研究WenHuaYanJiu教师·TEACHER1202019年7月Jul.2019《窦娥冤》的故事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的基础上,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悲剧的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元朝在政治上实行等级制度,将百姓分为四个等级进行管理,如此不平衡的人口管理制度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而在军事上,统治者并没有放弃继续对外扩张,在战争中却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等。
此外,元朝吸取宋朝重文轻武的教训,废除了科举制,打压知识分子。
直至元中期,政治始终未上正轨,政变频繁。
而据《元史·成宗本纪四》记载,大德七年,“七道奉使宣抚所罢赃污官吏有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赃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五锭,审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事。
”可见,后期的政治统治极其腐败,权臣干政直接导致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而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时势造英雄。
”在民不聊生的时代,往往会催生出愿为人民而发声的有志之士。
著名的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正是一位这样的艺术家。
关汉卿通过塑造窦娥这一形象,揭示了元代社会背景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同时也歌颂了受压迫的人民仍然坚信正义、勇于反抗的精神。
一、窦娥忍受命运但并非性格懦弱窦娥作为《窦娥冤》的中心人物,她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剧本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
在剧本开始之初,窦娥展现出的便是对悲剧命运“既来之,则安之”的性格。
窦天章无力偿还拖欠蔡婆婆的四十两银子,被迫把女儿作为童养媳留下来给蔡婆婆,之后独自上京赶考,望日后高中再将女儿寻回。
年幼的窦娥面对父亲的抉择,只能悲叹一句:“爹爹,你直下的撇了我孩儿去也!”年幼的她自知无法动摇父亲的选择,只能忍受这一切,留在蔡婆婆家中侍奉。
虽说,蔡婆婆是将窦娥作为童养媳收入家中,但对窦娥来说,留在蔡婆婆家中生活,尽管衣食无须忧虑,但始终是寄人篱下,命运亦难逃悲苦。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3.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
全剧以窦娥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但作者把构思布局的重点放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另一条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其它的矛盾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
这样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
在文章的安排上,作者也是匠心独具,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高潮迭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关汉卿杂剧语言艺术的共同特色。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受害者。
在《窦娥冤》中,她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因为受到冤枉而被害,而她则被迫成为孤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她更是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她又面临了凌辱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在剧中,窦娥被迫嫁给了昔日的仇家,成为了妾室。
而她的忠贞不屈的性格使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折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这些方面来看,窦娥所承受的种种磨难,使得她成为了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窦娥是一个真情至死的女子。
在整个故事中,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剧中,她对已故的爱人一直念念不忘,忠心守护,不肯改嫁。
即使面对恶毒的欺凌和凌辱,她也从不屈服,从不退让。
以致最终宁死不屈,愤而白了头发,以显自己的忠贞。
这样一位真情至死的女子形象,无疑是窦娥悲剧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妇德精神,受到了观众的推崇和钦佩。
窦娥是一个传统美德的化身。
在《窦娥冤》中,窦娥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形象是无愧于古代贤妇标准的。
她不仅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妻,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维护家族尊严和男性气节的女性形象。
她在遭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对待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义无返顾地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
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妇德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忠贞爱情和男女亲情的具体体现。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和继承。
窦娥是一个社会悲剧的化身。
《窦娥冤》所揭示出的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对窦娥造成的不公正对待和严重伤害,也正是窦娥悲剧形象的集中体现。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妇女权益丧失,不被重视,这使得窦娥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而窦娥所受的种种磨难和不公正对待,也正是社会悲剧的一种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对个体的摧残,是对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强烈反讽。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窦娥冤》是明代杂剧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通过对历史真实事件的揭示和艺术加工,展现了悲剧美学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情节设计和意境表达三个方面,探讨《窦娥冤》中的悲剧美学。
一、角色塑造《窦娥冤》的角色塑造着重刻画了窦娥、窦菁和冯小宝这三位主要角色的性格和人生遭遇,凸显了悲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首先,窦娥是一个坚贞的妇女形象。
她被置于父子权谋的角力之中,在家庭与爱情的残酷压迫下,坚守着自己的清白和纯真。
她的悲剧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情和时代的无奈。
与此同时,窦菁则是一个自私而拜金的人物,对窦娥的祈求无动于衷,彰显出人性的欲望和冷酷。
其次,冯小宝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被迫娶窦菁,但他却对窦娥心生爱慕之情。
他在感情和责任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反抗,从而陷入了悲剧的深渊。
冯小宝的形象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和无奈,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二、情节设计《窦娥冤》的情节设计紧凑而扣人心弦,通过悲剧冲突的不断升级,达到悲剧美学的最高境地。
首先,窦娥的冤情被逐步揭示。
她被迫嫁给窦菁,但她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初恋冯小宝。
在家庭暴力与传统婚姻制度的双重压迫下,她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良知,最终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
这种情节设计突显了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无助,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其次,冯小宝不愿与窦菁共度一生。
他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和紧张感。
他对窦娥的真情告白和接连的误会、争斗,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让读者对爱情、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充满期待。
最后,窦娥的冤案被一步步揭开。
主角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窦家内部的明争暗斗、冯小宝的叛逆与报复,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窦娥的悲剧结局使读者对世界的无奈和人性的扭曲感到深思。
三、意境表达《窦娥冤》通过细腻的意境表达,使悲剧美学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逼真的描写窦娥的心理活动。
窦娥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在作品中得到了精确刻画,她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她内心的道德挣扎和思想抉择,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析窦娥冤的艺术特色,以期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窦娥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
小说中,窦娥之死是由于她被冤枉而冤死的,这让人们深感不平。
作者通过对窦娥一生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对窦娥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窦娥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她的遭遇却代表了无数受害者的命运。
通过描写窦娥的冤情,作者实际上在借用窦娥的遭遇来展现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对冤情的关注和反思。
窦娥冤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和情节的布局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说中,窦娥冤的情节安排得十分巧妙,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描绘,每一个情节都被恰如其分地展开。
作者通过对窦娥一生的细致描写,展示了窦娥的坚强和善良,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冷酷和黑暗。
这种对细节的处理和情节的布局,使得窦娥冤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情。
窦娥冤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说中,窦娥是一个坚强而善良的女子,她在遭受冤屈和不公正对待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她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恶势力屈服,始终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使得窦娥成为一个值得敬仰的人物形象,也使得窦娥冤的故事更加感人和有力。
窦娥冤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意义。
小说中,窦娥的遭遇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窦娥被冤枉和不公正对待,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呼唤着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通过对窦娥冤的描写,作者实际上在探讨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窦娥冤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备受关注。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窦娥冤展示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和情节的布局,窦娥冤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窦娥冤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窦娥冤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意义。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作为剧中的女主人公,具有深刻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剧中人物形象丰富,性格典型,塑造了许多具有特点和立体的人物。
其中以窦娥为代表,通过窦娥的坎坷一生与悲剧性的结局,展现出封建底层人民被压迫的形象。
可以说,窦娥这一形象是当时社会与时代的缩影。
标签:窦娥;形象;社会《窦娥冤》揭示了当时官场黑暗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窦娥作为其中的主人公代表了当时社会女性以及下层人民,因此,分析窦娥的形象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关汉卿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对于窦娥的个人形象的评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窦娥的形象与性格特征《窦娥冤》这一杂剧中,窦娥是一个悲剧的形象,是傳统女性、传统孝义、传统道德的形象,但与此同时她也是集善良、坚韧与反抗精神为一体综合形象。
开篇是窦天章进京赶考,将七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家做童养媳,以当时时代对童养媳的看法与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来看,这就已经奠定了窦娥悲剧形象的基础。
在丈夫去世之后,窦娥和自己的婆婆相依为命,要伺候自己的婆婆,除此之外还有本篇的主要情节“张驴儿事件”。
窦娥自己被张驴儿诬陷的时候受尽刑罚绝不招认,但张驴儿用心歹毒,借窦娥的孝顺之心,向窦娥的婆婆用刑。
因看不得婆婆受罪便自己认罪,这就看得出窦娥所代表的传统孝义的形象。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蔡婆软弱答应了。
但窦娥在张驴儿的威胁之下依然坚决不嫁,这表现的是她代表的传统女性道德的形象,拥有忠贞的思想觉悟。
窦娥是善良的,在婆婆被用刑之后她为了婆婆被屈打成招,上刑场之前她首先想到的是婆婆看到会不会难过,可以说是善良女性的代表。
窦娥的形象还有一种魅力,在于她善良但不软弱,在柔软之中更是保持了一种韧性。
对张驴儿的逼娶她反抗,对张驴儿的栽赃、官府的屈打成招她坚强的抵抗,在当时的社会这一点很难得,这一多元化的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剧中最成功的的地方之一。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窦娥这位史实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窦娥被冤枉入狱,遭受种种磨难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一角色形象在该剧中被塑造得深刻动人,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特点、遭遇的不幸和最终的悲剧结局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性格特点。
在《窦娥冤》中,窦娥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不畏强权,敢于为自己、为正义而奋起反抗。
面对家族的不幸遭遇,她没有沦为懦弱无助的弱者,反而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
在剧中,窦娥与丈夫商议揭露真相,为自己和家族申冤。
她的坚韧不拔、义正词严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成为悲剧英雄的重要条件之一。
窦娥遭遇的不幸。
在剧中,窦娥和丈夫竭力申冤,但是却遭到了宦官和权贵的强大打压。
治下官员庞德公对窦家恶意陷害,导致窦娥丈夫被迫自杀,而她本人也被诬陷入狱等不幸遭遇接踵而至。
在狱中,窦娥遭受种种凌辱和折磨,她的家人也被迫沦为难民,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窦娥仍然不失志气,坚强面对,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
窦娥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命运铺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她的悲剧形象更加感人。
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窦娥冤》的结尾,尽管窦娥尽全力申冤,但最终仍然未能申明清白,她和家人仍然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
剧中窦娥的悲剧结局,不仅是对她个人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她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当时的权贵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理的追求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感慨。
窦娥的悲剧结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反映和传颂。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凄凉悲惨的个人遭遇,以及没有得到公正申冤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社会的黑暗和悲惨,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最新版)目录1.窦娥冤的故事背景2.窦娥的人物形象特点3.窦娥冤对社会现实的反映4.窦娥冤的艺术价值正文一、窦娥冤的故事背景《窦娥冤》是元曲杂剧大师关汉卿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悲剧。
故事发生在元朝时期,描述了一个弱小寡妇窦娥在遭遇陷害、蒙受冤屈之后,不幸成为牺牲品,最终得到昭雪的悲惨遭遇。
全剧展现了窦娥的善良、正直、不屈不挠的品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二、窦娥的人物形象特点1.窦娥的善良与正直:在故事中,窦娥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女性形象。
她年轻丧夫,独自承担起照顾家人、抚养孩子的重任。
面对生活的艰辛,她始终坚定信念,坚守道德底线。
2.窦娥的坚韧与不屈:在遭受陷害、身陷囹圄的困境中,窦娥并未屈服。
她坚信自己的清白,勇敢地与邪恶势力抗争,展现出坚韧不屈的品质。
3.窦娥的聪明与机智:在剧中,窦娥不仅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质,还展现出聪明机智的一面。
她在临刑前巧妙地留下线索,使得案情得以水落石出,自己最终得到昭雪。
三、窦娥冤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窦娥冤》以一个弱小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官场的腐败、司法的不公、民间的风俗败坏等问题在剧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同时,剧本通过窦娥的形象,展现了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对于邪恶势力的抗争,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窦娥冤的艺术价值《窦娥冤》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剧本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该剧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上都有独特的创新,成为元曲杂剧的典范之作。
综上所述,《窦娥冤》通过描绘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了善良、正直、坚韧、聪明等多种品质。
窦娥冤

窦娥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关汉卿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富于反抗精神的窦娥形象。
首先,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品质。
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免婆婆伤心难过。
但是,窦娥又充满了反抗斗争的精神。
她一出场,便(1)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2)她反抗没有爱情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3)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4)即使她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的怒火和怨气,骂地“不分好歹”,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誓愿——而窦娥这种对“天理不公”的不满,实际上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5)尤其是她已含冤屈死,但其鬼魂仍然“一再”为自己伸冤,这充分表明了窦娥不向黑暗的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窦娥冤中窦娥形象的理解

窦娥冤中窦娥形象的理解《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传世名剧,它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窦娥为原型,讲述了她被冤枉入狱并最终遭受不公正判决的故事。
窦娥的形象在这部戏剧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窦娥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她的形象呈现出坚韧、善良和无辜的特点。
她是一个寡居的妇女,因为爱国情怀而积极参与抵抗外敌的活动。
然而,由于种种阴谋和陷害,她最终被冤枉入狱,并在监狱中受尽虐待和折磨,甚至失去了生命。
窦娥的形象展示了她对正义和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她坚持信念并勇敢地面对困难和不公。
她的善良和纯洁也使得观众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和共鸣。
此外,窦娥的形象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对待和压迫。
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诸多不平等和不公。
她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呼唤着对平等和正义的思考和呼吁。
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是一个具有坚韧、善良和无辜特点的代表,她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对正义追求和社会不公的批判,引发观众对人权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中文11<1> 陈慧内容提要:《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引言:《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关汉卿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生活在金、元两代。
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以富有抗争性著称,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
他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读者们津津乐道关剧的思想意义。
尤其是对于《窦娥冤》,称其“揭露社会的不公平”[1],“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2],“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3]。
成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
而剧作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的是中国妇女,毫无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人格可言。
沦落烟花火海的风尘女子的命运更是不堪,一般良家妇女的境遇也十分悲惨,除了要遵从封建人伦社会的三从四德的束缚外,她们还常常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1)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窦娥的悲剧形象。
一、很善良却不幸的窦娥窦娥出生在书香家庭,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亲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她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
因父亲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归还,七岁时就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2)世事的多变和接踵而来的苦难,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好人应该有好报的。
可是她却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第一折[仙吕·点绛唇])。
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窦娥善良、温顺、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
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因素。
二、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窦娥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
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
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
她立志“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第一折[天下乐])这时的窦娥还是一个屈从命运的弱女子。
没有反抗意识,承受着命运的不幸;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
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
窦娥选择了后者。
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
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第一折[赚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
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
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
尤其是当张驴儿以“官休”“私休”相要挟时,她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与尊严,毅然“情愿与你见官去”,(第二折)这是窦娥与恶霸斗争的第一步,这时她寄希望于官府的秉公断案,她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
窦娥没有想到,在“衙门自古向南开,就有个”元代社会中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
楚州太守滥用酷刑,使窦娥在堂上承受着千般打拷,万种凌逼,窦娥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当她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
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愿眼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窦娥的言行,符合了她一开始就表示:“我将这婆侍养尽孝,我将这服孝守节。
”(3)无辜受罪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
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
通过窦娥在公堂和法场上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首先在《端正好》这只曲子中,窦娥唱了两句:“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第三折[正宫·端正好])这两句唱出了窦娥的满腔怨愤,真想不到自己受到如此不白之冤,如今却押上刑场,她开始对“人心”和“天地”的不公正产生了怀疑,走向刑场之时,也是她从朦胧中觉醒过来之时。
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滚绣球])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窦娥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指责与否定,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强烈、最尖锐的抨击。
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当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老天爷来证实了窦娥的冤屈,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
窦娥的指天斥地无疑是对黑暗现实的宣战,这正反映她斗争的现实性。
在《滚绣球》中,充分反映出窦娥不为命运屈服,也不为刽子手的屠刀而却步。
她面对这没有公道、没有正义的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深深的诅咒,不仅对“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官府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连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地也被痛斥为是非不分、欺软怕硬的东西!窦娥的反抗性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如同火山爆发,闪耀出最强烈的斗争火花。
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
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可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并不能解决人间的社会里好人受气、坏人得意的问题,在窦娥被屈斩于长街之后,泼皮张驴儿却依然逍遥法外,贪赃枉法的官吏竟得以加官晋级。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只能以非人间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
(4)于是,窦娥的反抗精神化作不屈的鬼魂来复仇。
鬼魂伸冤,不仅体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更表现了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当窦娥的鬼魂遇到分别十六年的父亲窦天章时,窦天章已是科举及第后官运亨通的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了,负有随处审查各地判案文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责任。
窦娥的冤魂显灵,一连三次把自己文卷翻在上面,请父亲过目;不料窦天章看到问卷上写的是药死公公的十恶不赦之罪时,竟不问缘由地指责女儿窦娥三从四德全无,既“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
但此时的窦娥以非从前那种逆来顺受的人,而是不屈的鬼魂,她在申明了自己的冤枉后,痛快淋漓的唱出了满腔的悲愤:“你倒是咱不该,这招供写得明白。
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第四折[梅花酒])”由于鬼魂的力争,才使窦娥的冤案得到昭雪,这不正说明了现实的荒谬吗?(5)因此,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总之,《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她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又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强倔强的一面,窦娥从恪守妇道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她的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窦娥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作品主题的不断深化,它以一个平凡、善良女子的觉醒揭示封建社会“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指出了产生窦娥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的腐败。
(6)四、关汉卿创作的主旨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汉卿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
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
显而易见,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由于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悲剧作品的末尾,往往出现执法严明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