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从美的视角鉴赏《窦娥冤》
从美的视角鉴赏《窦娥冤》
《窦娥冤》是一部著名的中国戏剧,讲述的是一个可怜的正义女子及其忠实的冤案,凸显了中国文化中不公平和不正确的冤案。
影片表达了苦难然后忍受和战胜悲剧的发生的美德。
影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古典风格,深刻表达出窦娥这个英雄人物的无助、忠贞和耐心,它表达出她受尽不公平之苦,使人心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还表现了他们勇敢的精神,最后的忍耐和无畏的精神,正义的胜利也让人赞叹。
影片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深刻表达了主人公的担当态度,比如当众人请求窦娥一家不认父亲时,虽然她面临死亡,她仍然有勇气拒绝,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很多影迷们被深深吸引的地方。
总之,《窦娥冤》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其清晰的故事情节,唯美的色彩,抒情的音乐,无疑把它推上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位置。
它不仅启发人们去批判不正确的社会现象,而且让人们尊重来自天赋的诚实、义务和正义。
它为我们社会注入了积极的精神,这就是美的本质。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窦娥冤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悲剧故事,讲述了窦娥因为被陷害而不幸受害的经历。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窦娥冤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吧。
1. 窦娥冤案的起因窦娥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美女,因为其美貌和才华而被吕雉选为贵妃。
然而,窦娥的美貌引来了很多人的嫉妒和争议,其中就包括了吕雉的侄子丁柔。
丁柔因为嫉妒窦娥,就在皇宫中陷害窦娥,并将其推入了池塘中。
窦娥虽然最终被救起来了,但是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已经身心俱疲,最终在狱中去世。
2. 窦娥冤案的历史意义窦娥冤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这个故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道德和法制的进步。
而今天,窦娥冤案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窦娥冤案的艺术价值窦娥冤案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将窦娥冤案作为创作的素材,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
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三言》等,都是以窦娥冤案为题材的优秀作品。
4. 窦娥冤案的现代意义虽然窦娥冤案发生在古代,但是它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被陷害和迫害的经历,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要被他人的嫉妒和阴谋所影响。
同时,窦娥冤案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和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制,不要让那些违法行为和不公正行为得逞。
总的来说,窦娥冤故事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窦娥冤案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冤故事窦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性,她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剧以窦娥冤为主线,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展现了人性的悲剧和悲情。
读完《窦娥冤》,我深受感动,对其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悲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窦娥冤》以窦娥为主角,讲述了她的悲惨遭遇。
窦娥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子,她被父亲窦宪嫁给了富商刘备。
但刘备却是一个昏庸、残暴的人,他对窦娥百般折磨,最终导致窦娥自杀。
窦娥的悲惨遭遇是社会黑暗和腐败的体现,也是人性悲剧的写照。
通过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在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窦娥就是这样的一个受害者。
她被迫嫁给一个恶霸,遭受种种不公正待遇,最终走上了绝路。
这种社会现实让人感到心痛和愤慨,也让人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窦娥的遭遇也展现了人性的悲剧和悲情。
窦娥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子,她忍辱负重,忍受了种种折磨,最终选择了自杀。
她的悲惨遭遇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也让人对人性的悲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善良的人往往会受到欺凌和伤害,而恶人却可以肆无忌惮地作恶。
这种人性的悲剧让人感到痛心和悲情,也让人对人性的复杂和扭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窦娥冤》,我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的悲剧和悲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悲剧的力作。
它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也让我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也希望社会能够变得更加公正和美好。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摘要]《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
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
关键词]《窦娥冤》封建文化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
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②”。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则认定它是表现“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③”这个主题。
总之,学术界大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反封建。
对这个学术界比较笼统的看法,我不敢苟同。
本文拟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从而揭示《窦娥冤》的悲剧实质。
一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就应由此入手。
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
张驴儿这样的恶棍流氓和桃杌这种贪官污吏的产生,固然与封建社会有关,但他们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化身,何况封建制度对他们也是严惩不贷的。
只有在封建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这些人渣才可能肆意横行而逍遥法外。
因此,惩治流氓和贪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恢复封建秩序的努力,当然也体现了人民的某些愿望。
我们不可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反封建的表现。
窦娥反抗张驴儿和桃杌的行动,是一种善与恶的斗争,而不是反封建的表现。
如果再结合窦娥的形象作一些分析,这个看法就会显得更清楚明了。
窦娥的抗争举动依据的思想武器是封建礼教对它灌输的“三从四德”。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性[摘要] 《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
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矛头直指天道神权,以生命的代价批判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
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一.悲剧地位的界定王国维认为《窦娥冤》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佳作。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1】张驴儿父子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恶人之列,但他们不是作家表现的主角;窦娥当然不会盲目的任由命运的播弄,她做出过最坚定最彻底的抗争。
所以,《窦娥冤》应当不属于前两种悲剧,仔细思量,还是与第三种比较贴合。
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点孝顺的心情”,逼不得已“屈招了药死公公”,她明知这种行为的后果,但又不得不为之。
鲁迅比王国维说得更简洁:“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冤》“毁灭的是一个善良女性的青春生命和柔弱的殉道者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幻想。
”【2】《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其深刻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生异常变化的情节,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窳败的政治,强烈的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3】二.悲剧发生机制的设置窦娥的悲剧是由于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先看窦娥主观意志对悲剧产生的影响。
首先,窦娥的贞节观。
窦娥十七岁守寡,并立志守节,时经三年。
显然,窦娥是深受儒家礼教影响的,并且是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者和执行者。
守节,是程朱理学特别提倡的。
如果是在宋朝,窦娥也许可以荣获一块贞节牌坊。
但窦娥的贞节观与元朝的主流意识是不符的。
蒙古族的贞节观念并不强,“一女不侍二夫”,宁可丧命也不失节,对于蒙古族来说是陌生的。
就连铁木真的女人也曾在部落征战中被人抢走,几年以后又被铁木真夺回,仍然做了王妃。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
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
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
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
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
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
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
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
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
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大快人心。
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
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浅析
《窦娥冤》⼈物悲剧命运浅析《窦娥冤》⼈物悲剧命运浅析中学语⽂论⽂《窦娥冤》⼈物悲剧命运浅析林雪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地悲剧,有着“中国悲剧第⼀丰碑”之美称.⼈教版必修四戏剧单元选录了其中地第⼀、⼆、三折.在教学过程中,本⼈与学⽣⼀起探讨研究,逐渐发现主⼈公窦娥必然会⾛向悲剧这条不归之路.⼀、戏剧⽭盾冲突地设置导致窦娥必然⾛向悲剧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学地⼀般规律.剧作有没有“戏”中地“戏”指地就是⽭盾冲突.戏剧⽂学中,没有⽭盾冲突,戏剧就没有表现⼒,当然也就没有鲜明地⼈物个性,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故事情节引⼈⼈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窦娥冤》剧作地主⼈公窦娥是处在⽭盾中⼼地.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以及官府之间地⽭盾冲突.地痞⽆赖张驴⼉见窦娥是⼀个⼿⽆缚鸡之⼒地弱⼥⼦,便想要⾃⼰⽗⼦俩娶窦娥婆媳俩,⾯对张⽒⽗⼦地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弃置礼教,甚⾄还反过来劝说窦娥要屈服;⽽窦娥则坚守⾃⼰地⽴场,甚⾄还严厉地批评婆婆“可悲可耻”,甚⾄把批判地对象进⼀步扩⼤到所有忘却旧恩寻找新欢不守贞节地妇⼥,说“妇⼈家直恁地⽆仁义,多淫奔,少志⽓;亏杀前⼈在那⾥,更休说本性难移”.由此可见,窦娥与张驴⼉、婆婆之间地⽭盾冲突实际上就是是否要守护妇⼥贞节,是否要严格维护封建礼教地⽭盾.窦娥地态度是⾮常明显地,她严格按当时社会对⼥性地要求来规范⾃⼰地⾏为,但是⿊恶势⼒⼜可以对这些礼教任意践踏,对这个弱⼥⼦进⾏威胁逼迫,在这两组⽭盾冲突中,蔡婆婆地选择显然是错误地,张驴⼉⽗⼦地⾏为显然也是天理不容地.所以,窦娥批评婆婆,反抗张驴⼉地勇⽓来⾃于内⼼深处对封建礼教地维护.张驴⼉⾃⼰误把⽗亲毒死,却诬陷清⽩地窦娥;窦娥想依靠衙门洗清⾃⼰地冤枉,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洗清冤屈,伸张正义.此时戏剧将⽭盾冲突推向了另⼀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地⽭盾.官府本来是公道地象征,是为百姓伸张正义地地⽅.⽽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意于维护正义,反⽽凭借⾃⼰地权⼒,对窦娥进⾏严刑逼供,欲屈打成招.在这样地情况下,本性善良地她害怕婆婆会和她⼀样遭到毒打、为了保护婆婆不受到伤害,她只好“负罪”.⽽窦娥地屈服是在⽤⾃⼰地⽣命表达中国封建礼教地另⼀个重要内容——孝道.窦娥最终被判死罪.从《窦娥冤》中地各种⽭盾冲突地设置可以看出,这些⽭盾冲突表⾯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桃杌太守之间地⽭盾,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暗社会之间地⽭盾——这个⿊暗社会中,恶霸以强欺弱、以恶欺善;官府昏聩腐败,贪赃枉法;社会制定各种各样地封建礼教要求⾃⼰遵守,⽽那些⽆赖们可以不遵守,甚⾄还要对⾃⼰加以威胁迫害.为什么守节守孝地⼈受到迫害,连个伸张正义地地⽅都没有?由此可见,窦娥对婆婆越不认同,对张驴⼉反抗得越激烈,就是对这种荒谬地封建礼教维护得越紧,其悲剧性也体现得越强!⽽弱⼩地窦娥,是⽆法和整个⿊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向悲剧命运!⼆、⼈物⾃⾝地⽭盾,也决定了窦娥必然⾛向悲剧课⽂节选地[端正好]和[滚绣球]唱词中,窦娥把天地作为⾃⼰满腔怨恨倾泻地对象,埋怨天地地糊涂,指责天地“错勘贤愚”.很多论者习惯引⽤此唱段,论述窦娥从⼀个严守妇道地善良地普通妇⼥,发展成为具有强烈地反抗精神,敢于反抗官府、控诉天地甚⾄⼤胆否定官府否定天地权威地⼥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就提出了这样地疑问,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地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地⾝上,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地三桩誓⾔?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盾吗?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个惊⼈地事实:这样不但不⽭盾,反⽽是作者独具匠⼼地艺术魁⼒所在!传统观念中天地⿁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地最⾼秩序地象征,⼈们相信“青天⼤⽼爷”能主持公道.可是窦娥在⾃⼰地遭遇过程中,逐步看清了在这样⼀个恶⼈横⾏地社会中,所谓地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她由相信到怀疑再到否定地精神历程,把⽭头直指⼈民⼼中最⾼秩序地象征——天地,这⼀声呐喊,是对天地⿁神地全⾯质问,是对⽣死善恶地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地猛烈声讨,是对⿊暗时代地整体否定.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地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起地.窦娥⼀开始对⾃⼰地现存状态和社会地现存秩序是有认同感地,是因为这个政治秩序不能够保证⾃⼰地正常⽣活,甚⾄还要成为摧毁⾃⼰正常⽣活地罪魁祸⾸,她便⾃然地对这个社会产⽣了失望乃⾄绝望.作为⼀个弱⼥⼦,⽽她⼜不能找到⼀个更好地办法来洗雪⾃⼰地冤屈,所以她⼀⽅⾯指天斥地,⼀⽅⾯⼜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冤情,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窦娥⾝上思想地局限性.她斥责当时地⿊暗现实,却⽆法从根本上动摇当时地封建统治阶级,她表达了⾃⼰变⾰现实地美好愿望,⼜找不到从根本上跳出⽕海地办法,她骂天地,⼜只能依赖天地,由此可见,现实中地窦娥们遇到这样地冤情,是找不到出路地,也就只能⾛向灭亡.当然,正如鲁迅笔下祥林嫂对有没有灵魂地怀疑,⼀个普通地百姓,能对⾃⼰地现存⽣存状态和现存社会秩序产⽣怀疑,这本⾝就难得可贵!窦娥由对现实彻底失望⽽表现出来地反抗精神,⼜何尝不是⼀种伟⼤地历史进步!这种思想地光辉,尽管微弱,也必将永远照耀着历史地时空!三、浪漫主义地艺术⼿法地折射出窦娥必然⾛向悲剧窦娥临刑前发了三桩誓⾔,⾎溅⽩练、六⽉飞雪、亢旱三年.想以此来昭⽰⾃⼰地清⽩,洗清⾃⼰地冤情.作者是运⽤积极浪漫主义⼿法,超越现实地想象和夸张地⼿法塑造⼈物形象.我们来分析⼀下三桩誓愿地特点:⼀是所⽤地典故有苌弘、望帝、邹衍、东海孝妇等⼈地故事,⽽这些典故本⾝就具有浪漫主义地⾊彩,主⼈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之⼈,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恰恰是这些美德,却最终成了置他们于死地地“罪魁”.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窦娥所蒙受地冤情之深,窦娥内⼼怨⽓之烈;我们更从中看到了当时“官吏每⽆⼼正法,使百姓有⼝难⾔”地严酷现实.⼆是这些愿望地实现也不符合现实⽣活地逻辑:鲜⾎如何能溅上⽩练?三伏天怎么可能会下雪?⼤旱三年也未必就惩罚了官吏,受苦地还是⽼百姓.三是即使这些愿望符合⽣活逻辑,能不能实现还是⼀个巨⼤地未知数.我们思考⼀下,若⽼天有眼,为何不在窦娥⽣前为她洗清冤情?那么,即使她付出⽣命地代价,天地神灵也不会帮她实现誓愿.综合各⽅考虑,我们⼏乎可以断定,窦娥愿望在现实⽣活中实现地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三桩誓愿从侧⾯反映出⼈们对现实⼈世地彻底绝望,⽽被迫寄希望于虚幻地天地神灵地事实.也恰恰说明普通百姓在现实⽣活中有这样地冤情也只能是冤死到头,⾯对地只能是不可逃脱地悲剧命运.作者通过这样奇特地构思,借助丰富地想象,运⽤典故⽐较映衬,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民蒙受奇冤⽽⼜呼告⽆门地真实情况,让天地震惊,⼈神共怒.三桩奇愿虽为⼈情所求,但“与事理不和”,只能体现⼈民伸张⼈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地美好意志与愿望⽽已.它为刻画窦娥地⼈物形象添上了最着⼒地⼀笔,使⼈物地悲剧性更浓烈,具有震撼⼈⼼地艺术⼒量.四、⼤团圆结局反衬了窦娥必然⾛向悲剧窦娥发三桩奇愿,最终皇天也真地“从⼈愿”,三桩誓愿先后应验,使得窦娥地冤情得以昭告于世⼈.现实⽣活中其实是不可能地.戏剧地第四折结局部分,窦天章替⼥伸冤,使恶⼈得到了应有地惩罚.尽管窦娥已死,但毕竟还是洗清了冤屈,若是窦娥地下有知,悲伤地同时,内⼼也还是会有些许安慰地.观众看完之后,也会带着轻松地⼼情⼼满意⾜地回家.但我们再仔细想想,若是在现实⽣活中,窦天章⼀定能中举吗?即使中了举,⼀定能官⾄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吗?即使担了⾼官,就⼀定会有机会为⼥⼉伸冤吗?所以,在那样⼀个⿊暗地现实⽣活中,窦娥之冤地形成地概率是很⼤地,⽽能被洗清地概率却是微乎其微地.由此可见,这个中国戏曲中惯⽤地喜剧式结局只不过是狗尾续貂,基本上没有任何地实际作⽤,这种“喜”充其量也只是隔靴搔痒罢了.这种⼤团圆式地结局恰好⼜反衬了窦娥悲剧性地深刻性!《窦娥冤》就是以这样独特地艺术魅⼒,成为我国戏艺术史上璀璨地明珠.悲剧主⼈公窦娥没有对命运地不公安排逆来顺受,⽽是勇于反抗.然⽽,也正是这种反抗造成了她地巨⼤不幸:正义不得伸张,良知遭到损毁,公理被谬论所掩埋.这正体现了窦娥作为⼀个⼈地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在这个意义上说,窦娥地冤屈让⼈感觉到美被毁灭,被摧残,催⼈泪下.这种不幸地原因是与普通⼈有某种相似之处,这就令观众产⽣了设⾝处地地惊惧与恐怖.所以,这种悲剧地风格是崇⾼、壮美地.余秋⾬先⽣说过:⼀种⽆法消除地⽭盾,永远做不出⼀个最佳⽅案,⽆法找到简单结论地结构,即潜隐在作品背后地两难结构和未知结构,这样地结构给作品带来了伟⼤地永恒地艺术魅⼒,使作品产⽣⼀种宏⼤地悲剧美,让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反复咀嚼,留下⽆限地想象空间.我想,这正是《窦娥冤》这部戏剧具有如此⼤地艺术魅⼒地原因所在吧!林雪冰,教师,现居湖南浏阳.。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元代关汉卿的悲剧巨作《窦娥冤》讲述了一位无辜少女因冤屈而惨遭迫害,最终含冤而逝的悲惨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自问世以来便广受世人赞誉,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
痛斥社会黑暗,揭露官府腐败。
窦娥冤屈的根源在于社会黑暗和官府腐败。
作品中贪官污吏横行霸道,草菅人命。
窦娥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ךא被无耻的蔡婆设计陷害,逼得她卖身为奴。
蔡婆的儿子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更是不惜诬陷她毒死婆婆。
昏庸的知府贪图财物,草率定案,将窦娥屈打成招。
腐败的官府成为窦娥悲剧的刽子手。
他们滥用权力,欺压百姓,视人命如草芥。
在他们的眼里,法律不过是维护其个人利益的工具,正义与公理荡然无存。
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控诉了官府对于百姓的残暴压迫。
歌颂窦娥坚贞不屈,赞美人间真情。
面对不公的命运,窦娥并没有屈服。
她虽柔弱无力,但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刚毅。
在监狱中受尽酷刑,她始终咬紧牙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在刑场上,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依然义正言辞,控诉冤屈。
窦娥的不屈不挠,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强与坚韧。
她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控诉黑暗,捍卫正义,成为封建社会中无数受压迫者反抗斗争的缩影。
作品同时歌颂了人间真情。
窦娥的母亲,年迈苍老,却始终不离不弃,陪同女儿共患难。
在女儿被处决后,她悲痛欲绝,为窦娥申冤。
窦娥的狱友楚州太守之子柳北斗,同情她的遭遇,暗中相助。
这些真情流露,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
悲剧的意义与现实启示。
窦娥冤是一出悲剧,但它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在于其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作品通过窦娥的冤狱,控诉了官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了社会的黑暗残酷。
窦娥冤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元代。
它所揭露的社会问题,在后世仍旧存在。
官场腐败、冤假错案、无辜者蒙冤,这些悲剧不断上演,令人痛心疾首。
读罢窦娥冤,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它不仅是一部精彩的戏剧作品,更是一面警示之镜。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矛头直指天道神权,以生命的代价批判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理解,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
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但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水平,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作者:史常富万仲永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5期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
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堅韧的个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
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
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
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
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
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
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
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
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大快人心。
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杂剧、演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窦娥冤》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传说,通过描写善良的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侮辱、冤屈,最终被昏官和恶棍诬为杀人犯而冤斩的千古奇冤,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者借抨击贪官污吏危害人民的罪行,异常强烈地表现出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
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它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
就是一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
幼时丧母,七岁即被父亲用以抵债,成婚不久即丧夫。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心灰意冷,几乎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今世早将来世修”,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
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的这个最低层次的希望竞成为奢望。
《窦娥冤》中窦娥悲剧意蕴
5 55 赤子一、分析窦娥的形象(一)窦娥的善良与孝顺。
1.窦娥从幼小到长大,善良与孝顺始终展现在她的身上。
笔者认为窦娥的善良和孝顺表现在很多事情上,窦娥七岁的时候,为了替父亲还借贷,善良的窦娥被卖做童养媳。
到了蔡婆家,料理家务,听命于蔡婆嫁给蔡公子,对蔡公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对蔡婆更是伺候的服服帖帖。
蔡公子死后,窦娥更是倍加关心蔡婆,为了不让蔡婆免遭苦难,宁可替蔡婆死也不让蔡婆受刑。
在我国古代社会,遵守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事,特别是对女子来说,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如不遵守有可能遭受刑法。
窦娥的善良和孝顺,从来没有反抗之心,父亲让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就连对夺取自己自由蔡婆的都是毕恭毕敬,心里没有一点怀恨之意,反而很顺从。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博大精深,谈起善良和孝顺,有很多解释。
康熙字典中: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晋代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上》:“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
那究竟什么是孝顺呢,父母生下我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长大后也应该尽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胡适先生早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并无什么恩情,生他出来时也没有征求过后代的意见;既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福可享,于是勉力教育他让他能自力更生不至于给社会添什么乱子、也不至于没有饭吃,仅此而已。
窦天章做为的窦娥父亲,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反而成为父亲的生财之道,窦娥的孝顺和善良征服了她,窦娥听从父亲的命运安排,没有与之抵抗,才遭受了那么多的悲剧。
2.我们要的学习窦娥的善良与孝顺的精神。
首先,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去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而不是为了遵守礼节而去孝敬他们。
孝顺是做为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不要因为社会的力量、道德的压力、舆论的抵触而逼自己去孝敬,而是要发自内心的,所以我们要辩证的学习窦娥的“一味奉献”精神。
孝顺父母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步入了老龄化阶段,空巢家庭越越来越多,很多子女远离父母,由于工作忙等种种原因,年头到年尾很少回家看父母,出现了很多不孝敬父母的事件。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摘要]《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
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
关键词]《窦娥冤》封建文化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
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②”。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则认定它是表现“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③”这个主题。
总之,学术界大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反封建。
对这个学术界比较笼统的看法,我不敢苟同。
本文拟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从而揭示《窦娥冤》的悲剧实质。
一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就应由此入手。
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
张驴儿这样的恶棍流氓和桃杌这种贪官污吏的产生,固然与封建社会有关,但他们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化身,何况封建制度对他们也是严惩不贷的。
只有在封建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这些人渣才可能肆意横行而逍遥法外。
因此,惩治流氓和贪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恢复封建秩序的努力,当然也体现了人民的某些愿望。
我们不可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反封建的表现。
窦娥反抗张驴儿和桃杌的行动,是一种善与恶的斗争,而不是反封建的表现。
如果再结合窦娥的形象作一些分析,这个看法就会显得更清楚明了。
窦娥的抗争举动依据的思想武器是封建礼教对它灌输的“三从四德”。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窦娥冤》的悲剧意义《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矛头直指天道神权,以生命的代价批判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理解,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
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但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水平,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总结窦娥冤思想意义
总结窦娥冤思想意义窦娥冤是中国古代较为著名的传说之一,讲述了窦娥被冤死的故事。
窦娥是个美丽而聪慧的女子,不幸地嫁给了官宦人家。
婚后不久,窦娥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便回娘家居住。
然而,窦娥的继母却对她妒忌非常,痛恨她的美貌。
继母为了除掉窦娥,设计了一场诬告,指控窦娥盗窃了她的金银财宝。
窦娥无辜遭受了严刑拷打和刑罚,最终含冤而亡。
窦娥冤一直被流传下来,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作品的素材。
窦娥冤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其思想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社会不公与人性的冲突。
窦娥冤揭示了古代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即社会不公和人性的丑陋。
窦娥作为一个无辜的女子,遭受冤屈和不公正的对待,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不完善。
同时,窦娥的继母出于妒忌和私利的动机,便不惜设下陷阱和诬告,展示了人性的丑恶。
这使人们思考社会制度与人性的矛盾,呼吁改变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2. 强调人的尊严和正义的重要性。
窦娥冤以一个普通女子的命运为中心,通过窦娥的遭遇表达了对人尊严和正义追求的关注。
窦娥面对冤屈和刑罚时,始终坚守自己的良知和尊严,从容面对。
她不愿屈服于不公和压迫,选择了保留自己的清白和尊严。
这启示了人们,无论面对什么困境和不公,我们都应该坚守正义和尊严,不屈服于恶势力。
同时,窦娥的冤死也呼吁社会和法律制度能保护人们的尊严和正义,确保类似的冤案不再发生。
3. 引发对人权思考和反思。
窦娥冤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人权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窦娥的遭遇是因为她是一个弱势群体的代表,她的悲剧無法被适时发现和阻止。
因此,窦娥冤提醒人们,弱势群体的权益需要得到保护和关注,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同时,还呼吁社会和法律制度能更加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人权,以确保人人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公正。
4. 引发对艺术与文化的思考。
窦娥冤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遗产,一直以来被广泛地传承和演绎。
窦娥的形象和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作品的重要素材。
窦娥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文化和艺术在推动社会变革和人性觉醒中的重要性。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悲剧意义:《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作品简介:《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高中课文节选了剧中的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对丈夫的忠。在丈夫死 后, 窦娥始终坚贞不渝, 小心地 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面对张 驴儿的淫威, 面对死亡的威胁, 她丝毫没有畏惧, 严词拒绝了张 驴儿的无耻要求。当她听说婆婆 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 脚”丈夫时, 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 无疑是一个 善良而柔弱的女子, 处在社会的 底层。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 为她的善良而改变, 最终冤死在 刽子手的屠刀之下。而张驴儿这 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 衙门里的 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这种善恶 不分, 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 是 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 运的根本原因。
首先, 这个所谓的清官窦天 章, 受天子委托, 到处审问囚犯, 审查案卷, 纠察贪官污吏。到了 楚州, 几番看了窦娥的的案卷, 却没有发现丝毫的蛛丝马迹, 最 终是窦娥的鬼魂托梦给窦天章澄 清事实, 窦天章才因着骨肉亲情 还了窦娥的清白。倘若没有鬼魂 托梦, 那钦差大人窦天章, 又怎 么可能会洗却窦娥的不白之冤。 另一方面, 根据剧情, 窦娥的 “冤魂”其实一直都没有离开楚 州, 但却一直没有去为自己讨个 清白, 而直等到身为钦差的亲爹 来了才来哭诉。倘若窦天章始终
儿: “你辱没祖宗四德, 又连累 我的清白……你快与我细谈真情, 不要虚言认对, 若说得有半厘差 错, 牒发你城隍祠内, 着你永也 不得人身, 罚在阴山, 永为饿 鬼 。” ( 第 四 折 [乔 牌 儿 ]) 一 段 多 么无情的质问! 这难道是一个萧 政廉访使的铁面无私吗? 恐不尽 然。不仅没有一点儿人情味儿, 连最基本的人性和慈爱都没有, 这就是那个为了自己前程, 将七 岁女儿卖为童养媳的窦天章。他 口口声声说, 自己一直在找女儿, 可时隔二十年真的与女儿见面了, 却不分曲直, 先给女儿个下马威, 这难道不是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 道德虚伪性的最有力的体现吗? 窦天章本为窦娥最亲的人, 而最 亲的人竟如此对待亲人已逝的亡 魂, 实在是人情的最大悲哀。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 剧意蕴, 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 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 恶人得到 了相应的惩处, 正所谓“善有善
窦 史
常
富娥 冤 万
仲 永
的 悲 剧 意 蕴
报 , 恶 有 恶 报 ”, 真 是 大 快 人 心 。 同时, 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 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 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 无 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 物出现, 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 清官的幻想。三品朝廷钦差、萧 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 抖显赫之威。窦天章确实为窦娥 洗清了冤屈, 但却不能抹去封建 统治的腐朽本质, 也不能遮盖封 建官吏的丑、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 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 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 三岁丧 母, 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 二 十岁与丈夫成婚, 这坎坷的经历 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 结果, 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 摧残性的打击。这悲惨的经历, 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同时, 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 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史常富, 湖北恩施州民族中学教师; 万仲永, 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教师。
126
》
没来楚州, 抑或是终生不仕, 那 窦娥的冤情依旧永生难得平反。 可见, 窦娥的冤情之所以能得以 昭雪,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 父亲成了萧政廉访使。而在那个 年代, 像窦娥这样的冤案不知有 多少, 而又有几个人能有一个作 萧政廉访使的父亲呢? 他们的冤 屈又由谁来昭雪呢?
其次, 窦天章在梦中与女儿 “ 相 会 ”, 不 分 青 红 皂 白 先 大 骂 女
一是对婆婆的孝。丈夫早丧, 对窦娥来说, 是一个非常大的打 击, 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 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在受张驴 儿陷害后, 窦娥为了保全婆婆, 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情愿认 药杀公公, 与了招罪, 婆婆也, 我怕把你来便打的, 打的来恁的, 我 若 是 不 死 呵 , 如 何 救 得 你 。” ( 第 二 折 [黄 忠 尾 ]) 后 来 在 赴 法 场 的路上, 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 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这些 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