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现状及治疗进展
异甘草酸镁与甘利欣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异甘草酸镁与甘利欣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1. 引言1.1 病毒性肝炎的危害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肝脏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患者通常会出现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
病毒性肝炎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健康方面,还会对患者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患者常常因为症状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因为疾病带来的不良情绪而影响家庭和社交关系。
病毒性肝炎还容易引起肝功能不全,影响机体代谢和排毒功能,从而加重身体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时有效地治疗病毒性肝炎,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15】1.2 异甘草酸镁与甘利欣的介绍异甘草酸镁与甘利欣是目前常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
异甘草酸镁是一种口服抗病毒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甘草酸镁。
甘草酸镁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轻肝脏炎症和改善肝功能。
甘利欣是一种新型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可以直接干扰病毒基因的合成和复制,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目的。
相比之下,异甘草酸镁和甘利欣在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虽然两种药物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适应症、剂量和疗程等方面仍有所不同。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疗效。
【2000字】2. 正文2.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评估异甘草酸镁与甘利欣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的关键步骤。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异甘草酸镁组和甘利欣组。
每组患者人数相对均衡,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人员采用双盲试验的方法,既保证患者和医生的不知情,又有效减少主观干扰,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严格的入选标准,确保患者的病情相对一致,比较结果具有可比性。
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期多长
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期多长文章目录*一、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期多长*二、急性病毒性肝炎如何预防*三、急性病毒性肝炎饮食注意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期多长1、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期多长根据个人病情和治疗方法决定周期。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有: 注意休息:休息是治疗急性肝炎的主要措施。
急性肝炎早期卧床休息,安静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代谢率,以减轻肝脏负担,缓解肝脏淤血,有利于肝细胞修复。
一般要求乙肝病人要彻底卧床休息,待症状明显减轻后,可每日轻微活动1-2小时,以不觉疲乏为度;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至症状大体消失、肝脏大小及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但仍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可改变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修复。
应该进食易消化、清淡、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清淡食物为宜,热量以能维持营养为度。
禁忌烟酒:无论是急性乙型肝炎还是慢性乙肝急性发作,都应禁忌烟酒,以免损害肝细胞而加重病情。
对症用药:真正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保肝而不伤肝。
2、急性病毒性肝炎症状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随着黄疸进行性加深,患者极度乏力,精神萎靡、嗜睡或失眠、性格改变、精神异常、计算力及定向力障碍、扑翼样震颤、意识障碍。
严重消化道症状,食欲明显减退,甚至厌食、频繁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鼓肠。
黄疸进行性加重,数日内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达171微摩尔/升(相当于10毫升%)以上,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下降甚至正常,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亦有少数病人,病情进展迅速,黄疸尚不明显便出现意识障碍。
肝脏或肝浊音进行性缩小,并在发病几天内迅速出现腹水。
肝脏CT及B超检查提示有肝萎缩。
3、急性病毒性肝炎病毒特征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单链的微小RNA病毒,只有在急性感染期才能在血清中,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粪便中或肝脏中发现病毒抗原。
在疾病的早期出现IgM抗体,并在几周内消失,IgG抗体接着出现并持续一生(抗HA),IgM抗体是急性感染的标志,而IgG抗体仅表示曾感染过甲肝病毒,以及对再次感染有免疫力。
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46-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一)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1、丙型肝炎在世界上有10个以上基因型,我国以()型为主A、1、2[正确答案]B、3、4C、5、6D、7、8E、9、102、下列关于戊型肝炎说法错误的是()A、传染期从发病前9天至发病后8天B、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途径[正确答案]C、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D、散发病例多由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暴发流行均由粪便污染水源所致E、通过戊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3、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A、粪-口[正确答案]B、母婴垂直传播C、呼吸道D、静脉吸毒E、血成品4、乙型肝炎的传播路子不包括()A、其他院内感染B、母婴垂直传播C、呼吸道[精确答案]D、静脉吸毒E、血成品5、下面哪个不是病毒性肝炎()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自身免疫性肝炎[正确答案]E、戊型肝炎6、下列关于丁型肝炎说法错误的是()A、丁型肝炎病毒是单链环状RNA病毒B、治疗同乙肝C、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能够自力存在[精确答案]D、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疫苗E、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DV后病情加重7、下列关于甲型肝炎病原学说法错误的是()A、病原体是甲型肝炎病毒B、DNA病毒[精确答案]C、对有机溶剂有抵抗力:耐酸、耐碱D、可在多种细胞中生长繁殖E、在外界的生存力很强:在塑料外表25℃30天仍有0.4%存活(二)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评估(一)1、下列哪项生化指标在肝细胞中含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胞浆,是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A、谷丙转氨酶[正确答案]B、谷草转氨酶C、碱性磷酸酶D、总胆红素E、总胆汁酸2、下列哪项不是肝炎的常见体征()A、皮肤、巩膜黄染B、肝脏肿大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确答案]D、水肿、腹水E、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3、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评估要点()A、评估肝炎的急慢性与严重程度B、沾染性评估[精确答案]C、寻找肝炎的病因D、胆红素升高的鉴别诊断E、肝功异常的鉴别诊断4、凝血酶原举动度的正常值是()A、10-20%B、20-50%C、40-80%D、80-100%[精确答案]E、60-80%5、甲胎蛋白的正常值是小于()μg/LA、5B、10C、20[精确答案]D、30E、50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秒数,正常值是()秒A、1-5B、2-8C、5-10D、12-16[精确答案]E、6-8(三)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评估(二)1、在急性HBV感染者中,应用敏感的PCR检测方法,可在HBsAg出现之前,提前()周检测到HBVDNAA、1-2B、2-3[精确答案]C、3-4D、4-5E、5-62、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临床表现,为()A、急性肝衰竭B、亚急性肝衰竭[精确答案]C、慢加急性肝衰竭D、慢性肝衰竭E、不肯定3、HCV抗体阳性,HCVRNA阴性,提示()A、急性或慢性HCV熏染B、曾HCV感染缓解[正确答案]C、HCVRNA假阳性D、早期HCV熏染E、无HCV熏染4、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的临床意义是()A、HBV急性或慢性熏染[精确答案]B、HBV近期熏染C、HBV感染后已获得免疫D、HBV既往熏染E、HBV复制水平高,传染性强5、以下哪项提示甲型肝炎过去感染()A、抗HAVIgM阳性B、抗HAVIgG阳性C、抗HAVIgM阴性而抗HAVIgG阳性[正确答案]D、粪便中检出HAV颗粒或抗原E、抗HAVIgM阳性而抗HAVIgG阴性6、HCV抗体阳性,HCVRNA阳性,提示()A、急性或慢性HCV感染[正确答案]B、曾HCV熏染缓解C、HCVRNA假阳性D、早期HCV熏染E、无HCV感染(四)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后(一)1、慢性乙型肝炎如用干扰素治疗,一般情况下ALT应≤()×ULN,血清总胆红素应<()×ULNA、10;2[正确答案]B、5;2C、20;10D、2;10E、2;52、慢性乙型肝炎IFN-α和PegIFN-α的举荐疗程为()年,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20,000IU/mL,发起截止治疗A、3个月B、半年C、1年[正确答案]D、1年半E、2年3、肝炎的普通治疗不精确的是()A、易消化、高糖、富卵白、富维生素、低脂肪饮食B、生酶[精确答案]C、增进肝细胞再生D、消化道症状严重,不能进食者应补充足够的热量和每天所消耗的其营养物质,保证正氮平衡E、助消化和增长胃肠活动功能药物4、慢性乙型肝炎NAs的总疗程发起最少()年A、1B、2C、3D、4[精确答案]E、65、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优先举荐选用()A、XXXB、替比夫定C、恩替卡韦[正确答案]D、阿德福韦酯E、奥司他韦6、NAs治疗建议达到HBsAg消失且HBV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时,可考虑停药A、3个月B、半年C、1年D、1年半[正确答案]E、不确定(五)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后(二)1、中国肝硬化患者中,由HBV引起的比例为()A、0.3B、0.45C、0.6[精确答案]D、0.8E、0.92、甲型肝炎的预后下列说法精确的是()A、预后少数良好,大部分不良B、慢性化C、可终身免疫[正确答案]D、病情规复慢E、重症甲肝多见3、与甲型肝炎比较,戊型肝炎的预后下列错误的是()A、淤胆型肝炎更多见B、病情规复比甲型肝炎快[精确答案]C、孕妇患戊肝后易发生重型肝炎D、孕妇患戊肝后病死率高E、患病后无终身免疫感化4、DAAs治疗丙型肝炎的周期普通为()A、2周B、4周C、8周D、12周[正确答案]。
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2012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性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隐匿性传染源的广泛存在使HCV的院内传播成为HCV传播的途径之一,明显增加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
为了切断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途径,降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保护,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本指南,供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1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现状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较大的疾病,50%~80%的HCV感染者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1],这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
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发人数逐年上升[3],且多地已出现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暴发。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窥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均为医院HCV传播的重要途径。
Hep-Net(the germannetwork of excellence for viral hepatitis)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数据库资料显示:15%的急性HCV感染是由医疗操作所导致,另外的13%则因针刺而引起[4]。
在医院感染中,临床医务人员也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我国针对北方5所医院共310个科室进行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的总感染率为2.5%,以外科及妇产科为主,其中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感染率0.43%[6]。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要做好护理措施,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戒酒戒烟,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逐步开始活动。
以不疲劳为原则。
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7、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红外肝病治疗,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乙肝是一种病毒性肝炎,严重的乙肝感染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之一,患者总数居全球前列。
为了了解我国乙肝防治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政府对乙肝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乙肝的防控目标和措施。
此外,国家还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普及和推广。
这些举措使得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乙肝患病率逐渐下降。
其次,乙肝防治工作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广。
各级医疗机构普遍设立了乙肝防治的专病门诊和乙肝诊治中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此外,针对乙肝患者,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治疗措施,并加强了乙肝病情的监测和随访工作。
然而,我们的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染性强,因此乙肝疫苗接种全面普及仍然存在困难。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乙肝防治工作相对滞后。
其次,乙肝防治工作还存在知识普及不足的问题。
一些民众对于乙肝的了解仍然不够,对于乙肝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缺乏认知,导致对乙肝的防控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综上所述,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和医疗机构在推动乙肝防治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乙肝防治的工作。
我们建议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对乙肝的认知和防控意识;加大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偏远和贫困地区;加强监测和随访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乙肝患者。
只有全面加强乙肝防治工作,才能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和问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和问题潘雪娇;刘玮;涂秋凤【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据最新统计,全球约有20 亿人感染了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4亿人,我国有9300万;全世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HCC等疾病,其中30万人来自中国,乙肝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本文围绕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1(046)007【总页数】3页(P668-670)【关键词】乙型肝炎;研究;免疫预防【作者】潘雪娇;刘玮;涂秋凤【作者单位】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据最新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了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4亿人,我国有9300万;全世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HCC等疾病,其中30万人来自中国,乙肝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
本文围绕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乙肝免疫预防的现状由于目前乙肝的可防难治,预防HBV感染显的尤为重要,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自1991年WHO提出将乙肝疫苗纳入EPI(扩大免疫规划),截至2008年全球共有180个WHO成员国或地区将乙肝疫苗纳入EPI。
我国采取的是以新生儿为重点的免疫策略,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完全免费,2009年起全国对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对于提高接种率和降低发病率十分有利。
七种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述评
另外 其 它与肝 炎相关性 的病 毒也 又有 了 临床 表现 , 分型如下 : 七 种病 毒性 肝炎 流行病 学特征 自 6 代 中期 Ku nn等 从 病 人血 清 O年 r ̄ a 黄疸 型 2 .慢性 肝炎 :1轻度 ;2 中度 ;3 重度 () () () 3 .重型 肝炎 :1急性重 型肝 炎 ;2亚 急 () ()
病 人 和 病 毒 携 带 者
丁型 肝
病 人 和 病 人 感 染 的 动 物
l经 输 血 传
1 A A .S NB NV. ONB NV, L Y A T MV ( ) S NB NV 是 Mi i 1 A A s r 在研究 h o等
治疗 等方 面也有新 的进 展 总之 ,病毒性 肝炎 流行病 学 研究 进展 很 如 HG T V、TV等 , ^们知之 甚少 , 应加 强对其 病原学、 流行病学 、 特 征及 致病 机 理等方 临床
本 病分 为 两型 ( 传染性 肝 炎和血 清型肝 炎 ) 将 其 称为类 TT v微小病 毒 ( T f e mii T V— k i
以来 ,随着 利学 技术 的不 断进 展和肝 炎 病原 学及抗 原 一 体系统 的发现及深 人研 究 , 抗 人们
对病 毒性 肝 炎的 了解 和认 识 逐渐 深入 ,大 大
4 淤胆 型肝炎 5 肝 炎肝 硬化 另 外 , 病 毒性 肝 炎 的 预 防 、 断 标 准 、 在 诊
新发现 , 并正对 其 深入研究 ,
中发现 甲型 肝炎 病毒 颗粒 以来 ,人们对病 毒
本 学 者 Ni i wa等用 代 表 性差 异 分析 法 从 sz ha 输 血后 肝 炎患 者 的血 清 中分离 出一 种 甲一庚 型 病毒 之 外 的与转 氨 酶 异 常相 关 的新 病毒 ,
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46-病毒性肝炎诊治进
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
1、丙型肝炎在世界上有10个以上基因型,我国以()型为主
A、1、2[正确答案]
B、3、4
C、5、6
D、7、8
E、9、10
2、下列关于戊型肝炎说法错误的是()
A、传染期从发病前9天至发病后8天
B、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途径[正确答案]
C、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D、散发病例多由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暴发流行均由粪便污染水源所致
E、通过戊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
3、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
A、粪-口[正确答案]
B、母婴垂直传播
C、呼吸道
D、静脉吸毒
E、血制品
4、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其他院内感染
B、母婴垂直传播
C、呼吸道[正确答案]
D、静脉吸毒
E、血制品。
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每年有8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担,对乙型肝炎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特征研究: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该病毒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病毒生物学特征的研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诊断技术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标记物检测、病毒DNA检测和肝脏组织活检等。
这些方法在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疫苗研制与应用: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研制和广泛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
针对不同人群的疫苗接种策略也在不断优化,以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
4. 治疗药物研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已经出现了多种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核苷类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等。
这些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显著改善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延缓了疾病的进展,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虽然乙型肝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1. 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尽管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仍然较低。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疫苗接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从根本上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
代谢综合征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因型 、 H B V D N A水平 以及 H B V e 抗原情况 与脂肪肝 的发 卜 无关 。病毒复制可能会影 响脂质代谢 , 但 尚需进 一步 验 、
相对于病 毒因素, 代谢紊乱 与肝脂肪变性进展 的相关悱 可能
更为显著 , 合并代谢综合征可能加速 r乙型病毒性肝炎 的进 展。此外 , 迄今 尚无证据显 示代谢综 合征会 降低 H B V患耆
代 谢 综 合 征 是 一组 以胰 岛 素 抵 抗 ( I R) 为 共 同 病 理 因 素
致 。R a s t o g i 等 的研 究 显 示 , 在H B V感 染 患 者 中 , 病 毒 基
的相关临床症候群 , 主要包括肥胖 、 高血压 、 高血糖 、 脂肪 肝 、 m脂异常 , 可导致 2型糖尿病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心血管 疾病等 。 目前 诸多 研究 显示 , 代谢 综合 征 可能是 加重 慢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o r d e r s .S o me s t u d i e s h a v e s h o w n t h a t 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 i s a r i s k f a c t o r f o r h e p a t i c t i s s u e i n j u r e i n
病毒性肝炎治疗新进展
病毒性肝炎治疗新进展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包括乙型、丙型、甲型等多种病毒。
随着对肝炎病毒的认识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也出现了一些新进展。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目前,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病毒药物。
近年来,随着对肝炎病毒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一些直接抗病毒药物被研发出来,例如针对乙型肝炎的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和针对丙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可以直接靶向病毒,阻止其复制和传播,提高治疗效果。
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善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来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方法。
近年来,一些细胞免疫治疗的方法被研究出来,如自体T细胞治疗、干细胞移植等,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免疫系统对肝炎病毒的清除,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策略的探索:由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人而异,因此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策略,如根据患者的病毒基因型、病史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药物、细胞免疫治疗、个性化治疗等。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前言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隐匿性传染源的广泛存在使HCV的院内传播成为HC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明显增加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
为了切断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途径,降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保护,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本指南,供相关人员参考。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现状一、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现状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较大的疾病,50%-80%的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1,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
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3,且多地已出现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暴发。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中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均为医院HCV传播的重要途径。
Hep-Net(The German Network of excellence for viral hepatitis)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数据库资料显示:15%的急性HCV感染是由医疗操作所导致,另外的13%则因针刺而引起4。
在医院感染中,临床医务人员也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我国针对北方5所医院共310个科室进行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的总感染率为2.5%,以外科及妇产科为主,其中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5,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感染率0.43%6。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药物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药物进展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目前全球范围内hcv感染率约3%,感染总人数超过2亿,我国约4000多万人感染hcv。
hcv感染后,由于hcv的复杂度使得病毒的变异达20多种,抗原呈递dc细胞功能的失调,清除病毒的能力减弱,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50%-85%的急性感染者容易转为慢性[1];感染后20年,肝硬化发生率为10-15%,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为1-7%。
目前尚无预防hcv感染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hcv感染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2]。
近10年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用干扰素(ifn)治疗发展为ifn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到近几年来提倡采用聚乙二醇化ifn(pegylatedinterferon,peg ifn)加上利巴韦林治疗,使得持久病毒应答(svr)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认为peg ifnα-2a或者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是最有效的抗hcv 治疗方案。
由于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会致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抑郁、胃肠道症状、视网膜病变、溶血性贫血及血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使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而提前终止治疗。
因此研发新的抗hcv药物迫在眉睫,目前在新型干扰素研发、针对宿主细胞靶点抑制hcv复制等方面,尤其是特异性靶向抗病毒治疗药物已取得可喜进展,部分药物已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阶段[3]。
本文将主要介绍这几个领域丙肝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1 干扰素及其新型修饰物的研发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具有较强生物学活性的微量蛋白,可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
ifn2α属ⅰ型干扰素,是由单核细胞产生的相对分子量为18 000的多肽,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之一,其疗效明确,可明显改善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长期预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1/12
6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4, 30(11) 1099-1105
强效NA长期治疗有效维持病毒学应答率
ETV全球3期试验长期队列随访1
ETV-022, ITT
ETV-022/901 (队列)
5年
在240周时,1238/1457 (85%) HBV DNA <50 IU/mL
2012.1L/a1m/1p2ertico P, et al. AASLD 2012, abstract 366; 2. Zoutendijk R, et al. Gut 2013; 62:760-765; 3. Seto WK, et al. J Hepatol 20138; 54(S1): abstract 772; 4. Yokosuka O, et al. J Hepatol 2010; 52:791-799; 5. Hou J, et al. APASL 2014, abstract 245.
7
2. Gurel S, et al. APASL 2015, abstract 1880, oral.
真实世界研究 验证ETV的长期疗效
研究
意大利队列研究1
VIRGIL队列研究2
香港队列研究3 日本研究4 (ETV-060) 中国研究5 (ETV-080)
IQR,四分位数范围
中位随访时间 (范围)
e抗原状态 阳性 阴性 阴性 阳性和阴性 阳性和阴性
组织学检查数 治疗时间
/试验人数
(年)
63/267
3
48/76
3
46/125
4-5
57/679
5
348/641
5
纤维化评分下 降人数(%)
12/19 (63%)
肝硬化逆转 人数(%)
8/11 (73%)
8/18 (44%)
3/6 (50%)
29/46 (63%) 3/4 (75%)
慢乙肝治疗目标
组织学应答 血清学应答 组织学应答 血清学应答 病毒学应答 生化学应答
从关注抑制病毒到临床结局的改善
死亡率降低
移植需求降低
HCC发生率降低
肝硬化降低
纤维化逆转
HBsAg清除
组织学改善
HBeAg消失/血清学转换(仅在HBeAg阳性患者)
HBV DNA转阴
ALT复常
短期目标
中期目标
长期目标
100
80
67%
60
40
20
0 1年
94%
89%
91%
83%
55%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TDF全球3期临床试验长期队列随访2
HBeAg 阳性患者
HBeAg 阴性患者
HBV DNA <300 copies/mL (%)
随访时间(年)
1. Chan2g0T2T1, /e1t/a1l2. Hepatology 2010;51:1-9
53个月 (2–74个月)
20个月 (IQR 11–32个月)
5年
病毒学应答
在60个月时,97/97 (100%) HBV DNA不可测
在144周时,HBV DNA <80 IU/mL的累积比例为 93% 第5年时,156例患者中有97.4% HBV DNA不可 测
3年
第3年时,127/144 (88%) <400 copies/mL
2021/1/12
2
我国肝病患者分布情况
• NAFLD及ALD正逐渐成为我 国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
• 中国仍有9300万HBV携带者 ,其中至少3000万患者为慢 性 HBV 感染[单发或伴肝硬 化和 (或) HCC]
2021/1/12
Fu-Sheng Wang, Jian-Gao Fan, et al.Hepatology,2014,60:2099-2108
3
慢乙肝自然史
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肝
2-6% HBeAg阳性乙肝 8-10% HBeAg阴性乙肝
代偿期肝硬化
非活动性携带者
失代偿期肝硬化
肝癌
2021/1/12
死亡
4 Yim HJ1, Lok AS. Hepatology. 2006 Feb;43(2 Suppl 1):S173-81. Jia Horong Kao. Hepatol Int,2007:415-430.
ETV长期治疗CHB获得组织学改善
(中位时间:5.6年,n=57)
Knodell坏死性 炎症评分
Ishak 纤维化评分
4亿(20-33) 2亿(15)
>5亿
>4亿
• 与世界范围及欧美国家的肝病流行病学情况对比显示: 中国 HBV 、 HCV 感 染非常多, ALD 和 NAFLD 的患者数或占全世界总数的 1/3 以上
Hale Waihona Puke Fu-Sheng Wang, Jian-Gao Fan, et al.Hepatology,2014,60:2099-2108
CHB长期抗病毒治疗逆转纤维化/ 肝硬化数据
研究
药物
Dienstag et al. 拉米夫定 2003
Rizzetto et al. 拉米夫定 2005
Hadziyannis et al. 2006
阿德福韦酯
Chang et al. 2010
恩替卡韦
Marcellin et al. 替诺福韦 2012
开始治疗
2021/1/12
短期RCT研究 长期大规模队列研究
5 Su TH, Kao JH.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5;9:141-154.
“为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认识NAs治疗的长期性,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 系统监测其疗效和不良事件并长期随访其临床转归,提高我国CHB的诊 治水平和整体卫生经济效益。
病毒性肝炎现状及治疗进 展
肝病流行病学情况
世界(%) 欧美(%) 中国(%)
HBsAg阳性 3.5亿-4亿
抗HCV阳性 2亿(3)
ALD(成人) >1.5亿
NAFLD
>6亿
总体情况 >13亿
<1000万(<1) 9300万(7.18)
>3000万(2-3) 1000万(<1)
8400万(7.4) 6000万(4.5)
50/57 (88%) 4/10 (40%)
176/348 (51%) 71/96 (74%)
多个研究证实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可逆转肝纤维化/硬化, 为核苷酸类药物可以改善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结局提供了清晰的证据
2021/1/12
9 Lok A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 Apr;10(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