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
幼儿园小班教案《灯笼》
幼儿园小班教案《灯笼》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元宵节。
2.认识元宵节的传统食品——汤圆。
3.掌握简易的灯笼制作技巧。
4.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2. 教学准备1.红、黄、绿、蓝、紫、纸、剪刀、胶水、彩带等。
2.汤圆等元宵节食品。
3.课件和PPT。
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先用PPT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发幼儿对节日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介绍元宵节的起源以及传统节日食品——汤圆,让幼儿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3.2 操作环节1.阅读《灯笼》故事首先,老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灯笼》这个故事,让幼儿听故事,同时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2.制作灯笼接着,老师向幼儿展示制作灯笼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选择简易或复杂的灯笼制作方式。
老师可以先示范,再一步步指导幼儿进行制作。
同时,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帮助幼儿丰富想象力。
3.吃汤圆制作灯笼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小组比赛,增强互动性。
完成灯笼制作后,可以给幼儿准备元宵节传统食品——汤圆,让幼儿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美食文化。
3.3 结束环节结束制作和品尝活动后,老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欣赏灯笼,让幼儿自由展示。
并指导幼儿学习自制小制品在家中的装饰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能力。
4. 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对元宵节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培养耐心,并增强互动性,让幼儿感受到制作的乐趣。
同时,在欣赏灯笼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讲述故事、比较各自的灯笼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认知。
灯笼教学设计 (1)
灯笼教学设计《灯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灯笼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灯笼的外形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见过灯笼吗?灯笼有什么作用?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灯笼》,这是一篇描写灯笼的文章。
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②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笼、罩、烛、宵、巷、祭、佛、轿、慰、籍”等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③ 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①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灯笼有哪些种类?灯笼在不同的场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 ②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之情。
②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喜欢的物品,为什么喜欢。
(4)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① 让学生阅读《灯笼》的原文,了解更多关于灯笼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② 让学生以“我喜欢的物品”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的特点和原因。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生字词、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等。
(2)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布置作业 (1)让学生背诵课文。
(2)让学生完成《灯笼》的课后练习题。
1. 2. 3. 1. 2. 1. 2. 1. 2. 3. 1. 2.。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概括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把握灯笼蕴含的意义。
2. 体会以小见大和形散神聚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2. 难点: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灯笼,又称灯彩,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而在作家吴伯箫的笔下,灯笼似乎又多了几分内涵,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去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2.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
1931年师大毕业,当老师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
作品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
其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3.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内心世界。
4. 整体感知•【读音释义】斡旋(wòxuán):调解周旋。
末始:未必。
幽悄(qiǎo):幽深寂静。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颂。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静穆:安静庄严。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马前卒: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数一数,文中提到了哪些灯笼?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的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等。
5. 合作探究•第1段作者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出下文:为后文详细描写灯笼以及围绕灯笼展开的各种记忆和联想做铺垫。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灯笼教案设计(优秀6篇)
灯笼教案设计(优秀6篇)灯笼教案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用剪、折等方法制作灯笼。
2、让幼儿正确使用剪刀的技能。
3、培养幼儿耐心做事的习惯,并体验做纸工的乐趣。
活动准备:1、幼儿活动用书纸工第8页。
2、幼儿人手一把剪刀。
3、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门口有没有挂灯笼呀?灯笼是什么颜色的?2、教师出示制作好的灯笼: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自己做的灯笼请你们看看用什么做的?是什么样的?二、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新年树的制作方法。
1、今天杨老师就来教小朋友们来做这个好看的灯笼吧。
(请幼儿观察图示)2、你们觉得最难做地方在哪里?(解决难点问题——沿虚线折叠的地方,采用同伴解答与教师重点示范的方法)。
3、教师示范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
(1)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灯笼是怎样制作的吗?(2)教师一边示范制作一边讲解:①先沿着正方形的外轮廓把正方形剪下来。
②将正方形纸对折后打开再向中必线对折。
③将短边沿虚线向后折,并翻过来。
④将四角沿虚线折叠,⑤再沿虚线向后折叠。
⑥撑开两边口袋,即成灯笼。
三、分发材料,交待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提出要求:要求幼儿先看看制作图示,再动手制作;桌子地面都要理干净;碰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小朋友。
2、幼儿操作,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指导,请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别的孩子(语言及动作),提醒保持干净。
3、重点指导幼儿小朋友要先把正方形剪下,要求幼儿要剪平整,再按步骤折成灯笼。
制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比一比谁制作的灯笼最漂亮。
四、讲评,展示作品。
1、请幼儿都把自己制作的灯笼放在桌子上,全班幼儿一起看看,谁的灯笼最漂亮。
2、整理用具,结束活动。
灯笼教案设计篇二目标: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1. 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 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灯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灯笼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2)学生能够掌握灯笼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3)学生能够通过制作灯笼,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讲授、视频演示、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灯笼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3)通过作品展示、评价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灯笼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2)灯笼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灯笼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灯笼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演示法 通过视频演示灯笼的制作过程。
实地参观法 组织学生参观灯笼制作工厂或博物馆。
小组合作法 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和制作灯笼。
自主探究法 学生自主探究灯笼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作品展示法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并进行评价交流。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灯笼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灯笼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灯笼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讲授新课 (1)讲解灯笼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2)通过视频演示灯笼的制作过程。
(3)组织学生参观灯笼制作工厂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灯笼的制作过程。
1. 2. 3. 1. 2. 1. 2. 3. 4. 5. 6. 1. 2.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和制作灯笼。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自主探究 (1)学生自主探究灯笼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2)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作品展示 (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并进行评价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新。
灯笼教学设计创新实践(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灯笼教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灯笼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将探讨灯笼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灯笼制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长2课时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灯笼制作教程、制作材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彩纸、彩笔等制作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灯笼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灯笼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制作方法1. 教师详细讲解灯笼的制作步骤,包括选材、剪裁、折叠、拼接、装饰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巩固制作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灯笼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灯笼造型。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制作心得。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灯笼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灯笼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灯笼教学活动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七、创新实践1. 教学内容创新:结合当地特色,将灯笼制作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小组合作、游戏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评价创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
4. 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灯笼制作的知识储备。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男生)
唉,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老师)
应该数火把,(女生)数探海灯,(男生)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齐读)
活动任务:1.我们现在已经把明信片的正面图片名及配文部分完成。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配图和配文在明信片的反面,写一段寄语送给你想送给的人。
示例:母亲,一盏灯笼,映照着您的青春,荡漾着您的慈爱。
感恩您,给了我前行的动力,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无惧风雨,无惧黑暗。
2.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明信片的制作。
现在请你在我们这一组明信片的封皮上模仿作家吴伯箫的口吻,写一段寄语。
寄语要深刻反映灯笼之情,意蕴深刻。
【预设】这一盏灯笼韵味悠长,绵延不绝;
这一盏灯笼光明热烈,薪火相传。
我们华夏儿女,愿做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保我祖国,卫我河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盏灯笼,温暖了小家,传承了爱和担当;一盏灯笼,抚慰了孤人,联接了美好乡情;一盏灯笼,点亮了家国,光照了报国壮志。
愿我们每人都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等散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灯笼教案(优秀5篇)
灯笼教案(优秀5篇)《灯笼》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初次尝试在灯笼上绘画的乐趣,体验与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快乐。
2.掌握立体绘画装饰技巧。
3.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灯笼人手一个,绘画用品,毛条若根,灯笼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一、导入讨论: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过春节时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那小朋友都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二、教学内容1.观察并欣赏: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不同的。
灯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欣赏)2.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灯笼?上面有哪些图案?3.出示成品灯笼这是老师装饰的灯笼小朋友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图案,用到了什么材料?4.马上过春节了那请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灯笼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吧。
5.幼儿及家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6.注意及要求;绘画时注意手的力度不要太大,图案尽量画的大一点,涂色是注意冷暖色搭配,使用颜料时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制作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三、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及家长做好的作品进行点评。
四、活动延伸家长及幼儿将制作好的灯笼拿到手上跟音乐走T台秀最后摆造型照相,最后将作品创设班级环境。
《灯笼》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超级联想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 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
初中语文灯笼 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灯笼》的文本。
2. 关于灯笼的文化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灯笼的认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灯笼文化。
2. 展示灯笼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灯笼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灯笼》,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基本情况。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讲解灯笼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灯笼与家乡、传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灯笼,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可以参观灯笼展览或灯笼制作工艺,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灯笼》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主备教师:课题灯笼课型新授课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就阅读与鉴赏维度做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材分析《灯笼》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以“灯笼”主线,勾起了自己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结尾处更是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策略,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思而采取的不同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灯笼的功能、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加上文章发表的时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
为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拓展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浓浓家国情。
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
2、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在“灯笼”身上寄寓的情思。
3、审美创造: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
灯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相关字词;了解文本大意;体会“灯笼”线索脉络。
2、过程与方法:听读、诵读了解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升华爱国情。
教学重点: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吴伯萧:当代散文家、教育家。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主要作品《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二、基础知识神龛(kn )司马懿(yì)幽悄(qio)争讼(sòng)裴公(fi)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熙熙然(x)褪色(tuì)怅惘(chàngwng)霍骠姚(piào)乡绅(shn)奢华(sh)官衔(__án)锵然(qing)羡慕(__ànmù)可悯(mn)松柏(bi)皎洁(jio)点缀(zhuì)稽查(j)星阑(lán)油坊(fáng)褪色(tuì)鹦鹉(yngw)溺炕(nì)焚身(fén)翠羽流苏岁梢寒夜张灯结彩人情世故咕咕噜噜熙熙然暖融融词语解释见书注: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三、课文内容解析:1、作者写了以下这些事:(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6)在纱灯上描红;(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2、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文化传承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如何分析和解读一篇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文化传承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1. 如何分析和解读一篇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
1. 课文《灯笼》文本。
2. 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
3. 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
2. 引出本课的主题——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1. 让学生阅读课文《灯笼》,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三、分析和解读(2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课文《灯笼》,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文化传承和家庭情感。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解读课文。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互动,深入理解和探讨课文。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自秦淮河畔吹起的那一曲《灯笼》便成为了陪伴我们成长的一首经典。
这首曲子凭借其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乐章世界中的一支佳作。
在中学音乐课上,这首曲目《灯笼》也成为了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章。
那么,如何打造一堂优秀的《灯笼》音乐课呢?本文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灯笼》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等多种方式,深入掌握曲目精髓,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同时提高音乐素养。
对于《灯笼》这首曲子,我们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1. 把握曲子的基本结构和歌唱模式,理解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3. 学习掌握乐曲演奏技巧,进行合理演奏。
4.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品位。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1. 了解曲子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灯笼》这首曲子。
在学生集中精神的状态下,先播放曲子,让学生在听觉上感知曲子的基本结构、情感色彩等方面。
然后,针对曲子中的声部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声部的作用以及整个曲子的和谐性和互动性。
2. 学习歌唱技巧歌唱技巧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习歌唱技巧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唱出曲子中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学习歌唱技巧时,我们可以逐一讲解歌唱技巧,然后组织学生一起练习。
3. 演奏技巧的掌握相对于歌唱技巧,乐器演奏技巧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讲解琴弓的运用、演奏技巧等相关内容,然后对乐器进行多次训练,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
4. 合唱演练合唱演练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一环。
在上述训练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合唱演练。
在合唱演练时,我们可以从声部入手,逐一指导各个声部的合唱技巧、演唱表情等方面,让学生形成有机的整体。
初中《灯笼》教案设计
初中《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领会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2)学会从文化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领会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2)从文化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灯笼,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美丽和独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灯笼的记忆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灯笼》,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3. 讲解课文:(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重点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
(2)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审视课文,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探讨灯笼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灯笼》,写一篇关于灯笼的文化意义的短文。
2. 搜集有关灯笼的民间故事或传说,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灯笼美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祖国家乡热爱。
《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灯笼》教学设计篇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播放:寂静无人的野外,傍晚时分,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滂沱大雨。
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一片苍茫。
2.设问:在这样一个夜晚,假如你一个人卡在土井中出不来,你会怎么样?3.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真实,也很感人,动画中的情景是作者邹德学童年亲身经历的一场灾难,那么当时幼小的他又是怎么脱离险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现场,亲身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
我们继续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4、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检查预习1、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
抢读。
2、开火车读读文。
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发生了一件什么感人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每人读两段,找四名同学)思考:本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3、小组讨论,反馈。
(这个故事分两部分写,首先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定会前来援救;再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出了“我”。
)4、板书:坠井得救(多指名学生说说)三、细读课文(一)、分析课文2-5自然段。
1、小组传递感动之处。
师:狂风暴雨,乌云翻滚,多么可怕的夜晚啊,一个被卡在井口,一幕幕又那么扣人心弦,又是那么的感人,那么在这一部分中(也就是课文2-5段)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呢,找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其它同学。
2、指名读出感动之外,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如找不准提醒:坠井后我的处境怎么样?找到描写我的处境的那句话)3、播放动画,创设情境。
4、指导朗读。
黑夜漆漆、狂风肆虐、大雨滂沱,身临险境,举目无亲,这是何等的可怕与绝望啊!应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5、在这种情况下,我处于本能地哭着、喊着,挣扎着,希望能爬上来,可能这样做能够解决问题么?不能!那我该怎么办呢?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多么聪明的孩子!遇到意外在一阵慌乱之后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保存体力,坚持着字串87、齐读第三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
2.了解灯笼,了解民风民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3.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民风民俗,把握好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
二.教学过程
1.走进作者
2.背景链接
3.结合预习内容,诵读小诗,找出线索及围绕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4.体会作者的情感
5.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像灯笼一样的传统文化
三.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四.板书设计
灯笼
平安
亲情
温暖
热闹符号象征传统文化
华贵
文化
历史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