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借鉴
古今名人读书方法
古今名人读书方法古今名人读书方法韩愈“提要钩玄”读书法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
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提要钩玄读书法”。
大意是说,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而读不同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
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
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韩愈还提出读书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进学解》),“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赠别元十八协律》)八首之五)。
他要求博览务得,学以致用。
韩愈提出读书既要“迷”,又要“不迷”。
他在《答李翊书》里,曾先后用了两个“迷”字。
第一“迷”是形容他自己开始读书着迷的情景;“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有这种迷劲才能深钻下去,但又要防止迷失方向。
所以提出了第二个“迷”:“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这是韩愈多年读书的心得,恰当地指明了读书必须由迷而步入不迷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摆脱本本主义的桎梏。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陶渊明生平重视读书学习,常在诗中表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并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这就是后世所总结的陶渊明“会意读书法”,也有人称作“不求甚解法”。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元代李冶就指出:“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邓拓也指出:“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
关于凿壁偷光的故事有哪些名人
关于凿壁偷光的故事有哪些名人凿壁偷光是一种用来形容学习的方法,是指在没有足够光线的情况下,通过凿壁来借光,以便能够读书或学习。
这种方法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热爱学习的人,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取知识和智慧,就如同凿壁偷光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不断学习进步。
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用凿壁偷光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就,证明了凿壁偷光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关于凿壁偷光的故事有哪些名人。
孔子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深知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因此常常利用凿壁偷光的方法来不断地学习。
他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这也反映出他励志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风貌。
韩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非常热爱读书,并经常利用凿壁偷光来学习。
在他的一篇《师说》中,他写道:“孔子学诗三百,一言而已;笔伐秦,百篇余而一叹;虞书,一千余篇而惊动天下。
其为人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说明了他非常重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豁达见长,成为了历史上的文学宝藏。
李白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深知知识和才华的重要性。
他常常采用凿壁偷光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并在他的诗歌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徐志摩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曾在英国留学,虽然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太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和追求。
他常常利用凿壁偷光的方法来阅读英文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并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总之,凿壁偷光是一种开拓思维、勇于创新的学习方法,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借鉴了这种方法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这些名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就,证明了凿壁偷光的价值和意义,启发了后人不断努力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勇气和信心。
十大名人读书方法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名人读书方法:
1.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2. 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3. 朱熹的“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强调读书要专心致志。
4. 苏轼的“八面受敌法”:“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强调读书要从多个角度思考。
5. 陈善的“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强调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6.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强调读书要抓住要点和关键。
7. 梁启超的“分类读书法”:“将内容相同或相关的书籍放在一起阅读”,强调读书要有系统性。
8. 鲁迅的“跳读法”:“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强调读书要有跳跃性和灵活性。
9. 老舍的“印象法”:“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强调读书要注重感受和体验。
10. 钱钟书的“笔记法”:“读书笔记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强调读书要做好笔记和总结。
这些名人读书方法各有特点,但都强调了读书要有思考、创新、系统、灵活等方面的要求。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古代名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他们是如何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首先,古代名人非常重视阅读的品质。
他们认为读书应该是专注的、用心的,而不是敷衍了事。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凡人之学,若贵乎专心,心不专则学不成。
”他强调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专心致志地读书,才能有所成就。
其次,古代名人注重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他们不是简单地将书籍从头到尾地读一遍,而是善于选择、善于归纳。
比如,王安石在《答张功曹书》中写道,“读书必取其要义,存乎头颅,不存乎书皮。
”他强调了要抓住书中的要义,而不是被书皮所迷惑。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古代名人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
古代名人还注重了阅读的广泛性。
他们认为,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比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强调了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最后,古代名人还注重了阅读的实践性。
他们认为,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比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综上所述,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包括专心致志、善于选择、广泛阅读和实践运用。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修养,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希望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集中阅读:古代名人通常会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集中精力阅读一段时间。
他们会选
择一个舒适的座位,准备好所有需要的书籍和笔记工具,并确保没有任何干扰和打扰。
2. 主动思考:古代名人在阅读过程中会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回答这些
问题。
他们会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解。
3. 经典重读:古代名人通常会反复阅读经典著作,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他们会将重
要的部分标记出来,做笔记,并与其他相关的书籍进行对比,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4. 朗读和默读结合:古代名人既会朗读,也会默读。
朗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
记忆内容,而默读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思考问题。
5. 笔记和摘抄:古代名人在阅读过程中会做笔记和摘抄重要的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的内容,并且方便以后复习和参考。
6. 讲述和争辩:古代名人会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其他人分享,与他人进行讲述和争辩。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他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总之,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注重深入思考和理解,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阅
读上,并通过不断的反复、讨论和写作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这些方法在很大
程度上塑造了他们成为杰出人才的基础。
名人们是这样读书的:为你精选7位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们是这样读书的:为你精选7位名人的读书方法!1、中国古代集大成的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一共有六条:①循序渐进。
首先要按一定的次序去读书。
比如先读四书,然后再读史,这样胸中才有权衡,容易理解。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
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
其三,要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
②熟读精思。
熟读也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精思就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③虚心涵泳。
虚心是说读书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涵泳是说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④切己体察。
这里是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要多实践、身体力行。
⑤着紧用力。
这里说的是读书的积极性,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紧迫感,要勇往直前。
⑥居敬持志。
居敬强调的是读书时要精神专一,集中注意力。
持志强调的是在读书这件事上要坚定志向。
2、孔子的“学、思、习、行”读书法。
学过《论语》的朋友,对“学、思、习、行”这四字应该不陌生,因为《论语》里已经详细的描述了。
①学。
要做到博学、好问、多闻、广见。
②思。
要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是“求取真知”的过程中,切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要主观臆想,不要作绝对化的断定,不要固执已见,不要自以为是。
③习。
要做到学与习的结合。
习不仅是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加深理解,获得新知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情境、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下,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④行。
要做到学与行结合。
学了道德不身体力行,学了知识不懂得运用知识,那学与不学又有什么区别呢?行既是对学习效果的验证,也是学习的目的所在。
学行的结合,要学会多迁引知识、多尝试。
3、苏东坡的“各个击破”读书法。
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1、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观大概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
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
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那么独观大概。
务于精熟,就是谨慎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
独观大概,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
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详细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概读书法呢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展了探究,他认为:驾驭观大概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必须的哲学修养,擅长概括提炼。
〔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索。
〔3〕经常留意最先进的学问,站在本学科学问的前沿。
〔4〕弄通最根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
〔5〕精通唯物辩证法。
2、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
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
不愿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看法。
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方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假设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长进。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究竟可不行取不必匆忙下结论。
我们先来细致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晰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历史名人教你十五个读书方法,赶快Get起来!
历史名人教你十五个读书方法,赶快Get起来!您真的会读书吗?读书可不能只过眼不走心哦,那样就相当于白读。
读书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读书用对方法,可是事半功倍呀。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下面面试网就跟大家分享15个古人读书的方法,有所启示。
1、诸葛亮:“观其大略”法《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三人(石韬、徐庶、孟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读书不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不“苦”读,每天作息正常,“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2、董遇:“三余”法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的“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抓住“冬者岁”“夜者日”“雨者晴”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3、陶渊明:“不求甚解”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并不意味着不懂就可以随便放过,而是指读书应当注意抓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不死抠个别字句。
4、杨大眼:“耳读”法《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他识字不多,但靠听别人读书,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
对于直接阅读尚存在障碍的人来说,靠听别人读书而获取知识是种高效获取知识的辅助性方法。
5、韩愈:“提要钩玄”法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对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可以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对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抓住它的精髓。
这在我们现在的阅读中仍有借鉴意义。
6、苏轼:“八面受敌”法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提出:“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虽似迁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他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在一个问题上集中精力,其他问题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各个击破。
18种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
18种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尘衣:经常有人问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以下18种读书方法,出自古今中外18位名人,供参考。
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陶渊明:不求甚解,会意忘食。
——观其大略,即提纲挈领地领会要点。
苏东坡:八面受敌,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
鲁迅:泛览活读,专精硬看。
——独立思考,选几个方向深入研究。
吴晗:摘抄卡片,日积月累。
——把大量的资料储存起来,随用随取。
华罗庚:由薄变厚,由厚到薄。
——阅览多遍,追根溯源,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杨振宁:渗透扩展,触类旁通——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董遇:“三余”之法,收效甚丰。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张溥:三步七焚,彻底理解。
——将所抄写文章投进火炉,再抄再读再烧。
反复七八次,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郑板桥:求精求当,恰到好处。
——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合理运用;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顾炎武:“三读”之法,学以致用。
——复读法、抄读法、游读法,学以致用。
爱因斯坦:有意忘记,抓骨去皮。
——从来不记辞典上已经有的东西。
黑格尔:摘录分类,按序标示。
——分为语言类、美学、数学、心理学、史学、神学和哲学等类别,按字母次序排列。
诸葛亮:观其大略,事半功倍。
——抓大骨架般地领会要点,事半功倍,融会贯通。
朱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
——1. 循序渐进。
2. 熟读精思。
3. 虚心涵泳。
4. 切己体察。
孔子:学而时习,知类通达。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学行结合,一以贯之。
孟子:自求自得,专心有恒。
——先深入钻研,再归纳概括,直至明确掌握。
欧阳修:计字日诵,每日三百。
——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
韩愈:提要钩玄,研究分析。
——读书一定要写笔记,钩出精义,研究分析,领会精神。
古代名人专心致志读书的例子
古代名人专心致志读书的例子引言在古代,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以其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文化修养,为后来的世代树立了读书典范。
本文将介绍几位古代名人在读书方面的例子,展示他们对学问的追求和专注。
1.文天祥:载笔立言,牢记重要内容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在读书时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文天祥专心致志读书,他在读书时习惯使用红色的笔,在书中重点划红,以此记住关键内容。
这种方法让他在熟记文章要点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
这一努力让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成就卓越。
2.孔子:虚心学习,勤于思辨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为世人树立了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榜样。
孔子专注于读书,他时刻保持虚心的学习态度。
孔子常常与学生进行讨论,积极参与思辨,不断深化理解。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使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实践。
这样的态度让他在儒家思想的塑造和发展上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3.曾国藩:注重读书方法,整理笔记曾国藩,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读书方法和整理笔记的方式影响了一代。
曾国藩非常注重阅读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
他善于整理读书笔记,将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并按主题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笔记集。
这样的整理方式让他在后来的学习和备忘中能够更快地回顾和应用已读的知识。
4.欧阳修: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见解欧阳修,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读书态度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培养独立见解的重要性。
欧阳修在读书时喜欢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并自发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他相信通过独立思考和持续追问,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思想。
这种读书态度让他在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中能够脱颖而出。
结论。
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余新龙一本好书,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博览群书,是通往梦想天堂的道路。
但是,读书必须要有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几位名人的读书方法。
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指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地“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其所穷”。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他认为读书好问,才会“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鲁迅的四种读书法1.多翻法。
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他认为这种多翻的方法可以防止受坏书的欺骗,同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
2.跳读法。
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暂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先生认为,若是遇到疑问就只看那个地方,这就会浪费许多时间。
所以应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3.设问法。
就是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细读全书。
这样边问边读,逐渐深入,便于理解和记忆。
4.“五到法”。
即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心到”是指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口到”是指开口读书,读出声音来;“眼到”是指仔细看书,目光专注;“手到”是指边读书边做笔记;“脑到”是指读书时要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华罗庚的“默想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时,经常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默想法。
每当拿到一本数学专著或一篇数学论文,他往往先细看题目,然后靠在沙发上闭目静思,认真考虑:这个题目假如自己来做,应该怎样写,先写什么,次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怎样总结收尾……当他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才开始阅读。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学习心得推介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集古人诗句说明之:一、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朝夏寅曾说:“君子有三惜。
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清朝有人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有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
”以上种种,均说明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多看书,而且要认真学习。
然而,读书学习,刻苦的学习精神固然重要,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同样不可忽视。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去不断总结。
掌握好的读书、学习方法,绝对是人生的成功之道。
而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下面,为大家介绍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学习心得,希望会对您有所增益。
三国时的大学问家董遇,是以抓紧“三余”苦学而出名的。
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对谢希深说:“吾平生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经常向弟子们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
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作家王汶石的“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尽作艺术享受;第二遍大拆卸,像机枪手学习分解和结合机枪一样,仔细考察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和它们的联系;第三遍,再浏览,求得一个完整的印象。
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的三条方法:一是同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大全
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大全:
1.程门立雪:宋朝的杨时为了求学,曾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等待,直到积雪一尺多厚。
他的坚持和诚意最终打动了程颐,得以拜师学习。
2.车胤囊萤:东晋的车胤家境贫寒,常常无油点灯。
为了夜读,他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通过这种方法,他的学识与日俱增,最终成为知名学者。
3.牛角挂书:隋朝的李密小时候给人放牛,但他热爱学习,每天都会在牛角上挂几本书,利用放牛的时间读书。
4.凿壁借光:西汉的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白天劳作,晚上无钱买烛读书。
他因此凿壁引邻家的光亮来读书,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最终让他成为大学问家。
5.宋濂苦学:元代的宋濂因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
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不惜当掉衣物,历尽艰辛来到城中求学,最终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
6.欧阳修苦读:宋朝的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他则通过借书、抄书的方式废寝忘食地读书,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7.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勤奋好学。
他的精神感动了寺院长老,得以进入南都学舍学习。
他坚持简朴的生活,不接受馈赠,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古代名人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读书方法古代名人九种读书法,请读者参考借鉴,各取所需。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18位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好方法
读书好方法鲁迅认为,“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爱因斯坦读书时,往往有意识地忘掉一些东西;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听听18位古今中外名人为您倾心推荐的读书方法,别错过!1、朱熹“二十四字”法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该法是由“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24个字组成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2、苏轼“八面受敌”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
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
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3、顾炎武“三读”读书法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
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
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古代读书方法故事有哪些
古代读书方法故事有哪些
古代读书方法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
1. 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
2.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3. 高凤流麦: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
4. 负薪读书:形容勤学的典故。
以上故事中的人物,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却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了独特的读书方法,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名人读书故事
名人读书故事名人读书故事11: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2: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3: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4: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
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
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
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5: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
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
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6: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名人读书的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每一个人都有其自己读书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方法去阅读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名人读书的方法,欢迎阅读参考!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孔子读书的方法
孔子读书的方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和道德,其中读书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读书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下是他读书的主要方法:
1.熟读精思
孔子非常重视读书时的熟读和精思。
他认为,熟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
同时,精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精髓。
2.温故知新
孔子提倡在读书时不断地温故知新。
他认为,每次阅读同一本书,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因此,他主张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新的理解和启示。
3.虚心涵泳
孔子认为,读书时应该虚心涵泳。
也就是说,要以一种谦虚的心态来读书,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要善于接受和理解书中的观点,并从中吸取营养。
4.学思并重
孔子强调读书时学思并重。
他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思考则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
因此,他主张在读书时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进行思考和反思。
5.博学笃行
孔子认为,读书应该博学笃行。
也就是说,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且要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发挥其作用。
总之,孔子的读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他强调熟读精思、温故知新、虚心涵泳、学思并重、博学笃行等方面,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古代名人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读书方法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古代名人热衷于读书,重视知识传承2.目的:探讨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提炼可借鉴之处二、古代名人读书方法介绍1.苏轼的“八面受敌法”a.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b.丰富知识面,提高思考能力2.顾炎武的“三读法”a.初读:了解全文大意,把握主旨b.精读:分析篇章结构,品味词句韵味c.熟读:内化知识,学以致用3.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a.制定每日阅读计划,量化学习任务b.坚持日积月累,提高阅读速度和记忆力三、古代名人读书方法的现实意义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2.提高学习效率3.拓展知识面,丰富内涵4.学以致用,提升自身能力四、结语1.总结古代名人读书方法的核心要点2.鼓励读者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正文:古代名人读书方法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众多名人雅士热衷于读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承,而且总结出许多实用的读书方法。
本文将介绍苏轼的“八面受敌法”、顾炎武的“三读法”和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并探讨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苏轼的“八面受敌法”。
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这种方法有利于丰富知识面,提高思考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视角去审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这种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顾炎武的“三读法”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初读、精读和熟读。
初读时,我们要了解全文大意,把握主旨;精读时要分析篇章结构,品味词句韵味;熟读则要将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使我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也是一种实用的读书方法。
他提倡每天制定阅读计划,量化学习任务。
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既能提高阅读速度,又能增强记忆力。
这种方法使欧阳修成为一代文豪,他的作品被誉为“文采斐然,脍炙人口”。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借鉴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但好学,而且善学,并所以成就了
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
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
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
书学习“务于精熟”。
以前“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
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
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
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能够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
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
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
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
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
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
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能够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
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
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
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
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
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
出入法。
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
在言下。
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
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使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
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
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
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陈善根据
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
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
知识为我所用。
5.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
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
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
群书,仅仅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
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
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
所穷”。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他认为“学问二字,
须要拆开看。
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仅仅
一条钝汉尔”。
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6.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
纳而成。
他以前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
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
读完毕。
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
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
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
阳修的亲自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7.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
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
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
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当然,董遇所
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
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8.张溥:“七焚”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