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TransportationPlanning

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TransportationPlanning

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Management)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7月经交通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制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和《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按照《山东建筑大学关于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了解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掌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大数据处理的先进方法,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交通规划、道路选线、道路设计、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4.毕业后可在交通管理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规划和设计企业等单位,从事管理、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5.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对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有充分认识。

6.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交通规划理论与应用12.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为2.5学期,文献阅读报告0.5学期,教学科研实践1学期,学位论文撰写2学期。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毕业或授予学位质量要求的,最多可提前1年毕业或授予学位;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完不成学业者,经导师同意,可向学校提出延长学习期限申请,延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

四、培养方式1.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依据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一、绪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行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博士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博士人才;2. 培养具备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博士人才;3.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博士人才;4. 培养具备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博士人才。

三、培养内容1. 交通运输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交通运输经济学、道路交通工程学、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等。

2.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包括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与控制、交通运输信息与智能化等。

3. 学术前沿课程:包括交通运输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4. 科研实践: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发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5.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等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四、培养方法1. 导师制度:为每位博士生配备一名导师,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计划制定。

2. 学术沙龙:定期组织学术沙龙,邀请外部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3. 实践教学: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术评价:通过学术论文发表、学术报告、学术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五、培养评价1. 学术成果评价:根据学生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发表等进行评价。

2. 学术报告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术报告内容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3. 学术竞赛评价:根据学生在学术竞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4. 导师评价:根据导师对学生培养情况的评价进行评价。

六、总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博士人才,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提升国家交通运输水平做出贡献。

1-运输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06

1-运输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06

博士研究生总体要求General Specifications For Ph.D Students(从2011年9月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1.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可以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修订,对于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提倡按一级学科制定博士培养方案。

按二级学科招生和培养的学科,一般应至少有二位从事本二级学科专业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应的学术梯队。

2.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

应在考虑学科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密切关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设置研究方向时应具备以下条件:(1) 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2) 有较好的科研基础,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主要课程和相关课程,有培养研究生需要的实验设备及其它物质条件;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博士生的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

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应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博士研究生基础学制为3年,直博生4年。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五年;直博研究生一般为四至六年。

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分必修环节和任选课。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13学分(理学15学分),其中学位课8学分(理学10学分),非学位课5学分。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22)一、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别是对长江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前沿技术有较深入理解,并对相关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研发或管理实践经验。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船舶机械运用工程2.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3.智能交通与安全4.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6.道路与铁道工程7.物流管理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1.学制、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5年(从开题时间起)四、课程设置1.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必修环节等(见表1),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不低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必须选一门实验课程或研究方法类课程),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外语为必选),专业综合课程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2




D02203
大系统优化理论
2


D02208
综合运输系统理论
2


G32209
综合运输经济理论
2


G32210
综合运输系统运营组织与调度指挥
2


G32211
综合运输体系与系统优化
2


G32212
综合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2


G32213
综合运输系统环境与安全
2


G32214
智能交通理论与方法
2

G42208
交通运输事故预测与再现
2

G42209
交通规划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

必修环节
720701
前沿性学术专题(不少于4个)
2

720702
学术报告
1

注:*外语是少语种的学生必须选修英语二外,且不计入最低学分要求;
**本专业必选课程。
综合运输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
1.综合运输发展战略研究5、综合运输系统环境与安全技术
2.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
3.综合运输系统规划与资源配置
4.综合运输系统组织管理优化理论与方法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期


周次
周次
01-09
10-18
01-09
10-18
公共课程
921201
高级英语应用(选修)
2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未来社会对于高端交通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经济与政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学术界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内容1. 学科基础课程博士研究生需修习一定学分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交通规划理论、交通运输系统优化、交通管理与控制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关课程。

2. 专业核心课程博士研究生需修习一定学分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交通运输政策与规划、交通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等。

这些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术研究课程博士研究生需参与学术研究课程,包括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实践、科研论文写作等。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学会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交通运输领域的学术资料,并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

四、培养要求1. 学位课程学习学生需要修完规定的学位课程,并取得一定的学分,通过必修课程的考核。

2. 科研能力培养学生需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并在学期末提交科研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3. 学术论文撰写学生需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五、培养模式1. 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都将由一名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导师将负责学生的日常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研究中的问题。

2. 学术交流学生将定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等,与国内外优秀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2303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文素质,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研究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够独立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管理的科学研究,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开拓进取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交通运输生产及管理部门从事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决策理论及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研究范围涉及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现代化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分析、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交通流理论、交通与环境、交通运输系统安全、交通运输经济等,是实现交通运输系统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1.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城市交通、公路交通及综合运输的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

2.交通设施优化设计理论主要研究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公路交通设施的安全、舒适以及高效化设计的理论问题。

3.交通系统安全管理主要研究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第一学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4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方向)(领域代码:S430123)培养方案编制说明: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定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考虑我院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道路与铁道工程”等学科方向,各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均应有所不同,为此,我院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拟按照“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方向进行分领域、分类型培养,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独立解决交通运输工程技术实际问题。

3.掌握一门外国语,可以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备基本的听、读、写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2、道路与铁道工程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1.学制、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实行学习年限2~2.5年的弹性学制,本科非本专业的学生辅修大学本科课程可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毕业获得总学分数不少于2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6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8学分。

交通运输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0823)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各专业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1. 载运工具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主要研究高维载运工具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机理、载运工具与基础设施的相互作用,探索载运工具的舒适性、操纵性、安全性规律。

2. 载运工具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针对载运工具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提取关键部件的振动特征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载运工具的运行状态给出准确判断;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和非线性动态系统理论分析受控载运工具的动力学和控制效果,为交通运输保驾护航。

3. 路基工程稳定性与变形控制主要研究路基动力学设计、路基变形控制理论、加筋土结构设计理论、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基工作状态评价与改造技术等。

4. 车辆动荷载作用下交通设施结构动力行为研究密切结合铁路发展和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大需求,综合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对车辆动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结构的动力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对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与维护具有指导意义。

5. 交通应急保障研究内容包括应急工程结构理论与工程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的抢修抢建技术及装备、流体力学水动力学及浮渡技术。

6. 交通系统全过程信息一体化主要研究交通规划设计全过程信息化三维虚拟环境和三维规划设计理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化;道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信息化及信息服务。

西华大学交通运输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华大学交通运输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华大学交通运输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服务交通运输行业为目标,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交通运输及附属设施等领域独立完成项目规划、项目设计与实施、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项目组织管理等工作。

培养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进行工程研究撰写工程报告,并能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或报告有自己的新见解。

3、具有从事交通运输及相关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4、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翻译、撰写、听说能力。

5、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运行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解决交通工程问题。

二、研究方向1、智能交通系统(智慧交通)2、交通规划与安全管理3、交通土建材料与结构4、道路智能检测技术5、工程管理与信息化技术6、物流运输与绿色节能技术三、学习年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特殊情况经批准可延迟毕业,但学习年限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1、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其中课程学习实践一般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学位论文一般要结合专业实践完成,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2、实行双导师制,鼓励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

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环节的指导工作。

3、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一、引言交通运输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各高校纷纷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项目,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以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为主题,探讨其设计与实施。

二、培养目标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

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博士生应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此外,博士生还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跨学科的能力,能够在国际交通运输领域中具有竞争力。

三、课程设置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科的前沿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原理、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经济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

2. 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交通流理论与模型、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在具体领域的研究能力。

3. 学术交流课程:博士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因此要设置相关的学术交流课程,包括学术报告、研讨会、学术论坛等,以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科研导师科研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应规定科研导师的选拔和管理制度,确保博士生能够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指导和学术支持。

科研导师应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独立的科研工作,并在学术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指导。

五、学位论文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进行学术答辩。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围绕交通运输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六、学术交流与实践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原创实用版)目录1.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简介2.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的主要内容3.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的培养目标4.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的就业前景正文【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简介】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是一门针对交通运输领域的高级研究课程,主要面向已经取得硕士学位并希望在交通运输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生。

该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的主要内容】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运行、优化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交通运输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3.交通运输控制与优化:研究交通运输控制和优化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4.交通运输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以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交通运输政策与法律:研究交通运输政策、法律和制度,以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的培养目标】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跨学科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的就业前景】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课程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目录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物流装备安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2、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7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44、交通运输工程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75、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16、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57、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88、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79、轮机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4210、海洋运输工程材料与防护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46二、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11、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112、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613、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6714、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7115、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7616、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7917、机械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8318、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8919、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9620、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021、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422、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102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142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1825、信息与计算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426、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927、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3328、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3829、海洋运输工程材料与防护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4330、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4831、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533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6033、轮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6534、管理科学与工程(经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7035、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7536、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7937、财务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8338、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8739、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9140、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95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41、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2、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643、翻译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培养方案21044、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1545、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2146、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2547、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3148、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3649、交通运输工程(交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4050、交通运输工程(商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4551、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5052、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5553、水利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6154、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6655、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Road and Railway Engineering一、适用范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0823),道路与铁道二级学科(082301),全日制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085222)。

二、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

博士生需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或探索与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系统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领域(085222):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掌握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研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关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博士研究生】通晓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本学科相关的问题。

能够综合应用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研究及科学研究问题;能够对大型工程系统和科学研究进行组织管理,且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2303;学位授权类别:工学博士
一、学科概况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决策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铁路运输规划、铁路运输经济、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综合运输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与综合评价、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运作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配置,推进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现代化。

本学科的研究对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相邻学科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领域内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

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前沿。

在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管理、智能运输系统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具有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备本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交通运输宏观决策与运输系统优化
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合理结构,系统规划理论及方法,交通运输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及其经济效益,交通运输系统需求预测理论和方法。

2、运能资源配置与利用
主要研究现代运输需求分析及运输流的运动规律,运输固定设备与活动设备的合
理组配,运输生产过程的科学组织与管理,运输能力的计算、利用、加强和发展等。

3、运输管理现代化与信息技术
主要研究现代交通运输以质量为核心的运输组织理论和方法,运输过程管理综合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及信息管理系统,运输过程控制的智能化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等。

4、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运输组织
主要研究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列车运行组织,动车组运用和乘务组运用等运输组织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等。

5、现代运输物流管理
主要研究战略管理决策,供销网络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运输组织与配送管理的优化,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运输物流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等。

6、特种运输技术与管理
主要研究货物装载与加固理论,作用于货物上的各种力值的计算及其基本原理,易腐货物的生化原理及制冷原理,冷藏车的传热计算,危险货物分类原理及定量标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等。

7、运输市场营销决策及管理
主要研究运输市场营销决策理论与方法,系列运输产品设计、开发的理论与方法,运输市场营销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方法等。

8、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需求管理、TDM、城市GIS与ITS 应用、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与管理、公共交通理论与方法等。

9、铁路与我国社会经济
主要研究铁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铁路如何作用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在铁路政策、其他运输方式政策方面如何进行绝对与相对关系的调整。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在院学习的基本年限为三年。

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执行,即本人提交《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报告》、由导
师签注意见、经培养单位(研究所或分院)人事部门审核、培养单位领导同意、报送研究生部批准并备案。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1.学位课(≥9.0学分)
公共课
①第一外国语 2.0学分
②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1.0学分
基础课 2.0学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0学分
2.必选环节(2.0学分)
中期考核、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 1.0学分
博士论坛(以举办2次个人学术报告的形式完成) 1.0学分
3.任选课(≥
4.0学分)
含用外文写作一篇学术论文并用外语做一次学术报告 1.0学分
含参加导师指定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次及以上 1.0学分
六、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小组成员由导师邀请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组成(指导小组3—5人,必要时可设副导师1—2人)。

2、博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科培养方案和博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并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经导师审定并签字确认后,报送研究生部备案。

要求在第一学年内修满课程学分,在第三学期完成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

3、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倡导研究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加强交流展开学术研讨,注意汲取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最新科研成就,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效力。

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做两次个人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学术部门共同组织并评定,完成学术报告后记1.0学分(个人学术报告会以研究所为
单位组织进行)。

5、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期刊源上、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源上、或“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源上发表3篇及以上本学科领域或与本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至少有1篇论文被EI、SCI或ISTP检索。

七、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在通过学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一)论文选题
1、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建议下,根据本人参与的科研项目或科研课题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应面向中国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方向,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领域内选择。

选题应对铁路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为了加强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社会评价,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尽可能的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要求博士生进行开题查新。

凡属于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的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可免于开题查新。

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根据选题方向撰写10,000字左右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编写格式、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详见“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和“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

(二)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博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应不少于1.5年。

2、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突出创新性和先进性,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分析,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可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数据翔实、文字简明流畅、参考文献标注规范。

4、导师要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以确保论文的撰写进度和撰写质量。

(三)、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并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做出是否批准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

博士生学位论文在答辩前一至两个月送交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同行评议。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15.0分)
一、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在保证完成总学分及各类别课程学分的前提下,可以自主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任选课的课程。

二、指导教师必须开设一门及以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指导教师及时向院研究生部报备开设的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及开课学期。

所开设课程登录在《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目录》。

三、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做个人学术报告(博士论坛)2次。

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学术部门共同评定成成绩,个人学术报告完成后记1.0学分。

四、非本专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要求补学由指导教师指定的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

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总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