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大溪四中金清土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科学,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切实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倾向,处理好科学双基的定位,让每个学生爱学、好学、乐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改变了大纲要求过于笼统、狭隘的缺陷,把过去在教材及课堂实施中占据绝对的双基内容只作为其中一个方面的目标,而对人的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要求更加全面、具体、细致。为此,课标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还明确提出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更多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限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采用这些方法必不可少的要耗费较多的时间。

一、重构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要使探究式、讨论式在课堂上更多的被应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把持着课堂进行满堂灌的现象,就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探索与研讨腾出时间和空间,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因为过去我们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有45分钟的时间,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面面俱到的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精心选材,整合重组教学内容,用有限的时间为他们建构起知识的主干并创设情景让他们探究和研讨。

系统论是进行教学内容重构的重要理论依据,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它内部的要素,更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具有良好结构的系统,往往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科学学科逻辑特征和教材的传统规范,决定了科学教材的编写要做到内容铺排的阶梯性和连贯性、文字表述的严谨性和简明性。这种以阶梯连贯的线性排列的知识点为主线,以演绎叙述为主要形式的内容呈现方式,知识构建与严密的逻辑网络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如果孤立的看,每一部分内容都是重要的,是环环相扣的,似乎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却有主次之分、枝干之分。因此,内容的提炼与重构整合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重视目的性、系统性、概括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简单的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考虑的更多的应该是“那些内容可以不讲”,而不像以前那样只考虑“那些内容要讲”。

二、重构的策略与方法

(1)创造性的备课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照本宣科”式进行的,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师用自己的独特个性,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体验、激情、灵感和经验融合在课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钻研、处理,并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

堂交往,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教学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世界,打通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和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内容生活化使教材不仅更适应学生心理需求,而且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教材的处理首先是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最能反映任务的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抓主要而舍次要,从重点上进行突破,同时注重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最少量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最优化是多种教材处理方式的综合运用,以进行有效、高效率的教学,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教材所显现的是理性的冷冰冰的“死”知识,要使知识变得鲜活,变得富有情感就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具体操作,让理性知识转化成感性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做”的活动中去体验,将知识吸收、内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知识结构的网络化构建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知识首先要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实现有效对接。要把“点”上的知识放在“网”中去考察去研究。采用“纲要信号系统法”、“先行组织者”、“组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等方法实现教材的系统化(结构化)处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瓦片”,而是系统全面的知识系统。对教材的系统化(结构化)处理不仅有利于检查知识,更重要的是利于知识“点”之间的“即时沟通”产生灵感、形成“迁移”,有利于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

(3)自上而下的开展问题研究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问题化处理,把教材内容设置成由“一根红线”作为线索“链接”起来的问题。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思考、合作、交流、调查、实验、探索等方式逐步地解决一个个问题,并注重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奇异”想法,发出的“不同声音”,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入,引向创新生成。

新课标倡导教师的教“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整合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