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_谢志雄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 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  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
二十世纪生物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事件,推动了 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并带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
微生物在基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 基因分离: a)分别提取供体DNA和载体DNA b)用专一性很强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供体和载体DNA
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 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 特称为F′因子。
F′×F-与F+×F-的不同:给体的
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
a)与染色体发生重组; b)继续存在于F′因子上,
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
二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能将一个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或质粒DNA 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
细菌转导的二种类型: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1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细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
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1951年,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为了证实大肠杆菌以外 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二株具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 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类似的实验:
抗生素筛选
G ene cloning and E xpression using Plasm id pB R 322
DNA聚合酶
能够把脱氧核糖核苷酸连续地加到双链DNA分子引物链的 3’-OH 末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作用,而不发生从引物模板上 解离的情况.

大肠杆菌HB101感受态细胞的显微观察与分析

大肠杆菌HB101感受态细胞的显微观察与分析
生理 盐水 {. 5 Na . 0 感 受 态 , 质 粒 D 用 NA 转 化
可以得 到转化 子 , 感受 态 的建 立 与转 化 过 程可 以

质 粒 p R32购 至华美 生物 工 程公 司 . B 2
1 3 仪器 .
H-1 0透 射 电子 显 微 镜 . 80
步完 成 , 而不 用 象传 统转化 方 法那 样 , 要经 过玲 需
收 稿 日期 : 0 l1 —9 2 0 一10
十 讯联 系人 通 基童琉 目 国家 自 然 科 学基 金 资助 ( 07 4 83 00 ] ; 援 市晨 光 计划 项 目 (0 ] 0 5 5 ) 武 设 大 学 自强 科 技 创 新 基金 资助 30 00 0 70 ∞ 武 2 0 50 0 ] : 作 者 筒 舟 -f 谓 志雄 (9 9) 男 , 士 后 . 从 事 微 生 物 遗传 学 和分 析化 学 研 究 1 6一 , 博 现
中圈分类号 :Q 9 9 3
感受 态是 指细 菌细胞 在 一定 的生 长 阶段 自身 具 有或通 过人 为处理 而具 有摄 取外 源 D NA、 其基 因 使
型和表 型发 生相应 变 化 的能力 , 者 为 自然感受 态 , 前
C C。 a I处理细 胞 数 小 时 以诱 导 建 立 感受 态 , 后 再 然 经 过低温 、 热激 、 温 以及 在 L 中复 苏 等步 骤 , 低 B 才 能完成感受 态 建立与转 化 整个 过程 .由于简化 了感 受 态诱导 和转 化步 骤 , 而 为利 用 电镜 观察 大肠 杆 从
菌细 胞建 立感受 态提 供 了方 便 .因此 . 文 利用 透 本
后 者 为人工感 受态 L ] 照传 统 认识 t 1 .按 一般 认为 大

基因水平转移

基因水平转移
其基因转移对于细菌的生长繁 殖及进化过程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
转座因子(transport element, TE)
DNA分子具有转座因子,帮 助DNA分子在位点之间转移
不具有自我复制功能,但是 它们具有可复制插入后的宿 主DNA
插入寄主DNA后,导致基因失活 插入时在靶DNA位点产生一个短的同向重复顺序
第一节: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
复杂转座子(complex transposon)
两端是短(30-40bp)的末端反 向复杂序列(IR)或同向重复序 列(DR),中央是转座酶基因 和抗药性基因
接合型转座子 (conjugative transposon)
通过接合作用转移的转座子,末端没 有重复序列,但含有整合酶基因、切 离酶基因、接合型转移基因及抗生素 基因
实验室培养过程分离到能编码全套降解基因从而能独自完全矿 化硝基甲苯的单一菌株。
硝基甲苯降解途径
单一菌株
Biodegradation, 2003 , 14 (1) :19 ~29
第五节:水平基因转移环境修复意义
污染物生物修复作用(例2:苯酚降解基因的转移)
向污染的油井中连续 6年投加含有苯酚降 解基因pheBA菌株
FEMS MicrobiolRev 33 (2009) 376–393
第一节: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
基因组岛(例:细菌水平基因转移与进化的工具)
GEI的整合、发展和排除过程 可移动GEI的生存方式示意图如下: (1)被水平基因转移获得 (2)被特殊位点重组后与宿主染
色体结合 (3)通过基因重组所致的GEI的
整合子会转移抗性基因,如图addB基因属于aad基因家族(编码氨基酸甘 转移酶,作用于不同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其钝化,介导耐药性) aadB主要介导庆大霉素等

21遗传工程微生物细胞间发生的自然遗传转化

21遗传工程微生物细胞间发生的自然遗传转化
遗 传 HE REDI T A S (Beijing)22(3):140 ~ 143 2000
研究报告
遗传工程微生物细胞间发生的自然遗传转化
陈 琪 , 陈向东 , 谢志雄 , 沈 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武汉 430072)
摘 要 :将两株具有不同遗传标记的枯草芽孢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后进行短时间混合静置
ment of both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celluar DNA transfer in natural habitats of microorganisms and the risk of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 (GEMs). Key word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 (GEMs);intercelluar 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recombinant plasmid ;Bacillus subtilis
固体培养基另加琼脂粉至 1.5 %。 LM 固体培养基 :LB 固体培养基另加脱脂牛奶 粉至 1.5%。
换方式进行不受控制的水平转移并造成有害生态后
果的担心 , 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中发生的自然遗传转 化〔1 ,3〕 。 近年来对自然界中转化 DNA 的来源及其对 转化过程影响的研究表明 , 不仅能用 PCR、转化等技 术直接检测到自然环境中胞外 DNA 的存在 , 而且这 些 DNA 分子可因与固型物(土壤 、沙子 、水底沉积物 等)结合而得到保护 , 免受 DNase 的降解 , 并在较长 时间内保持其生物学活性〔4 ,5〕 。 而这些胞外 DNA 除 了由于细胞裂解或死亡所释放外 , 还有不少是一些 细菌在生长的特定阶段向胞外主动释放所致〔3 ,6 ,7〕 。 Stewart 等对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自然 转化的研究又进一步表明 , 在不加外源游离 DNA 的 情况下 , 转化不仅可在完整的供体和受体细胞间直

灰霉病菌sep5基因的致病功能初探[毕业作品]

灰霉病菌sep5基因的致病功能初探[毕业作品]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前言 (1)1.1灰霉病菌 (1)1.2 SEPTIN基因家族 (2)1.3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3)1.4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4)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5)2.1实验材料 (5)2.2实验方法 (8)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13)3.1 灰霉病菌SEP5 基因 (13)3.2灰霉病菌BcSEP5基因的敲除及遗传互补 (13)3.3生物学性状分析 (15)第四章结论 (19)讨论 (20)致谢 (21)参考文献 (22)中文摘要灰霉病菌能侵染很多宿主,环境限制小且拥有较强致病力,由于灰霉病感染植物能力较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灰霉病菌抗性和防治的研究尤为重要。

有关研究表明,Septin基因编码的蛋白参与了胞质运输、细胞分裂过程以及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本文针对BcSEP5基因在灰霉病菌中致病功能展开研究,通过运用农杆菌介导转化,同源重组替换的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敲除及遗传互补,进而对菌株生物学性状对比分析,以得出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BcSEP5基因通过影响菌株的生长、产孢以及调控菌株侵染结构的形成,从而影响其整体致病力,若BcSEP5基因丧失了活性,其菌株致病力也将降低。

此研究对于研发杀菌剂以及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具有一定意义,为我们进一步去了解Septin基因家族,及Septin基因与人类疾病的相关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灰霉病菌;BcSEP5;遗传互补;致病力AbstractBotrytis cinerea can infect many hosts, the environment is limited and has a strong virulence, due to the strong ability of plants infected with gray mold, resulting in a huge economic loss, so the resistance and control of Botrytis cinerea resear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EPTIN gene encodes a protein involved in cytoplasmic transport, cell division processes, and apoptotic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is paper, the pathogenicity of BcSEP5gene in Botrytis cinerea was studied by using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n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lacement. The target gene was knocked out and genetically complementary to get the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cSEP5 gene could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BcSEP5 gene, and the pathogenicity of BcSEP5 gene could be decreased if the BcSEP5 gene lost its activity by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the strain, sporu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infected structure. This study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ngicides and the control of Botrytis cinerea,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ptin family and related studies of Septin and human disease.Key words: Botrytis cinerea; BcSEP5; Genetic complementarity; Pathogenicity第一章前言1.1灰霉病菌1.1.1概述灰霉病菌分布非常广泛,报道了至少1000种宿主,会危害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园艺植物。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雷可心;王晓迪;万方浩;吕志创;刘万学
【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年(卷),期】2024(33)2
【摘要】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生物体获得遗传信息的方式之一,对生物体进化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昆虫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
被报道,如在鳞翅目(如家蚕、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半翅目(如柑橘粉蚧、烟粉虱)、鞘翅目(如咖啡果小蠹、米象、光肩星天牛)、膜翅目(如金小蜂)、双翅目(如果蝇、白纹伊蚊)等昆虫中广泛存在水平转移基因,且不同的水平转移基因对昆虫的营养合成与共生、吸收与消化、毒素产生与解毒、生长和发育、体色改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报道,就HGT的研究步骤与技术方法、评判HGT发生的方法、昆虫HGT的供体与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为探究水平基因转移的作用机制、理解昆
虫的进化、遗传和行为、并将水平基因转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总页数】9页(P114-122)
【作者】雷可心;王晓迪;万方浩;吕志创;刘万学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
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
【相关文献】
1.水平基因转移介导抗菌素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2.昆虫的水平基因转移研究
3.亚抑制浓度抗生素对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进展
4.细菌外膜囊泡介导水平基因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5.水平基因转移促进细菌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三、转 导(Transduction)
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 段DNA片段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 新的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分为两种:
普遍性转导:
可转移供体菌DNA的任何片段。
局限性转导:
只转移前噬菌体插入部位邻近的供体菌DNA片段
1)普 遍 性 转 导
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发生装配错误,误将 供体菌DNA装入噬菌体内成为一个转导噬菌 体,再以正常方式感染另一宿主菌。
F′质粒:
Hfr菌中的F质粒可以从细菌染色体上 切离下来,终止其Hfr状态,切离时可能 带有染色体上临近的基因,这种质粒称为 F′质粒。
2)R质粒的接合
R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r) 决定子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可单独,也可结 合在一起,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生质粒的接 合性传递。
RTF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因此可介导类似 F质粒的接合过程;r决定子能编码对抗菌药物 的耐药性。
2、温 和 噬 菌 体
1)概 念:
前噬菌体: 整合在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 溶原状态:
噬菌体基因随溶原性细菌的分裂而传给子代 的状态。
2)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所建立的溶原 状态可中断,前噬菌体可自发或在一定理化 因素诱导下从宿主菌染色体切离下来,重新 复制新的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
(5)质粒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3、几种常见质粒:
F质粒 R质粒 Col质粒
fertility factor
性菌毛有关
resistance plasmid 与耐药性有关
Col plasmid
编码大肠菌素
Vi质粒 virulence plasmid 与细菌毒力有关

【备考202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备考202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备考202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第17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要求] 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核心素养] (教师用书独具)1.认识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征,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观念。

(生命观念)2.总结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3.分析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究的实验设计思路,培养探究意识。

(科学思维)考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的重要性,但是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两种肺炎链球菌的比较项目种类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表面光滑表面粗糙菌体毒性有毒性无毒性1.实验a、b对比说明R型细菌无致病性,S型细菌有致病性。

2.实验b、c对比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无致病性。

3.实验b、c、d对比说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四、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提示: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只是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

2.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提示: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从格里菲思的第四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S型活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而来的。

(×)提示:S型活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

4.艾弗里的实验中加蛋白酶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失去活性,但其他物质如RNA、DNA等仍具有生物活性。

(√) 5.肺炎链球菌属于寄生细菌,其蛋白质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1.在分子生物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基因操作技术已成为重要的常规操作技术。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是分子生物学试验中频繁使用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操作,可用于基因克隆以及文库构建等研究。

制备感受态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CaC1 法。

但在试际操作中其转化率较低,常常不能满足试验的要求。

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感受态细胞多为公司直接提供的,其价格昂贵,不适于普通基因克隆操作中的频繁使用。

另外,尽管CaC1,法应用已十分普遍,但考虑到试验操作过程中其转化率较低(1)细菌转化率决定于细菌被质粒转化的能力以及细菌的数量,随着细菌生长,单位体积内的细菌数目增加,但细菌被质粒转化的能力有所下降,尤其当生长过度后下降更为明显。

因此,合适的生长浓度应该能保证上述两方面的综合效应处于理想范围。

本研究发现,大肠杆菌菌株最适于制备感受态细胞时A鲫在0.3—0.65之间,最高转化率在A 为0.56时达到最高。

(2)低温有利于感受态细胞的保存,保存感受态细胞最好的方法是液氮保存,其次是一70℃。

冻存以添加20%甘油为好,若立即使用,以不添加抗冻剂为好,因为甘油和DMSO对转化产生抑制作用,尤以DMSO更加明显。

(3)采用CaC1: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时,CaC1 的使用浓度以100 mmol/L为最好,获得的转化率最高。

(4)感受态细胞制备后在冰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转化可提高转化率,研究表明,以放置6 h最好,在24 h内均比刚制备时高出1倍以上。

2.转化是将外源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菌,使之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这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前后试验的进展和工作效率,而感受态细胞的状态是影响转化效率最直接、关键的因素之一。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又是一项比较耗时、耗力的工作。

目前常用的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有CaC12和RbC1/KC1法。

RI~I/KC1法制备的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较高,但CaC12法简便易行,可通过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质粒转化效率。

OsEXPB7干涉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与基因功能分析

OsEXPB7干涉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与基因功能分析

延伸蛋白(Expansin, Exp)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组织中,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它作为唯一的可体外诱导离体细胞壁伸展的细胞壁松弛因子[1-2],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涉及细胞壁动态延展的各种生理活动中,如种子萌发[3-4]、根毛伸长[5]、叶片生长发育[6-8]、叶柄脱落[4]、花粉管延长[9-10]、果实成熟[11-14]等,并参与旱[15]、病[16]、高温[17]等逆境胁迫应答反应.延伸蛋白是一个在植物中广泛分布、相对保守的基因家族,可分为α、β、γ和δ四个亚家族[18]. 在水稻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α、β、γ和δ-延伸蛋白,分别有32个、24个、6个和18个[19],但对水稻各延伸蛋白具体功能的研究还较少,主要集中在EXP基因的表达谱与丰度差异[20-22],以及EXP基因在深水稻中的作用机制方面[23-24]. Choi等(2003)曾对OsEXP4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OsEXP4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25];而对β-EXP亚家族的研究,只有Yi (2005)等对OsEXPB3进行了定位分析[26]. 本研究利用RNA干涉(RNAi)技术构建水稻β-EXP亚家族基因OsEXPB7 RNA干涉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方法对水稻品种日本晴进行遗传转化,通过转基因植株表型对OsEXPB7基因功能进行分析.水稻延伸蛋白基因OsEXPB7干涉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与基因功能分析*黄龙翔1牛向丽1, 2熊方杰1邹小龙1刘永胜1, 2**(1重庆大学农业及生命科学研究院 重庆 400000)(2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合肥 230009)延伸蛋白(Expansin)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植物各种生理活动. 利用RNA干涉技术构建水稻OsEXPB7基因RNAi干涉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将其导入粳稻品种日本晴. 对转基因植株的定量PCR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中OsEXPB7的表达量明显降低. 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OsEXPB7下调T0代转基因植株株高变矮,秕谷率增高,谷粒变小. T1代转基因幼苗实验显示,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生长缓慢,叶片披垂. 在赤霉素诱导下转基因幼苗的生长抑制得到部分补偿,水淹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苗长伸长速度也慢于野生型,提示OsEXPB7基因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壁的延展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并受赤霉素的调控. 图9 表3 参30水稻;延伸蛋白;RNAi干扰;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激素CLC Q943.2 : S511.01Construction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RNA Interference Vector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Rice Expansin Gene OsEXPB7*HUANG Longxiang1, NIU Xiangli1, 2, XIONG Fangjie1, ZOU Xiaolong1 & LIU Yongsheng1, 2**(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00, China)(2School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Expansin, a vital component of plant cell wall, involves in various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pla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RNA interference (RNAi) vector of rice expansin gene OsEXPB7 was constructed and introduced into rice cultivar Nipponbare by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The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revealed the suppression of OsEXPB7 in transgenic lines. Compared with wild-type, the OsEXPB7 down-regulation primary generation (T0) transgenic plants exhibited a shorter plant height and smaller size in grains. T1 transgenic seedlings showed retardant growth and drooping leaf phenotype. The growth defect could be partially compensated with gibberellin (GA) treatment. Under flooded conditions, the transgenic seedlings showed slower stem elongations than that of wild type plants. It suggested that OsEXPB7, probably regulated by GA, might play an role in influencing rice development through adjusting the extension of cell wall. Fig 9, Tab 3, Ref 30rice; expansin; RNA interference;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hytohormoneCLC Q943.2 : S511.01收稿日期 Received: 2012-04-05 接受日期 Accepted: 2012-05-14*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2010AA1019)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重点课题(2009ZX08001-011B,2009ZX08009-072B)资助 Supportedby the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Chongqing, China (No.2010AA1019) and the Major Special Program of China on GeneticallyModified Crops (Nos. 2009ZX08001-011B, 2009ZX08009-072B)**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iuyongsheng1122@yahoo.)19919卷 黄龙翔等/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1 实验材料1.1.1 水稻材料 水稻粳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 cv. Nipponbare )由重庆大学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提供.1.1.2 质粒和试剂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菌株E HA105,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菌株D H5α由本实验室保存. pMD18-T 载体购于TaKaRa 公司. pSK 载体由本实验室保存. 植物表达载体pHB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杨洪全教授惠赠. Taq DNA 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T 4 DNA 连接酶、质粒提取试剂盒、胶回收试剂盒、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RNA 提取试剂盒以及荧光定量试剂盒购于TransGen 公司,反转录试剂盒购于ToYoBo 公司. 植物激素购于Sigma 公司. 引物合成和测序由华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1.2 实验方法1.2.1 OsEXPB7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通过NCBI 数据库(/)分析水稻β-EXP 亚家族基因序列同源性. 利用SMART 软件(http://smart.embl-heidelberg.de/)分析OsEXPB7基因(GenBank 登录号:AF261275)保守结构域、PLACE 软件(http://www.dna.affrc.go.jp/PLACE/signalscan.html )[27]分析OsEXPB7基因启动自区域内的相关应答元件.1.2.2 OsEXPB7基因的表达模式 提取2周龄幼苗时期野生型日本晴根、茎、叶样品的RNA ,反转为cDNA. 以水稻Actin 为内参基因(GenBank 登录号:X16280),分析OsEXPB7在日本晴根、茎、叶中的表达情况. PCR 扩增引物分别为ACTF 、ACTR 和EXPF2、EXPR2 (表1). PCR 反应条件:94 ℃ 5 min ;94 ℃ 30 s ,58 ℃ 30 s ,72 ℃ 30 s ,27个循环;72 ℃ 10 min. PCR 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表1 寡核苷酸引物序列下划线部分为酶切位点The underlines indicate the sites of restriction enzymes1.2.3 OsEXPB7基因RNAi 载体构建 利用野生型日本晴叶片进行RNA 提取、反转录. 按照OsEXPB7 基因序列设计RNAi 载体引物:EXPF1、EXPR1、EXPF2和EXPR2(表1)扩增OsEXPB7基因片段. PCR 产物连接于pMD18-T 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对重组克隆进行测序. 将测序正确的扩增片段分别利用Xho Ⅰ、Hin d Ⅲ和SacⅠ、Eco R Ⅰ正、反向插入pSK 载体,然后用Bam H Ⅰ、Sac Ⅰ将正反向基因片段整体酶切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HB 的多克隆位点区域,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HB-EXPB7Ri (图1). 提取pHB-EXPB7Ri 质粒,利用冻融法转入农杆菌中,将鉴定阳性农杆菌保存备用.图1 植物表达载体pHB-EXPB7Ri 构建图Fig. 1 Schematic construction of pHB-EXPB7Ri1.2.4 水稻遗传转化[28] 取日本晴成熟种子去壳后分别以75%乙醇、25%次氯酸钠溶液表面消毒,接种于诱导培养基28 ℃暗培养诱导愈伤组织. 愈伤继代3次后预培养4 d ,农杆菌(D 600 nm =0.5-0.6)侵染20 min 后转入共培基培养2 d (28 ℃暗培养). 利用含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筛选3次(潮霉素浓度分别为30、40、50 mg/L ),转入分化培养基. 10-15 d 后选取分化明显的幼苗接于生根培养基. 待幼苗生长7-10 d 后移入温室中盆栽,2-3周后移入田间生长. 基本培养基(1 000 mL ):NB +蔗糖(30 g/L )+琼脂(7.0 g/L ),pH 值5.8-5.9. 诱导培养基(500 mL ):500 mL NB + 0.5 mL 2,4-D (2 mg/mL )+蔗糖15 g +琼脂3.5 g ,pH 值5.8-5.9.预培养基(500 mL ):500 mL NB + 0.5 mL 2,4-D (2 mg/mL )+蔗糖15 g +琼脂3.5 g ,pH 值5.8-5.9.共培养基(500 mL ):500 mL NB + 0.5 mL 2,4-D (2 mg/mL )+ 50 μmol/L 乙酰丁香酮+蔗糖15 g +琼脂3.5 g ,pH 值5.2.选择培养基(500 mL ):500 mL NB + 0.5 mL 2,4-D (2 mg/mL )+ 0.5 mL 羧苄青霉素(250 mg/mL )+ 0.6-0.9 mL 潮霉素(20-40 mg/mL )+蔗糖15 g +琼脂3.5 g ,pH 值5.8-5.9. 分化培养基(500 mL ):500 mL NB + 0.5 mL 细胞分裂素(10 mg/mL )+ 0.5 mL 萘乙酸(0.4 mg/mL )+蔗糖15 g +琼脂3.5 g ,pH 值5.8-5.9.生根培养基(500 mL ):250 mL MS + 250 mL 双蒸水+ 15 g 蔗糖+ 7 g 琼脂,pH 5.8-5.9.1.2.5 转基因植株鉴定 提取野生型、转基因水稻叶片基因组DNA ,以载体pH B 中潮霉素抗性基因(Hyg 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GenBank 登录号:E00777)引物HYGF 和HYGR (表1)进行PCR 扩增,反应条件为94 ℃ 5 min ;94 ℃ 30 s ,56 ℃ 30 s ,72 ℃ 40 s ,30个循环;72 ℃ 5 min. 提取野生型、转基因阳性植株叶片RNA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以Actin 为内参基因分析OsEXPB7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情况.200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水稻延伸蛋白基因OsEXPB7干涉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与...... 2期Real-time PCR 引物为RTEXP7F 、RTEXP7R 和RTACTF 、RT ACT (表1). PCR 反应条件:95 ℃ 30 s ;95 ℃ 5 s ,60 ℃ 15 s ,72 ℃ 10 s ,40个循环. 扩增后进行溶解曲线分析. 每个样品重复3次. PCR 反应在BIO-RAD CFX96上运行.1.2.6 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 测量野生型、OsEXPB7下调不明显的转基因株系(TNC )以及4个独立OsEXPB7下调转基因T 0代植株(Ri-a 、Ri-b 、Ri-c 和Ri-d )株高、秕谷率、粒长宽和千粒重,并进行花粉I 2-KI 染色.取野生型(WT )、转基因对照株系(TNC )、4个转基因下调株系(Ri-a - d )成熟种子,分别放置于带有双层滤纸并加入等量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在光照培养箱中(28 ℃,16 h 光照/8 h 黑暗)生长10 d ,测量幼苗的苗长(N =20). 挑选苗长相近的野生型、不同转基因株系幼苗各15株,分别加入0、20 mg/L 赤霉素(GA )诱导7 d 后测量幼苗的茎长变化. 挑选苗长相近的野生型、不同转基因株系幼苗各15株,加入蒸馏水至淹没整个植株,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并测量幼苗的茎长变化. 利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1 OsEXPB7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NCBI 数据库水稻基因组比对结果,OsEXPB7基因共有3个外显子(分别为444、186、354 bp )和2个内含子;SMART 软件显示OsEXPB7编码蛋白含有延伸蛋白保守结构域[双螺旋催化区(第129-208位氨基酸)、花粉过敏原结构域(第220-311位氨基酸)]. PLACE 软件分析表明,在OsEXPB7上游序列中有2个GA 应答元件TAACAAA (-515、-694)、3个氧应答元件CTAC (-278、-283、-730). 水稻β-EXP 亚家族基因编码序列同源性为40.75%,其中OsEXPB7与OsEXPB3,OsEXPB4和 OsEXPB6同源性较高(图2),达到56.63%.2.2 OsEXPB7基因的表达模式RT-PCR 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sEXPB7在水稻幼苗期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图3),表明OsEXPB7基因在水稻各主要组织中具有组成性表达特性.图3 OsEXPB7组织表达分析Fig. 3 Tissue expression of OsEXPB71. 根;2. 茎;3. 叶 1. root; 2. shoot; 3. leaf2.3 RNA 干涉植物表达载体pHB-EXPB7Ri 鉴定将连于pMD18-T 载体的OsEXPB7基因测序正、反向片段(pMD18-OsEXPB7-L 、pMD18-OsEXPB7-R )分别以Xho Ⅰ和Hin d Ⅲ双酶切、Sac Ⅰ和Eco R Ⅰ双酶切,均得到预期大小片段(312 bp ). 中间载体pSK-EXPB7Ri 以 Xho Ⅰ和Hin d Ⅲ双酶切OsEXPB7正向片段、Sac Ⅰ和Eco R Ⅰ双酶切反向片段、Bam H Ⅰ和Sac Ⅰ双酶切正反向片段均得到预期大小片段(图4). 以Bam H Ⅰ和Sac Ⅰ双酶切植物表达载体pHB-EXPB7Ri 得到774图2 水稻β-延伸蛋白亚家族基因编码序列比对Fig. 2 Amino acid allignment of rice β-expansin subfamily genes20119卷 黄龙翔等/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bp OsEXPB7正反向基因片段,表明OsEXPB7 RNA 干涉载体已构建成功.2.4 转基因植株鉴定提取野生型、T 0代转基因植株基因组DNA ,利用植物表达载体pHB 所携带的潮霉素抗性标记基因序列PCR 鉴定转基因阳性植株. 通过实时定量 PCR 分析转基因阳性植株中OsEXPB7的表达水平. 图5显示,转基因阳性植株(PCR 扩增得到 560 bp 条带)Ri-a 、Ri-b 、Ri-c 和Ri-d 中OsEXPB7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表明已获得水稻OsEXPB7基因RNA 干涉转基因植株. OsEXPB7下调不明显的转基因株系(Transgenic negative control ,TNC )作为对照株系参与转基因表型分析.图5 转基因植株鉴定Fig. 5 Identific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A :PCR 鉴定转基因阳性植株. 1:野生型(WT );2-5:OsEXPB7转基因下调植株(Ri-a 、Ri-b 、Ri-c 和Ri-d );6:转基因对照株系(TNC );7:pSK-EXPB7Ri 质粒,阳性对照;M :DL10 000.B :半定量PCR 分析转基因植株中OsEXPB7表达水平. 1:野生型;2-5:OsEXPB7转基因下调植株(Ri-a 、Ri-b 、Ri-c 和Ri-d ):6:转基因阴性对照(TNC ). C :Real-time PCR 分析转基因植株中OsEXPB7表达水平A: PCR analysis of positive transgenic plants. 1: wild type (WT); 2-5: transgenic plants Ri-a, Ri-b, Ri-c and Ri-d; 6: transgenic negative control (TNC); 7: pSK-EXPB7Ri, positive control; M: DL10 000. B: Semi-quantitive analysis ofOsEXPB7 expression levels in transgenic plants. 1: wild type; 2-5: transgenic plants Ri-a, Ri-b, Ri-c and Ri-d; 6: transgenic negative control, TNC. C. real-time PCR analysis of OsEXPB7 expression levels in transgenic plants2.5 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对转基因植株的田间性状进行检测. 与同期平行种植野生型日本晴相比,转基因OsEXPB7下调植株变矮,秕谷率升高,谷粒长、宽变小、长宽比略有增加,千粒重降低(表2,图6A 、B ). I 2-KI 染色结果也显示,转基因植株败育率高于野生型(图6C ).取野生型、4个转基因株系(Ri-a - d )和转基因阴性植株(TNC )成熟种子按照1.2.6所述方法进行发苗实验. 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蒸馏水,28 ℃,16 h 光照/8 h 黑暗),转基因株系(Ri-a - d )幼苗生长慢于野生型,苗长生长较野生型抑制了27.78%-31.60%(表3,图7A ),移入土壤盆栽生长3周的幼苗与野生型相比叶片较为披垂(图7B ).以20 mg/L 赤霉素(GA )处理野生型、转基因株系(Ri-a - d 、TNC )幼苗7 d 后,转基因幼苗苗长生长较野生型抑制了6.10%-9.30%(表3,图8),表明在赤霉素诱导下RNA 干涉转基因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可以得到部分补偿.在水淹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苗长伸长速度慢于野生型. 在完全淹没植株的深水中生长7 d 后,野生型和转基因阴性株系幼苗苗长分别为19.59 cm 和19.03 cm ,转基因OsEXPB7下调株系(Ri-a - d )苗长分别为14.59、15.68、14. 95、15.09 cm ,表明通过RNA 干涉下调OsEXPB7基因表达时降低了水稻的苗长伸长能力(图9),提示OsEXPB7基因可能参与深水稻生长应答调控分子机制.3 讨 论由于细胞壁的伸长延展贯穿于植物整个生命过程中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为分别精确调控这些不同的生命活动,植物逐渐进化形成相应的延伸蛋白基因家族. 对这一家族成员功能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人们对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应答等活动的了解.图4 pHB-EXPB7Ri 载体酶切鉴定Fig. 4 Restriction analysis of pHB-EXPB7RiM :DNA 分子标记;1:未酶切pMD18-OsEXPB7-L ;2:Xho Ⅰ+ Hin d Ⅲ双酶切pMD18-OsEXPB7-L ;3:Eco R Ⅰ+ Sac Ⅰ双酶切pMD18-OsEXPB7-R ;4:未酶切pSK-EXPB7Ri ;5:Xho Ⅰ+ Hin d Ⅲ双酶切pSK-EXPB7Ri ;6:Eco R Ⅰ+ Sac Ⅰ双酶切pSK-EXPB7Ri ;7:Bam H Ⅰ+ Sac Ⅰ双酶切pSK-EXPB7Ri ;8:未酶切pHB-EXPB7Ri ;9:Bam H Ⅰ+Sac Ⅰ双酶切pHB-EXPB7RiM: DNA marker; 1: pMD18-OsEXPB7-L; 2: pMD18-OsEXPB7-L digested by Xho Ⅰ+ Hin d Ⅲ; 3: pMD18-OsEXPB7-R digested by Eco R Ⅰ+Sac Ⅰ; 4: pSK-EXPB7Ri; 5: pSK-EXPB7Ri digested by Xho Ⅰ+Hin d Ⅲ; 6: pSK-EXPB7Ri digested by Eco R Ⅰ+ Sac Ⅰ; 7: pSK-EXPB7Ri digested by Bam H Ⅰ+Sac Ⅰ; 8: pHB-EXPB7Ri; 9: pHB-EXPB7Ri digested by Bam H Ⅰ+Sac Ⅰ202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水稻延伸蛋白基因OsEXPB7干涉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与...... 2期表2 转基因植株田间性状*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wild type plants, P <0.05. WT: wild type; Ri-a: transgenic OsEXPB7 suppression line; TNC: transgenicnegative control图6 转基因植株田间表型Fig. 6 Phenotype of transgenic plantsA :野生型(WT )、转基因(Ri-a )成熟植株;B :谷粒;C :碘-碘化钾花粉染色A: mature plants of wild type (WT) and transgenic line (Ri-a); B: grains of WT and Ri-a; C: pollens of WT and Ri-a stained by I 2-KI图7 正常条件生长转基因幼苗表型Fig. 7 Phenotype of transgenic seedlings under normal conditionA :生长7 d 的野生型(WT )、转基因株系(Ri-a 、TNC )幼苗;B :盆栽生长3周幼苗A: seven-day seedlings of wild type (WT) and transgenic lines (Ri-a, TNC); B: three-week seedlings in pot表3 正常条件、赤霉素诱导下转基因幼苗表型*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wild type plants, P <0.05. WT: wide type; Ri-a: transgenic OsEXPB7 suppression line; TNC: transgenic negative control20319卷 黄龙翔等/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图8 20 mg/L 赤霉素诱导7 d 幼苗表型Fig. 8 Seedlings treated with 20 mg/L gibberellin for 7 daysWT :野生型;Ri-a :OsEXPB7转基因下调株系;TNC :转基因阴性对照株系WT: wild type; Ri-a: transgenic OsEXPB7 suppression line; TNC: transgenicnegative control图9 水淹条件下生长7 d 幼苗表型Fig. 9 Seedlings grown under water for 7 daysWT :野生型;Ri-c :OsEXPB7转基因下调株系;TNC :转基因阴性对照株系WT: wild type; Ri-c: transgenic OsEXPB7 suppression line; TNC: transgenic negative control本研究中水稻β-延伸蛋白基因OsEXPB7与已知定位于初生细胞壁的β-EXP 家族成员OsEXPB3同源性较高,其编码序列具有延伸蛋白保守结构域,因而推测OsEXPB7具有延伸蛋白功能. 对OsEXPB7基因RNA 干涉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也支持这一推测. 首先,T 0代转基因下调植株株高变矮,转基因谷粒长度和宽度有不同程度减小,使库容降低而影响千粒重. 秕谷率的增高则可能与OsEXPB7影响花粉管的延伸有关. 其次,T 1代转基因幼苗的生长慢于野生型,稍大一些植株出现部分叶片披垂现象. 此外,在利用水淹无氧胁迫模拟深水生长环境条件下,转基因幼苗的苗长伸长程度也弱于野生型. 而已有研究表明,深水稻可以通过激素信号途径调控延伸蛋白表达,使淹水节间细胞壁含有更多的延伸蛋白而促进淹水节间快速伸长. 最后,赤霉素能够诱导水稻延伸蛋白的表达和活性[29-30],本研究中,OsEXPB7下调转基因幼苗的生长抑制可以由外施20 mg/L 赤霉素得到部分弥补,这些表型表明OsEXPB7具有促进细胞壁伸长延展和分裂的延伸蛋白功能,其组成型表达特性则提示OsEXPB7基因功能的重要性和表型的多样性.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的方法、通过转基因技术对OsEXPB7的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可为水稻延伸蛋白家族成员及其在水稻生长发育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References]1Cosgrove DJ. Enzymes and other agents that enhance cell wall extensibility [J]. 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 1999, 50: 391-4172荆赞革, 柳李旺, 龚义勤, 姜立娜, 孙新菊, 周艳孔. 萝卜扩展蛋白基因RsEXPB1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09, 7 (4): 801-805 [Jing ZJ, Liu LW, Gong YQ, Jiang LN, Sun XJ, Zhou YK. Cloning and expressio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xpansin gene RsEXPB1 in radish [J]. Mol Plant Breeding , 2009, 7 (4): 801-805] 3Chen F, Kent JB. Expression of an expansin is associated with endosperm weakening during tomato seed germination [J]. Plant Physiol , 2000, 124: 1265-12744Chen F, Dahal P, Bradford KJ. Two tomato expansin genes show divergent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in embr yos during seed development and germination [J]. Plant Physiol , 2001, 127: 928-9365Lee DK, Ahn JH, Song SK, Choi YD, Lee JS. Expression of an expansin gene is correlated with root elongation in soybean [J]. Plant Physiol , 2003, 131: 985-9976Cho HT, Cosgrove DJ. Altered expression of expansin modulates leaf growth and pedicel absciss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2000, 97 (17): 9783-97887Cosgrove DJ, Bedinger P, Durachko DM. Group Ⅰallergens of grass pollen as cell wall-loosening agent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997, 94 (2): 6559-65648Fleming AJ, McQueen-Mason S, Mandel T, Kuhlemeier C. Induction of leaf primordial by the cell wall protein expansin [J]. Science , 1997, 276 (5317): 1415-14189Downes BP, Stenbaker CR, Crowell DN. Expression and processing of a hormonally regulated β-expansin from soybean [J]. Plant Physiol , 2001, 126: 244-25210Pezzotti M, Feron R, Marinai C. Pollination modulates expression of the PPAL gene, a pistil-specific β-expansin [J]. Plant Mol Biol , 2002, 49 (20): 187-19720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水稻延伸蛋白基因OsEXPB7干涉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与...... 2期11 Mbeguie AM, Gouble B, Gomez RM, Jean-Marc A, Guy A, Bernard FL. Two expansin cDNAs from Prunus armeniaca expressed during fruit ripening are differently regulated by ethylene [J]. Plant Physiol Biochem , 2002, 40: 445-45212 Harrion EP, Mcqueen-Manning K. Expression of six expansin genes in relation to extension activity in developing strawberry fruit [J]. J Exp Bot , 2001, 52 (360): 1437-144613 Yoo SD, Gao ZF, Cantini C, Loescher WH, Nocker S. Fruit ripening in sour cherry: changes in 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expansins and other cell-wall-modifying enzymes [J]. J Am Soc Hortic Sci , 2003, 128: 16-2214 Obenland DM, Crisosto CH, Rose JKC. Expansin protein levels dec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aliness in peaches [J]. Postharvest Biol Technol , 2003, 29: 1-1815 Wu Y, Sharp RE, Druachko DM, Cosgrove DJ. Growth maintenance of the maize primary root at low water potentials involves increases in cell wall extensibility, expansins activity and wall susceptibility to expansins [J]. Plant Physiol , 1996, 111: 765-77216 Ding XH, Cao YL, Huang LL, Zhao J, Xu CG, Li XH, Wang SP. Activation of the indole-3-acetic acid-amido synthetase GH3-8 suppresses expansin expression and promotes salicylate- and jasmonate-independent basal immunity in rice [J]. Plant Cell , 2008, 20 (1): 228-24017 Xu J, Tian J, Belanger FC, Huang B.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xpansin gene AsEXP1 associated with heat tolerance in C3 Agrostis grass species [J]. J Exp Bot , 2007, 58 (13): 3789-379618 Li Y, Jones L, McQueen-Mason S. Expansins and cell growth [J]. Curr Opin Plant Biol , 2003, 6 (6): 603-61019 金慧清, 陈英豪, 金勇丰. Expansin(细胞壁松弛蛋白)的发展[J]. 生命科学, 2006, 18 (2): 168-174 [Jin HQ, Chen YH, Jin YF. The development of expansin (cell wall expansion protein) [J]. Chin Bull Life Sci , 18 (2): 168-174]20 Magneschi L, Kudahettige RL, Alpi A, Perata P. Expansin gene expression and anoxic coleoptile elongation in rice cultivars [J]. J Plant Physiol , 2009, 166: 1576-158021 Won SK, Choi SB, Kumari S, Cho M, Lee SH, Cho HT. Root hair-specific expansin β genes have been selected for graminaceae root hairs [J]. Mol Cells , 2010, 30: 369-37622 Huang J, Takano T, Akita S. Expression of α-expansin genes in young seedlings of rice [J]. Planta , 2000, 211: 467-47323 Lee Y, Kende H. Expression of α-expansin and expansin-like genes in deepwater rice [J]. Plant Physiol , 2002, 130: 1396-140524 Cho HT, Kende H. Expression of expansin genes is correlated with growth in deepwater rice [J]. Plant Cell , 1997, 9: 1661-167125Choi D, Lee Y, Cho HT, Kende H. Regulation of expansin gene expression affec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ransgenic rice plants [J]. Plant Cell , 2003, 15: 1386-139826Lee Y, Choi 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β-expansin OsEXPB3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 Mol Cells , 2005, 20 (1): 119-12627 Higo K, Ugawa Y, Iwamoto M, Korenaga T. Plant cis-acting regulatory DNA elements (PLACE) database [J]. Nucl Acids Res , 1999, 27 (1): 297-30028 高永峰, 刘继恺, 范晶, 彭奕, 黄科, 张敦房, 刘永胜.水稻穗发芽调控基因OsVP1的RNA 干涉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43 (7): 1321-1327 [Gao YF, Liu JK, Fan J, Peng Y, Huang K, Zhang DF, Liu YS.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NAi vector of OsVP1 for a regulatory gene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in Oryza sativa [J]. Sci Agric Sin , 2010, 43 (7): 1321-1327 29 Cho HT, Kende H. Expansins and intermodal growth of deepwater rice [J]. Plant Physiol , 1997, 113: 1145-115130Lee Y, Kende H. Expression of beta-expansins is correlated with internodal elongation in deepwater rice [J]. Plant Physiol , 2001, 127: 645-654。

细菌的遗传分析-1

细菌的遗传分析-1
哈工大哈工大-遗传学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二)、突变型的筛选 二、
选择培养法: 选择培养法:
是根据菌株在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确 是根据菌株在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确 基本培养基 定菌株的突变型, 原养型和营养缺陷型或对某一抗生素的 定菌株的突变型,如原养型和营养缺陷型或对某一抗生素的 敏感型和非敏感型(抗性型 ; 敏感型和非敏感型 抗性型); 抗性型
人工诱变
哈工大哈工大-遗传学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营养缺陷突变) 影印法(营养缺陷突变)
人工诱变 完全培养基
印迹
基本培养基 +aaA
基本培养基
哈工大哈工大-遗传学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基本培养基 +aaB
原核生物遗传物质转移的方式: 原核生物遗传物质转移的方式: 接合( 接合(conjugation) ) 转化( 转化(transformation) ) 转导(transduction) 转导( )
哈工大哈工大-遗传学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因子的三种状态: ⑶. E.coli 与F 因子的三种状态: 因子, ①.没有F因子,即F-; 没有 因子 因子, ②.一个自主状态F因子,即F+; 一个自主状态 因子 因子, ③.一个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内的F因子,即Hfr。 一个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内的 因子 。
哈工大哈工大-遗传学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三)、F 因子与高频重组品系 1. F 因子
供体和受体的性别差异,是由F因子引起的 供体和受体的性别差异,是由 因子引起的 因子 因子:致育因子(性因子),是一种附加体。 ),是一种附加体 ⑴.F 因子:致育因子(性因子),是一种附加体。 携带F因子的菌株称为供体菌或雄性, 表示。 携带 因子的菌株称为供体菌或雄性,用F+表示。 因子的菌株称为供体菌或雄性 未携带F因子的菌株为受体菌或雌性, 表示。 未携带 因子的菌株为受体菌或雌性,用F-表示。 因子的菌株为受体菌或雌性 ⑵.F 因子的组成: 因子的组成: 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环状 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环状DNA; ; 40~60个蛋白质基因; 个蛋白质基因; 个蛋白质基因 2~4个/细胞 雄性内 。 个 细胞 雄性内)。 细胞(雄性内

1. 同源重组在G+球菌基因敲除中的运用

1. 同源重组在G+球菌基因敲除中的运用

同源重组在细菌基因敲除中的运用
• 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 计算机预测基因功能 – 基因失活
• 基因敲除knock out • 转座子插入突变 • 反义RNA技术(RNA沉默):knock down
– 基因过表达(over-expression) – 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ization)
细菌的生物学特点
• • • • • 个体微小 结构简单:单细胞生物 易于培养 繁殖快:代时仅20-30min 具有一条染色质(无内含子),单倍型
• 细菌是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的模式生物
细菌的遗传变异现象
• 遗传(heredity): 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 性状具有相似性。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 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 •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 与亲代或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 现差异。变异使细菌产生变种和新种,以 利于细菌的生存及进化。
表皮葡萄球菌saeRS敲除
4. 运用pKOR1质粒敲除G+球菌基因
Map of pKOR1
pKOR1质粒特点
• A replacement plasmid that employs antisense secY RNA expression (secY expression are essential for bacterial growth and survival) for counter-selection (obviated the need for antibiotic marker selection) • The lambda recombination cassette (Invitrogen) is another feature of pKOR1 that permits rapid cloning of mutant alleles without the use of restriction enzymes and ligase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5年度面上项目_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5年度面上项目_

梁如冰
反向遗传学策略解析S. maltophilia DHHJ 菌株SMBP蛋白 及其膜受体功能
曹张军
第27卷
中国农业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李艳妮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铜抗性机制的基础研究与应用
刘相梅
喜温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胞内硫代谢基础研究
林建强
小分子诱导海洋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的化学多样性及其调控 机理研究
徐刚明
依赖Na+的新型PiT家族转运蛋白SdpsT的功能鉴定及其重要 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分析
姜巨全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发育相关Rho/Nox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
殷幼平
蓝细菌末端烯烃合成的分子机制及关键酶的分子进化研究
朱 涛
链霉菌ANTAR类RNA结合蛋白PdtaR介导的次级代谢转录后 调控的分子机制
芦银华
耐辐射异常球菌非编码RNA drrA参与UV氧化胁迫反应 的调控机制
陈 明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增效天然产物Zwittermicin A生物合成中 的重要调控因子及其作用方式
锰过氧化物酶催化偶氮染料降解的产物分析及酶分子修饰改造 曲霉菌中菌核形成相关转录因子SclR和EcdR对次生代谢产物
的调控作用分析 四氢叶酸依赖型麦草畏脱甲基酶特性、结构和功能及其应用于
抗除草剂转基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土壤对根结线虫生防细菌的抑菌机制及解除研究 维生素B12在细菌与真核微藻共生耐热中的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 细菌代谢吡虫啉的羟基化和硝基还原途径中的关键酶和调节

南农大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专题科目 考试资料

南农大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专题科目  考试资料

1、陈秋生生殖干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干细胞的功能是不断分化产生配子细胞。

生殖干细胞的决定都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的特定部位,而且这些干细胞普遍存在向生殖腺发生部位(原基)迁移的现象。

对于两栖动物:生殖干细胞的发生部位定位于卵细胞的植物极胚胎发生后,PGCs首先在幼体胚胎的后肠中集中;腹腔形成时,沿肠系膜经间质组织向腹壁迁移(分裂3次);大约有30个PGCs到达生殖嵴,并开始诱发生殖腺的发育。

PGCs的迁移与间质组织中的纤连蛋白的导向作用有关。

对于鸟类和爬行类:PGCs的发生定位在胚体与胚外器官交界的生殖新月区。

PGCs的迁移通过血液运输方式进行。

可能有两种因素决定PGCs对生殖嵴的特异识别:(1)生殖嵴释放某种成分吸引PGCs;(2)两者之间存在特异的表面识别机制。

对于哺乳动物:以团聚方式通过非循环途径迁移。

间质对迁移具有导向作用。

鼠胚7 d 时8 个嗜碱性细胞出现在原条后端的胚外间质组织;7.5 d 时PGCs集聚于尿囊,并开始迁移到邻近卵黄囊中;分成左、右两组,从尾部沿后肠穿过背部间质,11 d 时分别进入左、右生殖嵴,2500-5000个PGCs。

细胞周期的调控:CDK激酶对细胞周期起着核心调控作用。

不同CDK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表现出活性,从而对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进行调节。

1、G2—M期转化的调控:CDK1激酶的调控作用是关键。

P34cdc2(或p34cdc28)在细胞周期中的含量相对稳定,而周期蛋白B的含量呈周期性变化,所以,CDK1激酶活性依赖于周期蛋白B含量的积累。

CDK1激酶可使某些蛋白底物磷酸化,进而改变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启动或关闭其功能,实现CDK调控细胞周期的目的。

2、分裂中期-后期转化:细胞周期运转到分裂中期后,M期周期蛋白B通过泛素化途径迅速降解,CDK1激酶活性丧失,被CDK1激酶磷酸化的蛋白去磷酸化,细胞周期便从M期中期向后期转化.3 G1—S期转化的调控到达S期的一定时期,G1期周期蛋白也是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但与M期周期蛋白的降解有所不同:无破坏框,但PEST序列促进cyclin 的降解。

细菌的遗传分析

细菌的遗传分析
*
(六)大肠杆菌的染色体呈环状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转移顺序的差异是由于各Hfr之间转移的原点(O)和转移的方向不同所致。
该实验说明F因子和细菌DNA都是环状的,F因子插入环状染色体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转移原点和转移方向。
*
(六)大肠杆菌的染色体呈环状
*
三、性导(sexduction) (一)F’因子 整合到细菌中的F因子也可以重新离开染色体,成为独立的环。这个过程是整合的逆过程,称为环出(looping out)。 F因子在环出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往往连同部分染色体片段一同离开。 部分染色体DNA与F DNA的杂合环称为F’因子。
*
(四)细菌的交换过程
这样,重组后的F-细菌不再是部分二倍体,而是单倍体,得到的重组体的类型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相反的重组体是不能存活的(例如有++,没有――)。
*
(五)用中断杂交技术作连锁图
Wollman和Jacob用中断杂交实验了解接合过程中基因转移的顺序和时间,从而绘制出连锁图。
根据供体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顺序和时间绘制连锁图的技术,称为中断杂交技术。
*
(一)杂交实验
1946年,Leaderberg和Tatum发现E.coli可以通过接合交换遗传物质。选用两个不同营养缺陷型的E.coli菌株,A和B。A菌株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甲硫氨酸(met)和生物素(bio) ,B菌株需要在基本营养培养基上补充苏氨酸(thr)和亮氨酸(leu)才能生长。采用多营养缺陷型是为了防止回复突变干扰试验结果。
*
黎德伯格和塔特姆接合试验
*
黎德伯格和塔特姆接合试验
A和B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若将A和B在完全液体培养基上培养几个小时以后再涂布在基本培养基上,就能长出一些原养型(met+bio+thr+leu+)的菌落。细菌的野生型又称为原养型。

细菌感受态细胞摄取和分泌DNA的相关性研究I.含有质粒的枯草芽孢杆菌自然感受态缺陷突变株的诱变和分离

细菌感受态细胞摄取和分泌DNA的相关性研究I.含有质粒的枯草芽孢杆菌自然感受态缺陷突变株的诱变和分离

细菌感受态细胞摄取和分泌DNA的相关性研究I.含有质粒的枯草芽孢杆菌自然感受态缺陷突变株的诱变和分离
谢志雄;陈向东;陈琪;沈萍
【期刊名称】《遗传》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以携带pUB110质粒的枯草芽孢杆菌BR151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作诱变剂,直接在LB平板上进行诱变.从2949个菌落中筛选出一个转化频率低于出发菌株2~3个数量级的突变株,并对其营养缺陷型、UV的敏感性及Km抗性和质粒进行了检测,确证其转化能力降低为自然感受态缺陷而非营养缺陷型的改变或重组缺陷所致.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谢志雄;陈向东;陈琪;沈萍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
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3
【相关文献】
1.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方法研究 [J], 李瑞芳;薛雯雯;黄亮;熊前程;王彬
2.一种用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实用操作技巧 [J], 陈洪栋;董文博;李红民
3.Bacillus subtilis自然感受态缺陷株蛋白质表达谱的初步分析 [J], 唐婳;刘国生;谢志雄;沈萍
4.一种筛选自然感受态缺陷突变株方法的改进 [J], 谢志雄;沈萍
5.通过DNA释放及感受态建立进行的枯草杆菌细胞间自然转化 [J], 李美菊;陈向东;谢志雄;沈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花生转化和再生研究进展

花生转化和再生研究进展

花生转化和再生研究进展
许泽永
【期刊名称】《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年(卷),期】2001(009)002
【摘要】90年代以来,随着花生遗传转化和再生技术的进步,美国已分别获得抗病和抗虫转基因花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成功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以花生幼苗嫩叶、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卡那霉素筛选,器官发生再生转化植株;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胚愈伤为转化材料,通过潮霉素筛选转化体胚,再生转化植株.
【总页数】5页(P107-111)
【作者】许泽永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
【相关文献】
1.用于遗传转化的花生植株再生体系研究 [J], 蒋菁;何新民;王兴军;唐洲萍;唐荣华
2.花生体胚诱导再生体系及基因枪转化条件的初步探讨 [J], 桂大萍;张月婷;文奇根;晏立英;廖伯寿
3.花生子叶遗传转化再生体系影响因素的研究 [J], 刘峰;单世华;闫彩霞;毕玉平;李光敏;伦伟志
4.花生组培再生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J], 苗利娟;黄冰艳;张新友;董文
召;刘娟;秦利;张俊;齐飞艳;石磊
5.花生上胚轴为外植体的植株再生及转化研究 [J], 万小荣;杨丽霞;李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22No.4 2003年12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Sci.Edition) Dec.2003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谢志雄 沈 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 要 介绍了细菌中水平基因转移、转移途径(转化、接合和转导)以及细菌遗传转化即自然条件中的转化、自然遗传转化及人工转化等研究进展,并且对细菌遗传转化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细菌;遗传转化;水平基因转移中图分类号 Q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321(2003)04-0001-05 水平基因转移(ho rizontal g ene tra nsfer)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频繁出现在文献报道中.水平基因转移研究引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工构建的转基因动植物和微生物越来越多,对其释放于环境后可能发生的基因转移及其深远影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目前人们对于遗传工程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多集中在这个方面[1,2].笔者拟从水平基因转移的角度探讨细菌遗传转化现象及其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1 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有别于一般亲本和其后代之间遗传信息垂直的传递形式,是在生物个体之间进行的基因转移.对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能了解水平基因交换对生物进化历程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对偶然或有意识向环境中释放遗传工程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 rganisms,GMOs)的风险评估依据[3].通过对特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由其推导出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发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因的侧向传播,其中细菌处于中心环节.先后在植物与细菌间、人细胞与细菌间、植物与动物间、真菌与细菌间、古生菌与细菌间、原生生物与细菌间以及细胞器与细胞核之间发现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现象[4,5].1.1 细菌中的水平基因转移在细菌中,基因转移不是其生活周期中的必需部分,遗传物质从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可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提高细菌致病能力或使其具有针对某种抗生素的抗性.此外,供体细胞的一些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来源于2个不同细胞的基因(DN A)间的整合有助于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6].通过对大肠杆菌(Esc herichia coli)M G1655菌株全序列的分析来评估水平基因转移对细菌基因组进化的全面影响,发现自E.coli从Salmonella中分离出来,至少发生了34起水平基因转移事件,其基因组4288个开放阅读框中的755个(共547.8kb)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而来,约占总数的17.6%.由于E.coli染色体长度是保守的,当通过水平转移获得新的序列后会通过缺失丢掉等长的其他序列,所以在E.c oli基因组中基因组成是动态的,使得基因组中具现实意义的基因得以引入并保留,替换非必需部分,整个染色体是镶嵌性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一种细菌的适应能力和致病特性[7,8].1.2 水平基因转移研究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生物进化、物种形成等生物学基本问题全面、深刻地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水平基因转移研究的现实紧迫性:(1)抗生素抗性问题.近年来,陆续发现不能被目前任何一种已知抗生素控制的病原菌的“超级细菌”变种.细菌除自发突变产生新的抗药性并遗传给后代外,多数情况下细菌通过从其它细菌接受抗药性基因,而获得对某种抗生素的抗药性[8,9].人类在与细菌性疾病的对抗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利用水平基因转⒇收稿日期 2003-07-09 *通讯联系人作者简介 谢志雄(1969-),男,博士后,研究方向:微生物遗传学,武汉430072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017)、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资助项目(20015005051)和武汉大学青年创新科技基金移的研究成果,建立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的方式,降低新的抗药性产生的频率,特别是减少抗药性基因传播的几率,将会有助于人类在这场与细菌的对抗中取得优势.(2)遗传工程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随着遗传工程的产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GM Os已经或将被释放于环境中,人们对GM Os释放的安全性疑虑重重.这种担心主要集中在2个层面.一方面是GM Os中经改造后的遗传物质及其产物对人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是GM Os释放于环境中改变了原有基因库的结构和组成,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对GM Os释放的生物安全性的认识存在2种对立观点,均承认水平基因转移的存在,而对其作用和影响程度的评估是两派的重要分歧所在[2,5].目前有关水平基因转移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集中在2个层次,一方面不断发现并证实各种水平基因转移现象,另一方面从系统发育的角度研究进化过程中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而对水平基因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7,10].2 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途径一般认为细菌仅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没有类似于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而获得遗传信息转移重组的机制.细菌转化、接合和转导的研究已有数10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作为细菌中类似于高等生物的有性现象和作为遗传作图的工具.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转化、接合和转导过程实际上介导了细菌间的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现象的发现与确证赋予转化、接合和转导研究新的生命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阐明细菌间水平基因转移的机制及水平基因转移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6].2.1 转化转化一般是指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个基因型细胞的游离DN A(free DN 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11].1928年英国医生Griffith在研究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感染小鼠的实验中发现转化现象.Griffith发现将活的粗糙非致死肺炎链球菌与经加热杀死的光滑致死肺炎链球菌混合物注射小鼠,小鼠染病致死,从中分离到活的光滑型肺炎链球菌.粗糙型肺炎链球菌可被转变为光滑型肺炎链球菌,而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文献[12]从元素分析、酶学分析、血清分析以及生物活性鉴定等方面证实引起肺炎链球菌转化的转化因子是DN A,第一次为遗传物质是DN A而不是蛋白质提供了直接证据,也表明水平基因转移的主要载体是DN A.在肺炎链球菌中发现转化现象后,在许多种类生物中观察到转化现象,如Acinetobacter、B acillus、Haemophilus、N eisse-ria和Staphyloc occus以及酵母.细菌整个转化过程是由染色体上的众多基因参与调控编码的,是细菌典型的基因水平转移方式.有关转化机制的研究表明,抽提得到的裸露DN A与感受态细胞混合,每细胞最多可摄取约10个DN A片段,低于正常细胞中DN A量的5%.DN A摄取只发生在细胞生长的特定阶段,可能在完整细胞壁形成以前.在此阶段,一种被称为感受态因子的蛋白质释放于介质中促进DN A进入细胞内,而且缺乏感受态因子的培养物经其处理后可建立感受态而摄取DN A 片段.然而,不是所有细菌都可建立感受态,即不是所有的细菌可以被转化.DN A进入细胞依赖于细胞壁的改变和质膜上形成可结合DN A的特异性受体,有的受体可以识别不同来源的DN A,结合来源相同或近缘种属的DN A,而排斥远缘种属的DN A.在转化过程中,DN A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前对DNase I是敏感的,这是转化的一个基本特征.DN A结合到膜上后,内切酶将双链DN A切割成7000~10000个碱基对大小的片段,双链分离,仅一条链进入细胞,经过重组整合到染色体上[12,13].2.2 接合文献[11]首先发现细菌中存在由质粒介导的类似有性过程的基因交换重组现象.接合与转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接合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其次,可以进行接合的细胞必须属于不同的配型,即供体细胞必须携带质粒(性因子、致育因子),而受体细胞则没有.细菌的接合过程分为接合配对的形成和DN A的转移2步进行,质粒上携带的基因表达形成特定的结构(如性伞毛)使供体和受体细胞配对,在其间建立一种通道,DN A可借此从供体细胞进入受体细胞,然后如同转化过程中发生的一样,与受体DN A进行重组,受体细胞借此获得新的性状.接合过程是由染色体外遗传因子编码的功能.2.3 转导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转移的一种方式,是指一个细胞的DN A或RN 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转导过程中,裸露DN A不能完成转导,不同于转化或接合过程.转导是与噬菌体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DN A在细菌体内增殖,在装配过程中发生误包装,一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些新的颗粒携带的是细菌DN A而不是噬菌体DN A,携带宿主DN A的噬菌体感染新宿主时带入原宿主DN A,噬菌体介导了两宿主之间的DN A重组,转导频率低,但具有在宿主间转移整个质粒和一些染色体片段(片段大小受噬菌体包装容量的限制)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种基因的广泛扩散.转导现象是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功能所致[14].2.4 细菌基因转移的途径比较细菌几种主要的遗传信息转移类型最基本的差异涉及DN A转移的量和转移所采用的机制.转化是通过裸露DN A发生的遗传性状的改变.转化中供体细胞中少于1%的DN A转移到受体细胞中,转移过程的调控仅涉及染色体上基因的功能(相对于接合质粒而言),此过程需要感受态因子.接合由致育因子启动,通过性伞毛可以转移整个基因组进入受体细胞.转导则依赖于噬菌体装配过程中DN A的误包装,片段大小受包装容量限制,DN A转移范围与噬菌体宿主范围相关[6,11].转化过程中供体与受体的低专一性和转化机制的简约性,体现了转化在基因转移机制中的原始性.3 细菌遗传转化3.1 自然条件中的转化感受态(com petence)是指细胞具有结合摄取外源DN A并发生遗传改变的能力.依据建立感受态的方式,转化可分为人工转化和自然遗传转化(简称“自然转化”),后者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前者则是利用高剂量的二价阳离子(如: Ca2+,M g2+)、诱导原生质体形成以及电穿孔等方法处理细胞,使其获得摄取外源DN A的能力[12,13].虽然转化是在实验室中发现的,但转化不仅仅是一种实验室现象,转化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进行,只是自然条件下转化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有多大还不得而知.自然条件下,细菌可建立感受态,而且释放于环境中的DN A可吸附于粘土、沉积物或高岭石等表面,从而获得可以抵御被DNa se降解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能保持一定的转化活性,因此自然界中进行的转化是普遍的,已报道至少24属43种细菌可以进行自然转化[13,15,16,17].环境中也不乏存在转化DN A.采用竞争PC R方法检测质粒pV ACM C1在人唾液中的降解及转化活性的变化,发现虽然质粒DN A在唾液中会被部分降解,但24h后还可检测到靶DN A片段的存在,而且经新鲜唾液处理后的质粒DN A依然可以保持转化活性,而且DN A在通过胃肠道后还可得到部分保存[18].这些发现显示由细菌或食物中释放的DN A具有转化可建立自然感受态的消化道细菌的潜力.据报道用PCR可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检测到转基因植物的DN A,最长可达2年[12,13,19].从中可以发现环境中具转化活性的DN A可以生存,而且在实验室中可诱导细菌建立感受态的营养胁迫条件在自然生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自然转化现象,特别是GMOs释放于环境后的深远影响值得关注.3.2 自然遗传转化不同于接合和转导,转化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控制的[20],在细胞密度、营养条件等信号诱导下细菌建立感受态摄取外源DN A的过程,可能是由最初细菌为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演化而来的[21].已有报道在许多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可以建立自然感受态,如:Streptococcus,Bacillus、N eisseria、Haemophilus、Acinetobacter、Helicobacter、Methy-lobacterium、Microc occus、Myc obacterium、Pseu-domonas和Streptomyces[22].对细菌而言,自然转化的优势体现在3个方面:(1)自然转化是细菌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新的遗传信息的一种途径,在人类病原菌之间抗药性的快速传播中,自然转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3];(2)细菌以自然转化过程中摄取的外源DN A 为模板,可通过同源重组方式帮助修复受损染色体, UV-DN A(细菌经UV照射后,补加DN A)实验结果表明,细菌转化率随UV剂量增加而提高,而不论DN A是否经UV处理过,自然转化是细菌在进化中逐步建立起来,以获得外源DN A修复受损染色体的一种机制,这对细菌维持生存是极重要的[24],因为单细胞生物不象多细胞生物那样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或细胞编程性死亡途径清除受损细胞,由正常细胞增殖取代;(3)可作为细菌在营养胁迫条件下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21].转化过程中受体细胞为防止供体DN A 的降解而表达相应的DN A结合蛋白,诱导产生对应的重组酶系,这些表明转化是细菌在一定生长阶段采取的主动调节过程[13,20].近年来不仅观测到细胞接触转化,而且实验表明细胞间的接触大大促进转化活性,从而进一步证明完整的供体细胞在转化中的作用[12].供体功能的研究对全面了解自然转化过程中转化DN A的来源及转化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3.3 细菌人工转化3第4期 谢志雄等: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 以大肠杆菌为例.大肠杆菌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最常用模式菌之一,也是DN A克隆操作中通用的受体菌,但一般认为大肠杆菌不具有建立自然感受态的能力,是“安全的”基因克隆受体菌[22].据报道[25~28]发现大肠杆菌经Ca Cl2处理后可以摄取噬菌体DN A而被转导,此发现是随后衍生出的众多化学转化方法的基础.但是化学方法诱导大肠杆菌建立感受态的原理与机制还不是十分明了.一般认为是由于细胞在低温、Ca2+等因子诱导下,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膜通透性的改变使细胞可以摄取DN A.发现大肠杆菌在低温下经一定浓度的Ca2+或Mg2+处理和热激后,部分细胞形成原生质体,认为细胞壁的破坏也许是摄取DN A所必需的[28].研究发现大肠杆菌转化能力与膜上(U-聚羟基丁酸(U-polyhydroxy butyra te,PHB)浓度相关、建立感受态过程中,细胞生理活性发生改变,其中涉及PHB 的重新合成及整合到膜上,PHB直接合成掺入细胞膜,而不是原有的PHB颗粒融合到膜上[29].大肠杆菌转化能力在脂质代谢水平上可以进行生理调节,而且其它细菌中(如Azotobacte、B acillus、Haemophilus)也发现膜PHB浓度与转化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这可能是细菌跨膜运输的一种基本模式[27].从自然环境中采集的含一定离子的天然水样中,大肠杆菌可以建立感受态,由此认为大肠杆菌可能具有通过其内在调节机制建立自然感受态的可能,而大肠杆菌感受态建立与转化不完全依赖于人工诱导[30].笔者最近的工作[31].和文献[32]研究结果也支持大肠杆菌具有建立自然感受态的能力.大肠杆菌建立感受态是对外界刺激(如低温、Ca2+等)应答的过程.笔者发现在简单的转化介质中即可完成感受态建立与转化过程,这些都暗示大肠杆菌感受态建立和转化过程可能是一个生理调节过程,在大肠杆菌中没有发现其具有建立自然感受态的能力可能是对其转化原理与机制还缺乏全面的认识.这可能意味着,在细菌中具有建立自然感受态能力的细菌远多于我们原来所估计的水平,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对遗传工程微生物合理构建及释放安全性的评估和水平基因转移规律的认识均具有直接意义.4 小结近年来不断有报道,发现在自然环境中检测到可用于转化的DN A,也检测到土壤环境中的自然转化现象[33].对细菌在自然环境中遗传转化的进一步认识,不仅有助于对细菌进化历程的深刻理解和转化在水平基因转移中作用的认识,而且能够对细菌间抗性基因和致病基因转移控制和GM Os释放的安全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参 考 文 献[1] Law rence J G,Har tl D L.Inference o f ho rizo ntal g e-netic transfer fro m molecular da ta:an appro ach usingthe boo tstra p[J].Genetics.1992,131:753~760 [2] Kuiper H A,Ko k E J,Eng el K H.Ex ploitation ofmolecular profiling techniques fo r GM fo od safe ty as-sessment[J].Cur r Opin B io tech no l,2003,14:238~243[3] Do olit tle W F.Phy log enetic classifica tio n and the uni-v ersal tree[J].Scie nce,1999,284:2124~2128 [4] M ar tin W,Brinkma nn H,Sav onna C,et al.Evi-dence fo r a chimeric na ture o f nuclea r g eno mes:eu-bac teria l origin o f eukar yo tic glycer aldehyde-3-pho s-pha te dehy drog enase g enes[J].Pr oc Na tl Acad SciU SA,1993,90:8692~8696[5] Drog e M,Puhler A,Selbitschka W.H o rizo ntal genetransfer as a bio safe ty issue:a natur al pheno menon ofpublic co ncer n[J].J Bio techno l,1998,64:75~90 [6] Bla ck J G.Micr obio lo gy principles and ex plo ra tio ns[M].4th Editio n.New Jersey:Pre ntice-Hall Inc,1999.196~199,207~208[7] La w rence J G,Ochman H.M o lecula r a rchaeolog y ofthe Escherichia co li g enome[J].Proc N atl Acad SciU SA,1998,95:9413~9417[8] M el S F,M eka la no s J J.M odula tio n o f ho ri zo ntalg ene tra nsfer in pathog enic bacte ria by in v iv o sig na ls[J].Cell,1996,87:795~798[9] Levin B R,Lipsitch M,Bo nho effer S.Popula tionbio lo g y,ev o lutio n,and infectious disease:conve rg encea nd synthesis[J].Science,1999,283:806~809[10] Syv a nen M.Horizontal g ene t ransfer:evidence andpo ssible co nsequences[J].Annu Rev Genet,1994,28:236~237[11] 沈 萍.微生物遗传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2] 沈 萍,彭珍荣.自然转化的研究进展[J].遗传,1995,17(增刊):89~91[13] Lo renz M G,Wacker knag el W.Bacterial genet ransfer by natura l g ene tic tra nsfo rma tion in theenv iro nm ent[J].Micro bio l Rev,1994,58:563~602[14] M iller R V.Bacte rial g ene swapping in nature[J].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Sci Am ,1998,278:46~51[15] G raham J B,Istock C A.Gene excha ng e a nd na turalelection cause bacillus subtilis to ev o lv e in soil cul-ture [J ].Science ,1979,204:637~639[16] De Flaun M F,Pa ul J H.Detection o f ex og eno usgene seque nce in disso lv ed DN A fro m a quatic envi-ro nme nts [J ].M icro b Eco l ,1989,18:21~28[17] M ercer D K ,Sco tt K P ,Br uce -J oh onson W A ,e ta l.Fa te of fr ee DN A and transfor matio n of the o ral bacterium st reptococcus g or do nii D L1by plasmid DN A in huma n saliv a [J ].Appl Env iro n M icr obio l ,1999,65:6~10[18] Sch ubber t R,Renz D,Sch mitz B ,et al.Fo reig n(M 13)DN A ing ested by mice reaches periphe ral leukocy tes ,spleen ,and liv er via the intestina l wall mucosa and ca n be cov alently linked to mouse DN A [J].Pro c N atl Acad Sci,U SA ,1997,94:961~966[19] Gebha rd F ,Smalla K .M onitoring field releases o fg enetically modified sug ar bee ts fo r persistence o f transgenic plant DN A a nd ho rizo ntal ge ne tra nsfer [J].F EM S M ic robio l Eco l ,1999,28:261~272[20] Stewa rt G J ,Car lso n C A .The biolog y o f na turaltra nsfo rmation [J].Annu Rev M icr obio l ,1986,40:211~235[21] Redfield R J .Genes of breakfast :the hav e -yo ur -ca ke -a nd -eat -it -too o f ba cteria l tra nsfo rmation [J ].J He red.1993,84:400~404[22] So lo mon J M ,Gro ssma n A D.Who ′s co mpe tent andw hen:reg ulation of na tural genetic competence inbacteria [J ].T rends Genet ,1996,12:150~155[23] Davies J .Inactiv atio n o f antibio tics and th edissemina tio n of r esistance g enes [J ].Science ,1994,264:375~382[24] Hoelzer M A ,M ichod R E .DN A repair a nd th eev olutio n o f tr ansfo rma tio n in Bacillus subtilis III.sex with da mag ed DN A [J].Genetics ,1991,128:215~223[25] H a nahan D.Studies o n tr ansfo r ma tio n of Escherichiacoli with plasmid [J ].J M o l Biol ,1983,166:557~580[26] 卢圣栋.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7] Huang R ,Reusch R N .Gene tic co mpe tenc in Es -cherichia coli r equires po ly -U -hy drox y buty ra te /calci-um po lyph ospha te membra ne complex es a nd cer tain div alent ca tio ns [J ].J Bacte rio l ,1995,270:486~490[28] Fischer E.O smo la 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a nd mo di-fica tio n of ampicillin-binding by competence induc tion fo r uptake o f transfor ming DN A [J ].Arch Micro biol ,1989,153:43~46[29] Reusch R N ,Hua ng R ,Bramble L L .Po y-3-hy -dro x ybutyr ate /po ly pho sphate co mplex es fo rm vo lt-ag e activ ated Ca 2+channels in the plasma mem-bra nes o f Escherichia coli [J].B io phy s J ,1995,69:754~766[30] Baur B,Hanselmann K,Schlimme W ,et al.Genetictransfo rmatio n in freshwa ter :Escherichia coli isa ble to dev elo p na tural co mpete nce [J].Appl Envi-r on M ic robio l,1996,62:3673~3678[31] 谢志雄,刘 义,陈向东,等.大肠杆菌HB 101感受态的热化学研究[J ].化学学报,2000,58(2):153~156[32] T sen S D ,Fang S S,Ch en M J,et al .N aturalplasmid tra nsfo 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J ].Jour -nal of B io medical Science ,2002,9(3):246~252[33] Nielse n K M ,Smalla K ,V an Elsa s J D.N aturaltr ansfo rma tio n o f Acinetobacter sp str ain BD413with cell ly sates of Acineto bacter sp ,Pseudomonas f luo -rescens ,a nd Burk holderia cepacia in soil micr ocosms [J].Appl Envir on M ic robio l ,2000,66:206~212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n BacteriumX ie Zhix iong Shen Ping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outline o f recent studies o n ho rizo ntal gene transfer ,transformer line (tra ns-forma tion,linking and transfo rmer induce)and genetic transfo rmation o f bacteria na tural tra nsfo rmatio n,natural gene transfo rmatio n a nd artifical transforma tion w as summarized,and the pertinence betw een bac-teria l g enetic transfo rmation and ho rizontal genetic transfo rmatio n wa 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bacterium ;genetic transfo rmatio n ;ho rizontal gene transferXie Zhixiong Assoc Prof ,Ph D ,Colleg e of Life Science ,W uhan U niv e rsity ,W uhan 430072,China5第4期 谢志雄等: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