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展开全文《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1、课程性质:《立体构成》是电脑美术、装潢艺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2、设置目的: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
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4、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5、学时分配:装潢艺术专业开设于第四学期,96课时。
电脑美术开设于第三学期,80课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2、技能要求: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
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
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
《空间构成》空间组合与形式
第五节 线性
1. 线性组合是沿某条线若干单位空间组合构成一个 空间系列。这些单位空间可以作接触排列.并相 互串通。也可以由另一个单独的线型空间来联系。 这些单位空间的视觉特征可以是重复的.渐变 的.类似的。交替的.特异的.线性组合排列方 式还可以细分为:直线型.折线型、曲线.环型、 鱼刺型.轴线型、树枝型。每一种线型又可分别 采取直串式.内廊式、外廊式、双廊式。所以线 型的排列组合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组合形式。
2. 空间序列的整体由动线贯穿,由分区来整理: (1)空间动线不能太直.”畅则浅”原理同样适应用创造序列。 (2)深远而狭长的空间是令人讨厌的.是否引入一段曲线或折线以增加视 觉艺术感?如何在横向通过渗透来丰富空间表现? (3)忌走回头略.可采用环形线设计。 (4)动线分主次.用非对称性形式以便识别序列。 (5)动线上的空间形态不能平铺.应设支点。
2 线性内空间组合的特点是。 (1)具有鲜明的运动.延伸.增长及节奏感。还具 有扩展的灵活性和利于空间的发展。 (2)既可以水平方向组合也可以垂直方向竖立或综 合展开排列.又可以将某个水平组织作为单 位.再沿垂直方向重叠组合.或将某个有水平高 差的空间组织沿垂直方向重叠组合. (3)无论线型简单或复杂.总有明确的方向和主 线.即使连接形状.大小不同的内空间.也能形 成有序的组织。
互锁
互锁是体接触又一形式.特指两个内空间有一部分 穿插.透叠.复叠、减缺和差叠后形成空间的模糊性.不 定性.多异性、灰色性.多用于空间联系.过渡、引 伸.成为共有空间地带.并保持各自的界限和完整。 1 共享。共享是由于二空间互锁(形态间的透叠)后仍能维 持各自空间形状的特性。共享处既可以属于A空间.又可 以属于B空间.它们的共享部分给人以曖昧多意的空间感 觉。共享空间的条件是该部分天覆、地载皆备.而围闭则 可有可无(若有也只能取半隔式通透的形式)。 2 主次。二空间互锁(形成形态与形态的复叠与减缺)时, 相叠部分与一个空间合并.成为主空间。相当于平面构成 两形相遇时的复叠.从而使相叠部分与空间联合并保持主 空间的完整性.而另一空间形态则因此成为减缺形态而变 得从属。主次空间中主空间天覆.地載与围闭皆备。
形态构成教学大纲
《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三年制、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总学时:48 讲授学时:16课内实践学时:32其他:0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形态构成学是艺术设计的专业必修课,是设计者掌握设计艺术的基础。
是设计专业学生最终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熟悉设计艺术的基本形式规律。
具有良好的视觉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图形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形态创造能力2.课程的任务①本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所承担的任务: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形态构成学的形态构成规律和基本技巧,使学生熟悉各种形态构成原理,最终达到能以此学科知识独立完成平面形态构成设计的基本运用、为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版式设计打下基础。
②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在形态构成学习上须结合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课程作练习。
③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素描、色彩;后续课书籍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1.基本理论要求:理论上学生要掌握形态构成学的基本知识,适用范围及与其它学科的接轨的基本知识;2.基本技能要求:在实践操作上学生要能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色彩、平面、立体及材料方面的设计构成知识等,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作品。
3.职业素质要求:课程要求学生最终能独立运用形态构成原理做基本的平面、色彩、立体、空间造型设计。
二、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概论主要教学内容本章讲述了形态构成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教学要求认识形态构成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形态构成学在设计中的基础作用的印象。
了解形态构成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根本目的。
(二)平面设计构成主要教学内容本章讲述了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基本形的构成及形式法则,相关知识的思考与练习。
主要教学要求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要素,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学生将研究如何利用构成元素来创造具有视觉吸引力和艺术表达力的空间作品。
研究目标
- 理解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空间构成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 培养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优秀的空间作品
主要内容
1. 空间构成的概念和分类
- 空间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 空间构成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构成元素与空间表达
- 点、线、面的作用和表达能力
- 图形和色彩在空间构成中的应用
3. 空间构成的原理和技巧
- 平衡、对比、重复和统一原则
- 宏观和微观尺度的运用
4. 空间构成的实践与创作
- 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学生个人作品创作和展示
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结合实例分析: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
际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空间构成的理解。
- 实践练:组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
践空间构成的技巧和方法。
- 个人创作和展示: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并组织展示活动,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考核方式
-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项目作品评估:对学生个人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和展示。
参考资料
- 空间构成原理与实践,作者:XXX
- 艺术中的空间感知,作者:XXX
以上为《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敬请参考。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形状和空间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形状和空间》一、引言在幼儿园中,科学教育是培养孩子们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中的形状和空间教学,是培养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观察和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教育理念。
二、形状与空间概念的引入在幼儿园中,引入形状与空间的概念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周围世界的几何形状、方向和位置的基本认知。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问和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以及认识到这些形状和空间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案中,可以设计各种有趣活动来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和学习,比如通过图画、游戏和实物展示让他们感受不同形状和空间的特点,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形状与空间教学的深入探讨在形状与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来引导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相关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形状分类的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比较和归纳的方式来认识各种不同形状的特点和规律;或者设计方向和位置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感知和理解方向和位置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形状和空间的认知,比如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物品,或者通过游戏和活动来感受空间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动手能力。
四、形状与空间教学的回顾与总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育中,形状与空间的教学是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案中,教师需要从简到繁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从而全面地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
教师还需要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形状与空间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动手能力,以及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形态构成Ⅰ教案大纲
形态构成Ⅰ教案⼤纲《形态构成Ⅰ》教学⼤纲⼀、课程的基本描述1、课程名称:形态构成ⅠForm ConstructionⅠ2、周学时/学分:2/23、总学时: 364、授课对象:艺术设计12-1、12-2、12-3、12-45、使⽤教材:形态构成相关教材(对应不同章节考虑教材或媒介)⼆、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形态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形态设计、美学基本原理、形象与⾊彩关系的学习,使学⽣全⾯地了解造型观念和基本造型规律,并从各⽅⾯去研究形象、⾊彩特征、空间表现和美的形式规则,掌握如何创造形象及把握组合⽅式。
⼒求在开阔学⽣视野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表现⼿段,最终使其融⼊到现代设计中,让学⽣通过学习学会运⽤视觉语⾔和各种表现⽅法来表达⾃⼰的宪法,以提⾼创作能⼒。
其中,形态构成Ⅰ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是平⾯构成,⼆是⾊彩构成。
平⾯构成是⼀门具有共性的设计语⾔,主要围绕形、形体、形态进⾏研究。
它既有应⽤设计的构成部分,⼜有其基础设计的训练内容。
通过学习平⾯构成,旨在培养学⽣的⼆维造型能⼒,将⾃然界中的现象、规律经过理性的概括、抽象、归纳转化为点、线、⾯等构成语⾔。
通过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创造出美的造型。
⾊彩构成主要是系统地讲授⾊彩的物理、⽣理、⼼理、美学⽅⾯的知识及⾊彩要素的搭配,让学⽣更好的把握⾊彩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
通过⾊彩构成的学习,将理性的⾊彩知识容于感性的⾊彩实践中,使学⽣对⾊彩的感觉由个⼈的喜好升华到更宽⼴,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的⾊彩美境界,以培养学⽣的创造思维能⼒,最终达到灵活运⽤⾊彩,⾃由表现⾊彩的⽬的。
三、课程教学⽬标(⼀)能⼒培养⽬标通过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习作实践练习训练,完成这门课程以后,学⽣应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灵活地掌握平⾯构成的理论和严格的表现技法,能运⽤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法来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编排。
2、掌握艺术设计中⾊彩⽅⾯的基本原理、规律、法则。
D012132《形态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形态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dustrial Design Basic Form课程编码:D012132课内教学时数:4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工业设计开课单位:机械与电子工程系撰写人:张翔春审核人:吕××修订时间:2014年8月一、本实验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发展现状《形态设计基础》是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紧紧围绕“形态”这一中心,应用美学原则综合研究结构、材料、工艺、色彩、肌理等因素与形态的有机联系,注重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与优化,其核心是通过课题训练实践的组织来达到目的的。
在典型、活泼、有挑战、有收获的实践中训练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展开问题的渠道、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的机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实验课程的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强调设计思维的应用,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形态基础、构造原理、材料应用和工艺技术的同时,善于分析、组织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完成不同目的、不同阶段、不同过程要求的形态练习课题。
学会应用形态创造之基本规律创造新形体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形态感知水平,锻炼学生对形态的塑造能力。
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将形态造型的理论、原则及法则等积极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以提高设计思维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要组织学生之间自己互相观摩,互动讨论、交流评价,并在展览与评价中使学生建立起自己对形态的评价体系,教师主要起一个组织、启发、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强调学生的兴趣、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动手实践的条件;营造研讨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思想和见解。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完成实验主题作品和实验表现。
成绩评定:实验成绩(包括实验主题作品和实验表现)占课程总成绩30%。
其中,设计主题作品占课程总成绩15%、实验表现占15%。
形态分析与表现教学大纲
形态分析与表现教学大纲形态分析与表现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形态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形态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外形、结构、材质、色彩、光影等要素的分析。
•掌握形态表现的基本技法,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
•培养学生对形态的审美能力,形成自己的造型风格。
形态分析和表现是设计基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形态分析是指对形态的结构、比例、特征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形态。
形态表现是指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如线条、色彩、构图等,来呈现形态的视觉形象。
该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下:•掌握形态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外形分析:分析形态的外轮廓、比例、特征等。
结构分析:分析形态的内部结构、构成关系等。
材质分析:分析形态的材质质感、肌理等。
色彩分析:分析形态的色彩、明暗等。
光影分析:分析形态的光影效果等。
学生应掌握这些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掌握形态表现的基本技法形态表现的技法有很多,常用的有:线条表现: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向等,来表现形态的轮廓、结构、质感等。
色彩表现: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等,来表现形态的色彩、明暗、空间等。
构图表现:运用构图的比例、平衡、节奏等,来表现形态的视觉效果。
学生应掌握这些技法,并学会结合形态分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培养学生对形态的审美能力,形成自己的造型风格形态分析和表现不仅是技术上的学习,也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形态的审美感知,形成自己的造型风格。
具体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设计。
以下是一些建议:•从简单的形态开始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从简单的形态开始,如几何形、自然形等。
通过对这些形态的分析和表现,逐步掌握形态分析和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法。
•多观察、多练习形态分析和表现需要大量的观察和练习。
学生应多观察周围的形态,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要多练习形态的表现,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
《设计形态》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形态》课程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学会观察与发现事物的特征与内在逻辑关系。
2 .科学运用构成要素中点、线、面,尝试对日常事物进行图像化抽象概括。
3 .掌握构成的拼贴方法并灵活应用与相关图形表现。
4 .掌握构成的空间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多维度的空间意识思维与想象力。
5 .掌握叙事空间的实现方法,尝试发现与编导图形的剧情关系
6 .掌握图形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并通过这些形式的训练应用于环境设计相关设计门类,并加以整合应用。
7 .语言阐述自己设计及设计特点。
1.建议教材
1 .郭烈炎.《设计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 .主要参考书
1 .纳吉.《运动中的视觉》.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2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 .黄厚石.《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城市外部形态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a 等地租线
P
a
交通干道
a bc
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和车站
Qa
C.高速铁路沿线将形成高级住宅区 D.P处将形成新的商业区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 结构示意图。
9.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成因
目的
不断向市区外缘 移动
①土地日益紧张,地价飞 涨,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 出
②布局不合理
为了降低成 本、保护城 市环境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趋向于沿主要 交通干线分布
工业生产活动对运输 的需求
便于原料的 运进和产品 的运出
比较项目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面积 最小 中 最大
形状
区位
点或条 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
外部形状 城市用地
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成因
历史因素:
(1)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功能区分布状况;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 功能分区是可能完全改变的。
社会因素:住宅区的分化 行政因素:政策引导和城市规划整体影响
(二)中心商务区(CBD)及其特征
1、含义
一个位于城市中心、担负着商业和服务双重职能的地区
中心商务区(CBD)的基本特征:
• 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 等在此高度集中;
• 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 • 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 • 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pace Composition课程编码:130520096总学时:48 实验学时:32 学分:3适用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2. 本课程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
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空间构成概论授课学时:4学时基本要求:1-1、空间构成的概念1-2、空间的分类1-3、空间构成的意义重点:空间构成的概念难点:空间的分类第2章:空间构成设计授课学时:12学时基本要求:2-1、点材结构表现2-2、线材结构表现2-3、面材结构表现2-4、块材结构表现重点:各材料的结构。
难点:各种材料的表现。
第3章:空间的知觉与特性授课学时:12学时基本要求:3-1、空间的感觉3.1.1物理空间3.1.2心理空间3.1.3知觉空间3-2、空间的特性重点:空间的感觉难点:心理空间第4章:内部、外部空间构成与组织授课学时:20学时基本要求:4-1、内部空间构成形式与组织4-2、外部空间构成形式与组织4-3、空间构成模型的材料4-4、空间构成加工工艺重点:空间构成的形式与组织难点:外部空间构成形式与组织三、实验1、实验项目一览表2.实验项目目的和要求:[序号1]. [线结构表现]:熟悉线的运用与变化能力,掌握线形框架的构造[序号2]. [面结构表现]:寻找平面凸凹的各种变化,在空心柱或板式机构中进行表现[序号3]. [体结构表现]:体面转折的各种变化[序号4]. [空间构成与组织]:空间构成的综合运用,寻找建筑模型空间的各种变化。
形态与空间教案
形态与空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形态与空间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 培养学生对于形态和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形态与空间的概念介绍;2. 形态与空间的特征与划分;3. 形态与空间的表现手法;4. 形态与空间的创造与表达。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形态和空间,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和空间?- 引导学生对形态和空间的概念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形态与空间的概念和特征,如平面形态、立体形态、正、负、透视等。
- 讲解形态与空间的划分方法,如线条、面、体等。
- 举例说明形态与空间在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3. 观察与分析(20分钟)- 通过投影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形态和空间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和特征。
-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4. 实践与创造(30分钟)- 分发纸笔和一些简单的造型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形态与空间知识,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设计造型,可以是平面的绘画作品,也可以是立体的手工制作品。
5. 展示与评价(15分钟)-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解释作品中所运用的形态与空间要素。
-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学习过程,总结形态与空间的重要性和应用。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 投影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形态和空间的例子;2. 纸笔和简单的造型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评估:1. 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进行评估,如能否准确分析不同形态和空间的特点和特征;2. 对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进行评估,如能否独立设计和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3. 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如能否清晰地解释和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及其中所运用的形态与空间要素。
设计基础(三)(形态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包括上机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
上机学时:0实验学时:32实践学时:0实创学时:48学时
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综合讨论、网络以及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于积累等共同实施。
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过程考核,考核内容为课程结束前的实创课程作业,考核成绩比例为:
主要参考资料:
[1]夏进军,产品形态设计——设计·形态·心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炬,张崟,梁跃荣,产品形态语意设计--让产品说话,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张耀引,任新宇,产品形态设计,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数字艺术设计系列教材)
[4]李东江,雕塑造型基础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中国高等院校美术设计教材)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产品设计复杂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各类产品设计及服务系统设计,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经济、文化、环保、安全、技术、美观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设计及艺术的基本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产品设计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地域文化与艺术思潮,在信息采集与梳理的过程中形成合理有效的设计成果。
《设计基础(三)(形态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设计基础(三)(形态研究)
英文名称
Design Basics(III)(shape research)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
总学时:80学时上机学时:0实验学时:32实践学时:0实创学时:48学时
学分
4.0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形态分析与表现教学大纲
形态分析与表现教学大纲形态分析与表现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它涉及到对事物的形态、结构、比例、动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表现。
下面是一份详细精确的形态分析与表现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事物形态的敏感度和观察力,提高形态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对事物结构、比例和动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形态分析基础知识:a. 形态的基本概念和要素;b. 形态的结构和比例规律;c. 形态的动态表现。
2. 形态分析方法:a. 观察和分析实物、照片、素描等形态材料;b.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段进行形态分析;c. 运用透视、光影等技巧进行形态表现。
3. 形态表现技巧:a. 线条表现:运用线条的粗细、曲直、方向等特点表现形态;b. 形状表现:运用形状的大小、形态、比例等特点表现形态;c. 色彩表现:运用色彩的明暗、对比、饱和度等特点表现形态;d. 透视表现:运用透视的原理和方法表现形态的空间感;e. 光影表现:运用光影的明暗、投射、反射等特点表现形态的立体感。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形态分析与表现的基本原理;2. 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实物、照片等形态材料,进行形态分析和表现的实际操作;3. 个案分析:通过分析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改进;4. 实例演示:通过展示优秀的形态分析与表现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兴趣。
四、教学评价:1.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形态分析与表现作品,包括形态的准确性、结构的合理性、比例的恰当性、动态的生动性等方面;2.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分析、表达和合作等方面的表现;3. 个人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个人提高计划。
以上是一份详细精确的形态分析与表现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形态分析与表现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与形态】
【SpaceandForm】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面向专业:【】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教材及参考书目:版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
力图从二维半到三维的两个空间领域的延续、转换,展开对形态、材料、体积、空间、色彩等诸方面的形态创造的理念与方法的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是通过理论授课与综合材质的实践制作,全面培养学生建构三维、空间的理念。
由于形态的抽象性及其构成规律更带普遍性,能为专业设计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选课建议
此课程适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二维构成的设计基础。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空间与形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
从材料的角度出发,
研究二维半、三维的形式规律,掌握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
要求在结构上符合力学的规律,理解材料的运用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六、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授课学时约为16学时;操作实践与辅导约为32学时,课外调研及作业时间不计在内。
第一章二维半装置设计
第一节二维半设计的理念
第二节二维半的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应熟识二维半设计的概念与形式表现,并能利用材质的肌理去表现。
第二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
第一节三维设计基础形态的理念
第二节三维设计基础的DNA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学习三维设计形态的概念及形式表现,并运用链接的形式表现方式,进行材质体现。
第三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
第一节熟识昆虫或海洋生物为原形态
第二节通过固有形象对其进行改造并抽象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仿生的生物形态进行抽象改造的理念,利用材质的性能,简洁重现物体。
第四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风格流派
第二节陶艺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陶艺线性的抽象制作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对陶艺风格流派的了解,并学习基本的陶艺制作方法,进行线性形式的制作。
第五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容器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容器的形态风格
第二节陶艺容器的制作方法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在熟悉陶艺的制作方法后,利用容器的造型进行拆分、整合、叠加的表现方式。
七、设计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以操作与现场辅导为主,对于空间与形态
课程理论的讲解、点评之外的课内辅导及课题方案草图指导
等环节的实践。
2、空间与形态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以二维半立体构成、三维立体
构成、空间构成相结合,通过二维形态及仿生形态、陶艺线、
容器的探索,体会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空间实体与虚体的关
系,探究其与人的不同心理情感。
3、基本完成设计基础课题的过程:基本规律训练、图书馆查阅
资料及艺术展览参观、草图绘制、完稿、作品绘画与制作。
在掌握基本构成规律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把已学的方法与技
能运用于实践中,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作业
1、二维半装置表现与制作:绘制草图,运用简约、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描绘与制作。
尺寸:15*15厘米,2幅、30*30厘米2幅
2、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制作:绘制草图,对
抽象形态把控正确,注意作品的整体性、统一性。
尺寸:30*30立方厘米,一件
3、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选择写实
生物形态,进行抽象概括,合理运用材料进行制作。
尺寸:30*30立方厘米,一件
4、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绘制草图,
合理运用三维空间与空间形态的原理,进行陶泥线的制作。
尺寸:30*30立方厘米,一件
5、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容器的构成:绘制草图,
理解形式感中拆分、组合等的原则,进行陶泥容器的制作。
尺寸:30*30立方厘米,一件
九、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试课。
考核成绩:以平时作业为评分依据,综合评定考试成绩。
作业考核要求与成绩分配比例:
1、作品根据不同课题具有细致的草图方案30%
2、对空间与形态课题的创意性表现30%
3、作品整体效果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