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练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题型名词解释:52填空:20选择:101单项;52多项简答:5题,分值不等论述:1题,15分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二、填空、选择、简答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维持碳氧平衡(2)吸收有害气体(3)滞尘作用(4)减菌效应(5)减噪效应(6)增加负离子效应(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①减少出现和移动;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③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④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种群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他感作用是一种生存竞争的特殊形式;•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的现象;•高斯假说: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二、填空、选择、简答1、种群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解释一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产生的原因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原因: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竞争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3、指数形增长与逻辑斯谛形增长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资源有限还是无限4、举例说明何为互利共生,何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偏利共生是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的共生关系;5、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6、简答园林植物种群特征;(1)种群生长环境受到人为影响很大,很少有自然的生长环境;(2)种群的分布主要受到人为影响,特别是规划设计者的影响;(3)种群的应用受气候的影响较大;(4)种群的种类较少,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5)园林植物种群的观赏性较强,景观效果较好;(6)种群中较大的个体数量一般较少、分布较分散;群落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群落最小面积:是指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优势种: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树种;•建群种:生物群落中,优势层片中的优势种;森林群落中,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波动: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次生裸地: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二、填空、选择、简答1、什么是群落,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一定的种类组成;一定的群落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2、简答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显着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减缓了竞争;3、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它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通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变发生区,也是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的阻抗能力较低,界面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造成环境恢复的困难;4、简答单元顶极论与多元顶极论的主要区别;单元顶级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形成气候顶级;多元顶级论:气候外的因素也决定顶级的形成;所有群落不一定趋于同一个顶级5、了解群落演替及其类型;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按演替时间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演替起始条件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演替基质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按演替方向分进展演替、逆行演替;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食物网: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生物放大: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的现象;二、填空、选择、简答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有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组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态系统;.2、举例说明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生物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如生态系统中的羊、兔子、狼、草;3、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4、简答碳循环途径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人类活动对碳循环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森林和农田哪一个对土壤消耗较大为什么农作物对土壤消耗较大;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完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森林本生通过对养分的吸收、归还,能够有效地将养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部,而农作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农作物的收割,大量养分被带走;7、三向地带性;水平包括纬度热量地带性、经度水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热量、水分;我们国家从南到北,森林分布规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8、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类型;景观生态学1.景观:2.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最小景观单元3.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带状土地;4.基底: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且在景观功能上起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5.斑块——走廊——本底的联系、区别6.按照起源和类型,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7.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是干扰斑块;一般较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能长期地存在于与基质相异的环境中的斑块是环境资源斑块,如月牙泉、森林中的沼泽、沙漠中绿洲等;引入斑块包括种植斑块和聚居地;8.种植斑块的特点人的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如果停止人为活动,则有的种要有本底向种植斑块迁入,种植种要被天然种代替,最后的结果是种植斑块消失;如果经常维护、存留时间长;9.斑块在景观中主要有3种功能:栖息地、源、汇10.廊道的基本功能是:将景观分离、将景观连接;运输、保护、资源、观赏;11.廊道的结构特点包括弯曲度、连通性、狭点、结点、12.简答城市景观中的结构要素包括哪些三、论述自己穿插进一些联接语言,这些只是知识点;1、岛屿生态学说与自然保护区设计之间的关系;答: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MacArthur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岛屿是地理学上的术语,自然保护区是在自然生境“海洋”中人为划分出的生境岛屿;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保护区的边缘生境更适合于某些物种的生存;若每一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多个小保护区有利于隔离传染病空间异质性丰富的区域,多个小保护区能保护更多的物种保护大型动物需较大面积的保护区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能减少被保护物种灭亡的风险,而且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物种的迁入;要考虑到景观多样性;2、如何运用季相进行园林造景设计答:季相的概念;知识点:①植物的季相景观受地方季节性变化的制约,如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十分显着,常绿针叶林的季相变化远不如落叶林明显,主要表现为春季花的开放和入秋后活地被物的枯黄,常绿阔叶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季相变化更小,各种植物几乎没有休眠期,开花换叶又不集中,终年以绿色为主;②植物的季相景观也被赋予了人格化,从而更易为人们所认同,如春天盛开的牡丹花为富贵花等,因此对植物季相特色的理解,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历代文人骚客对自然对生活最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升华;③园林设计者不仅仅要会欣赏植物的季相变化,更为关键是要能创造出丰富的季相景观群落;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清楚的了解,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局部或整体反应明显都可称作季相植物,如春季发叶早的杨柳,开花早的梅花等,或植物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⑵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⑶最后要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创造植物季相景观就是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注重春花、夏叶、秋实、冬干及植物群落花、叶色等外部形态,合理布局,使不同花色花期叶色叶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使植物景观更为丰富多彩;。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模拟试卷2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模拟试卷2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模拟试卷2(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5,分数:10.00)1.生产者(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生产者: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和利用化学能的细菌等,也叫初级生产者。

)解析:2.消费者(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质为生的异养生物。

)解析:3.分解者(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逐渐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并释放到环境中去,供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生物。

)解析:4.食物网(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 解析:5.同化效率(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同化效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占吸收的日光能的比例或动物同化能量占摄食能量的比例。

19秋福师《生态学》在线作业二[4]答案

19秋福师《生态学》在线作业二[4]答案

【奥鹏】19秋福师《生态学》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50题,100分)
1、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
A生态因子
B环境
C主导因子
D限制因子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A
2、在光谱中,380--760nm波长范围的光属于
A紫外光
B红外光
C可见光
D蓝光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C
3、从海南岛沿我国东部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A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
B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D
4、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是
A光照强度
B光周期
C低温
D昼夜变温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C
5、在诸生态因子中()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B。

生态学基础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 )A、产生波动B、逐级降低C、逐级升高D、维持恒定正确答案:C2.对冬小麦完成春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A、低温B、长日照C、短日照D、高温正确答案:A3.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霸王鞭是不同种类的植物。

但它们都以肉质化的茎等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A、互利共生B、趋同适应C、趋异适应D、竞争正确答案:B4.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具有的特征之一是 ( )A、系统趋于稳定B、结构趋于简单C、种群数量变化太D、环境变化剧烈正确答案:A5.在环境条件相同时,落叶松幼龄林的净生产力比成熟林( )。

A、高B、不确定C、相等D、低正确答案:A6.西双版纳和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B、常绿胸叶林和落叶细叶林C、热俗开林和针阔叶况交林D、常绿阀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正确答案:C7.生活在同一地段、生态要求相近的两个物种,发生竞争的原因是( )。

A、生态型不同B、生活型不同C、年龄相同D、资源不足正确答案:D8.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A、坦斯利B、达尔文C、林德曼D、奥德姆正确答案:A9.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A、果园B、冻原C、河流D、荒漠正确答案:A10.与异养性演替相比,生物群落的自养性演替的主要特征是( )。

A、生物量逐渐增加B、生物量逐渐减C、生物量或高或低D、生物量基本不变正确答案:A11.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呈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稳定型B、混合型C、增长型D、衰退型正确答案:C12.影响陆地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两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是( )A、光照和风B、温度和降水C、光照和温度D、降水和风正确答案:B13.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将种群的自动调节分为内分泌调节、行为调A、土壤调节B、食物调节C、气候调节D、遗传调节正确答案:D14.决定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两个主要气候因子是( )A、温度和雨量B、风力和雨量C、光照和温度D、风力和温度正确答案:A15.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B、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C、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正确答案:A16.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的( )A、整合性B、整体性C、稳定性D、有序性正确答案:B17.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o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正确答案:B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C、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D、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A3、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

A、真菌B、化能合成细菌C、蕨类植物D、蓝绿藻正确答案:A4、判断以下群落类型属于群落分类单位中的哪个层次分类单位。

典型草原()。

A、群系B、植被型组C、植被型D、植被亚型正确答案:D5、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A、能量越来越少B、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C、能量越来越多D、能量基本没有变化正确答案:A6、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瓦尔明B、达尔文C、坦斯利D、奥德姆正确答案:C7、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土壤顶级B、地形项级C、偏途顶级D、气候项级正确答案:D8、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o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正确答案:C9、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的是()。

A^无天敌B、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正确答案:C10、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o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群落学一生态学原则D、动态原则正确答案:C11、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0。

A、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B、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C、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正确答案:A12、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A、树木Bs蚯蚓C、昆虫D、鸟类正确答案:B13、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论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正确答案:(1)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谱成分三个方面。

(2)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植物对光照强度形成了阳生、阴生和耐阴等适应。

(3)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兽类、短日照兽类。

(4)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青光诱导植物的向光性。

红光与远红光是引起植物光周期反应的敏感光质。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2.论述海拔高度的影响。

正确答案:(1)海拔高度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的因子之一。

因温度递减率的关系,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海拔高度增加,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也随海拔高度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降水量又有所下降。

(2)高海拔地区因温度低而湿度大,土壤微生物活动受阻,有机质分解较慢而积累较多,淋溶过程和灰化过程加强,土壤酸度较高。

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海拔700 m以上的地方,赤红壤就常过渡为山地黄壤。

(3)山地条件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变化,一个树种只分布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森林植被,越往高处则北方的、较耐寒的成分就逐渐增加,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温度太低,风力太大,不宜于树木生长,成为树木分布的上界,即高山树木线。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3.论述高原气候特征及植物对其的适应。

正确答案:(1)高原气候特征:强烈的太阳辐射、寒冷的气候条件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及低气压,加之频繁的疾风、冰雹的袭击,这些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繁殖十分不利。

(2)内部结构方面的适应性:为适应高原光辐射强、气候干旱,表皮细胞具有多层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小、数量多;少数为等面叶,有利于增加光的吸收量,提高净光合速率,既增加光合面积以在同一时间内形成更多的光合产物,又能减少光在叶肉中的通透量,以避免强光对叶肉的伤害,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以增加其抗寒、抗旱能力;为适应低压而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来储存呼吸作用放出的CO2,形成CO2的储库,用以弥补大气中CO2的不足。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生物群落B 生态系统C 生物圈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涵盖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2、以下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 年龄结构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性别比例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主要有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A 热带雨林B 草原C 农田D 荒漠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5、生物多样性包括()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填空题1、生态因子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答案: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群落的演替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答案:初生演替;次生演替5、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调节机制主要是________。

答案:负反馈调节三、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如磷循环)。

生态学练习试题(含答案)

生态学练习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个)1、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A.habitat B.niche C.site D.place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3、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 B.奥德姆 C.苏卡乔夫 D.坦斯利5、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极地6、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

A.养鱼塘的分层养 B.农田的间作套种 C.海洋的网箱养殖 D.稻田养鱼或养鸭7、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 B.河口湾 C.红树林 D.盐湖8、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10、在___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 B.利用性C.种间D.种内11、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C__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B.Hamilton定律C.比尔定律D.贝格曼规律1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A_。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13、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C )A 食草动物B 杂食动物C 肉食动物D 碎食动物14、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D )A 无脊椎动物B 外温性脊椎动物C 内温性脊椎动物D 原生动物1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S389)16、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生态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最先发现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B、达尔文C、林德曼D、海克尔正确答案:C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A、生物个体的年龄大小B、种群的年龄平均值C、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所占比例D、种群中个体是年龄范围正确答案:C3.在群落中调查了10个样方,油松出现4个样方中,则油松的( )。

A、温度等于40%B、相对密度等于40%C、频度等于40%D、相对密盖度等于40%正确答案:C4.在适宜的条件下,r对策生物的种群增长速度比K对策生物的种群增长速度( )A、相似B、慢C、不确定D、快正确答案:D5.我国中部山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正确答案:D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子实体B、根瘤C、菌丝D、菌根正确答案:B7.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 )A、内分布型B、种间关系C、生态幅D、生态对策正确答案:C8.按瑙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当年完成生活史并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利时期的植物是( )A、地上芽植物B、高位芽植物C、一年生植物D、地面芽植物正确答案:C9.下列环境问题中,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的是( )A、温室效应加剧B、臭氧层破坏C、重金属污染D、水体富营养化正确答案:A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是一个动态系统B、能量单向流动C、食物链营养级数目无限D、具有自我调控能力正确答案:C11.种群的逻辑斯谛(Logistic)增长发生的条件是( )。

A、资源有限B、没有环境阻力C、没有种内种间的竞争D、资源无限正确答案:A12.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的科学家是( )A、林德曼B、达尔文C、海克尔D、坦斯利正确答案:C13.下列矿质营养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的是( )A、锌B、铝C、磷D、锰正确答案:C14.按照瑙基耶尔(Raunkiaer)生活型系统,油松和马尾松等高大乔木均属于( )。

国开作业《农业生态学》 (2)

国开作业《农业生态学》 (2)

题目:生物小循环的特点是()。

选项A:范围小,时间短,开放式循环选项B:范围大,时间长,闭合式循环选项C:范围大,时间短,闭合式循环选项D:范围小,时间长,开放式循环答案:范围小,时间短,开放式循环题目: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是()。

选项A:农药污染选项B:生态失衡选项C:水体富营养化选项D:温室效应答案:温室效应题目:磷元素从植物有机体直接归还土壤,被微生物分解后,再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循环属于()。

选项A:气相型循环选项B:沉积型循环选项C:生物小循环选项D:地质大循环答案:生物小循环题目: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而在生物体内浓缩和富集的现象称为()。

选项A:水体富营养化选项B:农药污染选项C:生物浓缩选项D:赤潮答案:生物浓缩题目:以下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A:温室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选项B:温室效应会使海平面上升,危及到沿海地区的城市、港口和农业产区选项C: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氯氟碳等选项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以上说法都不正确题目: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是()。

选项A:土壤—植物—动物—水体—土壤选项B:土壤—植物—动物—土壤选项C:土壤—植物—土壤选项D:土壤—动物—微生物—土壤答案:土壤—植物—动物—土壤题目:太湖蓝藻暴发主要是由于()。

选项A:农药污染选项B:水体富营养化选项C:赤潮选项D:温室效应答案:水体富营养化题目:有害物质的富集使人类受害最大,这是因为()。

选项A:人类的摄食量大选项B:人们经常接触有害物质选项C: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选项D:大多数人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答案: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选项A:草原生态系统选项B:生物圈选项C:森林生态系统选项D:农业生态系统答案:生物圈题目: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选项A:土壤选项B:风选项C:二氧化碳选项D:玉米答案:玉米题目: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研究的主体是:A. 个体生物B. 生物种群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A. 生物B. 非生物C. 能量D. 气候3. 生态位是指:A.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B. 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C. 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D. 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4.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A.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 个体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C. 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 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5.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通常被称为:A. 初级阶段B. 次级阶段C. 顶极阶段D. 衰退阶段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______稳定性。

7.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______。

8.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______的,而物质循环是______的。

9.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寄生、______和竞争等。

10.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______的需求面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2. 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分类。

13. 解释什么是生物入侵,并举例说明其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 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缓解措施。

生态学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C. 生态系统2. D. 气候3. C. 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4. A.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5. C. 顶极阶段二、填空题6. 恢复力7. 数量8. 单向流动,循环9. 共生10. 生态系统三、简答题11.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研究的主体是什么?A. 个体B. 种群C. 群落D. 生态系统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基因多样性答案:D3.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A.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 个体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 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个体多样性D. 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个体多样性答案:A4.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A. 种群数量的最大值B. 种群数量的最小值C. 种群数量的平均值D. 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答案:A5.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A. 先锋阶段B. 次生阶段C. 顶级阶段D. 衰退阶段答案:C6.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A. 竞争、捕食、寄生B. 捕食、寄生、共生C. 竞争、寄生、共生D. 竞争、捕食、共生答案:B7. 什么是生态位?A.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B. 物种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C. 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D. 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答案:A8. 什么是生态足迹?A. 物种对环境的影响范围B.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C.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大小D. 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答案:B9.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B. 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多样性C. 生态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速度D. 生态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速度答案:A10. 什么是生态平衡?A.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平衡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平衡C.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平衡D.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生态学中的“_”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

答案:种群数量动态2. 物种的_是指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答案:分布范围3. 生态系统中的“_”是指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初中生物生态学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生物生态学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生物生态学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生物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消费者?A. 草食动物B. 食肉动物C. 植物D. 年龄动物答案:C. 植物2.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一般是从下至上的方向,称为什么?A. 自养作用B. 营养链C. 食物网D. 群落答案:B. 营养链3. 下列哪个因素不属于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因素?A. 温度B. 光照C. 土壤类型D. 空气污染答案:D. 空气污染4. 以下哪个物质不属于生态环境的存在形式?A. 有机物B. 无机盐C. 气体D. 光线答案:D. 光线5. 生态平衡是指什么?A. 生物种类数量的稳定B.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稳定C. 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存在D. 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答案:B.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稳定二、填空题1. 生态位是指一个具体物种在某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角色、职责2. 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命的______。

答案:所有地方3. 食物链中的第一环节通常是______。

答案:植物4.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______。

答案:生态网络5.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循环通过______的作用进行。

答案:分解者三、简答题1. 解释生态位的概念,并以一个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答: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角色和职责。

不同生物种类通过其所具备的特点和行为方式,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完成着特定的生态功能。

例如,老虎和狮子都属于食肉动物,它们的生态位是食肉动物在食物链中的消费者。

它们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控制了食物链中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 什么是生态系统?简要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非生物因素(如气候、水源、土壤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是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础;2)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网络;3)生物种群数量和组成相对稳定,维持着生态平衡;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生态学习题(二)

生态学习题(二)

一、选择题1.A2.D3.D4.B5.B6.D7.A8.C9.D 10.A11.A 12.C 13.B 14.A 15.C 16.A 17.A 18.C 19.C 20.B21.C 22.A 23.A 24.B 25.A 26.C 27.A 28.D 29.B 30.C31.D 32.D 33.B 34.A 35.A 36.A 37.D 38.D 39.D 40.B41.B 42.C 43.D 44.D 45.C 46.D 47.C 48.B 49.A 50.D51.A 52.B 53.C 54.A 55.B 56.D 57.D 58.A 59.A 60.D61.C 62.B 63.C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 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2.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3.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 ]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6.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7.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 8.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9.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 ] A.高温、高湿B.高温、中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10.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大小随着种群密度而改变,该因子属于[ ]A.密度制约因子B.直接因子C.间接因子D.限制因了11.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 ]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12.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 ]A.阴性植物B.中性植物C.阳性植物D.酸性植物13.短波光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海拔高度的升高而[ ]A.减少B.增加C.不变D.不确定14.日照长度属于[ ]A.第一性周期变动因子B.非周期变动因子C.次生性周期变动因子D.稳定因子15.一般来说,暖和的地区生物种类比寒冷地区的生物种类[ ]A.少B.一样C.多D.不确定16.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要[ ]A.低B.高C.一样D.不确定1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1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 A.蓝、绿色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19.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光强达到一定值后,光合作用效率不再增加,这个值称为[ ]A.光照点B.光辐射点C.光饱和点D.光补偿点20.红外光对黄花蚕豆苗叶片的伸展有[ ]A.促进作用B.抑制作用C.杀菌作用D.无影响21.很多鸟类迁徒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22.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 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23.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24.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25.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 ]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色26.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 ]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27.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28.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29.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 ]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30.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31.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3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33.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 ] 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34.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35.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C.李比希定律D.谢尔福德定律36.一般来讲,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比生长在低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要[ ] A.低B.高C.一样D.不确定37.下列植物属于窄温好热的生物种是[ ]A.亚热虎B.甲壳虫C.雪球藻D.椰子38.下列温度指标中,对植物的分布影响不太大的是[ ]A.年平均温度B.有效总积温C.极端温度D.日平均温度39.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 B.50d C.40d D.20d 40.下列条件中,能提高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A.恒温条件B.昼夜变温C.高温条件D.低温条件41.小麦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单产较高是由于[ ]A.日照时间长B.昼夜温差大C.降雨多D.土壤肥沃42.下列条件中,对生物的物候状况影响不大的是[ ]A.地理位置B.海拔高度C.种群密度D.年际气温变化43.很多动物有休眠现象,植物中的休眠现象[ ]A.不确定B.较少C.不存在D.较普遍4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植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A.有密茸毛B.有厚木栓层C.细胞含水量降低D.发达的根系4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动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A.放松恒温性B.昼伏夜出C.体重加重D.夏眠46.当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点时,植物会[ ]A.缺氧B.烂根C.休眠D.萎蔫47.我国森林分布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在[ ]A.800mm左右B.600mm以上C.400mm以上D.200mm以上48.下列植物中属于阳性湿生植物的是[ ]A.小麦B.水稻C.荷花D.松柏49.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50.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5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5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5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 ]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5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55.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是[ ]A.酸性岩母质B.冲积物母质C.风积母质D.黄土母质56.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 ] A.植物B.原生动物C.节肢动物D.微生物5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特征一般类似于[ ]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58.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的是[ ]A.风媒B.“旗形树”C.矮化D.风折59.下列植物中防风能力最强的是[ ]A.常绿阔叶树B.落叶阔叶树C.针叶树D.灌木60.就有效防护距离来讲,效果最差的林带类型是[ ]A.通风林带B.疏透林带C.混交林带D.紧密林带61.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 ]A.直接作用B.能量交换作用C.间接作用D.物质交换作用62.不同坡向生物状况有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坡向[ ]A.母质不同B.太阳辐射量不同C.气温不同D.土壤不同63.我国东部山地北坡植被的特点多是[ ]A.喜光、耐湿B.喜热、耐旱C.喜湿、耐阴D.喜冷、耐干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生态学是研究()的科学。

A.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B. 生物体内生理过程C.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D. 动物的行为学答案:A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气候因素答案:D3.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规律是()。

A.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 双向流动,逐级递增C. 多向流动,逐级递减D. 循环流动,逐级平衡答案:A4.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B. 生态位包括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资源的利用C. 生态位重叠表示物种间不存在竞争关系D. 生态位分化是物种共存的必要条件答案:C5. 以下哪个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功能?A. 美化环境B. 稳定生态系统C. 提供观赏价值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B二、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部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______。

答案:崩溃2. 在食物链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能量的来源,被称为______。

答案:生产者3. 一个物种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与特定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称为该物种的______。

答案:生态型4.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为了减少竞争,它们之间的生态位可能会发生______。

答案:分化5. 在生态系统中,______是指物种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动态平衡三、简答题1. 简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答: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首先,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生产力和较高的生物量,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如食物、清洁水源、气候调节等。

其次,生物多样性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使其更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外来干扰。

最后,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能性,促进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

生态学基础考试题(附答案)

生态学基础考试题(附答案)

生态学基础考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阴坡比阳坡( )。

A、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正确答案:A2.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 )A、无关系B、反比关系C、不可确定D、正比关系正确答案:B3.反映植物种在群落中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是( )A、盖度B、多度C、频度D、高度正确答案:C4.自然界中,伺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如果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 )A、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B、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C、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D、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正确答案:C5.陡坡地不宜作为农田利用,一般陡坡是指( )。

A、坡度21°~25°B、坡度小于15°C、坡度26°~35°D、坡度15°~20°正确答案:C6.下列属于人工辅助能的是( )A、潮汐能B、种苗和有机肥料中的化学潜能C、太阳能D、风正确答案:B7.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正确答案:A8.以下区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 )A、农田B、海洋C、草原D、海陆交接地带正确答案:D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是( )A、绿藻B、蘑菇C、狮子D、小麦正确答案:C10.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产量称为( )A、周转率B、利用率C、生产力D、生物量正确答案:C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的是( )A、动物B、微生物C、土壤D、植物正确答案:C12.按照瑙基耶尔(Raunkiaer)生活型系统,油松和马尾松等高大乔木均属于( )。

A、高位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面芽植物D、隐芽植物正确答案:A1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和C分别代表( )。

生态学练习试题(含答案)

生态学练习试题(含答案)

生态学练习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60个)1、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A.habitat B.niche C.site D.place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3、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 B.奥德姆 C.苏卡乔夫 D.坦斯利5、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极地6、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

A.养鱼塘的分层养B.农田的间作套种C.海洋的网箱养殖D.稻田养鱼或养鸭7、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 B.河口湾 C.红树林 D.盐湖8、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10、在___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 B.利用性C.种间D.种内11、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C__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B.Hamilton定律C.比尔定律D.贝格曼规律1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A_。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13、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C )A 食草动物B 杂食动物C 肉食动物D 碎食动物14、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D )A 无脊椎动物B 外温性脊椎动物C 内温性脊椎动物D 原生动物1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S389)16、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生态学基础题库+答案

生态学基础题库+答案

生态学基础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B、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C、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D、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正确答案:C2.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 )。

A、保持不变B、先增后减C、逐级递减D、逐级增加正确答案:C3.下列种间关系属于偏利共生的是( )A、附生的兰花与被附生的树木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地衣中的藻炎与真菌D、兔子与草正确答案:A4.“-3/2自蔬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 )。

A、密度效应B、边缘效应C、温度效应D、产量效应正确答案:A5.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种植物常常表现为同一生活型,这是由于生物之间__________的结果。

( )。

A、趋异适应B、物种竞争C、趋同适应D、物种共生正确答案:C6.森林被火烧或被砍伐以后逐渐恢复所经历的演替过程属于( )。

A、次生演替B、水生演替C、世纪演替D、原生演替正确答案:A7.C4植物与C3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相比 ( )A、C4的高B、C4的低C、两者相同D、结果不确定正确答案:A8.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络结构比较简单的是( )。

A、落叶阔叶林B、草原C、常绿阔叶林D、苔原正确答案:D9.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水能B、天然气C、煤D、石油正确答案:A10.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 )A、林德曼定律B、贝格曼规律C、阿伦规律D、谢尔福德定律正确答案:B11.下列属于同一个种群的是( )A、某一池塘中的鲢鱼和鲫鱼B、某一森林中的山杨和柳树C、两个鱼塘中的鲤鱼D、某一实验地中的小麦正确答案:D12.有效积温计算公式K=N(T-C)中,C表示( )。

A、生物学零度B、摄氏零度C、月平均温度D、年平均温度正确答案:A13.起始于裸岩的旱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 )A、地衣群落B、灌木群落C、苔藓群落D、草本群落正确答案:A14.根据单元顶级学说,在一个气候区,群里演替到最后只形成一个(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练习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是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3. 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而分为,和三大类型。

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等五种。

5.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竞争、捕食和。

6.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和。

7.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繁殖和寿命。

8.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以、盖度、、重要值为指标。

9.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其提供的生产力称为初级生产力,而把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称为,提供的生产力称为次级生产力。

二、解释下列概念(每题题5分,共25分)
1.生境:
2.遗传漂变:
3.种群平衡:
4.趋异适应:
5.niche: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5,共15分)
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
2.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3.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

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
4.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5.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6.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7.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8.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
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9.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10.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

A.1~2年 B.2年 C.3年 D.3~4年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2.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3.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题11分,共22分)
1.试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2.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生态学
2.生物群落
3.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4.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
5. 寄生互利共生
6. 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7. 身体大小生长率
8.多度与密度频度
9.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
二、解释下列概念
1.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2.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3.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4.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5. niche: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D 5C 6B 7D 8A 9A 10D
四、简答题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2.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机变化
3.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五、论述题(每题11分,共22分)
1.试述生物对光周期现象的适应。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的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很大意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这类植物在全年日照较长的时间里开花,人工延长光照时间,可促进这类植物的开花(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人工缩短光照可促进植物开花。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光照超过或低于这一时数,对其开花都有影响。

(4)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动物的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可将动物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两类.有些随着春季到来白昼逐渐延长,其生殖腺迅速发育到最大时繁殖开始的动物叫做长日照动物。

有些动物在白昼逐渐缩短的秋季,生殖腺发育到最大动物开始交配,这为短日照动物
2.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

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

动物间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

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