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15b3ccec81c758f5f61f6768.png)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2010年11月16日(2010年增补修改)(2009年9月19日委员代表大会通过;2010年8月2日专业委员会会议增补)姓名职务职称单位科学顾问刘昌明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志恺院士中国工程院陈家琦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胡四一副部长教高水利部王浩所长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郭生练副省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胡和平书记教授清华大学陈传友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任夏军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按姓氏拼音排序)1陈敏建副总工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陈晓宏主任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3陈永勤系主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4纪昌明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5康绍忠主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节水中心6李原园副院长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7倪广恒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8庞进武副总工教高水利部9任立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0 邵益生主任研究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11 沈冰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 万育生常务副主任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3 吴吉春主任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4 徐宗学副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5 杨金忠副主任教授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6 姚治君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7 于静洁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系统与水环境室18 张发旺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研究所秘书长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秘书长张祥伟处长教高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常务副秘书长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1敖天其副处长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国重室2曹建廷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3曹升乐教授山东大学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院4畅建霞副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陈洪松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6陈骥助理教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7陈进副院长教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8陈曦所长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9陈喜首席教授教授河海大学重点实验室10 陈晓飞教授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11 陈兴伟副院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2 陈元芳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13 陈远生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 程春田所长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5 程绪水副局长教高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16 戴长雷所长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寒区地下水研究所17 邓群总经理助理高工中国节能(香港)有限公司,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8 丁永建副所长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9 董新光副厅长教授新疆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系20 董增川处长教授河海大学资环学院21 窦明副主任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2 杜贞栋院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3 段青云首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24 樊鸣放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25 方创琳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心26 冯启言副院长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7 冯起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8 付强院长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29 付湘教授武汉大学30 高军省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1 高绣纺副院长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2 高彦春副研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3 郭怀成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4 韩乾坤总工高工郑州市水利局35 韩宇平副院长高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36 郝芳华处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环境学院37 胡彩虹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38 胡德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39 胡国华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40 胡兴林副总工高工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41 黄冠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42 黄国如副系主任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43 黄领梅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与农业工程系44 贾绍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5 贾仰文总工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水资源所46 姜文来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47 金菊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学院48 居江副总高工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49 康跃虎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0 李福林所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51 李国敏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52 李海明系主任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53 李怀恩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4 李靖院长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55 李兰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6 李丽娟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7 李如忠教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58 李宗礼教高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59 梁川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0 林超副局长教高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61 刘德地博士后武汉大学62 刘东副院长副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63 刘国东系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4 刘俊国教授北京林业大学65 刘培斌书记教高北京市水利设计研究院66 刘世荣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67 刘苏峡副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8 刘艳飞记者中国水利报社69 柳文华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 骆祖江所长教授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71 马建琴副处长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72 马静主编副编审《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辑部73 马柱国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74 梅亚东副院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75 莫兴国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6 穆宏强处长教高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77 南忠仁副院长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8 倪福全系主任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79 牛存稳博士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80 庞忠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1 彭虹副教授武汉大学82 齐德利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 千怀遂教授广州大学84 钱鞠副系主任副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5 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6 任理教授中国农业大学87 尚宇鸣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88 邵东国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89 沈大军教高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90 沈福兴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1 沈彦俊研究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92 史晓新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3 舒栋才副处长高工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94 束龙仓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95 宋松柏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96 宋献方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7 宋晓编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98 宋星原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99 粟晓玲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孙扬波副处长高工黄河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101汤鑫华社长编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02陶淘副教授同济大学103田向荣高工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104王栋室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105王根绪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06王国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7王会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08王金霞研究员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09王丽萍主任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110王玲所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研究所111王明玉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112王乃昂院长教授兰州大学113王文圣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14王西琴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115王晓红博士武汉大学116王彦辉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水文学科组117王中根副主任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8王忠静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119王宗志博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20吴泽宁所长教授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121伍新木主任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22武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23谢平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24谢永刚所长教授黑龙江大学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研究所125熊立华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6严军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27颜勇处长高工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规划处128杨大文教授清华大学水利系129杨丽虎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30杨永辉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31叶爱中北京师范大学132余新晓副院长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33袁飞副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34岳德军教授级编辑黄河水利出版社135曾光明院长教授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36占车生主任助研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办公室137张会言处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138张济世教授兰州交通大学139张继群处长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40张捷斌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41张利平副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2张灵博士广州大学143张强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144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5张喜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46张祥伟处长高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147张翔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8张晓岚高工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149张学成总工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研究院150张云主任工程师高工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51张兆吉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52章光新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53赵志新教高北京市水文总站154郑红星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55郑连生副主任教高河北省水利厅156钟平安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57周念清教授同济大学158周启友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59周寅康教授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160周祖昊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161朱奎博士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162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沿海城市开发战略规划
![沿海城市开发战略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327dc18172ded630a1cb6d1.png)
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纲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07年06月市沿海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盐委[2006]75号组长:鹏市委书记副组长: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驰市委副书记成员:丁宇市委常委、大丰市委书记储金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古城市政府副市长朱传耿市市长助理石为斌市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局长徐国均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洪清东台市委书记谷家栋射阳县委书记王斌滨海县委书记道津响水县委书记何桂英市发改委主任顾春芳市经贸委主任爱国市财政局局长胡凤娥市外经贸局局长许新建市旅游局局长穆启生市环保局局长长青市交通局局长王瑾市规划局局长士明市国土局局长还学东市水利局局长茆训东市农业局局长符文华市林业局局长周纯明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卢峰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曙光市铁路筹建办主任玉明海关关长朱志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王世刚海事局局长蔡云冲边防支队支队长周士跃供电公司总经理明珍禽自然保护区主任丁玉华麋鹿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办公室主任:何桂英市发改委主任《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成果整合组专家组长:方创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副组长:毛汉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专家组组长黄金川副教授,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成员:班茂盛博士,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王炜博士后,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鲍超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晓丽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铭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乔标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宋吉涛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蔷高级工程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海燕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祁巍锋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蔺雪芹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方案编制单位与专家方案一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组组长:方创琳编制组副组长:毛汉英黄金川编制组成员:方创琳毛汉英黄金川班茂盛王炜鲍超晓丽铭乔标宋吉涛蔷海燕祁巍锋蔺雪芹方案二编制单位: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组组长:顾朝林编制组副组长:稚编制组成员:管卫华康璇旷薇合林晋媛牛雄翀加凤汤培源来利汪淳汪侠袁昕熊国平梅兴柱于涛方臧华成从果晓明振龙玉宗周恺朱杰(按姓氏拼音为序)方案三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组组长:桂山编制组副组长:爽编制组成员:雯有挥桂山士谋季子修俊晏落成恒鹏段学军高群海霞云健朱天明诚吴威梁双波立华吴松方案咨询单位省社会科学院美国规划协会(APA)前言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国化和中国实施长三角与珠三角领先、环渤海起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中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低谷的市,同时面临着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扩容纳新等多重历史机遇和多重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何贯彻“五个统筹”和循环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将以何种优势、何种定位、何种目标、何种模式、采取何种方式、沿着何种方向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又将以何种功能和路径对接,融入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确保在东部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率先突破?为了回答上述一系列战略性问题,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不失时机地面向国际招标编制《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学术海报-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学术海报-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a8dc222c43323968011c924d.png)
城环学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汇总报告人简介:一、甄峰教授简介二、张文忠研究员简介三、张平宇研究员简介四、方创琳研究员简介五、刘彦随研究员简介六、史蒂芬教授简介七、居为民教授简介八、孙久文教授简介一、甄峰教授简介甄峰,男,现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规划师,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中非人民友好协会理事,住建部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城市与区域经济、信息城市与宜居城市等方面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部、省级等数十项课题研究,已发表中英文核心以上刊物论文200余篇。
出版著作《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创新》等10余部。
二、张文忠研究员简介张文忠研究员,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副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萍乡、景德镇、玉门等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顾问。
主要从事经济区位论、产业布局、宜居城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的各类研究课题50余项。
著有《经济区位论》《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60多篇。
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三、张平宇研究员简介张平宇研究员,男,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第二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区域研究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副组长、中国地理学会区域规划研究分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和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副主编和《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编委。
著名区域经济专家——黄寰
![著名区域经济专家——黄寰](https://img.taocdn.com/s3/m/9d588c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e.png)
著名区域经济专家——黄寰佚名【摘要】@@ 个人简历.黄寰,男,1977年出生,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四川省资源与环境经济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负责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得主.【期刊名称】《当代经济》【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1页(P1)【正文语种】中文个人简历。
黄寰,男,1977年出生,教授。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四川省资源与环境经济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负责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得主。
2006年获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师承著名区域经济学家杜肯堂教授;2008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师承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室作“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合作导师是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刘卫东研究员。
学术兼职。
四川省科协委员、四川省青联委员、四川创新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学术成果。
近5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相关纵向课题30项。
出版学术专著2部,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收录20篇、ISTP收录2篇、人大资料转载1篇。
这些论著在社会上的影响广泛,譬如,2006年10月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32万字独著《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被著名经济学家袁文平教授评价为:“是国内学术界最早有关自主创新战略研究的著作之一,观点新颖,立论严谨,论述充分,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编制《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编制《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https://img.taocdn.com/s3/m/14440ad3a5e9856a5712606a.png)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页码: F0004-F000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态文明建设 专家评审 地理科学 甘南州 研究所 规划 主持
摘要:2012年7月3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编制的《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砚主持。
评审专家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发改委、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院士与专家组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
甘南州环保局局长朱发祥、甘南州发改委副主任卢发荣、甘南州水电局副局长金曙、甘南州林业局副局长朱舟平、甘南州农牧局草原站站长王树茂以及相关领导。
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
![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https://img.taocdn.com/s3/m/324dd12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1.png)
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广袤而多元的国家,拥有众多卓越的地理学研究院和科研机构,其在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中国最著名的地理学研究院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所”。
地理所成立于1940年,是中国地理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之一。
其宗旨是研究地表过程与变化、资源与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科学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地理所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并培养出大量的地理学领域杰出的学者和科研人员。
与地理所相伴而行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部,负责地理学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和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部每年组织重大项目的立项和评审,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持续的经费支持。
通过该部门的资助,中国的地理学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创新,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中国地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许多知名的科研机构,如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信息推进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
这些机构都在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上开展地理学研究,促进了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
它们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推动着中国地理学研究的进步。
除了研究院和科研机构,中国的地理学研究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许多地方政府成立了自己的地理研究院或科研机构,旨在打造本地区的地理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机构与中央层面的研究院和科研机构形成了有机的衔接和协同,共同构建起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健康生态系统。
总结起来,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在地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凝聚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致力于地球表面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中国的地理学研究在学术成果、技术创新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可以说,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为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球科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研究的开拓者——贺胡序威教授八十华诞
![中国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研究的开拓者——贺胡序威教授八十华诞](https://img.taocdn.com/s3/m/055cc56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0.png)
作者: 赵令勋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527-528页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开拓者;序;《经济地理》;地理学家;城市规划
摘要:阳春三月,大地回春。
在春意浓浓的3月9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吉祥日子,迎来了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区域与城市规划专家、《经济地理》原主编胡序威八十华诞。
是日上午十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六楼会议室举行了“祝贺胡序威先生八十华诞”活动。
大会由陆大道院士主持。
到会主要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郑度先生,研究员刘毅先生、李文彦先生、郭来喜先生、。
《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
![《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https://img.taocdn.com/s3/m/1466bfeac281e53a5902ff2a.png)
《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主席:厉以宁常务副主席:张军扩副主席:何黎明洪银兴刘伟于鸿君李扬施建军钱颖一龚六堂学术委员:(以下以姓氏笔画为序)于鸿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校常务副书记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龙永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原主任伍新木武汉大学教授吕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英奎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孟刚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何志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黎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军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兼中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肌关委员会书记张秀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杨晓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恒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家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巡视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胡乃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洪银兴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施建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高世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曹凤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龚六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蔡洪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潘晨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魏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程志强副秘书长:蒋承张文彬李金波傅帅雄张晓欢。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_黄金川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_黄金川](https://img.taocdn.com/s3/m/9de69879a45177232f60a2db.png)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黄金川1,陈守强1,2(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
目前,中国区域空间治理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行政区分割管理开始转向类型区空间治理。
本文基于城市群的重要外延特征,采用“先分等、后划类”的综合分类思想对中国23个城市群进行定量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异分析,为中国城市群实施因地制宜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分类管理的规划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参考世界成熟城市群的规模大小和集聚程度,中国城市群分为国家级、区域级、次区域级和地区级4个等级,呈现“3-5-6-9”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其次,基于城市群的五大特征,构建由10个因子和22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Q型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城市群定量划分为成熟外向型、双核赶超型、环境友好型、单核辐射型和内陆粗放型等5种类型;最后,综合等级划分与定量聚类结果,进一步细分为国家级成熟外向型、国家级双核赶超型、区域级双核赶超型、次区域级环境友好型、地区级环境友好型、区域级单核辐射型、地区级单核辐射型、区域级内陆粗放型和地区级内陆粗放型共9个亚类。
关键词:城市群;指标体系;聚类分析;空间分异;等级划分;中国1引言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方创琳,2009)。
一般认为,城市群思想萌芽于19世纪末英国学者Howard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针对英国出现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畸形发展,农村地区因人口流失而进一步衰退的现象,提出了构建“城市—乡村磁铁”这一群体发展的思路(Howard,1898)。
此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层出不穷,在国外出现了Urban Agglomeration(Geddes,1915)、Megalo-pois(Gottmann,1957;Baigent et al,2004)、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富田和晓,1995)、Desa-kota (McGee,1991)、Town Cluster(霍华德,2000),City-Region(Scott,2001),Mega-city Regions(Hall et al,2006)等概念;中国也出现了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Zhou,1991)、都市区(宁越敏,2011)、城市统计区(周一星等,1995)、城镇密集区(刘荣增, 2003)、城市集群(张京祥,2000)、都市圈(张伟, 2003;董晓峰等,2005)、城市—区域系统(王发曾等, 2007)等诸多与城市群相近的名词。
云台山风景区规划
![云台山风景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ed25bdd0c22590102029df4.png)
第一章概述一、任务来源受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此项任务。
二、主要任务对风景区旅游环境,特别是水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测试,提出旅游环境保护建议;按照国家最新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根据云台山风景资源及旅游环境特点,调整、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生态旅游项目,形成拳头旅游产品,使其景观环境质量提升到更高档次;完善风景区旅游展示咨询服务设施,使云台山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形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主要目标创立完美生态系统下的风景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一切活动必须与风景区的特有环境和文化氛围相协调,使其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提供科研、教育、精神修养、康疗、娱乐的旅游场所。
建立我国中原地区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编制范围云台山风景区面积约54.6平方公里。
本规划不是针对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全面规划,只是涉及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方面的内容。
五、编制原则A、生态学原则建设生态类型的旅游区是风景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实现风景区内在品质飞跃的重大举措。
B、规范化原则本报告依据国家关于旅游规划的有关标准设计,同时大量采用国家相关部门制订的技术标准。
C、数据分析原则尽量应用前人成熟的科学资料和数据,并在认真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对风景区生态环境的认识。
D、风景区与旅游区协同开发原则将风景区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经验与提高风景区质量档次的设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创建国家名牌旅游区打下基础。
六、编制依据1、技术标准A、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1999)。
B、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T 50298—1999)。
C、国家标准《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005—1999)。
D、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
全国27个省市近1100家土地规划机构名单
![全国27个省市近1100家土地规划机构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8bce626627d3240c8447efba.png)
名称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北京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中心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建设研究院 北京国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华夏合众土地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中地宝联(北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新兴京华土地整理有限公司 北京世纪农丰土地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国土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舜土规划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地格规划顾问有限公司 国融地景土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创时空土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中天博地科技有限公司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证书号码 10001 10002 10003 10004 10005 10006 10007 10008 10009 10010 10011 10012 10013 10014 10015 10016 10017 10019 10020 10021 10022 10023 10024 10025 10026 10027 10028 10029 10030
法人/委托法人 朱留华 高向军 冯长春 严金明 张凤荣 李晓兵 张文新 李秀彬 卜善祥 胡振琪 付梅臣 李 铁
联系方式 010-66562855 010-66560702 010-62751170 010-62517515 010-62733568 010-58807656 010-58807657 010-64889037 010-61592067 010-62331339-8006 010-82322150 010-68532676 010-85195358 010-62117290 010-82318483 010-64409775 010-62745628 010-64815805 010-88579330-233 010-82079326 010-66503286-8035 010-68217662 010-62392285 010-88460996 010-62191033 010-82886896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_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_樊杰](https://img.taocdn.com/s3/m/7de03b1feff9aef8941e06f5.png)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70卷第2期2015年2月V ol.70,No.2February,2015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
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
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
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
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
考研____人文地理学
![考研____人文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3926235b90d6c85ec3ac682.png)
第一部分:1、吴传钧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李文彦:工业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胡序威: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毛汉英:环境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郭焕成:农村经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郭来喜:旅游规划、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张文尝:交通经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樊杰: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区域经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金凤君:交通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杨朝光:区域政策、区域战略、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2、肖金成:区域政策、区域战略;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3、王青云:区域政策、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4、崔功豪: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南京大学15、顾朝林:城市地理、区域规划南京大学16、宁越敏:华东师大17、严重敏:华东师大18、李小建:河南财经大学19、吴必虎:旅游地理北京大学20、保继刚:旅游地区中山大学21、阎小培: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2、魏清泉: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3、陈烈: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4、李泊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5、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6、陈栋生: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7、魏后凯: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8、孙久文:区域经济理论城乡区域规划中国人民大学29、陈宗兴:30、曾刚:华东师大31、刘盛佳:华中师大32、曾菊新:城乡发展与规划华中师大33、胡兆量:北京大学34、杨吾杨:北京大学35、郭振淮:中国人民大学36、刘君德:华东师大37、陈才:东北师大38、周一星:城市地理、城镇体系规划北京大学39、王辑慈:区域创新北京大学40、杨开忠:区域经济北京大学41、郝寿义:区域经济南开大学42、陈秀山:中国人民大学43、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44、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45、安虎森:南开大学46、李国平:北京大学47、吴殿廷:47、沈玉芳:华东师大49、覃成林:河南大学50、栾维新:大连海事大学51、姚士谋:城市地理、区域经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52、艾南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53、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第二部分:汤茂林、张小林、张京祥、陆林、曹有挥、韩增林、高新才、聂华林、李国璋、郭志仪、周述实、侯永志、刘勇、刘峰、陈耀、高国立、张庆杰、石培华、史育龙、许庆明、赵曦、曹阳、白永秀、赵弘、连玉明第三部分:许学强:中山大学王一鸣:发改委宏观院魏心镇:王峥:中科院政策所陆玉麒:南京大学绕会林:东北财大人文地理排名A+ 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A 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B+(16个)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B(15个)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C(10)浙江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延边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北师大南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北师大南京师大兰大华南师大070502人文地理学2101.城市发展与规划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6自然地理学④816人文地理学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科目:经济地理学02.区域与城镇规划03.旅游规划与管理04.区域发展与土地规划05.城镇形态与环境经济06.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宁夏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6年考博拟录取名单(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6年考博拟录取名单(北京)](https://img.taocdn.com/s3/m/aa454a0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4.png)
姓名性
别
硕⼠毕业学校
复试成
绩
总成绩拟录取专业备注
汪洋⼥⾹港⼤学9278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联合培
养
刘向阳男烟台海岸带所9489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联合培
养
杨帆男内蒙古师范⼤
学
8078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郝贵斌男福州⼤学8578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樊乃卿⼥北京林业⼤学9276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侯志伟男地理所7979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程诗奋男
中国地质⼤学
(武汉)
8877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王莹莹⼥华中师范⼤学9281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雷程程⼥陕西师范⼤学9279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刘熠男南京师范⼤学9176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尹笑哲⼥南京⼯业⼤学8781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兰鑫宇⼥中科院遥感所8475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王晶⼥中科院植物所9079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黄琦男北京林业⼤学9279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查欣洁⼥西安科技⼤学8781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赵忠贺⼥
中国地质⼤学
(北京)
9185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隋易洁⼥
中国矿业⼤学
(北京)
93
I N G - L E F T : 5 p x ; P A D D I N G - R I G H T : 5 p x ; P A D D I N G - :
0 p x " > 7 7 / T D >。
土地规划甲级机构推荐名录
![土地规划甲级机构推荐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d0aab4fff705cc175527097e.png)
石家庄经济学院
辽宁
1
辽宁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局
2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大连市现代城市与国土规划研究中心
4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5
鞍山市国土资源勘测设计院
6
抚顺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7
营口市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8
辽宁鑫地土地整理有限公司
9
沈阳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0
大连市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
11
大连天石不动产顾问有限公司
6
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7
郑州市土地利用规划院
8
河南方园正坤土地开发有限公司
9
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10
安阳市金土地评估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
1
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2
中山大学土地研究中心
3
华南师范大学
4
华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中心
5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6
广东工业大学
3
福建省地质测绘院
4
福建省地科勘测规划有限公司
湖南
1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2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3
湖南省第一测绘院
4
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
5
长沙万源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
1
湖北省土地规划勘测院
2
武汉大学
3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5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
武汉华中国土科技有限公司
1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保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办法
![中国科学院大学保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ada93c83c4bb4cf7ecd116.png)
中国科学院大学保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办法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申请条件1、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限接收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和推免指标的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
2、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气象学专业可接收“211工程学校”具有推免资格和推免指标的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
3、申请人必须具有“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
4、在大学期间全部考试成绩优秀,没有重修、补考、不及格纪录。
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申请程序1、申请人查阅我所2014年硕士生招生目录,选择招生专业、招生方向、招生导师。
2、申请人登陆我所网站查看导师简介,按申请专业选择两位导师做为候选指导教师,与导师联系并征得导师的接收意向。
3、从我所网页下载并填写《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将该表及在校成绩单于2013年9月10日前寄达我所招办。
4、登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网:(/)的“网上报名”栏目进入“推免申请系统”即可填写申请表,请于9月10日前填写并提交。
凡是通过系统成功提交申请的考生,系统会自动发送确认短信和电子邮件。
在面试通知和拟录取确认环节也增加了相应的短信提示功能。
请各位考生务必填写正确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
5、我所招办于9月中旬通知通过初审者来我所参加面试(包括英语测试、专业内容复试、心理测评和体检)。
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申请时须提交的材料:1、《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申请者提交的材料必须真实,申请表中内容不得为空,推免资格由学校所在教务部门盖章方才有效,不得以院(系)章替代。
未能在申请表上盖章的,最迟于2013年10月15日补交。
2、在学期间成绩单原件(需加盖所在学校教务章或院、系教务章)。
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https://img.taocdn.com/s3/m/8ab36f39453610661ed9f4ac.png)
名誉主席: 彭苏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主席: 胡振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委会秘 书长 合作主席: Robert G. Darmody,美国采矿与复垦学会 W. Lee Daniels,国际土地复垦家联合会主席 Raj Singhal,国际采矿、复垦与环境杂志主编 学术委员会委员: Adrian Hoppenstedt,柏林工业大学景观规划研究所,德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前主席 AtaçBaşçetin,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 Anna Waitkus, 美国环境咨询公司 Carsten Drebenstedt,德国弗莱伯格科技大学 ChrsitosTsadilas,希腊国家农业研究基金会 David Mulligan,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矿山土地复垦研究中心 ErkanTopal,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Howard R. Fox,英国德比大学 Heather. M. Moore,英国德比大学 Jeff Skousen,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 Kalybekov Tursyn, 哈萨克斯坦研究技术大学 M.Anne Naeth,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Morteza Osanloo,伊朗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 Peter D. Stahl,美国怀俄明大学 Peter J. Beckett, 加拿大劳伦森大学 Petr Sklenicka,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 Stanislav Mišák, 捷克奥斯特拉瓦科技大学 Steve L Smith,英国土地复垦学会 V. Litvinenko,俄罗斯国家矿产资源大学 Y. Paul Chugh,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 陈 刚,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
第二届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2017 年 10 月 20 日-23 日
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 培育新动能,推动资源城市转型
![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 培育新动能,推动资源城市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ca53dba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6.png)
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培育新
动能,推动资源城市转型
颜彭莉
【期刊名称】《环境经济》
【年(卷),期】2017(0)3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如何化解矛盾找到新的发展引擎?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围绕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
【总页数】5页(P13-17)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动能;培育;中国科学院;产业转型;化解矛盾;转型过程;地理科学
【作者】颜彭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3
【相关文献】
1.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专访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赵景柱 [J], 国安城市
2.灾后重建蕴藏的投资机遇——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明远 [J], 冬焰
3.灾后重建如何防灾——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明远 [J], 冬焰
4.资源型城市探路分类改革--对话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 [J], 刘斯斯;
5.开掘资源城市转型活力专访中科院地理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文忠 [J], 刘斯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打造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新高地
一、研究中心概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创办的研究机构。
该研究中心以“城市与区域规划”为研究方向,是国内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研究机构之一。
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中心主要任务
1.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研究
作为国内重要的城市规划研究机构,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
开展了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竞争、城市空间组织与管理和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研究。
2.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实践
研究中心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已在众多重要城市和区域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中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北京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中,研究中心承担了诸多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
3.培育人才
研究中心不仅具有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一所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城市规划培训中心。
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中心为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善于创新和实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研究中心的贡献
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城市规划研究机构之一,研究中心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在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领域,研究中心提出了“七带一区”的城市正向更新模式,该模式已经在多个城市得到了实际应用。
此外,研究中心还积极推动了“规划与设计的融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智慧城市”的概念,着力推动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的变革与创新。
四、研究中心未来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任务非常重大。
在未来的发展中,研究中心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力。
1.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研究品质
研究中心应该加强学科建设,着力提高研究品质,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与设计融合”的理论框架,战略性地探索新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2.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
研究中心应该着力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尽可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打造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国际品牌
研究中心应该积极加强与国际先进城市规划机构的合作,组织国际
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扩大研究中心在国际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影
响力和地位。
总之,研究中心应该始终坚持“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宗旨,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做
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