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

合集下载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经济篇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经济篇

经济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 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宏观调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俭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且必须要用于交换。

6、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是商品。

8、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1 待售商品的总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9、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1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1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2 刺激生产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3 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14、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

15、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

17、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②生产阶段(生产资本)③销售阶段(商品资本)注意:第①③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②阶段属于生产过程。

18、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①资本的周转时间②生产资本的构成19、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0、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1、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2、登是剩余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表现形式。

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经济学基础

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经济学基础

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经济学基础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经济学基础部分将考察考生对经济学相关概念、原理和应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本文将以题目所给的格式,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社会科学。

它涉及的范畴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个体如何进行决策和选择。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和效用最大化等。

2.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经济活动和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研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

二、经济学的主要原理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一些核心原理,这些原理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和问题,指导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决策。

1. 资源稀缺性原理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满足人们最重要的需求。

2. 供求关系原理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将影响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3. 边际效应原理每个决策都会产生边际效应,即额外的收益或成本。

决策者应该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最大化效用或利润。

4. 机会成本原理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即为机会成本。

决策者应该考虑机会成本以及直接成本。

5. 激励原理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激励的影响。

正向激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而负向激励可能会阻碍人们的行动。

三、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生活和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

1. 个人经济决策经济学可以帮助个人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如购买决策、储蓄决策和消费决策等。

2. 企业经济决策经济学可以指导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定价策略和生产决策等,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政府经济决策经济学对政府决策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当今,全球的经济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各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益深⼊。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率的⾼低是衡量⼀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增长速度的标志,它体现了⼀个国家在⼀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要素。

2、经济增长⽅式及其转换 经济增长⽅式主要有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

粗放型增长,是指在⽣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量⽽实现的经济增长。

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要素投⼊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提⾼⽣产要素效率⽽实现的经济增长。

3、经济周期 任何⼀个国家的经济运⾏都不可能表现为直线式的增长,⽽是呈现⼀定的波动。

在时间序列,⼀国经济总量呈现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变化。

这种经济现象称为经济周期(亦称经济波动、商业循环)。

特征:①不仅表现在个别部门上,⽽是表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上;②可以把⼀个经济周期看成四个⾸尾衔接的阶段;③具有反复性。

机制主要有:①银⾏信⽤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波动;②投资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波动;③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4、经济波动的⾃发性 经济扩张和收缩存在累积效应。

累积效应是由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交织产⽣的。

乘数理论指出:单位⾃发性⽀出的增加会引起⽀出连锁地增加,从⽽使总产出以⼀种放⼤的形式增加。

由于经济波动的⾃发性,完全避免经济波动⼏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政府应可以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

最明显的政策主张有两个: ⼀是凯恩斯的政策,其特征是相机抉择。

⼆是货币主义的政策,其特征是单⼀的货币规则,即通过稳定的货币发⾏使经济保持稳定。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也称为经济萧条。

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1.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2.公司是:法人企业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国有企业改革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经济手段5.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 松的货币政策6.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 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7.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8.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0.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 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应是: 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是: 企业13.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其核心是正确选择: 资源的配置方式14.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是指: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15.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 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16.实现调控的主体是: 政府17.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18.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属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使市场: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21.社会主义商品价格的基础是: 商品价值22.市场信号主要是指: 价格信号23.计划和市场是: 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2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有限责任公司是: 不发行股票的公司26.市场上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体现着: 交换双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关系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环节。

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知识的巩固在于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备考需要用心去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欢迎来参考!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学教科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经济知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节商品经济及其规律一、商品经济的由来与发展1.社会经济形态(1)自然经济:生产是直接为自身的消费而进行的社会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一般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及其属性1.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2.商品具有二重属性。

(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三、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四、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五、货币1.概念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在发生赊购赊销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所执行的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贮藏。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种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所发挥的作用。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和发展出来的。

六、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公基经济学基础知识

公基经济学基础知识

公基经济学基础知识1.市场机制主要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

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

2.“看不见的手”由亚当·斯密提出,指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控。

3.“看得见的手”由凯恩斯提出,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4.市场配置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

5.各种市场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6.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7.公司的两种主要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9.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产权清晰是前提和条件,权责明确是核心,政企分开是关键,管理科学是基础。

10.按照市场客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11.市场体系三大支柱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2.市场体系的特点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13.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14.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15.商品需求量与商品自身的价格呈反比,与消费者收入水平呈正比。

16.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需要。

替代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呈正比。

17.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

互补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呈反比。

18.需求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衡量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9.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即富有弹性;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欠敏感,即缺乏弹性。

20.恩格尔系数表示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

21.最高限价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其价格一般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2.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4.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1)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精品】公共基础知识——经济1

【精品】公共基础知识——经济1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1第一章宏观经济政策一、概述1、宏观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和有计划的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充分就业——首要目标。

凯恩斯把失业分为: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把充分就业定义为消灭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二)物价稳定——重要目标。

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物价水平的变化。

物价稳定不是通货膨胀为零,一般来说,当经济中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时就实现了物件稳定。

(三)经济增长——长期目标。

一定时期内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的增长率,又能考虑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等问题。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有密切的联系。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3%。

(四)国际收支平衡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若长期处于盈余状态,意味着外汇资金未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会减少国内需求,不利于以上三个目标的实现;若收支赤字,说明本国可能进口多出口少,也可能外债过多,产生了债务危机,是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3、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消费政策(4)信贷政策4、我国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2011年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即政府通过改变税收与支出的结构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1)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财政收入(3)国家预算3、政府购买——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1、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度量,有两个基本指标: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属于生产概念;另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属于收入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3)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全部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负后的余额,加上政府和社会对个人的救济补助(转移支付)。

2、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进一步可以改为:(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即:储蓄投资差额=进出口差额+政府收支差额3、财政收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这是财政的本质。

(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整个过程。

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政府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4、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指的是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

财政收支对比有三种情况: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由于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讲义-精品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讲义-精品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节商品经济理论一、商品(-)商品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二因素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一价值规律(一)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作用L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四、货币(-)货币的含义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一、经济体制(一)概念经济体制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二)类别计划经济体制,或称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和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市场经济(一)概念市场经济,或称市场取向的经济,是指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

通过市场进行的调节属于一种事后调节。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经济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营自主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2)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

(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利益刺激功能。

(2)自动导向功能。

(3)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4)调节供求功能。

(5)优胜劣汰功能。

(6)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7)传递信息功能。

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现实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非竞争性(2)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

(3)市场无法克服外部不经济。

(4)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信息和理性的不完备性。

(5)市场难以克服失业、通货膨胀和市场失衡。

(6)市场无法克服收入分配的非公平性。

4、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5、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具有自觉性、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运用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实行劳动政策、物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达到劳动平衡、产品平衡、货币平衡、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内外总供求平衡。

(2)法律手段。

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和政府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法律手段具有超前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使一切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行政手段。

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一、需求及其相关理论1、需求规律: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2、影响需求的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3、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和消费合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4、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二、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四个局部:税、利、债、费。

其中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置,涉及各种工程,包括购置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工程的支出等。

3、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购置本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而作的货币性支付。

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缺乏,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

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即: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减少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做法那么相反,即:即减少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税收。

公共基础知识的经济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的经济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的经济知识总结经济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与家庭的经济决策,到公司组织的运营管理,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公共基础知识的经济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经济原理。

1. 市场与供求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础。

供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供求关系如果处于平衡状态,价格将会稳定,供需失衡则会导致价格波动。

2. 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劳动力市场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价格或者说工资水平。

供给劳动力的人口数量和提供的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都会影响到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3. 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物货币总值在一定时间内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或资源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提高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4. 货币与货币市场货币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市场是指货币交易发生的地方,包括银行、证券市场等。

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市场的活跃程度也影响到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利率水平和信贷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和控制通货膨胀。

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

国际贸易有利于国家或地区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讲义)

第一部分市场经济第一节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和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

经济体制的要素包括:产权组织形式,经济运行机制,收入分配方式,经济决策结构,经济管理组织,政府调控手段等。

根据以上要素,可将当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分为四种主要类型:(1)自由市场经济;(2)社会市场经济;(3)政府导向市场经济;(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制度体系的总和,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从广义上讲,经济学也根据人类谋生的不同方式,对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进行以下划分:(1)以生产方法为标准,分为渔猎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

(2)以交换方式为标准,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电子经济。

(3)以交换范围为标准,分为家庭经济、城市经济、国家经济、区域经济、世界经济(全球经济)。

(4)以生产要素为标准,分为资源密集型经济、劳动密集型经济、资本密集型经济、技术密集型经济、碉识密集型经济。

(5)以经济成长为标准,分为传统农业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碉量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依存,经济制度都有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也都反映一定的经济制度。

一般来说,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但反过来经济体制也制约经济制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决定作用。

同一经济制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实现形式也可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

二、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即以国家计划为中心,用行政指令的办法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经济资源分配。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即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常识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常识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常识在公务员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里的经济常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解和掌握这些经济常识,对于我们应对考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商品和货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货币则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商品价格上升。

这看似简单的关系,却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地发挥着作用。

例如,在农产品市场上,如果某一年某种农产品大丰收,供应量大增,而需求相对稳定,那么价格往往会下降,这可能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反,如果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某种农产品减产,供应减少,而需求不变或增加,价格就会上涨。

再说说宏观经济的一些重要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通货膨胀则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与之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经济衰退。

在经济政策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运行。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公共基础知识(公基)是指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是公务员、考研、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的必备内容。

其中,经济知识是公基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将对经济知识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1. 经济形态:经济的三大形态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指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服务业经济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经济关系的基本安排和组织方式。

主要的经济制度包括计划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

二、宏观经济学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统计和分析。

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投资等。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控经济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

三、微观经济学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供求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是指在经济中,商品价格、收入或者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敏感程度。

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概念。

四、经济发展与政策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增长。

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科技进步等。

2.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通过政府行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五、国际贸易与金融1.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增加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一种经济政策。

自由贸易则是指取消或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2. 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金融组织和制度的总称,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经济知识第一章需求、供给一、需求1. 含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

2. 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1)商品本身价格。

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需求越多。

(2)收入水平。

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减少需求量。

(3)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

如牛肉和羊肉是替代品,牛肉价格上升,人们转而购买羊肉,羊肉需求量上升。

互补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求,如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汽油价格上升,人们减少对汽车的购买。

(4)消费者的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

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二、供给及其决定1. 含义: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2. 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2)厂商能生产的相关商品价格。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

(3)生产的成本。

(4)技术水平。

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

(5)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6)政府的税收和扶持政策。

第二章宏观经济一、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篇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 经济体制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

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

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

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

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

制度经济学从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

制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

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

他指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三)二者的关系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

而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现一定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指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

从研究范畴的角度看,经济体制着重研究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它体现经济制度的组织关系。

与经济制度相比,经济体制在制度系统中是从属的、第二位的。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概述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分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前者指在对资源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同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调节和控制。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就属这一类。

市场经济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①市场主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市场体系,即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③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机制。

因此,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和根源是:①社会分工;②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③社会分工中的个别劳动、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别。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显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同一般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它又有其特殊性: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章? 微观经济第一节? 市场主体一、市场主体类型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市场主体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从而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或经济体。

市场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此外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

对市场主体实施上述规范和管理的机构,除了司法机关外,主要还有市场管理组织。

市场管理组织指市场自身的管理和组织体制,它包括三类市场管理机构和三种管理手段构成的管理体系。

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市场交易活动的监察管理机构,如审计、工商、物价、税收等机构;第二类是市场流通的技术管理机构,如计量标准、测试、质量监察、环保等机构;第三类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管理机构,如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协会等民间组织。

市场管理的手段是一个综合体,主要包括政策和法律手段、财政及金融手段、行政手段等。

第二节? 市场机制一、需求及其决定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商品的数量。

该数量叫需求量。

只有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需求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两者之间遵循一个特定的规律,即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价格因素。

衡量商品价格对需求量究竟会产生多大幅度的影响,可以用需求的价格弹性这一指标来衡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

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这种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弹性的。

反之,就是缺乏弹性的。

经典真题(???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

(单选)A。

价格弹性????? ?????????????????????????????????????????????? B。

价格刚性C。

需求程度????? ?????????????????????????????????????????????? D。

供求状况【答案】A。

第三节? 市场竞争一、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概述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的总和构成有机的整体,叫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组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和一切要素,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完整的体系。

2.市场体系的特征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

统一性是指各分类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

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除了决定于各个市场发育程度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市场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开放性是指国内各类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这是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

除此之外,市场体系还有竞争性和有序性。

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从不同角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各种具体类型。

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主要是指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指社会生活中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交换关系总和及场所,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

市场化改革以来,生产资料、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先后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市场,形成了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其所有者分别是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企业家。

要素的报酬分别是地租、利息、工资和利润,也分别是上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因此生产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是同一个范畴。

要素所有权分配状况和要素价格决定了收入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土地上的一切自然资源。

经典真题生产要素中的土地泛指土地上的一切自然资源。

(??? )(判断)【答案】√。

第四节? 收入分配一、按劳分配——分配制度的主体收入分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收入分配是指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格局;狭义的收入分配通常指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

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概念。

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以外的所谓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按资产收益分配、按经营收入分配、按资本取得收入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分配等。

其中,绝大部分分配方式可以归纳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第三章?? 宏观经济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一、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003年5月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从2003年开始,包括GDP 在内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行新的方案。

新核算体系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

具体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张附属表组成。

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一、财政收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这是财政的本质。

(一)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