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部集中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著作。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篇章:01、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这篇文章是对整个著作的序言,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热爱。
0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这篇文章探讨了教学和研究的关系,认为教学和研究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
04、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篇文章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涯和他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的特点。
0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这篇文章探讨了学生自治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自治的方法。
0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与科学方法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关系,认为教育应该借鉴科学方法,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教育问题。
11、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改造之出发点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和社会改造的关系,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改造的出发点。
1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这篇文章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认为师生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生活、研究。
1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的精神这篇文章探讨了学生的精神问题,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成长。
19、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这篇文章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21、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的信条这篇文章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信条,包括“以人为本”、“教育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该是主体”等。
24、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认为要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2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改进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要不断改进教育,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
29、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31、陶行知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这篇文章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后感精选三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老师精选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老师1学习陶行知的精神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
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亮堂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思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究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理论。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老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讨论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淘气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淘气时想以老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
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老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老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理解决的方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那么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那么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2023年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
2023年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读书是我的最爱,我在工作之余抽时间来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有用的书,近来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
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
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读了陶先生的__,深有体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
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
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11篇)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11篇)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1在开学初,在园教科室带领下,全体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触颇深: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二、教育艺术的核心是师爱特别是我们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那就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师爱是一种含有友情、渗透母爱而又高于母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
现实中我们需要警惕许多教育失败之例也正是在爱的名义下产生的。
有许多教师与家长可以说是全心全意地在“爱”着孩子,但孩子却要努力拒绝或摆脱这种“爱”,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家长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关怀。
这种“关怀强迫症”让爱成了负担。
而真爱,对孩子来说,是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爱。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才会觉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爱自己的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那就让我们的爱化作一份动力,好好工作!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2曾经看过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受颇深,感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的“真”:《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我们教育界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4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4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
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
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初闻“爱满天下,知行合一”,还是在大学军训时,懵懵懂懂,只知它是校训,要记。
却不知这几个字如随风潜入夜般陪伴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润物细无声般深入我心。
暑期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整书由浅入深,虽是教育箴言,却如沐春风般感受字里行间的温暖,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必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爱的教育,作为工作室的学员,一直深受乔利荣老师教温暖的数学影响。
爱无处不在,爱温暖童心。
爱上自己教育工作,陶行知一个重要思想“教学合一”,在我看来,教与学的融合,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教师要爱上自己的所教学科。
爱上它才能从心底想着把这份对学科的爱传递出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自我学习,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去学习,把老师教的方法与自己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内化成自己的方法。
教师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就需要老师学的更多,于我而言,爱上所教学科,才会本能的去充实,去完善。
唯有芬芳才能散发芬芳,唯有爱自己的学科才会让学生体会你有这份爱,跟随老师的脚步,逐步爱上你,爱上这门学科。
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爱溢于言表,教育理论便是最好的印证。
乔利荣老师暑期让学生制作的日历,看着孩子一个个精美的手工日历,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爱着这份事业,才会想着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温暖孩子的小学生活。
爱上自己的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教师对学生有爱,师生关系便会更加和谐。
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乐学,主动学习,不同方面都有所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着高尚的职业道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该书讲述了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下面给大家分享《陶行知教育名篇》,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1—25)01、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02、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二0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04、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流的教育家05、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上)06、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下)0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08、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0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与科学方法10、陶行知教育名篇——学问之要素11、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改造之出发点12、陶行知教育名篇——预备钢头碰铁钉13、陶行知教育名篇——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1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15、陶行知教育名篇——平民教育概论(上)16、陶行知教育名篇——平民教育概论(下)1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的精神18、陶行知教育名篇——整个的校长19、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20、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之学校观21、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的信条22、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上)23、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下)24、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25、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陶行知教育名篇》(1—25)《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2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改进27、陶行知教育名篇——答石民佣等的信28、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29、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30、陶行知教育名篇——给全体同学的信31、陶行知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32、陶行知教育名篇——从野人生活出发33、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34、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教农民出头35、陶行知教育名篇——“伪知识”阶级(上)36、陶行知教育名篇——“伪知识”阶级(下)37、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38、陶行知教育名篇——以教人者教己39、陶行知教育名篇——答朱端琰之问(上)40、陶行知教育名篇——答朱端琰之问(下)41、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42、陶行知教育名篇——儿童用书选择标准43、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4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45、陶行知教育名篇——送科学丛书4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上)47、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下)48、陶行知教育名篇——注重养生而不杀生49、陶行知教育名篇——儿童科学教育50、陶行知教育名篇——国难与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陶行知教育名篇》(51—86)51、陶行知教育名篇——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52、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教育53、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54、陶行知教育名篇——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55、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的新生56、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与用书57、陶行知教育名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58、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先生与民众教育59、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之特质60、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上)61、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中)62、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下)63、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天四问64、陶行知教育名篇——致育才之友书65、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十字诀66、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二十三常能67、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宣言68、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的儿童节69、陶行知教育名篇——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70、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儿童教育71、陶行知教育名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72、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73、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74、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75、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76、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77、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主义与新教育78、陶行知教育名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79、陶行知教育名篇——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80、陶行知教育名篇——评陈著之《家庭教育》81、陶行知教育名篇——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82、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83、陶行知教育名篇——幼稚园之新大陆84、陶行知教育名篇——平等与自由85、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86、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大学颂《陶行知教育名篇》(51—86)。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
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
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
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
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
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
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
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
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
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
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2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
小学四年级作文陶行知教育名篇
小学四年级作文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钟爱的,陶行知先生是一名伟大的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他毕生一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感同身受触动都一定。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意教,而在教学生学。
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迪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密码锁,启发他们的思维,培植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义工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造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或者说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越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研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识论让我感触颇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所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涵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德育无时不成分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恰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终身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基础教育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素质教育以书本中心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丧命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
再联系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
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
”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
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
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
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
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之学校观
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之学校观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之学校观①学校的势力不小。
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
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
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入早死几年。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
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
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
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
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
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
介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
他们必须共甘苦。
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
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
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
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
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
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
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
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
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么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
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
俗说话“百病从口入”,同志们务必注意,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滋养料的容量。
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
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么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
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
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
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
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
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
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
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
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天安门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摘要重点[整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摘要重点《陶行知教育名篇》内容提要序一: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
目前“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发展。
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是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全国是“科教兴国”。
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序二: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极力反对“杀人的会考”,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恍若隔世。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教学合一(P1):一、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二、教法服务于学法,三、先生须边教边学。
第一流的教育家(P4):两个要素:一、敢探新理,不乞灵古人,也不仿效外国,有创造精神。
二、敢入边疆,有开辟精神。
新教育(P6):新教育的意思是“自新”、“常新”、“全新”。
新教育的目的是“自主”、“自立”、“自动”。
新的教育方法。
新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
新学生,“学”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的意义是生活或生存。
新教员,要有信仰心,要有责任心,要有共和精神,要有开辟精神,要有试验精神。
新教育的考试,要按照目的去考,方才不会枉费了精神和财力。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P16):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
学生自治有四种好处。
学生自治办得不妥当就要发生几种弊端。
教育与科学方法(P32):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成效。
学问之要素(P37):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
社会改造之出发点(P38):从事社会改造的人,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自己12年的教学生涯中,随着学生的渐渐成长才真正体会到“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重要性,自己也遵守做人诚信的原则,努力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典范。
教育是一个平凡而又宏大的职业,教师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好似有一些“磨叽”。
但就是教师细心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让学生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安康的人格。
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深思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三点:1、教育孩子有责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
自懂事起,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玩耍、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们自己主动完成。
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生疏自己的缺乏,勇于成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
其三,对待学习,鼓舞他们自己主动地去玩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
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2、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成认和敬重,首先就要成认与敬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对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
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们冷静地去分析问题。
假设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生疏缺乏,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
3、教育孩子英勇做人。
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英勇做人是其成长的需要。
英勇做人的第一个层面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并且查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欢快。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让我们分散成一个团队,共同去追求。
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着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效劳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理念的了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沿着陶行知的抱负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目标,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学习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名篇
师生共生活
——给姚文采弟的信
文采吾弟:
安徽公学①用最少的钱办到这样好的成绩,可算是近年来中等教育很有精彩的一个试验,可喜之至。
但最危险的时期将要到了!秋期招收新生三班,新生数与旧生数相等,训育②上要起最困难的问题。
一不谨慎,校风要受根本的动摇。
按诸天演的原则,世间万事之进化都是逐渐成功的。
暴长多暴亡,其机很微,不可不预防之。
仲明③弟拟于招考时,亲行口试,观察其言辞举止,以作去取根据之一种,我很赞成。
这是一部分的预防,如果鉴别力强可以达到一部分的目的。
梁漱溟先生说办学校是和青年做朋友。
做朋友之前当然要加一番选择。
所以我很赞成仲明的建议。
但最重要的是教职员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
我认为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
所以从学生进校之日起,全校教职员要偕同旧生以身作则,拿全副精神来同化新生。
如果只招一班学生,这事体就要简便多了。
现在是要拿一百多人来同化一百多人,确是一件最困难的事。
我们对于这件事要小心翼翼,如临大敌,才有成功的希望。
我希望诸弟现在就要准备开学时一切琐碎的手续,使得时候到了,可以把精神集中在训育方面。
凡住校的教职员,一定要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断不能有一个例外。
如有例外,一定失败。
我希望你住校一个月,以示表率。
在这起初一个月当中,千万要聚精会神对付这个问题。
安徽公学的前途都要看这一个月的努力而定。
我或者可以帮助你们打头一个礼拜的仗。
开学期定了以后,请即告诉我。
敬祝康乐!
十三年八月十四日
(原载1929年7月《知行书信》)
①安徽公学:安徽旅宁同乡会和同学会为帮助安徽籍子弟学习在南京所设立的中学。
创办于1923年秋,陶行知兼任校长。
②训育: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和控制。
③仲明:即杨仲明,时任安徽公学训育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