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民生
十七大报告:“民生”二字最关情
十七大报告:“民生”二字最关情10月10日,江苏姜堰市娄庄镇袁联村100多名农民领到了新型农保。
骆忠明摄就业、教育、医疗、低保……民生问题,关系千家万户。
十七大报告中,单列一章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民生连着国运,民生牵动民心。
十七大召开期间,民生成为热点话题。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来自党的诞生地和革命老区的代表们,对于民生问题,有着更深切而独特的感受。
它们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那里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上海1921年中共一大在这里举行。
今天,这里正在积极探索群众参与共治机制。
关乎群众利益的事,百姓自己决定十七大代表、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杜家毫: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17年来,浦东在经济年均增长18.4%的同时,推进了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努力改善民生。
在浦东,不只有陆家嘴的高楼大厦,还有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浦东实行了基本保障区级统筹,实现全覆盖。
前不久,12个街道在全市率先退出招商引资舞台,回归本职,服务社区就业、社会稳定、社会养老及改善综合环境等社会事务。
民生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重点。
但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永远是首先要关注并解决的。
浦东还探索让群众参与共治的机制,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举行听证等方式,让百姓自己商讨决定。
瑞金193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在这里成立。
今天,政府一年两次对当地困难群众进行调查摸底。
帮扶济困,需要不断深入十七大代表、江西瑞金市委书记陈晓春: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
近年来,瑞金同全国各地一样,实现了较大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去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7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3元。
但瑞金的发展也还存在困难。
对“十二五”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
对“十二五”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一、“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建议》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
而“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二、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当下,民生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渐次遍地开花。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均衡各层次利益”、“着力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方式”、“提速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最为迫切的民生诉求,不仅是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十二五”规划中急需破解的“十大”重点之一。
十二五规划看民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涵盖9方面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下,明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逐步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从字面意义上看,“基本”是指广覆盖和全民享有;“公共服务”强调了政府的职责和保障能力;“体系”则表明非单一、个别指标,而是多指标的集纳。
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实惠?能否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服务?如何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蓝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涵盖9个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人人平等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每天早上8点,把孙子送到学校后,上海市徐汇区居民孙承光一般都会去小区的老年活动中心。
在那里,孙承光将和几个熟识的“牌搭子”度过一天的时光。
自从8年前退休后,老年活动中心成为他日常娱乐的重要场所。
白天,儿子、媳妇去上班,孙子上学,家里只剩他一个人。
和同龄老人一起打打牌、聊聊天,少了一人独处的寂寞。
孙承光说,这样的生活蛮好。
类似的老年活动中心在上海已经有400多家,北京、广州、宁波等全国各地都在建设老年活动中心。
这些养老服务设施成就了孙承光们的老年幸福生活。
幸福是今年的热词,“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幸福一方面取决于百姓从一次分配中获得的收入以及通过这些收入购买的服务和物品的多少和质量。
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福利的状况。
其中,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构成幸福生活的主体。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正是“让人民幸福”目标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丁元竹解释,是指国家或社会依据其宪法和法律,以政府作为责任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作用机制,为本国国民提供经济福利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
“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9个方面,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涵盖了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
由“十二五”规划看民生问题
由“十二五”规划看民生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民生是国计之本,国计是民生之基。
如何正确认识和着力改善民生,是当前制定和未来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面临的重大课题。
民生问题重大,必须高度重视;民生状况堪忧,必须着力改善;民生改善艰巨,必须抓住根本。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状况;民生改善;建议“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民生问题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是国计之本,国计是民生之基。
如何正确认识和着力改善民生,是当前制定和未来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面临的重大课题。
1、民生问题重大,必须高度重视所谓民生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的生计和生活问题,具体表现在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方面。
民生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活动的最基本动因。
民生问题不仅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
1.1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兴衰存亡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古今中外历史证明:重视民生,则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无视民生,则国乱民反,政息人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正是历代仁人志士对于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
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得益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而到了后期,由于政治腐败,藩政割据,战乱不止,民不聊生,最终使大唐王国走向灭亡。
再看苏联,十月革命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而到了后期,为了与美国争霸,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结果“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政权顷刻垮台,国家迅速解体。
比较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分别推行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结果不同程度地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持了经济社会的相对繁荣和稳定。
铁的事实反复证明,国家越是重视民生问题,政权就越巩固,反之,则面临崩溃瓦解的危险。
十二五民生问题
十二五规划民生问题焦点是什么?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
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
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
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以你最关心中国民生问题为主题分析其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国社会的问题从来都是复杂而深刻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不会是个简单的事情。
例如房价问题,表面上似乎是开发商丧尽天良的攫取利润,深一点,其实是地方政府通过开发商牟利,在深一点,涉及到的就是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和国家政治稳定,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通过财税,将绝大部分税收纳入国库,地方财政紧张使得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搞建设搞项目。
“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思路
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 12年时间,韩
国则用了8年。 h
12
h
13
• 三、“十二五”期间改善民生的几 点思路。
h
14
一、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对改善 民生的作用
h
15
谁掠夺了我的消费意愿
• 中国居民消费率已经降至25年来最低点, 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更是境况堪忧。据世 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消费率不仅低 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h
5
h
6
•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 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 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 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 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 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 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 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h
7
–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总 人口为13.4亿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 人口2.22亿,占16.6%,15~59岁年龄人 口为9.4亿,占总人口比重70.14%,60岁 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增至1.78亿,人口老 龄化水平达到13.26%。数据显示,0~14 岁人口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 分点,同时,60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 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年轻劳 动力的减少速度也在加快。根据统计,与 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20岁至29岁年 轻劳动力的规模已缩减了近15%。
h
9
二、当前中国所处发展阶段面临的 特殊挑战。
h
10
•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 其基本涵义是指,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 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 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 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 美元。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 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 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 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十二五中的规划中的民生与社会建设重点问题
“十二五”规划中的民生与社会建设重点问题大纲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公共服务制度及其特点1、基本公共服务制度2、公共服务外延(二)公共服务扩张阶段的基本特点1、发展重点更加向民主倾斜2、公共服务需求扩张3、公共服务供给扩张(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解决财政能力区域差别,促进区域平等2、提高优质、战略性公共物品供给(四)新时期、新实践1、中央2、地方二、调整、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一)收入分配问题的三个层级1、“国”与“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失衡2、各级政府之间(尤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收入和事权不匹配3、城乡、地区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收入分配问题原因1、收入分配在各国都是难题2、政府职能转变和重点领域的改革滞后3、劳动者的两个体系(三)对策与措施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面临的问题1、历史遗留问题2、在体制上,社会保障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覆盖面狭窄3、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弱4、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城乡差距较大5、统筹层级低,各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保障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比较弱6、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二)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1、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3、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4、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主要问题1、土地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2、社会保障问题引发的上访3、国有企业改革引发的冲突4、企业破产倒闭引发的纠纷5、频繁发生的劳资纠纷6、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二)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1、创新社会管理体制2、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3、建设和谐社区(三)提高社会治理能力1、善治—应对发展挑战的基本方法2、提高应急管理能力3、提高处置社会问题的能力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基本公共服务制度C02: 社会体制C03:善治C04:社会问题C05:社会议题C06:社会管理原理和观点:K01: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特点K02:公共服务扩张阶段的基本特点K03:收入分配问题的三个层级K04: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K05:调整、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对策与措施K0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主要内容K07:《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于在法律上确保“十二五”时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会发挥重要作用K0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表述K09:“十二五”时期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K10:建立合理和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是“十二五”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和主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重要信息:I0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I02: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I0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I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I0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文“十二五”时期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问题、扩大就业和妥善处理劳资关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加强人口管理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从“十二五”规划谈保障与改善民生
从“十二五”规划谈保障与改善民生作者:黄杏福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摘要: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承上启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重要时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民生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分析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以及当前民生的现状,简述了十二五时期保障与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十二五保障改善民生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第三个五年,是承上启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重要时段。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十二五规划奏响“民生”主旋律。
人们看到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是硬道理”,从“国富”到“民强”的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一、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民生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关注的焦点。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保证老百姓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
简单说,民生就是八个字:衣食住行,喜怒衰乐。
可见,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践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十二五突出民生关怀
“十二五”突出民生关怀民生是关乎人民大众的生活、生存和发展之头等大事。
民生问题涵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涉及的分配、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住房、文化体育需求等七大领域,而解决住房困难、增加收入和稳定就业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十二五”要突出民生关怀,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基本目标,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确立“民生地产”的发展取向。
一、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成效显著。
一是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颁布实施《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出台了3个综合政策、6份配套文件、10项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就业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至2010年底达1300万人;共帮扶26.2万就业困难人员,1.75万户城镇零就业家庭的2.56万名家庭成员实现再就业。
三是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开展11个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成城市就业创业园119个、创业街123条,累计成功培育微型企业2000多户,带动30万人就业;建成300个农民工创业园,入园企业917个,吸纳就业5.6万人;在高校相对集中的9个市,扶持建设14个大学生创业园。
5年来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2万人,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2010年末,全省从业人员预计达4000万人,比2005年末净增了330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48.6:21.4:30.0改变为2010年的39.2:25.0:35.8。
“十二五”要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建立健全就业促进、失业调控、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机制。
对近年来出台的促进就业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
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
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第一篇: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民生,是一个朴实但本质的话题。
不管IT行业如何发展神速,抑或中国突然来个“神八”,那轮动的新闻热点一拨接一拨袭过,牵动的只是相关群体的神经。
可当牛奶、火腿肠开始威胁我们的食品安全,电梯、保温材料开始威胁我们行和住的安全,地震,涝灾造成灾民流离失所时,所有的社会人都无法继续淡定。
国计与民生,自古以来就是相提并论的,重视民生则与民休养生息,结果是民富国强,轻视民生则民不聊生,结果是社会**。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亦证明了国计与民生的不可分割性,是民生维艰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而民生改善则是30多年改革与发展的最大成果。
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使用“民生篇”并赋予其丰富、实在的内容,而且在其他篇章中也处处透露出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行政管理改革》所说到的,要解决持续升级的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切实保障民生与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的目标,需要把握如下五大政策取向:1.尽快实现社会保障从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化、制度化。
保障体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城市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成效。
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渐进,但制度应当尽早定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供稳定的安全期,并让这一重大制度体系全面发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节财富分配格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综合功能。
为此,特别需要尽快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和优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特别需要严格奉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原则,特别需要迅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综合社会救助三大基本保障制度,同时大力发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社会服务事业,并将其作为保障与改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生活状况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的重要方面。
”十二五“规划之民生问题(毛概期中论文)
【摘要】民生是国家之本,民本是立党之基,民富是国强的真正体现。
十二五规划中“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将是今后5年中国进一步调整发展的主要思路之一。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民生问题、就业、教育、住房、收入改善民生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未来五年推进全面改革的战略起点。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
民生问题,就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体现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教育、文化、环保等方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改善民生关系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当然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日趋多样、标准不断提高,一些民生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三农、住房、社保、医疗卫生、收入分配、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等问题。
加之,我国虽然总体达到小康,但因人口众多和地域辽阔,难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及阶层贫富悬殊等因素的困扰,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上述民生问题的解决。
因此,我们在注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意统筹和体制机制的健全,并更多地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调整、矛盾怎样化解等现实问题。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到当今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制定,经历了不知多少个风风雨雨,冲破不少次惊涛骇浪,但党始终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计划和规划一个比一个进步、一个比一个辉煌,每次蓝图的制定,都体现了当下形势和人民的期盼。
解读十七大报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解读十七大报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代表们在讨论中对于其中的五个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说,这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党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更让人们确信中国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问题是群众关注的重点。
保障总关情,民生系国运。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充分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学有所教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学有所教这四个大字,字字千钧,将会止住多少渴望读书的贫困学子的眼泪!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为了让贫困孩子上得起学、读得了书,从小学到大学,一双双温暖有力的手帮助着贫寒学子。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代表介绍,自XX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
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
到去年,两免一补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开,惠及全国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资助新体系解除了社会困难群体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担忧。
路钢代表说,十七大报告将学有所教列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标,充分表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等。
劳有所得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代表就劳有所得给记者举了一个来自基层的活生生的例子:为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青岛市崂山区有关部门启动绿色追薪通道,信访、监察、仲裁密切配合,快速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
“十二五”发展规划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2011年03月17日14:31 来源:新华网目录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第一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图表:专栏17“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重点新华社发第二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
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
民生问题
学习十七大报告:谈社会民生问题丁元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今天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就学习十七大报告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的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战略,其中社会民生或者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这次报告的特色之一。
我今天想就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或者我们叫做社会民生问题跟在座的各位一起交流,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主要想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谈民生社会建设的问题是怎么来的;第二是谈一下十七大报告中提到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它的意义,我们的对策;最后想谈一谈推动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1、民生、社会建设问题的由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句话就明确的指出,我们的民生问题,社会建设问题实际上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就是充分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来解决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强调民生问题,这次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里面把民生问题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报告的第八部分建设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民生问题是不是就是这次提出来的呢?其实不是,我们党在历史上一贯的强调民生问题。
比如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出由温饱到小康的现代化建设。
由温饱到小康实际上讲的也是民生,由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讲的还是民生问题。
所以民生问题不是十七大提出来,但是十七大全面的阐述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十七大的特点。
这个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它充分的体现了它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特点,我们在这个历史时期强调的民生已经不像传统上讲的由温饱到小康,由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仅仅解决一个生计问题。
这次讲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收入分配六个重点,所以它是系统的把民生问题做了全面的阐述,而且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十七大政治报告里面讲民生一个特色。
十二五之民生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
• 据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 业生达到610万,加之目前 的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 难问题会更加凸显。 就当是花60块钱(公 务员考试报名费)买张彩 票吧! ——2010年度国家公
务员考试有100万人参加,许多报 录比超过1000:1,一考生这样调 侃
“毕业即失业” “蚁族”?
“蚁族”?
为什么会出现地沟油?
• 1、暴利说?
• 2、为生活所迫说?
地沟油的危害
• 地沟油的最大危害并非来自于“地沟”二字,而是 来自“多次加热”和“氧化”这两个词汇。被扔掉的烹调 油和煎炸油,都是经过多次加热的油。油脂过度加热后发 生氧化聚合的最终结果就是产生剧毒的黄曲霉素。这是是 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人和动物若长期摄入黄 曲霉素,100%会患肝癌,还可能引发胃腺癌、肾癌及乳腺、 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另外重复加工的“地沟油”中还 含有大量的甲苯丙醛和磷(主要来源于餐具洗涤剂),人 体一旦食用,将会破坏白血球、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 毒,甚至全身癌变。其中含有的砷、铅在短期内就会引起 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贫血、消化不良、剧烈腹绞痛、 中毒性肝病不适等症状。特别是儿童,若长期食用将产生 体重减轻和发育不良的严重后果!
早起,穿冒牌运动服出门,买地沟油炸油条,切 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上班。中午,在食堂 要一注水肉炒农药韭菜,有毒猪血和瘦肉精的双汇,来 碗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 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开瓶甲醇酒,吃个硫磺馒头。 饭后在地摊上买本盗版小说盗版光盘,晚上钻进黑心棉 被,睡了...辐射算神马!
• 3、正确就业定位,必要时“先就业后择业”
二、教育不公平问题
• 北京私立汇佳学校,创建于1993年, 隶属于汇佳教育机构,具备现代化的教 学设施和上乘的教育条件。学校环境幽 雅,空气清新,管理规范有序。 汇佳学校是集小学、初中、高中为 一体的十二年制,中外籍学生同校就读 的全寄宿私立学校。现有75个教学班, 中外籍学生2000余人,其中来自14个国 家的外国籍学生200多名,中外籍教职工 500多人,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一所私立 中小学。 汇佳学校的学费非常昂贵,从学前 班到中学毕业每个学生得需要花费六七 十万元,李连杰的两个女儿确实在这里 上过学,前年姐姐李思中学毕业,去年 妹妹李苔蜜也毕业了,现面,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地沟油的处罚力度,让 那些不法之徒不敢也不愿生产、销售、使用地沟油。 • 另一方面,要抓源头,按照“谁获利谁负责”的原则,打击“地 沟油”的重点应该放在流动环节和餐饮行业。从严格控制餐厨垃圾入 手,招标确定统一的餐厨垃圾收运单位;禁止擅自从事餐厨垃圾收运、 处置;对收回单位经常检查,严防死守,配合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 使用食用油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查餐饮服务单位进货查验记录及 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 • 另外,打击之余给“地沟油”以出路,比如可以学习日本那样, 以国家名义定点高价收购,收购的“地沟油”用以油脂化工,加工成 肥皂、洗涤用品,或生物柴油。据专家介绍用地沟油制造的生物柴油 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使用后排放的尾气中不含二氧化硫,而且碳氢化合 物和一氧化碳也非常低。这样才能彻底管住地沟油的泛滥。如此,才 有可能让地沟油从百姓的餐桌上消失,群众才敢放心地上餐馆消费!
论十二五规划与民生建设
论十二五规划与民生建设09信管 21 罗翊丹摘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9个方面,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涵盖了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
规划纲要还提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表示将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我们要统筹国内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方式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表现,而民生问题恶化却是国家停滞倒退的标志。
然而,无论从怎样的角度看待现实中的民生问题,都决定了全面改善民生应当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使命。
1.民生改善应当与国家发展升级保持同步。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将共同贫穷送进了历史,也将发展不足与贫穷落后、财力薄弱送进了历史,目前的中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从农业国到工业国,从农牧文明到现代文明,不仅应当表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率等的巨大变化上,还应当表现在城乡居民的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同步得到改善方面。
因此,不能只看到高估中国发展成就会损害经济社会正常发展,还要看到低估中国发展成就同样会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拒绝承认中国的发展已经升级,也不利于民生事业的发展与民生的持续改善,最终导致的可能是深刻的社会危机,乃至深刻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2.利益失衡与社会冲突必须通过全面改善民生才能化解。
收入分配的长期失衡,直接影响了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不仅使利益分割的格局趋向固化,社会结构急剧分化,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而且构成了现阶段一切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深刻根源。
“十二五”蓝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十二五”蓝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以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中,改善民生将是最绚丽的亮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
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
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
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
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
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
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
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
加强老龄工作。
强化防灾减灾工作。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
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第一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第二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
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
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
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二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
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
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
加强创业培训,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纳入培训范围。
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
第三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
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
规范劳务派遣用工。
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第一节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
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
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
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第二节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
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提高上交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
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
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
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第三节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
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第四节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加快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一节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