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 教案 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物的理解。
教材内容可能涉及历史文物、文字演变、书籍演变、货币演变、服饰演变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来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有限,但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他们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局限于课堂学习,对历史的认识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文字、书籍、货币、服饰等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
学生初步掌握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如搜集历史资料、参观历史博物馆、采访老年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世界。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历史文物和场景。
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历史文物或复制品,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学习。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历史纪录片或展示一张历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讲授新课:文字演变: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图片,讲解文字的演变过程。
书籍演变:介绍竹木简、帛书、线装书、现代书籍等书籍的演变过程,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视频展示。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赛课教学设计_1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材分析: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久远的事情。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的。
我们只要认真的对身边的失误进行观察和了解,就会发现历史真的就在身边。
以“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为题,通过多种方式考察身边有那些事物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并通过收集反映历史的各种资料,如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图像资料等,对身边的“历史”进行叙述和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低,但他们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烈,所以我将从基础知识,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历史情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在多种资源中寻找历史,对历史知识的搜集、整理、重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了解各种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着自身的历史,初步了解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观察身边有那些事物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并通过收集反映历史的各种资料,如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图像资料等,对身边的“历史”进行叙述和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襄阳地区的文物古迹的游览、观察,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英雄人物和事迹等的探究,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课时计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从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到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以致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经历,都有自身的历史,有着延续与变化的历程。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公开课教案_0
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性的文化成就: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能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以师生合作为主,引导学生串联记忆、分析归纳等,从整体上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都对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作出过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情感和信念。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认知为主,对于理解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等理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要利用好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欲望、敢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道三国的名称,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明确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方位。
(2)江南地区的开发。
初步了解人口南迁是促进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认识到劳动力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并促进了北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学习难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名称众多,更替频繁,理清本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的知识主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2)引导学生了解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人口迁移、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理解政治、军事、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2. 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知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较为模糊,有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2.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活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历史材料,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资料等。
2. 教师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场地。
3. 教师设计好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材料,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巩固(5分钟):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以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活动:Activity 1: 历史人物扮演、Activity 2: 历史场景再现、Activity 3: 历史文物展览。
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停留在课堂知识的记忆上,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此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文物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历史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文物的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五. 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法:通过历史人物扮演、历史场景再现和历史文物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2.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文物的资料,以便在活动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3.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为活动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通过活动来感受历史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21课,属于历史学科中的活动课。
本课旨在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分组活动,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和领袖,同时分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进一步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和领袖2)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3)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活动前准备1)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每组不少于四人。
2)设计有关历史时期、文化、思想、领袖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素材,发放给各组。
2.活动进行1)选择代表发言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分配的素材进行发言。
2)小组交流各个小组内部自由交流,准备好下一项活动。
3)小组互动各个小组之间开始互动。
4)小组汇报各组发言人对学习、交流、互动的情况进行总结,向全班汇报。
3.活动后反思1)回答问题教师提出历史知识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检验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2)学习感受学生展示自己思考、表达、合作和互动的感受。
并结合历史知识,自由发言。
3)活动评价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步骤:1.引言通过简短的讲解,呼吁学生们要对历史保持好奇心,要学会感受历史。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每组不少于四人。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并进行自由交流和互动。
最后,向全班总结本次活动。
3.回答问题通过提出历史知识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4.学习感受学生们展示自己思考、表达、合作和互动的感受。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是一节活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资料,还有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掌握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参观博物馆等途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1.活动内容本课内容是一节活动课,要求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的途径很多,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身边的事物都有历史,都可以作为话题进行探究。
而身边的历史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去感受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根据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活动重点确定为:【活动重点】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2.活动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技能,还要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确定活动目标如下:【活动目标】1.通过本课的活动,使学生了解黄石市名的由来;华新水泥厂的历史沿革;同学们家族的变迁。
2.通过小组的展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
3.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3.活动过程一、课前收集整理1.教师提出活动主题《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2.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三个小组:“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让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探究的内容。
3.给学生介绍资料的搜集方法。
搜集资料形式多样,可以是查阅书籍,网络搜索,也可以是咨询老师和父母介绍等。
4.小组成员在一起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本小组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如文字说明,课件展示等。
二、课中展示探究(一)学生展示探究成果黄石市名溯源组:首先,展示小组搜集、整理的有关黄石市名由来的资料。
然后,由小组成员给大家介绍黄石市名的由来。
1.历史悠久早在1亿6千年前,中生代燕山运动对地质构造产生了深刻影响,经过大约七万年的地质运动作用,孕育了独特的黄石山水和丰饶的矿产资源。
30万年前,古人类在河口章山石龙头一带栖息劳作,钻木取火,繁衍生息。
人教部版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1、了解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2、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 史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 流。—刘禹锡花淘尽英雄。—杨慎
• 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 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 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 彬彬的凄怨灵魂。—余秋雨
透过一座古城池,一个古战场,一 块石碑,一把古币,一幅字,一卷 画,一套古色古香的家具摆设......我 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历史 就在我们身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 教案 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
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及教材的“弹性”,本课设计着眼于“史前到南北朝时期”“身边”的历史。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主要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以及村社地名与姓氏由来等,理解历史就在身边。
2.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等,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活动,理解家乡历史的演变,感受和认识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感受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乡镇的历史,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即史前遗迹组(赣马镇、城头镇)、古城遗址组(班庄镇、塔山镇、海头镇)、名人足迹组(夹山乡、金山镇);另外,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让全班学生参与。
主要方法是调查、访谈、讲述、讨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每当提起历史,我们都会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印象》,体会赣榆古今变化。
师:这段视频再现了赣榆的昨天与今天。
同学们想要了解这些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
[学习新课]师(PPT):(展示)《赣榆区地图》我们的家乡——赣榆区,有“黄海明珠”的美称。
她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临东海县,北与山东省的临沂、日照市接壤,南以新沭河为界,同海州区毗邻。
全区面积1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9.9万。
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大家来看一下地图师(PPT):《赣榆区行政区划》赣榆一共有1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4个村委会。
那么,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赣榆有哪些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你的村庄、你的姓氏是怎样由来的?课前老师已经发配好任务,并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这上面三个组同学,有的已经把材料给老师了,并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了课件制作。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赛课教案_0
第21课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1.活动内容本课内容是一节活动课,要求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的途径很多,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身边的事物都有历史,都可以作为话题进行探究。
而身边的历史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去感受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根据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活动重点确定为:【活动重点】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2.活动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技能,还要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确定活动目标如下:【活动目标】1.通过本课的活动,使学生了解黄石市名的由来;华新水泥厂的历史沿革;同学们家族的变迁。
2.通过小组的展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
3.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3.活动过程一、课前收集整理1.教师提出活动主题《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2.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三个小组:“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让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探究的内容。
3.给学生介绍资料的搜集方法。
搜集资料形式多样,可以是查阅书籍,网络搜索,也可以是咨询老师和父母介绍等。
4.小组成员在一起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本小组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如文字说明,课件展示等。
二、课中展示探究(一)学生展示探究成果黄石市名溯源组:首先,展示小组搜集、整理的有关黄石市名由来的资料。
然后,由小组成员给大家介绍黄石市名的由来。
1.历史悠久早在1亿6千年前,中生代燕山运动对地质构造产生了深刻影响,经过大约七万年的地质运动作用,孕育了独特的黄石山水和丰饶的矿产资源。
30万年前,古人类在河口章山石龙头一带栖息劳作,钻木取火,繁衍生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介绍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2. 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3.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2.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2.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和资料;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准备好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个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叹历史的沧桑。
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历史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例如,可以给学生呈现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历史事件,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历史事件的关键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可以让学生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
例如,可以让学生谈谈从抗日战争中学到了什么,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历史的魅力;2.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了解历史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5.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爱好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2.历史名人语录朗读活动;3.古物品鉴赏活动;4.历史故事分享活动。
三、教学方法1.创设宽松活跃的氛围;2.运用鉴赏、解读、探究等多种方式教导学生课文;3.借助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4.组织多样形式的历史文化活动,积极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爱好的能力;5.对学生的个人表现和团队合作活动评价,激发其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发现问题,发展潜能。
1. 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1.教师向学生展示多幅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如埃及金字塔、长城、故宫等等;2.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定一幅图片进行解说;3.每组选派代表站在前面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文化遗产图片,介绍历史背景、文化价值;4.整个环节中,教师注重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图片,多层面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2. 历史名人语录朗读活动1.教师将多个历史名人的名言或者语录准备好;2.学生从话筒里依次出示自己想要读的历史名人语录,并以自己的口音和语调朗读;3.整个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和感情表达的生动性。
3. 古物品鉴赏活动1.教师从自己的收藏中或者博物馆中找到几个古物品,并让学生鉴赏;2.学生针对古物品进行分析,讲述古物品的时代背景、使用功能和文化价值;3.整个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古物品的历史及文化内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比来体验历史事件,从而通过对古物品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历史珍藏了什么,体验历史的魅力。
4. 历史故事分享活动1.学生以小组形式或者单独进行历史故事分享;2.要求学生讲解自己分享故事的历史背景、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人物,使全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3.整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不同方式例如表演、讲述、绘画等来分享自己的故事,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情境的如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是一堂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历史课程。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历史剧的制作与表演,二是历史人物卡片的制作,三是历史遗址的参观与考察,四是历史主题的研究与展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往往存在重记忆、轻理解的现象,对历史的认识较为片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实践活动的要求,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历史实践活动的和实施。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历史纪录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与示范:教师对历史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步骤进行讲解,并进行示范。
3.分组讨论与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确定各自的活动方案,并进行合作。
4.实践活动:学生按照活动方案进行历史剧的制作与表演、历史人物卡片的制作、历史遗址的参观与考察、历史主题的研究与展示等实践活动。
5.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
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主讲人:杨红如一、教学目标1.分5组搜集历史遗迹《藤花落古城》、历史系列文献《海州的属地变迁》、文物发掘资料《古墓丽影凌惠平》、历史遗迹《佛教名山孔望山》和历史传说《东海孝妇的故事》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让学生运用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等手段得到上述史料,并且对搜集的史料进行阅读整理、分析和展示,初步了解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2.按照从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的历史顺序逐一展示身边的历史,让学生初步感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通过学生对史料的搜集、分析、整理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拉进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对家乡有历史认同感,逐步感知和树立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重点难点突破重点:搜集、处理、展示史料难点:展示的历史与已学历史的联系三、教学流程1.导入:《连云港的历史中国之最》(最好是图片展示,并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或者让学生说说都知道连云港有哪些历史遗址、历史故事等导入)。
中国最早的原始社会岩画――被誉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中国第一座内外城结构的史前城址――新石器时代的藤花落古城遗址中国建制最长的海港城市――自秦朐县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界域石刻――西汉琅琊郡东海郡界碑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东汉佛教摩崖石刻,比敦煌早200年中国最早的郡级统计年报――东汉尹湾六号汉墓的汉简2.正课:按时间先后分组展示小组搜集的连云港历史:第一组:考察历史遗迹,访寻藤花落古城遗址。
学生展示:藤花落古城,时空定位为前4000年淮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东夷少昊国古城遗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今天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
东夷少昊古国是以藤花落古城为中心,藤花落原始城及周边所在的龙山聚落群,展示出一幅典型的古国图景。
其古国的范围是东西40公里、南北45公里,具体的遗址有桃花涧遗址、大伊山石棺葬遗址、二涧遗址、陶庵遗址、大村遗址等20余处中心聚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城荆州的历史,认识到荆州古城附近的历史发展变化,初步理解学习历史有助于对事物发展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城荆州区域历史材料(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的搜集、阅读、整理,以及运用历史遗迹考察、采访访问等方式,感受和了解古城荆州区域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的关系,正确区分史实和传说之间的区别,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古城荆州各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历程的认知,在加深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理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怀,塑造健全人格。
2.让学生在探究学习古城荆州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地区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进而弘扬家乡的本土文化,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关注国家、关注世界的大格局,传承文明,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掌握古城荆州发展历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三、教学难点1.区分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区分民间传说和真实历史;2.从古城荆州的发展历程概括对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认识。
四、课前准备1.根据班级学习合作小组,分成5个大组,根据历史时期(先秦、三国、明清、近代和现代)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搜集整理荆州各时期的史料;2.让学生将获得的历史材料(口头传说、网站资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资料、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照片等)经过初步筛选,去伪存真,形成历史小论文或者研学报告;3.根据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情况,适当对学生补充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城荆州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文物、考古资料、遗迹照片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城荆州的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历史学科特有的时空概念。
在课前先要求学生广泛搜集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课堂上再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专题性概括。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赛课教案_1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听课教师的评议摘录】[评课时间]:2016年12月16日上午[评课地点]:厦门三中2号楼106[评议教师]:陈温柔、徐太阳、厦门三中历史组、湖里区各学校备课组长[评课摘录]:总体上肯定这节活动课很有意思,很漂亮的活动课。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身、动心。
活动内容选点依据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衔接恰当、顺畅,主题线索贯彻始终,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非常恰当,激发学生兴趣,使初中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把握到位。
教学过程中完美展现出"六导、四主、双合",注意培养学科素养。
凸显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具有闽南地方特色,体现文明多样化。
不足之处:学生的发言,有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主题升华可再提升。
本节课鲜活、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体会中感受乡土历史,突出课改"六导、四主、双合"主题,以生为本,渗透人文关怀,在活动过程中巧妙隐性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与显性学生主导作用,渗透课改理念,让学生亲切感受闽南文化。
并在活动中使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润物无声体现出来。
是一节成功的值得借鉴的主题活动课。
【自我诊断与反思提升】本课为活动课,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形式上也可以更为多样。
我把本课内容设定为厦门的历史,选取了鼓浪屿、中山路骑楼、厦门特色小吃、闽南语四块内容,基本的历史知识点由教师讲解,其余由学生来分享和活动。
整堂课以旅游攻略的形式进行,以玩和吃这些与学生最贴近的东西入手来了解厦门。
课堂动静皆有,学生相对积极活跃,闽南语学习积极主动。
总体的趣味性有。
但是历史的知识性不够,历史味不够浓厚,线索不够明确,只有最表层的线索,没有真正知识性的线索铺设。
如果能以厦门在近代2次开放,文化也呈现中外结合,如果能以此为主线,介绍厦门在近代发展崛起的过程,更有历史味道。
学生活动方面设计不够仔细,应该进一步设置好游戏规则和评比标准。
既是活动课,还是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知识以单纯讲授的方式进行,还是显得过于沉闷。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共五则范文)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
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活动建议:从周边可以接触到的任务、物品、事件中选择可以了解和调查的对象。
选择人物作为考察对象,可以是本地区的历史名人、现在的社会知名人物,也可以是自己家庭中的任务。
了解选定人物的经历,编写人物小传。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2、学生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结成若干小组,确定选题。
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分工,分别对选定的题目及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了解。
运用各种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如调查、观察、访谈、查阅图书、查找图片、网络搜索等,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加以整理和编排。
小组成员在一起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选定主题的研究成果展示形式,如文字报告、展板或课件展示等。
全班同学在观摩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组的研究所得进行评议,选出“最佳故事奖”、“最佳演示奖”、“最佳合作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
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及教材的“弹性”,本课设计着眼于“史前到南北朝时期”“身边”的历史。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主要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以及村社地名与姓氏由来等,理解历史就在身边。
2.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等,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活动,理解家乡历史的演变,感受和认识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感受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乡镇的历史,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即史前遗迹组(赣马镇、城头镇)、古城遗址组(班庄镇、塔山镇、海头镇)、名人足迹组(夹山乡、金山镇);另外,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让全班学生参与。
主要方法是调查、访谈、讲述、讨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每当提起历史,我们都会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印象》,体会赣榆古今变化。
师:这段视频再现了赣榆的昨天与今天。
同学们想要了解这些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
[学习新课]师(PPT):(展示)《赣榆区地图》我们的家乡——赣榆区,有“黄海明珠”的美称。
她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临东海县,北与山东省的临沂、日照市接壤,南以新沭河为界,同海州区毗邻。
全区面积1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9.9万。
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大家来看一下地图师(PPT):《赣榆区行政区划》赣榆一共有1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4个村委会。
那么,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赣榆有哪些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你的村庄、你的姓氏是怎样由来的?课前老师已经发配好任务,并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这上面三个组同学,有的已经把材料给老师了,并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了课件制作。
接下来有他们为同学们展示成果。
首先请第一组同学——史前遗迹组闪亮登场!第一组:史前遗迹组(板书)生1:大家好!我的家乡在赣马镇。
我们镇有后大堂文化遗址。
(PPT):后大堂文化遗址位于今赣马高级中学校内,经考证距今约4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底层有扁鼎足、盆式鼎足、平底杯、黑陶蛋壳片、红陶片等。
1987年12月,赣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同学们,老师就是赣马高级中学毕业的,欢迎同学们有时间与老师一起去母校看一看后大堂遗址。
好!下一位同学!生2:大家好!我来自城头镇。
我们家乡有青墩庙文化遗址。
(PPT):青墩庙遗址位于赣榆区青墩庙村东北,也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掘出土矮档鬲足、灰陶片、陶鬲足以及铜箭镞、骨铁、骨椎等遗物。
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师:好!我们两位同学调查的非常认真、仔细。
那么,我们赣榆远古文化遗迹比较著名的还有海头镇庙台子、大台子文化遗址(PPT)。
希望海头镇的同学课后了解一下。
但问题来了,如此多的远古文化遗迹在我们赣榆发掘,能够说明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师:讨论好了?好,我想听一听你们的想法。
哪位同学先说一说。
生3:说明赣榆很早就有人居住。
师:对,还说明什么呢?生4:说明赣榆历史悠久。
师:不错!下面请你再从历史学习角度,说说看也就是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生5:遗迹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
师:非常好,请坐!(过渡)好,下面请古城遗址组介绍你们的调查结果,哪些同学?第二组:古城遗址组(板书)生1:大家好!我是班庄镇学生,我介绍的是祝其城遗址。
祝其城(PPT):在今班庄镇古城村,为汉代古城遗存。
据说,周武王封黄帝后裔于“祝”,后始建。
在今古城西南、东南仍有大段城墙遗址,城西北的烽火台遗迹,近前观看,似意平台,远处观望,则气势巍然。
这个遗址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师:嗯!好,几乎要背出来了!下一位同学!生2:大家好!我是海头镇学生,我介绍的是盐仓城遗址。
盐仓城(PPT):在今海头镇盐仓城村,为春秋莒国盐官驻地,汉赣榆县城。
盐仓城略作方形,城墙用土筑成,东西、南北各长约1000米。
城内曾出土西周、春秋和汉代陶器、铜器及铜币等,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嗯!不错!另外一位同学!生3:大家好!我是塔山镇学生,我介绍的是计斤城遗址。
计斤城(PPT):又叫“土城”,在今塔山镇土城村,为汉代古城遗址。
据考证已有2000年历史。
目前,现存的土城古城遗址分为两段,西南角与东北角各有一段古城墙,不足1000米。
2010年,区政府重建为青砖古城。
师:好!很不错,三位同学!师:我们回顾一下三位同学分别介绍了哪些古城遗址?生(齐答):祝其城遗址、盐仓城遗址、计斤城遗址。
师:那么,三位同学介绍的古城遗址是否真实存在呢?老师课前也找到了相关史书记载。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组材料(PPT):“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
”——《左传·定公十年》“东海之怀仁,故祝其也,或以地为氏。
”——《路史》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材料(PPT):“归义有盐仓。
”(魏之归义县,就是西汉之赣榆)——《魏书·地形志》“赣榆故城,名盐仓城,在县东北30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
”——《元和郡县图志》“莒,赢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
”——《姓氏族谱》师:这些史书记载,都说明了第二组同学介绍古城遗址的存在性。
这种用考古发掘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双重证据法”。
当然,赣榆古城遗址众多,还有塔山镇大莒城遗址,为春秋莒国都城;柘汪镇纪鄣城遗址,为东周至南北朝城池(PPT)。
当我们漫步这些古城,游览古风遗迹时,便会更加感受到家乡这片古老而神奇地方会散发出浓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了解一下,如果找不到,可以找介绍的同学。
(过渡):好,上面第二组的介绍,非常精彩,我们再次感谢他们。
下面请第三组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的调查成果,大家欢迎!第三组:名人足迹组生1:同学们好!我来自班庄镇夹山汪宇村,我展示的是“孔子齐鲁夹谷会盟”。
(PPT):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当时有两个毗邻的大国——齐国和鲁国。
两国经常大动干戈,结果往往是鲁国被打败,齐国得胜,齐夺取了鲁的一些土地,但也损失惨重。
公元前500年夏天,齐景公和鲁定公在赣榆县夹谷山会晤,具体商谈议和事宜,历史上称为“夹谷会盟”。
此次会盟过程中,孔子参加了和谈。
齐景公手下的人根据孔子懂礼少勇的特点,想用武力劫持鲁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一阴谋被孔子及时识破,在孔子义正严辞面前,齐景公只得放弃这一企图。
在将要盟誓的时候,齐国人又玩弄花招,想以献乐助兴为由羞辱鲁定公,孔子依周公礼法进行了合理的反击,并严惩了齐国乐工,迫使齐景公在修好的盟书上签字。
后来,齐景公打算招待鲁定公,孔子言辞巧妙地予以拒绝。
师:嗯!我觉得她讲的很有趣味,但在听故事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
思考什么呢?她讲的故事包括哪几个历史人物?……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这段历史史书有记载吗?老师也找到了相关记载(PPT):“夏,公会齐侯于夹谷。
”——《春秋•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
”——《左传•定公十年》“定公十年春,乃齐平。
夏,齐大夫黎弥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史记•孔子世家》师:夹谷会盟后,鲁国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土地。
现在,夹谷山有明代碑刻一块。
碑高2米多,宽约1米,碑文“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八个楷书大字挥洒飘逸,古朴苍劲。
从此,“夹谷圣踪”成为赣榆县风景名胜之一。
“孔子相鲁会齐侯处”遗址,现已被赣榆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下面哪位同学介绍?生2:同学们好!我来自金山镇徐福村,我展示的是“东渡第一使——徐福”。
(PPT):徐福,又称徐市(fú),秦代著名方士。
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是我国最早东渡日本的使者。
传说,东海原有蓬莱、方丈、赢洲“三神山”。
山上琼楼玉宇,有长生不老之药,是世人向往而又难以到达的仙境。
公元前210年,徐福遵从秦始皇的命令,携带童男、童女、技师、百工及武士几千人,装载五谷和淡水,向东入海,寻找蓬莱仙山,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
徐福这支阵容庞大的东渡大军,从我们村东面的港头村(当时是出海港口)出发,到达“平原广泽”后,再也没有回来。
师:很好!刚才同学提到一个地方——“平原广泽”,它在哪里?中日两国都认为在日本九州。
现在,中日一些学者研究证实,徐福是赣榆县金山镇人。
(PPT):1990年12月5日,赣榆县人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徐福节”,以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
在金山镇徐福村修建了“徐福祠”,许多学者常常到此考察和研究徐福的历史。
我们作为赣榆人,更应该关心家乡的历史,等到暑假希望同学们能实际考查徐福的足迹,好不好?好!生3:同学们好!我来自海头镇小口村,我展示的是“秦始皇与秦山神路”。
(PPT):秦山与秦山神路秦山,俗名奶奶山,又名神山。
位于我们小口村东面海上。
秦山东大西小,宛若一张横卧海天之间的瑶琴,所以又称其为琴山。
秦山离岸有40里,传说秦始皇为了到达秦山,曾鞭石成路。
今天。
每当大潮退后,仍能看到一条鹅卵石堆成的道路,一直伸上大陆,长约10公里。
此路任凭风吹浪打,千余年来不曾消失。
当地的人称之为“秦桥”或“秦山神路”。
师:她所介绍的秦始皇足迹非常有趣,我感兴趣的是秦山神路图片上非常的美。
好秦始皇足迹介绍完了,同学们对秦始皇足迹有没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请同学们发挥才智,讨论一下吧!师:请大家说一说。
生1:秦山离岸有40里,秦山神路10公里,差10里。
生2:材料中说秦始皇鞭石成路,请问他是怎么鞭打的?再说秦始皇力量没有那么大。
师:她是对秦始皇鞭石成路怀疑。
我们假设秦始皇真的到了秦山,对鞭石成路应该怎样看?生(齐答):传说。
师:什么是传说?传说与史实是什么关系?我们联系一下黄帝的传说?生:讨论生:传说中包含历史信息,为史实提供了材料。
师:传说是不是一定是真的?生:不是。
师:那我们要考查它是不是真的,应该用什么方法?生:“双重证据法”师: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秦始皇是否到过秦山,需要考证。
但秦山神路一定是传说中的故事。
(过渡)上面三组同学都很优秀,我们再次把掌声送个他们!。
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这种敢说、能说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赣榆“敢写第一”的精神。
下面请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说说你的村社或姓氏由来。
师:先说村庄由来。
谁先说?生1:我们村名是接庄,爷爷说:“原名叫接驾庄,是秦始皇到这里后,老百姓接驾的地方”。
故叫接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