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 2012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以财政部令第68号颁布,并于2012年4月1日起全面施行。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财政部令第8号,《规则》执行的15年,是国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15年,部门预算改革、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非税收入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影响较为明显,《规则》已不能适应改革的变化,也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因此,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和统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共性和突出问题,财政部历时4年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出台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下载论文网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滞后问题预算管理方面现行的零基预算办法缺乏对预算单位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预算的审批与资源配置具有主观性,影响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预算科目属于粗放型模式,编制不规范,预算批复不及时以及年度预算调整频繁;预算模式过于陈旧,绩效与经费不配比、预算编制与资金管理,预算透明度模糊。

会计核算方面收支计量与确认存在局限性。

《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在其经营性业务的会计核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对非营利性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

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事业单位既要接受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价值管理,也要对自身预算资金的价值与实物双重管理,而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性,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造成会计事项的不配比。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除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收入来源,甚至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还可以收抵支;同时,诸如收支等重大会计事项是跨年度的各类学校,采用收付实现制则直接影响收支计量与确认以及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内容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不配比。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事业单位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财政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

2012年2月7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第68号部令《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于201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本次规定的发布对于规范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现对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常常流于形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首先是对预算的管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不够完善,表现在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项目资金运作过程比较简单,对项目的审批不够严格和严谨,多表现出比较随意和盲目,导致项目资金运行不畅和浪费。

甚至有些预算编制严重脱离实际情况,无法反映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如有些单位将政府非税收入排除在预算之外,致使执行难以顺畅,还要进行追加,为事业单位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2、单位资产管理不够明确由于事业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其固定资产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也正是如此导致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如对尚未报废的资产进行重新购置,不但向财政无偿索要,而且要求高标准和高性能,而实际在工作中用到的可能性并不大。

对购置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事前不做市场调查,随意性比较大,而且单位缺少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相关制度的其落实性也不够好,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也存在问题,最终只能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

3、往来款项方面的管理较为混乱事业单位往往对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核对和清理,有的甚至是多头挂账,而且越存越多,导致大量难以清理的坏账和呆账,为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招待费超支中公务费的计算

招待费超支中公务费的计算

招待费超支中公务费的计算关于招待费超支中“公务费”的计算《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一款“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第十八条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一)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人员经费支出,指为了开展专业活动的需要,用于个人方面的开支。

如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

公用经费支出,指为了完成事业活动,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

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和其他费用和业务招待费。

)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二)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四)上缴上级支出,即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五)其他支出,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公用经费支出的内容公务费它反映1.办公费、2.邮电费、3.水电费、公用取暖费、4.工作人员差旅费、5.器具设备车船保养修理费、6.机动车船燃料费、7.保险费、8.用车费、9.会议费,10.场地车船租赁、调干旅费、调干家属旅费补助、驻外机构人员出国回国旅费、养路费(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公路养路费),牧区办公用马费等。

(常用的公务费有10项)设备购置费它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不够基本建设投资额度,按固定资产管理的办公用一般设备、车船等购置费,车辆购置附加费,教学、科研医疗单位的专业设置购置费,专业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图书购置费,以及一般事业单位的图书购置费,档案设备购置费等。

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的核算

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的核算

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的核算【摘要】:为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开展的要求,财政局部别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进展了修订,重新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本文结合新规则和新制度中关于加强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深入分析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论和结余的核算。

一、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的分类“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规定,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后,当年剩余的资金。

按照资金的性质不同,结转和结余分为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与非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

〔一〕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

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

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财政补助结转是指结转到下一年度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补助资金,包括根本支出结转和工程支出结转。

1.根本支出结转是指事业单位本期财政根本补助收入与财政根本补助支出的差额。

根本支出结转资金结转下年,用于维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2.工程支出结转是指事业单位本期财政工程补助收入与财政工程补助支出的差额。

工程支出结转资金结转下年,按原用途继续使用。

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财政工程补助收支差额中,符合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性质的数额。

年末,对财政补助各明细工程执行情况进展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工程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

事业单位形成的财政补助结余资金,应当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管理,或按规定上缴,或注销资金额度,或经批准转为其他用途,不得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也不转入事业基金。

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从社会组织三大部门的划分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目标、资金来源、委托代理关系和法律限制上。

(一)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由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组成。

行政单位包括各种行政机构,国家赋予其行政权力,提供公务服务,保证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财政部令第71号)第三条规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主要指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公益服务的单位①,一般以社会公益为目的,提供各项社会服务。

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财政部令第68号)第三条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包括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兼顾公平和效率,保证公共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及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性。

企业属于社会组织三大部门中的第二部门,其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是企业股东、债权人、管理层、政府和员工的利益源泉,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并使得价值最大化也意味着各利益相关者投资价值的增加。

综上,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在于提供公共服务,行使各项职能,兼顾公平和效率;企业的目标在于经济效益,追求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者在目标上的差异是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最大区别,这也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上的差异。

(二)资金来源行政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依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财政部令第71号)第十五条的规定: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其中,财政拨款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不属于行政单位的收入。

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财政部
•【公布日期】2012.04.23
•【文号】财教[2012]32号
•【施行日期】2012.04.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财务制度
正文
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
(财教〔2012〕32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加强事业单位专用基金管理,现将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和修购基金的提取比例问题通知如下:
一、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在单位年度非财政拨款结余的40%以内确定。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由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在单位年度非财政拨款结余的40%以内核定。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中央级事业单位修购基金的提取比例,由主管部门根据单位收入状况和核算管理的需要,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报财政部备案。

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地方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和修购基金的提取比例,由省级财政部门参照本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四、本通知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财政部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2020年(财务管理表格)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比表

2020年(财务管理表格)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比表
第六章专用基金管理
第六章专用基金管理
第三十二条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第三十条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的结余(不含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少数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一)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背景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我国自2001年开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2.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改革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其中,支出功能分类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

因此,如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情况,改变目前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相对独立的状况,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旧规则的政府补助收入只核算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费,不包括外事经费、社会保障费、住房改革支出等。

从2000年开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要求一个部门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做到一个部门一个预算,以保证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

因此,需要重新界定政府补助收入的核算范围。

3. 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不断规范近年来,财政部不断出台规范事业单位非税收入、支出管理、结余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要求将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如利息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分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将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并分别实行定员定额管理、项目库管理;要求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1、 1997年5月发布、自1998 年1月 1 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分类、主要项目的计量方法、会计报表构成等。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虽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了初步的探索,但缺乏系统性,如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第一部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背景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我国自2001年开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2.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改革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其中,支出功能分类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

因此,如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情况,改变目前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相对独立的状况,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旧规则的政府补助收入只核算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费,不包括外事经费、社会保障费、住房改革支出等。

从2000年开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要求一个部门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做到一个部门一个预算,以保证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

因此,需要重新界定政府补助收入的核算围。

3. 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不断规近年来,财政部不断出台规事业单位非税收入、支出管理、结余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要求将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如利息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围,分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将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并分别实行定员定额管理、项目库管理;要求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1、 1997年5月发布、自1998 年1月1 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容分类、主要项目的计量方法、会计报表构成等。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虽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了初步的探索,但缺乏系统性,如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

探析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探析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探析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摘要: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该《规则》于2012年2月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发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本文从新旧两种规则的变化来剖析实施新的规则的重要意义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意义1、新规则的颁布背景以及修订的基本原则1996年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号文件颁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实施了15年,财务规则的颁布对当时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引导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走向一个崭新的一页。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要求财政以及各项社会财政事业改革问题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亟需出台一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来指导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规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文件的形式颁布此次财政工作准则的修改主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一是在我国各项财政改革的成果得到放映的时候来满足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相关内容和手段的需要:二是规范细化财政事业单位财政政策管理,并按科学化的要求去管理;三是保持现有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框架并且体现财政改革的相关成果;四是突出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性质,在促进保障财政事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要着重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新旧单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主要变化1、进一步明确《规则》的适用范围《规则》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问题,同时适应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对于某些特定项目的事业单位不适用本规则,《规则》扩大了事业单位的范围。

2、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事业单位的预决算管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贯穿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整个过程,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培训章节义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培训章节义

2、修订遵循的主要原则
(1)、全面反映各项财政改革成果,创新 和充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2)、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 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3)、注重解决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 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和保障社会事业健 康发展。
二、修订的总体思路
1、修订充分体现财政改革的相关成果 过去15年,是公共财政建设和财政改革十分重要的15
各地方各部门要以规则颁发为契机,全面推进事业单 位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做到五个“全面”:全面检 查所属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等 基础情况,全面完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全面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基础管理工作,全面增强财会人员 的业务素质,全面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第二部分、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
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
类财政拨款。
(二)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
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
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
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2、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
和执行管理,并明确事业单位决算管理的有关要求。
3、规范事业单位收入管理。 修改完善财政补助收入的定义,并进一步明确事业收入的范围,
增加收入管理的有关要求。
4、规范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修改完善支出的分类和事业支出的定义,并根据财政
(三)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 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_2012年4月执行)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_2012年4月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二〇一二年二月七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第五条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章单位预算管理第六条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2020年(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

2020年(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第一部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背景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我国自2001年开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改革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其中,支出功能分类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

因此,如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情况,改变目前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相对独立的状况,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旧规则的政府补助收入只核算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费,不包括外事经费、社会保障费、住房改革支出等。

从2000年开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要求一个部门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做到一个部门一个预算,以保证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

因此,需要重新界定政府补助收入的核算范围。

3.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不断规范近年来,财政部不断出台规范事业单位非税收入、支出管理、结余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要求将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如利息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分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将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并分别实行定员定额管理、项目库管理;要求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1、1997年5月发布、自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分类、主要项目的计量方法、会计报表构成等。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虽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了初步的探索,但缺乏系统性,如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综述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综述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综述作者:邵淑宁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2期摘要:随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2012年,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2年4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些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42-03随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亟待进行改革,以便与时俱进,满足事业单位经济核算在各方面的需要,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

2012年,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于2012年4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些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颁布后,在学习和推广时一些地方有重《会计制度》,轻视《财务规则》、《会计准则》的倾向,认为《会计制度》是务实的,在具体工作中管用,《财务规则》、《会计准则》是务虚的,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

本文通过对《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加深认识和理解,为执行好这些制度提供帮助。

一、中国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体系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是相互联系、不同层次的事业单位财务规章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关系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关系

论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关系摘要:2012年,财政部以部令先后公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是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本文通过对两项制度之间联系与区别的分析,以期加深对两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为执行制度提供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关系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2012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并于2012年4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些制度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有裨益。

本文通过对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加深认识和理解,为执行好这些制度提供帮助。

一、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联系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是有相同法律效力的部门规章。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发布第68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发布第72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均是由财政部以部门令公布实施的部门规章,因此它们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

两者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其内容体现着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们既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制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依据,也是所有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公布实施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为事业单位依法理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有相同的适用范围。

财务规则第二条与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规则(准则)适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说明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适用的范围是相同的。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解读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解读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解读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解读(发布时间:2012/8/22 15:36 阅读次数: 3906)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2012年2月7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签署财政部令第68号,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共12章68条,较原《规则》增加了1章21条。

下面以问答的形式就《规则》变化的部分内容给大家作一个解读。

问:《规则》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第2条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将原来的“国有事业单位”修改为“事业单位”。

1996年原《规则》颁发时全国既有国有事业单位,又有非国有事业单位,98年颁布、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科教文卫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因此,事业单位即是国有的,在“事业单位”前再加“国有”已没有必要了。

问: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规则》之间有什么关系?答:第62条规定:“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规则,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这次修订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纳入《规则》的范围,主要是通过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决算表等来反映单位基建的相关财务信息。

同时明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是国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

问:怎么理解“在部分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个说法?答:第66条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首次明确允许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本次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是更加准确真实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二是实行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三是及时揭示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财政部
•【公布日期】2012.04.23
•【文号】财教[2012]32号
•【施行日期】2012.04.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财务制度
正文
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提取专用基金比例问题的通知
(财教〔2012〕32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加强事业单位专用基金管理,现将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和修购基金的提取比例问题通知如下:
一、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在单位年度非财政拨款结余的40%以内确定。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由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在单位年度非财政拨款结余的40%以内核定。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中央级事业单位修购基金的提取比例,由主管部门根据单位收入状况和核算管理的需要,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报财政部备案。

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地方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基金和修购基金的提取比例,由省级财政部门参照本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四、本通知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财政部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7年修正本)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7年修正本)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7年修正本)公布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17.12.04 施行日期:2018.01.01效力:有效门类:财政(2012年2月7日中华人民国财政部令第68号发布根据2017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国财政部令第90号《财政部关于修改〈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等6部规章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财务风险。

第五条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章单位预算管理第六条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二〇一二年二月七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第五条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章单位预算管理第六条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九条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预算编制的规定,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

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

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决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第三章收入管理第十四条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收入包括:(一)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二)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三)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四)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五)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第四章支出管理第十八条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一)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二)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四)上缴上级支出,即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五)其他支出,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第二十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经济核算,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第五章结转和结余管理第二十八条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

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

第二十九条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第六章专用基金管理第三十二条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专用基金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第三十三条专用基金包括:(一)修购基金,即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按照规定在相应的购置和修缮科目中列支(各列50%),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

(二)职工福利基金,即按照非财政拨款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资金。

(三)其他基金,即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资金。

第三十四条各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七章资产管理第三十五条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三十六条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三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十八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

第三十九条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前款所称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存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

对存货盘盈、盘亏应当及时处理。

第四十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行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

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

第四十二条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

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

第四十三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

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事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事业支出。

第四十四条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事业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第四十五条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事业单位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