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2021年5月第3期(总210期)防护林科技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y,2021No.3(Sum No.210)文章编号:1005—5215(2021)03—0045—03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赵湘江1,杨兰2(1.贵州省林业调査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Grus nigricolls)为代表的珍稀鸟类。
文章对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并从多样性、稀有性、典型性、脆弱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保护价值评价,为科学全面认识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价值提供依据,也为草海保护区有针对性开展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草海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的威宁自治县县城南侧,是由水域、沼泽、草甸等构成的完整、典型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高原鹤类一一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1批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是一个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以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
草海高原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是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任务,也是贵州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示范性工程,草海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受到中央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及重视。
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草海关注的重点是高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方面,而对草海自身保护价值的研究和报道较少。
本文对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进行评价,并从多样性、稀有性、典型性、脆弱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保护价值评价,有助于社会大众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草海自然保护区的价值,对促进草海生态系统保护、提升草海保护区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残存银杏群落的结构及种群更新特征
残存银杏群落的结构及种群更新特征杨永川;穆建平;TANG Cindy Q;杨轲【摘要】银杏是现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也是银杏纲植物现存的唯一种,但其自然群落和种群生态学特征至今尚未明晰.对分布于贵州省和重庆市交界的大娄山区7个地点的残存银杏群落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主要组成种的种群大小级结构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银杏种群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林木层共记录到82个种,其中常绿针叶树3种,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分别为37种和42种;各群落中相对优势度均以落叶阔叶树为高,银杏在7个样方中为顶极优势种,其中在6个样方中为单优势种.银杏群落林木层在垂直结构上一般可分为3层,银杏为乔木层的主要成分.各个群落中银杏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均为逆-J型或多峰型,更新连续,而其余种类多为单峰型.不同微地形单元上银杏具有不同的萌枝特性,沟谷生境中银杏的萌枝率显著高于下部边坡和崖锥,有萌个体率的差异是主要的贡献因子,而银杏的萌枝能力与主干的胸径无显著关联.残存银杏群落为典型的发育在不稳定立地上的落叶阔叶林地形顶级群落,银杏通过萌枝维系种群的长期存留和群落的相对稳定.群落中银杏、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红椿(Toona ciliat)和川黄檗(Phellodendron chinense)等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共存,有必要从群落层次上加强对残存银杏群落的保护.【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21【总页数】14页(P6396-6409)【关键词】种群结构;萌枝;微地形;干扰;更新策略【作者】杨永川;穆建平;TANG Cindy Q;杨轲【作者单位】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0045;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0045;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0045【正文语种】中文银杏(Ginkgo biloba)是现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也是银杏纲植物现存的唯一种[1]。
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价
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价——外部威胁分析“贵州省国家级保护区外部威胁研究”课题组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二OO四年七月第一章项目介绍1.1 背景及立项理由1.2 项目目标1.3 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第二章研究方法2.1 二手资料的收集2.2 实地考察和调研2.3 相关数据对比分析第三章结果与讨论3.1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背景3.1.1贵州的环境极其生物多样性3.1.2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现状3.1.3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立对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3.1.4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管理3.1.5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发展方向3.2 贵州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外部环境3.2.1政治环境——分级与多头管理出现各自为政3.2.2经济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3.2.3法制环境——逐步完善但仍有缺陷3.2.4市场环境——利益驱动带来新的保护压力3.2.5 投资环境——投入不足导致创收与保护的茅盾3.2.6 文化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存在知识性冲突3.3 贵州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外部威胁——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3.3.1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威胁3.3.2当地政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威胁3.3.3内部管理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外部威胁3.3.4自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造成的威胁第四章建议与对策214.1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与评价体系4.2建立对保护机构的业绩评估体系4.3促进保护区职能的转变4.4建立社区参与的保护机制4.5地方政府减少对保护区管理的干预4.6 建立公共的对话交流手法结语与致谢参考文献贵州省自然保护区评价---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外部威胁分析第一章项目介绍1.1 背景及立项理由至2003年底,贵州省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28个,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5.4%。
尽管这些保护区的管理基础和条件各有不同,各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外部威胁也不一样,但由于各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针对性不强,目前贵州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仅仅把重点放在科研和执法管理上,对保护区周边的社区缺乏了解,和当地政府的协调也不够,因而不易消除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外部威胁,很难达到对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作者:陈永怡谢梅何选泽钟小敏胡国雄来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4年第01期摘要:通過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对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生态类型、区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仁怀市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6科67属269种,其中石松类2科6属16种,蕨类24科61属253种,包括4个仁怀市新记录科、12个仁怀市新记录属、134个仁怀市新记录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凤尾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东南高山丘陵种类较多,西北河谷坡地种类较少;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随海拔升高物种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900~1100 m的海拔梯度范围内种类最多,符合“中间膨胀效应”。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类型多样,土生类型最多,石生类和附生类次之,水生类型最少。
属的区系分析表明仁怀市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以热带成分为主。
关键词:仁怀市;石松类;蕨类;分布格局;新记录中图分类号:Q9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7(2024)01-0000-00国际DOI编码:10.15958/ki.sdnyswxb.2024.01.000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是一类以孢子繁殖的维管植物,是陆地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类群[1]。
传统上,蕨类植物类群被认为是一个自然类群,一般包括松叶蕨类(whisk ferns)、石松类(lycophytes)、木贼类(horsetails)和真蕨类(ferns)。
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传统上界定的蕨类植物并非单系类群,松叶蕨类、木贼类和真蕨类形成一个世系(统称为蕨类植物monilophytes),与种子植物互为姐妹类群[2,3],石松类(包括石松科、水韭科和卷柏科)形成另外一个独立的世系,为其他维管植物的基部类群。
根据PPG I分类系统[3],地球上现存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14目51科337属约11916种,其中石松类包含3目3科18属约1338种,蕨类包含11目48科319属约10578种。
贵州中药资源种类、地理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贵州中药资源种类、地理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贵州中药资源种类、地理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何顺志徐文芬黄敏徐树志(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贵州贵阳,,,,,,) 摘要介绍了贵州珍稀名贵药材、特有种药用植物、栽培药材、大宗药材及其他有经济价值药材的地理分布范围、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为贵州中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贵州;珍稀名贵药材;特有种药用植物;栽培药材;大宗药材;地理分布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位于东经,,,。
,,?,,,,。
,, ,,北纬,,。
,, ,,,,。
,, ,,面积约,,万,,,,境内多高山河谷,地势起伏较大,全省西高东低,西部最高, ,,, ,,南部最低河谷仅,,, ,,平均海拔约, ,,, ,,,;高原山地占,,,,丘陵占,,,,盆地为,,。
地形地貌深度切割,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境内既含有丰富的温带植物成分…,〕,也含有丰富的热带植物成分〔,〕,其中中药资源十分丰富。
现将贵州珍稀名贵药材、特有种药用植物、栽培药材、大宗药材及具有其他经济价值药材品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与措施介绍于下,供有关方面参考。
, 贵州中药资源的现状,(, 种类根据,,,,,,,,,年贵州全省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贵州有中药资源, ,,,种,其中药用植物, ,,,种、药用动物,,,种、药用矿物,,种。
本文将贵州省中药资源按珍稀名贵药材、特有种药用植物、栽培药材、大宗药材、其他重要经济价值药材等分类简述。
珍稀名贵药材:是指在贵州有分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影响、质量佳的中药,其代表品种有天麻、吴茱萸、金果榄、南沙参、毛慈菇、白芨、黄连、石斛、竹节人参、杜仲、黄柏、半夏、天冬、首乌、银花、银杏、淫羊藿、穿山甲等。
特有种药用植物:是指目前在贵州省境内发现有分布并具有药用价值,而我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各地无分布的物种,其代表物种有银背叶党参、梵净山冠唇花、梵净山火绒草、梵净山紫苑、梵净山石斛、梵净山小檗、梵净山蒲儿根、短茎淫羊藿、黔蒲儿根、贵州柴胡、贵州地黄连、长苞景天、小叶淫羊藿、德务淫羊藿、贵州鹿蹄草、贵州缫丝花、花溪娃儿藤、黔苣苔、花叶菝葜、贵阳鹿蹄草、贵州橐吾、贵州金丝桃等。
濒危植物辐花苣苔生境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关键词: 辐花苣苔;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
种质资源保护和抚育基地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鲜有报
道。因此,本文以辐花 苣 苔 种 群 分 布 完 整 地 理 单 元 为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Q948.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239(
2023)
06
0062
05
)隶 属 苦 苣
辐花 苣 苔 (
2.
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
1.
1 水源涵养
大气降水、蒸散量以及径流量间的差值常用于表征
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15-17],因其具有操作简单、适
用性强等优点
子,分别代表坡长和坡度,
C 为植被因子。
。本文以水源涵养量作为量化指标,
[
18
19]
分为 3 个重要性级别,即一般(中等)、重要、极重要[14]。
r
v
i
c
eFunc
t
i
onsonEndange
r
edP
l
an
t
Hab
i
t
a
tAr
e
ao
fOr
e
o
char
i
se
s
i
r
o
l
i
i
qu
CHEN Hong
s
he
n1 ,SUNYuan
f
eng2
要:探讨辐花苣 苔 (
Or
e
o
char
i
se
s
i
r
o
l
i
i)生 境 区 生 态 系 统
贵州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杜鹃属植物优先保护顺序研究
乡村科技·园林绿化贵州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杜鹃属植物优先保护顺序研究李登陆1 夏国威2 张明莉2 黄承玲2(1.毕节市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贵州毕节 551700;2.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 采用样地法对贵州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42种杜鹃属植物的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调查,运用濒危系数、干扰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计算出综合评价值,对42种杜鹃优先保护序列进行定量研究,最终得出优先保护顺序依次为马缨杜鹃、桃叶杜鹃、迷人杜鹃、微毛马缨杜鹃、金波杜鹃、匙叶杜鹃、露珠杜鹃、毛柄杜鹃、枇杷叶杜鹃、百合花杜鹃、九龙山杜鹃、淡粉杜鹃、腺柱马缨杜鹃、树形杜鹃、黔中杜鹃、羊踯躅、百里杜鹃、小白杜鹃、淡紫杜鹃、黄平杜鹃、普底杜鹃、百纳杜鹃、锈叶杜鹃、繁花杜鹃、高尚大白杜鹃、光柱迷人杜鹃、凹叶杜鹃、鹿角杜鹃、滇西桃叶杜鹃、美容杜鹃、狭叶马缨花、大白杜鹃、白花映山红、皱叶杜鹃、映山红、银叶杜鹃、红花露珠杜鹃、基毛杜鹃、长蕊杜鹃、亮毛杜鹃、云南杜鹃和糙叶杜鹃。
[关键词] 杜鹃;优先保护顺序;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 S68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81-50 引言为使自身的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需要在摸清资源本底的基础上,对保护对象进行优先保护顺序研究。
因此,确定哪些物种需要优先保护,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1]。
全世界已知的杜鹃花属植物接近1 000种,我国有9个亚属560余种[2],贵州省有6个亚属约110种[3]。
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一片独特的面积较大、分布集中、种类繁多的杜鹃林带。
目前,关于贵州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杜鹃属植物的资源调查研究较多[4]。
贵州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43种杜鹃,占贵州省杜鹃属植物种类的40%左右,是独特的杜鹃资源基因库。
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物种致危原因的实例探讨~[doc]-下载
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物种致危原因的实例探讨在400-500种常用中药材中应保护的有112种,其中濒危10种,稀有38种,渐危64种。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必须查明中药材致濒因子,这有赖于基础研究的加强。
如查明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可以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人工栽培或驯养提供科学依据。
造成中药材濒危原因十分复杂,有内因、外因,也有内、外因综合作用,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
濒危物种的致危过程既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又是一个生态学过程,与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密切相关。
濒危物种所面临的最大灭绝压力来自生态风险,现代物种灭绝的第一位原因是人为因素,但是濒危的原因和机理非常复杂,与类群的进化历史,类群所处的生态环境,类群的生殖生物学,群体动态特点以及类群的遗传特性都有密切的关系。
实例说明杜仲濒危原因探讨文献报道很多地方还有野生杜仲存在,但据我们实地调查,野生杜仲数量已很少,曾有野生分布的地区,目前仅有零星单株存在于深山中,很少有成片居群存在,如神农架林区、湖北恩施、陕西略阳、岚皋、贵州遵义、四川广元等地。
仅在贵州省贵阳市黔灵乡小关村附近见到一片野生杜仲林。
野生杜仲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
可以从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对野生杜仲的濒危机制进行分析。
1. 生物学因素杜仲的果壳由纤维素、木质素和12%左右的杜仲橡胶丝组成,透水性能良好,但非常坚韧,这虽然增加了对种子的保护作用,但也造成杜仲种子萌发的极大障碍,使其萌发不利、自然繁殖力差。
这一现象被称为种皮强迫休眠。
杜仲种子很容易丧失生命力,其寿命仅为半年至一年。
杜仲为风媒传粉植物、花期短,结果实量大。
每一小枝翅果数目在5~12之间。
20年的母树一年结子可达100㎏。
杜仲为严格的雌雄异株,在我们实验所用到的样品中,可以确定性别的172株,其中雌株83株,雄株89株,雌雄比例约为1:1,与文献报道的一致。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及其保护策略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及其保护策略韦福民;张方钢;陈子林【摘要】调查表明,大盘山共有珍稀植物33科47属64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7属10种,被子植物28科40属54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10种,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有12种;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44种,其它珍稀濒危植物13种;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中国特有属种多的特点.并提出了强化植被保护和恢复、人工林改造和恢复、建立珍稀植物园、搬迁保护区内村庄的保护对策.【期刊名称】《浙江林业科技》【年(卷),期】2007(027)003【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大盘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作者】韦福民;张方钢;陈子林【作者单位】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浙江,磐安,322300;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浙江,磐安,32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3珍稀濒危植物是一群接近灭绝的特殊物种,很多还是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基本查明了种类、分布和数量,并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的特征,为研究该区植物区系的起源、演化及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磐安县的中部,县城安文镇东南10 km处,处于浙江山脉的中支部分,即由江西、福建交界的武夷山脉向浙江省延伸为仙霞岭,仙霞岭继续向东北延展至大盘山,主峰盘山尖海拔1 245 m。
地理位置介于28° 57′05″~ 29° 01′58″N,120° 28′05″~ 120° 33′40″E。
保护区总面积4 558hm2,是钱塘江、瓯江、椒江三大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之一,是浙江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黔南州珍稀濒危树种区系分析
Ke r s: e a d e d g rd t e s e is; oa;a ay i y wo d mr n a e e r p ce f r n n e l n ss l
1 黔 南州 概 况
1 1 自然 地 理 概 况 .
p H值 多在 5 0 7 5之 间 ,有 机 质 含 量 平 均 为 5 . . . 8 % 。土壤质 地 多 为壤 土 或 轻 粘 , 合 多 种 林 木 生 5 适
丘陵 、 盆地 和河 谷 相 互 交 错 , 均 海 拔 9 7 平 9 m。州 内
率 达 4 .3 6 4 %。州 内植被 的分 布表 现 出 明显 的过 渡
性质 , 即从 南部 河谷 到北 部 山地 , 由热带 性 的 沟谷季
雨林 和南 亚热 带 的常绿 阔 叶林 逐步 向中亚 热带 阔叶
S u h fGu z o o i c o t o ih u Pr v n e
Xin a a g Xi
( e htt i foetntesu f uzo , uu , uzo 580 ) G r is t no rs i h t o G i u D yn G i u,500 mc ao f oh h h
向 霞
( 南 州 林 业 种 苗站 贵州 都 匀 580 ) 黔 50 0
摘 要 : 文 对 黔 南 州 珍 稀 濒 危 树 种 进 行 了 区 系 分 析 。黔 南 州 的 珍 稀 濒 危 树 种 种 类 丰 富 , 3 本 有 0科 5 0属 5 6种 , 物 植 区 系 复 杂 , 热带 性 质特 征 , 源 古 老 , 国特 有 成 分 丰 富 , 有 很 高 的 研 究 价 值 。 具 起 中 具
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
㊀Guihaia㊀Jan.2024ꎬ44(1):179-192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10038王明彬ꎬ韦小丽ꎬ韦忆ꎬ等ꎬ2024.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J].广西植物ꎬ44(1):179-192.WANGMBꎬWEIXLꎬWEIYꎬetal.ꎬ2024.PopulationstructureandnumberdynamiccharacteristicsofendangeredplantOrmosiahosieiinSichuanandGuizhouprovincesꎬChina[J].Guihaiaꎬ44(1):179-192.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王明彬ꎬ韦小丽∗ꎬ韦㊀忆ꎬ王㊀嫚ꎬ余大龙ꎬ袁刚毅(贵州大学林学院ꎬ贵阳550025)摘㊀要:红豆树(Ormosiahosiei)是我国南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ꎬ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ꎮ为了解红豆树种群在川黔山区的生存现状及制约种群发展的原因ꎬ该文以川黔4个区域红豆树自然种群为调查对象ꎬ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ꎬ根据不同种群的分布特征ꎬ每个种群分别设置2个面积为20mˑ20m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ꎬ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㊁绘制存活曲线㊁计算数量动态指数㊁利用生存函数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川黔山区不同红豆树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ꎮ结果表明:(1)河株村和干耳盘村种群龄级结构呈倒 J 型结构ꎬ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呈不规则 哑铃 型结构ꎬ红豆树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强ꎬ但中龄级个体容易缺失ꎮ(2)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ꎬ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Ⅱ型ꎬ其中河株村㊁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消失率和死亡率呈 多峰型 ꎬ种群在生长中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ꎮ(3)红豆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幼龄级个体死亡率高ꎬ成熟龄级个体数量动态稳定的特点ꎬ其形成原因与山区地形特点和红豆树种子传播特性有关ꎮ(4)RDA排序结果显示ꎬ海拔和坡度是影响幼龄个体数量结构的主导因子ꎬ干扰强度是影响种群中高龄个体数量结构的主要因素ꎮ综上表明ꎬ川黔山区红豆树天然种群结构与数量特征的形成受制于山区地形特点㊁红豆树自身繁殖特性以及环境压力ꎻ通过对种群幼龄个体密度控制和中龄个体生长空间进行管理ꎬ可以提高种群幼苗存活率ꎬ促进中龄个体健壮生长ꎬ维持红豆树天然种群稳定性ꎮ关键词:红豆树ꎬ濒危植物ꎬ种群结构ꎬ静态生命表ꎬ生存函数中图分类号:Q948.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4)01 ̄0179 ̄14PopulationstructureandnumberdynamiccharacteristicsofendangeredplantOrmosiahosieiinSichuanandGuizhouprovincesꎬChinaWANGMingbinꎬWEIXiaoli∗ꎬWEIYiꎬWANGManꎬYUDalongꎬYUANGangyi(CollegeofForestryꎬGuizhouUniversityꎬGuiyang550025ꎬChina)Abstract:OrmosiahosieiisarareandendangeredplantthatisnarrowlydistributedinSouthChinaꎬwithimportanteconomicandhumanisticvalues.Inordertofindoutitssurvivalstatusandthereasonsthatrestrictitsdevelopmentꎬwe收稿日期:2023-03-04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2021]一般501)ꎻ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百 层次人才项目([2016]5661)ꎮ第一作者:王明彬(1998-)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ꎬ(E ̄mail)244355582@qq.comꎮ∗通信作者:韦小丽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ꎬ(E ̄mail)1229304247@qq.comꎮinvestigatedthenaturalpopulationsofO.hosieiinfourregionsofGuizhouandSichuanprovinces.Accordingtothedistributiv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populationsꎬwesetuptwo20mˑ20mforeachpopulationbyusingthemethodofplotinvestigationandconductedacommunitysurveyineachplot.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O.hosieipopulationswereanalyzedbyestablishingpopulationstaticlifetablesanddrawingpopulationssurvivalcurves.Foursurvivalfunctionsꎬnumberdynamicindexꎬandtimeseriesmodelanalysiswereusedtodescribesurvivalstatus.Theresultswereasfollows:(1)Theage ̄classstructureofO.hosieipopulationswereintheshapeof J atHezhuVillageandGanerpanVillageꎬintheshapeof Dumbbell atChenjiawanVillageandRongchunVillageꎬthepopulationshadstrongnaturalrenewalabilityꎬbutmiddle ̄agedindividualswereeasilymissing.(2)ThefourpopulationsbelongedtotheincreasingtypeꎬthesurvivalcurvesofpopulationsareclosetoTypeDeevey ̄ⅡꎬthedisappearancerateandmortalityrateofO.hosieipopulationsshoweda Multimodal patterninHezhuVillageꎬChenjiawanVillageandRongchunVillageꎬindicatingthatthepopulationsweresusceptibletoexternaldisturbancesinthemiddleperiod.(3)AllO.hosieipopulationsindifferentregionsappearedtodecreaseintheearlystageandkeepdynamicallystableinthemedium ̄latestageꎬandtheformationreasonswererelatedtothetopographic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ousareasandtheseeddispersalcharacteristicsofO.hosiei.(4)RDAanalysisshowedthataltitudeandslopewerethedominantfactorsaffectingthepopulationsstructureofyoungindividualsꎬandinterferenceintensitywasthemainfactoraffectingthenumberstructureofolderindividuals.AlltheaboveresultsindicatethatthestructuralandnumbercharacteristicsofO.hosieipopulationsindifferentregionsarerestrictedbythetopographic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ousareasꎬthereproductivecharacteristicsofO.hosieiandtheenvironmentalpressureꎻBycontrollingthedensityofyoungindividualsandmanagingthegrowthspaceofmiddle ̄agedindividualsꎬwecanincreasethesurvivalrateoftheseedlingsꎬpromotethehealthygrowthofmiddle ̄agedindividualsꎬandmaintainthestabilityofthenaturalpopulationsofO.hosiei.Keywords:Ormosiahosieiꎬendangeredplantꎬpopulationstructureꎬstaticlifetableꎬsurvivalfunction㊀㊀珍稀濒危植物指受自身原因或外界干扰的影响ꎬ其野生种群面临很大灭绝风险的一类特殊群体ꎮ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和人为活动的过度干扰ꎬ导致这类物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马晨晨等ꎬ2017ꎻ许恒和刘艳红ꎬ2018)ꎮ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以濒危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㊁生活史及生存环境为切入点ꎬ通过分析濒危植物的生存潜力㊁发展规律及其濒危机制ꎬ为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臧润国等ꎬ2016ꎻ高岚等ꎬ2019)ꎮ其中ꎬ研究种群结构与动态是了解濒危植物生态特性的重要方法ꎬ也是探讨物种濒危原因的重要途径(王进等ꎬ2020)ꎮ通过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可以展现种群结构特征ꎬ了解种群不同年龄个体之间的动态差异ꎬ从中找出种群发展与变化规律(金慧等ꎬ2019ꎻ唐凤等ꎬ2022)ꎮ通过生存函数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统计学方法ꎬ可以分析种群生存现状及演替方向ꎬ评价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ꎬ找到制约种群发展的关键因素(李娟等ꎬ2019)ꎮ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ꎬ也是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方法ꎬ以种群结构与数量特征来探讨物种濒危机制ꎬ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邹天才等ꎬ2021)ꎮ红豆树(Ormosiahosiei)为蝶形花科(Papilionoideae)红豆属(Ormosia)的常绿或落叶乔木ꎬ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ꎮ红豆树是我国特有种ꎬ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㊁四川㊁福建㊁浙江等省份ꎬ是我国南方地区珍贵用材树种之一ꎬ也是南方地区重要的风水树种ꎬ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李峰卿等ꎬ2018a)ꎮ由于红豆树木材珍贵ꎬ树皮与种子被老百姓视为重要的药材(张琳婧等ꎬ2021)ꎬ因而其遭到过度的利用与破坏ꎬ加之红豆树自然扩散能力差ꎬ其更新幼苗幼树均分布在母株周围导致激烈的种内和种间竞争ꎬ造成红豆树种群分布范围以及种群数量不断减少ꎬ趋于濒危状态(邱浩杰等ꎬ2020)ꎮ国内外有关红豆树的研究集中在生物学特性㊁遗传分布㊁育苗造林㊁人工林经营等方面(蔡勇ꎬ2007ꎻZhangetal.ꎬ2012ꎻ尤根彪等ꎬ2017ꎻ李峰卿ꎬ2018a)ꎮ针对红豆树天然种群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浙江㊁福建等地ꎬ分布于溪流㊁河谷等流域附近的红豆树种群(谢慕华ꎬ2015ꎻ刘鹏等ꎬ2017ꎻ李杨等ꎬ2021)ꎬ李081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峰卿等(2017)对3个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的研究表明ꎬ水流对红豆树种子的传播起重要作用ꎬ是影响红豆树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ꎮ对分布于西南山区ꎬ与河流相隔较远的红豆树种群生存现状㊁种群结构特征㊁种群发展规律及濒危原因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ꎮ缺乏种群生态学特征的相关研究ꎬ不利于该区域红豆树种群的保护和管理ꎬ因此ꎬ本研究以川黔地区生长于山地上的红豆树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ꎬ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ꎬ通过对分布于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红豆树种群结构特征㊁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ꎬ拟探讨以下两个科学问题:(1)川黔山区红豆树天然种群生存现状如何ꎬ不同自然条件下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发展规律有何不同ꎻ(2)立地环境对红豆树种群结构特征有何影响ꎬ种群如何适应外界干扰ꎮ以期通过对川黔地区红豆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ꎬ为该区域红豆树天然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2021年6 11月期间ꎬ根据资料记载对贵州及四川两省14个样点进行实地踏查ꎬ发现存在4个种群数量较大的红豆树天然种群ꎬ即四川省中江县河株村和江安县陈家湾村㊁贵州省关岭县干耳盘村和望谟县绒春村ꎮ研究区地处四川及贵州两省ꎬ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ꎬ海拔在289~1020mꎬ年平均气温16.7~19.5ħꎬ年平均降雨量900~1656mmꎮ4个红豆树分布区林分类型为常绿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ꎬ除红豆树外ꎬ4个区域主要乔木树种有柏木(Cupressusfunebris)㊁油茶(Camelliaoleifera)㊁朴树(Celtissinensis)㊁桑树(Morusalba)㊁枳椇(Hoveniaacerba)㊁山核桃(Caryacathayensis)㊁枫香树(Liquidambarformosana)等ꎮ灌木层主要有油茶㊁楤木(Araliachinensis)㊁杜荆(Vitexnegundo)㊁吴茱萸(Tetradiumruticarpum)等ꎮ草本层植物主要有鳞盖蕨(Microlepiahancei)㊁鸢尾(Iristectorum)㊁大叶仙茅(Curculigocapitulata)㊁香附子(Cyperusrotundus)㊁紫茎泽兰(Ageratinaadenophora)等ꎮ研究区红豆树分布地理位置见图1ꎬ研究区基本情况见表1ꎮ底图来源于标准底图服务系统(http://bzdt.ch.mnr.gov.cn/)ꎬ运用ArcMap10.5软件绘制ꎮThemapisbasedonthebasemapoftheBigemapwebsite(http://bzdt.ch.mnr.gov.cn/)andisdrawnusingArcMap10.5software.图1㊀红豆树分布区地理位置Fig.1㊀Distributionarea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1.2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调查样地的大小取决于目标树种分布范围㊁地形以及种群数量(李伟等ꎬ2014)ꎮ珍稀濒危植物受地理分布㊁地形条件及人类干扰的影响ꎬ种群分布区域可能相当有限ꎬ调查样地需要根据种群实际分布特征进行设计ꎮLi和Zhang(2015)的研究表明ꎬ30mˑ30m的样地可为濒危植物的种群结构研究提供很好的代表性样本ꎮ本研究根据红豆树不同种群的分布特征ꎬ每个种群分别设置2个面积为20mˑ20m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ꎮ调查内容:(1)详细记录样地环境信息ꎬ即经纬度㊁海拔㊁坡度㊁郁闭度等数据ꎻ(2)对样地内所有红豆树及其他乔木树种进行每木检尺ꎬ分别记录物种名㊁胸径(diameteratbreastheightꎬDBH)㊁树高(treeheightꎬH)等信息ꎻ(3)以5mˑ5m为调查单元ꎬ对红豆树更新幼苗(H<50cm)编号ꎬ记录其地径㊁高度等数据ꎻ(4)各样地内沿对角线各取3个0~20cm土壤样品ꎬ用于测定土壤有机质㊁pH等ꎻ(5)不同样地的人为干扰强度根据调查结果参照袁刚毅等(2021)的方法进行赋值ꎬ最大赋值为1ꎬ最小为0ꎮ1.3年龄结构划分采用得到广泛应用的 空间代替时间 ꎬ以树高或胸径代替龄级的方法进行红豆树种群特征分析(孟宪帅和韦小丽ꎬ2011ꎻ杨慧琴等ꎬ2020)ꎮ结1811期王明彬等: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表1㊀研究区红豆树种群基本情况Table1㊀Basicstatus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inthestudyarea种群Population经纬度Latitudeandlongitude样地Plot海拔Altitude(m)坡度Slope(ʎ)郁闭度Canopydensity土壤有机质Soilorganicmatter(g kg ̄1)土壤pHSoilpH干扰强度Interferenceintensity河珠村HezhuVillage104ʎ44ᶄ58ᵡE㊁31ʎ04ᶄ14ᵡNA453140.833.686.420.25B447120.751.526.180.35陈家湾村ChenjiawanVillage105ʎ04ᶄ16ᵡE㊁28ʎ35ᶄ02ᵡNA286260.629.004.870.50B292220.420.325.340.30干耳盘村GanerpanVillage105ʎ36ᶄ13ᵡE㊁25ʎ42ᶄ04ᵡNA860230.6108.586.700.20B860230.679.766.000.20绒春村RongchunVillage106ʎ03ᶄ17ᵡE㊁25ʎ32ᶄ28ᵡNA1020420.7103.136.300.50B1030300.6101.636.130.40合样地调查数据和红豆树种群的生长状况ꎬ参考张群芳等(2015)对红豆树种群龄级结构的划分方式ꎬ将树高(H)<50cm的个体划为第Ⅰ级ꎬH>50cm且胸径(DBH)<5cm的个体归为第Ⅱ级ꎬ之后DBH以5cm为一个径阶ꎬDBHȡ25cm则为第Ⅶ级ꎮ1.4种群动态量化采用陈晓德(1998)种群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对红豆树种群结构进行定量描述ꎬ以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n)来评价红豆树种群结构动态ꎮ1.5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匀滑修正(Bishtetal.ꎬ2013ꎻ杨立荣等ꎬ2015)ꎬ以修正后各龄级内个体数进行红豆树种群静态表编制ꎮ以标准化存活数为纵坐标ꎬ龄级为横坐标绘制红豆树种群存活曲线ꎻ参考Helt和Loucks(1976)的数学模型ꎬ采用指数模型Nx=N0e-bx来检验Deevey ̄Ⅱ型存活曲线ꎬ幂函数方程Nx=N0x-b检验Deevey ̄Ⅲ存活曲线类型ꎮ1.6生存分析采用生存函数S(i)㊁累计死亡率函数F(i)㊁死亡密度函数f(ti)及危险率函数λ(ti)进行红豆树种群的生存分析(杨凤翔等ꎬ1991)ꎬ了解种群动态发展规律ꎮ1.7时间预测模型采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一次移动平均法(拓锋等ꎬ2021)对红豆树不同种群动态变化进行分析ꎬ预测经过2个㊁4个㊁6个龄级时间后不同红豆树种群各龄级个体数量ꎮ1.8数据统计分析利用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ꎬOrigin2022统计分析及绘图ꎮ采用Canoco5软件的冗余度分析(RDA)方法检验红豆树种群数量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性ꎬ以海拔㊁坡度㊁郁闭度㊁土壤有机质㊁土壤pH及干扰强度作为环境数据ꎬ参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中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LY/T2908 2017)方法及红豆树种群生长特性ꎬ将红豆树种群划分为3个龄组:幼龄组Ag1(包含第Ⅰ和第Ⅱ龄级)㊁中龄组Ag2(包含第Ⅲ㊁第Ⅳ㊁第Ⅴ龄级)㊁高龄组Ag3(包含第Ⅵ和第Ⅶ龄级)ꎬ并将3个龄组个体数量作为物种数据ꎬ同时使用物种数据及环境数据对样地进行约束性排序分析(RDA)ꎮ2㊀结果与分析2.1种群龄级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分析使用胸径(DBH)及树高(H)分别绘制了4个红豆树种群的龄级结构ꎮ由图2可知ꎬ不同红豆树种群之间龄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ꎮ河珠村和干耳盘村总体表现为幼龄级个体数量较多ꎬ为中㊁老龄级个体数量逐级减少的倒 J 型结构ꎬ陈家湾村和绒春村表现为幼龄㊁老龄级个体数量多ꎬ为中龄级数量较少的不规则 哑铃型 结构ꎮ281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图2㊀红豆树不同种群龄级结构图Fig.2㊀Ageclassstructures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从表2可以看出ꎬ河珠村种群在第Ⅰ和第Ⅱ龄级为衰退状态ꎬ第Ⅱ至第Ⅳ龄级为增长状态ꎻ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在第Ⅰ和第Ⅱ龄级为增长状态ꎬ第Ⅱ至第Ⅳ龄级为衰退状态ꎻ干耳盘村种群在整个龄级都处于增长状态ꎮ4个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均为Vpi>Vᵡpi>Vᶄpi>0ꎬ表明4个红豆树种群均为增长型ꎮ4个种群在无干扰下增长性参数Vpi排序为陈家湾村>干耳盘村>河珠村>绒春村ꎻ对随机干扰的敏感性参数Pᶄmax排序为陈家湾村>河珠村=绒春村>干耳盘村ꎻ在随机干扰条件下的增长性参数Vᶄpi排序为陈家湾村>河珠村>干耳盘村>绒春村ꎻ对非随机干扰的敏感性参数Pᵡmax排序为陈家湾村>绒春村>河珠村>干耳盘村ꎻ非随机干扰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性参数Vᵡpi排序为陈家湾村>绒春村>河珠村>干耳盘村ꎮ总体上ꎬ4个种群在面对外界干扰的情况下ꎬ都是呈增长状态ꎬ但是增长速度缓慢ꎬ并且陈家湾村种群在受干扰下敏感度高于其他3个种群ꎮ2.2红豆树种群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2.2.1静态生命表㊀由表3可知ꎬ红豆树种群不同龄级个体数差别较大ꎬ种群期望寿命ex随着龄级增长呈逐渐降低趋势ꎬ河珠村种群期望寿命ex表现出两个高峰ꎬ分别在第Ⅰ龄级和第Ⅳ龄级ꎮ4个种群的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变化各有不同ꎮ河珠村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在第Ⅰ龄级和第Ⅱ龄级维持在较低水平ꎬ在第Ⅲ龄级达到第一个峰值后下降ꎬ随后在第Ⅵ龄级达到第二个峰值ꎬ说明该种群在生长中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人为干扰和环境压力ꎻ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qx和Kx在第Ⅰ龄级较高ꎬ在第Ⅱ龄级急速降至最低水平后ꎬ分别于第Ⅴ龄级和第Ⅵ龄级出现峰值ꎬ表明陈家湾村和绒春村2个种群在生长初期受到一定的生存压3811期王明彬等: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表2㊀红豆树种群动态变化指数Table2㊀Dynamicindices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种群PopulationVn123456VpiPᶄmaxVᶄpiPᵡmaxVᵡpi河珠村HezhuVillage-31.6441.0969.14100.000.00-100.0030.790.570.181.220.38陈家湾村ChenjiawanVillage94.44-34.21-76.62-18.750.0095.2753.191.100.583.441.83干耳盘村GanerpanVillage30.0028.5740.00100.000.00100.0044.440.290.130.670.30绒春村RongchunVillage85.71-34.21-24.000.000.00-63.5019.160.570.112.020.39㊀注:Vn.种群从n到n+1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ꎻVpi.忽略外部干扰的情况下ꎬ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ꎻPᶄmax.随机干扰风险概率极大值ꎻVᶄpi.考虑外部随机干扰时ꎬ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ꎻPᵡmax.非随机干扰风险极大值ꎻVᵡpi.考虑外部非随机干扰时ꎬ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ꎮ㊀Note:Vn.Populationnumberdynamicchangeindexfromnton+1ꎻVpi.NumberdynamicchangeindexofpopulationstructurewhenthereisnointerferenceꎻPᶄmax.ThemaximumofriskprobabilityinrandomdisturbanceꎻVᶄpi.NumberdynamicchangeindexofpopulationstructurewhenconsideringexternalrandominterferenceꎻPᵡmax.Themaximumofriskprobabilityinnon ̄randomdisturbanceꎻVᵡpi.Numberdynamicchangeindexofpopulationstructurewhenconsideringexternalnon ̄randominterference.力ꎬ幼龄个体死亡率较高ꎬ需要加强对幼龄个体的保护ꎻ干耳盘村种群qx和Kx变化呈现逐步攀升的变化趋势ꎬ表明该种群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ꎮ2.2.2存活曲线分析㊀从图3可以看出ꎬ随着龄级的增加ꎬ4个红豆树种群标准化存活数对数(lnlx)逐渐减小ꎬ陈家湾村㊁干耳盘村和绒春村存活曲线总体上呈对角线型ꎬ但河珠村种群呈阶梯型ꎬ在中龄级个体波动较大ꎮ分别采用指数模型Nx=N0e-bx和幂函数方程Nx=N0x-b检验存活曲线类型(表4)ꎬ各种群指数模型的R2值和F值均大于幂函数模型ꎬ4个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Deevey ̄Ⅱꎮ2.3红豆树种群生存分析种群生存函数如图4所示ꎬ随着龄级的增加ꎬ红豆树种群生存率S(i)呈逐步降低的趋势ꎬ累计死亡率F(i)呈逐步增加的趋势ꎮ河珠村和陈家湾村种群在第Ⅱ至第Ⅲ龄级之间出现两者的平衡点ꎬ表明两地红豆树种群在Ⅲ龄级之后就开始进入衰退期ꎮ而在干耳盘村和绒春村ꎬ两者平衡点出现于更早的龄级ꎬ分别在第Ⅱ龄级和第Ⅰ至第Ⅱ龄级之间ꎬ说明干耳盘村和绒春村红豆树种群相比河珠村和陈家湾村种群更早进入种群衰退期ꎮ红豆树种群危险率函数λ(ti)呈递增的趋势ꎬ在河珠村ꎬ种群于第Ⅱ至第Ⅲ龄级之间出现危险率骤增的情况ꎮ红豆树种群死亡密度函数f(ti)走势较稳ꎬ基本保持在0.2以下ꎬ在第Ⅰ至第Ⅱ龄级种群个体数骤减ꎮ通过4种生存函数的分析发现ꎬ4个红豆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幼龄级个体死亡率高ꎬ成熟龄级个体数量稳定的特点ꎮ2.4红豆树不同种群数量动态的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结果如图5所示ꎬ河珠村种群第Ⅱ龄级个体数在经历2个龄级时间后减少了15.8%ꎬ经历4个㊁6个龄级时间后各龄级个体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ꎮ陈家湾村种群在经历2个龄级时间后ꎬ第Ⅱ龄级个体数有明显增长ꎬ经历4个㊁6个龄级后ꎬ第Ⅲ至第Ⅵ龄级个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ꎬ第Ⅶ龄级数量先增加后减少ꎮ干耳盘村种群在经历2个㊁4个㊁6个龄级时间后ꎬ各龄级个体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ꎬ其中第Ⅵ龄级数量变化稍有波动ꎮ绒春村种群在经过2个㊁4个㊁6个龄级后ꎬ第Ⅱ龄级个体数量有明显的增加ꎬ第Ⅲ至第Ⅵ龄级个体数无明显变化ꎬ第Ⅶ龄级个体数逐步减少ꎮ2.5环境因子对红豆树种群结构的影响RDA排序结果(图6)显示ꎬ排序轴RDA1与排序轴RDA2两轴对不同龄组个体数量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65.55%与34.41%ꎬ前两个排序轴对个体数量变异的解释率达99.96%ꎬ解释效果显著(F=5.2ꎬP<0.05)ꎮ其中ꎬ干扰强度(R2=0.826ꎬP=0.012)与第一典范轴相关性最高ꎬ其次是郁闭度(R2=-0.800ꎬP=0.028)ꎬ两者对种群数量结构481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表3㊀红豆树种群静态生命表Table3㊀Staticlifetable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种群Population龄级AgeclassAxaxlxdxqxLxTxexlnlxKxSx河珠村HezhuVillageⅠ1882301000.095.70.1952.22530.42.56.90.10.90Ⅱ275208904.391.30.1858.71578.31.76.80.10.90Ⅲ162187813.0678.30.8473.9719.60.96.71.80.17Ⅳ5031134.834.80.3117.4245.71.84.90.30.74Ⅴ023100.034.80.382.6128.31.34.60.40.65Ⅵ01565.239.10.645.745.70.74.20.90.40Ⅶ25626.1 3.3陈家湾村ChenjiawanVillageⅠ4504501000.0408.90.4795.62070.02.16.90.50.59Ⅱ25266591.1140.00.2521.11274.42.26.40.30.76Ⅲ38203451.1140.00.3381.1753.31.76.10.40.69Ⅳ163140311.1140.00.5241.1372.21.25.70.60.55Ⅴ20077171.1140.00.8101.1131.10.85.11.70.18Ⅵ2751431.12.20.130.030.01.03.40.10.93Ⅶ131328.9 3.4干耳盘村GanerpanVillageⅠ2502121000.0188.70.2905.72681.62.76.90.20.81Ⅱ175172811.3184.00.2719.31775.92.26.70.30.77Ⅲ125133627.4188.70.3533.01056.61.76.40.40.70Ⅳ7593438.7188.70.4344.3523.61.26.10.60.57Ⅴ053250.0198.10.8150.9179.20.75.51.60.21Ⅵ501151.947.20.928.328.30.53.92.40.09Ⅶ014.7 1.6绒春村RongchunVillageⅠ1751751000.0354.30.4822.92491.42.56.90.40.65Ⅱ25113645.7125.70.2582.91668.62.66.50.20.81Ⅲ3891520.0120.00.2460.01085.72.16.30.30.77Ⅳ5070400.0125.70.3337.1625.71.66.00.40.69Ⅴ5048274.3131.40.5208.6288.61.15.60.70.52Ⅵ5025142.9125.70.980.080.00.65.02.10.12Ⅶ137317.1 2.8 ㊀注:Ax.存活数ꎻax.匀滑处理后存活数ꎻlx.标准化存活数ꎻdx.标准化死亡数ꎻqx.死亡率ꎻLx.区间寿命ꎻTx.总寿命ꎻex.生命期望ꎻKx.消失率ꎻSx.种群存活率ꎮ㊀Note:Ax.Survivalnumberꎻax.Survivalnumberaftersmoothingtreatmentꎻlx.Standardizedsurvivalnumberꎻdx.Standardizeddeathnumberꎻqx.MortalityꎻLx.IntervallifeꎻTx.Totallifeꎻex.LifeexpectancyꎻKx.VanishrateꎻSx.Populationsurvivalrate.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48.2%与11.3%ꎻ坡度(R2=0.042ꎬP=0.008)与第二典范轴相关性最高ꎬ对种群数量结构变异解释率为33%ꎮ从环境因子对不同龄组个体数量变异解释上来看:坡度和海拔是限制幼龄个体发展的主导因子ꎻ郁闭度和海拔对红豆树种群个体数量起负向影响ꎬ其中郁闭度对中龄个体数量的影响较大ꎻ适度的人为干扰对红豆树中㊁高龄个体起正向影响ꎬ其中对中龄个体的影响较为明显ꎮ3㊀讨论与结论3.1红豆树种群龄级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物种自身的生物学㊁生态学特性及周围环境因子对种群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张文辉等ꎬ2005)ꎮ红豆树种群龄级结构显示ꎬ4个种群均呈现幼龄个体数量比例较高的特点ꎬ表明种群自我繁殖能力较强ꎬ具有较高的增长潜能ꎬ这与红豆树5811期王明彬等: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图3㊀红豆树不同种群存活曲线Fig.3㊀Survivalcurves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表4㊀红豆树种群存活曲线的检验模型Table4㊀Testmodelsofsurvivalcurves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种群Population存活曲线类型Survivalcurvetype拟合模型Fittedmodel方程EquationR2F河珠村HezhuVillageDeevey ̄ⅡNx=N0e-bxNx=2838.5e-0.653x0.92965.525Deevey ̄ⅢNx=N0x-bNx=2137.8x-1.9130.80120.066陈家湾村ChenjiawanVillageDeevey ̄ⅡNx=N0e-bxNx=6.9e-0.002x0.991564.483Deevey ̄ⅢNx=N0x-bNx=32.8x-0.4290.77717.375干耳盘村GanerpanVillageDeevey ̄ⅡNx=N0e-bxNx=5020.8e-0.803x0.80720.862Deevey ̄ⅢNx=N0x-bNx=2848.2x-2.1730.5937.291绒春村RongchunVillageDeevey ̄ⅡNx=N0e-bxNx=2547.7e-0.567x0.81121.511Deevey ̄ⅢNx=N0x-bNx=1799.3x-1.5750.6308.525结实间隔期长ꎬ但母树单次结实量大的繁殖特性有关(刘鹏等ꎬ2017)ꎮ从不同种群龄级结构差异来看ꎬ河珠村和干耳盘村种群龄级结构呈现倒 J 型ꎬ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龄级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缺失ꎬ呈不规则 哑铃 型结构ꎮ其中ꎬ河珠村种群第Ⅲ龄级个体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ꎬ而陈家湾681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图4 红豆树不同种群生存率㊁累计死亡率㊁死亡密度和危险率曲线Fig.4㊀Survivalrateꎬcumulativemortalityꎬdensityofdeathsandhazardratecurves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村和绒春村种群第Ⅰ龄级和第Ⅱ幼龄级个体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ꎮ可以看出ꎬ幼龄个体数量波动及中龄个体数量缺失是导致不同种群龄级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ꎬ其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ꎮ(1)红豆树种子传播特性:由于红豆树种子重量大ꎬ千粒重达1310g(罗旋等ꎬ2021)ꎬ空间扩散能力差ꎬ分布于山区以及隔河流较远的红豆树种群缺乏流水这一重要的传播媒介ꎬ更新幼苗集中分布于母树周围ꎬ幼苗存在激烈的种内竞争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龄个体向中龄个体发展ꎬ是导致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第Ⅰ龄级和第Ⅱ龄级个体死亡率和消失率都高的重要因素ꎮ(2)红豆树的生长习性:红豆树幼苗的生长需要适当的荫蔽环境(潘惠均ꎬ2014)ꎬ但当个体发展到中龄阶段以后ꎬ对光照的需求逐渐增强ꎬ较高的郁闭度使得红豆树中龄个体取光不足ꎬ是导致河珠村种群中龄个体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ꎮ(3)外界干扰:中龄级个体数量缺失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随着个体长大导致的种内和种间激烈竞争有关ꎬ另一方面可能与遭受破坏有关(黄冬柳等ꎬ2019)ꎮ虽然红豆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ꎬ但调查中发现当地政府和居民只注重红豆树古大树的保护ꎬ而忽略了对其种群的保护ꎮ在红豆树种群中ꎬ幼龄个体一般会被老百姓忽略ꎬ古大树老百姓不敢砍ꎬ中龄个体则成为樵采㊁盗伐的对象ꎬ这也是导致红豆树种群生境破碎化ꎬ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ꎮ此外ꎬ调查中发现红豆树有着较强的萌蘖能力(李峰卿等ꎬ2017)ꎬ陈家湾村㊁绒春村2个种群分别有27.7%㊁42.8%的幼苗个体来自于萌蘖更新ꎬ显然是由于外界破坏导致部分中龄级个体死亡后由树桩萌发产生的幼苗ꎬ中龄个体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红豆树种群的自我调节能力ꎮ种群动态变化分析证7811期王明彬等: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Mt(n).经过t个龄级时间后第n龄级所预测的个体存活数ꎮMt(n).Predictedindividualsurvivalnumberofthenageclassaftertageclasstime.图5㊀红豆树不同种群数量动态时间序列预测Fig.5㊀Timesequencepredictionofnumberdynamics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实了这一观点ꎬ种群在受外界随机干扰的情况下增长性参数排序Vᶄpi为陈家湾村>河珠村>干耳盘村>绒春村ꎬ说明在受到外界轻微干扰的情况下ꎬ红豆树种群通过负反馈调节激发更高的增长潜能ꎬ而过度的破坏则会使红豆树种群丧失这种自我恢复能力ꎬ这与张群芳等(2015)对四川省万源市红豆树种群结构的研究结果类似ꎮ生存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能直观地体现红豆树种群结构特征与发展动态(张晓鹏等ꎬ2022ꎻ李敏敏等ꎬ2022)ꎬ川黔地区红豆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整体表现为幼龄级个体死亡率高ꎬ成熟龄级个体数量稳定的特点ꎬ中龄级个体受幼龄个体数量变化的影响ꎬ在不同种群中出现较大的结构差异ꎮ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也可以看出ꎬ红豆树种群在未来2个㊁4个㊁6个龄级后ꎬ幼龄龄级个体数变化较为明显ꎬ其他龄级个体数变化相对平稳ꎮ幼龄个体数量结构的变化是种群演替发展的核心ꎬ因此ꎬ如何针对红豆树种群生长特性和生境特点进行幼龄级个体的保护和管理是促进红豆树种群自然恢复和更新的关键ꎮ3.2制约红豆树种群不同龄级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种内㊁种间竞争及周围环境对种群个体的发展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吴邦利等ꎬ2018)ꎮ本研究中RDA排序结果表明ꎬ坡度㊁海拔是影响幼龄级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ꎬ与幼龄个体呈负相关ꎮ红豆树幼龄个体不仅受到个体间竞争的影响ꎬ外部环境也制约着幼龄个体的发展ꎮ坡度较大的山区ꎬ红豆树散落的种子和萌发的幼苗易因坡度过大而向下坡迁移ꎬ尤其是受雨季滑坡的影响ꎬ导致种子和幼苗失去原有的生长环境而不能幸存(黄萍和刘艳红ꎬ2018)ꎻ随着海拔的升高ꎬ温度降低ꎬ881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Ag1.幼龄组ꎻAg2.中龄组ꎻAg3.高龄组ꎻS.坡度ꎻAlt.海拔ꎻIi.干扰强度ꎻCD.郁闭度ꎮAg1.YouthagegroupꎻAg2.MiddleagegroupꎻAg3.OldagegroupꎻS.SlopeꎻAlt.AltitudeꎻIi.InterferenceintensityꎻCD.Canopydensity.图6㊀红豆树种群龄级结构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Fig.6㊀RedundancyanalysisofageclassstructureandenvironmentalfactorsofOrmosiahosieipopulations不利于红豆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ꎬ特别是西南山区每年冬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冻灾害ꎬ导致一些幼苗不能越冬ꎮ此外ꎬ适度的人为干扰对红豆树种群中龄组和高龄组个体有着正向影响ꎬ适度的人为干扰可以调节种群密度ꎬ能为种群保留个体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张群芳等ꎬ2015)ꎮ可见ꎬ在保证不破坏红豆树自然种群生境的前提下ꎬ适当进行种群密度调整ꎬ是稳定红豆树中高龄级个体发展的有效措施ꎮ3.3红豆树种群保护和恢复策略研究濒危物种的种群特征是了解植物濒危机制的重要基础ꎬ是濒危植物保护和恢复的理论依据(吴其超等ꎬ2021)ꎮ种群结构特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ꎬ其中坡度㊁海拔㊁人为干扰是影响红豆树种群结构特征的主导因子ꎬ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也是种群结构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田慧霞等ꎬ2017)ꎮ在本研究中ꎬ川黔山区红豆树种群因远离流域ꎬ种子缺乏传播媒介ꎬ导致种群发展受到限制ꎬ4个区域红豆树种群均显示出幼龄个体密度较大的特点ꎮ由于红豆树自身的生物学特性ꎬ幼龄个体容易聚集分布于母树周围ꎬ密度过大和死亡率较高ꎬ建议采取人工移栽以减少幼苗密度ꎬ提高幼龄个体存活率ꎮ同时ꎬ进行人工采种培育ꎬ开展野外回归以促进红豆树种群的恢复和自然更新(任海等ꎬ2014ꎻ丁剑敏等ꎬ2018)ꎮ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呈现出中龄个体 缺失 的种群结构ꎬ针对种群中龄个体容易受到外界破坏的特点ꎬ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ꎬ如建立自然保护区ꎬ加强对红豆树保护的宣传力度ꎬ增强老百姓的保护意识ꎬ避免对其生境造成再破坏(李丹等ꎬ2016)ꎮ红豆树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ꎬ当种群密度较大的时候ꎬ对中龄个体进行适度的人为干预ꎬ调节生长空间能稳定种群数量并保持其旺盛的生长ꎮ此外ꎬ调查中发现绒春村种群还存在红豆树古大树被过度保护的现象ꎬ即对大树周围建立树池㊁硬化路面ꎬ严重限制其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ꎬ导致其生长衰退ꎮ针对此类现象应积极和当地政府沟通ꎬ及时拆除以保护为名义建立的树池及硬化铺装ꎬ并实施复壮等措施ꎮ参考文献:BISHTVKꎬKUNIYALCPꎬNAUTIYALBPꎬetal.ꎬ2013.SpatialdistributionandregenerationofQuercussemecarpifoliaandQuercusfloribundainasubalpineforestofwesternHimalayaꎬIndia[J].PhysiolMolBiolPlantsꎬ19(3):443-448.CAIYꎬ2007.PreliminarystudyonseedlingtechnologyofOrmosiahosieiinwesternHubei[J].ForProspectDesꎬ(2):97-100.[蔡勇ꎬ2007.鄂西红豆树育苗技术初步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ꎬ(2):97-100.]CHENXDꎬ1998.Astudyonthemethodofquantitativeanalysisforplantpopulationandcommunitystructuraldynamic[J].ActaEcolSinꎬ18(2):104-107.[陈晓德ꎬ1998.植物种群与群落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研究[J].生态学报ꎬ18(2):104-107.]DINGJMꎬZHANGXDꎬLIGLꎬetal.ꎬ2018.Geneticconsiderationsinrecoveryofendangeredplants[J].PlantSciJꎬ36(3):452-458.[丁剑敏ꎬ张向东ꎬ李国梁ꎬ等ꎬ2018.濒危植物居群恢复的遗传学考量[J].植物科学学报ꎬ36(3):452-458.]GAOLꎬLÜZPꎬLEJXꎬetal.ꎬ2019.ResearchprogressofconservationbiologyonTorreyafargesiiꎬarareand9811期王明彬等: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021年第06期现代园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罗康(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遵义564600)摘要:在结合贵州省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探讨通过利用该地区古树名木旅游资源,再结合保护区内其他文化景观,进而打造出此地区具备鲜明旅游特色的景点,同时再通过开发植被垂直带景观营造一体化的观景平台,使自然保护区呈现出立体化的空间分布森林景观,让游客在自然保护区内领略到不同植物群落所独有的差异之美。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对策在我国的生态系统中植被是最为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植被可以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群落,这些植物群落共同组成了地球上最为生动的旅游景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植物旅游资源便成为可以将文化、娱乐、休闲、教育等因素结合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当下通过系统性分类自然保护区内所具备的植物旅游资源,并制定科学完善的旅游开发对策,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然保护区内所拥有的旅游活动项目。
当前我国植物资源中,所拥有高等植物约470科、3700属,共3万余种,这些植物资源呈不均匀的状态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这些植物中有极大一部分都属于具备极佳观赏价值的植被。
植物所具备的观赏价值可以根据其观赏部位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品种:赏花类植物、观果类植物、观叶类植物、赏树干类植物、观根类植物等。
在我国多数自然保护区内,古树名木是其中独特的一种植物资源,这种植物资源不仅具备自然遗产的价值,同时还具备文化遗产的价值。
而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贵州省最大的保护区,其内部所含有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性完整且保存较好,因此,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的植物旅游资源,便可以在丰富习水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高贵州省旅游文化的内涵和品质。
1贵州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分析1.1植物物种旅游资源1.1.1一般植物物种旅游资源。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孙珊;黄贝;武瑞东;周汝良【摘要】利用中国373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县域分布、海拔分布以及生境信息获得物种的空间分布范围,探讨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以及特有种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分布所占面积比定权,以ArcGIS为平台,采用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模拟得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8个丰富度分布中心:东喜马拉雅沿横断山脉至秦岭、小兴安岭至长白山一线、滇南沿边境至广西南端、湖南、湖北和重庆交界处的大巴山、湖南、广西、贵州3省交界的雪峰山地区、黄山向南至武夷山一线、海南岛与台湾岛.【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3(025)001【总页数】6页(P19-24)【关键词】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克里金插值法【作者】孙珊;黄贝;武瑞东;周汝良【作者单位】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20 引言中国珍稀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不少是地方特有或世界上著名的贵重用材树种,长期以来,由于对珍稀植物的保护不够,使其日益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1]。
近50年中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已达4000~5000种,占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2]。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已正式启动了稀有濒危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方面还不健全;迁地保护和建立保护区方法方面考虑的因素还不够慎重,随着科技的发展,“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被广泛应用于濒危植物检测和管理中[3]。
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大尺度来研究中国植物物种丰富度以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他们在研究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时多数利用了各种数学统计方法得到其分布特点,但并未充分考虑空间方位的特点,也没有得到一个比较详细的保护中心[7-9]。
珍稀濒危树种珙桐的生存特性及保护
珍稀濒危树种珙桐的生存特性及保护王永学袁杨再嫦(石阡县林业局,贵州铜仁555100)摘要: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濒危树种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不让这些树种灭绝,我们必须在了解其生存特性的基础上做好树种保护工作。
基于此,本文着眼于珍稀濒危树种珙桐,对其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且分析珙桐的生存特性,然后基于珙桐濒危原因论述保护珙桐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珍稀濒危树种;珙桐保护;生存特性;濒危原因中图分类号:S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16-0216-020前言在我国,珙桐属于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它是一种能生长至25m高的落叶乔木。
为了保护这种濒危树种,我国已经在部分珙桐分布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保护成效,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树种的生存习性加以研究,为提出更完善的共同保护方案奠定基础。
1珍稀濒危树种珙桐简介珙桐在植物界拥有“活化石”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的鸽子树”和“水梨子”。
这种树木属于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遗留下来的植物,但是经过第四纪冰川时期,珙桐大面积灭绝,只有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还存在幸存树种,贵州省石阡县的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活有野生天然珙桐。
现阶段,珙桐已经可以被人工栽种,最北界为河南郑州,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之内有着大量珙桐。
在东部地区,珙桐的垂直分布高度大多为600~2400m,而在西部地区,垂直分布高度大多在1400~ 3200m[1]。
我国的湿润亚热带区域属于珙桐的天然分布区,植株所在地的气温平均值在8.3~19.6℃之间,全年最冷月份的气温均值为2.3~5.6℃,最热月温度则为22.5~28.1℃。
天然珙桐所在区域拥有长达210d的无霜期,全面≥10℃的积温最高可达5600℃。
而且,该地区降水丰富,全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空气湿度也较高,可达到80%。
珙桐生长区域的土壤大多为酸性土壤,土层疏松且含水量较高,不过,大多数珙桐都生长于沟谷侧面山坡,受当地多降水和大坡度的影响,植物生长地区常常出现水土流失问题,而且土壤肥力不高。
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以雷山公自然保护区为例
《商场现代化》2012年6月(中旬刊)总第686期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也是自然生态景观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十分独特。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科学旅游”、“生态旅游”开始出现。
上世纪90年代后,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的部分。
而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无疑成为了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及榕江4县。
保护区北起台江县的南刀寨,南至雷山县的开屯、高岳山,西抵雷山乌尧、乌东、猫鼻岭一线,东达台江县乌迷寨、剑河县大坪山、榕江县小丹江一线,总面积47300公顷。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是毛泽东在诗作《十六字令》中对雷公山自然景观特征的描述,赋予了雷公山神奇的色彩。
雷公山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质地貌特殊,自然生态环境复杂,保存有大量珍贵的生物种群和珍稀动植物。
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它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近年来随着雷公山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人数大幅度增长,由于规划和管理的滞后,导致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明显退化。
这样既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生存也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1.雷公山。
雷公山,被当地苗族同胞认为是雷公居住的地方。
它是苗岭山脉东段主峰,最高峰海拔2178米,登临峰顶,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
雷公山植物保存完好,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如秃衫、马尾树、水青树、金佛山兰等等。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初步研究
新教师教学综合论坛前言(一)中国蕨类植物研究概况蕨类植物是一种维管植物,也是羊齿植物,通常看到的是它的孢子体。
它是植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植物,比起苔藓植物,较进化;但与种子植物相比,较原始。
和种子植物一样,有根,茎,叶。
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是通过孢子来进行的,然而,其无配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的现象都十分普遍[1]。
在中国,蕨类植物分布广,共有63科、230属、2600种[2],其中有绝大多数蕨类植物分布在热带地区。
蕨类植物的着生方式主要是石生、土生以及附生,极少数为水生,经常表现出温暖湿润等特点。
1926年,秦仁昌开始对中国的蕨类植物进行研究。
然而,大约有250篇与中国蕨类植物研究有关的论文、期刊分散于各国的刊物中,使得他的研究困难重重,导致他对蕨类植物的研究准备十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去了多个国家做了短期的研究,如丹麦、瑞典等。
回国后,他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后,修改了他的《中国蕨类植物志初稿》[3]。
(二)贵州蕨类植物研究概况贵州省处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好,环境的多样,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使蕨类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三)赤水的蕨类植物研究概况赤水的蕨类植物以大型树蕨桫椤为代表,它既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又是世界珍稀濒危的植物,而且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和植物地理区系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桫椤对赤水桫椤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进行深入研究。
(四)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概况及植物区系的定义在中国,蕨类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区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泥盆世,甚至更早[5]。
关于中国蕨类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中国的蕨类植物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在许多研究中都表明,中国蕨类植物地理成分与种子植物区系基本相同,但在沙漠和草原植物区系中在,蕨类植物很少。
从某种程度上说,蕨类植物区系的划分体现了蕨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的特征。
研究人员对植物区系的定义各有不同,吴征镒认为:植物区系是一定地区或国家所含种类的总和,是根据自然地理的特定条件下,尤其是在自然发展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结果;张宏达:植物区系是某一大陆、地理单位或地球上的植物物种的行政区域的总和,它们是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植物群落;王荷生认为:植物区系是,某一区域,或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一分类群,某一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珍稀树种连香树资源现状与园林应用分析及建议
的旦
( !=Q 擅; != Q
参考 文献: f 中国科 学院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 员会.中国植物志 ( 1 】 第二十七卷 )
【 ■b 科 学 出版社 ,9 9 M】 京: 17
【 钱又字, 世界著名观 赏树木连香树 、 2 】 薛隽. 加拿 大紫荆 . 园林 2 0 Ⅱ 】 09
10~ 60m生长 良好1 在通风和光照充足处生长迅 40 10 8 ] 。
行道树在城市道路绿化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 是在 消除噪音 、 净化空气 、 除尘 、 调节气候 以及涵 养水
源方 面。 目前 , 随着城市建设和园林 绿化的不断发展 ,
速。 一方面由于连香树为雌雄异株 , 自然界 中现存雄 而 株较多 , 雌株较 少 , 导致结实量 少 , 加之连香树 种子极
连香树在园林 中用作庭 院树种 ,常常对植于园路
旁、 林缘 , 孤植或丛植于草坪角隅 、 建筑物前。 与乔灌草
的合理配置 , 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春季可观粉红色花 朵, 夏季可观红色嫩叶。 秋天 可观黄 色老 叶。 连香树是
园林观叶新优树种 , 宜大力推广进行庭 院绿化应用 。
3 连香树园林应用建议
【 翁关成, 6 】 范明香, 胡金根 . 濒危物种连 香树的利用价值与繁 育技术 U_ J 现代农业科技,0 8 2 )18 2 20 ( 1 :1-10 【】国家林业局, 7 农业部. 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 名录( 第一批) . 【 北 M】 京: 出版社,9 9 法律 19 [ 任全进, 平. 8 】 于金 古老稀有植物——连香树. 中国野 生植物 资源卟
心材和边材 区别 明显 , 可供 多种用途 , 如家具 、 雕刻及
贵州省植物资源特点及其保护利用分析
贵州省植物资源特点及其保护利用分析姓名:朱小坤班级:林学121班学号:63教师:安明态目录1 . 贵州植物资源的基本特点①植物种类丰富②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热带、亚热带的成分占明显优势③植被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植被类型复杂多样2 .贵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①保护现状②利用现状3 . 贵州优先保护的植物资源①银杏②珙桐③黔纹母树④贵州苏铁⑤小黄花茶⑥贵州八角莲⑦全秃海桐⑧黄枝油杉⑨桫椤⑩红花木莲4 . 贵州优先利用的植物资源①猕猴桃②荠菜③马尾松④贵州山核桃⑤蓝莓⑥顶坛花椒⑦辣椒⑧杜鹃⑨杜仲⑩刺梨5 . 总结一. 贵州植物资源的基本特点①植物种类丰富根据最近资料统计,裸子植物中,我国产的各科,贵州都有分布。
被子植物的科,属,种及变种,在全国所占比例较多,与国内各省区相比,仅次于云南、四川。
在丰富的植物种类中,蕴藏了众多的经济植物,为开发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②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热带、亚热带的成分占明显优势我省既有泛热带分布式的禾木科、豆科、大戟科、茜草科等,还有热带亚洲分布式的爵床科、天南星科、苦首苔科、榨科。
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其它分布式,如旧世界热带分布式,也都不同程度的具有。
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为我省开发亚热带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③植被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贵州地处中亚热带,受自然地理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制约,贵州的地带性植被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性质。
植被有明显的渡性特征,既有湿润性的常绿林,又有半湿润性的常绿林,还有大面积的次生性落叶阔叶林光皮桦、响叶杨。
复杂多样的植被,为我省开发和利用多种植物资源提供了可能。
二.贵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1.保护现状为了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做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我省做出的具体措施如下①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森林是木材资源的重要来源,采伐较多,使我省很多地方成为缺材地区,为此我省把国家森林法落实到各市县,依法办事,既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保护了许许多多的植物资源。
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种群格局及濒危原因分析
亚 热带温 暖 季 风 气 候 区 , 以山地、 低 山、 中低 山 为 主 。
干缩小 , 耐腐性强, 色泽及花纹美观, 是制造高级家具 、 乐器 、 美术 工艺 品 的特 种 珍 贵 用 材 , 极 为珍 贵 l 4 ] 。其
地理分 布 范 围狭 窄 , 仅 分 布 于贵 州 、 福建 、 广东、 广西,
呈 岛屿状 分布 , 生 长在 海拔 6 0 0~ 8 0 0 m 的山坡 、 坡脚 、 林 中 J 。 由于长期 的掠夺 性 采 伐 , 小 叶红 豆 已成 为
和过 熟个体较 多, 无幼苗和幼树 ; 高度 结构不完整 , 种群 中个体 高度发 育不具有 连续性 。种 群的 方差均值 比率 为 0 . 8 2 1 4 , 其 空间分布格局 为随机 分 布。根 据特 定 时间生命表 将 小叶红豆 种群的发育分为成 熟阶段和过 熟阶段 。根据 种群存 活曲线, 小
叶 红 豆 种群 属 于 衰 退 型 。种 群 遗 传 多样 性 低 、自我 更 新 能 力
差、 种 子 萌发 率 低 下 、 生 境 片段 化 和 人 为 干 扰 破 坏 是 小 叶 红 豆
濒 危 的 主要 原 因 。针 对 小 叶红 豆 濒 危 现 状 和 主 要 原 因 , 提 出了
YANG Ha n - y u a n ,FE NG Ba n g - x i a n ,YUAN Ma o . q i n ,YANG J i a . we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东经103°31ˊ∽109°30ˊ、北纬24°30ˊ∽29°13ˊ之间,全境皆处于亚热带的范围。
全省平均海拔1 000m左右,其中海拔1 000m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
贵州在地貌上是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斜坡地带,也是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山原。
地势从西到东逐渐倾斜,使整个高原面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
贵州气候属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适于植物的生长,省内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多阴雨,少日照,气候差异大。
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高原主体为黄壤地带,所以地带性土壤为黄壤,局部地方还有砖红壤、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岩性土—石灰土、紫色土以及水稻土等多种土类分布。
由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加上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贵州植被也表现出复杂的特性。
贵州植被可分为3个系列、9个植被型组、26个植被型、146个群系(贵州植被)这3个系列为:1.酸性土植被2.钙质土植被3.水生植被及沼泽植被。
贵州植被在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部、北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性,西南部低纬度河谷地区,则具有南亚热带性质,而在广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又具有从东部湿润性常绿林向西部半湿润常绿林过度的特性。
根据贵州植被的区域特征,可把贵州植被划分为1大植被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2大植被亚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及8个植被区。
1种类贵州由于复杂的地理地貌、优越的水热条件,为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贵州省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根据《贵州植被》的统计,贵州省维管束植物248科、1543属、5593种(包括变种),在全国占较大的比重。
与国内各省、区比较中,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等省。
贵州丰富的维管束植物中,有许多是中国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它们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组成、植物群落和生态等科学研究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为止,在我国制定、划分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标准的权威资料主要有两种,即《中国植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而对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数量及分布的统计,不同的文献资料有各种不同的结果。
比较权威的资料主要有《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红皮书》、《贵州植物志》、《贵州珍贵野生植物资源》等。
分别以《中国植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为标准,参考《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红皮书》、《贵州植物志》、《贵州珍贵野生植物资源》的统计,得出贵州珍稀濒危植物数量及分布有以下两种结果。
第一,以《中国植物红皮书》为标准。
《中国植物红皮书》是由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持,傅立国主编,于1991年正式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以下简称《红皮书》)。
《红皮书》收录了388种(包括变种)植物,按其在自然界中受威胁的程度分为3类,既濒危(121种)、稀有(110)和渐危(157);按其保护价值的高低分为1级(8种)、2级(159种)和3级(221种)保护。
根据《红皮书》的统计,贵州省境内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41科、67属、80种。
其中1级保护植物4种,如桫椤(Asophila spinulos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秃杉(Taiwania flousiana)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2级保护植物30种,如中国厥(Sinopteris grevilleoides)、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3级保护植物37种,如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海菜花(Ottelia acuminta)、白辛树(Pterostyrax psilophylla)等。
第二,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是国务院于1999年正式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以下简称《名录》)。
《名录》是由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农业部分别组织专家讨论研究提出,最后相互协商报经国务院批准。
《名录》收录保护植物294种,其中I级64种,II级230种。
根据《名录》的统计,贵州省境内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39科、62属、77种。
其中 I级保护植物17种,如云南穗花杉(Amentotaxus yunnanensis)、辐花苣苔(Thamnocharis esquirolii)和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等;II级保护植物56种,如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等。
需要指出的是,《红皮书》和《名录》所列物种大部分相同,但有一定的差异。
《红皮书》侧重于具有一定科研价值、而现存的物种数量及分布区范围受到威胁的野生植物,《名录》则侧重于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受威胁的野生植物。
另外,《名录》作为国务院批准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法规性和稳定性,各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树木园都可以以此作为标准来开展植物保护工作。
《资源》是由贵州省林业厅组织以贵州林业学校为主体,进行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贵州省部分的调查工作,历时3年,并参考其他单位的调查成果,汇总编写而成。
《资源》作为第一手调查资料,对弥补和更新贵州省境内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资料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综合《红皮书》(第一册)和《名录》(1999)的统计,贵州省有珍稀濒危植物100种(除去重复部分),隶属于79属、48科。
其中,蕨类植物7科、7属、11种,裸子植物6科、14属、20种,被子植物35科、58属、70种。
2区系成分分析贵州珍稀濒危植物48科,79属,100种。
下面在科、属、种3个层次上对这些保护植物进行统计分析。
2.1科的分析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大部分是含1个或2个种的科,其中有一些还是单型科,如连香树科、伯乐树科、马尾树科、杜仲科,以及少型科,既珙桐科,它们都是一些古特有或原始类群(植物区系地理),而且杜仲科、珙桐科为中国特有科(李锡文,1996)。
另外,有些科含有较多的种,如松科(含9种)、红豆杉科(含6种)、豆科(含5种)和木兰科(14种)等,它们占贵州珍稀濒危植物科的8.33%,而种数占33.66%。
根据李锡文关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分布类型的划分系统(李锡文,1996),贵州珍稀濒危植物48个科的分布区类型可分为9个类型(表1)。
从科的分布区类型来看热带分布(2~7项)类型所占比重非常大,达27科,占科数的64.29%,其中泛热带分布所占比重最大(20科),占总科数的47.63%。
这些说明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具明显热带性质,具起源古老。
表1: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科的分布类型Table 1:The areal-types of family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Guizhou province2.2属的分析按照吴征镒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系统(吴征镒,1991),(注:蕨类植物分布区类型参照吴征镒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概念和范围来划分)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可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表2)。
表2表明,贵州珍稀濒危植物世界分布属1属;热带分布(2~7)33属,占42.30%;温带分布(8~14)24属,占30.77%;中国特有分布21属,占26.93%。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世界分布1属,即水韭属(Isoetes),这个属是古老的原始拟蕨类植物(张宪春,2001)。
热带分布33属,其中热带亚洲分布20属,占主要部分。
木莲属(Manglietia)、滇桐属(Craigia)、马蹄参属(Diplopanax)等都是热带亚洲分布。
而且热带分布中的一些属,如木莲属(Manglietia)、苏铁属(Cycas)等在系统发生上都是原始古老或孤立的属(中国自然地理)。
温带分布24属,其中主要是东亚分布以及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这两种分布占18属,如十齿花属(Dipentodon)、人参属(Panax)等。
温带分布中,水青树属(Tetracentron)、领春木属(Euptelea)、油杉属(Keteleeria)等为原始或古老的类群。
中国特有分布21属,且都是单种属或少种属。
银杉属(Cathaya)、杜仲属(Eucommia)、珙桐属(Davidia)、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青檀属(Pteroceltis)等为系统发育上较为孤立的特有属(应俊生,1984。
中国自然地理)。
半枫荷属(Semiliquidambar)、四药门花属(Tetrathyrium)、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等也是较原始类群的特有属。
以上分析表明,贵州珍稀濒危植物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具热带性质特征。
中国特有成分比较丰富,占属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另外,在属级水平上,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可划分为12大分布区类型,以及7种变型,反映出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地理成分的复杂性。
表2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属的分布类型Table 2: The areal-types of genera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Guizhou province2.3种的分析2.3.1生活型分析按植物体态来划分生活型,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种的生活型可划分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草本、藤本5种类型(表3)。
在100种珍稀濒危植物中,常绿乔木42种,占42.0%;落叶乔木33种,占33.0%;灌木3种,占3.0%;草本20种,占20.0%;藤本2种,占2.0%。
从表3可以看出,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木本植物80种,草本植物20种,充分说明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是以木本植物为主,而且高大乔木75种,占绝大部分。
表3: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种的生活型统计Table 3:The statistics of life forms of speci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Guizhouprovince生活型Life types 常绿乔木Ever-greenarbor落叶乔木Deciduous arbor灌木Shrub草本Herb藤本Liana总计Total种数Num.of species 42 33 3 20 2 100百分比Percent(%) 42.0 33.0 3.0 20.0 2.0 100 2.3.2与周边地区共有种的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在地理位置上与四川、云南、广西、湖南、重庆5个省市接壤,其植物区系有突出的过度性,表现在南、北不同性质的成分与东、西不同性质的成分在贵州省境内相互交错渗透(黄威廉,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