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分类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模拟量信号干扰分析及11种解决秘诀

模拟量信号干扰分析及11种解决秘诀

模拟量信号干扰分析及11种解决秘诀关键词:PLC 模拟量 信号干扰1、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PLC 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PLC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关系到整个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

自动化系统中所使用的各种类型PLC ,有的是集中安装在控制室,有的是安装在生产现场和各种电机设备上,它们大多处在强电电路和强电设备所形成的恶劣电磁环境中。

要提高PLC 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人员只有预先了解各种干扰才能有效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2、电磁干扰源及对系统的干扰影响PLC 控制系统的干扰源于一般影响工业控制设备的干扰源一样,大都产生在电流或电压剧烈变化的部位,这些电荷剧烈移动的部位就是噪声源,即干扰源。

干扰类型通常按干扰产生的原因、噪声的干扰模式和噪声的波形性质的不同划分。

其中:按噪声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放电噪声、浪涌噪声、高频振荡噪声等;按噪声的波形、性质不同,分为持续噪声、偶发噪声等;按声音干扰模式不同,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

共模干扰是信号对地面的电位差,主要由电网串入、地电位差及空间电磁辐射在信号线上感应的共态(同方向)电压送加所形成。

共模电压有时较大,特别是采用隔离性能差的电器供电室,变送器输出信号的共模电压普遍较高,有的可高达130V 以上。

共模电压通过不对称电路可转换成差模电压,直接影响测控信号,造成元器件损坏(这就是一些系统I/O 模件损坏率较高的原因),这种共模干扰可为直流、亦可为交流。

差模干扰是指用于信号两极间得干扰电压,主要由空间电磁场在信号间耦合感应及由不平衡电路转换共模干扰所形成的电压,这种让直接叠加在信号上,直接影响测量与控制精度。

3、PLC 控制系统中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呢?(1) 来自空间的辐射干扰:空间的辐射电磁场(EMI )主要是由电力网络、电气设备的暂态过程、雷电、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等产生的,通常称为辐射干扰,其分布极为复杂。

GSM-R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分析及解决方法

GSM-R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分析及解决方法
用 , 以 中 国移 动 9 0 Hz 补 频 段 的 信 号 源 是 主 所 0M 增
GS M—R移 动 通 信 系 统 的 干 扰 分 为 外 部 干 扰 和 内部
干扰 。
2 1 部 干扰 .外 ( )强信 号 干 扰 :这 种 干扰 是指 合 法 的信 号 占 1 用 合 法 的频 率 ,由于 功 率过 强造 成 邻 近 频 段 接 收设
备 阻 塞 。通 过 GS M—R 系统 的 工作 频 段 可 以看 出 ,
系统具 有更高 的可 靠性和 Q S来保障列车 的安全 o 运 行 。因此 ,在 GS M—R移 动通 信 网络 建设 中 应 特
别注 意 解 决 干 扰 问 题 , 以便 G M — S R网 络 更 好地 发
挥作用 。
2GM R S - 移动通信 系统 中常见 的干扰分类
干扰 , 质 上 是 未 按 频 率 分 配 规 定 的 信 号 占据 本 了合 法 信 号 的 频 率 , 成 合 法信 号 无 法 正 常工 作 而 造 形 成 的 。因此 ,在 分 析 GS M—R移 动 通 信 系 统 中 的
干 扰 时 , 先 应 明 确 中 国 铁 路 G M —R系 统 的 合 法 首 S
( ) 固定频率 的干扰 :这种干 扰频 率几乎 不 2
变 ,或 小 范 围抖 动 , 下 行 都 可 能 存 在 。其 干 扰 信 上 号 呈 现 出稳 定 和 频 谱 干 净 的特 性 , 有 固 定频 率 的 具 干 扰 源 工 作 于 G M-R移 动 通 信频 段 。由于 中 国铁 S 路 GS —R 频 段 与 中 国移 动 9 0 HZ增 补频 段 公 M 0M
维普资讯
Rai y En ie ig l gn ern wa

无线局域网干扰分析及预防

无线局域网干扰分析及预防

无线局域网干扰分析及预防引言:随着无线联网技术以及其他无线技术在无许可限制的同一频谱范围内(2.4GHz-5GHz)的迅速推广应用,Wi-Fi(IEEE802.11)遭受的射频(RF)干扰与日俱增,从而严重影响无线局域网的数据吞吐性能。

干扰是WLAN设计规划和运行维护过程中始终应予以特殊关注的问题。

无线干扰可能发生在AP与终端之间信号电平良好的区域,导致数据流量降低,甚至使传输彻底中断。

一、WLAN的干扰分类:根据成因WLAN干扰可分为两大类:一种类型是来自外部的干扰,例如:无绳电话,蓝牙个人区域联网设备(2.4GHz)和蓝牙无线设备,脉冲雷达,低能量RF光源(2.4GHz),采用包括蜂窝、蓝牙与WLAN在内的多种无线技术的集成设备、手持终端与PDA,假讯号RF噪声。

如果这些干扰信号足够强,将被视为一个有负荷的信道,此干扰将随着测试点距离AP变远而越来越严重,使得通讯增多,数据传输速率降低,从而减少AP的有效覆盖范围。

另一种类型的干扰是来自内部的干扰。

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的AP位置选取不合理或是软件参数配置不正确。

终端正常接收数据的前提条件是有与背景噪音相比足够强的接收电平,然而来自于与服务AP覆盖范围有部分重叠的相邻AP就有可能会对服务AP产生局域网的内部干扰。

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专业分析软件,通过对基于各个AP场强和信道分配情况计算出AP间的干扰范围,从而确定合理的AP放置点来加以解决。

另外还有一种类型的内部干扰,即“隐藏节点”。

隐藏节点(Hidden Transmitters)是无线数据通信中常见的一个问题。

当一个节点无法侦测到其他节点的状态便可能发生此类问题,此时MAC层协议便无法发挥功效。

在此情况下,多个节点可能同时发起传输请求,从而造成相互间的干扰。

与有线网络中的广播风暴(Broadcast Storm)类似,这种隐藏节点干扰会对WLAN网络造成灾难性影响,使得网络整体性能下降50%以下。

FDD-LTE干扰分析排查_v1.0讲诉

FDD-LTE干扰分析排查_v1.0讲诉
2. 被干扰小区,基站的状态。看是否存在告警, 3. 区分内部外部。关闭周边其他站点,查看干扰还存在与否。 4. 如为内部干扰,检查数据配置,GPS时钟,站点故障,越区覆
盖。 5. 如为外部干扰,使用排除法和扫频定位法结合来确定。
内部干扰—GPS时钟故障
如果FDD LTE使用GPS时钟,基站GPS时钟存在故障时,则本基站 就会和周边基站时钟不一致,也就是时间帧不一致,这样就会 影响切换,给别的站点带来严重干扰。
处理方法—外部干扰排除
2. 经过实地扫频,通过八木天线进行扫频定位,对2扇区干扰信号主要来源于京 开高速以东居民区内。
处理方法—外部干扰排除
3. 在居民区域内扫频发现该区域内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差,当地居民安装了比 较多的手机信号放大器,在信号放大器天线附近能够扫到有LTE上行频段内的 宽带干扰信号,与天面扫频的干扰信号波形类似。
OMC 指标
接通率 掉线率 切换成功率
干扰排查目的
明确是系统内干扰还是系统外干扰
对于系统外的干扰,要提供相关分析材料推动局 方找当地无线电管理部门去定位消除干扰 对于系统内的干扰,尽量消除,消除不了的,采 用相关算法或措施合理规避
目录
• 概述 • 干扰原理 • 排查手段及方法 • 异系统干扰分析 • 案例
1. 目前上行受干扰频 带主要在前15M内, 受影响RB数75个左 右。
2. 目前后台取出RSSI 指标为-60dbm
处理方法—内部干扰排除
1. 站点无告警,且参数配置正确。说明基本不是站点故障或者参数配置 导致干扰。
2. 将基站小区关断,RRU功放关断,小区的RRU无输出功率,后台查询 RSSI值几乎无变化,说明排除站点施工工艺不好抬高了RSSI。
频段 中国联通

关于自动化装置受干扰及抗干扰措施的分析

关于自动化装置受干扰及抗干扰措施的分析
冗余技术
通过多重检测和比较,提高系统在干扰下的 可靠性。
软件陷阱与看门狗技术
用于防止程序跑飞,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自适应控制算法
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参数,提高系统的鲁 棒性。
其他抗干扰措施
防雷击保护
通过避雷针、浪涌保护器等设备,防 止雷电对自动化装置的干扰。
环境控制
保持自动化装置的工作环境清洁、干 燥、无尘,减少环境因素对设备的干 扰。
未来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抗干扰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自动化装置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以及自适应抗干扰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 施,进一步提高自动化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集成化抗干扰技术
通过将多种抗干扰技术进行集成,形成综合性的抗干扰系统,实现对自动化装置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护,有效降低 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定期维护与检查
定期对自动化装置进行检查和维护, 确保其正常工作。
安全防护措施
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设置安全栅栏 、警示标识等,防止人为因素对自动 化装置的干扰。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某工厂自动化装置受干扰案例
案例概述
某工厂的自动化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频 繁出现异常,导致生产流程中断。经 过调查,发现干扰是导致异常的主要 原因。
详细描述
控制系统不稳定可能是由于传感器信号失真、执行机构故障、控制算法缺陷等 因素引起的。控制系统不稳定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受到影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
数据传输错误
总结词
数据传输错误是指在自动化装置的数 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发生丢失、重复 或乱码等现象,导致数据不能正确地 传输到目的地。
详细描述
数据传输错误可能是由于电磁干扰、 通信线路故障、通信协议缺陷等因素 引起的。数据传输错误可能导致自动 化装置之间的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导 致整个生产线的停产。

无损检测技术中的噪声干扰分析与消除方法

无损检测技术中的噪声干扰分析与消除方法

无损检测技术中的噪声干扰分析与消除方法引言: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材料检测手段,它通过对被检材料进行触、背、侧面观察以及材料内部信号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来评估材料的健康状况。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噪声干扰往往会对无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无损检测技术中的噪声干扰分析与消除方法。

一、噪声干扰的来源与特点噪声干扰是各种干扰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种。

在无损检测技术中,噪声干扰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噪声:来自设备、设施或工业生产现场的背景噪声;2. 电磁辐射噪声:来自无线电波、电磁场或电源干扰;3. 设备噪声:来自检测设备或传感器的内部元器件;4. 存在偏差的信号源。

噪声干扰的特点主要包括:1. 随机性:噪声干扰是一种随机的、无规律的干扰信号;2. 多样性:不同的噪声干扰源具有不同的频谱特性和功率谱密度;3. 幅度大:噪声干扰的幅度往往较大,且比被测信号的幅度要大很多。

二、噪声干扰对无损检测技术的影响噪声干扰会对无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精度和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误检测:噪声干扰可能会导致被测材料中不存在的缺陷被错误地检测为存在;2. 虚警率增加:噪声干扰的存在会导致虚警率增加,即被误判为存在缺陷的概率增加;3. 漏检:噪声干扰可能使得实际存在的缺陷被漏检,造成检测结果的偏差;4. 精度下降:噪声干扰的存在会降低测量信号的精度,使得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下降。

三、噪声干扰分析方法为了准确评估无损检测技术中的噪声干扰,可以采用以下分析方法:1. 频谱分析:通过对检测信号的频谱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噪声成分的特征频率和功率谱密度,为进一步消除噪声提供依据;2. 相干检测:通过对不同输入信号进行相干检测,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相关的噪声干扰源;3. 信噪比分析:通过计算信号与噪声的比值,来评估噪声干扰的影响程度;4. 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多组数据,计算均值、方差等统计量,并进行假设检验,来分析噪声干扰的影响。

地磁观测中的环境干扰分析及排除方法

地磁观测中的环境干扰分析及排除方法

地磁观测中的环境干扰分析及排除方法地磁观测是地球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可以用于监测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磁层变化等。

然而,地磁观测中存在着各种环境干扰,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地磁观测中的环境干扰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排除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自然干扰:自然干扰主要来自于地球本身的磁场变化和地球空间磁场的扰动。

例如,地球磁场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这些都是地球本身的特性,无法完全排除。

此外,太阳风、地磁暴等也会对地磁观测造成一定的干扰。

2.人为干扰:人为干扰主要来自于城市周围的电力设备、电线、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

这些设备会产生电磁场,进而对地磁观测仪器产生干扰。

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引起地磁干扰,例如地下管线的施工、爆炸作业等都可能产生临时性的地磁干扰。

3.仪器干扰:仪器干扰主要来自于地磁观测仪器本身的误差、漂移等。

仪器的电子系统、机械稳定性、温度变化等都会对地磁观测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地磁观测中的环境干扰,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和排除:1.建立环境干扰数据库:通过仪器监测周围环境的磁场,建立环境干扰数据库,记录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干扰情况。

在实际观测中可以通过数据库对干扰进行匹配,从而识别和消除可能的环境干扰。

2.增加参考点:在地磁观测仪器周围,设置多个参考点,用于监测环境干扰。

通过与主要观测站点的数据对比,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干扰。

3.信号处理技术:采用数字滤波、小波分析等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对地磁观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排除一些高频和低频的干扰。

5.提高仪器性能:改进地磁观测仪器的性能,提高抗干扰能力,减小仪器本身的误差和漂移,从而提高地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地磁观测中的环境干扰分析及排除方法包括建立环境干扰数据库、增加参考点、信号处理技术、采用磁屏蔽技术和提高仪器性能等。

通过采取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环境干扰对地磁观测数据的影响,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分析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分析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第一节物理干扰及其消除方法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任何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引起原子吸收信号强度变化的效应。

物理干扰属非选择性干扰。

一、物理干扰产生的原因在火焰原子吸收中,试样溶液的性质发生任何变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原子化效率。

当试液的粘度发生改变,则影响吸喷速率,进而影响雾量和雾化效率。

毛细管的直径和长度,测量液面的相对高度以及空气流量的改变,同样影响吸喷速率。

试液的表面张力和粘度的变化又将影响脱溶剂效率和蒸发效率,最终影响到原子化效率。

当试样中存有大量基体元素时,它们在火焰中蒸发解离时,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而在蒸发过程中,有可能包裹待测元素,延续待测元素的蒸发,影响原子化效率。

样品含盐量高时,不仅影响吸喷速率和雾化效率,还可能造成燃烧器缝口堵塞而改变燃烧器的工作特性。

物理干扰一般都是负干扰,最终影响火焰分析体积中的原子密度。

二、消除物理干扰的方法1.配制与待测试液基体相似的标准溶液,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当配制其基体与试液相似的标准溶液有困难时,需采用标准加入法。

3.当被测元素在试液中的浓度较高时,可用稀释溶液的方法来降低或消除物理干扰。

第二节光谱干扰及其消除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光谱干扰较原子发射光谱少的多。

理想的原子吸收,应当是在所选用的光谱通带内仅有光源的第一条共振发射线和波长与之对应的一条吸收线,当光谱通带内多于一条吸收线或光谱通带内存在光源发射的非吸收线时,灵敏度降低,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变窄。

当被测试液中含有吸收线重叠的两种元素时,无论测定其中哪一种元素,都将产生干扰,这种干扰俗称“假吸收”,导致结果偏高。

100% 0%吸收线发射发射线吸收0 % 100%光谱通带一、光谱通带内多于一条吸收线如果在光谱内存在光源的几条发射线,而且被测元素对这几种辐射光均产生吸收,这时便产生光谱干扰。

100% %发射吸收0% 100%光谱通带每一条吸收线具有不同的吸收系数,所测得的吸光度是每个独立成分贡献的结果,多重谱线干扰以过渡元素较多,尤其是铁、钴、镍等多谱线元素。

电磁干扰测试技术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电磁干扰测试技术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电磁干扰测试技术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近年来,电子设备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也会产生电磁波,这些波可能会对周围的其他电子设备和机器造成干扰。

因此,在设计和制造电子设备时,必须进行电磁干扰测试,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电磁干扰测试技术1. 射频辐射测试射频辐射测试是一种用于测量电磁辐射的测试方法。

该测试方法主要用于测试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水平。

测试中需要使用特定的测试设备,包括频谱分析仪和电磁辐射探头。

测试结果可以用于设计和改进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2. 射频传导测试射频传导测试是一种测试电磁干扰的方法,用于测试电子设备处于敏感电磁环境下时的承受能力。

测试设备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

发射器会向电子设备发送电磁信号,接收器会通过测量被测设备上的信号幅度和相位来评估电磁干扰的影响。

3. 散射参数测试散射参数测试是一种通过测量电子设备的S参数来分析电磁干扰的方法。

S参数涉及信号的反射和传递,可以用于分析被测设备附近的电磁波。

测试设备包括网络分析仪和衰减器。

二、电磁干扰测试数据分析1. 分析时域和频域特征时域分析可以提供电磁波的时间和幅度信息。

频域分析可以提供电磁波的频率成分。

通过对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分析,可以确定问题的具体症状以及问题的原因。

2. 信噪比分析信噪比是指测量信号和背景噪声之比。

在电磁干扰测试中,信噪比是评估设备电磁干扰能力的重要指标。

信噪比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所测量的电磁噪声是否有效,并确定实际的信号来源。

3. 峰值检测分析峰值检测分析是一种分析电磁波信号的强度的方法。

通过测量峰值值,可以评估电子设备在特定环境下出现的电磁干扰问题。

可以通过峰值检测分析来确定电磁干扰的来源。

三、电磁干扰测试的应用1. 汽车电子设备汽车电子设备必须在严格的电磁环境下工作,因此进行电磁干扰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汽车电子设备的兼容性测试必须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

通过测试,可以确保汽车电子设备的灵敏度、可靠性和稳定性。

LTE干扰划分

LTE干扰划分

eNodeB 可以通过UE 发送的CQI 得到下行信道干扰情况,也可以通过测量SRS 或是DM-RS 的SINR,还有IOT 测算得到上行信道干扰的综合情况。

eNodeB 通过X2 接口互相合作完成小区间资源分配和调度以及相应的功控,最终的目的是提升了LTE 的系统性能。

ICIC 分类如下: n (1)静态ICIC Ø 边缘频带和中心频带分配固定,频带划分好后不需要调整边缘频带n(2)半静态ICIC Ø 有边缘频带和中心频带初始划分,后续可以根据服务小区和邻区实际的边缘负荷动态调整边缘频带。

n(3)动态ICIC Ø 没有边缘频带和中心频带初始划分,完全根据服务小区和邻区实际的边缘负荷动态调整边缘频带。

在3GPP 规范的R10 版本中,增加了COMP 的功能,这样小区间的干扰协调机制将会大大地得到加强。

其特点如下:(1)相邻的几个基站对小区边缘的用户同时提供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 提高其吞吐量;(2)变临区干扰为有用信号,消除小区中心和边缘的差别。

邻小区干扰来自不同基站和用户的信号的子载波间没有正交性。

在频率复用系数为1 的组网情况下, 位于小区边缘的终端用户会明显的受到来自于相邻小区的干扰。

因此,小区间的干扰余量必须基于链路预算的计算确定2、1. 系统内干扰TD-LTE的组网包括同频和异频两种方式,对于同频组网,整个系统覆盖范围内的所有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频带为本小区内的用户提供服务,因此频谱效率高。

但是对各子信道之间的正交性有严格的要求,否则会导致干扰。

对于异频组网,由于频率的不同产生了一定的隔离度,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合理的频率规划,确保网络干扰最小,同时由于受限于频带资源,所以存在着干扰控制与频带使用的平衡问题。

1.1.同频组网1.1.1. 小区内干扰由于OFDM的各子信道之间是正交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小区内干扰可以通过正交性加以克服。

如果由于载波频率和相位的偏移等因素造成子信道间的干扰,可以在物理层通过采用先进的无线信号处理算法使这种干扰降到最低。

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

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

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
第一章:引言
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会对其它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同时也会受到其它电子设备的干扰。

这篇文章将介绍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及其分析方法。

第二章:电磁干扰的来源
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主要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力设备的电磁干扰,例如变压器、电动机、电容器等,这些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电磁干扰信号,会对周边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另一类是外部电磁干扰,例如雷电、广播电视等发射的电磁波会对电力系统产生干扰。

第三章:电磁干扰的影响
电磁干扰对电力系统和其它电子设备都会产生影响。

对电力系统来说,电磁干扰会导致电压、电流和频率等参数的波动,影响电力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其它电子设备来说,电磁干扰会导致电路噪声增加、干扰信号增强等,影响设备的精度和工作稳定性。

第四章:电磁干扰的分析方法
电磁干扰的分析主要包括实测和仿真两种方法。

实测是指采用专用的检测设备对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进行实际测量,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得出干扰的类型、强度和分布情况等信息。

仿真是指采用电磁场理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得出干扰的类型、强度和分布情况等信息。

第五章:电磁干扰的防治措施
针对电磁干扰问题,采取一些措施可以减少其影响。

常见的措施包括:降低电力设备的电磁干扰源强度、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采用隔离措施将电磁噪声远离其它电子设备等。

第六章:结论
电磁干扰是电力系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和措施来减少其对电力设备和其它电子设备的影响。

同时,电磁干扰的产生也引发了对相关标准和规范的重视,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电磁安全管理制度。

基站天线干扰分析与处理策略

基站天线干扰分析与处理策略

基站天线干扰分析与处理策略概述在现代社会中,无线通信已经形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基站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接收和发送信号。

然而,基站天线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导致通信信号质量的下降甚至通信中断。

因此,对基站天线干扰进行分析和处理成为了无线通信系统维护和优化的重要工作。

一、基站天线干扰分析1. 信号干扰类型基站天线干扰主要包括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

外部干扰来源包括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电力设备、高压线、楼宇、大型物体等。

内部干扰则来自于同一基站系统内其他无线设备或其他无线通信频段的设备。

根据不同的干扰来源和特性,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频率干扰、相邻频段干扰、功率干扰、时域干扰等。

2. 干扰源定位与识别在进行干扰处理之前,首先需要准确的定位干扰源和识别干扰类型。

可以通过监测和分析监控系统的记录数据,结合现场测试和测量,利用信号特征分析和基站定位技术,确定具体的干扰源。

3. 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干扰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信号强度减弱,通信速率降低,甚至导致通信中断。

对于基站天线而言,干扰还会增加功耗、降低工作效率,甚至损坏天线设备。

二、基站天线干扰处理策略1. 路径选择与优化针对外部干扰,可以通过调整基站天线的方向、高度和位置,以减小与干扰源之间的路径损耗和干扰威胁。

对于内部干扰,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优化网络布局,避免同频设备之间的干扰。

2. 技术手段与滤波器应用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对干扰进行控制和处理是关键。

其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用于干扰信号的检测和滤除,以提高通信信号的质量。

另外,应用滤波器可以对干扰信号进行消除或抑制,以减少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3. 反干扰措施与射频管理对于干扰源很难完全消除的情况,可以采取反干扰措施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例如改变调制方式、加大误码纠正能力、设置射频屏蔽隔离等。

此外,合理的射频频率管理和信道选择也可以降低干扰的影响。

4. 定期维护与巡检为了保证基站天线的正常工作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定期维护和巡检是必不可少的。

排除干扰的方法

排除干扰的方法

排除干扰的方法
排除干扰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分析和识别干扰源:首先需要确定可能引起干扰的源头,例如噪声、不必要的信息或恶意行为。

通过分析和识别这些干扰源,可以更好地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 设定优先级:在处理多个任务或问题时,设定优先级可以帮助您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可以根据工作的紧急程度、重要性或其他标准来确定优先级。

3. 制定清晰的计划和目标: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可以帮助您集中注意力,减少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

确保每项任务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行动步骤,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安静、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可以减少外部干扰的影响。

保持工作区域整洁,并尽量减少噪音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存在。

5. 使用时间管理技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并有效利用时间是排除干扰的重要方法。

可以采用时间分块、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技巧,有效地控制工作进度,避免被其他事物干扰。

6. 专注和集中注意力: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是排除干扰的关键。

可以通过专注训练、避免多任务处理、设定时间段专注于一项任务等方法来提高专注力,减少干扰的影响。

7. 寻求支持和帮助:如果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干扰问题,
可以寻求同事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

与他人交流并分享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共同排除干扰。

通过以上方法,您可以更好地排除干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记住,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排除干扰的重要因素。

FDD-900干扰定界分析及排查指导

FDD-900干扰定界分析及排查指导

FDD-900干扰定界分析及排查指导1背景与概述目前随着网络发展,FDD-900M加快部署,但目前干扰问题成为FDD-900部署过程中大量存在的难题,如何对FDD-900干扰进行系统分析、定界、排查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多维度对干扰进行分析,系统总结干扰定界思路及排查方法,为各地市FDD-900干扰问题提供指导思路。

2全网基础分析2.1干扰等级定义建议将干扰等级分为强、高、中、低、无共五类干扰档次,定义及影响程度如下:➢无干扰:IN <= -110dBm➢轻度干扰:-110dBm < IN <= -105dBm➢中等干扰:-105dBm < IN <= -100dBm➢高干扰:-100dBm < IN <= -90dBm➢强干扰:IN > -90dBm2.2全网小区干扰程度分析统计➢工作输入:天级(8:00~22:00)平均PRB的干扰噪声对全网FDD 900小区按照不同区间的干扰强度分析统计,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全网小区的干扰情况,便于针对特定干扰制定排查优化策略。

➢处理优化原则:1)建议优先处优化理强干扰、高干扰、中等干扰三类干扰问题小区2)可以根据指标、感知等优化目的制定不同的优化策略例:下面是某市对全网527个FDD 900小区统计结果,从数据上看,该地市干扰小区占比高达60%,中轻度干扰占比相当,强干扰相对较少3干扰分析与定界3.1基于RB的干扰分类➢工作输入:级(8:00~22:00)分RB的PRB干扰噪声根据FDD小区5M带宽25个PRB波形进行干扰类型分类,一般为以下3类:宽频干扰、窄带干扰、宽频+窄带的混合干扰。

➢干扰类型定义:1)宽频干扰:PRB波形图整体底噪高于-110dBm,不存在明显的窄带干扰尖峰2)窄带干扰:PRB波形图整体底噪低于-110dBm,存在一个或多个窄带干扰尖峰3)宽频+窄带干扰:PRB波形图整体底噪高于-110dBm,同时存在一个或多个窄带干扰尖峰窄带干扰尖峰:一般是1~2个RB凸起干扰,宽频干扰:一般是全频段均干扰窄带干扰波形图示例:宽带干扰波形图示例:宽带+窄带干扰波形图示例:3.2干扰时间特征分析➢工作输入:天级 (8:00~22:00)平均PRB的干扰噪声通过干扰小区小时级干扰统计的忙闲时特征,进行系统内、系统外干扰判断。

干扰识别算法 -回复

干扰识别算法 -回复

干扰识别算法-回复干扰识别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在现代通信和信息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干扰识别算法的背景、关键概念和主要步骤,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干扰识别算法及其应用领域。

一、背景和概念干扰识别算法是一种用于在复杂的通信环境中识别和分析干扰源的技术。

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通信信道的共享和干扰源的众多,各种类型的干扰频繁出现,影响了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干扰识别算法的发展对于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在干扰识别算法中,有两个关键概念需要理解:信号和干扰。

信号是指通信系统中的有效信息,而干扰则是指任何可以降低或破坏信号质量的多路径衰落、噪声、同频干扰等不相关信号。

干扰可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前者指的是系统内部产生的干扰源,后者则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源,如天气、建筑物、电磁辐射等。

二、干扰识别算法的主要步骤下面将介绍干扰识别算法的主要步骤,以帮助读者了解该算法的实现过程。

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首先,需要收集通信系统中的信号数据,并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采样、滤波、时频转换等操作,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识别干扰。

2. 特征提取和选择:在这一步骤中,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出与干扰特征相关的信息。

这些特征通常包括信号的频谱、时域特征、时频特征等。

3. 干扰分类和识别:基于提取到的特征,将干扰进行分类和识别。

这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分类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神经网络等来实现。

4. 干扰定位和分析:一旦干扰被识别出来,下一步是对其进行定位和分析。

这可以通过干扰的强度、方向、时延等信息来实现。

5. 干扰抑制和取消:最后,根据干扰的特点和识别结果,采取相应的抑制和取消策略,以降低或消除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三、常见的干扰识别算法及其应用领域干扰识别算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算法及其应用领域。

1. 自适应滤波算法:该算法利用自适应滤波器对干扰进行消除,主要应用于语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

基站干扰分析

基站干扰分析

1基站干扰分析1.l基站干扰的种类基站干扰的类型,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划分。

(1)按干扰情形划分依据干扰情形,基站干扰可以分为基站对基站的干扰和基站对移动台或移动台对基站的干扰两类。

(2)按干扰频点划分依据干扰频点,基站干扰有同频干扰和非同频干扰。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经常采用同频道再用技术。

同频道再用将会导致同频道干扰,相隔距离越远,同频道干扰越小,但频率利用率也会降低。

在实际情况下,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频率复用度必然增加,从而同频道干扰的产生机率也会大大增加。

(3)按移动通信的频段划分依据移动通信的频段,基站干扰分为上行干扰和下行干扰。

上行干扰是指干扰信号在移动通信网络的上行频段。

基站受外界射频信号的干扰,将导致基站的有效覆盖范围减小。

下行干扰是指干扰信号在移动通信网络的下行频段。

手机接收信号时无法区分干扰信号和正常基站信号,从而使手机与基站的联络中断。

(4)按干扰源的种类划分依据干扰源的种类,基站干扰包括强信号干扰、固定频率的干扰、杂散干扰和互调干扰等。

强信号干扰是指合法的信号占用合法的频率,但由于功率过大造成邻近频段接收设备阻塞。

固定频率的干扰是指干扰源工作于移动通信的频段,上下行频段都有可能,其干扰频率几乎不变。

杂散干扰是由于干扰源滤波特性不能满足技术要求,其带外信号以噪声的形式出现在相邻频段内,抬高被干扰基站的噪声基底,致使接收机灵敏度降低,上行链路性能变差。

互调干扰是由外部一个或多个无线信号源经过机壳或馈线进入接收设备的非线性放大器而产生的。

外部信号与外部信号或外部信号与发射机本身的信号相互混合,可以产生新频率的互调信号。

(5)按干扰源设备分类依据干扰源设备,常见的基站干扰有电视增补器、影碟机、宽带交换机干扰等。

(6)按干扰的来源划分依据干扰的来源,可以将干扰分为系统内部干扰和系统外部干扰。

外部干扰是指来自数字集群系统之外的干扰。

内部干扰是指来自于数字集群系统自身的干扰,例如干扰源是其他直放站、基站,或基站本身。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号干扰分析与消除方法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号干扰分析与消除方法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号干扰分析与消除方法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网络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信号干扰。

信号干扰可能导致通信质量的下降,信号丢失或弱化,甚至可能阻碍无线通信网络的正常运作。

因此,对于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号干扰进行分析和消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无线通信网络中信号干扰的原因,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分析和消除方法。

第一部分:信号干扰的原因1. 复用干扰复用干扰是由于多个信号使用同一频谱带宽而产生的干扰。

例如,在无线局域网中,如果多个Wi-Fi网络使用相同的信道,则会发生信号干扰。

此时,接收器可能会收到多个信号的叠加,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为了消除复用干扰,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信道或频率来分离不同的信号。

2. 外界电磁干扰外界电磁干扰是指来自其他设备或电子设备的干扰信号。

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周围的电视、电脑等设备都可能产生电磁辐射,从而干扰无线通信信号。

为了解决外界电磁干扰,可以采取屏蔽措施,例如使用屏蔽罩或将设备放置在远离干扰源的地方。

3. 共存干扰共存干扰是指不同的信号或无线通信网络之间相互干扰的现象。

例如,在一个大型办公楼中,多个无线局域网和蜂窝网络可能同时存在,彼此之间可能发生信号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规划和优化网络布局可以减少共存干扰。

第二部分:信号干扰分析方法1. 频谱分析频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干扰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识别信号干扰的频率。

通过使用频谱分析仪或软件定义无线电等工具,可以绘制信号的频谱图,并确定是否存在干扰信号。

一旦干扰信号被识别出来,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扰消除。

2.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通过观察信号在时间轴上的变化来分析信号干扰的方法。

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可以检测到信号的强度变化、重复出现的模式等。

时域分析可用于检测和分析干扰源的位置和特征。

第三部分:信号干扰消除方法1. 自适应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是通过改变接收器的参数或调整信号处理算法来消除信号干扰。

第九章 干扰的分类与查找

第九章 干扰的分类与查找

第一节干扰的分类根据多年来排查干扰的经验积累,结合理论分析,我把所遇到的常见干扰分为八类:一、同频干扰二、阻塞干扰三、邻道干扰四、杂散发射干扰五、接收灵敏度过高引起的干扰六、发信机的互调干扰七、接收机的互调干扰八、发射互调与接收互调的混合干扰(一)同频干扰:两个以上电台使用同一频率而产生的干扰。

1.两模拟信号之间的同频干扰。

如两模拟超高频话台的同频干扰;2.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之间的同频干扰。

如寻呼网链路频率对通话频率的同频干扰;3.两数字信号之间的同频干扰。

两寻呼网之间的同频干扰;同频干扰多数是由于下列原因引起:①用户单位私自乱用频率,如:部队某雷达团私自占用频率干扰了韩国的低轨道卫星。

②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协调不够,如:江苏连云港市和山东日照市把同一频率指配给各自港口使用,引起了干扰。

③没有及时贯彻国家无委改频文件造成干扰,如:96年国家无委把350—380MHz分配给武警、公安、安全使用,并通知改频,我们虽然也通知下去了,但由于改频厂家和改用的频点没有落实,原先台站还没有改频,后面的台站又上来了,结果造成同频干扰。

(二)阻塞干扰1.现象:接收天线附近有一个非同频的大功率发射,使接收机阻塞,不能正常的接收信号;2.定义:使接收机信噪比从20dB,下降到14dB的干扰叫阻塞干扰;3.阻塞干扰的判定:用场强仪在输入端分别测干扰电平和信号电平V干≥V信+70dB,为阻塞干扰4.产生阻塞的原因:通常接收天线和接收机高放都有几兆带宽,所以附近的非同频信号都可收进来,对于小信号,它们对正常接收并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强度很大的非同频信号就会产生阻塞。

因为接收机高放的栅阴回路(晶体管的基级、发射极回路)中,有一耦合电路图略图中Cg、Rg比较大,正常情况下,小信号放大时电容Cg被充电,左“+”右“-”,信号过去后,电容Cg上的负压很快被放掉,不会影响下一个信号的放大,但如有一个很强的大信号(大于正常信号的70dB),进入高放后,其输入耦合电容Cg上,将产生一个很大的负压,这个负压使栅、阴(基、发)之间截止,放大器不再工作,要等CgRg放电回路放完电之后才能工作,在CgRg 放电期间,就阻塞了信号的正常放大。

干扰分析和计算方法及建模

干扰分析和计算方法及建模

极化分组?
No
B_grouped_same_polar_orient==true
Yes
极化分组
前后分组
扇区赋形于分组预 处理矩阵归 一化: MVs
LTE系统干扰分析、建模及计算方法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内容提要
• 干扰分类 • 干扰建模与计算 • 干扰抑制方法概述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 闭环空间复用
• 码本
– 从给定码本中选择最适合信道的precoder
• 非码本
– e.g. EBB由估计的上行信道进行自相关后做奇异值分解
– 发送分集
• SFBC/ SFBC+FSTD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干扰分类
• 系统/网络间干扰(以HNB/H eNB为例)
Aggressor UE attached to Home Node B Home Node B UE attached to Macro Node B Macro Node B UE attached to Home Node B Home Node B UE attached to Home Node B and/or Home Node B Other System Victim Macro Node B Uplink Macro Node B Downlink Home Node B Uplink Home Node B Downlink Home Node B Uplink Home Node B Downlink Other System UE attached to Home Node B and/or Home Node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干扰分类
干扰从它的来源可分为系统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而从对通话链路的干扰方向来分又可分为上行干扰和下行干扰。

干扰分析
图表1 干扰分类
2 干扰定位分析方法
2.1 下行干扰小区的定义及定位思路
2.1.1 下行干扰定义
目前网络中还没有直接可反映小区下行干扰程度的指标,本次评估通过MRR 报告统计结果中的下行强信号高质差小区来定位下行干扰小区(排除设备硬件故障、天馈异常及低话务造成的高质差),定义如下:
a、MRR报告中下行质差话务比例大于等于5%,且下行弱信号话务比例小于
5%的小区为强信号高质差小区;
b、接收电平<-90dbm为弱信号话务样本,即小于-90dbm的采样点和 / 下行信号强度采样点总和 = 下行弱信号话务比例。

2.1.2 下行干扰原因定位思路
1. 频率干扰
频率干扰是常见的网内干扰的原因,通过被干扰系数定位下行频率干扰小区:
被干扰系数大于0.4即可认为该小区受到了网络内部的频率干扰,会造成上、下行的网络干扰。

被干扰系数的计算方法请参见:频率干扰分析评估规范(v1[1].0).doc
产生频率干扰的原因可能有:
a. 频率资源应用瓶颈,在话务密集区域现有频率资源不足造成的分配冲突;
覆盖影响(关联)小区集的总载频数大于可用频点数的小区,其中900M网络取大于95,1800M取大于125。

覆盖关联的定义:跟服务小区的CoInfRatio大于3%的小区认为有覆盖关联,这些小区集合做为覆盖关联集合。

具体还可细分为容量是否冗余,如果小区存在可减容余量,即按最忙时话务量和数据业务量折算的配置载波数可减容2个以上或半速率占比配置为20%时可减容载波数大于1的小区。

b. 因小区过覆盖(高层站、覆盖参数设置不当、湖面反射等)等造成的同
邻频干扰冲突。

通过动态覆盖分析系统排查发现的过覆盖小区,及被过覆盖小区干扰的小区,都归结为过覆盖造成的频率干扰。

过覆盖小区:
以服务小区覆盖方位角120度范围内最近的3个小区的距离做为服务小区的
理想覆盖距离,以覆盖关联集合中跟服务小区的距离大于理想覆盖距离1.6倍的小区(过覆盖影响小区)的个数做为疑似过覆盖小区的判断标准,一般大于6个即可认为有过覆盖嫌疑。

过覆盖影响小区也做为过覆盖频率干扰。

c. 频率复用不当,因人为应用错误造成的网内同邻频冲突;
小区不存在过覆盖,同时覆盖影响(关联)小区集的总载频数小于可用频点数,频率优化有明显效果的小区(改善幅度大于10%)。

d.边界频率干扰
强信号强质差小区被干扰系数>0.4,同时处在国际、省际边界,疑似受到边界小区频率干扰。

2. 直放站引起的干扰问题
目前存在的最普遍的干扰问题是直放站引起的干扰,直放站中的功放、低噪放设备工艺较差或故障,上行增益或衰减等参数设置有问题造成网络干扰。

由于直放站引起的上下行干扰统计上的规律为:与话务量无关,只要直放站工作,下行质差较高,INTERFERENCE BAND统计24小时高。

3. 网外非法无线发射机-下行干扰
网外非法无线发射机所发干扰信号在移动网络下行频段,手机接收到干扰信号,无法区分正常基站信号,使手机与基站联络中断,造成掉话或无法分配信道。

下行干扰将会影响用户接入,这个主要依靠历史排查记录。

2.2 上行干扰原因定位思路
2.2.1 上行干扰小区的定义
ICMBand统计结果用来定位上行干扰小区,取连续3天的ICMband统计结果,满足以下条件的小区为存在上行干扰的小区:
a、连续3天ICMBand统计中4和5的比例均超过1%;
b、FAS设定条件:limit3=10
2.2.2 上行干扰小区定位
网络中的上行干扰主要来自于外部,其定位依据主要依据以往历史排查数据,对没有定位到的上行干扰小区优先按照干扰出现的特征进行疑似定位。

1.直放站干扰
可依据省公司的《直放站网络干扰排查规范.doc》进行排查定位。

2. 无线系统自身问题
无线系统自身问题一般集中在天线器件、基站接收通路的问题上,TRX因生产原因或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下降,导致TRX放大电路自激,CDU中的分路器模块中使用了有源放大器故障时,也容易导致自激;CDU中双工器的收发隔离过小,都会形成对接收信道的干扰等等。

干扰特征:单个小区或基站的ICMband偏高,干扰区域不连片,存在硬件告警,干扰值随话务变化而变化,可初步定位为无线系统自身问题带来的干扰。

3. 干扰机(移动信号阻断器)干扰
政府部门利用保密仪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噪声信号干扰该范围内的手机和基站信号(其中部分没有入网许可证)。

目前发现的主要应用于会议保密、加油站内防爆以及维持特定的环境秩序(如学校教室、考场等)而安装的干扰机。

干扰特征:干扰上行,对基站影响大,一旦开启将影响附近大面积用户的正常通信,造成批量用户投诉。

主要依据历史排查记录。

4. 不同网络之间信号干扰造成的上行干扰问题
由于CDMA的下行频率与移动GSM900的上行频率比较接近,其中如果CDMA 设备的滤波没有做好,将会导致CDMA对中国移动GSM网络上行信号的干扰,另外常见的不同网络之间的信号干扰为地方电力微波系统干扰DCS 1800M系统的上行信号。

干扰特征:干扰统计显示集中在低频段,小区在使用的频段内1-20号频点FAS干扰电平偏高时疑似为CDMA干扰。

5. 私装放大器、信号屏蔽器
一些用户自行安装的“非法放大器”或“信号屏蔽器”,模块工艺较差,由于价格低廉,各种器件的性能不好,造成较强的上行干扰问题。

干扰特征:这类问题是目前上行干扰中外部干扰的主因,干扰小区较为集中,同时ICMBand统计干扰比例>10%,主要通过历史排查数据来定位。

6. 民用或工业设备造成的上行干扰
干扰特征:某个或某段频率受到不明干扰,严重性不十分明显,干扰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等。

民用或工业设备造成对GSM系统上行频谱的干扰的例子有电视增频器、无线摄像头等。

随着民用无线设备的增多,该类干扰将逐渐增加。

7.网内频率干扰
干扰特征:通过查看FAS分析,如果一个小区的个别频点受到上行干扰,可以初步确定是频点干扰。

这类问题需要进行频率优化,通过更换频点来改善。

可参考下行干扰取交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