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所见》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导读:本课学习重点是明白得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搜索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期望能给大伙儿带来关心!一、说教材《所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欢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突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形。

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

第一句话表达《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表达《牧童捕蝉图》。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形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

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明白得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明白得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

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形,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

因此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形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I、明白得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依照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看的爱好。

学习重点是明白得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四、说教法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专门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关心学生明白得诗意,新颖的形式,杰出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爱好,消解学生观看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所见》的文本。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色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和想象。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解析诗歌:(1)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体会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互相交流。

5.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和语调的正确。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或写作作品,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

2. 反思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歌声”到底是谁的──《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歌声”到底是谁的──《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歌声”到底是谁的──《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背景】毕业以来,一直任教低段,总觉得低年级的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而且无边无际,所以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做好十二分的准备,随时等待孩子们丢过来的一个个烫手的山芋。

但尽管准备得再充分,思考得再全面,也还是防不胜防,永远都追不上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所见》是一首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上的古诗,古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教难,新课程标准也只是要求低段学生朗读浅显易懂的古诗,感受诗中的情感,不要求完全理解。

正因为如此,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的想象才不会被老师的解释框住,才可以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

【教学过程】在朗读了《所见》这首诗以后,我开始讲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师:这首古诗讲的是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他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树林。

突然,一生举手。

生:老师,这里的“歌声”一定就是牧童的吗?我愕然,我以为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已经很通透,不管是作者、诗意、还是朗读,但却从来没想到孩子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的确没有明确地说明“歌声”一定是牧童的。

我该如何应对?我的脑海里马上出现了两套方案,一是明确地告诉他们“歌声”就是牧童的,这样能安全的过关,这个问题也就这样平静地结束。

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但如果把握不住,就容易失去控制。

正当我为难的时候,下面已经有了不少嘀咕声。

生:“歌声”不是牧童的,那还会是谁的呢?生:难道还会有其他人吗?生:不可能的,从图上看只有牧童一个人啊。

激烈的讨论声提醒了我,何不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呢,说不定还能激起课堂上的一次小高潮呢。

主意已定,我马上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说:那我们就来举行一场辩论赛,同意“歌声”是牧童的,请说出你的理由,不同意的,也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一出,下面纷纷举起了手。

生:我认为“歌声”是牧童的,因为从图上看,牧童的脸上有笑容,说明他很高兴,高兴的时候就会唱歌了,所以“歌声”肯定是牧童的。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歌声”应该是树上的蝉儿的,因为后面说牧童要去捕蝉,如果蝉儿不唱歌,那牧童怎么会知道树上有蝉呢?一个强烈的反问句,让很多高高举起的手都自觉地缩了回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所见》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所见》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所见》一、激趣导入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准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所见》标题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通过课文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一、“题”趣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2.板题。

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

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二、“字”趣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

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

(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

指名带读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2)去掉拼音认读。

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

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看、听)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4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5知识目标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一」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

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

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其实不然。

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 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获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灵敏捷的性格和爱慕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以下是 [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指望帮忙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重点:子细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体味诗歌美妙的意境。

课前豫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1、赛诗会。

导入:今日,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承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熟悉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小树林。

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

(重点指导:所、蝉)2、同桌沟通识字方法3、全班沟通: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4、稳固练习。

(课件出示六朵花)。

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熟悉它们吗?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漂亮的体面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1、学习第一句。

(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其次句。

(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唱歌)①问:牧童快乐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③指导朗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所见》是清代⽂学家袁枚创作的⼀⾸五⾔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件⼩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然情趣的特点。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课⽂《所见》原⽂及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原⽂】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知识点】 注释: ⑴牧童:指放⽜的孩⼦。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 牧童骑在黄⽜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唱歌,⼀声不响地站⽴在树旁。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散⽂家。

字⼦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居⼠、随园主⼈、随园⽼⼈。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

乾隆四年进⼠,历任溧⽔、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岁即告归。

在江宁⼩仓⼭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收诗弟⼦,⼥弟⼦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之⼀,与赵翼、蒋⼠铨合称“乾隆三⼤家”。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活,辞官后侨居江宁,“⼩住仓⼭畔,悠悠三⼗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

此诗也即是诗⼈在⽣活中看见⼀个牧童骑着⽜、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幕场景后,诗兴⼤发⽽创作。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位⼩牧童骑在黄⽜背上缓缓⽽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事⼉,他⼀路⾏⼀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只蝉⼉也在扯开嗓门,⾃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捉⼀⼿呢!这情景,全被⼈看在眼⾥,写进诗中。

诗⼈先写⼩牧童的动态,那⾼坐⽜背、⼤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然,把⼩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激发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难点: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所见》的文本、图片、生字词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所见》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重音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正确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也学会了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创意写作:(1)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所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歌或短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和评论。

2. 绘画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所见》的内容,绘制相应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画笔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所见》,加强记忆和理解。

2. 选择一个生字词,用它造一个句子,巩固运用能力。

2024年《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2024年《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2024年《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所见》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自然景色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引入课文《所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表情。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4. 分析人物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所学知识点。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一年级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语文一年级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2。

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结合想象进行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动物吗?它的名字叫蝉,也就是我们说的知了。

虽然样子大家不太熟悉,不过它的叫声你一定听过,有人捉过它吗?老师就认识一个喜欢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这不有一天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学习探究,理解古诗含义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几百年前的的一个夏天,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播放课件,学生听范读古诗)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就让我们带着下面的目标来学习吧!(出示学习目标、读一读)师: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来了,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所以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

(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所见》

《所见》

诗林童 黄 闭立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péng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zhāo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ú yìng rén.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2册——
所见
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Biblioteka 玩些什么呀?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池上 小 娃 撑 小 艇, 偷 采 白 莲 回。 不 解 藏 踪 迹, 浮 萍 一 道 开。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所见》的教学反思

《所见》的教学反思

《所见》的教学反思
有关《所见》的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下面是《所见》这首诗的教学反思:
我在《所见》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中,我请同学们看“蝉”字。

让学生理解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有虫字旁。

同时让学生结合《金蝉脱壳》这篇文章,让学生如体会那小牧童想捕蝉时的神态。

学生们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更有兴趣了。

由于《所见》这首古诗比拟浅显,所以我告诉学生们说:“这首古诗给我们讲了一那么有趣的小故事,谁能试着把它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听呢?”
学生们大都能理解,在围绕“意欲”一词的商讨后,就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的意思快速地讲述了出来。

而且发现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后再记忆,学生背诵古诗的劲头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所见》的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必背内容(可打印提前预习和复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必背内容(可打印提前预习和复习)

语文园地一(必背)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 古诗三首(必背)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晩,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 秋天的雨(2自然段必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语文园地二(必背)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语文园地三(必背)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语文园地四(必背)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7 古诗三首(必背)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语文园地六(必背)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 大自然的声音(必背2、3自然段)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会通过课文的描述,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2)提炼课文中心思想,进行适当的拓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动画视频、图片素材、生字词卡片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文中所传递的正能量,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2.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表达自己的感悟。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