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9 那个星期天(教案)

合集下载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耽搁、威风凛凛、嘟囔”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星期天,在星期天里或玩耍、或走亲访友、或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星期天的文章,题目是《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中的“那个星期天”是指什么样的星期天?是怎样的一个星期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默读课文,标出课文写了哪些事物或人物,用笔做上记号。

并想一想这些事物或人物在星期天里都做了些什么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4.再读课文,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归纳梳理,准备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小组交流:你读了课文对哪些事物或哪个方面最感兴趣?找一找,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将体会写到本子上,准备交流。

2.集体交流讨论:先说体会再朗读相应的语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语句: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数着一片片角树宽慰自己这段话中“跳”、“数”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两个“方块”突出了什么?“一片片”、“一块块”突出了什么?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较句子“这段话中“跳”、“数”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两个“方块”突出了什么?“一片片”、“一块块”突出了什么?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选择这个而不用那个?(第一个问题要结合“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数着一片片角树宽慰自己”这句话中的两个“方块”、“一片片”、“一块块”的品词析句来体会。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图文讲解+知识要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图文讲解+知识要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图文讲解+知识要点知识点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课文主题归纳:本文记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却未能如愿的经历,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我”细腻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写“我”从满怀希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待,却终于彻底绝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近义词:盼望——渴望答应——答允想象——幻想耽搁——耽误急遽——急速惊惶——惊慌消逝——消失荒凉——冷清反义词:答应——拒绝明媚——昏暗简单——复杂缥缈——清晰漫长——短暂急遽——缓慢每课一题: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继续等待时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直到最后等待结束、期盼落空的过程。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情感抒发都真切、自然。

不同点:《匆匆》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既表达了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又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那个星期天》从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所描写的行为举止均充满浓浓的孩童气息。

这稚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作者看似随意而絮叨的语言表达出来后,更能够让人深受感染。

知识点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部编版语文六下《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下《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下《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那个星期天》,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的美。

二、教学内容
1.文学作品《那个星期天》的学习和分析。

2.文学手法的学习,如比喻、象征等。

3.重点词语的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学作品《那个星期天》的整体理解和感悟。

•难点:抓住作者的写作技巧,理解比喻和象征的含义。

四、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导入:呈现标题《那个星期天》,让学生猜测内容。

2.阅读课文并讲解重点词语。

3.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

4.练习: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展示成果。

第二课时
1.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的背景和主题。

3.讨论课文中的心情转折。

4.分组演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馈
1.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个人总结和感想。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发言。

2.收集学生的作业,查看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3.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进行评价。

以上内容为《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文档,希望能帮助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去世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的基础上,采取“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情节,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中,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字卡、词卡,准备歌曲视频《那个星期天》。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1.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导入: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设计意图:听歌曲,讲内容,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来念一念。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

①形声字理解识记:“媚”从女,眉声。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设计
1.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3.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自信心。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所传递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友情观念和感恩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激发学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决心。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到的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升情感素养。
6.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以“那个星期天”为主题的作文,进一步巩固所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将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提高,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带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带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带知识点总结)备课素材【作者介绍】史铁⽣,1951年⽣于北京,清华⼤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做⼯,后主要从事⽂学创作。

1979年开始创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透析以维持⽣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31⽇凌晨3点46分,史铁⽣因突发脑溢⾎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根据遗愿,不举⾏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31⽇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位病⼈。

【⼈物评价】史铁⽣是⼀个⽣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涯⾥⾄强⾄尊,⼀座⽂学的⾼峰,其想象⼒和思辨⼒⼀再刷新当代精神的⾼度,⼀种千万⼈⼼痛的温暖,让⼈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眼⾥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主要作品】《务虚笔记》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中短篇⼩说结集之⼀。

《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学的经典佳作。

《病隙碎笔》《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学最为重要的收获,⼀如既往地思考着⽣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放弃⾯对⼈的基本状况时,史铁⽣却居住在⾃⼰的内⼼,仍旧苦苦追索⼈之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争,这种勇⽓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巩固⼀、下⾯加点字注⾳完全正确的⼀组是()A.吓唬.(hǔ)耽搁.(gē)绽.开(zhàn)沉郁.(yù)B.缥缈.(miǎo)急遽.(jù)惆怅.(chàng)依偎.(wèi)C.消逝.(shì)华侨.(qiáo)擦拭.(shì)叮嘱.(zhǔ)D.沉寂.(jì)翻阅.(yuè)包裹.(guǒ)张皇.(huāng)⼆、下列字形⽆误的⼀组是()A.盼望明媚绊脚翻箱倒柜B.揉开惊惶枕搁空空落落C.缥渺依偎答应全神贯注D.滋味浅显⿎厉胡思乱想三、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明媚:景物鲜明可爱;急遽:着急的样⼦。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幼儿园综合《我的星期天》活动教案1.知道一天中每个时间段的名称和顺序。

2.初步学会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和一日活动,尝试利用简单的标记或符号进行记录。

3.体验自主安排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1.记录表:教师示范(大)1张,(表一)4张、(表二)人手一张。

2.水彩笔。

3.活动标记若干。

4.故事《小猪的星期天》。

活动过程:1.利用故事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都是怎么度过星期天的?”(幼儿回答)“有一只小猪嘟嘟,它是怎样度过自己的星期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小猪的星期天》一、提问1.小猪的一天过得怎么样?2.你觉得它这样安排自己的星期天合理吗?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起床太晚、边吃边玩、不按时吃饭、乱吃零食······)二、分组为嘟嘟安排活动表,并利用简单的标记进行记录。

1.师:“那我们来帮嘟嘟安排一个合理的星期天,好吗?”“你想怎样来为嘟嘟安排星期天?”(幼儿自由回答)2.探索一天的时间规律,尝试将一天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五个时间段。

师:“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帮嘟嘟安排?”(幼儿回答,并粘贴标记)“早晨到中午的这段时间叫做上午,中午到晚上的这段时间叫下午,这样我们就将一天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五个时间段。

3.分组操作。

幼儿自由组合成4组,教师交代规则。

三、集体评价安排表(表一),找出安排的`规律。

教师和幼儿一起评价活动表,找出不合理的地方。

小结:1.早晨、中午、晚上这三个时间的活动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而且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执行,不能随意颠倒。

比如:早晨要先刷牙洗脸再吃早饭,中午吃完午饭要午睡,晚上要洗漱干净再睡觉。

2.上午、下午的时间是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

但在安排时要注意不要安排太多,2、3个游戏较适宜,并要注意动静交替,玩了活动量大的游戏后就要让自己休息一会儿,做些安静的事情,比如:看书、画画、做手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讲课文。

这是一个关于盼望的故事,文章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我”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本课不同于前一课《匆匆》直接表达情感,而是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通过本课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激发学生运用方法练笔的兴趣,为习作做准备。

本课节选自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语言质朴,笔触细腻,情感真实。

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的独特之处,用孩童视角体验、观察、感受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体会表达的效果,在语境中习得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蚁、叨、绊、耽、揉、绽、惶、吻、偎”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18个词语,多种方法巩固生字识写,通过归类辨析等方法,对易错字、多音字等进行深入学习。

2.读懂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伴随时间推移,感受“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识写辨析。

2.读懂课文,整体感知“我”一天心情的变化。

3.抓住时间推移和心情变化两条主线,梳理心情变化图。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感受“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进课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跟盼望有关的故事——《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节选自著名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二、作家简介,铺垫阅读。

史铁生,中国杰出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三、生字学习。

1.本课生字较多,我们来认读一下,跟老师读一遍词语:明媚蚁穴耽搁揉动绽开亲吻依偎沉郁惊惶念念叨叨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词语,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9课 那个星期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9课 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的一部分。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心理变化的过程,学习作者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并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1.会写“媚、砖”等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活动、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1.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让学生体会到“我”心情的变化,进一步引导他们细读课文,学习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

3.学完这篇课文后回顾课文《匆匆》,比较两篇课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4.书写指导。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书写“偎”时右下部容易多写一撇,需重点提示,还要提示学生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但不宜过长。

书写“吻”时注意“口”不宜过大,“勿”不要写成“匆”,最后两笔撇的起始位置在“勿”字横折弯钩的横上,第二撇要长于第一撇,但不要托住“口”。

1.布置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并圈画出不理解的句段。

2.制作有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扫描本课二维码,下载配套PPT课件)3.完成《完全解读》小册子中的预习作业。

2课时1.会写“媚、砖”等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出示“曾子杀猪”的图片。

1.师: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画的是哪一个故事吗?2.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3.曾子为什么把猪杀了给孩子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时间的调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备课教案(第三单元)3.写字。

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他(她)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重点提示:“吻”的右边是“勿”不是“匆”,“偎”的右下部分不要写成“衣”。

三、绘制时间轴,梳理事件1.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边点拨边抓住时间的顺序,绘制时间轴。

板书:盼望早晨——上午——下午——黄昏2.梳理事件。

引导学生梳理出本文的主要事件:妈妈正准备出门时——“我”藏起来;妈妈出去买菜时——“我”跳房子……;妈妈翻箱倒柜忙开了时——“我”追着念叨;妈妈洗衣服时——“我”蹲在一旁。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发放板贴,让学生把“我”做的事,概括地写下来贴在黑板上,完善黑板上的时间轴。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

(重点)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难点)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1.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通过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请一位学生回顾)2.导入:今天我们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梳理线索,体会心情1.抛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梳理心情变化。

问题:“我”从早到晚,做了这么多的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借由课后题,给学生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出示讨论要求和汇报要求。

(1)学生讨论要求:①默读课文,通过圈画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法体会作者的心情。

②自学完成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

(2)汇报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朗读、谈体会、写心情)(3)自学完成后,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学习完成后,选出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并在时间轴上,加入表示心情的词语,完善时间轴。

2.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充分的认可,包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等,鼓励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

部编六下语文《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

部编六下语文《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

那个星期天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荒凉”等词语。

(二)默读课文,借助“鱼骨图”,梳理人物心情变化。

(三)抓住关键词句,借助“心理历程图”,感悟融情于景的方法,尝试运用。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引导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2.揭题。

(板书:那个星期天)3.由题入文。

为什么作者强调“那个星期天”呢?(二)学习词组,初步感知1.通过示范读、带读等形式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认读短语。

3.指名朗读句子。

4.聚焦“光线”,发现时间线索。

(相机板书:“时间顺序”“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孤独而惆怅”“一派荒凉”)(三)概括事件,梳理心情变化1.引导交流。

按照时间顺序,课文交叉描写了“我”和母亲的哪些活动?预设一:母亲的活动——答应带“我”出去、买菜、翻箱倒柜整理、洗衣服……预设二:“我”的活动——藏在大门后、跳房子、拨弄蚁穴、看画报、追在母亲腿底下、睡午觉、蹲在她身边、看她洗衣服……2.启发交流。

“那个星期天”是母亲如常忙碌的一天;那一天,“我”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等待。

生活中,你有没有等待的经历?等待的滋味是怎么样的?3.整体感知课文。

(1)明确要求。

课文中的“我”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尝试完成《作业本》第三题。

(出示《作业本》第三题)(2)指名学生交流。

(3)小结。

概括心情变化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提取信息,圈画直接表现心情的词语;二是寻找体现情感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概括提炼词语。

(四)感受情感变化,体会表达秘妙1.梳理心情变化。

请学生摆放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用一条曲线来表现“我”这一天所经历的心情变化,(相机画出心理变化线索)找到各种心情相应的段落。

(相机板贴,完成“”)心理历程图2.引导学生将描写光线的句子贴在“心理历程图”的相应位置。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六年级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

六年级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

六年级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在那个星期天所经历的事情,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激和珍惜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是否有过等待的经历,引导学生进入课题《那个星期天》。

然后简介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解难。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交流讨论,明确文中主要描述了“我”在星期天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的过程。

教师相机指导。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细读课文,圈点批注,品味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我”在等待过程中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3.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细腻的地方,理解这些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4.再读课文,思考:“我”在等待过程中对母亲的感激和珍惜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chàng)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七彩课堂】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备课素材

【七彩课堂】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备课素材

【七彩课堂】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备课素材9 那个星期天【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

语言运用: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思维能力: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审美创造:学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课前解析】整篇课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融情入景来表现心情的变化过程。

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语文要素。

课后练习也紧扣单元要素,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抓重点语句,归纳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学习表达。

关注作者: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课文选自半自传体小说《务虚笔记》,知道课文背景,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注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这种细腻的变化既通过动作描写,也通过对内心的刻画,融情于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9个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那个星期天》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嗯、谅”等11个字,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能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能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能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件事或父母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兑现的经历吗?说一说你当时的心理。

预设1:我很难过,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预设2:我当时等得很焦急,一直催着妈妈带我出去玩。

2.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呢。

(板书:那个星期天史铁生)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当代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回顾盼望经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交流易错字的识记方法。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叙事?2.初读反馈(1)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嗯(g)原谅(liàng)缥(piāo)缈(miǎo)急遽(jù)惆(chóu)怅(chàng)咔(kā)嚓(chā)噢(ō)消逝(shì)(2)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g liàng piāo miǎo jù chóu chàng kā chā ō shì嗯谅缥缈遽惆怅咔嚓噢逝预设:①可以用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如“嗯、咔、嚓”三个字分别是“恩、卡、察”加上相同的“口”字旁组成的新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第1篇】《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一、说教材《那个星期天》是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二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那个星期天》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自己小时候等待妈妈带他外出时的心情的散文,这篇课文从孩童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活,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理解当时人物的心情略微有难度。

二、说学情这篇课文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一篇文章,加上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六年级学生有点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课前的预备工作很重要,老师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可结合一些文字介绍、说明、电影电视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对理解当时孩子们的思想状况、理解本文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四、说重点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仔细品读。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2.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节课将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赏析,结合环境描写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

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1.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 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板块一 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优选推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那个星期天》公开课精美课件(公开课)

【优选推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那个星期天》公开课精美课件(公开课)

作者用“不出声地落 泪”来渲泄“我”伤心的 心情,直击读者的心灵。
母亲看到“我”伤心、委屈的样子后反应如何?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 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
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
对不起……”
语言描写
母亲因为_没__有__兑__现__自__己__的__承__诺__而“惊
大穴,。空(空等落待落时。的(无等待聊时。的)孤独。)
从母亲的一再推脱中体会“我”的焦虑和无奈
根据阅读提示朗读第5、6自然段,体会作 者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方法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揣摩“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
阅读提示
1. 母亲买完菜回来后并没有带“我”出去玩 4,. 第六自然段中两次写到“我一声不吭”,你
六个反问 不能原谅 一声不吭 有点儿明白
“我”的反应 母亲一而再爽约,“我”很焦急 “我”有些生气,但仍抱有希望 “我”仍未放弃希望,继续等待 盼望终将落空,“我”心中失望
难点释疑
难点一:文中“我”和母亲的对话为什么不加引号?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语言节奏更流畅 表达情感更自然
难点二:第六段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 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 再耽搁。(“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 “盼”的心情的?)
“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 去。这里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示 了“我”焦急又执着的心理状态。母亲似乎已经 忘了自己的承诺,“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 仍然在等着她带“我”出去,便死守在离她最近 的地方,“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用最无声 的行动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那个星期天文本分析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但母亲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最后愿望落空的故事。

一开始母亲爽快地答应小男孩出去玩时,小男孩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失望、委屈。

文章在表现小男孩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的同时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慈母的感激之情。

课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写作特色鲜明。

作者在文中不仅通过对小男孩内心独白的描写直接揭示其心理变化,而且借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来间接展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应把引导学生梳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重视朗读,以读为主线,通过诵读体味,感受小男孩希望落空后的失望与无奈。

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明媚、吓唬、沉郁、缥缈、急遽、依偎”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

3.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4.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停顿、晃动、休止、惊惶、依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盼》,引出本课内容。

导语: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题为《盼》的文章,文中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急切地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

大家还记得她“盼”的过程吗?(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复述小女孩“盼”的过程——当小女孩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件特别的雨衣后,小女孩便天天盼着下雨。

有一天,终于下雨了,小女孩又想方设法说服妈妈让自己穿上雨衣到雨中去玩耍,却被妈妈一再拒绝。

虽然希望落空,但小女孩仍没有放弃希望,她盼望天不要把雨下完,等第二天再下。

第二天,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雨衣去上学了。

)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为了一件事而苦苦盼望的经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盼着妈妈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2.板书课题,引起思考。

思考示例: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比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星期天?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1969年在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

1979年发表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此走上文坛。

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3.教师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生字过关:读、写。

◆需要注意的字音:“砖”“绽”都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绊”“耽”“绽”“吻”是前鼻音,“惶”是后鼻音。

◆区别形近字:媚(妩媚)蚁(蚂蚁)绊(牵绊)耽(耽误)眉(眉毛)议(会议)拌(搅拌)沈(沈阳)绽(绽放)搓(揉搓)惶(惶恐)偎(依偎)锭(钢锭)磋(切磋)煌(辉煌)喂(喂养)(2)词语过关:读、记、写。

◆根据词意,填词语。

①(景物)鲜明可爱。

(明媚)②拖延时间。

(耽搁)③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缥缈)④伤感,失意。

(惆怅)⑤亲热地挨着,紧靠着。

(依偎)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星期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放松休息的日子,究竟在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一直记忆犹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去文中找答案吧!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示例: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理清思路,梳理文章内容。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我看看天,还不晚”“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

(2)思考: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我”的心情。

)预设:“我”的心情变化是本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描写的重点,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变化。

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详细描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4.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深刻?明确: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梳理了课文的内容、划分了层次。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发现了“我”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具体的言行和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对这一写法进行探讨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自学字词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

2.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1.品析课文,进一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体会母亲的辛劳。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回顾复习,加深理解。

(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文章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是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2)引导学生回顾“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明确:期盼——兴奋愉快——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在那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满以为人生中第一次盼望的事情将会在这一天得以实现,但最终,那个星期天却在母亲的忙碌和辛劳中渐渐消逝。

从早上到黄昏,“我”的心情一直在变化着,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入情境,去细细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品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印象中的第一次盼望。

(1)“我”的第一次盼望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引导学生理解“天色昏暗下去”的深刻含义,体会“我”为什么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

明确:“天色昏暗下去”既是实指,指“我”从白天等到黑夜;又是虚指,一方面暗示了等待的落空,另一方面表明“我”的心情最终归于灰暗。

正是由于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盼望,所以“我”才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

(2)学生交流讨论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2.品读第2—6自然段,了解“我”第一次盼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同桌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教师出示上节课填写的表格,学生对比自己的交流结果完善表格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①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很久之前”“平生第一次盼”说明“我”对那个星期天已经期待很久。

“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说明“我”对此记忆深刻,言语中满含着希望。

)②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简短的心理描写表明“我”的期待之深,此刻的“我”是激动的。

)①从描写环境和动作的句子中体会“我”的兴奋心情。

A.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预设:本文中作者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是其中的一种。

教师要借助具体的语句,采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心理中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用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兴奋,这也与后文“我”的失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动作描写——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

预设:人物的动作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跑”“站”“藏”这三个动词我们能体会到“我”在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的时候兴奋不已的心情。

②具体体会“这段时光不好挨”。

A.“这段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候?(母亲去买菜了,“我”等待母亲回来后带“我”出去玩。

)B.在“这段时光”中“我”的心情如何?预设: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我”的心情;再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焦急又兴奋”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C.在“这段时光”中“我”主要做了什么?(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用树枝拨弄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

)D.从“我”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总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到“我”既焦急、兴奋又颇有耐心,以及等待时的百无聊赖;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学习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心理表现出来的。

●动作描写——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等待时的焦急、兴奋。

)●细节描写——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等待时的无聊。

)●运用想象——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等待时的百无聊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