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上篇

合集下载

方剂学试题集2

方剂学试题集2
君药的作用是:
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B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D消除或减缓方中他药的毒性与烈性
E调和诸药
4.“主病只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一句出自哪部医著: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医学源流论》
D《成方便读》 E《外台秘要》
C.热入营血 D.阳气衰微
E.心脾两虚
1:汗法主要适用于:
2;下法主要适用于:
3:补法主要适用于:
A.汗法 B.吐法 C.和法
D.消法 E.温法
4:邪犯少阳首选地治法为:
5:肝脾不和首选地治法为:
6:表里同病首选的治法为:
D型题
A.《太平圣惠方》 B.《备急千金要方》
C.《肘后备急方》 D.《千金翼方》
E.《普济方》
X型题
有关《普济方》的正确描述有:
现存古医籍中最大的方书 B.成书于清代
C.成书于元代 D.成书于明代
E.载方20000首 F.载方61739首
1.:“燥屎內结“宜用:
A.涌吐法 B.活血法 C.寒下法
D.温下法 E.发汗法
2:下列哪项属于和法范畴:
A.寒热并用 B.表里双解 C.气血两清
D.温中散寒 E.补脾养心
X型题
1:“八法“的内容有:
A.汗,吐 B.下,和 C.温,清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时方歌括》
D《景岳全书》 E《医方集解》
B型题
A《五十二病方》 B《医方集解》 C《祖剂》
D《太平圣惠方》 E《成方切用》
1: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

八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第一节 方剂学开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开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根底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根底;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中医方剂学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根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组成原则
方剂
剂型、用法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场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说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根底学科之一。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方剂学试题集上篇总论方剂学发展史A型题1现存医籍中最早

方剂学试题集上篇总论方剂学发展史A型题1现存医籍中最早

方剂学试题集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史A型题1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五十二病方》 D《药对》E《集验方》2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C《备急千金药方》D《伤寒杂病论》E《伤寒明理论》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 B《圣济总录》C《普济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妇人大全良方》4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 B《医方集解》C《医方考》 D《古今名医方论》E《普济方》5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A《伤寒明理论药方论》B《古今名医方论》C《医方考》 D《宣明论方》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B型题A《五十二病方》 B《小品方》C《集验方》 D《伤寒杂病论》E《黄帝内经》1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2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医书是3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A《太平圣惠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备急千金药方》D《千金翼方》E《普济方》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方是5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方书是A《医方集解》 B《医方考》C《宣明论方》 D《普济方》E《古今名医方论》6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所著的医书是7明代朱橚编纂载方61739首的医书是8清代吴昆所著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伤寒明理论药方论》D《医方考》E《金匮方论衍义》9最早提出君药概念的医书是10最早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11开后世之论之先河的医书是D型题集唐以前医药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的方书是A《太平圣惠方》 B《备急千金要方》C《肘后备急方》 D《千金翼方》E《普济方》X型题有关《普济方》的正确描述有现存古医籍中最大的方书 B成书于清代C成书于元代 D成书于明代E载方20000首 F载方61739首G载方16834首 H作者为朱橚I作者为汪昂 J作者为严用和K现存最早的方书第二章方剂与治法A型题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A汪昂 B程钟龄 C罗美D王孟英 E吴鞠通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A《医学心悟》 B《医方考》 C《医方集解》D《古今名医方论》 E《医林改错》3组成方剂的依据是A药物 B证候 C治法D病位 E病因B型题A外感表证 B宿食不消C热入营血 D阳气衰微E心脾两虚1汗法主要适用于2下法主要适用于3补法主要适用于A汗法 B吐法 C和法D消法 E温法4邪犯少阳首选地治法为5肝脾不和首选地治法为6表里同病首选的治法为D型题1燥屎内结宜用A涌吐法 B活血法 C寒下法D温下法 E发汗法2下列哪项属于和法范畴A寒热并用 B表里双解 C气血两清D温中散寒 E补脾养心X型题1八法的内容有A汗吐 B下和 C温清D消补 E寒热 F固因G攻散 H滑涩 I燥湿J宣通 K轻重2下列哪些属和法的范畴A和解少阳 B开达膜原 C滋补肝肾D回阳救逆 E调和肝脾 F疏肝和胃G气血两虚 H气血双补 I调和寒热J表里双解 K温血活血3下列哪些属于消法范畴A消食导滞 B行气 C活血D化痰 E利水 F驱虫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选择题A型题1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小品方》D《太平圣惠方》 E《普济方》2下列医书中以组成分类方剂的是A《外台秘要》 B《五十二病方》 C《张氏医通》D《祖剂》 E《兰台轨范》3明确提出七方的医书是A《伤寒论》 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C《药对》D《祖剂》 E《五十二病方》4提出八阵概念的医书为A《时方歌括》 B《景岳全书》 C《医方集解》D《圣济经》 E《千金要方》5十剂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A《本草纲目》 B《五十二病方》 C《药对》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E《时方歌括》6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方书首推A《祖剂》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张氏医通》D《本草纲目》 E《景岳全书》7哪项分类法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A病证分类 B病因分类 C脏腑分类D组成分类 E治法分类8急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药性峻猛以致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单位药味组成的方剂9下列最早依据方剂的功能进行分类的方书是A《医方集解》 B《成方切用》 C《成方便读》D《五十二病方》 E《祖剂》10《方剂学》规划教材的方剂分类法最接近下列哪一方书的分类法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时方歌括》D《景岳全书》 E《医方集解》B型题A《五十二病方》 B《医方集解》 C《祖剂》D《太平圣惠方》 E《成方切用》1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2最早依据方剂功能进行分类的医书是3以组成分类的方书首推A《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B《时方歌括》 C《景岳全书》D《普济方》 E《千金要方》4明确提出七方概念的医书是5十剂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6提出八阵概念的医书是A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B药味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C药性峻猛以致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D由单位药味组成的方剂E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7大方指8急方指9奇方指A病证 B病因 C脏腑 D组成 E功能10《五十二病方》方剂分类的依据是11《伤寒杂病论》方剂分类的依据是12《医方集解》方剂分类的依据是D型题金代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方剂分类法有A七方 B八阵 C十剂 D十二剂 E二十四剂X性题1以病证分类方剂的医书包括A《五十二病方》 B《伤寒杂病论》 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 E《普济方》 F《张氏医通》G《兰台轨范》 H《备急千金要方》 I《景岳全书》J《医方集解》 K《成方便读》2以治法分类的方书包括A《伤寒杂病论》 B《时方歌括》 C《景岳全书新方八略》D《医方集解》 E《成方便读》 F《成方切用》G《五十二病方》 H《备急千金要方》I《张氏医通》J《普济方》 K《太平圣惠方》3《黄帝内经》提出的七方包括A大 B小 C缓 D急 E奇 F偶G重 H 复 I 寒 J 热 K 固4《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一书提出A古方八阵 B七方 C十剂 D十二剂F新方八阵5《景岳全书》的古方八阵包括A补 B和 C攻 D散 E寒 F热 J固 H因 I 汗 J吐 K下6方剂的分类主要包括A病症分类 B脏腑分类 C病因分类 D组成分类E治法分类 F功能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选择题A型题组方原则最早见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解表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后,需要少量饮食,并盖好衣被,以避免风寒助汗。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九味羌活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成分包括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香薷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阴暑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寒内饮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芍药、五味子、半夏、甘草。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止嗽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风邪犯肺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脉浮缓。

成分包括辛凉解表。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脉浮数。

成分包括连翘、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苦桔梗、竹叶、生甘草。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麻杏甘石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喘急,舌苔薄黄,脉数。

成分包括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

5、清虚热—透热养阴—虚热证 代表方:一级方:青蒿鳖甲汤
三级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讨论:1清法是治疗热证的唯一方法吗?
2治疗肾胆膀胱热为什么不列入呢?
六、使用注意
1、辨清热证部位,准确选方 2、注意热证的性质,纯属阴虚生热者, 当滋阴补益。 3、分别热证真假,不可误投于真寒假热。
第一节 清气分热
C、本方既是风寒表实的要方,又是治喘的基础方。
2、使用注意:
A、 脉证合参,尺脉微、迟禁用。 B 、注意病史:“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 禁用 C、体质:表虚自汗者禁用。
加减: 风寒表实的要方—邪实体壮。 治咳平喘的基础方(肺、实) ①风寒表实之喘—原方。
②风寒闭肺之喘—去桂,如三拗汤。 ③风寒痰气咳喘—去桂加苏子、陈皮, 如华盖散。 ④风热犯肺咳喘—去桂加石膏,如麻杏石甘汤。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白头翁、黄连 黄连 清热解毒,燥湿热 又长于凉血, 黄柏 故全方功专凉 秦皮:清热解毒治痢 血清解
2、主治
芍药汤—湿热痢—湿热蕴积大肠,气血 失调,下痢赤白相兼,苔黄腻,脉滑数
白头翁汤—热毒痢—热毒熏灼大肠,损 伤血络,下痢赤多白少,纯下血水,舌 红脉弦数。
芍药汤—菌痢—抗菌、消炎、镇痛
六、方解:
①卫强营
②二药配
桂枝:解肌发表,治卫强。 弱
芍药:益阴敛营,治营弱。 寓意 伍
③相制相 补脾和胃 生姜:助桂枝以解表,和胃止呕。 成 大枣:助白芍以和营,补脾生津。 调和营卫
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益阴助阳)
配伍特点:散中有收,邪正兼顾,汗和共施,阴阳并调。 配伍药对:桂枝配白芍:
1、作用:功专大肠,清热解毒燥湿 2、主治:阳证痢疾—便下脓血,里急后 重,肛门灼热,腹痛,苔黄脉数。 3、组方 —均用黄连—治痢要药。

《方剂学》

《方剂学》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加粗为君药)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取微汗,不啜粥。

记住禁忌证麻桂相须,麻杏相使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用法123456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治杂病:1 2 3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急汗热服缓汗温服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藿香正气: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新加香薷:夏日感寒暑湿内蕴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发汗解表理气郁,表寒重证止痺痛。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散收同用、驱邪护正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勿过煮银翘功效:1+2+辟秽化浊辛凉平剂(寒热并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辛凉重剂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葛根石膏-阳明;柴胡黄芩-少阳;羌活—太阳陶氏柴葛解肌汤,芷芩桔芍草枣姜。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升麻:透疹、解毒阎氏升麻葛根汤,赤芍甘草合成方;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酸痛,人参:1扶正以驱邪外出2驱邪不伤正(护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方剂学--总论课件

方剂学--总论课件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药物组成 方剂,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 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在这个 意义上说,方剂的功用与该病的治法是 同一的。
第三章 中医处方风格
从形式上看,方剂只是一些药名、药量的直 接记录,或者说只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一种处 方形式,但方剂的内涵却非常丰富。
使:
Guide
有两个含义
①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
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甘草;
②引经药,即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如八正散中的灯心草。
组成变化
1. 药味加减的变化 2. 药物配伍的变化 3. 药量加减的变化 4. 剂型更换的变化
⒈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病情的变化,加入某些与病情相适 应的药物,或减去与病情不适应的 药物,亦叫“随证加减”。
病机、病性、病位、病情。
就是依据辨证所得的综合判

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 具体的治疗方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就是依据治法进 行合理的恰当的 组方或选方。

就是选用适当的 药物组合成方。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指解表发汗,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 祛散在表病邪; 吐——指运用催吐方药,引起呕吐,从而解除停留在胸膈之上病邪;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 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亦可理解为在治纯寒证时,于热剂中少加寒品,以免热性 上升,不肯下降,如加胆汁童便于热药中,引入肝肾之类; 治纯热证时,于寒剂中少加热药,以行散之,以免凝闭郁 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吴茱萸。又如为避免病势格拒,寒 药热服,热药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方剂学(1)

方剂学(1)

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羌活独活柴胡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生姜薄荷人参甘草羌活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祛下部风寒湿邪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柴胡解肌透邪行气二药助君解表散邪又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

前胡化痰止咳茯苓渗湿消痰生姜薄荷为引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人参益气扶正,一则助正气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之。

称之“逆流挽舟”法。

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峻下热结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硝、黄配合,相须,泻下热结之功益峻。

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二者合用,消痞除满+助泻下通便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大黄生用、后下则泻下力峻,久煎则泻下力缓。

辩证:痞满燥实四症见及舌红苔黄,脉沉实。

大承气汤—峻下剂小承气汤—轻下剂调胃承气汤—缓下剂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黄牡丹芒硝桃仁冬瓜仁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郁结之毒牡丹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两药合用,泻热破瘀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

桃仁活血破瘀,助牡丹散瘀消肿冬瓜仁清肠利湿,引湿邪从小便去,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

辩证: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大黄附子汤寒积里实证—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大黄附子细辛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细辛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大黄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

辩证: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1分)细目一: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方剂学-(1)

方剂学-(1)

方剂学-(1)方剂学-(1)一、A1型题1、针对兼病或兼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A.君药B.臣药C.佐药D.使药E.以上都不是2、制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A.珍稀或贵重药物B.针对主要病机的药物C.用量最大的药物D.兼有多种功效的药物E.无毒副作用的药物3、从方剂组成变化而论,桂枝汤与小建中汤之间的变化属于A.药味加减B.药量增减C.剂型更换D.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E.药味加减与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4、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之间的变化属于A.药味加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联合运用E.药味加减与剂型更换变化联合运用5、慢性疾病的治疗宜选用A.散剂B.汤剂C.硬膏剂D.针剂E.丸剂6、解表剂适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A.外感风寒B.麻疹初起C.麻疹已透D.风温初起E.水肿而有表证7、解表剂不宜用于A.疮疡初起B.风温初起C.外感风寒D.水肿见表证者E.麻疹已透8、桂枝汤的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A.麻黄B.芍药C.生姜D.大枣E.甘草9、治疗外感风寒湿之表证,应首选A.大秦艽汤B.麻黄汤C.桂枝汤D.小青龙汤E.九味羌活汤10、桂枝汤中体现“散收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对是A.桂枝与大枣B.芍药与生姜C.芍药与甘草D.桂枝与芍药E.桂枝与生姜11、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A.散风除湿,宣痹止痛B.疏风通络,散寒除湿C.发汗祛湿,兼清里热D.疏风清热,宣痹止痛E.发汗解表,祛风胜湿12、桂枝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泻肺平喘B.解肌发表,调和营卫C.温经散寒,养血通脉D.温通心阳,平冲降逆E.调和气血,缓急止痛13、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是A.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B.桂枝、芍药、杏仁、甘草、人参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杏仁D.桂枝、芍药、麻黄、生姜、甘草E.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人参14、患者素有水饮,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身体重痛,舌苔白滑,脉浮。

《方剂学》1(1)

《方剂学》1(1)

小青龙汤
《伤寒论》
❖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伤寒表不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内饮招致外邪
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脉浮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小青龙汤--方义分析
❖ 病机:外寒里饮证。
❖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君:麻黄
功用:助阳解表。 方解:
麻附细
黄子辛 君臣佐
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使用注意: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 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先温其里,后 攻其表。
❖ 随证加减: ❖ 若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 ❖ 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 ❖ 兼湿滞经络,加苍术、独活。
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随证加减: ❖ 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 热毒较重,加马勃、玄参; ❖ 热伤血络,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
栀子; ❖ 肺气上逆,加杏仁; ❖ 兼挟秽浊,加藿香、郁金。
桑菊饮
《温病条辨》
桑菊饮
❖ 主症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轻证。
表邪 热伤 轻肺 证络
身热不甚,脉浮数。 咳嗽 口微渴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苏散--方义分析
❖ 香苏散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苏叶

香附

陈皮
佐使
甘草
香 苏 散--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 气郁不舒: 胸脘痞闷,不思饮食。
舌苔薄白,脉浮。
香苏散--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按主治分类

病证: 《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
《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 《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

病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张氏医通》
等。
脏腑:《备急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医
部全录》等。
便于按病证索方,但内容重复较多。
2.按组成分类:

“七方”说:始于《内经》,即大、小、缓、

联系基础与临床
论治,承上启下

沟通医学与药学
新药来源与研究热点
方剂学课程特点
综合性强 与临床联系更为密切
学习目的
融会基础理论 掌握方剂知识
培养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三重三多

重基础、重思考、重自学 测验多、讨论多、提问多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源远流长”

起源:单药单方
复方
数量:少


严谨 理论
引经报使
??治疗疾病是否均须使用引经报使之药? 为什么?

药物配伍后的相互作用
相互协同,增强疗效 相互补充,扩大应用
相互制约,减毒纠偏

方剂是药物配伍应用的具体体现。
方剂的组成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 合群之妙用”
“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 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如何使方剂中的药物
“各全其性” ?
2.掌握治疗“八法”并理解其基本内涵
3.掌握方剂与证候、治法、中药的关系
4.掌握“七方”说与“十剂”的来源及具体涵 义 5.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组方结构及变化形式
6.掌握几种主要剂型的作用特点
7.掌握汤剂的制备方法
补——四君子汤、四物汤等(补益之剂)
泄——大承气汤(泻下之剂)
轻——桑菊饮(解表之剂,轻可去实,轻而扬之)
重——珍珠母丸、磁朱丸(重镇安神之剂) 滑——麻子仁丸(润肠通便之剂) 涩——牡蛎散(固涩之剂) 燥——平胃散、黄连解毒汤(燥湿、苦燥之剂) 湿——增液汤(润燥生津之剂)
为后人以治法分类方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内涵不 够清晰,而且许多重要方剂未能概括其中。
辨证:湿滞脾胃证 立法: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各9g 甘草4g (水煎服 每日1剂)
方剂是辨证论治的产物,是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工 具,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古今医家临床经验 与学术思想的载体。
方剂学
——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及临床应用的学科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配伍方法 方剂的适应证候 方剂的变化运用
药证相应,效随证现
——药同效异
方剂与治法
先有方,后有法
——治法是后于方药形成的理论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从方见法,以方验法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自学“八法”:
作用、目的、适应证、分类
思考:
“八法”与方剂的关系如何?
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
麻黄汤
组成
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3g
主治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
风寒束表(主),肺气失宣(次)
配伍意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臣)
杏仁——降泄肺气,合麻黄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ຫໍສະໝຸດ 煎药用具陶瓷器皿为佳

煎药用水
纯净的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

煎药火候
视药物性质而定

煎药方法
注意特殊煎法

服药时间
根据病位、病情、药物类型、疾病特点

服用方法
服药剂量、次数、温度、药后反应等

药后调护
观察药后反应,指导治疗与调护

服药食忌
病证食忌、药物食忌
上篇重点内容
1.掌握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
依法选方,主从有序 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第二节 方剂的组方结构
君臣佐使
君药
针对证候病机的主要方面起主
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 缺少。
剂量相对其作臣、佐、使药时较大。
臣药
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①佐助药
②佐制药
③反佐药
使药
“八法”是否能够概括各种治法?
方剂与中药
方以药成
方药互动
方药离合 ——方中之药与药中之药
本章要点

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理解“八法”的主要内容,掌握“八 法”与方剂的关系。
方剂的分类
自学本章,思考下列问题:
1.常用的方剂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2.“七方”说与“十剂”说的来源、涵 义及其意义如何? 3.本教材方剂是如何分类的?
上述组方原则与组方结构强调并
体现了辨证论治。
中医学理论中亦包含了 “辨病” 与“对症”治疗的思想,并体现在 方剂的配伍应用之中。
临床处方方法

应用成方

自拟处方
方剂的变化
1.药味的增损
①君药不变,方剂主要功效不变 ②君药改变,方剂作用性质变化*
2.药量的加减
①改变作用强度 ②改变作用性质*
3.剂型的变化
2.利用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相生关系
3.以导邪外出为目的 (配伍泻下、透散、通腑等药)
相反相成
相反——药性、趋向性、功效
相成——增强疗效 ??相反之药增效机理为何?
合法兼治(针对数证兼夹者)
温清并施 补泻兼施 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表里同治
脏腑合治 气血同调
表里同病
脏腑同病 气血同病
制毒纠偏
??制毒纠偏还可采用何法?
①口服给药,改变药力峻缓
②静脉给药,改变作用性质*
本章要点

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 掌握组方基本结构及其涵义

掌握方剂组成变化的常见形式
方剂的使用方法
常用剂型
汤剂制备(掌握)
服药方法(了解)

了解常用方剂剂型的制备、作用特点、 使用方法。 掌握汤、散、丸、膏、酒剂的作用特点 及适应证范围。 熟悉丹剂的概念,内服丹剂无固定剂型。
发展 组方:粗糙 应用:经验
方剂学研究范围
方剂的配伍理论与临床应用
方剂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
方剂学研究方法
传统方法 实验方法
本章要点

理解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掌握方剂学发展史上七部重要著作及 其意义 了解方剂的研究方法

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证相关,丝丝入扣
——制方、理解、应用、化裁
?
1. 为何麻黄为君,桂枝为臣? 2.为何方中无反佐药与引经药?

每首方剂中君臣佐使药不一定俱全,亦非 每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

方中每味药并不一定仅任一职。
根据治疗需要及药性特点,择宜而用。
在“君臣佐使”组方结构理 论的指导下遣药组方,可使方 中诸药主从有序,相辅相制, 主从有序 相辅相制 各药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 切的配合,从而使方剂成为配 伍严谨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 有机整体 组方原则的要求。
急、奇、偶、复(重)。
最早的方剂分类法,蕴含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方制
方的思想,但临床价值不大。

主方:《祖剂》、《张氏医通》等。
创立类方研究方法,便于寻宗究祖,溯流追源,
但有时始末欠清。
3.按治法(功用)分类:

“十剂”说:
宣——瓜蒂散(涌吐、宣郁之剂,升而上也)
通——八正散、芍药汤等(通淋、行滞之剂,流通之意)
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 对象:中医类七年制(本硕连读) 主讲与制作:樊巧玲


方剂学简介
概念
方剂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方剂学学习方法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患者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 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4.综合分类:

治法(功用)与主治相结合
《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
读》、部分《方剂学》教材等。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药物配伍
一、配伍的概念 二、配伍的目的
减毒增效
常见的药物配伍形式
同类相须
??药物的配伍应用与加大单味药用药
剂量的效果是否相同?
异类相使
——根据配伍药物之特征可分为 1.功效异中有同,通过协同互补而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