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编辑的起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编辑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编辑起源评述
对编辑起源于何时,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认识和分歧,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编辑产生于唐宋以后;
2.编辑产生于殷商时期;
3.编辑产生于人类符号创造时期。
1.编辑产生的社会条件,至少需以社会文化的普及程度和生产传播工具技术进步状况为前提,唐宋以前还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2.编辑总是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而在之前,我们看不见由于利用传播工具因而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种编辑所特有的社会关系。
3. 编撰不等于编辑。
第一种观点:编辑产生于唐宋以后
随着编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编辑的起源又引发了进一步考证。有不少学者认为孔子以前也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只是史书上没有专门记载,但是从殷商时期就有甲骨典籍来看,编辑活动远不止于春秋时期,至少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编辑活动的萌芽,这可从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中得到证实。
第二种观点:编辑产生于殷商至先秦时期
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编”字,“编”字由“册”与“系”合体而成。许慎《说文解字·系部》曰:“编,次简也,从系扁声”。清朝段玉裁注曰:“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曰编。”
出土的殷墟甲骨不是杂乱堆放的,而且一摞一摞,分坑储藏,有的还有序号,有的有钻通的孔眼,可以串联。这些甲骨除了正文,还有文字记录,如“妇好示”、“十屯有一”、“三册·册凡三”、“册六”等,这显然是用来表示编排者署名、甲骨的数量、编成的册数和册的次序。这些甲骨文应该就是《尚书·多士》所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中的“典”、“册”,可以说是古代书籍的萌芽。
殷墟甲骨上的文字符号约4500多个(目前将近一半已被辨识)。可见当时的文字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记事表意了。
甲骨是殷商时期文字的书写材料。甲是指龟的腹甲与背甲;骨是指兽骨,主要为牛的肩胛骨。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卜辞。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要敬天。
除卜辞之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记事的刻辞,如记载战争中俘虏的数字、田猎收获的多少,以及封赏和祭祀的情况。
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一篇甲骨文的字数多寡不一,少则几个字;多则上百字,需用多块龟甲连缀;一般为二三十字。殷墟甲骨文包括了社会军事、政治、商业、农业生产、天文气象、医学、祭祀等诸多内容,为我们描绘了商代社会的历史全貌,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与传播的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殷墟甲骨文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图书”的形态不同,但是它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创造传播活动的成果,体现了早期人类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因而说编辑活动产生于殷商时期还是成立的。
该观点认为,作为一种文化创造传播活动,编辑远不止于竹简编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符号文化的创造时期。
第三种观点:编辑产生于人类符号
创造时期
人类早期有一个符号创造时期,即我们通常说的造符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约当考古学分期的中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的历史。
随着人类不断进化,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感到彼此之间需要交际,需要交换某些思维,表达某种意图,交流某些经验。“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由猿到人的转变中一次质的飞跃。
缺点:言过即失,稍久即忘,稍远莫闻,难以远距离地传播,更无法长时间的记忆和保存人们逐渐想到利用一些自然符号如山林树木、日月星辰等来解决这一大难题。
“起初,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他们周围的各种现实、现象,都是‘假定符号’。比方,树林里发现的足迹或者被踏坏了的树枝就是有人或野兽来过的符号,篝火的灰堆是有人停留过的符号。”“学会认识这些符号,显然,在旧石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已经特别发达了。”
[苏]V·A·依斯纯著《文字的发展》
当仅仅利用自然符号越来越难以表达人的思想后,人们开始自己创造符号。原始人类创造符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天地现象、鸟兽之迹,以至于石块、木棒和树枝等,都成了他们用来创造符号的依据。
用各种自然物体创造的符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有形符号。
结绳记事
“结绳”的主要部分是粗绳子,绳上打着和编着各种结子,绳子和结子的数目、大小、安排顺序乃至颜色都表示一定的意思。比如,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绳子上没有颜色,就只表示数目或帮助记忆重大日期,涂色就用来表示更复杂的信息。比如,黑色的绳子就表示死亡、灾难,红色表示战争,白色表示和平,黄色表示黄金,绿色表示玉米等。“编珠”符号
古代秘鲁人用珠状的贝壳连结成珠串,贝壳的数目、颜色、安排顺序都表示一定的意思。
刻齿符号
即在竹片或木片的边上刻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锯齿状,每齿表示一个特定的含义,用以帮助记忆各种经济帐目。
《列子·说符篇》曾有记载: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上述结绳符号、刻齿符号、编珠符号,它们虽然还不是文字,但却具有了文字的某些功能;它们虽然还不是书籍,但却已有了书籍的某种性质。
显而易见,这些符号各自所代表的意义已经有了统一的限定性,已经为大多数人所共同熟知、共同掌握,起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群人,一个部落中是这样。
总之,远古人类为了交流而创造符号以达到人所共知的活动就是一种初始形态的编辑传播活动,在这一历史演化过程中,创造符号,并对符号进行收集、整理、鉴别、选择、规范、定型,使之成为社会共用之符号的人,无疑是最早从事编辑活动的人。
第二节中国古代编辑出版活动
一、古代编辑出版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
从上古至西周(公元前771年),这是中国编辑活动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编辑活动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文字和收集、整理、编制简册书籍。
(一)文字的产生与编辑
文字符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第二次飞跃
人类社会“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