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

标 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

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

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

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

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

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

差异比较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分区东部季风区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位置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臧以东。深居内陆,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大部分中国西南部地形和地势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气

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特征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

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和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特征形成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二课时)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业和种植业。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

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改革开放:从东部向西部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划分界线:⑴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讲述〗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界线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等;该线南北两侧表现出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界北地形比较完整,以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多为落叶阔叶林,以旱作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界南地形比较破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多

为常绿阔叶林,以水作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实际上今天我们学

习的知识就是对此内容的细化。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以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回顾:秦岭一淮河一线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

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

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

系的分界线. 气候温度带干湿地区水文特征地形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半湿润河流结冰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湿润[ 河流不结冰丘陵和山地

(二)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

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农产品水果北方地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旱地小麦、棉花苹果、梨、桃、杏、山楂。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稻谷、茶叶、蚕丝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2 、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影响因素:地形和气候北方:多平顶建筑南方:屋顶坡度大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和通达性的影响北方:公路和

铁路南方: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

响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少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

婉转。方言复杂。(三)工业北方重工业、南方:轻工业。 (第三课时)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讲述〗由于中

国各省级行政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差

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把我国大致划分

为三个经济地带。当时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的。(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二)三个经济

地带的划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读图〗P12图1-1-14《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落实在地图上) 1、东部地

带包括了所有的沿海省、市、区。(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12个省、市、区)〖思考〗中国的沿海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都在中国的沿海省份。(?w)〖讲述〗东部地带暂时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而北京虽然不直接濒临海洋,但是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便利,而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所以也划在沿海的东部经济区内。 2、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中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9个省区。西部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x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x藏自治区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列表〗经济地带面积人口东部地带 16% 41.6% 中部地带 27% 35.3% 西部地带 57% 23.1% 〖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地区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三)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3、差异原因:区域位置;交通条件〖分析〗东部地带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利用,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有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条件。

(第四课时)

课堂小结课后记录作

业记

录学生反馈备注四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巩固练习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A 干湿地区 B 自然区 C 高原区 D 热带雨林区 2 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区域都具有一定

的区位特征 B 区域内的某些地理要素往往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C 区

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 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地区都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 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 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读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夏随风里热,梅逐雨中黄”,据此回答4―5题4 “五月炎蒸气”所描述的地理现象是() A 夏季潮湿炎热的天气 B 春季增温快的现象 C 印度雨季来临前的天气 D 春季潮湿炎热的天气 5 这四句所描述的地区是()

A 东南沿海地区

B 四川盆地

C 台湾海峡两岸

D 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综合题: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N至48°N之间,我国东北地区中部。读下图,完成6―12题。

6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存在的差异有()(1)工业基础的差异(2)矿产资源条件的差异(3)气候条件的差异(4)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 (1)(4) B (1)(3)C (2)(4) D (2)(3)

7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A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 B 农业走向专业化、机械化 C 粮食商品率高 D 全球变暖

8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A 都临海洋 B 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 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 D 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9 地理环境对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水热条件好,种植棉花、甜菜 B 一年两熟到三熟 C 西部草原分布广,发展了畜牧业 D 湖面较宽,水产业较发达 10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A 长江三角洲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水 B长江三角洲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 C长江三角洲气候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 D长江三角洲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少 11 图一、图二所示区域,按地形区分,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工业地域分,为_____________工业区和_____________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的是__________工业

区。. 12 图一中,A、I、L三城市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a为________岛,成因上属于________岛. B为

___________群岛,其附近有中国最大的渔场. c为________湾,其状

若喇叭。图二中,A、B、C三城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a为_____海,是中国的内海。三填图练习图1中,填各行政区的省级行政中心名称。图2中,填注气候类型。

图3中,填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及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区。

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D 4 A 5 D 二、综合题:6 D 7 A 8 D 9 C 10 B 11 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沪宁杭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辽中南 12 南京、上海、杭州。崇明岛,冲积岛。舟山,杭州湾,哈尔滨、长春、沈阳。渤海。三、略

区域与区域差异 练习题

区域与区域差异练习题 1.2012年3月,北京某中学生乘坐火车赴香港参加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决赛,在日记中写道:“铁路两侧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一片片的池塘波光粼粼,塘边上蔗苗茁壮,桑树葱绿,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日记中所描述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地形是() A.温带季风气候,渭河平原 B.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平原 C.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 D.亚热带季风气候,珠江三角洲 2.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①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②农耕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③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区域产业分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2之间,用来衡量区域间产业分工的程度。如果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则指数为0,产业结构完全不同指数则为2。因此,指数值越高,两地区行业差异程度越高;指数值越低,两地区产业同构性越大。读表环渤海经济区制造业分工指数(2001年),回答环渤海经济区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最可能接受北京产业转移的省、市是() 天津河北山东辽宁 北京0.40.90.90.8 天津0.70.70.7 河北0.50.5 山东0.7 A.河北与天津 B.辽宁与天津 C.辽宁与山东 D.河北与山东 4. 如图表示我国江南某林场,其树木砍伐后在地面留下的一截树桩,天空中有一群大雁作长途飞行。据此回答该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沙尘暴频发季节 B.东北农民正收割小麦 C.地中海地区高温多雨 D.北京寒梅绽放 5. 读下图,回答问题。

影响该地农业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接近消费市场 C.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D.地势平坦 6. 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全年都可生长农作物,主要原因是( ) A.1月平均气温>0℃ B.1月平均气温≥25℃ C.湿润地区水分有余 D.植被均为常绿阔叶林 7. 关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冬季风影响不明显 ②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③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都明显 ④位于阴山以北,横断山以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的自然差异显著,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下题:8.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是() A.气候和地貌B.土壤和植被 C.水文和气候D.生物和水文 9.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界线大致是:() A.800mm等降水量线B.1000m等高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D.3000m等高线 10.下列地貌单元中,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处在第二级阶梯的是:()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河套平原D.柴达木盆地 11.下列地貌单元中土地利用不是以畜牧业为主是: A.青藏高原B.天山山脉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12.我国陆地最低处位于()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 一、概述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 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2]。

区域对比

区域对比 材料一: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起飞,其经济发展速度先后超过英、法而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位于德国中西部的鲁尔区,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邻国法国洛林的铁矿以及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迅速发展成为传统工业的典型。我国东北地区曾经是经济起步较早的地区,为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国企改革面临着较在的困难,下岗职工在全国的比例较大。因此,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材料二:我国东北地区的辽中南重工业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本地区有丰富的铁矿、水等资源以及我国最密集的铁路网。但辽中南也遇到了整个大东北地区同样的经济困难,整治辽中南是“振兴东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以及学过的知识,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德国中国 地势 南高北低二级阶梯,西高东低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单 一)东部为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多样) 成因 终年受西风影响我国跨经纬度大,相对高差大;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方向 向南向西 与地形的关系 从地势较低的平原(经济发达地区)向地势较高的高原山 地(经济落后)发展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辽中南重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对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点,根据学过的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完成下表。 比较内容 德国鲁尔区辽中南重工业区 相同点 资源丰富、工业结构单一、水陆交通便利(铁路)、环境污染严重、以重工业 为主(钢铁、机械、石化等) 不同点 多煤炭,运进铁矿多铁矿,运进煤炭

兴起时间早(19世纪中叶)兴起时间晚(20世纪中叶) 衰落后成功整治国企改革面临困难,正改造 (3)鲁尔区的成功改造对我国辽中南的改造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此,请就我国大力“振兴东北”,对辽中南重工业的改造提出合理的建议。 建议:改变单一经济结构;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招商引资。 (4)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构成的特点是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荒地多,耕地后备资源丰富 (5)黑龙江垦区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及今后发展方向。 区位优势:黑龙江垦区地处中温带,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黑土广布,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多,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发展方向: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种植业,大力发展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荒地资源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地区属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是。ABD (2)制约四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A 热量较少B地形低洼、排水不 良 C水资源短缺D人均耕地少 (3)与其他三地相比,发展粮食生产的 优势是:A土地肥沃(黑土地),人均耕 地多。 C晴天多,光照强,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D热量充足,降水多,雨热同期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生产面临的共同问题是:B、D大量耕地被占用(城乡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粮食生产的地位相对下降。A、C 生态破坏、生产条件恶化(A地区水土流失、湿地缩小,(C水资源短缺,荒漠化严重等) (5)A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高度机械化;B地新颖的混合农业形式是基塘生产。 (6)试分析B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宜建哪些商品农业基地?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我国的珠江三角洲,有优势的农业发展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地处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场广阔;技术先进,粮食单产水平高等。宜建基地:商品粮基地,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存在问题: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

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

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中国区域差异的比较

中国区域差异的比较(原创) 文/尹中峰 有幅搞笑漫画“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同学们在欣赏其风趣、幽默之余,还能感受出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吗? 【漫画解读】 《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来自一段搞笑话(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辣,湖南人就笑了……)。单纯考虑地理因素,这段话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特征,主要包括风沙危害、面积大小、地势高低、文物状况、革命历史、饮食文化、性格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等。其实,我国国土极为辽阔,南北、东西差异明显,其中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势、土地状况、矿产资源等方面,人文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开发历史、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建筑、文化等方面,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有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文化习俗的差异等。 【高考链接】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用甲、乙、丙分布表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方面:①地形:甲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东部地区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并有众多平原。乙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有3000米以上山脉,也有250—500米的内陆盆地。丙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7000—8000米的山峰。②气候:甲区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风向降水有季节变化,年降水量>400mm。乙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东部400mm左右,西部100mm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丙区气温低,冻土广泛。风力大,水汽少。其他如水文、植被、土壤、自然带等也存在明显差异。 社会经济方面:甲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第三产业、交通、科技等比较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乙区人类影响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生态环境脆弱,易受破坏。丙区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比较落后。

区域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分析解读 1. 以区域图、统计表或文字材料等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以热点区域为背景,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 、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 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 来划分 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地 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 误区警示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 地势:西高东低,呈 分布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 降水:受 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 (2)划分指标:________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 a. b. c. ②界线????? a 与 b 界线Ⅰ大致与 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a 与c 界线Ⅱ大致与 吻合 b 与 c 界线Ⅲ大致与 吻合 特别提醒 长城的分界意义 沿长城一线,由于它基本上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因而承载了许多自然要素的差异:在气候上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而北侧是干旱地区;在植被上南侧属于森林草原,北侧是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在水文上除局部地段外,长城一线基本还是内流域与外流域的分界线;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特点,即界线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界线以北牧业占优势,而且界线以南两年三熟,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 典例导入 1.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1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图1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 中的 图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疑难剖析 1.区域的整体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其主要特征。受其影响,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区域差异分析

5 / 5 9.区域差异分析类 设问1: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设问2: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设问3: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设问4: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背景:山地垂直带内部分异概况及苔原带受干扰后植物多样性差异变化示意图 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 背景:茉莉生长习性及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考向: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差异分析 背景:卤虫生长习性、美国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变迁及大盐湖位置示意图 考向:产业规模的时间差异 背景:冻土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考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考向 区域环境差异的分析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解答示例: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 地势起伏 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 5 / 5

国家区域的联系与差异-11中(1)

国家、区域的联系与差异 一、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与联系 课标: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列举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 相关知识点:世界地理下册第五章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是() A.生活水平的差异 B.医疗水平的差异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教育水平的差异 2)读不同类型国家人均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关系图,图中信息显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人均GDP低 B.发展中国家人均GDP高 C.发展中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低 D.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低 2、国际合作 (2015·烟台)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止到2015年4月15日,有中国、印度、法国、德国等57各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亚投行的总部设于中国的首都。右图阴影表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分布。 18、亚投行的建立将会使成员国之间() ①加强合作与联系②消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③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④实现资源和资金共享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中巴铁路 阅读材料,回答第1-4题。 2015年4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应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和总理谢里夫邀请,习近平于4月20日至21日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瓜达尔港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它距离港口城市卡拉奇约600公里,毗邻巴基斯坦和伊朗边界,濒临阿拉伯海,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堪称印度洋上的咽喉要地。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巴基斯坦是属于中亚国家 B、图中阿富汗属于中东范围内 C、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邻国 D、巴基斯坦首都是新德里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案 第一课时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本节课是必修三的开篇之作,意在为日后各种类型区域的学习做以基础铺垫. 自主研习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是一个的实体。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 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 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 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3.区域差异指。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 、调整和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5.决定区域差异的基本自然因素是和,自然区域的标志是 和。 6.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是、和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7.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8.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思考: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教材知识梳理探究 探: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及地域差异表现和成因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由于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下所示: 2.地域差异的表现及成因

高中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3 中图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二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解题流程] 角度一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典例](2014·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运往。 材料二、两省区相关地图。 (1)岛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还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应用流程] [答案](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中部高,四周低;: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 (4):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 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答题术语]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 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陆 气候 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本章导学 ●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是在第一册讲述自然地理和第二册讲述人文地理两个必修模块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模块内容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区域地理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初中地理就是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布的具体描述,即“在哪里”,“那里怎么样”等;而模块三则是从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区域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一节首先引入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其中“区域差异”既是最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的三个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为例,介绍如何分别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引入“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然后从时间角度分别认识陆地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后再认识海洋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习时,不仅要使学生以陆地、海洋两个角度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刻。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讲述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基本原

理,然后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第二、三节的学习可看出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重的,即相互作用的,明确了这种双重关系之后,就会为下一章理解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本章内容体系如下: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重点+难点) 3.运用图表有关数据,结合景观图,学会分析东部季风区内南北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难点) 自主研习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是一个的实体。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 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3.区域差异指。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 、调整和提供依据。 问题磁场 (1)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湖南省简称湘,省会长沙,位于东经108°47′~114°13′,北纬24°38′ ~30°08′,面积21万平方千米。地处长江中游,湘江纵贯全省,北部为洞 庭湖平原,中部为湘中丘陵,其余三面皆为山地。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6~18.5℃,1月平均气温为4~7℃,7月平均气温为 26~30℃,年均降水量1300~1700毫米。有汉、土家、苗、回、侗、瑶、维 吾尔、壮等民族。农、林业较发达,昔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盛产水 稻、茶油(产量占全国一半)、茶、柑橘、桐油等,水产亦多,有色金属矿藏丰富。 ①根据材料,你是怎样理解区域含义的? ②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呢? (2)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济南某中学的李明同学今年考上了海南省的一所高校,他计划从济南乘火车去海南。临行前,李明的妈妈帮儿子准备所带衣物,考虑到海南离家较远,这一去就是一个学期,所以李明的妈妈把秋季和冬季的衣服装了满满一大箱。 ①李明妈妈的做法是否合适?为什么?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11讲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11讲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 2.人文地理环境 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1.概念: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区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 2.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2)大气环流: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空气运动特点不同,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特点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 (3)下垫面因素: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①海陆差异 ②洋流? ????调节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影响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 ③地形? ????高度、坡向不同产生温度差异地形起伏对大气环流和降水有明显影响 ④其他因素。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及典型地区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 亚马孙河流域、刚

60°之间的大陆内 部 温带海洋性气 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 制 全年温和多雨 南北纬 40°~ 60°之间 的大陆西 岸 欧洲西部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 气候 全年受极地气团 控制 冬长严寒,夏 短温暖,降水 少 北纬 50°~ 70°之间 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北部 寒带 苔原气候 纬度高,太阳辐 射弱,受极地气 团或冰洋气团控 制 全年严寒,降 水稀少 北半球极 地附近的 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北冰洋沿 岸 冰原气候 纬度最高,太阳 辐射弱,受冰洋 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降 水稀少 南北半球 极地附近 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 岛高山气候 地势高,地形起 伏大 气候垂直变化 明显,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降 低 高大的山 地、高原 青藏高原、安第斯 山脉 1.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气候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化: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微点1 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别 (1)从年降水总量上来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可从最多降水月的降水量区分,热带季风气候最多降水月降水量超过600 mm,热带草原气候最多降水月降水量不足400 mm。 微点2 亚热带两种气候的判断方法

我国东西部地区南北部地区差异对比全总结

我国东西部地区南北部地区差异对比全总结

————————————————————————————————作者:————————————————————————————————日期:

一,南矮北高: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为1.647 米。 二,南瘦北胖: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主要是受环境和食物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纬度、气候寒冷地区的并以麦面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岛屿和滨海平原地区,从事农耕并以大米为主食的人,身材则较矮小。 三,南米北面:我国饮食口味的突出区别是南甜北咸。 四,南甜北咸:我国饮食的表现差异就是南米北面。 五,南繁北齐: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三千多公里,两地语音虽有区别,而通话交流思想没有多大困难。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为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相距不过300公里,粤语与潮汕语之间却无法交谈。 六,南老北孔: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北方的齐鲁大地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源地。 七,南柔北刚:南柔北刚是反映在地理景观和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差异;南北景观差异——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 八,南北戏曲差异——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 九,南北地形差异——南部多丘陵,北部多平原。 十,南北一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南部高于0度;北部低于0度。 十一,南北年降水量的差异:南部多于800毫米;北部低于800毫米。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 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 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 (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土壤、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 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 a .⑩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 c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Ⅰ.范围: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 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 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高山和盆地; 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 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山间高地组成。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Ⅱ.特征 a .海拔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 b .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 c .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区域和区域差异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 .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 .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 .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采用综合指标

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地理】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高考中经常出现比较区域差异的试题,但许多同学却不知从何入手,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差异类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一、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具体如下: 1.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特征,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下面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为例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进行列表比较:

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经济特征等)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的分析等。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考虑。具体如下所示: 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分析思路 (1)绝对位置: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某地位于10°S~40°S,120°E ~150°E,即可判断该地是澳大利亚。 (2)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主要包括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和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四种情况。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大陆的西面为太平洋,东面为大西洋,且位于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南美大陆。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地位于太行山的西侧,某河流的凸岸等。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影响所在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常见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地形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