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刑法试卷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洗钱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与朋友约好,在朋友走私成功后,将自己的身份证提供给朋友,供其到银行开户,以存放赃款。
甲构成洗钱罪B.乙与朋友约好,在朋友盗窃成功后,将自己的身份证提供给朋友,供其到银行开户,以存放赃款。
乙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C.丙在明知朋友的钱是受贿犯罪所得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身份证提供给朋友,供其到银行开户,以存放赃款。
丙构成洗钱罪D.丁在明知朋友的钱是盗窃所得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身份证提供给朋友,供其到银行开户,以存放赃款。
丁不构成犯罪2.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对同样的犯罪行为必须处以相同的刑罚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3.以下关于犯罪预备、未遂或者中止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诈骗何某,被其识破。
但他见甲实在可怜,仍给了甲3000元钱。
甲的诈骗罪既遂。
B.乙蓄谋杀害张某。
一天,乙见张某熬药就偷偷在药中投毒,但张某是在熬药给猪治病,结果猪吃药后中毒而死,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C.丙在枪里装了5颗子弹,躲在树丛中向仇人刘某射击,连开了两枪未击中目标。
刘某因害怕而求饶,丙见其实在可怜,就不再开枪,迅速离去。
丙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D.丁在赵某的房间正举刀准备杀赵,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丁以为事情败露,急忙弃刀跳窗逃走。
实际上,根本没人来,而是大风猛烈拍打田家大门弄出的声响。
丁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4.以下关于一罪与数罪,正确的说法是:A.为了进行贷款诈骗而伪造银行公章的,必须以贷款诈骗罪和伪造企业印章罪数罪并罚B.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杀害被保险人的,应当在保险诈骗罪和故意杀人罪中择一重罪处罚C.在拐卖妇女中强奸被拐卖妇女的,应以强奸罪和拐卖妇女罪数罪并罚D.司法工作人员因受贿而徇私枉法,同时构成受贿罪和徇私枉法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007—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多选题

2007-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解析——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2011年)51.①对于同一刑法条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②一个解释者对于同一刑法条文的同一概念,不可能同时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③刑法中类推解释被禁止,扩大解释被允许,但扩大解释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④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关于上述4句话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二多选第51题)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C.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D.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5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二多选第52题)A.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B.一般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C.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D.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的,不成立不作为犯罪53.关于认识错误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二多选第53题)A.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
这是方法错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B.乙准备使被害人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的安眠药死亡。
这是构成要件提前实现,乙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丙打算将含有毒药的巧克力寄给王某,但因写错地址而寄给了汪某,汪某吃后死亡。
这既不是对象错误,也不是方法错误,丙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D.丁误将生父当作仇人杀害。
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都认为丁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54.下列哪些选项不构成犯罪中止?()(2011年卷二多选第54题)A.甲收买1名儿童打算日后卖出。
次日,看到拐卖儿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的新闻,偷偷将儿童送回家B.乙使用暴力绑架被害人后,被害人反复向乙求情,乙释放了被害人C.丙加入某恐怖组织并参与了一次恐怖活动,后经家人规劝退出该组织D.丁为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3万元用于孩子学费,4个月后主动归还55.关于共同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二多选第55题)A.甲教唆赵某入户抢劫,但赵某接受教唆后实施拦路抢劫。
07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模拟试题(三)2

第四章侵犯公民⼈⾝权利、民主权利罪 2.⼄某持甲某的借条要甲某还钱,甲某不仅不还钱,反⽽指使丙某、丁某将⼄某强⾏扣留在⼀暗室⾥,并对其进⾏殴打,直⾄⼄某交出借条⽤不索还。
才将⼄某释放。
A.甲某构成抢劫罪和⾮法拘禁罪 B.甲某构成绑架罪 C.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 D.甲某构成抢劫罪 5.下列哪种情形应当认定为强*罪 A.甲某,男,1985年3⽉28⽇出⽣,在1999年4⽉2⽇⾄2001年3⽉25⽇,多次与幼⼥⼄某、丙某、丁某发⽣两性关系,并导致丁某怀孕。
B.甲某强*⼄某之后,⼄某因为害怕张扬出去影响⾃⼰的声誉,没有告发。
甲某则以将此事告诉其男友相要挟,多次逼迫⼄发⽣性关系。
⼄某忍⽆可忍,向司法机关告发。
C.甲某(男)在假期遇到同⼚职⼯⼄某(⼥),邀其到家中坐坐,然后提出跳舞。
甲某以为⼄某对其有意,乘势把⼄某推到床上,意欲发⽣性关系。
⼄某意识到甲某的意图之后,将甲某从⾝上推开,斥责甲某下流。
甲某⽴即跪地道歉,并求⼄某不要告诉他⼈。
D.甲、⼄、丙、丁四⼈在公园见戊某(⼥)。
甲某即对⼄、丙、丁说,信不信我能把她搞到⼿(指发⽣性关系),⼄、丙、丁说不信。
甲即上前和戊⼥搭话,结果遭到斥责。
甲某恼羞成怒,打了戊某⼀个⽿光,并上前撕扯戊某的⾐服,在戊某的*上乱摸。
戊某叫喊,甲某因害怕触犯众怒,慌忙逃⾛。
10、甲某邻村⼥青年丙某按传统仪式订了婚,但未领取结婚证。
后丙某退婚,另与他⼈订婚。
甲某极度不满,便与堂⼄某商议,让丙某“出出丑”“臭了她的名声”。
某⽇,丙某到县城逛庙会,甲⼄⼆⼈尾随其后。
⾄⼈多繁华处,⼆⼈谩骂丙某“破鞋”、“狐狸精”、“不要脸”等等。
引来了多⼈围观。
甲某还对众⼈讲“她已经让我睡过了,怀过我的孩⼦,她⼩肚⼦上有⿊⽑,嫁谁克谁”等等,⽆中⽣有地编造下流之词进⾏攻击。
⼄某还将稀泥和粪便抹在丙某脸上,并欲撕破丙某的⾐服,被别⼈制⽌。
⼆⼈对丙某肆意侮辱达半⼩时,围观者数百⼈。
致使丙某羞愤难当,回家后即服⽤“1605‘’农药⾃尽。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试卷二及答案b

26.在杨某被控故意杀⼈案的审理中,公诉⼈出⽰了死者⼥⼉⾼某(⼩学⽣,9岁)的证⾔。
⾼某证称,杨某系其表哥,案发当晚,她看到杨某举⼑杀害其⽗。
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因⾼某年幼,其证⾔不能作为证据出⽰ B.因⾼某对所证事实具有辨别能⼒,其证⾔可以作为证据出⽰ C.⾼某必须到庭作证,否则其证⾔不能作为证据出⽰ D.⾼某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其证⾔不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27.张某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交付执⾏前,突患严重疾病,需保外就医。
有权决定张某暂予监外执⾏的是哪⼀个机关? A.省监狱管理机关 B.负责交付执⾏的公安机关 C.负责监所监督的检察院 D.作出⽣效判决的法院28.在审判阶段,法院认为被告⼈某甲有毁灭证据的可能,遂决定逮捕某甲。
关于该案逮捕程序,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法院可以⾃⾏执⾏逮捕 B.异地执⾏逮捕的,可以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执⾏ C.执⾏逮捕后,应当由法院负责对某甲进⾏讯问 D.执⾏逮捕后,应当由公安机关负责通知被逮捕⼈的家属或所在单位29.关于适⽤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被告⼈可以不出庭 B.可以由⼈民陪审员独任审判 C.检察院可以派员出庭,也可以不派员出庭 D.可以不受刑事诉讼法关于听取被告⼈最后陈述规定的限制30.张某因涉嫌放⽕罪被批准逮捕。
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张某另有抢劫罪的重⼤嫌疑,决定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重新计算羁押期限。
关于重新计算羁押期限,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报同级检察院批准 B.报同级检察院备案 C.报上⼀级公安机关批准 D.报上⼀级公安机关备案31.在⼀起受贿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侦查⼈员获悉,犯罪嫌疑⼈接受财物时,他家的保姆赵某曾经在场,遂决定对赵某进⾏调查。
本案中,办案机关的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 A.到赵某的住处进⾏询问 B.到赵某所属的家政公司进⾏询问 C.通知赵某到检察机关提供证⾔ D.通知赵某到公安机关提供证⾔32.某检察院对陈某、姚某共同诈骗⼀案审查起诉时,陈某潜逃。
2007年刑法试卷

06级校直专科《刑法学》试题A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成绩:一、判断分析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注意:)罚处罚。
()2.累犯和暴力犯罪都不适用假释。
()3.凡是在诉讼中作伪证,情节严重的的,都构成伪证罪。
()4.王某盗窃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则对陈某虽构成盗窃罪,但可以从轻、减轻处罚()5.对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的,应以聚众斗殴罪从重处罚。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注意:请将所选答案填写在所给1.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应是在A、犯罪的时候B、侦查的时候C、起诉的时候D、审判的时候2.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3.防卫过当是指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4.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主犯 B.首要分子 C.从犯 D.胁从犯5.“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这体现了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6.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的A.从新原则 B.从轻原则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7.数罪并罚时,拘役的最高刑期是A.6个月B.1年 C.2年D.3年8.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的单位适用的刑罚是A.吊销执照 B.罚金 C.没收财产 D.罚金和没收财产9.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其处罚原则是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0.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的提包拿走,内有人民币5000元。
甲与丙的行为属于A.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犯罪B.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C.任意共犯D.不构成共同犯罪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试卷二及答案d

63.关于敲诈勒索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将王某杀害后,⼜以王某被绑架为由,向其亲属索要钱财。
甲除构成故意杀⼈罪外,还构成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 B.饭店⽼板⼄以可乐兑⽔冒充洋酒销售,向实际消费数⼗元的李某索要数千元。
李某不从,⼄召集店员对其进⾏殴打,致其被迫将钱交给⼄。
⼄的⾏为构成抢劫罪⽽⾮敲诈勒索罪 C.职员丙被公司辞退,要求公司⽀付10万元补偿费,否则会将所掌握的公司商业秘密出卖给其他公司使⽤。
丙的⾏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D.丁为谋取不正当利益送给国家⼯作⼈员刘某10万元。
获取不正当利益后,丁以告发相要挟,要求刘某返还10万元。
刘某担⼼被告发,便还给丁10万元。
对丁的⾏为应以⾏贿罪与敲诈勒索罪实⾏并罚 64.王某担任辩护⼈时,编造了⼀份隐匿罪证的虚假证⾔,交给被告⼈陈⼩⼆的⽗亲陈某,让其劝说证⼈李某背熟后向法庭陈述,并给李某5000元好处费。
陈某照此办理。
李某收受5000元后,向法庭作了伪证,致使陈⼩⼆被⽆罪释放。
后陈某给陈⼩⼆10万美元,让其逃往国外。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王某的⾏为构成辩护⼈妨害作证罪 B.陈某劝说李某作伪证的⾏为构成妨害作证罪的教唆犯 C.李某构成辩护⼈妨害作证罪的帮助犯 D.陈某让陈⼩⼆逃往国外的⾏为构成脱逃罪的共犯 65.关于受贿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公安局副局长甲收受犯罪嫌疑⼈家属10万元现⾦,允诺释放犯罪嫌疑⼈,因为局长不同意未成。
由于甲并没有为他⼈谋取利益,所以不构成受贿罪 B.国家机关⼯作⼈员⼄在退休前利⽤职务便利为钱某谋取了不正当利益,退休后收受了钱某10万元。
尽管⼄与钱某事前并⽆约定,仍应以受贿罪论处 C.基层法院法官丙受被告⼈孙某家属之托,请中级法院承办法官李某对孙某减轻处罚,并⽆减轻情节的孙某因此被减轻处罚。
事后,丙收受孙某家属10万元现⾦。
丙不具有制约李某的职权与地位,不成⽴受贿罪 D.海关⼯作⼈员丁收受10万元贿赂后徇私舞弊,放纵⾛私,触犯受贿罪和放纵⾛私罪。
2007 年法硕刑法学真题

2007年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基础课真题及参考答案2007年法硕刑法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适用中国刑法。
其确定刑法效力范围的根据是(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2.犯罪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是( )。
A.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B.构建刑法分则体系的根据C.确立具体犯罪构成的依据D.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根据3.甲对某危害结果没有阻止其发生的义务,如果该危害结果发生,甲的不作为行为( )。
A.不可能构成犯罪B.可能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罪C.可能构成不纯正的不作为犯D.可能构成手段不能犯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
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5.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是( )。
A.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B.乙为谋杀孙某购买一支手枪,以便杀孙某时使用C.丙为谋杀赵某而在赵某饮用的茶水中投放毒药D.丁为谋杀李某而花10万元雇佣杀手6.甲意图杀害张三,在实行犯罪时误把李四认作张三而杀死,张三未遇害。
对甲的行为应当( )。
A.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B.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C.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定罪处罚D.以故意杀人罪(既遂)定罪处罚7.甲对一公共住宅放火,起火后即离开,但火情立即被他人发现并迅速扑灭。
甲的行为属于( )。
A.放火罪的未遂B.放火罪的既遂C.放火罪的预备D.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未遂8.甲教唆15周岁的乙实施盗窃,乙按照甲的教唆盗窃了一辆价值1万元的摩托车。
对此案的正确处理是( )。
A.甲与乙共同构成盗窃罪,甲是主犯,乙是从犯(北京安通学校提供)B.甲与乙共同构成盗窃罪,甲是教唆犯,乙是实行犯C.甲构成教唆罪,乙构成盗窃罪D.甲单独构成盗窃罪9.下列情形中,应当数罪并罚的是( )。
中法网学校:07年司法考试试卷二第18题

; 18.关于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通过互联网将国家秘密非法发送给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的,成立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B.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303条规定的"开设赌场"C.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成立传播淫秽物品罪D.组织多人故意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爆炸、生化、放射威胁等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成立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考点]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犯罪的认定[解析]《刑法》第2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可见,我国刑法目前规定的计算机犯罪仅仅是针对计算机的犯罪,即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侵害对象的犯罪,没有对把计算机作为犯罪手段、工具的行为专门规定为犯罪,故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实施犯罪的,按照其他犯罪处罚。
A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通过互联网将国家秘密或者情报非法发送给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的,依照刑法第111条的规定(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笔者注)定罪处罚;将国家秘密通过互联网予以发布,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398条的规定(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过失泄漏国家秘密罪――笔者注)定罪处罚。
”据此,A项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而非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
A项错误。
B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303条规定的‘开设赌场’。
”据此B项正确。
C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363条第1款的规定,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
2007年司法考试全部试卷及解析

2007年司法考试卷一真题及解析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
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根据这段话所表达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强调法律以社会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其他派别法学的根本区别B.法律在本质上是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C.在任何社会,利益需要实际上都是法律内容的决定性因素D.特定时空下的特定国家的法律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答案】D【解析】马克思法学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强调法律以社会为基础,但这并非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其他派别法学的根本区别,因为有些学派如社会法学派也特别重视社会对法律的制约作用,应该说,马克思法学比较强调法律的阶级性,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依据马克思法学的基本观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非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
决定法律内容的因素是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利益需求,法律调整利益、表达利益,因此正确答案应选D。
【常见错误】“法律在本质上是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这个选项具有诱惑性,我们经常说法律代表了民意,所以考生容易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看来,法律只能是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的体现,而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体现。
2.我国《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该条文体现了国家政策,是典型的法律规则B.该条文既是法律原则,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要求C.该条文是授权性规则,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D.该条文没有直接规定法律后果,但仍符合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答案】B【解析】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刑法分则知识点司考真题总结

故意杀人罪(一)概念: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二)构成1、主体:一般主体(凡年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2、主观方面: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注意:①间接故意情况,须有放任的死亡结果发生②故意杀人的动机不影响罪名成立,只影响量刑情节3、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本罪对象是有生命的自然人(也就是指“他人”)。
人的生命起始于胎儿脱离母体后,开始独立呼吸,以心脏停止跳动为生命终结。
所以,胎儿和尸体不是本罪对象。
注意:本人堕胎不构成犯罪,故意造成妇女堕胎,损害妇女身体健康的,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
损害尸体的行为不够成犯罪,如果误认为尸体为活人而加以杀害的,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
4、客观方面: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①剥夺生命的行为必须非法,不包括正当防卫和执行公务的杀人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作为的有枪击、刀砍、斧劈…不作为的是有救助义务的人见死不救制人死亡的。
(三)处罚《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应该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义愤杀人;防卫过当杀人;因受被害人长期迫害而杀人;帮助自杀;受嘱托杀人;基于被害人请求杀人;“大义灭亲”)(四)各罪区别:1、过失致人死亡罪:主观心态,是故意还是过失2、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爆炸等罪(采取放火、爆炸等手段杀人)存在竞合关系。
区分在于是否危害公共安全。
①危害公共安全,以放火、爆炸等罪定性②反之,以故意杀人罪定性③故意杀人后,为掩盖痕迹又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数罪并罚。
3、暴力犯罪:暴力犯罪出于故意将被害人杀死,定重罪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在暴力犯罪结束后又故意杀死被害人的或抢劫致人死亡、强奸致人死亡、劫持航空器致人死亡、绑架致人死亡后,为灭口逃避侦查而杀死被害人的,数罪并罚。
(五)转化犯(以下以故意杀人罪论)①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第238条)②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第247条)③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的(第248条)④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第289条)⑤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第292条)(六)并罚情况(数罪并罚)①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对被害人故意杀害的;②实施保障诈骗,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的;③实施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并实施杀人的;④组织他人偷约国(边)境、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中,对被组织人有杀害行为的。
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刑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刑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分析题分析题1.甲、乙打人后驾车逃走,司机谢某见甲、乙打人后驾车逃离.对乙车紧追。
甲让乙提高车速并走“蛇形”,以防谢某超车。
汽车开出2公里后,乙慌乱中操作不当,车辆失控撞向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墩。
谢某刹车不及撞上乙车受重伤。
赶来的警察将甲、乙抓获。
(事实三)(2013/4/2部分) 问题:就事实三,甲、乙是否应当对谢某重伤的结果负责?理由是什么?正确答案:(1)在被告人高速驾车走蛇形和被害人重伤之间,介入被害人的过失行为(如对车速的控制不当等)。
(2)根据条件说,甲乙的行为、谢某的追尾行为,都是导致谢某重伤结果的条件。
(3)根据一般常识,追尾者对于造成事故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
故而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观点,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者的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4)故而,从规范判断(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角度看,谢某的重伤与甲乙的行为之间,仅有条件关系,而没有因果关系;谢某的重伤与谢某自己驾驶的汽车对乙车追尾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该结果不应当由甲、乙负责。
2.黄某决意报复李某,深夜对其租赁的山坡放火(李某住在山坡上)。
大火烧毁山坡上的全部树苗,烧伤了李某,并延烧至村民范某家。
范某被火势惊醒逃至屋外,想起卧室有5000元现金,即返身取钱,被烧断的房梁砸死。
(2012/四/2部分)问题:认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如否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两问均须作答)正确答案:黄某放火与范某死亡之间,介入了被害人范某的行为。
肯定因果关系的大致理由:(1)根据条件说,可以认为放火行为和死亡之间具有“无A 就无B”的条件关系;(2)被害人在当时情况下,来不及精确判断返回住宅取财的危险性;(3)被害人在当时情况下,返回住宅取财符合常理。
否定因果关系的大致理由:(1)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放火和被害人死亡之间不具有相当性;(2)被告人实施的放火行为并未烧死范某,范某为抢救数额有限的财物返回高度危险的场所,违反常理;(3)被害人是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非常清楚,因此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4)被害人试图保护的法益价值有限。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正确答案:C2.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
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
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
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岁)。
某日,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迅速逃逸。
乙躺在血泊中。
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
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
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人厕所马桶冲人下水道。
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
过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
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正确答案:C3.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但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B.行政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正确答案:D4.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一)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一)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
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A.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B.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C.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D.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正确答案:A2.黄某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区购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产证。
当年10月黄某将住房租借给廖某。
廖某在装修该房时损坏自来水管道,引起漫水,将楼下住户陈某的住房浸泡。
陈某要求廖某予以赔偿。
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黄某对自己所购买的住房仅有相对权,故其法律义务也是相对的B.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对陈某的损失不负法律责任C.此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据法律原则来加以处理D.此案件的处理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正确答案:D3.陆某在一百货商场购买“幸福”牌电饭煲一台,遗忘在商场门口,被王某拾得。
王某拿至家中使用时,因电饭煲漏电发生爆炸,致其面部灼伤。
王某向商场索赔,商场以王某不当得利为由不予赔偿。
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能够成立?A.王某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以与致损事件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根据B.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应承担该物所致的损害C.由王某对自己无合法根据占有物品的行为承担损害后果,符合公平原则D.按照风险责任原则,陆某作为缺陷商品的购买者应为王某的损害承担责任正确答案:A4.杨某是某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处长,为某承包商承建的某段高速公路立交桥绿化工程结算问题向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打招呼,使该承包商顺利地拿到了工程款,然后收受了该承包商的10万人民币。
07至09年国考法律知识部分之刑法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第102题: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 )。
A.14周岁B.16周岁C.18周岁D.20周岁【答案及解析】B。
解析: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采用了四分法。
第一,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即不满14周岁的,对任何犯罪都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除上述罪名外,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要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三,减轻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四,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16周岁的,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
但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不适用死刑。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第118题:甲欲杀死乙,在乙饭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乙和丙均中毒死亡。
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过于自信的过失B.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D.直接故意【答案及解析】C。
解析:甲对于乙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肯定是直接故意,对于丙的死亡,甲显然不是直接故意。
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而造成了丙的死亡,根本不存在是不是过失的问题,是典型的间接故意。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第119题:王某持匕首抢劫张某,在争斗中王某头部撞击墙角昏迷倒地,匕首掉在地上。
张某见状,捡起匕首往王某心脏部位猛刺数下,导致王某死亡。
对于张某用匕首刺死王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B.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C.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D.属于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答案及解析】D。
解析:王某头部撞击墙角昏迷倒地,已经丧失了攻击能力,张某已经不存在进行防卫的前提条件了,此时他再去捡起匕首往王某心脏部位猛刺数下,导致王某死亡,显然是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2007年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刑法)

单项选择题2007 年刑法真题1.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
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
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
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
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 小时之后必死无疑。
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
20 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
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答案:B2.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
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 40 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
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令行为 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 D.自救行为答案:C3.关于共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为他人组织卖淫提供帮助的,以组织卖淫罪的帮助犯论处B.以出卖为目的,为拐卖妇女的犯罪分子接送、中转被拐卖的妇女的,以拐卖妇女罪的帮助犯论处C.应走私罪犯的要求,为其提供资金、账号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D.为他人偷越国(边)境提供伪造的护照的,以偷越国(边)境罪的共犯论处答案:C4.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
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答案:C5.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
南京大学刑法学考研法理学与刑法专业综合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南京大学刑法学考研612法理学与926刑法专业综合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2019南京大学926刑法专业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共2册)由金陵南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南京大学法学院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
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南京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南京大学926刑法专业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历年真题)》根据以下参考书目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结合往年南京大学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南京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南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
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法学院:刑法学适用科目:926刑法专业综合(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内容详情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Part 1 - 考试重难点通过总结和梳理《民法》(魏振瀛,第五版)、《刑事诉讼法学》(陈光中,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汇编名校专业课考试科目真题讲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Part 3 - 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南大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2003-2009、2012年考研真题试卷,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07年司考真题刑法卷四案例分析题精解

2007年司考真题——卷四刑法案例分析题精解卷四:第二题案情:陈某见熟人赵某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便产生歹意,勾结高某,谎称赵某欠自己10万元货款未还,请高某协助索要,并承诺要回款项后给高某1万元作为酬谢。
高某同意。
某日,陈某和高某以谈生意为名把赵某诱骗到稻香楼宾馆某房间,共同将赵扣押,并由高某对赵某进行看管。
次日,陈某和高某对赵某拳打脚踢,强迫赵某拿钱。
赵某迫于无奈给其公司出纳李某打电话,以谈成一笔生意急需10万元现金为由,让李某将现金送到宾馆附近一公园交给陈某。
陈某指派高某到公园取钱。
李某来到约定地点,见来人不认识,就不肯把钱交给高某。
高某威胁李某说:“赵某已被我们扣押,不把钱给我,我们就把赵某给杀了。
”李某不得已将10万元现金交给高某。
高某回到宾馆房间,发现陈某不在,赵某倒在窗前已经断气。
见此情形,高某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协助司法机关将陈某抓获归案。
事后查明,赵某因爬窗逃跑被陈某用木棒猛击脑部,致赵某身亡。
问题:1.陈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参考答案:陈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而非绑架罪,因为陈某是直接向赵某索取财物,而非向第三者索取财物。
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别抢劫罪,是指以不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除侵犯了他人财产外,还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
这既是抢劫罪区别于其他财产犯罪的重要标志,又使抢劫罪成为侵犯财产罪中最严重的犯罪。
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
绑架行为使用了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因而严重侵犯了被绑架人在本来的生活场所的安全与行动自由。
与此同时,行为人还可能向被绑架人的亲属或其他人勒索财物,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故可能同时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及其他权利。
绑架罪中存在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绑架他人的情况,抢劫罪中的暴力也可能是绑架行为,故容易混淆。
07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模拟试题(二)1

六、罪数形态 2.关于牵连犯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牵连犯必须是出于⼀个犯罪⽬的 B.牵连犯必须是⾏为⼈实施了数个犯罪⾏为 C.牵连犯是在⽬的⾏为或者原因⾏为触犯了⼀个罪名的情况下,⼿段⾏为或者结果⾏为⼜触犯了另⼀罪名 D.牵连犯是实际的⼀罪,所以不实⾏数罪并罚 3.关于吸收犯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吸收犯必须是数个独⽴的⾏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为 B.吸收犯的数⾏为必须存在吸收关系,即前⾏为是后⾏为所经的发展阶段,后⾏为是前⾏为的当然结果。
C.伪造货币后⼜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属于吸收犯 D.使⽤破坏的⼿段盗窃数额较⼤财物,⼜毁坏⼤量财物的,属于吸收犯 6.甲某为骗取贷款伪造了某储蓄所储蓄章和⾏政章,并印制了空⽩存单。
然后伪造100万元的存单数份,迅速在⼀天之内从五个银⾏分别抵押贷款五笔共500万元。
案发时500万贷款被某甲挥霍⼀空。
A.某甲犯有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诈骗罪,属于牵连犯,对某甲应当以诈骗罪⼀罪定罪处罚 B.某甲犯有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伪造⾦融票证罪、⾦融凭证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属于牵连犯。
对某甲应当以⾦融凭证诈骗罪⼀罪定罪处罚 C.某甲分别从五个银⾏骗取贷款的⾏为,属于连续犯 D.某甲分别从五个银⾏骗取贷款的⾏为,不属于连续犯 17、下列哪种犯罪是继续犯 A.⾮法持有、私藏枪⽀弹药罪 B.受贿罪 C.遗弃罪 D.拒不执⾏判决、裁定罪 第六章罪数形态参考答案: 2.答案:A.B.C. 3.答案:A.B.C. 6.答案:B.C. 17、答案:A.C.D. 理由:继续犯也是罪数形态的⼀种情况,但它实际上对数罪并罚问题没有影响因为我们不会对继续犯发⽣误认。
本题中只有B不是继续犯,其他都是。
继续犯常见的有三类,⼀是像⾮法拘禁等侵犯⾃由的情况,由此推及到拐卖、绑架、拐骗。
⼆是不作为的犯罪,以遗弃罪、拒不执⾏判决、裁定罪,偷税罪,不解救妇⼥、⼉童罪为代表,甚⾄玩忽职守罪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继续犯,如綦江彩虹桥垮塌案发⽣在刑法⽣效以前但适⽤的是⽣效后的重法,理由是⾏为继续到了刑法⽣效后,否则不能适⽤新刑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级校直专科《刑法学》试题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成绩:
一、判断分析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注意:
)
罚处罚。
()
2.累犯和暴力犯罪都不适用假释。
()
3.凡是在诉讼中作伪证,情节严重的的,都构成伪证罪。
()
4.王某盗窃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则对陈某虽构成盗窃罪,但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5.对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的,应以聚众斗殴罪从重处罚。
()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注意:请将所选答案填写在所给
1.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应是在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2.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3.防卫过当是指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4.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主犯 B.首要分子 C.从犯 D.胁从犯
5.“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这体现了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6.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的
A.从新原则 B.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7.数罪并罚时,拘役的最高刑期是
A.6个月B.1年 C.2年D.3年
8.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的单位适用的刑罚是
A.吊销执照 B.罚金 C.没收财产 D.罚金和没收财产9.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其处罚原则是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0.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的提包拿走,内有人民币5000元。
甲与丙的行为属于A.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B.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C.任意共犯
D.不构成共同犯罪
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犯罪客观要件中的选择性要件包括
A.犯罪行为
B.犯罪结果
C.刑法的因果关系
D.犯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E.犯罪特定的方法
2.构成伪证罪的主体有
A. 证人
B. 鉴定人
C. 记录人
D. 翻译人
E.辩护人
3.根据刑法理论,下列不属于
...行为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的有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精神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E.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4.下列属于处断的一罪的有
A.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
C.继续犯
D.连续犯
E.吸收犯
5.下列犯罪分子中,应当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是A.累犯
B.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E.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
6.洗钱罪的犯罪对象是
A.毒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B.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C.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D.贪污贿赂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E.诈骗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7.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A.侵占罪
B.侮辱罪
C.遗弃罪
D.虐待罪
E.诽谤罪
8.根据刑法规定,适用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有:A.中止犯
B.教唆未遂的教唆犯
C.犯罪以后自首的
D.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
E.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9.导致行为人无责任能力的因素有
A.行为人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B.行为人又聋又哑
C.行为人系醉酒人
D.行为人患精神病
E.行为人系盲人
10.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主要区别有
A.故意杀人罪
B.犯罪主体有所不同
C.犯罪客观方面有所不同
D.犯罪客体有所不同
E.主观罪过内容有所不同
6分,共30分。
)
2.我国刑法关于控制死刑适用的规定。
3.抢劫罪以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的主要区别。
4.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5.自首的成立条件。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
机动车道内骑自行车带人的刘某、李某撞倒,致刘某当场死亡、李某重伤,张立即停车将被害人李某抬在自开的车上驶向医院抢救;途中张突然停车,将伤者扔在偏僻地段驾车逃窜,致其死亡。
问:(1)司机张某驾车违章肇事撞人的行为和将伤者扔掉致其死亡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否相同?
(2)应如何定罪处罚?
2.2000年7月某日,被告人王某、李某、张某在某公园售票处商定,由李某负责望风,王某、张某混入购票的人群行窃。
后王某、张某挤入购票人群,王某窃得一游客钱包(内有人民币200余元),欲逃离现场时,被发现。
民警胡某与几名群众即上前抓捕王某、张某。
王某向东逃离200余米后,掏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刺破胡某主动脉,致胡某因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王某逃走。
张某向西逃离100余米后,被群众抓获。
李某则乘乱逃走。
后王某、李某均被抓获。
问:(1)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2)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
3.被告人李某、男、37岁,某劳动局财务科出纳员。
1997年11月,某市人民政府委托建设银行发行该市奖券,每张奖券30元,中奖者一等奖奖金为5万元,二等奖奖金为3万元,单位和个人均可购买。
购买时不留印鉴,买后不挂失,并要求开奖后头一天,各单位必须将本单位购买的奖券全部封存登记。
该劳动局代为职工买了一部分奖券之后,部分职工不愿意买,因此财务科又将这部分奖券原价收回作为本单位购买的奖券,委托李某保管,但没有封存登记。
1998年11月,中奖号码公布之后,被告人李某发现自己负责保管的单位奖券中有一张中了二等奖。
李某将没有中奖的自己的奖券替换了这张已经中奖的单位奖券。
由于该奖券是由劳动局统一从某职工手中回购所得,因此,劳动局职工很快知道本单位有张奖券中了二等奖,但李某保管的奖券中却并没有中二等奖的奖券。
李某因害怕而不敢去银行兑换奖金。
后单位领导找李某谈话,李某觉得不妙主动将该奖券交给局领导,并承认了自己偷换奖券的事实。
问:(1)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2)李某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的何种停止形态?
(3)如果构成犯罪,该如处罚?说明理由。